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大全--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全套———
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技术
2011-7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现有淡水养殖池塘5.4万亩,由于受承包经营机制的影响,大部分养殖池塘存在年久失修的现象,如池底淤泥加厚(最后的淤泥达到0.8米),水深变浅,池埝坍塌,配套设施不健全等。
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淡水养殖集约化、高效化、标准化、健康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此,我局实施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技术推广项目,力图通过实施该项目,使池塘标准和养殖技术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促进淡水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技术措施(一)池塘标准化改造1池塘改造标准1.1池塘面积5-20亩。
1.2池塘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
1.3水深 2.5-3m 。
1.4池塘淤泥厚度0-15cm 。
1.5进排水设施进、排水系统分开,具备独立的进、排水渠,每个池塘具备进、排水闸涵。
1.6道路主干道宽度5m ;塘坝宽度2米。
1.7增氧机每3-5亩配备1台3kW 增氧机。
1.8配电设施配置发电机0.6kW/亩,变压器0.6kv/亩。
1.9管理用房配备仓库和宿舍,每亩池塘配备仓库2m 2、宿舍1m 2。
2池塘改造方法 2.1土方工程对池塘面积、形状、水深及淤泥厚度不符合标准的池塘,在干池的情况下使用推土机和挖掘机相结合施工。
淤泥也可使用泥浆泵带水清除。
2.2设施设备配电设施按照电力安装规范进行安装。
进排水闸涵闸槽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闸板采用木质结构、启闭机为铸铁结构。
2.3土建工程主干道为石渣路,塘坝为土路压实,管理用房为砖混结构。
(二)标准化养殖技术1池塘准备1.1清塘池塘须经冬季晾晒池底呈龟裂状,春季使用推土机将淤泥清除。
放苗前15天进水20-30cm ,每亩使用有效氯含量8%的二氧化氯100g 杀灭细菌、病毒。
1.2培育有益菌药物清塘72小时后进水至1米,每亩投放300g 含“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乳酸菌”等多种有益菌在内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每克制剂含活菌数量150亿个以上)。
此法可在清塘后使有益菌形成种群优势,在以后的调控水质及预防疾病等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渔业养殖技术手册
渔业养殖技术手册一、引言渔业养殖技术是提高水产养殖效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本手册旨在介绍渔业养殖的相关技术,包括养殖环境、种苗选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养殖者更好地进行渔业养殖工作。
二、渔业养殖环境1. 水域选择与准备在选择养殖水域时,应考虑水质清洁、水深适宜、养殖条件优越等因素。
准备养殖池塘或网箱时,需进行清理、排水、修复和加固工作,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2. 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保证养殖效益的基础。
养殖者应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温度、溶氧量、PH值等,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如增氧、循环过滤、添加水质调节剂等,以维持水质的稳定。
三、种苗选育1. 种苗选择选择优质的种苗是成功养殖的关键。
养殖者应选择健康、生长快、免疫力强的种苗,并避免使用野生或来源不明的种苗,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2. 种苗养护种苗养护是种苗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
养殖者应提供适宜的养护环境,包括充足的光照、适当的水温和饵料,以促进种苗的健康成长。
四、饲养管理1. 饲料选择与投喂合理的饲料选择和投喂管理对鱼类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养殖者应选择适合目标鱼类的饲料,考虑其口腔结构、摄食习性等因素,并按照鱼类的需求科学投喂,避免饲料浪费和过度投喂。
2. 养殖密度和水温管理养殖密度和水温是影响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
养殖者应根据鱼种的特性和养殖环境的条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并根据水温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控,以提高养殖效益。
五、疾病防控1. 病害监测与预防定期进行病害监测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养殖者应密切观察养殖鱼类的行为、饮食和体态等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增加水质处理、调整饲料组成,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 疾病诊断与治疗在疾病发生时,养殖者应及时进行病害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避免疾病的扩散和损失的扩大。
同时,养殖者还应了解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
六、结语本手册对渔业养殖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养殖环境、种苗选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内容。
水产养殖行业操作规范手册
水产养殖行业操作规范手册第1章水产养殖基本知识 (4)1.1 水产养殖的定义与分类 (4)1.1.1 按养殖水域分类 (4)1.1.2 按养殖方式分类 (4)1.1.3 按养殖对象分类 (4)1.2 水产养殖的环境要求 (4)1.2.1 水质要求 (4)1.2.2 水源要求 (5)1.2.3 养殖设施要求 (5)1.3 常见养殖品种及特性 (5)1.3.1 鱼类 (5)1.3.2 甲壳类 (5)1.3.3 贝类 (5)1.3.4 藻类 (5)第2章养殖场设计与建设 (5)2.1 养殖场选址与规划 (5)2.1.1 选址原则 (5)2.1.2 选址要求 (6)2.1.3 规划设计 (6)2.2 水源与水质管理 (6)2.2.1 水源选择 (6)2.2.2 水质管理 (6)2.3 养殖设施与设备选择 (7)2.3.1 养殖设施 (7)2.3.2 设备选择 (7)第3章苗种选择与培育 (7)3.1 苗种来源与质量鉴别 (7)3.1.1 苗种来源 (7)3.1.2 苗种质量鉴别 (7)3.2 苗种培育技术 (7)3.2.1 培育环境 (7)3.2.2 投喂技术 (8)3.2.3 日常管理 (8)3.3 苗种运输与投放 (8)3.3.1 苗种运输 (8)3.3.2 苗种投放 (8)第4章饲料与投喂技术 (8)4.1 饲料种类与营养成分 (8)4.1.1 饲料营养成分 (9)4.2 饲料选择与储存 (9)4.2.1 饲料选择 (9)4.2.2 饲料储存 (9)4.3 投喂技术与策略 (9)4.3.1 投喂时间 (9)4.3.2 投喂量 (9)4.3.3 投喂方法 (10)4.3.4 投喂策略 (10)第5章水质调控与管理 (10)5.1 水质检测指标与方法 (10)5.1.1 水质检测指标 (10)5.1.2 检测方法 (10)5.2 水质调控措施 (10)5.2.1 物理调控 (10)5.2.2 化学调控 (11)5.2.3 生物调控 (11)5.3 水质恶化处理办法 (11)5.3.1 加大换水量,降低污染物浓度; (11)5.3.2 增加增氧设备,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11)5.3.3 使用水质改良剂和消毒剂,改善水质环境; (11)5.3.4 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方式,减少养殖生物排泄物; (11)5.3.5 检查养殖设施设备,排除故障,保证养殖系统正常运行; (11)5.3.6 加强养殖管理,规范养殖操作,防止水质恶化。
标准化淡水养殖池塘建设技术规范
般 池 塘 的坡 比 为 1: ( 1 . 5 ~3 ) ,若 池 病 传 播 。池 塘 的 一 侧 进 水 另一 侧 排 水 ,
便 于 养 殖 生 产 。 配 电 箱 要 符 合 野 外 安
塘 的 土 质 是 重 壤 土 或 粘 土 ,可 根 据 土 质 使 得 新 水 在 池塘 内有 较 长 的流 动 混 合 时 全 要 求 ,具 有 防水 、 防 潮 、 防 雷 击 等 性
状 况 及 护 坡 工 艺 适 当调 整 坡 比 ,池 塘 较 间 。
浅 时 坡 比可 以 为 1: ( 1 ~1 . 5 )。
能 。水 产 养 殖 场 配 电 箱 的数 量 一 般 按 照 ( 1 ) 进 水 渠 道 大 小 必 须 满 足 水 流 每 两 个 相 邻 的 池 塘 共 用 一 个配 电 箱 。
( 1 ) 池 塘 塘 埂 一 般 用 匀 质 土 筑 采 用 闸 板 控 制 水 流 排 放 ;拔 管 排 水 方 式 还 可 以 建 设 远 红 外 监 视 设 备 。 成 ,埂 顶 的 宽 度 应 满 足 拉 网 、交 通 等 需 易操 作 ,防 渗 漏 效 果 好 ,可 采 用 拔 管 方 要 ,主 塘 埂 宽 4 . 0 m ~5 . 0 m , 支 塘 埂 宽 式 进 行 控 制 。
① 水 泥 预 制 板 护 坡 是 一 种 常 见 的 池 井 一 般 采 用 闸 板 控 制 水 流 ,也 有 采 用 预 净 化 处 理 达 标 后 ,才 可 以 排 放 到 外 界 环 塘 护 坡 方 式 ,优 点 是 施 工 简 单 , 整 齐 美 埋 P VC拔 管 方 式 控 制 水 流 ,采 用 拔 管 方 境 中。
1 . 5 m~2 . 0 m间 。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一、规划与选址1.1 规划设计在建设淡水池塘养殖场之前,首先要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工作。
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池塘的布局和大小,还要考虑到周边环境、水源、通风等因素。
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提高养殖效率,减少池塘养殖场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1.2 选址原则选址是池塘养殖场建设的关键环节。
选址应当考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离水源近、通风良好等因素。
同时,要避免选择高风险区域,如易涝地带、地质不稳定区等。
选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二、池塘建设2.1 池塘布局池塘的布局应当合理,避免造成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等问题。
通常可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布局,同时要考虑到周边设施的设置,如进出水口、排水口等。
2.2 池塘材料选择池塘可选择混凝土、塑料膜、红砖等材料建造。
不同材料有各自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建造。
2.3 池塘水源池塘的水源是保证养殖效果的关键,应当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
在没有清洁水源的情况下,需要对水源进行前期处理,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三、设施建设3.1 养殖池塘配套设施在池塘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周边设施的设置,如水泵、进出水口、氧气增氧系统等。
这些设施能够提高池塘养殖的效率,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3.2 养殖工具和设备除了池塘本身,还需要考虑到养殖工具和设备的配置。
常见的养殖工具包括网具、投饵器、投药器等。
合理配置养殖工具和设备能够提高养殖效率,减少人力投入。
四、管理与养护4.1 养殖管理养殖管理是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管理工作包括日常监测水质、定期投喂、疾病防控等。
合理的管理能够保证养殖效果,提高产出。
4.2 池塘养护池塘的养护工作包括定期清理池塘、修复破损设施、清理底泥等。
养护工作不仅能够延长池塘的使用寿命,还能够保证养殖效果的稳定。
五、食品安全与环保5.1 食品安全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食品安全。
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定期检测水质等措施能够保证养殖产品的食品安全性。
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_四
(1)压实法:是一种采用机械或人工夯压池塘表
层、增加土壤密实度来减少池塘渗漏的方法,有原状土
压实和翻松土压实两种。原状土压实主要用于砂壤土池
塘,在池塘成型后,先去除表面的碎石、杂草等杂物
后,通过机械或人工夯实的办法进行压实。翻松土压实
是将池塘底部和坡面的土层挖松耙碎后进行压实的一种
方法。土壤湿度是影响压实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表4
专 家 讲 座 栏目编辑 赵永锋
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四)
徐 皓 1,2 刘兴国 1,2 吴 凡 1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上海 200092;2.国
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工程岗位,上海 200092)
4.排水渠道 排水渠道是养殖场进排水系统的重 要部分。水产养殖场排水渠道的大小深浅要结合养殖场 的池塘面积、地形特点和水位高程等来确定。排水渠道 一般为明渠结构,也有采取水泥预制板护坡形式的。
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严重制
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通过池塘改造建设人工湿地、
生态沟渠等生态化处理设施可以有效地净化处理养殖排
放水。
3.池塘防渗 池塘防渗是为了防止和减少鱼池渗
漏损失而实施的维护措施。池塘渗漏不仅增加了生产成
本,还可造成当地的水位上升,出现冷底地、泛酸地等
现象。常见的池塘防渗漏维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养殖场排水渠道一般低于池底30厘米以上,排水渠 道同时作为排洪渠时,其横断面积应与最大洪水流量相 适应。
设计规划养殖场的进排水系统还应充分考虑场地的 具体地形条件,尽可能采取一级动力取水或排水,合理 利用地势条件设计进排水自流形式,降低养殖成本。
七、池塘的改造与维护 1.池塘维护的原则 鱼池经过多年的使用后池底 会出现淤积坍塌等现象,不能满足养殖生产需要,还有 的养殖池塘因布局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养殖需要,就 必须对池塘进行改造。池塘改造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规范
Q/BQGLJ 01-2017 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的目的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
2 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促进高效渔业发展。
3 要求
3.1 池塘集中连片300亩以上,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形状规则。
3.2 池塘形状:因地制宜,一般为长方形,长宽比为3:2左右。
3.3 池塘面积:单个养殖塘面积一般10亩左右为宜,根据养殖品种需要,塘口可适当放大,但一般不超过30亩。
3.4 池埂宽度:主埂顶宽度不小于3米,支埂顶宽度不小于1.5米。
3.5 池埂坡度:埂内坡比1:1.5-3(砌石、水泥板护坡除外)。
3.6 池塘深度:平均塘深不低于2米,有效蓄水不低于1.5米,河蟹、虾类等品种养殖塘有效蓄水不低于1米,塘底淤泥厚度不超过0.2米。
3.7 池塘护坡:因地制宜,可使用聚乙烯网片护坡,也可采用石砌、垒石、水泥板等护坡。
3.8 管理用房:需建设管理用房的养殖区域,每间管理用房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高度在
2.6米以上,生活、储物、饲料区分别隔开。
3.9 配套设施:进排水系统分开,道路、电力、养殖机械等配套设施完善,电力线路安全可靠。
3.10 环境要求:每50亩塘设置一个固体垃圾收集筒,集中收集后运出养殖区。
保持环境绿化、整洁,养殖区无杂草、杂物。
1。
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_一_
颗粒饲料200~300千克、螺蛳2000~2500千克、小杂鱼等其他饲料100千克左右,可生产商品虾350~450千克/亩。
若全程投喂罗氏沼虾全价饲料也同样可以取得上述结果,且使用较为方便,每亩水面的最高利润可达5000元以上。
由于罗氏沼虾具有夜晚四处游动和觅食的特点,因此占全天投喂总量1/3的饲料在白天投喂、2/3在傍晚投喂。
同时,晚间虾苗大多数集中于池塘边的浅水区,因此2/3的饲料应沿池边均撒。
全天的摄食高峰在傍晚的19:00至午夜的24:00,在此时段里应确保罗氏沼虾能吃饱、吃好。
(待 续)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历史最悠久的国家,3100多年前殷代卜辞中有“贞其雨、在圃渔”的纪录,说明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挖塘养鱼。
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养鱼经》中,范蠡详细地记载了齐国人凿池养鱼的历史,在汉代人们发明了在池塘边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池塘养殖环境的方法,唐代出现了池塘混养方式。
到了宋代人们对鱼池建造技术已有相当的认识,浙江一带出现大面积开挖池塘养鱼的历史。
明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著的《作鱼池法》对池塘的深浅、形状、池底结构以及鱼池布局等有了详细的介绍。
建国以来,我国的池塘养殖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池塘养殖设施仍然存在着因陋就简、设施简单等问题,池塘养殖水平也普遍不高。
70年代后,全国各地兴起大规模的池塘改造建设,池塘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极大地带动了池塘养殖业的发展,如浙江杭嘉湖地区4万亩连片池塘建设,江苏太湖地区1.2万亩连片池塘养殖等,成为我国池塘养殖的典范。
80年代以后,随着池塘设施水平的提高和人工繁育技术、机械增氧技术以及配合饲料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池塘养殖水平迅速提高,池塘养殖发展成为我国水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到2006年全国已有淡水池塘养殖面积253.1万公顷,池塘养殖产量占全国水产总量的41%以上。
我国成为世界上池塘养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但是,随着池塘经营方式的调整,养殖者在片面追求养殖产量的同时却忽略了池塘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目录前言一、.................................................. 系统模式(1)1.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 ( 1)2.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 ( 1)3.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 ( 2)4.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 ( 2)二、.................................................. 场址条件(6)1.规划要求.......................................... ( 6)2.自然条件.......................................... ( 6)3.水源、水质条件.................................... ( 6)4.土壤、土质........................................ ( 7)5.电力、交通、通讯.................................. ( 7)三、.................................................. 布局 (9)1.场地布局.......................................... ( 9)2.基本原则.......................................... ( 9)3.布局形式.......................................... ( 9)四、养殖设施 (11)1.池塘.............................................. ( 11)2.进排水系统....................................... ( 20)3.场地、道路等..................................... ( 25)4.越冬、繁育设施................................... ( 27)5.建筑物 (34)6.配套设施 (35)五、水处理设施 (37)1.源水处理设施 (37)2.排放水处理设施 (38)3.池塘水体净化设施 (41)六、生产设备 (42)1•增氧设备.......................................... ( 42)2.投饲设备......................................... ( 44)3.排灌机械......................................... ( 45)4.底质改良设备 (45)5.水质检测设备 (46)6.起捕设备......................................... ( 47)7.动力、运输设备 (48)七、养殖管理 (49)1.养殖投入品管理 (49)2.养殖生产管理 (54)八、主要参考文献 (66)附录 (67)附录 1. 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摘录)附录 2. 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摘录)附录 3.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0-2002 (摘录)附录 4.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 (摘录)附录 5.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NY 5051 (摘录)附录 6.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 (摘录)附录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 (摘录)编后「、八前言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模式,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优质蛋白质供应的重要保障,是优质蛋白质产生最高效的生产方式。
水产养殖技术与标准手册
水产养殖技术与标准手册第1章水产养殖概述 (3)1.1 水产养殖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3)1.1.1 传统养殖阶段:主要以利用自然水域进行养殖为主,技术简单,产量较低。
(4)1.1.2 现代养殖技术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进步,养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工繁殖、饲料研制、病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4)1.1.3 精准养殖阶段: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逐渐向精准养殖方向发展。
(4)1.2 水产养殖的分类与重要性 (4)1.2.1 按养殖对象分类: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
(4)1.2.2 按养殖方式分类: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等。
(4)1.2.3 按养殖环境分类: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咸淡水养殖等。
(4)1.2.4 提供优质蛋白质:水产品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4)1.2.5 促进经济发展:水产养殖为我国及全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
(4)1.2.6 保障食品安全:水产养殖能够有效补充野生捕捞资源的不足,保障全球食品安全。
(4)1.3 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4)1.3.1 现状:我国水产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水产养殖大国。
养殖品种丰富,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1.3.2 发展趋势: (4)第2章水产养殖环境与管理 (5)2.1 养殖水域的选择与规划 (5)2.2 水质调控技术 (5)2.3 养殖环境监测与评价 (6)第3章水产养殖生物学基础 (6)3.1 常见养殖水生生物种类 (6)3.1.1 鱼类 (6)3.1.2 甲壳类 (6)3.1.3 贝类 (7)3.1.4 两栖类 (7)3.2 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7)3.2.1 生长规律 (7)3.2.2 发育规律 (7)3.3 生物的繁殖技术 (7)3.3.1 鱼类繁殖技术 (7)3.3.2 甲壳类繁殖技术 (8)3.3.3 贝类繁殖技术 (8)3.3.4 两栖类繁殖技术 (8)第4章饲料与投喂技术 (8)4.1 饲料的种类与营养价值 (8)4.1.2 动物性饲料 (8)4.1.3 配合饲料 (8)4.2 饲料配方设计 (8)4.2.1 确定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 (8)4.2.2 选择合适的饲料原料 (9)4.2.3 制定饲料配方 (9)4.3 投喂技术与管理 (9)4.3.1 投喂次数和时间 (9)4.3.2 投喂量 (9)4.3.3 投喂方法 (9)4.3.4 饲料储存与保管 (9)4.3.5 饲料投喂记录与管理 (9)第5章病害防治技术 (9)5.1 水产养殖病害概述 (9)5.2 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10)5.2.1 病害诊断 (10)5.2.2 病害检测技术 (10)5.3 防治方法与措施 (10)5.3.1 预防措施 (10)5.3.2 控制措施 (10)第6章水产养殖设施与设备 (11)6.1 养殖池塘与网箱设施 (11)6.1.1 养殖池塘的设计与建设 (11)6.1.2 网箱设施的设计与布局 (11)6.2 水处理设备 (11)6.2.1 水质监测设备 (11)6.2.2 水质改良设备 (11)6.2.3 污水处理设备 (11)6.3 自动化养殖设备 (11)6.3.1 自动投喂系统 (11)6.3.2 自动监控系统 (11)6.3.3 自动控制设备 (12)6.3.4 智能养殖管理系统 (12)第7章水产养殖标准化生产 (12)7.1 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 (12)7.1.1 养殖基地选择与规划 (12)7.1.2 养殖设施与设备 (12)7.1.3 养殖管理技术 (12)7.2 质量管理体系与认证 (12)7.2.1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2)7.2.2 认证与监督 (12)7.3 养殖产品质量与安全 (12)7.3.1 产品质量要求 (12)7.3.3 产品追溯与召回 (13)第8章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13)8.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3)8.1.1 投资估算 (13)8.1.2 资金筹措 (13)8.2 生产成本分析 (13)8.2.1 直接生产成本 (14)8.2.2 间接生产成本 (14)8.3 经济效益评价与提升策略 (14)8.3.1 经济效益评价 (14)8.3.2 提升策略 (14)第9章生态养殖与环境保护 (14)9.1 生态养殖模式与特点 (15)9.1.1 生物链循环养殖模式 (15)9.1.2 生态位利用养殖模式 (15)9.1.3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模式 (15)9.1.4特点 (15)9.2 生态养殖关键技术 (15)9.2.1 养殖种类选择与搭配 (15)9.2.2 生态养殖设施建设 (15)9.2.3 生态养殖饲料研发与应用 (15)9.2.4 病害防治与健康管理 (15)9.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6)9.3.1 环境保护措施 (16)9.3.2 可持续发展策略 (16)第10章水产养殖政策与法规 (16)10.1 水产养殖法律法规体系 (16)10.1.1 法律层面 (16)10.1.2 行政法规与规章层面 (16)10.1.3 地方性法规与政策 (16)10.2 政策扶持与产业规划 (16)10.2.1 政策扶持 (17)10.2.2 产业规划 (17)10.3 养殖行业监管与执法实践 (17)10.3.1 监管体系 (17)10.3.2 监管内容 (17)10.3.3 执法实践 (17)第1章水产养殖概述1.1 水产养殖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水产养殖是指人类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在一定的水域环境中对水生生物进行繁殖、饲养和收获的一种生产活动。
水产养殖技术手册
水产养殖技术手册第1章水产养殖概述 (3)1.1 水产养殖的定义与分类 (3)1.2 水产养殖的意义与发展概况 (4)1.3 水产养殖的基本条件与要求 (4)第2章养殖环境与设施 (4)2.1 养殖环境的调控 (4)2.1.1 水质调控 (5)2.1.2 水体循环与净化 (5)2.1.3 饲料与粪便管理 (5)2.2 养殖池塘的规划与建设 (5)2.2.1 池塘选址 (5)2.2.2 池塘设计与建设 (5)2.3 养殖设备与仪器 (5)2.3.1 增氧设备 (5)2.3.2 投喂设备 (6)2.3.3 监测设备 (6)2.3.4 其他设备 (6)第3章水产养殖种类的选择 (6)3.1 鱼类养殖种类及特点 (6)3.1.1 草鱼 (6)3.1.2 鲫鱼 (6)3.1.3 鲤鱼 (6)3.1.4 黄颡鱼 (6)3.2 虾类养殖种类及特点 (6)3.2.1 河虾 (7)3.2.2 南美白对虾 (7)3.2.3 罗氏沼虾 (7)3.3 蟹类养殖种类及特点 (7)3.3.1 中华绒螯蟹 (7)3.3.2 三疣梭子蟹 (7)3.3.3 锯缘青蟹 (7)第4章饲料与营养 (7)4.1 饲料的分类与成分 (7)4.1.1 天然饲料 (7)4.1.2 人工配合饲料 (8)4.2 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8)4.2.1 营养性添加剂 (8)4.2.2 非营养性添加剂 (8)4.3 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 (8)4.3.1 营养需求 (8)4.3.2 饲料配方 (9)第5章养殖管理技术 (9)5.1 苗种放养技术 (9)5.1.1 苗种选择 (9)5.1.2 放养时间 (9)5.1.3 放养密度 (9)5.1.4 放养方法 (9)5.2 水质管理技术 (9)5.2.1 水质监测 (10)5.2.2 水质调控 (10)5.2.3 水质改善 (10)5.3 日常管理措施 (10)5.3.1 投喂管理 (10)5.3.2 水位管理 (10)5.3.3 病害防治 (10)5.3.4 巡查管理 (10)第6章病害防治技术 (10)6.1 病害发生的原因与分类 (10)6.1.1 疾病性疾病: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病害。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编写目录第一篇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调控 (5)一、鱼塘主要水质指标 (5)二、水温的测量与调控 (6)三、养殖水体透明度的测定与调控 (7)四、溶解氧的调控 (8)五、pH的调控 (10)六、氨态氮的调控 (11)七、亚硝酸盐的调控 (12)八、硫化氢的调控 (13)九、池塘水色的感官判断及水质调控 (13)十、池塘底质检测与调控 (17)第二篇池塘健康养殖管理 (20)一、清塘消毒 (20)二、苗种投放 (21)三、日常管理 (22)1健康养殖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2006~2007年,农业部组织实施《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中的指导思想是: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以及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和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为载体,大力倡导、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方式,引领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挖掘潜力、提高质量,推进水产养殖业从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
2008年,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道路,以实现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执法和质量安全监管,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现代水产养殖业.水产健康养殖的定义:它是指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好、体格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质苗种,并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理、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疾病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无污染、无残毒、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方式.健康养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以有效防治为主的措施,在养殖过程中消灭病原、改良养殖环境的各项理化因子,消除发病因素,使养殖水产品能在无污染的、近似自然的环境下健康生长.另一方面指养殖出来供人们食用的水产品是健康的、安全的,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检2查标准的绿色食品.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制度。
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_三
徐皓1,2刘兴国1,2吴凡1(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上海 200092;2.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工程岗位,上海 200092)六、池塘养殖场的水系设计1.进排水设施(1)池塘进水闸门、管道:池塘进水一般是通过分水闸门控制水流,通过输水管道进入池塘,分水闸门一般为凹槽插板的方式(如图9所示)。
目前很多地方采用预埋PVC弯头拔管方式控制池塘进水(如图10所示),这种方式防渗漏性能好,操作简单。
道底部。
进水管中心高度应高于池塘水面,以不超过池塘最高水位为好。
进水管末端应安装口袋网,防止池塘鱼类进入水管和杂物进入池塘。
(2)池塘排水井、闸门:每个池塘一般设有一个排水井。
排水井采用闸板控制水流排放,也可采用闸门或拔管方式进行控制。
拔管排水方式易操作,防渗漏效果好。
排水井一般为水泥砖砌结构,有拦网、闸板等凹槽(如图11、12所示)。
池塘排水通过排水井和排水管进入排水渠,若干排水渠汇集到排水总渠,排水总渠的末端应建设排水闸。
排水井的深度一般应到池塘的底部,以可排干池塘全部水为好。
有的地区由于外部水位较高或建设成本等问题,排水井建在池塘的中间部位,只排放池塘50%左右的水,其余的水需要靠动力提升,排水井的深度一般不应高于池塘中间部位。
图9 插板式进水闸门示意图10 拔管式进水闸门示意池塘进水管道一般用水泥预制管或PVC波纹管,较小的池塘也可以用PVC管或陶瓷。
池塘进水管的长度应根据护坡情况和养殖点决定,一般在0.5~3米。
进水管太短,容易冲蚀塘埂;进水管太长,又不利于生产操作和成本控制。
池塘进水管的底部一般应与进水渠道底部平齐,渠道底部较高或池塘较低时,进水管底部可以低于进水渠坡顶排水井鱼 池拦网闸板槽闸板槽鱼池排水管图11 插板式排水井示意图12 拔管式排水井示意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三)2.进排水渠道 淡水池塘养殖场的进排水系统是养殖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的生产效果。
浅谈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技术
浅谈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技术浅谈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技术1 池塘标准化改造1.1 池塘改造标准对于面积、形状、水深以及淤泥厚度不符合标准的池塘,需要在干池的情况下使用推土机和挖掘机相结合来施工,使用泥浆带水泵来清除淤泥。
主干道要为石渣路,而塘坝为土路并且需要压实,管理用房为砖混结构。
在培养有益菌和培养藻类之前要进行清塘。
池塘的池底必须经过冬季的晾晒呈现龟裂状,然后在春季用推土机清除干净淤泥,在放苗之前的半个月这段时间要进水20-30厘米,还要杀灭干净细菌和病毒,其方法是使用100克二氧化氯,每亩用量约为100克,其中二氧化氯中的有效氯含量必须为8%。
池塘经过药物清理72小时后便可进行有益菌的投放,投放时要进水1米,其投放量为每亩300克的复合微生物制剂,这种微生物制剂的主要成分为: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每克制剂所含的活菌数量必须保持在150亿个以上。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清塘后使有益菌形成种群优势,将会大大有利于以后的水质调控和疾病预防,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培育藻类藻类的培养可与有益菌的培养同步进行,在培育有益菌的同时,可以往池塘中投入肥水素进行藻类的培养,投放量为每亩投放1千克,当池水呈现出淡绿色或者浅茶褐色时较为适宜。
2 鱼种放养2.1 鱼种消毒 2.1 放养密度每亩可以放养规格为100克/尾的鲤鱼1500尾,规格为150克/尾的鲢鱼350尾,规格为150克/尾的鳙鱼50尾,规格为150克/尾的鲫鱼600尾。
这是最为适宜的密度,低于这个密度会使池塘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而出现浪费,而高于这个密度则会超过池塘的负荷。
3 水质调控池塘是鱼类生存的必需条件,水域是鱼类生存的必需环境,池塘条件的好坏和水质质量的好坏与鱼类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息息相关,因此,在养鱼生产上,只有根据不同的水域条件,调节好池塘水质,才能为鱼类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鱼塘的周边环境十分重要,要在池塘周边栽植树木,场内栽植花草,整修道路,使其周边环境美化、香化。
水产养殖的基本手册(共五则范文)
水产养殖的基本手册(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水产养殖的基本手册水产养殖的基本手册冬去春来,水产养殖的养殖户数量是逐渐多了起来,不多对于那些新手的养殖户来说,这也许是个考验。
为此,神普水产专家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养殖的经验。
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主要由透明度、PH、硫化氢、DO等指标异常或天气异常引起的,我们做好影响水质管理的各项理化指标,以便把水质调整到最佳状态。
池塘是鱼类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鱼类病原体的孳生地。
因此预防鱼病必须从控制和消灭病原入手,彻底清塘是预防鱼病、改善池塘环境的重要措施:1、生石灰清塘生石灰清塘的作用是通过生石灰遇水后发生的化学反应。
产生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为强碱,其氢氧根离子在短时间内能使池水的PH值提高到11以上。
从而杀死敌害生物。
能迅速而彻底地杀死野杂鱼、蛙卵、蝌蚪、蚂蟥、水生昆虫等动物,以及一些水生植物、鱼类寄生虫和病原菌等敌害生物。
生石灰清塘对减少鱼病发生有良好的作用。
Ⅱ.由于碱的游离,可以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使池塘呈微碱性环境。
一般用生石灰清塘,7~10天浮游生物可达高峰,有利于鱼类生长。
Ⅲ.可提高池水的碱度和硬度,增加缓冲能力,提高水体质量。
Ⅳ.钙离子浓度增加,PH值升高,可使被淤泥胶粒吸附的铵、磷酸、钾等离子向水中释放,增加水的肥度;2、鱼种苗落塘前需用4%的盐水进行鱼体表消毒10-15分钟后再慢慢放到鱼塘养殖以减少日后发病死亡率;3、在鱼池食场架上挂袋3-6只,每只袋装硫酸铜5克,硫酸亚铁2克,每次挂药3天,每天换药一次。
布袋要求细密使药液不会很快消失,至少延续8个小时溶解完才符合标准。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养殖户来说,鱼苗的放养是开春的头等大事那么关于鱼种放养要注意的事项:第一,下塘的苗种规格要整齐,否则会造成苗种生长速度不一致,大小差别较大。
第二,下塘时间应当选在池塘浮游生物数量较多的时候。
第三,下池前要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水温在18-25℃时用10-15克/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25分钟,杀灭鱼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预防鱼种下池后被病害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水池塘养殖场规范化建设技术手册一、系统模式根据水产养殖场的规划目的、要求、规模、生产特点、投资大小、管理水平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养殖场的建设可分为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等四种类型。
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养殖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在满足养殖规范规程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相关模式具体内容作适度调整。
1.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是指具备符合无公害养殖要求设施设备条件的池塘养殖模式,具有“经济、灵活”的特点。
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是目前池塘养殖生产所必须达到的基本模式要求,须具备以下要求:养殖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塘符合生产要求,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要求(NY 5051)》养殖场有保障正常生产运行的水电、通讯、道路、办公值班等基础条件,养殖场配备生产所需要的增氧、投饲、运输等设备,养殖生产管理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要求等。
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适合于规模较小的水产养殖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池塘改造建设和管理需要。
2.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是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进行改造建设的池塘养殖模式,其特点为“系统完备、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管理规范”。
标准化池塘养殖场应包括标准化的池塘、道路、供水、供电、办公等基础设施,还有配套完备的生产设备,养殖用水要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养殖排放水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
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应有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有苗种、饲料、肥料、鱼药、化学品等养殖投入品管理制度,和养殖技术、计划、人员、设备设施、质量销售等生产管理制度。
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是目前集约化池塘养殖推行的模式,适合大型水产养殖场的改造建设。
3.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是在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基础上,利用养殖场及周边的沟渠、荡田、稻田、藕池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排放或回用的池塘养殖模式,具有“节水再用,达标排放,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的特点。
养殖场一般有比较大的排水渠道,可以通过改造建设生态渠道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闲置的荡田可以改造成生态塘,用于养殖源水和排放水的净化处理;对于养殖场周边排灌方便的稻田、藕田,可以通过进排水系统改造,作为养殖排放水的处理区,甚至可以以此构建有机农作物的耕作区。
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的生态化处理区要有一定的面积比例,一般应根据养殖特点和养殖场的条件,设计建造生态化水处理设施。
4.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池塘养殖模式,它具有标准化的设施设备条件,并通过人工湿地、高效生物净化塘、水处理设施设备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后循环使用。
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一般有池塘、渠道、水处理系统、动力设备等组成。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鱼池进排水有多种形式,比较常见的为串联形式(如图1所示),也有采用进排水并联结构(如图2所示)。
池塘串联进排水的优点是水流量大,有利于水层交换,可以形成梯级养殖,充分利用食物资源;缺点是池塘间水质差异大,容易引起病害交叉感染。
池塘串联进排水结构的过水管道在多个池塘间呈“之”字形排列,相邻池塘过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水体上层,出水端位于池塘底部,有利于池塘间上下水层交换。
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水处理设施一般为人工湿地或生物净化塘。
人工湿地有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等形式,潜流湿地以基料(砺石或卵石)与植物构成,水从基料缝隙及植物根系中流过,具有较好的水处理效果,但建设成本较高,主要取决于当地获得砺石的成本。
在平原地区,潜流湿地的造价偏高,但在山区,砺石(或卵石)的成本就低得很多;表面流湿地如同水稻田,让水流从挺水性植物丛中流过,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其建设成本低,但占地面积较大。
目前一般采取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相结合的方法。
植物选择也很重要,并需要专门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在处理养殖排放水方面,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的人工湿地或生物氧化塘一般通过生态渠道与池塘相连,生态渠道有多种构建形式,其水体净化效果也不相同,目前一般是利用回水渠道通过布置水生植物、放置滤食或杂食性动物构建而成;也有通过安装生物刷、人工水草等生物净化装置以及安装物理过滤设备等进行构建的。
人工湿地在循环系统内所占的比例取决于养殖方式、养殖排放水量、湿地结构等因素,湿地面积一般为养殖水面的10~20%。
b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设施化的系统配置设计,并有相应的管理规程,是一种“节水、安全、高效”的养殖模式。
具有“循环用水,配套优化,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特点。
二、场址条件1.规划要求新建、改建池塘养殖场必须符合当地的规划发展要求,养殖场的规模和形式要符合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等发展的需要。
2.自然条件新建、改建池塘养殖场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文、水质、气候等因素,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决定养殖场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并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
在规划设计养殖场时,要充分勘查了解规划建设区的地形、水利等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充分考虑利用地势自流进排水,以节约动力提水所增加的电力成本。
规划建设养殖场时还应考虑洪涝、台风等灾害因素的影响,在设计养殖场进排水渠道、池塘塘埂、房屋等建筑物时应注意考虑排涝、防风等问题。
北方地区在规划建设水产养殖场时,需要考虑寒冷、冰雪等对养殖设施的破坏,在建设渠道、护坡、路基等应考虑防寒措施。
南方地区在规划建设养殖场时,要考虑夏季高温气候对养殖设施的影响。
3.水源、水质条件新建池塘养殖场要充分考虑养殖用水的水源、水质条件。
水源分为地面水源和地下水源,无论是采用那种水源,一般应选择在水量丰足,水质良好的地区建场。
水产养殖场的规模和养殖品种要结合水源情况来决定。
采用河水或水库水作为养殖水源,要考虑设置防止野生鱼类进入的设施,以及周边水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影响。
使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时,要考供水量是否满足养殖需求,一般要求在10天左右能够把池塘注满。
选择养殖水源时,还应考虑工程施工等方面的问题,利用河流作为水源时需要考虑是否筑坝拦水,利用山溪水流时要考虑是否建造沉砂排淤等设施。
水产养殖场的取水口应建到上游部位,排水口建在下游部位,防止养殖场排放水流入进水口。
水质对于养殖生产影响很大,养殖用水的水质必须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规定。
对于部分指标或阶段性指标不符合规定的养殖水源,应考虑建设源水处理设施,并计算相应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运行成本。
4.土壤、土质在规划建设养殖场时,要充分调查了解当地的土壤、土质状况,不同的土壤和土质对养殖场的建设成本和养殖效果影响很大。
池塘土壤要求保水力强,最好选择粘质土或壤土、砂壤土的场地建设池塘,这些土壤建塘不易透水渗漏,筑基后也不易坍塌。
砂质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土壤,保水力差,做池埂时容易渗漏、崩塌,不宜建塘。
含铁质过多的赤褐色土壤,浸水后会不断释放出赤色浸出物,对鱼类生长不利,也不适宜建设池塘。
pH值低于5或高于9.5的土壤地区不适宜挖塘。
表1所列为土壤的基本分类。
5.电力、交通、通讯水产养殖场需要有良好的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条件。
新建、改建养殖场最好选择在“三通一平”的地方建场,如果不具备以上基础条件,应考虑这些基础条件的建设成本,避免因基础条件不足影响到养殖场的生产发展。
三、布局1.场地布局水产养殖场应本着“以渔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来规划和布局,养殖场的规划建设即要考虑近期需要,又要考虑到今后发展。
2.基本原则水产养殖场的规划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布局根据养殖场规划要求合理安排各功能区,做到布局协调、结构合理,既满足生产管理需要,又适合长期发展需要。
(2)利用地形结构充分利用地形结构规划建设养殖设施,做(3)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养殖场设计建设中,要优先考虑选用当地建材,做到取材方便、经济可靠。
(4)搞好土地和水面规划养殖场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养殖场土地的综合利用问题,利用好沟渠、塘埂等土地资源,实现养殖生产的循环发展。
3.布局形式养殖场的布局结构,一般分为池塘养殖区、办公生活区、水处理区等。
图3所示为一种水产养殖场的布局方式。
养殖场的池塘布局一般由场地地形所决定,狭长形场地内的池塘排列一般为“非”字形。
地势平坦场区的池塘排列一般采用“围”字形布局。
四、养殖设施1. 池塘池塘是养殖场的主体部分。
按照养殖功能分,有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和成鱼池等。
池塘面积一般占养殖场面积的65~75%。
各类池塘所占的比例一般按照养殖模式、养殖特点、品种等来确定。
1.1 形状、朝向池塘形状主要取决于地形、品种等要求。
一般为长方形,也有圆形、正方形、多角形的池塘。
长方形池塘的长宽比一般为2~4:1。
长宽比大的池塘水流状态较好,管理操作方便;长宽比小的池塘,池内水流状态较差,存在较大死角和死区,不利于养殖生产。
池塘的朝向应结合场地的地形、水文、风向等因素,尽量使池面充分接受阳光照射,满足水中天然饵料的生长需要。
池塘朝向也要考虑是否有利于风力搅动水面,增加溶氧。
在山区建造养殖场,应根据地形选择背山向阳的位置。
1.2 面积、深度池塘的面积取决于养殖模式、品种、池塘类型、结构等(如表2所示)。
面积较大的池塘建设成本低,但不利于生产操作,进排水也不方便。
面积较小的池塘建设成本高,便于操作,但水面小,风力增氧、水层交换差。
大宗鱼类养殖池塘按养殖功能不同,其面积不同。
在南方地区,成鱼池一般5~15亩,鱼种池一般2~5亩,鱼苗池一般1~2亩;在北方地区养鱼池的面积有所增加。
另外,养殖品种不同,池塘的面积也不同,淡水虾蟹养殖池塘的面积一般在10~30亩之间,太小的池塘不符合虾、蟹的生活习性,也不利于水质管理。
特色品种的池塘面积一般应根据品种的生活特性和生产操作需要来确定。
池塘水深是指池底至水面的垂直距离,池深是指池底至池堤顶的垂直距离。
养鱼池塘有效水深不低于1.5米,一般成鱼池的深度在2.5~3.0米,鱼种池在2.0~2.5米;虾蟹池塘的水深一般在1.5~2.0米之间。
北方越冬池塘的水深应达到2.5米以上。
池埂顶面一般要高出池中水面0.5米左右。
水源季节性变化较大的地区,在设计建造池塘时应适当考虑加深池塘,维持水源缺水时池塘有足够水量。
深水池塘一般是指水深超过3.0米以上的池塘,深水池塘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节约土地,但需要解决水层交换、增氧等问题。
1.3 池埂池埂是池塘的轮廓基础,池埂结构对于维持池塘的形状、方便生产、以及提高养殖效果等有很大的影响。
池塘塘埂一般用匀质土筑成,埂顶的宽度应满足拉网、交通等需要,一般在 1.5~4.5米间。
池埂的坡度大小取决于池塘土质、池深、护坡与否和养殖方式等。
一般池塘的坡比为1:1.5~3,若池塘的土质是重壤土或粘土,可根据土质状况及护坡工艺适当调整坡比,池塘较浅时坡比可以为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