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典籍的大众传播——以《百家讲坛》为例

传统文化典籍的大众传播——以《百家讲坛》为例

传统文化典籍的大众传播——以《百家讲坛》为例陆耿【摘要】With the intense popular interest in the TV program Lecture Room,controver sy also arises all along.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market posi tioning of the program.The target audience is supposed to be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thus the academic standards will unavoidably be adversely affected,wh ich is what some scholars often criticize because the dislocation of the marketi ng quality of the Lecture Room conflicts with the critics′ academic expectation s.%伴随《百家讲坛》的热播,争议之声渐起,这与它后期的市场定位密切相关。

由于栏目目标受众定位为"初中生",必然降低其学术标准,因此遭到学者的批判。

之所以出现异议,主要是批评者的学术期待和《百家讲坛》栏目的市场性质错位等原因所致。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2(024)003【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文化典籍;大众传播;百家讲坛【作者】陆耿【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传统文化典籍产生于口语媒介时代,发展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进入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大众媒介时代却遇到很大的冲击。

虽说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要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典籍则需要利用大众媒介。

两级传播理论在讲坛类节目中的成功运用——以《万家灯火》《百家讲坛》为例

两级传播理论在讲坛类节目中的成功运用——以《万家灯火》《百家讲坛》为例
巾 外 文 艺
两级传播理论在讲坛类节 目中的成功运用
以《 万家灯火 》《 百家讲坛 》 为例
吴 小 莉
摘 要 :讲坛类节 目的成功在 于其 内容选择有效地获取 了关注度 ,但 目 前理论 界的相关研究仅仅 停 留在节 目 优劣、发展
趋势 甚至瓶颈危机 等宏观问题的认识 与讨 论上 ,极少深入研 究节 目内容本身这 一核心要 素。以 《 万家灯火 》 《百家讲坛 》 为例 ,结合 两级传播理论 和 内容分析方法 ,通过对其栏 目主讲 人 、主讲 内容 以及线 上线下运 营方式进行对 比分析 ,得 出应
( )栏 目介 绍 一
《 万家 灯火 》是江苏城 市频道 于20 年4 1 日 07 月 8 推出的讲坛类栏 目。2 0 年1 日,随着播 出时段 的 0 9 月1 变动 ,内容也进行 了很大调整,从之前 内容繁杂 的古 玩 投 资 、婚 姻 家庭 、 心 理健 康 等 转 变 为 “ 康 养 健 生”,收视率也 日益升高。其 形式是 主讲人跟观众共
赵仲龙 ( 卫生部专家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秘书
长 ) 讲述 要点 :( )健康 比长寿重 要 ( ) 2 , 1 上 ;( )健 康 比长寿重要 ( ) 3 下 ;( )快乐 比长寿更重要 ;( ) 4 吃得开心又健康 ;( )好身体离不开好心情 ;( )揭 5 6
( )在健康养 生界人 际关 系广泛 ,即这个人 能够 与 3 对 该领域有兴趣 的人接触交往且 比其追随者更多地接 触媒介 。每一位主讲人都是具有相当经验的健康养 生 界权威 。因此我们首先可 以肯定 ,此栏 目所请的嘉宾 主讲人都具备做 “ 舆论领袖 ”的基础 。
同参 与 ,现 场 也 会 请 一 些观 众 与主 讲 人 近 距 离 接 触 。 ( )主讲 人 及 内容 统 计 二

百家讲坛的传播学动因探析

百家讲坛的传播学动因探析

在 面 临 这样 困 境 的 情 况 下 ,百 家 讲 坛 》 转 型 成 为 一 《 的
“ 术” 学 的架 子 、 主要 收 视 人 群 定 位 在 具 有 中学 文 化 水 平 把
种 必 然 选 择 : 么重 新 定 位 , 么 就 被 淘 汰 掉 。 于 是 , 下 边 缘 化 的要 求 要 要 放 早 在 2 世 纪 9 年 代 初 , 英 时在 《 国知 识 分 子 的 边 O O 余 中
21 0 0年 第 3期
桂林 航天工 业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OUR L OFG I N C L GE OFAE OS AC E NA UI I OL E R P E T CHNO Y I OG 学 术 苑
( 第5 总 9期 )
百 家讲坛 的传播 学动 因探 析
众 人 物 , 时 引 发 了 炙手 可 热 的“ 术 明星 ” 象 。 一 学 现 种 受 众 喜 闻乐 见 而 又 易 于 接 受 的 大 众 化 、 俗 化 常 识 。在 通
这 样 的转 变 过 程 中 , 术 在 符 合 媒 介 传 播 的基 本 要 求 的 同 学
1 《 家讲坛》 百 由小 众 性 到大 众 性 的 转 型
汰” 核机 制 , 原 本 就是 小众 性 学 术 节 目的《 家讲 坛 》 考 将 百 推 的《 语 》 得 等 ,百家 讲 坛 》 论 心 《 的迅 速升 温 , 学 术 在 电 视 媒 使 介 的传 播 下 , 由精 英 化 向大 众 化 的 转变 成 为 可 能
2 1 作 为 传 播 者 的 人 文 知 识 分 子 重 回 社 会 中 心对 抗 .
“ 术 明 星 ” 众 多 争 议 。有 人 为 《 学 等 百家 讲 坛 》 的学 术 平 民 化 喝 彩 , 有人 置 疑 它 的学 术 价 值 以 及 严 谨 性 , 有 也 但

评《百家讲坛》

评《百家讲坛》

最学术――王立群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讲过汉代人物,而作为河南大 学教授的王立群所讲内容更有史学家风范。他在 节目中显得内敛,所讲内容考据严谨,每堂课结 束后都令人感觉回味无穷。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 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 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 《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两汉魏晋南 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 《文选》研究两个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讲 坛》,以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 《吕后》, 赢得满堂喝彩。
3、节目结构:本片是以 一段对论语中什么是真 正的智慧以及怎样寻找 智慧方法等一连串疑问 作为节目的开篇,并在 节目接下来的发展中都 以每一个新问题和一个 动画小短片带出下一节 所要讲述的内容且一环 扣一环,承上启下,使 人感觉节目的结构在起 承转合上十分紧密,逻 辑性强、线索清晰。
境外媒体眼中的《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的传播受众
• 《百家讲坛》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 传播于民众之中,其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 究相比较为平易,将学术的考究以故事的形式讲 述,使得文化层次及知识水平不齐的亿万观众都 能看懂。
• 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压力的增大, 越来越多的新型知识分子忙于生计,看电视的时 间越来越少。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理轻文的传 统观念使得现在绝大多数人依旧重视传统、重视 历史,对历史及传统文化有着极大地兴趣。因此, 《百家讲坛》的观众大多数是普通民众,其中又 以初中拥有以上学历者居多。
最奇迹——于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 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 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 《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 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 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 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 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2006年10月黄金周期间,在职业生涯中似乎 从未与孔子和孔子研究发生过任何关系的于 丹当代中国媒体之王——中央电视台上解说 《论语》,并且眉飞色舞地一连讲了7天, 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并掀起了一场《论 语》热。

《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畅销现象

《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畅销现象

《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畅销现象探究摘要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经过几年的不断改版和完善,已经成为了具有广泛电视观众基础的品牌栏目。

而以电视节目《百家讲坛》讲稿为基础发行的《百家讲坛》系列图书延续了电视节目的火热,创造了惊人的持续畅销现象。

本文从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策略四个方面对《百家讲坛》图书畅销现象进行了分析,揭开了这套电视图书畅销的原因。

关键词:《百家讲坛》电视图书畅销现象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引言近年来,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以其亲民的讲述风格、独特的讲述视角和由浅入深的讲述内容,深得广大电视爱好者的青睐,成为了我国电视节目中经久不衰的一个神话。

而由电视节目讲稿为基础的《百家讲坛》系列图书也同样延续了电视节目的火热,成为了当前最炙手可热的畅销图书。

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套图书的畅销现象进行分析。

一传播内容传播内容的选取对于图书的畅销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的畅销情况来看,其中对于传播内容的选取无疑是迎合了文化时代背景和读者的阅读需求。

首先,从传播内容的选取上来看,《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符合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回归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对于文化传承的忽视等问题。

因此,近些年中国文化工作者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整理和挖掘,并尽可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运用到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

这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书籍内容和形式的改变体现出来。

无论是对于古籍的重新解读,还是对于史料的多形式的表达都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贴近群众的角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定位和挖掘,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注重理论深度而忽视了受众的文化结构。

所以在文化市场中我们可以看到像《水煮三国》这样对传统典故的创新式解读,也能从动画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看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形式表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百家讲坛》系列图书将传播内容定位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表达无疑符合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所以能够在这种文化潮流的推动下取得更好的畅销成绩。

浅析《百家讲坛》栏目

浅析《百家讲坛》栏目

浅析《百家讲坛》栏目一、《百家讲坛》栏目概况:1999年,湖南卫视凭借岳麓书院丰厚的人文地理优势,率先开设了《千年论坛》,开创了中国电视论坛节目的先河。

接着,电视讲坛类的节目不断涌现。

2001年,凤凰卫视匠心酿造《世纪大讲堂》;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了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百家讲坛》。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各种讲坛性质的栏目逐渐出现在各级电视台,现在形势已经蔚为壮观。

在这些栏目里面,我接触的最多估计也是很多读者接触的比较多的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汇集名家名师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

选择目前大家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

形式不拘一格,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百家讲坛》栏目开播四年多以来,栏目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05年栏目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收视率日创新高,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百家讲坛》已经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经常重拳出击,力推精品,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二、百家讲坛的一些定位:说起一档节目,首先必须明确一下栏目定位。

《百家讲坛》的宗旨定位: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内容定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观众定位:初中文化以上的大众;栏目定位:使专家学者走进大众的桥梁。

这个是制片人万卫先生的说法,应该是比较科学和可信的。

批判视野下电视与学术的合谋——深度剖析《百家讲坛》

批判视野下电视与学术的合谋——深度剖析《百家讲坛》

168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教育家2008生g5月第5期圆批判视野下电视与学术的合谋——深度剖析《百家讲坛》徐莹(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百家讲坛》的出现使学术从大学的讲坛中走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然而这种学术的平民化倾向是否真的有利于学术本身的发展却值得商榷,本文尝试从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视角来探讨电视学术类节目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义。

【关键词】学术论坛}故事化;平民化l超真实《百家讲坛》的兴起抓住了学术传播的普及与受众的兴趣爱好的结合点,让学术借助电视的力量在普通观众中传播.并伴随电视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这种学术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知识的讨论也进入到平民的领域,然而我们更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学术传播活动的内容和在它背后运用的人和组织.1内容分析:大众化与肤浅化并行电视传播仅仅是学术栏目传播过程的第一步,之后围绕着学术话题。

人们通过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的讨论,使更多的人加入,传播效果进一步扩大,但学术知识借助大众传播工具实现将自己推向大众的过程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学术栏目中所传播的知识,仅仅只是一些浅层次的知识。

并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对涉.。

历史研究素来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学术探索活动,属于精英文化,或称书斋文化。

它是指专家、学者等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小众关注的高品位文化。

”而这类学术论坛类节目无一例外的将学术问题以通俗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忽视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学术本身并不是简单的、通俗的.一个问题往往相当复杂,可能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较广,而以这种说书式的方式.只是将问题的研究停留在顽上,再借助索有“文化工业”机器的大众传播工具来进行学术文化传播就使问题更为严重.以西方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传播学者指出现代以电视、电影、书报杂志等大众媒介体系所制造的文化是强加给大众并让大众迎接它.而大众却被蒙在鼓里.对此毫无意识。

其次,学术栏目采用流行的时尚言语形式来阐释学术观点,过于故事化和趣味化.而有悖于学术研究应当具有的严谨精神。

透析《百家讲坛》

透析《百家讲坛》

透析《百家讲坛》——兼论经典文化的电视媒介传播文:陈小奇钱丹丹时间:2008-8-8论文提要:《百家讲坛》开播以来,以在学者和大众之间搭起桥梁的功能,让学术借助大众传媒走近了大众,受到观众的欢迎。

在节目成功的同时,《百家讲坛》更是显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掀开了中国经典文化所蕴涵的品牌价值,为经典文化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而关于“百家讲坛”现象的探讨也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讲座节目理清了思路,更为电视人的节目制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关于“百家讲坛”现象的研究或是泛化性的,或是单角度、单侧面的,缺少有针对性课题的全面研究。

本文即由此缘引,欲对《百家讲坛》的社会背景、衍变策略、文化意义和由其引发的热点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

并以此研究为基本材料,进一步探索电视媒介如何更好地进行经典文化的再传播。

关键词:百家讲坛经典文化电视媒介传播传承一、研究的缘起近年来,一档电视讲座节目火爆荧屏,并在中国电视节目榜上一度跃居年度节目黑马,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

这是一档时长43分钟、具有学术性质的电视讲座类节目。

该节目迅速窜红并持续升温。

自2001年7月开播伊始,《百家讲坛》便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文化品位的栏目之一,演讲者大多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都是各自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

从2004年开始,《百家讲坛》的内容定位开始转向传播中国经典文化,从阎崇年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到易中天讲《汉代风云人物》,《百家讲坛》的影响逐渐扩大。

2005年邀请作家刘心武讲《揭谜〈红楼梦〉》,《百家讲坛》的受众迅速增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收视率大幅度提高。

《百家讲坛》以0.57%的收视率成为CCTV-10最受关注与喜爱的栏目。

2006年易中天《品三国》在《百家讲坛》播出,收视率一路飚升。

继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又有于丹讲《论语》、《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等,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经典文化高潮。

《百家讲坛》中的教育技术

《百家讲坛》中的教育技术

《百家讲坛》中的教育技术《百家讲坛》是一档将学术研究成果大众化的教育类电视节目。

文章以曾仕强主讲的《易经的奥秘》为样本,将第一集《何为易经》进行“逆向工程”式的分解,从传播学、教学设计、多媒体集成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可有助于更好地制作电视教材和视频课件。

标签:百家讲坛;教育技术;曾仕强;易经的奥秘引言自2001年开播以来,《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

《百家讲坛》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以电视这样一个影响力极大的媒体为平台,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讲解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其主要内容。

《百家讲坛》在央视10套科教频道播出,是典型的教育类电视节目。

本文以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作为样本,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视角,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传播学、教学设计、多媒体集成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期望能从这档节目的成功之处汲取到对教育技术有益的启示。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百家讲坛》推出了一系列的讲座,笔者以曾仕强教授主讲的《易经的奥秘》为例来进行研究。

《易经的奥秘》共有15集,笔者以第一集《何为易经》作为样本,将从网上获得的RMVB格式的原始文件(166MB),用WinMPG Video Convert(视频转换大师)转化成MPG1,PAL VCD文件(387MB)。

然后用Ulead VideoStudio 对视频按照场景或者镜头进行手工的分解,最终分解成130个片段,将每一个片段的时长记录下来,在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

这样的做法好比是“逆向工程”的方法,将现成的产品进行分解分析,了解其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手工的分解难免产生误差,但软件中“自动场景分割”的结果不符合需要,笔者进行了多次手工分割实验,发现分割的误差控制在“帧”的级别,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Ulead VideoStudio中对于视频片段的时长记录格式为:hh:mm:ss:ff,即小时:分钟:秒:帧数,在PAL电视制式中,每秒是25帧。

科教类节目《百家讲坛》中文学经典的传播功能及影响

科教类节目《百家讲坛》中文学经典的传播功能及影响

104荧屏广角Television Research2001年央视科技教育频道首次亮相名为《百家讲坛》的节目,栏目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百家讲坛》在曲折道路上摸索前进,于2006年形成热潮,达到收视率顶峰。

如今,已走过16个年头,期间不乏刘心武、易中天、于丹、袁腾飞等广受观众喜爱的主讲人,在备受争议的压力下,其传播力及影响力依然不容忽视。

作为央视一档专注于普及历史文学知识的科教类节目,《百家讲坛》不仅达到了公众教育与社会导向并重的效果,并且做到了长盛不衰,成为我国科教类节目的一棵常青树。

一、《百家讲坛》中文学经典内容的设置(一)贯通文史,严格分期分段参照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划分方法,《百家讲坛》文学经典栏目的设置充分参照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

在先秦史方面,《百家讲坛》播出了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主题的一系列节目,其中以2006年播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以及随后的于丹《庄子》心得最具人气。

于丹以女性的思维方式,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充分将诸子经典与当下实际相结合,配合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秦汉史方面,王立群主讲的《读史记》与易中天主讲的《品三国》珠联璧合,成为《百家讲坛》播出10多年来的代表性节目。

王立群先生对《史记》的优秀片段进行讲读,秉承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个人风格,为普通民众研读《史记》这部经典起到了引导作用。

而易中天先生的风格则诙谐幽默,在嬉笑怒骂中对三国历史做了较为客观的品评,他的《品三国》涉及三国历史的英雄人物、经典战役、政治集团乃至生活面貌等多方面,既有客观全面的概括,也有鞭辟入里的解读。

魏晋隋唐时期的优秀节目众多,例如蒙曼的《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三部曲,作为一位女教师,她以女人的视角分析历史,肯定了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展现了盛唐缠绵悱恻的多姿风采。

康震对唐诗的讲读结合了唐朝的发展史与每位诗人的个人生平,让观众感受到诗歌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浅谈《百家讲坛》与历史知识传播

浅谈《百家讲坛》与历史知识传播

浅谈《百家讲坛》与历史知识传播作者:赵静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2期百家讲坛以电视为媒介,其特点自然鲜明:画面传播,一看即懂;声像并茂,视听兼容;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电视传播的范围广阔,人数众多。

它们声像兼备、视听兼顾,具有双通道视听优势和现场参与感。

作为电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从各个方面来看,“百家讲坛”都是个奇迹:一个在“绝对睡眠时间”播出的节目,收视率曾经连续三个季度在央视十套综合排名第一,CCTV网上点击率第一;讲稿书《易中天品三国》发行 130万册,于丹《论语心得》不到一周发行 80万册;影响所及,人人读经,全民说史。

一个人,一张讲台,没有主持人,没有话题,就是讲故事,形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成绩优异到不能再优异---这是在七八年前。

最辉煌的时候显然已经过去,但是,到目前为止,“百家讲坛”仍然是历史传播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平台。

“百家讲坛”的口号是“电视使学者有为,学者使电视深刻”,意欲以电视为媒,使学者得以服务、影响社会。

在电视节目娱乐化、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种追求尤为难能可贵。

只是,学者如何在“有为”的同时保守其学术底线,而电视又如何在“深刻”的同时留住观众,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学者与电视的关系中,学者相对被动;在电视与观众的关系中,电视又相对被动。

严谨的学者希望在服务的同时引导观众,傳递真实的历史信息,引发严肃思考,然而,观众可能早已换台离去。

学者上电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名利之外,有大义在,有传播的责任,要守住学者的底线,也要学习讲述的方法。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想表达以下几点感想:第一,严肃的学者应当有意识地与“说书人”划清界限,这个界限不是形式上的,而是指内容上的“求真”。

(一)要做到尽量一切从史料出发,从靠谱的史料出发。

比如,讲北宋事,用《续资治通鉴长编》肯定比《宋史纪事本末》靠谱得多。

(二)尽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做到我们谈到的每个人、每件事、每种制度,言之有据。

浅谈《百家讲坛》与历史知识传播

浅谈《百家讲坛》与历史知识传播

知识文库 第02期114 浅谈《百家讲坛》与历史知识传播赵 静百家讲坛以电视为媒介,其特点自然鲜明:画面传播,一看即懂;声像并茂,视听兼容;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电视传播的范围广阔,人数众多。

它们声像兼备、视听兼顾,具有双通道视听优势和现场参与感。

作为电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从各个方面来看,“百家讲坛”都是个奇迹:一个在“绝对睡眠时间”播出的节目,收视率曾经连续三个季度在央视十套综合排名第一,CCTV 网上点击率第一;讲稿书《易中天品三国》发行 130万册,于丹《论语心得》不到一周发行 80万册;影响所及,人人读经,全民说史。

一个人,一张讲台,没有主持人,没有话题,就是讲故事,形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成绩优异到不能再优异---这是在七八年前。

最辉煌的时候显然已经过去,但是,到目前为止,“百家讲坛”仍然是历史传播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平台。

“百家讲坛”的口号是“电视使学者有为,学者使电视深刻”,意欲以电视为媒,使学者得以服务、影响社会。

在电视节目娱乐化、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种追求尤为难能可贵。

只是,学者如何在“有为”的同时保守其学术底线,而电视又如何在“深刻”的同时留住观众,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学者与电视的关系中,学者相对被动;在电视与观众的关系中,电视又相对被动。

严谨的学者希望在服务的同时引导观众,传递真实的历史信息,引发严肃思考,然而,观众可能早已换台离去。

学者上电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名利之外,有大义在,有传播的责任,要守住学者的底线,也要学习讲述的方法。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想表达以下几点感想:第一,严肃的学者应当有意识地与“说书人”划清界限,这个界限不是形式上的,而是指内容上的“求真”。

(一)要做到尽量一切从史料出发,从靠谱的史料出发。

比如,讲北宋事,用《续资治通鉴长编》肯定比《宋史纪事本末》靠谱得多。

(二)尽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做到我们谈到的每个人、每件事、每种制度,言之有据。

以上两点,是历史学的看家本领,是底线。

《百家讲坛》现象给电视传媒带来的思考

《百家讲坛》现象给电视传媒带来的思考

《百家讲坛》现象给电视传媒带来的思考作者:张智翔来源:《艺海》2009年第07期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坛》和北京电视台的《名师讲坛》等为标识的一批电视文化讲坛,几经磨炼、浴火重生,终成正果,成为当前红极一时,领袖电视文化娱乐专栏的“枭雄”。

讲坛栏目的运作成功,无疑给徘徊在电视节目创新,并试图寻求瓶颈突破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和电视传媒的运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人们似乎在文化与娱乐、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市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格调与品位之间发现了某种链接。

为此,对《百家讲坛》在文化层面上来进行理性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1、定位于解读,彰显个人真知,形成一种机器化的表象,制造新的神圣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与魅力之处。

开办《百家讲坛》并不是央视的专利,在此之前,各地电视台就曾经尝试过很多的探索。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湖南卫视的《新青年》、《千年学府报告会》等,其性质和运作与《百家讲坛》相似,但是所产生的影响与央视却不可同日而语。

究其原因,除了央视有自身的优势以外,栏目本身的定位以及节目的表现形式是《百家讲坛》创下来高收视率和强大社会效益的原因所在。

各主讲人以自己专业的学术知识,结合独特的演说能力,博得了大批忠实“粉丝”的狂热追捧。

2、传承历史记忆,把握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借助传统经典,张扬主讲人的个性,是《百家讲坛》又一特色。

物质文化是铸就心态文化的基石。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走上了一条民族复兴的道路,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快速进步,使中国民众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产业心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求知欲望,构筑了《百家讲坛》成功的受众基础。

它把历史文化作为栏目选题的范畴,深入挖掘利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加之众多文化精英的熏陶,激发了大众对民族传统文化,对历史的喜爱。

很多普通老百姓也学到许多以前自己无法理解的传统经典。

《百家讲坛》利用大众传播唤起了全体民众的历史情结。

3、开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打造多方共赢的电视文化品牌战略,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亮点。

《百家讲坛》选题策略的传播心理学浅析

《百家讲坛》选题策略的传播心理学浅析

_l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I D O N G&A N e鞠Ij A怼80学术平台一个案研究《百家讲坛》选题策略的传播心理学浅析@文/宋仪凯【内饔攫薹】本文试图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受众生理机制、心理机制的考察和对受众认知结构、接受规律的分析探讨《百家讲坛》的选题策略是如何针对受众的特点来提高传播效果的。

【关键词】《百家讲坛》选题策略传播心理学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一举打破了科教栏目低收视率的尴尬局面,其之所以能取得目前的成就,与其遵循传播规律、发挥自身优势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从《百家讲坛>前后发展过程和栏目自身的发展变化来看,其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根据受众的需要不断调整栏目的定位、选题的策略、主讲人的选择、讲述的方式、编排的策略、现代技术的运用等等,使栏目的发展符合受众的需求。

本文着重探讨其选题策略。

一、选题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栏目是否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受众,所以栏目每项措施的制定和实行都要考虑到受众的反应,栏目的选题也是如此。

没有好的选题就不能吸引受众的兴趣,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选题策略对一个栏目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选题策略对传播效果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制定好的选题策略就必须对受众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调查,因为“传播效果不是在传播者的心理系统中产生,而是在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中冶炼而成的。

那么,要提炼出能提高传播效果的理论,考察的重点理所当然应该放在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上”,q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受众的种种需求并对传播策略作出调整。

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说,传播活动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影响以实现传者的传播意图,那么,如何更为清晰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如何对受众作出更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受众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分析受众的心理,只有对受众的心理需求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大众传媒才能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百家讲坛》的传播新理念

《百家讲坛》的传播新理念

《百家讲坛》的传播新理念作者:胡沈明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08年第07期《于丹〈论语〉心得》与《易中天品三国》两个节目之所以引起观众的关注,关键在于大众传媒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综合性、立体化地让演讲者与广大观众进行了对话交流,而且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人与人的相遇。

节目中演讲者讲的都是自己对传统名作的个人理解,脱离原作的痕迹较重,话语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完全实现了演讲者的“自我暴露”、“借书言志”。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成了由公众人物向普通人的角色转换,创造了意义交流的平等空间,从而使媒体组织与大众之间的交流转换为一种发生在个体之间的人际传播关系。

两个节目传播策略的创新从节目的名称即可看出“心得”与“品”是关键点,《论语》、《庄子》等已不是其中的重点。

既然是“心得”、“品”,那么其主观性、个性自不待言。

他们与观众交流分享的并非是完全的《论语》、《庄子》等,而是分享他们的思想、心得、经验。

他们在节目中营造了一种与受众进行人际交流的话题和空间。

根据传播学理论,人际传播是最直接有效的,大众传播是效率最大的。

一个具有最大的效益,一个具有最直接的效率,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分享着效益与效率的两端。

一些传媒刚出现时,人们往往过高地估计其效率与效益,如网络开始出现时,人们认为它必将胜过传统媒体,但事实已经证明:网络的影响力没有估计的那么大。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普及,人们开始追求传媒的效率与效益这两个目标。

大众传播是一种经历了中介的传播,其受众是匿名、分散的个人。

随着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致,人与人之间在各种角色掩饰下的交往越来越多,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交往反而越来越少,人的真实个性已经被隐蔽。

人与人交往最密切的大众传媒过多地承载着使人社会化的角色。

作为生活在一种到处都有交流手段、都有交流对象的社会中的人,人们却难以找到与自己进行心与心交流、灵与灵相遇的对象。

这时,一些大众传媒开始不再只是传输信息、满足人们的社会化需求,而是注重个性化、平等地与受众进行交流。

《百家讲坛》的文本特点及传播策略

《百家讲坛》的文本特点及传播策略

《百家讲坛》的文本特点及传播策略作者:陈立强来源:《声屏世界》2008年第09期一在经过三年的煎熬之后,《百家讲坛》终于痛苦而又释然地放弃了早期的高端定位。

转型后的《百家讲坛》要求节目的主讲专家无论如何要将自己的学术讲座演绎成“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都能听懂的“文化俗讲”。

这就意味着讲坛节目的受众定位将转向具有更大基数的受众类型。

不过,这种定位转向也对讲坛节目的文本生产提出新的要求。

选题“偏食”:学术大众化的集体套餐。

2004年之后,《百家讲坛》的文史选题占据极为重要的内容份额。

正是这种选题的转型,使得开播几年间寂寂无闻的《百家讲坛》声名鹊起。

那么,这种文史选题为何成了讲坛节目“挽狂澜于既倒的中流砥柱”?其一,中国文化语境中强大的文史传统,铸造了中国人偏重文史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加上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深深影响到中国人的文化嗜好与审美旨趣,从而铸造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包括对历史人物及当代人物进行品评的传统,这种品评常常作为清流人物参与时政的一种手段。

人们常常从文史典籍的阅读中获取政治斗争与官场博弈智慧,《百家讲坛》中无数充满权谋与官场术的历史故事,加上学者们独到精辟的学理分析,为他们现实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某些思路、启发甚至经验,增强政治智慧。

其二,悠久的民间说书与戏文传统奠基了中国民间的文史积淀,也影响到中国人乐于接受线性模式的故事叙述的习惯。

据调查,《百家讲坛》在河南农村的收视情况较为突出,许多农民都喜欢看这一档节目。

中国的戏文传统连同早期的民间说书,基本上是以历史人物、文学故事为题材作为演绎的蓝本。

它们培养了中国民间文史趣味,积淀了民间的文史知识。

虽然当今民间说书几乎绝迹,戏文活动急剧减少,但是已有的民间文史积淀依然通过口碑流传与人际传播在民间发酵。

其三,虚构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大量传播,给文史选题带来了现实的传播契机。

虚构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炒热了传播的氛围,相关、相似或相同文史选题的讲坛节目不必经历太长的预热期,就可以借势传播,收到良好的传播效益。

《百家讲坛》与TED 演讲的传播学比较

《百家讲坛》与TED 演讲的传播学比较

《百家讲坛》与TED 演讲的传播学比较【摘要】《百家讲坛》、TED演讲,一个是中国最火的电视科教节目,一个是享誉世界的互联网思想平台,两者都发挥着传播知识的功能。

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希望能为未来我国大众传媒更好地发挥其传播知识的功能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百家讲坛》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一、概述虽然传播学者们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但大众传播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基本上已成共识。

然而,在今天这个泛娱乐化的社会氛围中,大众传播的功能开始失衡,越来越偏向其娱乐大众的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大众传媒之传播知识的功能变得尤为紧迫。

202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一档名位《百家讲坛》(下称《百》)的科教讲座式栏目开始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其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

截至2021年10月,已播出1000余期,学术界著名人士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虽然在个别议题上曾略受微辞,但整体而言,大多数观众都给予此栏目较高评价。

同时,该栏目制作水平也不断改善,收视率逐年提高,并已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档品牌栏目。

而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演讲(下文简称TED)是由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发起的。

TED诞生于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

从2021年起,TED演讲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

截至2021年6月,TED官方网站上收录的TED演讲视频总数已经超过700,这些TED演讲的视频的阅览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

所有的TED演讲的视频都是以知识共享的方式予以授权的。

在中国TED已经通过互联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不错的口碑,并被部分网友成为“国际百家讲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比较鉴别中外两种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知识的知名栏目,无疑可以为我国大众媒体将来的文化传播之路汲取宝贵的经验。

传媒制度与文化传播——以《百家讲坛》为例的开题报告

传媒制度与文化传播——以《百家讲坛》为例的开题报告

传媒制度与文化传播——以《百家讲坛》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媒与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传媒制度对于文化传播的模式、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传媒制度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大势和文化传承的现状和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百家讲坛》为例,探讨当前传媒制度和文化传播的现状。

《百家讲坛》作为一档全国性的文化节目,曾经风靡一时。

但是,近年来,其收视率与影响力却逐渐下降。

究其原因,除了节目本身的内容因素外,传媒制度的变化也与之密不可分。

通过分析《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以及传媒制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传媒制度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承和传播。

二、选题意义1.加强对传媒制度和文化传播的理解。

《百家讲坛》的兴衰承载了传媒制度和文化传播的发展史。

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媒制度和文化传播的现状和特点。

2.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遗产。

传媒制度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巨大,影响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分析《百家讲坛》的兴衰原因,可以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遗产。

3.为推进传媒制度和文化传播的改革提供借鉴。

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力推进传媒制度和文化传播改革的进程中。

通过本论文对于《百家讲坛》的分析,可以为推动传媒制度和文化传播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论文内容与结构本论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绪论。

介绍研究背景,提出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

介绍《百家讲坛》的特点、收视率走势以及与之相关的传媒制度变化。

第三章:传媒制度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介绍传媒制度的发展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百家讲坛》的兴衰原因。

第四章:对于传媒制度和文化传播对策。

根据对《百家讲坛》兴衰原因的分析,提出应对传媒制度变化和促进文化传承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内容摘要】在今天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同的电视节目会获得不同效果的传播影响,从电视收视率的高低上可以看出其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

而《百家讲坛》从其开播到现在的十年间,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到现在的大红大紫,可谓跌宕起伏---诞生、发展、低谷、转型、突起、成功。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百家讲坛》,浅析其成功的原因。

【Abstract】In today's "mass media age", television, a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s media, has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spread, and different TV programs will get the spread of different effects from the impact, TV ratings can tell the spread on high effect and influence. While the CCTV lecture room from its premiere of ten years until now, from the initial unpopular to now bright red, it hit ups and downs - birth and development, slow, transformation, bumps, success.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analyzing the success of CCTV lecture room and spread influence.【关键词】传播学《百家讲坛》电视传播【Keywords】Communication 《Lecture Room》 Television Broadcast《百家讲坛》在央视10 套科教频道播出,是典型的科教文化类电视节目。

自2001 年开播以来,《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

《百家讲坛》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以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媒体为平台,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讲解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其主要内容,传播传统历史文化。

节目引发了学习古典名著的热潮,并进而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热潮。

在人们心中,《百家讲坛》早已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传播的权威电视平台,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也刺激了地方电视台效仿兴办专家讲坛类节目的热潮。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百家讲坛》,通过分析它的传播模式、主要受众、文化抉择和品牌形象建设,来浅析它从乏人问津到大红大紫的原因。

一、百家讲坛的概况《百家讲坛》是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播出,其首播为上午12:45,重播为当晚22:40和次日早上6:40。

后来,CCTV4增设了海外版,面向欧洲的首播时间为11:15,重播时间是当天22:10;面向亚洲的是16:15播出。

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栏目初办时,栏目组的初衷是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

但最初这个良好的动机却并不被观众买账,原因是听不懂那些过于专业的知识,收视率极低。

于是在形式上尝试改变,比如由一个人主讲变成几个人座谈,但社会反响仍然没有改观。

后来,央视栏目改革,各频道、各栏目以收视率为指标竞争,实行末位淘汰制。

在严峻的形势下,栏目编导们开始着力研究观众和市场。

终于取得成效,从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主持制作的《清十二帝疑案》起有了较大的改观。

在这个《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变化的拐点上,万卫担任了该栏目的制片人,重在研究市场,而且抓住、抓准了市场,漂亮地完成了“胜利大逃亡”,收视率一跃从垫底上升到了前列。

一批专家学者也借助栏目影响力一炮而红,实现了电视节目和主讲人的双赢。

二、百家讲坛的传播模式电视作为大众媒体,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百家讲坛》收视率的逐步提高和其所使用的传播模式有密切关系。

和其他电视传播一样,《百家讲坛》也是一个“传播者(电视节目)——信息——接受者(观众)”的传播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大众传播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存在于电视节目内外。

电视节目内的人际传播,指的是电视谈话节目把意见领袖(嘉宾)和部分观众(现场观众)请到电视节目(演播室)里,从而将人际传播引入到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中,这是人际传播的影响主要是在电视节目内;电视节目外的人际传播主要存在于荧屏之外的观众之间,而《百家讲坛》的传播就是属于电视节目外的人际传播。

另一方面,《百家讲坛》在“5W”传播模式下对每个环节都把握的十分恰当。

“5W”传播模式是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提出的构成传播的5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一一对应到《百家讲坛》这个栏目:Who ( 谁————讲坛嘉宾) ,Says what( 说了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以史为主)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电视) ,To whom( 向谁说———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反映强烈,节目火爆) 。

三、百家讲坛的主要受众:面向最广大普通人民的受众定位受众如何定位?作为电视节目,这也许是节目制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百家讲坛》起初定位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这一精英人群。

但收视率并不理想, 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首先精英群体的范围较小;其次, 这个群体对于节目的深度和专业度有很高的要求。

而电视媒体本身的低参与性和易逝性使得它不适合传递过于专业和复杂的信息,这些因素都成为收视率的障碍。

《百家讲坛》对受众的重新定位以及节目转型正是媒介产业化背景下, 遵循市场规律的结果。

在充分研究受众市场之后,节目的受众定位在精英人群之外拓展了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爱学习的女性。

她们四十岁左右,那种爱学习的欲望与文化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

她们一般不太爱看电视娱乐节目,或很少看电视。

她们有一个比较和睦的家庭,心境平稳。

她们喜欢看书,但对历史不太了解。

她们爱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她们认为它有值得一看的价值,能够填补她们对文化历史知识的需求。

第二类是众多的老年知识分子。

这一类人不分男女,他们的家庭比较简单,有书,爱看电视连续剧、新闻,以此消磨时光。

他们一辈子都渴望学习,但学的知识都比较杂,缺乏系统性。

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喜欢看《百家讲坛》。

第三类是一些文化不太高,甚至相当低的人。

据了解,中原地区有很多农村人爱看《百家讲坛》。

他们生活很单调,在闲暇之余需要调剂品。

他们也许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但来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

而《百家讲坛》中讲的东西与他们知道的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而且讲得通俗易懂,有故事的趣味性,顿时就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四、百家讲坛的文化抉择《百家讲坛》在传播精英文化的途径上借助的是大众媒体, 这就决定了栏目必须兼顾精英和大众两个层面, 融合精英和大众两种文化。

这也造就了栏目面临着难以兼顾学术品位和观众接受度的两难境地,在节目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彷徨挣扎过,而后一步步找到准确的文化定位,走出困境。

《百家讲坛》诞生时,整个栏目就像一部电视版的“百科全书”, 涵盖知识领域的方方面, 同时充满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观众群是被锁定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的。

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等一大批知名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专家学者陆续走上《百家讲坛》。

所讲内容包罗万象, 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学科, 乃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 只要与学术领域沾边,均在选题之列。

令人不解的是,旨在“建构时代常识, 享受智慧人生”的《百家讲坛》, 在打造阳春白雪般的精英文化道路上却无奈地走进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定位高端的《百家讲坛》难以吸引电视观众, 更难以培养他们的忠诚度, 收视率持续低迷, 频繁遭遇“黄牌”警告。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百家讲坛》在文化抉择方面放弃了原来的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选题理念,开始将栏目的内容选择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讲述,毕竟,这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引发共鸣的文化。

于是,随着《品读〈水浒传〉》、《清十二帝疑案》、《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明十七帝疑案》、《说聊斋》、《品读〈三国〉》、《汉代风云人物》、《明亡清兴六十年》、《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一系列专题的推出,《百家讲坛》收获了巨大成功,引发了一场持久不衰的收视高潮。

因为这些专题不仅有着鲜明的人文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且还紧扣时代的脉搏,抓住了人们最感兴趣, 也最具新鲜感、最能吸引人的话题。

讲人会表达三个科学的、新颖的观点,平均每两个悬念点中包含一个观点,每个观点要用2—3个精彩、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这也是《百家讲坛》作为一个文化栏目区别于其他文艺栏目(如评书节目)的重要标志。

(二)、坚持贯彻“蓝海战略”“战胜竞争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与他们发生正面竞争,而是去开发其未曾涉足且具备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市场。

”这是“蓝海战略”的中心理念。

作为第一个将“蓝海战略”实施在电视领域的栏目,《百家讲坛》始终关注的是满足观众的新需求,开创无人争抢的收视空间,从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关注为别人提供新的价值飞跃,开启观众巨大的潜在收视需求。

“蓝海战略”要求《百家讲坛》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要有争第一的精神,要在“蓝海”中不断创造新的“蓝海”,保持领先优势,把竞争对手彻底甩掉。

不断的领先和创新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值得信赖的品牌,从而进一步对其形成优良的人格化特征的共识,提升品牌形象。

(三)、喊出响亮的口号准确、响亮的口号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理念迅速传达到位,这是塑造品牌形象最简洁的方式。

《百家讲坛》很好地使用了这个事半功倍的方法。

其口号“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喊出了栏目组一贯坚持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阐明了《百家讲坛》的品牌身份是大家风范的智者;“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说出了栏目的价值诉求是架起一座“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传播并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