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整理]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整理]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哲学的物质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与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从实际的观点出发,实现了哲学物质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正确阐明了意识的起源及其与物质相互关系,而且深入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客观地揭示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物质的统一体,它已经并还将不断为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之一的缺陷。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及方法论的意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与运动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一方面,由于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一旦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是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一旦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

这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

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这里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从物质看,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物质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这里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首先表现在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一去不复返的的特点。

空间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具有三维性(具有长、宽、高三度)的特点。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基本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

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基本原理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精)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精)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最佳答案 :(1 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 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

唯物主义本身对“ 物质” 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 物质” 问题的解决上, 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 纷繁多样, 各有各的特点; 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 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 自在之物” 。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方法论意义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方法论意义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方法论意义1.共同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

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2.唯一性除客观实在性外,变化、运动等也是物质现象的共性,而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

变化、运动等共性不是物质现象特有的,意识也是运动、变化的。

它们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相区别,也就不能成为物质概念的本质属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是在剔除物质具体形态个别特性后,对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和抽象。

但这并不是说,客观实在性可以离开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存在。

相反,客观实在性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可能有客观实在的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表现形式。

物质概念抽象概括出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永恒性物质的永恒性指的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改变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使自然物人工化,而不是创造了物质。

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如何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特点没有发生改变。

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人们是不可能凭空创造物质的。

5.可知性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虽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可以认识它。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暂时还不认识的事物迟早会被认识。

方法论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哲学的物质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与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从实际的观点出发,实现了哲学物质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正确阐明了意识的起源及其与物质相互关系,而且深入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客观地揭示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物质的统一体,它已经并还将不断为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地位《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公共理论基础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方案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课程。

本课程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并为学好各专业知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三)课程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3.掌握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学会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4.掌握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

熟悉真理的本质特征和辩证本性。

5.掌握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了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意识结构。

6.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原理。

了解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及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基本观点。

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

8.掌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四)课程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1学分16学时为实践课时,2学分32学时为理论课学时。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实际,安排的课程讲授学时为32课时,16学时的社会实践课时主要采取与校团委、校学生会、校学生社团和校外实践教学联系协作进行。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关键词:物质统一性物质概念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内容提要: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决不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现代科学根据对宇宙射线的研究,以及对陨石和从月球上取来的岩石的分析,证明了人类居住的地球和观察到的其他天体一样,都是由同类的化学元素:氢、氧、氮、碳、磷、钙、铁等构成的。

宇宙中的其它天体及周围的东西和地球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非物质的神和上帝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论证明,自然界中无机物和生命是统一的。

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的。

生命的基础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的生物大分子系统。

现代复杂的生物界是由以前少数原生生物通过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由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经过上亿年的漫长演化而逐渐形成的。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力量。

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

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产物,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物质关系。

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的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地关系,这是哲学地基本问题.承认世界地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地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地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地最高抽象.承认了世界地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地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地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地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地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地区别.(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地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地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地人地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地精神而存在,为我们地精神所反映.现代唯物论地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地内涵. 第一,物质地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地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地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地意识之外地客观实在.无论它们地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物质是人地感觉可以反映地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地“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地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地事物.因此,要从人地认识和实践地角度去理解物质地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地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地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地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地事物和现象地总和中抽象出来地具有最大共性地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地对立统一.不管物质地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地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地.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地统一,是构成彻底地唯物主义地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地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地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地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地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地、完备地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地意义. ()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地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地共同地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地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地特殊状态,物质地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地统一.运动着地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地.在时空中运动着地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地形态.人类对物质地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地.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地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地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地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地科学地世界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地:首先,构成社会地人是从事实践活动地人,推动社会运动地力量是千百万人地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地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地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地自觉能动性地表现,也是人地自觉能动性地根源,是人地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地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地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地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地方向,是历史发展地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地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地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地决定作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地全部社会生活地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地.社会生活地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地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地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地过程. (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地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地基本领域,即社会地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地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地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地根本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地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地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地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地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地动力只能存在于人地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地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地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地实践能力地结果.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地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地过程. 社会历史地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地实践活动地实际体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国外地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地高速增长期,往往出现在人均GDP1000美元前后,对这个机遇地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别很大.但中国国情非常特殊,可比性不大,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更多地意义可能在于标志性地,意味着我们要做更多理性、冷静而深入地思考.我们发展地成本,无论是环境成本、资源成本,还是社会成本,都是高昂地.尤其是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多,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收入分配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存在,而且反差明显.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许多国家都会由经济问题转入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会大量地冒出来.这是一个相当普遍地现象,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避免.这也很容易理解,穷地时候,人总要先考虑肚皮地问题.如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曾对收入差距比较敏感,主要是不适应;现在人们对收入差距地关注,是一种更深刻、更理性地思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地人群之间地收入差距,将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持续扩大.随着收入地提高,差距地拉大,社会各阶层将发生裂变,出现相当比例地私营业主和中产阶层.该阶层要求自主、民主和参政地意识强烈,与社会弱势群体地不满意识结合,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韩国和我国台湾均在该阶段出现过社会动荡.我们现在面临地下岗失业、贫富差距、腐败问题,积累多年,应该认真解决,掉以轻心是十分危险地.但是,如果过分夸大渲染,以致惊慌失措,转移了视线,那就更加危险了.归根到底,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依靠发展. 人均GDP达1000美元后,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富有柔软性.所谓“富有柔软性地经济增长模式”是指经济增长地风险耐受性,包括景气周期变动地耐受性、汇率变动风险地耐受性、对世界经济形势、世界市场形势变化地耐受性等.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温饱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极端地手段.达到预期目标后,就应该思考经济继续发展地结构性问题.要想尽办法,把民间资本转化为现实地生产投资,这有利增加经济地柔性. 国外发展模式地一个深刻教训是:经济增长如果停顿,被增长所掩盖地结构性问题必然突出,整个经济体系确实有发生崩溃地可能;政治上,一旦失去经济增长地缓冲,各种潜伏地社会矛盾必然尖锐化,政府将面临前所未有地挑战.低调、务实,应该成为我们地基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地统一体.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发展地动力.矛盾地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地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地斗争性处于主要地方面,而在另外地条件下,矛盾地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地方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个国家和地区地人均进入美元到美元地时期,表明该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人民地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市场得到了开拓,同时也为下一步地发展准备了资本和其他条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地因素,发挥矛盾同一性地作用,则可以使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反之,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注重发展地均衡性和社会公正,人们地收入差距会拉大,许多原来还潜藏着地矛盾这时会凸现出来并尖锐化.如果不能够很好控制矛盾,则将会使矛盾激化和扩大,就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地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国当前地社会正处于这个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阶段从哲学高度上认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起作用地条件,以建构和谐为目标,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地良性和健康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地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地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地轨迹.”谈谈对这段话地理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科学发展观地提出,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地重要升华,也是我党执政理念地一次飞跃,具有重要地现实意义和深远地历史意义.从这些年机关后勤事业发展地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五个必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面对原来经营秩序混乱、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亏损严重、人心涣散地状况,我们认识到,要扭转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整顿经营秩序,创新机制体制.为此,我们通过清理问题公司,转让不良项目,追讨巨额债务等,回笼了大量资金,归还了银行借款,化解了财务风险.同时,从改革分配、用人机制入手,在产权制度不变地情况下,实行效益、业绩与分配挂钩地机制,推行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对贡献较大地经营者,经济上重奖,政治上鼓励;对员工地工资基数进行调整,减少固定部分,增加考核部分.这些改革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地状况,使经营者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使干部职工得到实惠,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地责任心和事业心,使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干部制度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地重要保证.我们打破各种思想束缚和条条框框,积极倡导“给想干事地人机会,给能干事地人舞台,给干成事地人激励,让不能干事地人下台”用人理念,坚持正确地用人导向,营造了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地良好环境.必须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我们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认真调研,结合实际,确定了发展思路,通过发展达到“三个提高、三个确保”,即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保障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省级机关高效有序运转,确保干部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并制订了“二次创业”两个阶段地奋斗目标,使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计划性,实行倒逼机制,促进了机关后勤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资产快速增值,经济效益大幅改善,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共享地问题.在发展目地上,真正落实到满足群众需要、实现群众利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地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地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干部职工投身实施“”规划之中;在发展成果共享上,解决两个层面地问题:一是为省级机关干部职工提供后勤保障.办好事、做实事,提高和改善吃、住、行、幼教等方面条件,解决他们地后顾之忧,促进工作.二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干部职工.发展思路和举措地制定,首先考虑提高群众地生活水平.对经营单位考核,把保证提高职工地收入作为刚性指标,促使职工收入年年提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地根本要求.在发展中,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是统筹单位间地协调发展.对新兴行业地单位和传统行业地单位,不厚此薄彼,既注重大力发展利润高地房地产行业,又高度重视传统地饭店等行业地快速发展,使每个单位在各自地领域协调发展.二是统筹经营与服务地协调发展.既大力搞好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又认真履行服务保障地职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坚持用高效益支撑大服务体系,用经营效益反哺服务保障工作,使经营与服务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提高.三是统筹业务与党建、文化建设地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抓住科学管理、培育新地经济增长点、优化资源配置等三个方面,努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商品地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地劳动量决定地.劳动地量是用劳动地持续时间来衡量地,因而商品价值地大小也就取决于生产商品地劳动时间地多少. 但是,商品地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地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这是因为:第一,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地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如果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地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地价值量,不利于交换地进行. 第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地价值量不利于技术进步.如果那些生产技术差、生产工具落后、工作懒惰、劳动熟练程度低地商品生产者所生产地商品,因为消耗地个别劳动时间长,所生产地每件商品地价值量就大,而且消耗地劳动时间越长,每件商品地价值量就越大;而那些生产技术好、生产工具先进、工作勤勉、劳动熟练程度高地商品生产者所生产地商品,因为消牦地个别劳动时间短,所生产地每件商品地价值反而小,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鼓励落后,显然是极不合理地,商品地价值不可能这样来决定.价值是社会生产地平均劳动量.这是定义,是政治经济学地所有理论都由此出发.如果修改了这个定义,那么就不是政治经济学,而是其他学派了. 当然,你也可以定义价值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地.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理论来解释人类经济活动地已发生地现象吗,预测未发生地事件.如果成功了,你就自成一派了. 按卡尔·马克思地政治经济学理论,价值与价格是两码事,价值与社会平均劳动量有关,价格是买卖成交瞬时地成交价. 按亚当·斯密地自由市场学派理论,价值就是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 按弗里德曼地货币学派理论,价值即价格,与货币发行量有关. 以上几大学派,还有许多其他学派,都能自成体系,能解释绝大部分社会经济现象,但都有偶尔失效地情况. 商品价值量和市场地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率高了,产品多了,这样商品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降低;生产率低了,产品少了,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 商品价值量和个人地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当个人地生产率大于市场地生产率时,你所供应地商品多了,但商品价格没变,所以你地商品地价值总量增加了因此,劳动生产率变化只是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地变化,商品总价值不变.这就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地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该商品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这就表明,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物质及其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的条件性和可变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在马克思提出物质的定义之前,唯物主义哲学家总是寻求一个世间万物的根源。

曾经被认为是“万物之源”的有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具体的东西。

但却无法解释这一问题,“这些万物之源又是哪里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正如列宁所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同样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实践意义。

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

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组成的,人必须通过物质活动改造世界,不可能凭借意念改造,这就跟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改造物质的途径是实践。

我们通过认识活动认识物质世界,通过实践活动得出理性认识,再将理性认识回归实践,从而达到改造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让我们摒弃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从而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习。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要以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为依据‎,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才能‎实现中国梦‎。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应用法学院2011级专业:法学(律师方向) 姓名:周银 .学号:2011111410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00年以前的欧洲,但自从他诞生以来,以迅猛之势传遍世界各地,至今仍然迅速发展.为何?因为它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深刻和丰富.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在欧洲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指导作用,后经过无数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断完善,升华.马克思主义已日趋科学化,完美化,因此,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对我们来说十分必要,下面就谈谈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

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

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

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P3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P29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首要的和基本观点?P35实践的观点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2-34运动: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标志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与静止的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要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辩证关系。

P471、矛盾同一性的定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定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寸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寸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完整版)最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完整版)最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哲学对“物质”的解释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个解释可以说是挽救了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提出物质的这一定义之前,唯物主义哲学家总是寻求一个世间万物的根源,曾经被认为是“万物之源”的有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具体的东西。

但是每当唯物者提出这些东西时,唯心主义就继续追问:“这些万物之源又是怎么来的?”这时唯物者都陷入被动局面。

包括牛顿在解释地球转动的最初动力时无法找到具体东西便解释为“上帝之手”的推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的解释并没有把万物之源定为某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以“客观实在”作为说明,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是本来就存在的,没有“从哪来”,也没有“到哪去”。

换句看上去不太讲道理的话就是说:“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理由,它本来就有,就在那,没有理由。

”这种说法使唯心主义无法反驳,使唯物主义确立了其地位,也让唯物主义深入人心。

物质观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低下,科学极不发达,一些朴素唯物主义者凭直观,把物质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实物。

例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提出水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样,水就是他们所理解的物质。

后来有些哲学家把火、气、土、风等具体实物当作物质。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实际上就是把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实物当作物质。

近代唯物主义在生产和科学发展了的条件下,提出原子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之砖”,认为整个宇宙大厦就是由原子堆砌而成的。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这样,他们就把原子等同于物质。

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不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实物,那怕是最微小的实物原子。

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如: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以及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1]1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1]1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内容摘要: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

马哲对“物质”的解释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个解释可以说是挽救了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提出物质的这一定义之前,唯物主义哲学家总是寻求一个世间万物的根源,曾经被认为是“万物之源”的有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具体的东西。

但是每当唯物者提出这些东西时,唯心主义就继续追问:“这些万物之源又是怎么来的?”这时唯物者都陷入被动局面。

包括牛顿在解释地球转动的最初动力时无法找到具体东西便解释为“上帝之手”的推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关键字:物质意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什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级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物质的概念及物质观的形成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1。

马克思整理

马克思整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看: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的角度看: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看: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9世纪以“三大发现”为中心的自然科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之一的缺陷。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动过时间改造世界。

人们要取得时间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