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研究
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作者:李东晖戴玮宏黄亮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27期摘要: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综合型人才。
综合型实力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
其中软实力是创造个人价值和实现个人抱负的关键性因素,硬实力的发挥也离不开软实力的作用。
目前各高校对于软实力的培养并没有重视起来,很多大学生在社会上没有核心竞争力。
本文针对这一社会现状,通过介绍大学生软实力的内涵、分析大学生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大学生软实力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提高大学生软实力的方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软实力;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231-02軟实力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基础方面完善程度不够。
各高校对软实力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大学生对软实力的概念还不明确。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软实力的作用不能忽视。
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增加,市场对软实力的要求也越高,大学生的软实力达不到市场上对于软实力的要求。
软实力的培养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也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软实力的内涵软实力包括诸多无法度量的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有道德修养、人际交往、诚实守信、创新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体现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后天环境对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在某种情况下,软实力可以间接转化为硬实力。
软实力强的人可以吸引到优秀的人交流学习,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软实力的作用是传承性的、持久性的,正如“优秀是一种习惯”,软实力强者从精神方面追求自我的完善,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二、提高大学生软实力的途径1.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
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个人修养的提高。
大学生自我修养环境是指围绕在大学生周围并对大学生自我修养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1-3]。
目前大学生自我修养环境主要分为三大类: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软实力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大多数行业可供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今天,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软实力的较量。
找到提升大学生软实力的主要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软实力”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一)大学生的“软实力”大学生的“软实力”则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主要是指除硬实力外的个人素质,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它是隐性的,是一种持续的作用力。
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等硬实力,在求职和任职的过程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被许多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但硬实力是要以软实力作支撑的,要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来铺路搭桥。
硬实力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基础,软实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就业竞争的外在表现力。
(二)大学生的软实力决定其就业竞争力一般而言,就业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
很多企业明确表示,同等条件下,绝大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相差不会太大,但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却千差万别,仅凭几张证书不能反映这些,通过面试中的细节却能看到应聘者简历之外的东西。
学生偏爱的是自身的“硬条件”,而用人单位看重的则是其“软实力”,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软实力的较量。
很多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并不是缺乏专业技能,而是缺乏用人单位青睐的软实力。
大学生的软实力与社会要求的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软实力决定其就业竞争力。
二、提升大学生软实力的主要对策(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要想让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应社会及市场的需求,高校必须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应尽快从“唯分数论”转变到对学生软实力培养的轨道上来。
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提升方法
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提升方法摘要: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业为民生之本。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找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方法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就业竞争力包涵着在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项综合能力,关于其定义有多种解释。
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
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两个层面:第一,获得工作的能力,是基于满足用人单位用人的聘用条件,单位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第二,在职场能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而需不断提升的职业能力。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1.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自我认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培养体系,是从学生踏入校门就开始的。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自己的不足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就业能力。
2.有利于高校建立培养起一支具有职业指导能力的队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建立需要高校有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
为高校师资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能力强的队伍,从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于就业主题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五篇
关于就业主题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五篇大学生学校生活社会调查报告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虽是和平与发展,但充满着更为激烈的新一轮的竞争。
我国在挑战中寻求发展的机遇,但可能受到外部敌对势力的阻挠。
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培养年轻一代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现代知识的综合型复合人才人,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的大学里,学生往往是只学习专业知识,并没有更多地与社会接触。
而在国外,如美国,它们的学生同样是采取休学分的制度,可是学校的政策放地更宽,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踏入社会,寻求工作。
那样学生能够及时到了解自我的不足,了解此刻社会上所需要的什么样的人才。
比较之下,国外的大学生总体的竞争实力,就强于我国的大学生。
所以,我国大学生就应走出过去那种单一的成才道路,要走多元化的道路,成为综合型复合人才,从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新世纪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国际国内形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诸多因素诸多矛盾交织发展的状况下,对人们产生较大冲击影响的国内或国际性地区性的事件会不断发生。
这些可预见或难以预见的重大事件,无一不牵涉着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大多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素材。
大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一代知识新人,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我国过去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其焦点是外延规模的扩大,很多事例十分刺激人们的视神经,当外观视觉上的吸引力降低时,所有问题的焦点,此刻转移到了内部。
中国高等教育将从数量时期全面进入一个质量时期,将从注重外延发展到打造内涵实质。
育人的好处既广大又深远。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教改革的中心工作,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所以,务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教育出了问题,会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中产生恶果。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制度的确发生了一些带有全局性的负面影响,我们的优秀人才,正在为他们的优秀付出代价;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个人,也将为此付出代价。
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作为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非技术性的能力和素质,包括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质等,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方法和意义。
大学生应注重领导力的培养。
领导力是指一个人在组织中具有影响他人、激励他人、促使他人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在大学生涯中,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领导力。
在组织中担任干部,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
通过这样的锻炼,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们的领导才能,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这对日后的社会实践和就业都将大有裨益。
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是需要重点培养的软实力之一。
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与同学、老师和同事交流,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增强自己的人际关系。
要提高沟通能力,大学生可以多参加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口才培训等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参加团队项目,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也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拓展人脉,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大学生软实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工作和生活中,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应该从小组任务、实践活动等方面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可以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
团队合作也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创新能力也是大学生软实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或应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创造性和新颖性。
在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业大赛、创新实践项目、科研活动等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大学生就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大学生就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已经不止一次的成为衡量大学生就业参考的必要标准。
所以现在社会需要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具,并且可以将二者相互促进,互相协调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硬实力软实力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成了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大学不断扩招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人数越来越多,可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却没有得到提高,更加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就业人数的增多,只会让我国就业的高峰期持续的时间更长。
同时给给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可是怎么才能在就业大军中给自己找到一席之地,大学生就业应该具备怎么样硬实力与软实力呢?硬实力与软实力哪个更重要的讨论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从前些年硬实力占主导地位,到后来软实力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到现在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在职场中越来越重要,甚至开始主导硬实力。
如果说大学生就业的专业技能、学历等是大学生就业的“敲门砖”,那么软实力就是大学生就业的“垫脚石”或“绊脚石”,随时随地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一、硬实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硬实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像大学生的学历、专业技能、英语水平等是用人单位招聘时必不可少的招人标准。
只有学好专业技能,软实力才能在硬实力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挥,实现更多的附加价值。
第一提高职业技能,使之更全面。
在招聘市场上,相同专业的大学生很多,如果你的专业技能很突出,将会大大增加自己的获胜几率。
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是由于缺乏“相关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把握,实践能力的突出表现。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整个知识框架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所在。
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第二规范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
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专业知识,但一旦进入职场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才能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快速进入职业角色。
就业市场大学生需具备哪些软实力
就业市场大学生需具备哪些软实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仅凭专业知识和学历已经远远不够。
雇主们正在寻找具备良好软实力的大学生,这些软实力在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需要具备的软实力。
一、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包括口头交流,还包括书面表达和非语言交流。
大学生需要学会自如地与他人交流、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能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学会运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工具进行书面沟通,并融合非语言交流技巧,如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二、团队合作能力在现实工作中,很少有工作是由个人独自完成的,团队合作能力成为大学生必备的软实力之一。
大学生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与领导团队,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并肩承担工作责任。
团队合作能力不仅可以通过参加课程项目和社团活动来培养,也可以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和参与志愿者工作来提升。
三、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雇主在招聘中更倾向于选择能够主动解决问题的员工。
大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制定计划并付诸行动。
此外,大学生还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分析和评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软实力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雇主实际上更加需要那些能够提出新颖想法和解决方案的员工。
大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并能将创新思维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参加创新项目、加入学术研究小组或参与社团活动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对于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非常重要。
领导能力不仅仅指能够带领团队,还包括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制定和实施计划、激励团队成员等。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来培养领导能力,积极争取担任职位并主动承担责任。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成为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现状分析1.供给侧改革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这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供给侧改革也加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让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2.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困境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困境。
由于供给侧改革,市场对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而传统的大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匹配,造成了供需失衡。
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不足、就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他们难以顺利就业。
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方面也面临着困难,包括创业条件不足、创业意识不强等问题。
二、解决途径探究1.优化高校教育结构,培养适应供给侧改革的人才高校应该优化教育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对新兴产业和行业的人才培养力度。
高校还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他们提供在供给侧改革下更好的就业机会。
2.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该加强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
高校还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供给侧改革下的就业市场。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及支持大学生创业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包括提供创业资金、创业培训、创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创业就业。
政府也应该建立更加便捷的创业政策和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稳定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稳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且对于国家的繁荣与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稳定展开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就业压力加大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竞争压力剧增。
据统计,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降,很多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困难。
1.2 职业匹配度不高大学生的专业与就业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不高,导致很多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者无法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工作机会。
1.3 缺乏实践经验由于大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工作需要的实践经验不足。
1.4 就业观念不正确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盲目追求高薪、高职位的现象,对于普通岗位抱有偏见,导致大量高薪职位空缺而低薪岗位招聘困难。
以上就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些主要表现。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对社会的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2.1 就业压力引发社会问题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导致较高的失业率,使得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青年人失业、挣扎,进而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失业的大学生可能会面临经济困难、自尊心受挫等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安全感会对社会秩序产生不利影响。
2.2 产业结构与技术升级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如果大量高学历人才无法就业,会导致国家输送高级人才的管道中断,影响国家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 负面心态的影响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出现负面情绪,进而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大学生要么怨天尤人,要么选择逃避现实,这些消极情绪的积累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较大的潜在威胁。
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分析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分析2017-01-10浏览:分享人:金玲贞手机版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分析(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1.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
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国企”、“外企”、“全球500强企业”、“公务员”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
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
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
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
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其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不良影响随着社会变迁加速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评价标准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冲击而新道德规范尚未建立导致社会道德产生一些混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短诚信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重要因素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中随意毁约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这些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崇高职业理想培育奉献精神和注重人生价值实现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就业问题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多管齐下,促大学生就业另类分析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2009-4-22 18:27世界工厂【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2009年虽然已过去了将近一半的路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举步维艰。
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据不完全统计,以2009年大学毕业生610万人,平均每个学生求职申请15份计算,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发出超过9000万份求职申请。
但是有没有这9000多份的职位空缺呢?那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严峻的就业压力。
和寥寥的就业单位。
笔者根据目前的情况,以独到的眼光,另类分析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低薪时代,前景乐观我所接触过的高校大学生中,大部分都说,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或者至少好工作不好找。
现在,各省企业愿意提供给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最高薪资都在3000,相对四五年前,大学生好像突然进入了一个低薪时代。
糟糕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不愿意接受这个状况,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对企业的要求很高。
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的主要矛盾。
虽然,中国现在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但是,中国的GDP 还是保持在8%以上的高速增长,基建、教育、国际事业等都急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应该在增长。
而且,在这次金融风暴中,中国经济的各方面都相应暴路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改进也是需要人才的,因此,本人对中国就业市场持乐观态度。
二、明确就业导向,走到农村中去中国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应该只是就业导向问题,或许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相应调整调整。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追求高工资,他们应该考虑降低一下自己的期望,先不要急着拿高工资,先到企业锻炼好自己,完善自我。
随着三农问题的进一步得到重视,也许到那里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中国的八亿农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这样也许更有意义。
三、就业定位关键是职业定位对于就业,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职业定位。
社会环境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PPT
就业观念的转变
追求稳定不再是首选
02
不同专业领域的就业差异
热门专业供需相对平衡
06
创业氛围对就业的影响
创业热潮带动就业创新
03
地区就业市场的影响
一线城市竞争激烈
07
教育环境的改革与调整
培养方案应对市场变化
04
就业岗位的变化
传统行业面临转型
08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
父母职业及社会地位
对子女就业观念的塑造
父母职业与就业观念 的关系
父母职业特点影响子女就业 观念的形成
家庭背景对就业方向 的影响
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领域 和职业选择
家庭经济条件与就业 观念的关系
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子女就 业压力越小
社会地位与子女就业 压力的关系
社会地位越高,子女就业压 力越大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家庭背景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和定位
家庭经济条件
对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就业方向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兴趣和发 展前景的职业,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可能会 受到生活压力影响,更倾向于选择薪资较高的职业。
01
家庭背景影响就业选择
在就业过程中可能更具竞争力。
家庭关系与团队合作
家庭关系对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 意义,家庭环境和谐、善于沟通的家庭,大学生
更易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家庭信仰与职业追求
家庭信仰对大学生职业追求产生深远影响, 信仰坚定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困境时,更
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优秀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个人在沟通交流、团队合作、情商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是成功求职、职场发展甚至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应注重软实力的培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期间,学生应该通过参加辩论社、演讲比赛、主持人培训等活动,不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上要积极发言,和同学讨论学习问题,多和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多参加社团活动,跟不同的人交往,扩大自己的人脉圈,让自己处于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环境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
二、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社会,很少有工作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团队合作能力成了考察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团队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在团队中,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善于协调关系,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责任,做到团结协作,最终取得团队的成功。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商管理能力情商管理是指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压力和挫折等能力。
大学生时期,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是最大的挑战,要能够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情商管理能力。
培养情商管理能力可以从自我认识和情绪管理入手,学会察言观色,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冷静思考,做到心情愉快。
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大学生活,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做到理解他人、宽容待人,成为一个有情商的人。
四、领导力和决策能力在大学生中培养领导力和决策能力,可以从担任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负责人等入手。
通过这些职位的担任,可以学会团队管理、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等。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自信心,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创新、提出建议。
在团队中,要学会带领团队一起前进,不断培养自己的领导魅力和有效的决策能力。
试论大学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试论大学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由此,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就业指导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生充分和谐就业,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诸多方面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不协调,因而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通过重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其中,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对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一个和谐社会里,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处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互相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政府、学校、用人单位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而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无一不是构成社会的要素。
(二)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整个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在他们毕业之际,能有一份让他们学有所用的满意工作,使他们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消除躁动情绪,就会为全社会的和谐创造气氛和条件,也就是说大学生充分就业会有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受 高等 教 育规 模扩 大 和 国 际经济 危机 的影 响 , 国高 校 毕业 生 我 就 业 难 问题 臼益 凸显 ,大 学生 就 业 难成 为 人 们 关 注 的焦 点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 不仅 会 使 政府 、社 会 、 家庭 、个 人 的 长 期 资本 投 资 难 以得 到 收 益 ,而 且 会 使 就业 失 败 的 大 学生 成 为 边 缘 群体 ,成 为 社 会 的不 稳 定 因素 。大 学 生 就业 难 的 重 要 原 因之 一 是 就业 能力 差 。 提 高 大 学 生 的就 业 能 力 ,促 进 大 学 生成 功 就 业 , 有 利 于大 学 生 实 现 人生 价值 ,更有 利于 家庭 和谐 、社会 稳定 、企 业 发展 。 大 学生 就业 能 力现状 近 年 来 , 在 中 国 就 业 形 势 较 为 严 峻 的 大 背 景 下 ,大 学 毕 业 生 就 业难 问题成为 全社会关注 的焦 点。大学生就 业难的影 响因素很 多,其 中大学生个人 就业能 力差 是重要 原因之一 。大学生就业 能力研 究源于 英 国,随着大 学生就业 能力在大 学生就业过程 中的重要 性逐渐 凸显, 美 国 、 瑞 士 、 中 国 等 相 继 对 大 学 生 就 业 开 展 了 广 泛 研 究 。 对 于 大 学 生 就 业 能 力 , 目前 国 内普 遍 认 为 : 大 学 生 就 业 能 力 是 一 种 与 职 业 相 关 的 综合 能力 ,是 大学生在校 期间通过 学习和实 践获得 的工作 能力 。具体 而 言,它是一 种 以知识 、技能 、思维、心理等 方面为依托 的具有 适应 性和 灵活性 ,通过知识 的学习和素质 的开发而 形成 的,能够实现 就业 理想 、满足社会 需求 、在 社会 中实现 自身价值 的素质群 。 目前大 学生 就业 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 以下方面 : ( )专 业 知 识 不 扎 实 , 运 用 能 力 差 一 合 理 的知 识 结 构 和 扎 实 的 专 业 知 识 是 大 学 生 成 功 就 业 的基 础 。 目前大 学生 普 遍 存在 知 识 结 构 不合 理 , 不 能适 应 多 类 别 岗位 要 求 , 择业 面 窄 和 专 业知 识 不 厚 实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能力 差 , 专业 对 口岗位不 称职 等 问题 ,严 重 阻碍 了大 学生 就业 。 ( )就 业 意 识 薄 弱 , 就 业 目标 不 明确 ,就 业 动 力 不 足 二 很 多大 学 生 职业 规 划 意 识 较差 ,择 业 意 识 形成 比较 滞 后 ,职 业 目标 模糊 ,择 业 过程 盲 目,择 业 动力 不足 。 ( )抗 挫折 能力 差 ,缺 乏创 新精 神 三 个 别大 学 生 不重 视 个 人 综 合 素质 的培 养 ,沟 通 能力 差 , 心理 承 受能 力和 抗挫 折 能力 不强 ,创 新 能力 弱 ,非智 力 因素 不过 关 。 二 、提 高 大学 生就 业 能力 的必 要性 提 升大 学生 就业 能 力势在 必 行 ,它 是 当前减 缓 高校 毕业 生就业 压 力 ,提高 就业 竞争 力 的有效 途径 之一 ,是 影 响企业 效益 和长 远发 展 的关键 因素 ,更 是关 系到 家庭和 谐 、社 会稳 定的一 件大 事 。
社 会环境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
社会环境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社会环境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就业挑战。
从经济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传统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压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迅速崛起,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相对滞后,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无法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政策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鼓励创业、提供基层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宣传不够等问题。
此外,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也使得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不确定性。
社会文化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大学生往往被期望从事稳定、体面的工作,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挑战。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着过度看重学历、工作经验等现象,使得应届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
此外,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导致就业机会的错失。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认识不足,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跟风。
同时,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发展。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一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首先,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
如果大学生就业难,就会导致社会的失衡和不稳定。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仅造成个人的失落和挫折感,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需要各行各业人才的支持和参与,并通过他们的努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
只有大学生能够充分就业并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
因此,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岗位和创业机会。
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竞争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的关切,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试析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之构建
试析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之构建论文摘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是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牢固树立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观念,厘清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确保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开展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突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高校、家长和学生都在为解决就业问题各司其职,各显其能,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家长的积极斡旋及学生不厌其烦的应聘,都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所做的积极应对。
但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被正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
事实上,真正就业难的是那些就业素质达不到社会要求、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大学生。
因此,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着手。
为此,笔者拟在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设想,旨在将就业素质教育全面融入大学生培养过程。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就业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即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所接受的旨在提高个人就业素质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教育的总和,是大学生就业前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并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理想、传授必备的专业技能及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等。
从教育服务社会的观念来看,大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就业素质教育。
就业素质是人才培养实效的集中表现2006年,某名校学生卖糖葫芦的事情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从公众对此事的关注程度可以领会他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看法。
一方面,大学生理应是高素质人才,既有学识,又有水平,既有风度,又有能力,既会说,又会做,名校大学生更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从事体面的工作,应该当领导、当“白领”,收入高,工作环境好,发展前途光明,名校毕业生更要高人一筹。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研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然而,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面临着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等问题。
这引发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只有掌握了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提高就业竞争力。
对于社会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决定了人才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效率。
因此,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存在的问题1. 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目前,一些高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教育机构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时存在一定的适应困难,难以满足社会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
2. 专业选择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从众,导致某些热门专业供过于求,而一些社会对非热门专业的需求却很大。
这样,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 技能培养与就业需求不符合问题高校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
结果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发现自己缺乏所需的实际技能,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解决方案: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1. 优化教育内容,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增加实习、实训等教育环节,提供更多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经验,提高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2. 加强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过剩。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研究
1“软实力”、“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内涵1.1什么是“软实力”20世纪90年代初,哈弗大学教授、美国人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软实力就是国家的文化力量,包括三种力量,一是对他国产生的文化吸引力;二是本国的政治价值观;具有合法性的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大学程天权教授认为“软实力可以有两方面含义,即外部软实力和内部软实力.外部软实力包括国家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和文化产品的传播力、辐射力等;内部软实力包括凝聚本国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等.”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凝聚力、文化认同度和参与程度等.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讲实力,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这种影响力,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具体软实力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甚至是语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1.2“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涵义关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综合国内外有关“软实力”研究和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接受系统的、科学的高等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大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的择业观念、较强的专业素质、全面的从业能力、良好的择业就业心态,并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展示出来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涵盖了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由内而外展示出来的,经过多年积累的综合实力,是大学生大学期间努力的目标指向,是大学生实现理想顺利就业的核心力.“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内容很丰富,大致包括这样几部分:一是科学合理的择业管和端正的择业态度;二是就业竞争力,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是从业能力和合作精神;四是健康的心态;五是就业技巧等.2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和意义2.1“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1]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研究王毅(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在和谐社会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现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和谐社会软实力建设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促进大学生将就业难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关键词:软实力;和谐社会;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1-0179-03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92400450127)179--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所谓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2.2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2.2.1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人力资源地合理使用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增加到24.2%,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数量剧增引发了就业问题,结构失衡加剧了就业问题.这一问题给高等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一问题不仅是毕业生的个人问题、群体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承诺,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后劲的问题.2.2.2影响家庭教育投入和回报学生和家长关注就业,是因为就业直接与他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讲,现在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了高校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甚至是第一位的根据.大学期间,学生和家庭要负担一笔高昂的学费,在报考大学的时候考虑将来的回报,考虑今后的工作和就业,无疑是非常自然合理的事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尺度和标志,也可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反映其人才培养结构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也逐渐成为了高等学校调整自身学科和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参考,直接影响着下一年的招生.3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现状分析3.1大学生就业整体情况分析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08年全球失业总数剧增至2000万,全球失业总人口从1.9亿增加到2.1亿,麦可思(MyCOS)-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指出,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我国2009年的就业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所缓解,出现了回升态势,但正如温总理所说:“从总体上并没有改变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3.2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现状分析3.2.1择业观念亟待更新存在不正确的“等靠要”的就业心理,希望自主选择但不愿担风险,想竞争但少勇气,理想远大但不愿正视现实,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重物质利益,有信信但易自卑.职业目标上理想与现实反差,自我认知上的自傲和自卑并存.[2]不少学生有着从一而终、求稳怕变、求大慕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很显然,这种观念是不合时宜的,不切实际的.只想到北京、上海、广州等政治经济中心城市争取就业岗位,不愿到基层、偏远、艰苦地区锻炼.3.2.2专业素质不强不少大学生没有顺利实现就业,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学期间没有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要么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不够系统;要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的结合;要么学习中不注重课堂知识和社会需求的结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市场脱节等,180--不少学生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就行了,待到应聘、初到岗位才发现,工作中最基本的与人沟通、组织安排、协作配合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这时才明白,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步入社会之前,系统、全面、集中地锻炼和培养一个完整的社会从业人员所需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不仅需要提高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逻辑思维、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3.2.4择业就业心态不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不能客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更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有的遭遇几次失败后,没能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而是归咎于社会不够公平,埋怨父母无能,进而产生厌世情绪和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就业理想的实现.4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对策4.1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教育学生树立“平民意识、零试用期意识和主动出击意识”.[3]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份量那样稀缺了,受到的待遇也不可和以前相比拟,要给自己客观定位,不能盲目高估.“零试用期意识”,即走向社会之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敬业精神、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争取到单位即可全面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期间要培养战斗能力、亲和能力和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出击意识”,即抛弃过去的“等、靠、要”思想,自己行动起来、主动推销自己,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4]4.2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夯实专业基础依据“宽基础、精专业”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精简专业课设置,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引导学生认真、踏实、系统、全面的学好专业课程,并能将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实践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科学研究的的发展前景、专业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进展情况等.把课堂知识和社会应用、市场反馈等紧密结合起来,及时调整学习重点.4.3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根本.[6]要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坚强保障;要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认清责任,不辱使命,信心百倍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4.4打造大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具体包括: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除此之外,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科学的管理能力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7]这些能力都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某些方面还将发挥关键作用.———————————————————参考文献:〔1〕石竹玲.论社会体育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4).〔2〕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2).〔4〕幺晓敏,宋佳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社会发展,67-69.〔5〕蔡楚元,李俊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内因探析及责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2):25-27.〔6〕许晖,尹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2008,34(3):179-183.〔7〕袁媛,吕增涛.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J].科技信息,2008(32):305.18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软实力”、“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内涵1.1什么是“软实力”20世纪90年代初,哈弗大学教授、美国人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软实力就是国家的文化力量,包括三种力量,一是对他国产生的文化吸引力;二是本国的政治价值观;具有合法性的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大学程天权教授认为“软实力可以有两方面含义,即外部软实力和内部软实力.外部软实力包括国家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和文化产品的传播力、辐射力等;内部软实力包括凝聚本国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等.”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凝聚力、文化认同度和参与程度等.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讲实力,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这种影响力,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具体软实力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甚至是语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1.2“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涵义关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综合国内外有关“软实力”研究和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接受系统的、科学的高等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大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的择业观念、较强的专业素质、全面的从业能力、良好的择业就业心态,并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展示出来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涵盖了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由内而外展示出来的,经过多年积累的综合实力,是大学生大学期间努力的目标指向,是大学生实现理想顺利就业的核心力.“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内容很丰富,大致包括这样几部分:一是科学合理的择业管和端正的择业态度;二是就业竞争力,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是从业能力和合作精神;四是健康的心态;五是就业技巧等.2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和意义2.1“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1]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研究王毅(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在和谐社会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现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和谐社会软实力建设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促进大学生将就业难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关键词:软实力;和谐社会;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1-0179-03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92400450127)179--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所谓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2.2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2.2.1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人力资源地合理使用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增加到24.2%,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数量剧增引发了就业问题,结构失衡加剧了就业问题.这一问题给高等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一问题不仅是毕业生的个人问题、群体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承诺,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后劲的问题.2.2.2影响家庭教育投入和回报学生和家长关注就业,是因为就业直接与他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讲,现在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了高校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甚至是第一位的根据.大学期间,学生和家庭要负担一笔高昂的学费,在报考大学的时候考虑将来的回报,考虑今后的工作和就业,无疑是非常自然合理的事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尺度和标志,也可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反映其人才培养结构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也逐渐成为了高等学校调整自身学科和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参考,直接影响着下一年的招生.3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现状分析3.1大学生就业整体情况分析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08年全球失业总数剧增至2000万,全球失业总人口从1.9亿增加到2.1亿,麦可思(MyCOS)-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指出,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我国2009年的就业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所缓解,出现了回升态势,但正如温总理所说:“从总体上并没有改变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3.2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现状分析3.2.1择业观念亟待更新存在不正确的“等靠要”的就业心理,希望自主选择但不愿担风险,想竞争但少勇气,理想远大但不愿正视现实,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重物质利益,有信信但易自卑.职业目标上理想与现实反差,自我认知上的自傲和自卑并存.[2]不少学生有着从一而终、求稳怕变、求大慕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很显然,这种观念是不合时宜的,不切实际的.只想到北京、上海、广州等政治经济中心城市争取就业岗位,不愿到基层、偏远、艰苦地区锻炼.3.2.2专业素质不强不少大学生没有顺利实现就业,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学期间没有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要么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不够系统;要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的结合;要么学习中不注重课堂知识和社会需求的结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市场脱节等,180--不少学生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就行了,待到应聘、初到岗位才发现,工作中最基本的与人沟通、组织安排、协作配合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这时才明白,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步入社会之前,系统、全面、集中地锻炼和培养一个完整的社会从业人员所需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不仅需要提高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逻辑思维、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3.2.4择业就业心态不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不能客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更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有的遭遇几次失败后,没能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而是归咎于社会不够公平,埋怨父母无能,进而产生厌世情绪和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就业理想的实现.4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对策4.1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教育学生树立“平民意识、零试用期意识和主动出击意识”.[3]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份量那样稀缺了,受到的待遇也不可和以前相比拟,要给自己客观定位,不能盲目高估.“零试用期意识”,即走向社会之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敬业精神、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争取到单位即可全面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期间要培养战斗能力、亲和能力和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出击意识”,即抛弃过去的“等、靠、要”思想,自己行动起来、主动推销自己,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4]4.2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夯实专业基础依据“宽基础、精专业”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精简专业课设置,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引导学生认真、踏实、系统、全面的学好专业课程,并能将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实践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科学研究的的发展前景、专业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进展情况等.把课堂知识和社会应用、市场反馈等紧密结合起来,及时调整学习重点.4.3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根本.[6]要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坚强保障;要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认清责任,不辱使命,信心百倍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4.4打造大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具体包括: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除此之外,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科学的管理能力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7]这些能力都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某些方面还将发挥关键作用.———————————————————参考文献:〔1〕石竹玲.论社会体育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4).〔2〕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2).〔4〕幺晓敏,宋佳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社会发展,67-69.〔5〕蔡楚元,李俊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内因探析及责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2):25-27.〔6〕许晖,尹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2008,34(3):179-183.〔7〕袁媛,吕增涛.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J].科技信息,2008(32):30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