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解析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②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停止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学不可以已。《劝学》
③泽命不渝,信也。
改变 变更
(2011年高考山东卷)
矢志不渝
④籍之以为厢兵
登记
(2010年高考湖北卷)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②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
③求全责备
推断方法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缠绕 环绕
(2009年高考课标卷)
祖母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白吃饭 尸位素餐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95)符合 名副其实
④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高考课标卷)逼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方法一:联想迁移推断法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 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 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 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文言文翻译需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在郡多有出息” 中 “出息” 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 “有前途 ,有志气”的意思 ,而是文言文中的 “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11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巧判断-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巧判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正确判断法教学重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的准确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的准确含义。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式主要是考查重点词语,要求辨析词语的解释与该词语在课文中的解释的异同;二是在翻译中考查实词作为得分点体现。
真题示例:(2023年新高考1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文言实词采分点:“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文言实词采分点:“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各1分,句子大意1分】(2023年新高考2卷)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答案】⑴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文言实词采分点:考查“少”、“却”、“周旋”,每词1分,句意1分)⑵古人在阵前出奇招,攻打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文言实词采分点:考查“奇”“斯”、“相变”,每词1分,句意1分)二突破导航三方法突破掌握五类文言实词的用法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等,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复词和词类活用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方法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方法总结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必考题型,考生要注重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再掌握一些考试技巧,文言文阅读得高分就不在话下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文言翻译题答题技巧文言文翻译四个步骤1.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语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1)切。
将文言文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
2)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3)誊。
在逐一查对落实到位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卷上。
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文言翻译关注六个采分点:1)句子大意。
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
2)关键实词。
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3)重要虚词。
一般情况下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也就是说句子翻译时,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顺,包括语气、衔接、上下句连贯等,都要注意重要虚词的用法。
4)词类活用。
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来。
5)固定结构。
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6)特殊句式。
要特别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全。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高考语文理解文言实词的6大解题方法
【参考译文】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 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 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 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 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 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 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 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 力。(1)结合语境看,“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所以 会“担心”镜湖的水泛滥。(2)语境中上文曾公亮设立 了闸门挡水,且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这一做法肯定有 好处,据此,“利”应理解为“好处、利益”。(3)结 合本句后面的语境:使者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 公亮回答说境内没有盗贼,并且怀疑为同行人所为, 果然从同行人那里搜查到东西,由此可知上文“亡橐 中物”中的“亡”应该为“丢失”的意思。(4)结合语 境:曾公亮认为偷取银子的做法与到百姓家盗取财物 是有区别的,以此来为偷取银子之人开脱罪责,并且 下文中也证实了曾公亮的说法正确,故此处的“间”, 应该是“差别”的意思。(5)结合语境来分析,针对偷 取银子一事,皇帝让手下人讨论,如何裁决,最终强 盗没有被处死。“比”若依“比照”之意,则可能有 “强盗被处死”的过重处理,只有“按照”法律处理, 强盗才得以不死。
前面或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 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 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尉佗) 接着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 ”陆贾说:“您似乎比 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皇帝从丰、沛之地起 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 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 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 从未有过的。
看懂高考文言文的技巧
看懂高考文言文的技巧看懂高考文言文的技巧一、总观总览上下贯通。
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
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
如“与转一资”(2008年高考全国卷I的文言文句,下同样,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单独地孤立地就看这一句,你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出是什么意思的,你必须联系其前后文意,把这句置于全文中来推敲,来思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确意思。
其前文是说,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每耕田一顷应该赏赐,那赏赐多少呢?一贯通,啊,原来是“赏赐一袋物资”的意思。
再如“复以租赋”这句,单独看也是很难看懂的。
接着前面而来,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那百姓呢?百姓愿意耕种的,应该“免除赋税”。
啊,原来“复以租赋”是“免除赋税”的意思。
这是单独看一句无法理解的,必须前后左右,上下贯通,整体钩联,才能推敲得出来的。
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单独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话,都是难以读懂的。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
二、先读提问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
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
如“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这几句读的时候不太理解,或理解不准确不到位,此时,你就完全可以读读第4问的B项,“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
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
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一读,你马上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这就是提问给我们的启发,它帮助我们准确地读懂原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有哪些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想知道,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有哪些的,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1.文言文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文言文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文言文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
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要要求之一,该考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来正确推断某一实词的含义。
下面是店铺根据以往高考文言文对于实词考查的一些题型汇总,给大家编辑整理的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起来看看吧!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一、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如:1、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全国高考题)觐可以借助形旁见推断意思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推断为拜见。
2、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
二、从读音入手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例如:1、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徇与殉读音相同,徇是殉的通假字,殉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死,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两个徇属同一义项,即为而死。
2、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三、从成语入手学生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意义。
例如:1、善才绳之(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绳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意思制裁,推断为按法律处置的意思。
2、而的又为一(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可以根据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断为箭靶。
四、从结构位置入手在古代汉语中,大都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
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的含义。
例如:1、齐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追亡逐北对应整齐,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断北也是此意。
2、选置师傅,铨简秀士(2002年全国春招试题)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推断技巧
微点小练P130
(1)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宥 :______(_1_)_宥__:_宽__恕__。___【__虽__然__受__到___宽__恕__,_仍__然__坚___持__谦__逊__退__让___。__】__(2)百姓怨望 而海内(叛2)矣望。:怨(恨《、过不秦满论。》【)望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3)。擢(:提《拔陈。情【表受》到)擢过分提拔,恩宠优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议治乱之 本根,求(4祖)治宗:之安故定事。。【(讨《论润安州定谢与上混表乱》的)治根本,寻求先代帝王办事的旧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消息盈虚, 终则有(始5)。息(:增《长庄。子【·秋万水物》生)息息与衰减进退有始有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益跅(tuò) 弛,不问(6生)跅产:,与遂“大弛困”,寻同死义富,放阳纵。。(《【周更维加城放传荡》不)羁跅,不过问家中的生计,于是 :______极__端__困__顿___,不___久__死__于__富___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纟:与丝麻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尸:与 有关。
身体
女:与 有关。冖妇:人与 有关。
笼系罩:与 有关。求:与 有关。 捆绑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考题中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文言文归纳要点概括中心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古汉语词汇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演 进而来,两者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推断某个单音节实词的含义时可先将 其扩充为双音节词,再依据语境加以推断。
对点小练3:[2023新高考卷Ⅰ]T11-D:说法正确。 对点小练4:[2022新高考卷Ⅰ]T11-D:说法正确。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音近或形近的乙字去代 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字包括以下几种:
类别
说明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 通用字 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作
这个字,也可以写作那个字。
示例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这 里的“知”同“智”,“知”就是“智”的意思, “知” 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类别
说明
示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
宴》)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 假借字 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
可以借用。
“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 读音 相同,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
本义 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另一种是就词的运用来说的,把词的最常用
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
指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是“武器”,后引
引申义 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
又引申为“兵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答技巧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3.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4.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5.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6.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7.文句翻译题: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解析技巧
文言文阅读是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方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覆盖面广,分值大,但失误率也较其它知识点要高。
笔者就近几年高考题对实词的考查做了一些探究,总结了一些判断解题的方法,望专家批评指正。
技法一:根据语境度意法。
这也是实词判断的总原则。
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对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
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下列词语中
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不记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从语境看,是谈君王对大臣的
评价不能看大的功劳,要看重小的好处,所以,答案给出“略”为“简略”是不合语境意的,应为“大体,主要”之义。
技法二:代入检验法。
这也是判断实词意义的最常用的方法。
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解题方法可以用代入法,本题的“长”读
“zhǎ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
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结”在“结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幕府赞军事”句意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
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技法三:由音推意法。
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与本字有着语音关系,即字音相同或声韵的部分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用本字义来推断所通之字的意思。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中的“倍”,“屈原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中的“反”,
分别与“背”、“返”的读音相同,它们是通假关系,由本字“背”、“返”可推断“倍”、“反”分别为背叛、返回的意思。
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4题,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意为“失职”,据语境,正确应为“缺”即职位空缺义。
2013年山东卷第9题,C项
被鹤氅衣中“被”解释为通“披”,“穿着”是正确的。
技法四:词性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词组或句子做语法结构或成分分析,可以迅速判断词语释义的正误。
如2012年福建高考题文言文阅读,对词语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履苍莽中”,释“履”为“鞋子”,从句子成分分析,“履”应为动词,很明显,此处解
释为名词,选项很快出来了。
2010年重庆卷第8题,D项“质女婢于人”,“质”解释为名词“人质”,很
显然,从语法结构看,“质”的词性应为动词,很快
排除了此项。
技法五:成语比照法。
成语大都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词的含义。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势拔五岳掩赤诚。
”(《梦游天姆吟留别》),两句中的“速”和“拔”,
就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和“出类拔萃”的“速”和“拔”推断,分别为“招致”和“超出”的意思。
2011年山东卷第9题,B项“泽命不渝,信也,”可
借助“矢志不渝”去推断。
2012年北京卷第6题,
A项“闻君义甚高,愿假榻中”,“假”解释为“借用”,可以成语“久假不归”推断此意正确。
技法六:联系课文法。
解题要学会课内到课外的迁移,2010年江苏卷中,“年二十以归吾”中“归”
可依《项脊轩志》“吾妻来归”推断“归”解释为
“出嫁”是正确的。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二第4题,B项“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可依据《张衡传》中“衡少善属文”判断解释为“撰写”是正确的。
除了以上常见的解题方法,还可从字形、结构、词的活用等角度去判断分析。
当然,具体到解答高考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便进一步验证,做到万无一失。
例如2011年
江西卷文言文阅读第10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
从成语“鳞次栉比”看,A项中“比”解释为“并排”可以推断是正确的。
B项中“矫”又可从课文《五人墓碑记》“矫诏纷出”推断解释是正确的。
C项“指”可从音判断即“旨”,即“意思、意旨”义。
D项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是“改变”,最终推导出答案是D。
注意,推导出的意义一定要回归原语境中去验证。
(姚丽辉河北省保定市安国中学0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