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 并不表示出乎意料,而表示程度的最高级。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请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 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 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 一个“争”写出了当时 女宾满座,莺歌燕舞, 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 热闹欢快场面。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小结:上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乐景写哀情,作者借落日余晖等美 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国破家亡后一人独 度元宵的孤寂落寞的心绪,抒发物是 人非、好景不长的主观感受。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 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 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 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 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 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 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 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 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早春已经降临, 可“春意知几许?” 一问,则又见暮年 孤寂的心境中,实 在是春意无多啊!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佳节良辰应该畅快游乐了,为什么说转眼 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
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 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 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 心境:物是人非,好景不长。
白话译文:
夕阳衬着的暮云特别艳丽,那人去的还来归。 还有柳啊,梅啊,春天也不早,元宵快到,现在 虽然晴和,到时候的风雨恐怕免不了,酒朋诗友 啊,不要劳驾吧!
想起在中州时的快活日子,重阳啦,端五啦, 说不尽的热闹,如今这个年头,打扮已经懒了, 更说不到去逛,只管听着人家顽吧。
(徐志摩《白话词十二首》之八,《新文学史料》1985年 第4期)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结。鬓,面颊两 旁近耳的头发。“风鬟雨鬓”、“风鬟雾鬓 ”或“雾鬓风鬟”,均喻鬓鬟乱而不整;“ 风鬟霜鬓”则指鬟乱鬓白。易安此句以形写 神,以鬟乱鬓白写其衰老颓唐。
见,动词词尾。怕见,齐鲁方言,怕得 ,懒得,不乐意。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以往对此句 的解读,多谓词人因其亲人亡故,自己再无欢乐可 言,而只能‘听人笑语’。其实这里当有更深的 寓意和暗示:此时发出欢声笑语的主要是权臣佞 人及其随之飞升的家人亲属。爱国将相倍受猜忌、 主战派不得君心,老臣殊勋多于清寒中度日,退 避隐居,甚至被编贬遇害。所以,‘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其所概括的不仅是李清照一人因丧 偶而产生的孤苦心情,其所隐含的当是投降派得势、 爱国有罪,忠荩之士噤若寒蝉,奸佞之辈无法无天 的极度黑暗的政治现状。”
体味情感
这首词之所以历来为文学史家所 激赏,所称赞,就在于它非常巧 妙地写出了一个杰出的女性晚年 内心感情的痛苦,感情的尴尬与 感情的矛盾。这样一种内心世界 的揭示很少在其他的作家笔下有 表现。
宋末刘辰翁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 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每 闻此词,辄不自堪。"
总结 上片写首都临安之元宵现实,景色好,天气好,
倾城赏灯,盛极一时,而己则暗伤亡国,无心往 观。下片回忆当年汴都之元宵盛况,妇女多浓妆 艳饰,出门观灯,转眼金兵侵入,风流云散,万 户流离失所,惨不可言。而己亦首如飞蓬,无心 梳洗,再逢元宵佳节,更不思夜出赏灯,正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最后, 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狐独悲哀,默默无言, 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唐圭璋《词学论
永遇乐
词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 南,寓居临安时的作品, 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 受,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浓 重哀思。宋人张端义《贵 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 来,长怀京洛旧事。晚年 赋元宵《永遇乐》词。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 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 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 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作手法
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对比反衬 以乐景写哀情
美好景致 愁苦心情 元夕的热闹 词人孤苦 往昔繁华 如今衰败
拓展训练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解析下面这首词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通过对梦境中游上苑情景的描写, 表现词人囚居汴京时的哀痛心情。词人 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 苑时的欢乐情景,以乐景写哀情,表现 了词人重温旧时帝王之梦的悲恨,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前文已说无心赏玩,谢绝了朋友的相邀, 此时却为何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 出了作者怎Leabharlann Baidu的心理?
这里写出了晚年的李清照在情感上的一种尴尬。 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 加深内心的痛苦——触景伤情 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今 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聊以慰藉 这种矛盾的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有 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 悲凉。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落日的颜色像熔化的黄金,晚云连成一片, 好似璧玉相合。 分明身在临安,为什 么要问“人在何处”?
漂泊异乡,无家可归 的孤独寂寞。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柳丝经暮色烟雾渲染,绿意更浓;笛子 吹出幽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 而开的梅花已经落了。
如何理解“春意知几许” ?
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年的热闹已成为往事,今天的词人历尽国 破家亡之痛,已经变得憔悴衰老了,鬓发也 斑白了,她连自己蓬松的发髻都懒得梳妆还 有什么心绪在夜间出去观灯呢?
下阕的盛日与如今不同的心境对比,既有 力的抒写出内心无限的孤寂悲凉,又抒发 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及身世之悲。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请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 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 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 一个“争”写出了当时 女宾满座,莺歌燕舞, 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 热闹欢快场面。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小结:上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乐景写哀情,作者借落日余晖等美 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国破家亡后一人独 度元宵的孤寂落寞的心绪,抒发物是 人非、好景不长的主观感受。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 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 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 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 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 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 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 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 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早春已经降临, 可“春意知几许?” 一问,则又见暮年 孤寂的心境中,实 在是春意无多啊!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佳节良辰应该畅快游乐了,为什么说转眼 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
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 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 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 心境:物是人非,好景不长。
白话译文:
夕阳衬着的暮云特别艳丽,那人去的还来归。 还有柳啊,梅啊,春天也不早,元宵快到,现在 虽然晴和,到时候的风雨恐怕免不了,酒朋诗友 啊,不要劳驾吧!
想起在中州时的快活日子,重阳啦,端五啦, 说不尽的热闹,如今这个年头,打扮已经懒了, 更说不到去逛,只管听着人家顽吧。
(徐志摩《白话词十二首》之八,《新文学史料》1985年 第4期)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结。鬓,面颊两 旁近耳的头发。“风鬟雨鬓”、“风鬟雾鬓 ”或“雾鬓风鬟”,均喻鬓鬟乱而不整;“ 风鬟霜鬓”则指鬟乱鬓白。易安此句以形写 神,以鬟乱鬓白写其衰老颓唐。
见,动词词尾。怕见,齐鲁方言,怕得 ,懒得,不乐意。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以往对此句 的解读,多谓词人因其亲人亡故,自己再无欢乐可 言,而只能‘听人笑语’。其实这里当有更深的 寓意和暗示:此时发出欢声笑语的主要是权臣佞 人及其随之飞升的家人亲属。爱国将相倍受猜忌、 主战派不得君心,老臣殊勋多于清寒中度日,退 避隐居,甚至被编贬遇害。所以,‘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其所概括的不仅是李清照一人因丧 偶而产生的孤苦心情,其所隐含的当是投降派得势、 爱国有罪,忠荩之士噤若寒蝉,奸佞之辈无法无天 的极度黑暗的政治现状。”
体味情感
这首词之所以历来为文学史家所 激赏,所称赞,就在于它非常巧 妙地写出了一个杰出的女性晚年 内心感情的痛苦,感情的尴尬与 感情的矛盾。这样一种内心世界 的揭示很少在其他的作家笔下有 表现。
宋末刘辰翁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 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每 闻此词,辄不自堪。"
总结 上片写首都临安之元宵现实,景色好,天气好,
倾城赏灯,盛极一时,而己则暗伤亡国,无心往 观。下片回忆当年汴都之元宵盛况,妇女多浓妆 艳饰,出门观灯,转眼金兵侵入,风流云散,万 户流离失所,惨不可言。而己亦首如飞蓬,无心 梳洗,再逢元宵佳节,更不思夜出赏灯,正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最后, 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狐独悲哀,默默无言, 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唐圭璋《词学论
永遇乐
词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 南,寓居临安时的作品, 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 受,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浓 重哀思。宋人张端义《贵 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 来,长怀京洛旧事。晚年 赋元宵《永遇乐》词。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 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 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 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作手法
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对比反衬 以乐景写哀情
美好景致 愁苦心情 元夕的热闹 词人孤苦 往昔繁华 如今衰败
拓展训练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解析下面这首词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通过对梦境中游上苑情景的描写, 表现词人囚居汴京时的哀痛心情。词人 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 苑时的欢乐情景,以乐景写哀情,表现 了词人重温旧时帝王之梦的悲恨,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前文已说无心赏玩,谢绝了朋友的相邀, 此时却为何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 出了作者怎Leabharlann Baidu的心理?
这里写出了晚年的李清照在情感上的一种尴尬。 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 加深内心的痛苦——触景伤情 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今 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聊以慰藉 这种矛盾的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有 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 悲凉。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落日的颜色像熔化的黄金,晚云连成一片, 好似璧玉相合。 分明身在临安,为什 么要问“人在何处”?
漂泊异乡,无家可归 的孤独寂寞。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柳丝经暮色烟雾渲染,绿意更浓;笛子 吹出幽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 而开的梅花已经落了。
如何理解“春意知几许” ?
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年的热闹已成为往事,今天的词人历尽国 破家亡之痛,已经变得憔悴衰老了,鬓发也 斑白了,她连自己蓬松的发髻都懒得梳妆还 有什么心绪在夜间出去观灯呢?
下阕的盛日与如今不同的心境对比,既有 力的抒写出内心无限的孤寂悲凉,又抒发 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及身世之悲。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