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13文言实词的理解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案

阅读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积累文言字词,一般来说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

阅读一篇文言文除了掌握文言词汇以外,也不可忽视古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除了分门别类归纳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外,还要把古汉语中的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还要把主要的五种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

掌握了这些语法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得心应手。

所以在正式突破高考文言文题型之前,首先,系统讲解文言基础知识,为后面阅读文言文、解答文言文题目打基础。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的内容,课标卷放到句子翻译中考查,江苏、北京、天津、浙江卷单独命制选择题考查,考查的内容涉及单音节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句中考查,实际上文言实词如果不过关,解答文言文题就是无米之炊。

因此,掌握好文言实词,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作为备考的重中之重。

知识点1:一词多义【知识点拨】“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一般说来,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

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讲课教案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讲课教案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 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 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 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二、(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 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 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 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 以徇。
当初,皇上要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进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 不能成为天下人母的仪范,章献深深怨恨他。天禧年间,封为给事 中。周怀政被杀之时,皇帝很生气,想要追究太子的责任,群臣都不 敢进言。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却想这样行事。” 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是杀了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干预朝政,将寇准贬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勾结,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 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

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 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 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文言实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实词及用法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对于文言文的解读,离不开文言实词。

在整个的文言文中,文言实词占据了大半个“江山”,重要性不言而喻。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解读一下文言实词的具体用法,同学们还等什么呢?二、复习预习文言实词用法种类:1.通假字2.词类活用3.古今异义4.一词多义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通假字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如: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其中最后一句“况鞍县柱乎?”如果不把“县”翻译成通假字就无法翻译通。

考点/易错点2古今异义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

现在指鼻涕。

4.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6.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教案

掉转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精准点拨】【微积累】类义词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窥、伺、蔽、觇、匿、隐、黑、秘、藏、伏。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领、判、守、兼。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俟。

⑩表示嫉恨的有:恶、厌、憎、衔、怨、患、疾、恨、怒、诅。

⑪表示授予官职的有:辟、荐、举、知、拜、选、除、授、起、察、仕。

⑫表示官职升降的有:升、擢、拔、迁、陟、晋、加,罢、黜、免、谪、左迁、窜、放。

【边练边悟】2.(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教学目标:1.建构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2.了解掌握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教学重难点:1.建构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2.了解掌握本义引申义假借义;3.落实重点实词一词多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1.快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2.关注开头和结尾,初识主人公身份和性格。

3.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1)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应当积累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2)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

正史一般以年号纪年,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3)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

如“数日”“累年”“既而”“曩”“向”“旋”等。

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

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二、文言文实词知识建构(一)文言实词和虚词1、文言实词和虚词,虽然近几年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考查,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文断句及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和虚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和虚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

因而,准确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理解其含义,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2、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二)汉字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汉字形旁1.植物类形旁:艹木禾瓜果豆2.动物类形旁:虫犭豸鸟隹羽鱼牛马3.静物类形旁:山氵冫土阝贝钅刂衤纟4.现象类形旁:日气雨灬宀冖穴欠5.人类形旁:亻彳月忄页礻讠扌辶廴攵(校长说:咱们清华人都是实诚人哪,欢迎是不掺丝毫水分的,所以我们就将“热烈”写成“热列”了。

)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一)词义系统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常见文言实词的识别与理解。

2. 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3. 练习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能力。

2. 难点:学会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 练习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篇目。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3. 参考资料:文言实词词典、相关学术资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巩固记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讲解常见文言实词(15分钟)1. 举例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强调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

三、语境推断词语含义(15分钟)1. 提供几个含有重点词语的文言文段落。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校对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3. 针对学生错误,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文言文阅读范围。

3.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常见文言实词、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练习与巩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选取几个含有重点文言实词的文言文段落。

2.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尝试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推断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 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 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考查内容和方式。

(2)掌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3)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言语句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授人以鱼】一、知识整合所谓“常见实词”,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考什么?综观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其中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三、怎么考?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意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成:1.客观选择题。

近几年对常见文言实词理解的考查呈现出课内外密切联系的特点,即分别从语段和课文中选取几个词,让考生判断其含义。

2.主观翻译题。

将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融进了文言翻译题之中进行考查。

【授人以渔】一、一词多义1.解释“引”在各句中的意思,并指出其本意。

意义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引吭高歌(成语)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引经据典(成语)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引车避匿。

高考语文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专题教案

高考语文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专题教案

高考三轮专题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考点分析】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

2.学会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

2.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

3.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教学难点: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具体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文言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学会如何在文中理解它们的含义。

2.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常见文言实词。

请大家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实词的基本含义。

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仁爱、忠诚、孝顺、恭敬勤奋、俭朴、谦逊、正直3.游戏环节我们来进行一个“猜词游戏”。

我将给出一个文言实词,同学们需要猜测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猜对了的同学将获得一个小奖励。

游戏开始,第一个词:仁。

请同学们在心中默念它的含义,然后举手回答。

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仁在文中通常表示仁爱、仁慈。

第二个词:义。

4.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我们要学习如何根据语境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言文。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找出文中的实词,尝试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论语·为政》同学们,请找出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在这里表示道德、德行。

“居”表示处于、位于。

请同学们依次分享你们的理解,我们一起讨论。

5.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将进行一些阅读训练和实战演练,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文言文《论语·八佾》,理解其中的实词含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2.把分析推断出的实词含义用于实际答题中考点阐述: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2、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轻松起步:钟响磬鸣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

夔来问疾,僧具以告。

俄击斋钟,磬复作声。

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

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lǜ〕磬数处而去。

其响遂绝。

僧问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错:同“锉〞。

〕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曹绍夔素与僧善。

知识迁移: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X良。

《鸿门宴》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交好。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

语境推断:讫:完结。

〔收讫、付讫〕鑢:用锉锉东西。

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的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

掌握两种技巧:知识迁移语境推断三、分门别类归纳整理:A、注意文言通假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君子生非异也3.因击沛公于坐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结:文言文通假的原那么是“音同〞或“音近〞,非音同音近不能通假。

那么,在一个句子中假设遇上讲不通的“障碍字〞,不妨以同音或近音字替换,联系上下文能够讲通,那么有可能就有词的假借。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设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设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设计一、考纲分析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理解..“常见”即《考试大纲》规定的常用文言文实词120个;“在文中”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而不是死记硬背含义和用法。

中的含义,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二、学情分析(1)学生惧怕文言文阅读;(2)《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记忆不牢;(3)没有由已知推断未知,由课内推断课外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1)对文言实词记忆技巧和答题技巧进行研究;(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3)提高高考中文言实词这一题的得分率。

四、教学重点、难点文言文实词记忆技巧和答题技巧在实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除了120个实词的记忆,还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词类活用。

(知道要考什么)(2)2012年北京卷分析,了解高考文言实词题目设置技巧。

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借用B.景淳竟.死竟:居然C.反赆.以货,遗归赆:赠送D.人用是多疑.名多:称赞分析总结:看四个选项出的什么字,“假”、“竟”是常用文言文词汇,考察基本功,注重高三备考积累;“赆”是生僻词,需要灵活应变能力,临场应变;“多”是一种词汇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理解这个字既需要基本功又需要临场应变能力。

由此可见,在高三文言实词备考过程中基本功很重要,同时也需要我们学生的考场应变能力。

(3)考点分析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精选全文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一、文言实词(记典例;会迁移;善代入;巧排除)(一)文言实词常见类型如: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如: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①利用通感方法扩大。

例:②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体。

例:③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

例:(2)词义缩小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

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

“让”在古代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义,又可以表示“责备”之义,如今只表示“辞让、谦让”之义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币”古代指礼物,今义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

(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古义及感情色彩今义及感情色彩爪牙武士褒义词坏人的帮凶贬义词乖偏执贬义词听话,不闹褒义词谤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诽谤贬义词3.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第四讲 理解文言实词 教案

第四讲  理解文言实词    教案

理解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指由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文言词语,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无论是课内文章还是课外文章,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题的必考点。

所以,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并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相关知识,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一、强化方法L直接解释实词(I)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字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字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字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了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法。

(2)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

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题目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实词的含义。

2.辨识通假字通假字的特点是“因音通假”,即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判断通假字的含义的方法首先在于平时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要根据语感,进行适当的推测、判断;最后要根据相关资料小心求证。

答题格式:“..... ”同“.... ”,意思是.... %3.理解古今异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等。

4.理解一词多义(1)本义推断法。

要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实词,必须了解宋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并注意理清不同义项之间的联系。

只要抓住实词的本义,其他意思就可以推断而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生姓名年级高一学科语文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教学目标1.积累常考文言文实词2.掌握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技巧教学过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

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

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

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

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

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

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

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

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

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

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

不幸早卒,朕甚伤之。

贤者子孙,宜加优异。

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

”庆卒,子琴嗣。

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题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光武帝称许阴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3)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答应(或“听从”)了他。

【解析】把句子回归到文本,结合语境阅读理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 )A .⎩⎪⎨⎪⎧ 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我从去年辞.帝京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彼且奚适.也 C.⎩⎪⎨⎪⎧ 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②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④信.可乐也D.⎩⎪⎨⎪⎧ 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控蛮荆而引.瓯越③引.赵使者蔺相如④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答案 C解析 C 项①使者,指媒人。

②随意,随便。

③④的确,实在。

A 项①口供,引申为“审讯”。

②辞谢。

③辞别,离开。

④应酬的言辞。

B 项①出嫁。

②适合、依照。

③享用,享受。

④到。

D 项①后退。

②连接。

③延请。

④自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 ①戍卒叫,函谷举.(攻占)②杀人如不能举.(尽) B.⎩⎪⎨⎪⎧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然)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C.⎩⎪⎨⎪⎧ ①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 D.⎩⎪⎨⎪⎧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欺负)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 答案 D解析 ①负:辜负,对不起。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 D解析 A 项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B 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C 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重在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主要指旁系亲属。

【学科问题】1..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和积累对于阅读文言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知识点直接关系到对文意的理解,表现在内容分析题尤其是翻译题上。

2.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B【学生问题】先行知识分析:1.学生文言词语积累不够 。

2.对于词义辨析能力较弱。

3.对实词含义理解较为笼统,不善于知识间的迁移和联系4.没有掌握判断实词含义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推断词义的方法:1、串联学习法:串联学习法,就是在学习一个文言词语时,要联想到其他文本中学过的相关语句,要回忆这个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

如:请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4乃置酒请之(宴请)5请命(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请示,请求任命官职)6请献十金(愿意)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推导提示:“请”的本义是“请,请求。

”,后又引申出“请求、给予”义。

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不徐不疾(迟缓)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坐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4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5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6坐法去官(触犯)推导提示:“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

既是“坐”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答案】C。

【解析】D选项“按照当地的风俗”完全是无中生有。

【题干】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初焉,若高阔可步。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答案】(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解析】(1)“若”译为“似乎,好像”,1分,“步”,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行走”,1分,句意通顺且正确1分。

(2)“白”译为“告诉,报告”,1分,“下”,使动用法,译为“救下”,1分,句意通顺且正确1分。

1.【题干】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案:查看B.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遗:丢失C.决负.约不偿城负:违背D.绝.秦、赵之欢绝:断绝【答案】B【解析】遗:送2.项脊轩志【明】归有光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是,判断词本教案主要讲解了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进一步了解了相关实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讲授了串联学习法、知识迁移法、回归法,我们要记住在文本阅读中努力加以运用方法,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题干】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答案】B【解析】B项中“厌”应为“满足”。

2.太祖孝总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轨随事微诛。

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架欲杀父,帝将诛之。

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帝廉之,呆枉。

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

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

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扩帝遂已。

文忠后卒有功。

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谋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帝不听。

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

帝问故。

对曰:“要为宋先生作福事也。

”帝侧然,投箸起。

明日赦濂,安置茂州。

帝尝令重囚筑城。

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

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

”帝乃悉赦之。

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

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

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

付官正,则酌其平矣。

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

”后曰:“陛下天下父,安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机率宫人蔬食,助祈祷。

帝或告以振恤。

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

”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

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拳欲薄,养贤宜厚。

”帝为伤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

”力辞而止。

然言及父母早卒,轨悲哀流涕。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

群臣请祷札,求良医。

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祝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安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

曰:“愿陛下求贤纳诛,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

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题干】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随事微.谏微:委婉。

1.【题干】下列各句中“安”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夕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D.欲安所归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答案】D【解析】A项“安”分别译为“安稳”“安全”;B项“安”分别译为“安逸”“安抚”;C项“安”分别译为“养生”“使……安定”;D项“安”均译为“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