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强度与命名.

合集下载

4.5热带气旋解析

4.5热带气旋解析

热带气旋的分类和名称
—西北太平洋地区
我国从1989年1月1日开始采用国际标准来划分,主要出现在 西北太平洋。我国、日本均采用这一标准,依次为热带低 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热带低压(tropical depression) :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8级(34Kn),简称TD。 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9 级 (34~47Kn),简称TS。 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 storm):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10~11级(48~63Kn),简称STS。
一、热带气旋概述

热带气旋 (Tropical cyclone)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一种 发展强烈的暖性的气旋性涡旋,是大气中极强烈的风 暴,被称为“风暴之王”。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严重 威胁海上船舶航行安全。

台风:指发展到强烈程度(风力≥12级)的热带气旋。
范围:以系统最外围近似圆形等压线的直径表示。平 均直径在600-1000Km,大的2000Km,小的几百Km。

6. 危险半圆和可航半圆的概念及判定方法,避台方法。
热带气旋



历史强台风灾害: 1922年8月2日,强台风袭击汕头,形成海啸,海水上 涨4、6米,汕头市区被淹,水深1米,死亡6万多人。 1944年12月1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第三舰 队在吕宗岛以东约400海里的洋面上受到台风的袭击, 死亡790人,毁机146架,毁舰19艘。 1969年7月28日,6903号台风袭击汕头,Pc=895mb, 防台风工作很好,无一人死亡,将灾害降低到最低限 度。 1970年台风袭击孟加拉湾,死亡30万人,损失惨重。 1991年5月,台风又袭击孟加拉湾,死亡14万人,损 失惨重,联合国给予极大的援助。

台风命名的规则

台风命名的规则

台风命名的规则一、命名规则台风命名是一项严格的国际制度,通常由世界气象组织事先制定。

每个热带气旋都有一个由五个字母组成的名称,该名称由热带气旋的英文名缩减而成。

命名规则根据热带气旋的强度、位置和活动情况而制定。

二、名称轮换台风名称采取轮换制度,每个命名使用两年后将被替换。

替换名称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提交的名称列表中选出,以确保各个地区都有平等的命名机会。

当一个台风造成严重灾害时,其名称可能会被永久退役,以示对受害者的尊重。

三、命名表台风命名表由世界气象组织制定,包含140个名字,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和地理区域。

命名表分为两组,每组包含70个名称,每年替换一组。

其中,第一组包含西北太平洋和东南亚的热带气旋,第二组则包含全球其他地区的热带气旋。

四、命名由来许多台风名称都来源于对热带气旋特性的描述,例如强度、移动速度、天气形态等。

有些名称也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或地方特色相关。

这些名称不仅有助于人们对热带气旋形成直观印象,还能帮助气象学家更好地跟踪和研究这些气象现象。

五、命名意义台风命名对于气象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给台风命名,可以方便地对其进行跟踪和研究,了解其活动规律和变化趋势。

此外,对于公众来说,熟悉的台风名称能更直观地传达热带气旋的信息,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即将到来的风暴的警惕性和应对能力。

六、命名替换当一个台风造成严重灾害或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时,其名称可能会被永久退役。

被退役的名称将不再用于新的热带气旋命名,而是用一个新的名称进行替换。

这种命名替换制度旨在向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表达对受害者的尊重,同时也提醒人们对此类热带气旋保持警惕。

七、特殊情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台风的命名可能会遵循一些特殊规定。

例如,当一个台风路径异常时,可能会根据其独特的路径特点来命名。

此外,世界气象组织还规定,某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或文化背景的台风名称必须使用双数格式,以示尊重。

总之,台风命名是一项严谨的国际制度,旨在提供易于识别和跟踪的名称,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热带气旋带来的威胁。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台风命名方法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台风命名方法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台风命名方法引导语:精彩听到台风有着各式各样的名字,那你知道这些命名是怎么来的么?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收集台风命名方法的相关事项,欢迎阅读!台风命名法也就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也可称为热带气旋命名系统,台风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的一个等级,常常被人们误以为是热带气旋的替称。

国际上统一的热带气旋命名法是由热带气旋形成并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命名表首先给出英文名,各个成员国家可以根据发音或意义将命名译至当地语言。

台风的除名当一个热带气旋名称被使用,造成某个或多个成员国家的巨大损失,这个名称将会永久除名并停止使用。

遭遇损失的成员国家可以向WMO提出上诉,将名称除名。

另外,尽管台湾每年皆会受热带气旋吹袭,但由于不是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委员,不仅无法提供台风名称,更无法提出退役要求。

但台风被除名也有例外,例如“Vicente”(中文译名:韦森特),于xx年第47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遭到退役,并通过由“Lan”(中文译名:兰恩)取代;但退役原因与韦森特所引发之灾情无关,而是与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表产生同名冲突。

韦森特(1208号)是继翰文(从未被使用)、库都(从未被使用)、欣欣(0301号)、婷婷(0408号)、彩蝶(0514号)、清松(1301号)之后,第7个“纯技术性”,纯粹以名称本身因素而退役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名称。

台风命名的发展历程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除美国所处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地区外(美国称热带气旋为飓风,达到一定强度就称之为一级飓风,随着热带气旋的增强而称之为二级飓风或更高)热带气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中国最多就有十几个之多。

在有国际统一的命名规则以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数个称呼。

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

台风名的命名规则

台风名的命名规则

台风名的命名规则摘要:一、台风命名规则的起源二、台风命名规则的发展三、台风命名规则的具体内容1.台风命名表2.台风名字的选定3.台风名字的替换四、台风命名规则的意义正文:台风是极猛烈的热带气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方便人们对台风进行预警和防范,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制定了一套台风命名规则。

台风命名规则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当时美国军方开始为台风进行编号,但这种编号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命名混乱、重复等。

因此,在1952 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采用一个统一的命名方法。

1959 年,世界气象组织进一步明确了台风命名的具体规则,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实施。

台风命名规则的具体内容包括:1.台风命名表:世界气象组织制定了一张台风命名表,共有140 个名字,分别由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14 个成员国提供。

命名表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每个成员国提供10 个名字,以避免台风名字的重复使用。

2.台风名字的选定:当一个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时,世界气象组织会根据命名表选取一个名字作为该热带气旋的名称。

通常,选取的名字会以音译方式对应到热带气旋的英文名,如“莫兰蒂”对应“Molanday”。

3.台风名字的替换:如果一个台风给某个地区造成了严重损失,该成员国可以向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申请,将该名字从命名表中删除,并用一个新的名字替换。

例如,2005 年超强台风“龙王”给我国福建省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我国向世界气象组织申请将“龙王”这个名字从命名表中删除,并用新的名字“悟空”替代。

台风命名规则的意义在于,它使得全球各国在台风预警和防范工作中能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通过命名规则,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记忆台风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预警和防范。

高考地理专题系列-台风

高考地理专题系列-台风
西北移路径:台风自菲律宾以东海面向西北方向移动,横穿我 国台湾和台湾江、浙沿海登陆。这条路径的台风常常侵袭我国大陆,对华 东、华南均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之为“登陆型台风路 径”。
转向路径: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海面先向西北方向移动,以后 转向东北,呈抛物线状,是最多见的路径,如果台风在远海 转向,主要袭击日本或在海上消失;如台风在近海转向,大 多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朝鲜,但有一小部分在北上的后期 会折向西北行,登陆于我国辽鲁沿海。
思考讨论: 什么情况下,会使得影响我国的台风偏少?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登陆中 9
5
6
12
国台风
次数
提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对台风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年,赤道太平洋以东海温异常偏高,相 应地,西太平洋海温则较常年偏低,西太平洋低纬 的上升运动也将有所减弱,导致这一地区对流活动 减弱。对流活动减弱后,西太平洋提供给大气的热 量和水汽减少,这不利于形成台风所需的低层辐合、 强上升运动等大气环流条件,所以厄尔尼诺年西太 平洋台风生成偏少。
暴雨: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 气系统之一,在台风经过的 地区,一般能产生150毫米~ 300毫米降雨,少数台风能产 生 1000 毫 米 以 上 的 特 大 暴 雨 。 1975 年 8 月 8 日 的 7503 号 台 风 (“尼娜”)创造了多项中 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并直 接 制 造 了 河 南 “75.8” 特 大 洪灾。
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北漂流
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11.该气旋
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滥测
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台风的分类与命名规则解析

台风的分类与命名规则解析

台风的分类与命名规则解析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沉重的灾害和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进行预测和应对台风,国际上对台风进行了分类和命名,下面将对台风的分类与命名规则进行解析。

一、台风的分类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其强度分为五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和强台风。

这五个级别按照台风的最大持续风速和最低中心气压进行划分,具体如下:1. 热带低压:最大持续风速不超过17米/秒,中心气压高于1,006百帕,代号为TD。

2. 热带风暴:最大持续风速为17至32米/秒,中心气压为1,006至994百帕,代号为TS。

3. 强热带风暴:最大持续风速为33至47米/秒,中心气压为994至980百帕,代号为STS。

4. 台风:最大持续风速为48至63米/秒,中心气压为980至965百帕,代号为TY。

5. 强台风:最大持续风速为64至79米/秒,中心气压为965至945百帕,代号为STY。

二、台风的命名规则为了方便记忆和引起人们的注意,国际上对台风按照一定的命名规则进行命名。

目前,全球各地区采用了不同的命名系统,例如:1. 东亚地区: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等地采用了由国家气象机构共同决定的命名方式,主要使用日本语言的假名来命名。

2. 大洋洲地区:澳大利亚根据澳大利亚防灾中心的建议,使用一系列简单易记的英文名字,如Larry、Olivia等。

3. 大西洋地区:美国使用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来命名,从A到W,不包括字母Q,共有21个字母。

4. 印度洋地区: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使用一系列事先确定的名字来命名,如Amphan、Gati等。

根据以上规则,当一个台风达到热带风暴等级时,就会被赋予一个特定的名字。

每年的台风命名是独立的,一个台风的名字只会在该年度使用一次。

如果一个台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其名字将会被永久取消,不再使用。

总结:通过对台风的分类与命名规则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台风的强度和特征,并及时采取预防和救援措施。

台风的命名

台风的命名

台风的名字的命名为了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基本简介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个之多。

台风的编号也就是热带气旋的编号。

人们之所以要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一方面是因为一个热带气旋常持续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时可能出现几个热带气旋,有了序号,就不会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而,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在有国际统一的命名规则以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

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

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

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道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

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

由来缘由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
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速超过32.6米/秒)。 为便于应用和对外服务,有时把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统称为“台风”。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台风(typhoon)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速超过3 2.6米/秒)。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强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就是 在中国、菲律宾、日本一带叫台风,在美国一带则称飓风。 为了便于应用和对外服务,有时把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 台风统称为“台风”。如“台风编号”、“台风命名”、“台风预警”、“台风 年鉴”、“台风结构”、“台风路径”、“台风形成”、“台风灾害”等等。 台风是暖中心的低气压系统,水平分布近圆形,半径约几百公里,垂直范围可 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上部。地面中心气压低是台风的重要特征,一般当地面中心气 压低到990hPa时或以下时形成台风。从台风外围到中心,存在着较大的气压梯度和 很强的气旋性辐合流场;在距中心数十公里处,风力达到最大,并伴有暴雨和巨浪; 但在近中心附近的小范围内,气压梯度很小,风息、雨止、浪消,出现了强热带气 旋特有的台风眼景象。大多数会风发生在夏秋季节,绝大多数影响我国的台风也出 现在这两个季节。其它季节亦可有少数台风在热带海洋上形成,但其活动范围一般 只在纬度较低的地区。 台风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中国气象局1989年以前规定: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力达8-11级(17.2-32.6米/ 秒)的热带气旋为台风,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风速超过32.6米/秒)的热带气 旋为强台风。前者分别相当于世界气象组织分类中的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 1989年元月起,我国台风的标准改为与世界气象组织的标准相一致,中心风力达67级的称为热带低压;8-9级的称为热带风暴; 10-11级的称为强热带风暴,中心风力达 到12级(32.7米/秒)及12级以上的才称为台风。 2006年6月,我国发布《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即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 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具体标准: 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到 10.8m/s-17.1m/s(风力6-7级)为热带低压;达到 17.2 m/s-24.4 m/s(风力8-9级)为热带风暴;达到24.5 m/s-32.6 m/s(风力10-11级)为 强热带风暴;达到32.7 m/s-41.4 m/s(风力12-13级)为台风,达到41.5 m/s-50.9 m/s (风力14-15级)为强台风;达到或超过51.0 m/s(风力16级或以上)为超强台风。 这个标准把台风(中心风力12级或以上)又分为: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3个等 级。 “台风”一词的由来:《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 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 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 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 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 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 的人物泰丰Typhoon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 名称。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是穿过台湾 海峡进入大陆的。从大陆方向上看,这种风暴是来自台湾,称其为台风就是很自然的 事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台字。

全球热带气旋监测报告

全球热带气旋监测报告

全球热带气旋监测报告一、概述根据国际气象组织(WMO)的数据监测,2024年8月全球热带气旋活动相对较活跃,共发生了12个热带气旋。

其中,大西洋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数量较多。

全球热带气旋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大西洋地区1.热带风暴弗雷德(Fred)弗雷德于8月9日形成,横扫了加勒比地区和佛罗里达州。

它给海地、古巴、巴哈马、佛罗里达州等地带来了强风和暴雨,造成了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

2.热带风暴格雷斯(Grace)格雷斯于8月14日形成,后登陆在墨西哥东南部。

它给墨西哥各地带来了强风和暴雨,导致洪水和泥石流。

墨西哥政府采取了紧急救援措施,但仍有人员受伤和失踪。

三、太平洋地区1.台风琵琶(Pilvi)琵琶于8月7日在菲律宾东北部海域形成,后向北移动。

它在菲律宾和日本的东北部地区造成强风和暴雨,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导致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2.台风培娜(Pena)培娜于8月19日形成,在西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增强为超强台风级别。

它向北部弯曲,但未直接影响到陆地,对海域造成了巨大的风浪影响。

四、印度洋地区1.孟加拉湾热带气旋在8月份,孟加拉湾地区出现了多个热带气旋,其中有一些被命名为“机遇”、“印克环”等。

这些热带气旋给孟加拉和印度沿海地区带来了狂风和暴雨,导致洪水和重大经济损失。

五、总结2024年8月全球热带气旋活动较为频繁,对全球多个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西洋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数量较多,并且其中一些热带气旋发展为强烈的风暴。

这提醒我们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以减少由热带气旋带来的损失。

2020年台风命名一览表

2020年台风命名一览表
Nesat
纳沙
柬埔寨
Wukong
悟空
Haiyan
海燕
Haishen
海神
Dianmu
电母
Haitang
海棠
中国
Sonamu
清松
Podul
杨柳
Noul
红霞
Mindulle
蒲公英
Nalgae
尼格
朝鲜
Shanshan
珊珊
Lingling
玲玲
Dolphin
白海豚
Lionrock
狮子山
Banyan
榕树
中国香港
Yagi
莫兰蒂
Mawar
玛娃
马来西亚
Soulik
苏力
Mitag
米娜
Soudelor
苏迪罗
Fanapi
凡亚比
Guchol
古超
密克罗尼西亚
Cimaron
西马仑
Hagibis
海贝思
Molave
莫拉菲
Malakas
马勒卡
Talim
泰利
菲律宾
Chebi
飞燕
Noguri
浣熊
Goni
天鹅
Megi
鲇鱼
Doksuri
杜苏芮
韩国
TD:热带低压(tropical depression)
TS: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
STS: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
TY:台风(typhoon)
STY:强台风(severe typhoon)
SuperTY: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
热带气旋的等级:
Wipha

台风

台风

7月27日,热带低气压在关岛东北远海形成,初时大致向西移动,并在29日 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天兔。7月30日,天兔转向西北移动,并在31日增强为强烈 台风。8月2日,天兔减弱为台风,并在当日登陆日本九州岛宫崎县延冈市附近。 8月3日,天兔减弱为热带风暴,并在日本海转向东北移动。8月4日,天兔登陆本 州岛青森县汤野川市附近,并在当日转化为温带气旋。
600km =< D =< 1000km d(max)=2000km; d(min)=100km
Hale Waihona Puke 强度〈1〉台风中心地面平均风速最大值 〈2〉台风中心海平面最低气压
流场水平结构
台风大风区(台风外圈)—较大风速区 台风旋涡区(台风中圈)—最大风速区
台风眼区(台风内圈)—弱风、静风区
水平环流结构示意图
桃芝的扰乱徘徊了数天,终在7月3日增强为热带风暴,成为2007年西太区的 第三个命名风暴。桃芝在翌日增强为热带风暴,不久就登陆海南岛。桃芝进入北 部湾后再次增强,并在黄昏登陆中国广西东兴市,当地录得的海平面气压约为 986 hPa。桃芝在6日于越南境内消散。
万宜在7月7日在西北太平洋关岛以南之海面形成,两天后增强成热带风暴。万 宜大致向西北移动,并在7月10日增强成台风。7月12日,万宜增强为超级台风,颠 峰维持了半天后就减弱为强烈台风。7月13日早上,万宜掠过日本冲绳岛那霸市, 当地录得的最低海平面气压约为939hPa。此时万宜逐渐转向东北移动,趋向日本本 土。7月14日早上,万宜登陆日本鹿儿岛枕崎市附近,并在当日掠过四国岛且减弱 为台风。7月15日,万宜掠过本州岛以南海域,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稍后再减弱 为热带风暴,并在当日晚上转化为温带气旋。
帕布在8月4日形成,当时位于季风槽的东北侧,帕布初时的低层环流中心 并不明显,但仍快速增强为热带风暴,帕布在往后几日向偏西移动。8月7日,帕 布增强为台风,并掠过台湾兰屿,当地录得的气压约为979hPa。8月8日,帕布持 续偏西进入南海,并减弱为热带风暴。掠过珠江口南面后,8月9日减弱为热带低 气压,且停滞不动。受到另一热带气旋蝴蝶影响,帕布在8月10日再次增强为热带 风暴,并转向东北移动,正面吹袭珠江口,它在稍后时间又转向西移动,在顺德 一带登陆,深入内陆并减弱为热带低气压。8月11日,帕布再次转向东北移动,随 后横过中国东南沿海,并在12日移至东海。帕布在8月14日在朝鲜登陆,并减弱为 低压区,加速向东北移动,并在8月15日在俄罗斯东南面沿海消散。

热带气旋命名表

热带气旋命名表
Chebi 飞燕
Durian 榴莲
Utor 尤特
Trami 潭美
英文名 中文名
Kong-rey康尼
Yutu玉兔
Toraji桃芝
Man-yi万宜
Usaji天兔
Pabuk帕布
Wutip蝴蝶
Sepat圣帕
Fitow菲特
Danas丹娜丝
Nari百合
Vipa韦帕
Francisco范斯高
Lekima利奇马
Krosa罗莎
Ewiniar 艾云尼
Bihs 碧利斯
Kaemi 格美
Prapiroon 派比安
Maria 玛利亚
Samomai 桑美
Bopha 宝霞
Wukong 悟空
Sonamu 青松
Shanshan 珊珊
Yagi 摩羯
Xangsane 象神
Bebinca 贝碧嘉
Rumbia 温比亚
Soulik 苏力
Cimaron 西马仑
Omais奥麦斯
Conson康森
Chanthu灿都
Dianmu电母
Mindulc蒲公英
Tingting婷婷
Kompasu圆规
Namtheum南川
Malou玛瑙
Meranti莫兰蒂
Rananim云娜
Malakas马勒卡
Megi鲇鱼
Chaba暹芭
Kodo库都
Songda桑达
英文名 中文名
Sarika莎莉嘉
Haiyan海燕
Podul杨柳
Lingling玲玲
Kajiki剑鱼
Faxai法茜
Vamei画眉
Tapah塔巴
Mitag米娜
Hagibis海贝思
Noguri浣熊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
主要发生在5~20纬度带的海洋上 --副高低纬一侧:赤道辐合带、东风波中 相对集中出现在8个特定区域 --西北太平洋、东北太平洋、 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 南印度洋东部和西部、西南太平洋。 大洋西部多于东部,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至今未发现热带气旋发生; 赤道两侧5纬度范围内也几乎没有热带气旋发生。
Prapiroon 派比安 Maria Saomai Bopha Wukong Sonamu Shanshan
玛莉亚 Francisco 范斯高 桑美 宝霞 悟空 清松 珊珊 Lekima Krosa Haiyan Podul Lingling 利奇马 罗莎 海燕 杨柳 玲玲
12
3、热带气旋警报
1.台风消息:
▪ 南半球:出现最多的月份是1~3月。 ▪ 我国:7~10月份为台风季节。
登陆台风华南沿海最多,其次是华东沿海,登陆点主要 集中在广东和海南,其次是台湾、福建和浙江,上海和 长江以北沿海省份极少。 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份,尤以8、9月最多。
15
四、热带气旋的天气结构和风浪分布特征
1、热带气旋的天气结构
注意:北半球台风移向右半圆(南半球左半圆)的风和降水 量更大些。
23
3)内圈(眼区)
进入眼区后:
▪ 风速向中心迅速减小,甚至静风; ▪ 气压降到最低,不再明显下降; ▪ 暴雨立刻停止,低云基本消散,天空豁然开朗,有 时可见蓝天,夜间星光明亮。
24
2、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浪和风暴潮
▪ 风浪(图22)
越接近台风中心,风浪越高。 北半球台风移向的右后象限风浪较高,最高出现在距台风中心 20~50n mile的右后侧。
强热带风暴STS(Severe Tropical Storm)

台风命名一览表

台风命名一览表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m/s)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级
热带低压(TD)
10.8~17.1
6~7
热带风暴(TS)
17.2~24.4
8~9
强热带风暴(STS)
24.5~32.6
10~11
台风(TY)
32.7~41.4
12~13
强台风(STY)4
41.5~50.9
14~15
超强台风(SuperTY)
SuperTY: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
热带气旋的等级:
1.热带气旋等级划分的原则
热带气旋等级的划分以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标准。
2.热带气旋等级划分
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
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达到10.8m/s〜17.1m/s(风力6〜7级)为热带低压,达到17.2 m/s〜24.4 m/s
古超
密克罗尼西亚
Cimaron
西马仑
Hagibis
海贝思
Molave
莫拉菲
Malakas
马勒卡
Talim
泰利
菲律宾
Chebi
飞燕
Noguri
浣熊
Goni
天鹅
Megi
鲇鱼
Doksuri
杜苏芮
韩国
Mangkhut
山竹
Rammasun
威马逊
Morakot
莫拉克
Chaba
暹芭
Khanun
卡努
泰国
Utor
尤特
灿鸿
Namtheun
南川
Pakhar
帕卡
老挝
Bebinca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呢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呢

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呢?台风的命名由编号和名字两部分组成。

台风的编号也就是热带气旋的编号。

人们之所以要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一方面是因为一个热带气旋常持续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时可能出现几个热带气旋,有了序号,就不会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而,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

近海的热带气旋.当其云系结构和环流清楚时,只要获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为7级及以上的报告.也进行编号。

编号由四位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年份.后两位是当年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序号.如去年第13号台风“杜鹃”,其编号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发生的第13个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

热带低压和热带扰动均不编号。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

台风的名字

台风的名字

台风的名字如何给热带气旋命名?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

最早是根据热带气旋的位置(主要是热带气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来区分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往往难如人意。

直到19世纪初叶,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海岛屿根据飓风登陆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

例如,侵袭波多黎各的三个飓风:1825年7月26日的圣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圣费里佩。

据报道,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热带气旋命名。

后来,军事部门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顺序(ABLE, BAKER, CHARLIE等)来命名热带气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用女性的名字给热带气旋命名。

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

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

名字应当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一个以上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

这种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

20世纪70年代,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

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热带气旋委员会协调下,热带气旋的命名走向国际化。

在大多数区域,热带气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该区域的热带气旋委员会制定,热带气旋委员会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本地区的热带气旋减灾行动。

各区域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

通常由指定的气象中心负责按字母顺序依次为热带气旋命名。

有的地区命名表循环使用,有的地区时常制定新的命名表,还有的地区命名表用完后再从头开始使用。

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声名狼藉,比如造成了严重伤亡或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则将该热带气旋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别的另一个名字,并且第一个字母要相同。

有的区域用4位数字来命名热带气旋,前2位数字为年份,后2位数字为热带气旋在当年的的顺序号,有的还加上地理指示码,例如:1991年孟加拉湾的第1个热带风暴命名为BOB 9109(BOB 为英语孟加拉湾的缩写,Bay of Bengal)。

热带气旋强度与命名

热带气旋强度与命名

热带气旋强度与命名热带气旋强度划分标准每一个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风力不一样,同一个热带气旋的不同阶段其强度和风力也不一样。

一个热带气旋的生命史中要经历初生阶段、发展成熟和消亡阶段,因此,热带气旋又有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之称呼。

过去,我国曾经把热带气旋统称之台风,只有在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大于12级以上时称为强台风。

1989年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按照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的大小,把热带气旋划分成4类。

即为:(1)热带低压: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或小于7级风(7级风速为17.2米/秒)。

(2)热带风暴: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8--9级风(风速为17.2--24.4米/秒)。

(3)强热带风暴: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10--11级风(风速为25.5-32.6米/秒)。

(4)台风: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12级风以上(风速在32.6米/秒以上)。

热带气旋命名与编号全球热带海域上,全年约有80-100个热带气旋生成,每一个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强度和台风带来的灾害各不相同。

最初,为了区别各个热带气旋的活动,人们根据热带气旋所在的位置(中心的经、纬度)来命名,当在同一个海域内、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热带气旋时,这种命名方法显得比较麻烦,也不容易分清是哪个台风。

热带气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地区称为"飓风",中美洲泰诺斯的古代土著人认为"飓风"是"恶煞凶神", 西班牙人是用圣人的名字和时间来命名。

1825年7月26日发生在加勒比海岛屿上的热带气旋命名为"圣费里佩"飓风。

在西太平洋的"飓风"被称为"台风"。

例如1881年5月22日--6月1日,发生在中国南海的台风命名为"ELGIN"。

1911年7月,菲律宾受台风的袭击,在碧瑶城24小时降水量达到116.8毫米,该热带气旋就命名为"碧瑶风"。

热带气旋命名规则

热带气旋命名规则

热带气旋命名规则通常由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简称WMO)负责制定
和管理。

根据WMO的规定,热带气旋在特定地区的命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地区划分:世界上各个地区将热带气旋进行了划分,每个地区由相关的海洋国家或地区共同协
商确定。

2. 命名列表:每个地区会事先准备一份热带气旋的命名列表,通常是按字母顺序排列,并包含男
性和女性的名字。

一些地区可能会使用特定的名字或主题来命名热带气旋,如风景、动植物等。

3. 重复使用:命名列表会定期循环使用,例如每隔几年或每隔数年重新开始。

这意味着相同的名
字可能会在不同年份或季节内多次出现。

4. 更改和退役: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热带气旋造成了严重破坏或人员伤亡,该名字可能会被
移除或退役,以避免给受灾地区带来不好的回忆。

随后,新的名字将取而代之。

通过命名热带气旋,可以更方便地对不同的系统进行监测、记录和通信。

它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知和警觉性,并促进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气旋强度与命名
热带气旋强度划分标准
每一个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风力不一样,同一个热带气旋的不同阶段其强度和风力也不一样。

一个热带气旋的生命史中要经历初生阶段、发展成熟和消亡阶段,因此,热带气旋又有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之称呼。

过去,我国曾经把热带气旋统称之台风,只有在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大于12级以上时称为强台风。

1989年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按照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的大小,把热带气旋划分成4类。

即为:
(1)热带低压: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或小于7级风(7级风速为17.2米/秒)。

(2)热带风暴: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8--9级风(风速为
17.2--24.4米/秒)。

(3)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10--11级风(风速为25.5-32.6米/秒)。

(4)台风: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12级风以上(风速在32.6米/秒以上)。

热带气旋命名与编号
全球热带海域上,全年约有80-100个热带气旋生成,每一个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强度和台风带来的灾害各不相同。

最初,为了区别各个热带气旋的活动,人们根据热带气旋所在的位置(中心的经、纬度)来命名,当在同一个海域内、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热带气旋时,这种命名方法显得比较麻烦,也不容易分清是哪个台风。

热带气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地区称为“飓风”,中美洲泰诺斯的古代土著人认为“飓风”是“恶煞凶神”, 西班牙人是用圣人的名字和时间来命名。

1825年7月26日发生在加勒比海岛屿上的热带气旋命名为“圣费里佩”飓风。

在西太平洋的“飓风”被称为“台风”。

例如1881年5月22日--6月1日,发生在中国南海的台风命名为“ELGIN”。

1911年7月,菲律宾受台风的袭击,在碧瑶城24小时降水量达到116.8毫米,该热带气旋就命名为“碧瑶风”。

在澳大利亚热带气旋一般地被称为“威来风”,意指这是小尘暴。

而军事部门常常采用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顺序
来命名,例如ABLE、BAKER、CHARLIE等。

由此可见,各海区中台风命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采用女性的名字来命名飓风,使用过程中似乎有“重女轻男”的偏向,为此命名表中又增加了男性的名字,这些飓风的名字一般很通俗、易记,同时也便于向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发布消息。

后来,这种命名方法得到西半球气象界的认可,从此,结束了在热带气旋名称上混乱的现象。

20世纪70年代,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使用统一的“热带气旋命名表”,1979年,太平洋西部和中部的“热带气旋命名表”作过一些修改。

1998年12月1-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了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亚太地区成员国有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中国澳门、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等国家参加,台风委员会区域气象中心设在东京台风中心,每年由他们负责向成员国发布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的强度、名称、编号顺序以及编报理由。

并且,会议还决定了从2000年1月1日开始使用新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命名表。

新表中的140个名称是由十四个成员国共同提供的。

例如,“龙王”、“悟空”、“玉兔”等是由我国代表推荐的名字;“启德”、“珍珠” 等分别由香港和澳门代表推荐的名字;泰国和柬埔寨代表分别提供“派比安”、“达维”等的名字,这些名字具有亚太地区的特色,新表中的成员名字可真多!对于那些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热带气旋的名字,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国可以提出申请,将其名字从台风命名表中删除,其名字将载入台风灾害史册。

国际民航组织(ICAO)东京热带气旋咨询中心及中国、日本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GMDSS)XI海区气象广播发布的公报也采用上述相同的命名和编号。

命名和编号在一次台风过程中保持不变,台风委员的成员国向社会发布警报或紧急警报时都统一使用这个名称和编号。

热带气旋不但有名字而且还有序号,它采用了4位数字编号,前2位数字表示年份,后2位数字表示当年热带气旋的顺序号。

每年,我国对在180度以西,赤道以北太平洋(包括南海海域)洋面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统一编号,并按照其强度变化分别称为第几号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

如果台风强度减弱,台风的序号不变,再改称为热带风暴或热带低压。

文/汤桂生
国际台风委员会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
热带气旋命名表
(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由于世界各国对热带气旋的编号和命名各不相同,为方便国际合作与交流。

1998年12月在马尼拉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出现的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热带气旋,采用上表的一套新的命名方法。

新命名表共有140个名称,分别由太平洋沿岸的台风委员会成员国各提供10个名称组成。

共分成5列,从2000年开始按顺序给热带气旋命名,循环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