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耳鼻喉科概述培训课件

耳鼻喉科概述培训课件

耳鼻喉科概述
14
发展现状
4、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
耳鼻喉科概述
15
发展现状
5、鼻咽癌、喉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基因治疗探 讨。
6、人工耳蜗技术的应用。
耳鼻喉科概述
16
7、FESS(鼻内镜外 科技术)及其延伸领域 的相关研
究。
发展现状
8、OSAHS(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诊断与治疗研究。
•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顾全大局、团结合作、 共同努力。
耳鼻喉科概述
学习方法
22
耳鼻喉科概述
23
历史回顾
• 秦汉 《内经》《难经》中对耳鼻喉解剖、疾病等的

详细描述
•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耳鼻咽喉疾病及治疗方


• 唐朝 • • •
孙思邈 王焘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外台秘药》
耳鼻喉科概述
对耳鼻咽喉疾病、呼 吸道及食管异物有分 门别类的详细论述
6
历史回顾
• 宋朝 陈言、张子等对耳鼻喉病因、上颌窦炎及咽部异物
耳鼻喉科概述
【学习重点提示】
1、了解祖国古代耳鼻咽喉科史与现代耳鼻 咽喉头颈外科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2、学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症状学时,应注 意从整体看局部,再从局部回顾整体,由 一点考虑全面,再由全面联系到各点,使 学习专科知识与学习临床各科知识有机结 合起来。
耳鼻喉科概述
2
耳鼻喉科概述
3
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发展史
• 之后 陆续召开全国性学术会 议,建立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 科医院、北京市耳鼻喉科医院等
• 新的学术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广泛应用于临床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耳鼻喉科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与耳鼻喉相关的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耳科1.中医理论:中医认为耳朵是与肾脏相通的器官,与听力、平衡等功能密切相关。

耳科常见疾病如耳聋、耳鸣等可以通过中医调理肾脏来改善。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熏洗等。

2.西医知识:耳科常见疾病包括中耳炎、耳聋、耳鸣等。

了解耳膜的结构和功能,掌握中耳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掌握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也是耳科医生必备的知识。

二、鼻科1.中医理论:中医认为鼻是人体的气门,与肺脏密切相关。

鼻科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可以通过中医调理肺脏来改善。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敷等。

2.西医知识:鼻科常见疾病包括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

了解鼻腔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掌握鼻部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掌握鼻内镜检查和手术的操作技巧也是鼻科医生必备的技能。

三、喉科1.中医理论:中医认为喉是人体的气门,与心脏密切相关。

喉科疾病如喉炎、声带息肉等可以通过中医调理心脏来改善。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煎服、中药外敷等。

2.西医知识:喉科常见疾病包括喉炎、声带息肉、声带麻痹等。

了解喉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掌握喉部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掌握喉镜检查和声带手术的操作技巧也是喉科医生必备的技能。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在耳鼻喉科的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理论为西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西医知识则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包括耳科、鼻科和喉科的中西医理论和知识。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复习重点
本文档将提供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的复重点。

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1. 耳科学
- 耳朵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 耳朵的常见疾病和诊断方法
- 耳聋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和康复技术
- 耳部手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鼻科学
- 鼻腔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 鼻部常见疾病及其症状
- 鼻部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及常用药物
- 鼻部手术的种类、手术步骤和并发症预防
3. 喉科学
- 喉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 喉部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
- 喉部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和手术治疗时机选择
- 声音障碍的康复技术和预防措施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常用方剂和治疗原则
- 风寒湿热等病因对耳鼻喉科疾病的影响及相应治疗方法
- 西医药物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应用及常用药物注意事项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机制和优势
请根据以上复习重点进行系统学习,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巩固和实际应用的训练。

希望本文档能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最新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

最新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

绪论1.约生存于公元前5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重楼玉钥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其他1.2.3.4.啄治法: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4到5下,伴少量出血,以吐2到3口血为度。

2到3日1次,5次为1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

治疗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聋,耳鸣。

其方法是: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用百分之2丁卡因溶液涂于切口周围。

切开时刀尖刺入深度不宜超过1cm,以免损伤大血管。

随后用止血钳向后方逐层分离,直达脓腔,将切口扩大至脓排尽为止。

耳鼻咽喉口齿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耳12.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3.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

鼓室如六面箱形,有上,下,内,外,前,后。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重点整理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重点整理

耳鼻喉重点整理(内容以书本为标准)需要掌握的概念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鼻鼽(bi qiu)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乳蛾: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或有黄白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一种发生在以会厌为主的声门上区喉黏膜急性炎症。

以咽痛剧烈、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感音性耳聋、耳鸣和耳内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喉喑: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为喉瘖。

包括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带麻痹等疾病。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粘膜肿胀为其主要特征。

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喉痹: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喉底或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需掌握的专科方剂苍耳子散药物组成:白芷、薄荷、辛夷花、苍耳子主治:鼻渊。

西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等病方歌:苍耳子散辛夷花薄荷白芷四药抓疏风祛邪通肺窍鼻塞涕浊效甚夸温肺止流丹药物组成: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主治:鼻渊属肺气虚者方歌:温肺止流鱼脑骨,桔草荆辛人参诃,肺虚肺寒清涕多,照服此方勿口啰嗦。

六味汤药物组成:荆芥、防风、桔梗、僵蚕、薄荷、甘草主治:喉科七十二症。

方歌:六味汤中用荆防,桔草薄荷与僵蚕,外感风寒咽喉病,赶紧煎服保平安。

通气散药物组成:柴胡、香附、川芎主治:耳聋不鸣方歌:医林改错通气散,柴胡川芎香附口尝,功专行气又通窍,耳胀耳闭此方良。

牵正散药物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斜疗效彰。

耳聋左慈丸药物组成:熟地黄、淮山药、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茯苓、五味子、磁石、石菖蒲主治: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_0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_0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绪论 1.约生存于公元前 5 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重楼玉钥 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其他 1.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2.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蒸气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

3.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含噙法,蒸气吸入法,敷贴法,烙法,啄治法。

烙法:使用与乳蛾,喉痹。

包括火烙法和灼烧法。

4. 啄治法:1/ 3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 4 到 5 下,伴少量出血,以吐 2 到 3 口血为度。

2 到3 日 1 次, 5 次为 1 疗程,一般不超过 3 个疗程。

治疗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5.鸣天鼓(定义):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的方法,用于防治耳聋,耳鸣。

其方法是: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 24 次,再右手 24 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 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在悬雍垂根部做一假想之水平线,腭舌弓外侧缘下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中医耳鼻喉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知识点总结1. 中医对耳鼻喉的认识中医对耳鼻喉的认识源远流长,古籍中已有对耳鼻喉相关疾病的描述及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耳鼻喉为人体的重要气口,与呼吸、嗅觉和言语息息相关,故其功能异常会影响人体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

中医典籍中常有关于耳鼻喉疾病的记载,包括《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古籍为今人研究耳鼻喉疾病及其治疗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耳鼻喉的生理功能耳、鼻和喉是人体的三大感觉器官,它们分别负责听觉、嗅觉和语言的功能。

耳朵负责接受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鼻子则负责过滤、加热、湿润和嗅觉,同时也承担了呼吸的功能;而喉咙则是语言的产生器官,同时也是呼吸道与食道的交界处。

3. 耳鼻喉疾病的分类耳鼻喉疾病包括了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耳部疾病、鼻部疾病和喉部疾病。

耳部疾病包括耳聋、耳鸣、中耳炎等;鼻部疾病包括鼻窦炎、鼻炎、鼻出血等;喉部疾病包括喉炎、扁桃体炎、声带炎等。

4. 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认识中医认为耳、鼻、喉与人体经络相连,与心、肾、肝、肺等脏腑相互关联。

耳、鼻、喉的生理功能正常与经络、脏腑的协调有关。

中医将耳鼻喉疾病分别归纳到五脏六腑及经络的相关病证范畴中。

例如,耳部疾病可与肾、心、肝等脏腑的相关经络有关。

5. 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穴位贴敷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药物。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推拿治疗则是通过按摩耳鼻喉相关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改善病情。

穴位贴敷则是将药物贴敷在相关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起到治疗作用。

6. 耳鼻喉疾病的预防预防耳鼻喉疾病,首先要保持耳鼻喉的清洁,避免过度洗涤耳朵和鼻腔,以免破坏正常的粘膜保护功能。

其次是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吵杂的环境中,尤其是高强度的噪音。

另外,呼吸道卫生很关键,尽量避免吸烟和二手烟,并且保持饮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耳鼻喉规培知识点总结

耳鼻喉规培知识点总结

耳鼻喉规培知识点总结一、耳科规培知识点1. 耳部解剖学知识: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等。

医生需要掌握耳部解剖学知识,才能准确诊断和治疗耳部疾病。

2. 听力检查技术:包括听力测定、耳蜗电图、假性耳蜗电图等听力检查技术,医生需要掌握这些技术,以帮助患者准确评估听力状况。

3. 耳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中耳炎、外耳炎、耳鸣、耳聋等常见的耳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医生需要了解这些知识,以便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治疗。

4. 鼓室镜检查:医生需要学习使用鼓室镜进行耳部检查,以观察耳膜的状态,并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耳部问题。

5. 耳部手术技能:包括鼓室穿刺术、乳突切除术、乳突成形术等耳部手术技能,医生需要掌握这些技能,以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

二、鼻科规培知识点1. 鼻部解剖学知识:包括鼻腔、鼻窦、鼻咽等部位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等。

医生需要了解鼻部的解剖学知识,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鼻部疾病。

2. 鼻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鼻咽癌等鼻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医生需要学习这些知识,以便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3. 鼻内窥镜检查技术:医生需要学习使用鼻内窥镜进行鼻部检查,以观察鼻部粘膜的状态,并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鼻部问题。

4. 鼻部手术技能:包括鼻窦镜检查、鼻息肉切除术、鼻中隔修复术等鼻部手术技能,医生需要掌握这些技能,以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

5. 鼻部功能性检查:包括鼻内镜检查、鼻窦CT检查、鼻部过敏原检测等鼻部功能性检查,医生需要掌握这些技术,以帮助患者了解鼻部功能情况。

三、喉科规培知识点1. 喉部解剖学知识:包括喉腔、会厌、声带等部位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等。

医生需要了解喉部的解剖学知识,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喉部疾病。

2. 声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声带息肉、声带麻痹、嗓音疾病等声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医生需要学习这些知识,以便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3. 喉镜检查技术:医生需要学习使用喉镜进行喉部检查,以观察声带和喉腔的状态,并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喉部问题。

中医耳鼻喉科-重点-复习

中医耳鼻喉科-重点-复习

耳鼻喉科重点◎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两房一厅一通道)◎听小骨: 听小骨有锤骨,砧骨,镫骨构成听骨链, 使骨膜和前庭窗联结.◎咽鼓管: 承认咽鼓管长约3.5cm, 骨部: 外1/3-鼓室口; 软骨部: 内2/3-咽口(鼻咽部).咽鼓管的功能: 1.调节鼓室气压(保持中耳气压稳定) 2.排除中耳分泌物.◎婴儿与成人的咽鼓管比较: 婴儿的咽鼓管短,粗,平,直,故感染较成人多见.◎鼻中隔结构: 鼻中隔软骨, 梨骨, 筛骨垂直板.利特氏区: 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利特氏区.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鼻窦: 上额窦,额窦,前组筛窦开口在中鼻道;后组筛窦与蝶窦为后组鼻窦.后组筛窦开口在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腔的生理: 鼻腔主要有呼吸,嗅觉,共鸣的功能.一. 呼吸和保护功能: 1.通气(鼻阻力) 2.调温(鼻腔黏膜血管丰富) 3.调湿(黏膜分泌功能)4.清洁(鼻毛阻挡,纤毛运动及粘液毯,喷嚏)二. 嗅觉功能三. 共鸣作用◎咽的分布: 咽由上而下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鼻咽部: 腺样体:在鼻咽部顶后壁有淋巴组织团称为腺样体.两侧壁有咽鼓管的咽口,咽鼓管开口后方和上方稍隆起,称咽鼓管隆凸.咽鼓管隆凸后上方有一个较深之窝称咽隐窝,为鼻咽癌好发的部位.◎口咽部: 前方-咽峡(悬雍垂,舌背,腭弓构成的半圆形) 侧壁-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喉核) 后壁-咽喉壁(喉底),咽后壁淋巴滤泡,咽厕所.◎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为喉部最大的软骨 2.环状软骨:喉部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保证呼吸畅通有重要作用3.会厌软骨:会厌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组织疏松.◎喉腔: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声门下区.声门裂: 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称声门裂,为喉最窄处.◎耳疖: 耳疖是指因邪热搏结于耳窍而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为西医学的局限性外耳道炎.◎耳疮: 耳疮是指因湿热邪毒搏结于耳窍所致的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西医学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耳疖与脓耳疼痛的鉴别在于有否耳廓牵拉痛.◎耳胀: 耳胀是指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的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等.诊断要点: 两大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最突出的症状),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两大体征-鼓膜内陷(甚或粘连,钙化),鼓室积液征(液平,液气泡) ◎ 耳胀辨证论治* 肝胆湿热,上壅耳窍主证: 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检查可见鼓膜色红或橘红色,内陷或见液平面. 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粘稠的积液.患者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脓耳: 脓耳是指因脏腑失调,湿浊邪毒停聚耳窍所致的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 脾虚湿困证主证: 耳内流脓缠绵日久,脓液清晰,量较多,无臭味,多呈间歇性发作.检查可见鼓膜混浊或增厚,有白斑,中央性大穿孔.全身课件头晕,头重,面色不华,纳少溏便,舌质淡,苔白腻.* 托里消毒散: 托里消毒芪皂梗,八珍去地加白银.(健脾益气-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养血活血-当归,白芍,川芎)(清热解毒-银花)(排脓-皂角刺,桔梗,白芷)* 外治法: 清除脓液, 滴耳, 吹耳, 滴鼻, 手术(清除不可逆病灶;重建鼓膜,听骨链).◎耳面瘫: 耳面瘫是指因耳部脉络痹阻所致的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耳面瘫分为六级.◎耳眩晕: 耳眩晕是指因风邪,痰饮上犯耳窍或脏腑虚损,耳窍失养所致的以头晕目眩,如立舟船,天旋地转,甚或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例: 王某,女,35岁,眩晕反复发作1年余,今天早晨起床后突感头晕目眩,自觉房屋在旋转,以致不能站立,只能闭目静卧,同时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胸闷,右耳鸣及听力下降,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和证型?周围性眩晕(耳眩晕)特点: 1.必备症状:旋转性眩晕,可反复发作 2.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耳胀.3.神志清楚.中枢性眩晕特点: 1.可出现意识障碍 2.眩晕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长 3.眼震与眩晕往往不一致,可出现垂直性眼震3.少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耳聋:耳聋是指因实邪蒙蔽清窍或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的以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耳聋的分类:传导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 混合性聋* 耳聋左慈丸: 六味地黄丸加磁石,五味子,石菖蒲. 通气散:◎ 鼻疔: 鼻疔是指因火毒上攻所致以外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诊断要点: 1.病史: 多有挖鼻或拔鼻毛史,部分有消渴病史. 2.临床症状:鼻部疼痛(最突出),可伴发热,头痛等症.3.检查:可见鼻前庭或鼻尖,鼻翼处丘状隆起,周围发红发硬,成熟后,頂有黄白色脓点.◎ 鼻窒: 鼻窒是指因脏腑失调,邪滞鼻窍所致的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西医相关疾病:慢性单纯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 鼻中隔偏曲.◎ 鼻槁: 鼻槁是指由于阴液不能浸润鼻窍所致的以鼻内干燥感,肌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西医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有关. * 本病禁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鼻渊: 鼻渊是指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所致的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胆移热于肺,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诊断要点(大题,四大症状): 一.病史: 可有伤风鼻塞,鼻窒等病史. 二.临床症状: 浊涕量多为必备症状. 常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有明显的头痛,头痛有一定规律性. 三.检查: 1.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甲和中鼻道明显.中鼻甲肥大呈息肉样变.中鼻道及嗅裂见分泌物引流. 2.鼻窦区有压痛. 3.上额窦穿刺或体位引流. 4.影像学检查(CT,X 线,MR)有助于诊断.* 脾气虚弱主证: 鼻涕量多,鼻塞,嗅觉减退;中鼻道或嗅裂见脓涕,中鼻甲肿胀. 头痛较轻,鼻塞较重,鼻粘膜淡红或息肉样变.病程较长.全身见头昏痛重,面色萎黄,腹胀便溏,食少纳呆,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外治法: 苍耳子散熏鼻法-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鼻鼽: 鼻鼽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类似于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鼽:“鼽者,鼻出清涕也.”辨证论治: 肺气虚寒,卫表不固证(大题,病例)全身症状: 畏风怕冷,倦怠懒言,咽痒,咳嗽痰稀,面色苍白,背冷,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局部特征: 鼻痒,喷嚏甚,下鼻甲肿大光滑,鼻粘膜淡白或灰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治法: 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鼻衄: 病例: 患者,男,45岁,左鼻出血来诊,虽自用棉花堵塞,仍不断有血液渗出,血色鲜红,患者甚为紧张.鼻衄的中医外治法(大题):1.冷敷法: 取坐位,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后颈部.以达到冷敷止血.2.压迫法: 用手指紧捏双侧鼻翼10-15分钟以止血3.导引法: 领病人双足浸浴温水,或以大蒜捣烂,或用吴茱萸粉调成糊状敷于同侧足底涌泉穴上,以引火下行.4.滴鼻法: 用血管收缩剂或浸该药物的棉签置入鼻腔止血,以便宣召出血部位(高血压患者慎用)5.吹鼻法: 具有收涩止血作用的药粉吹入鼻腔,粘附于出血处.(云南白药,蒲黄,血余炭等)6.烧灼法7.鼻腔填塞法: 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止血方法,适用于出血量多,渗血面积较大,出血部位不明且用上述方法未能止血者.通过填塞物持续加压,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喉痹: 喉痹是指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相当于咽炎及全身性疾病在咽部的表现.* 六味汤- 疏散风寒(荆芥,防风); 疏风清热(薄荷); 利咽止痛(桔梗,甘草); 祛风痰,利咽喉(僵蚕) 功效: 疏风散邪,利咽止痛组成: 六味汤重有荆防,薄荷桔梗甘草僵.◎乳娥: 乳娥是指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西医的急慢性扁桃体炎相类似.* 喉核与乳娥的区别: 喉核为解剖名词, 乳娥为病名.◎喉瘖: 喉瘖是指因外邪侵袭或脏腑虚损,喉失濡养所致的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西医的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肌无力,声带麻痹等相类似.中医别名:暴瘖, 久瘖,急喉瘖,慢喉瘖.◎喉痈: 喉痈是指因内外热毒搏结咽喉所致的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特征.西医的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会厌脓肿,咽后浓重,咽旁脓肿相类似.* 间接喉镜检查: 给镜面加热的目的–防止起雾一.喉关痈:诊断要点: 1.病史:乳娥病史,咽部创伤染毒史. 2.临床症状: 乳娥发病数日后,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加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言语含糊,汤水易呛入鼻腔,甚则张口困难.3.检查: 一侧腭舌弓或腭咽弓显著红肿隆起,患侧软腭,悬雍垂红肿,并偏向对侧.二.会厌痈:诊断要点: 1.病史: 可有外感,异物,乳娥等病史.2.临床症状: 起病骤急,咽喉剧痛,吞咽困难,甚则呼吸困难,言语含糊.3.检查: 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充血肿胀,或肿如球状,如痈肿已成,则见局部隆起,其上有白色脓点.喉痈病案一: 刘某,男20岁.主诉: 右侧咽喉疼痛4天伴发热,吞咽困难.现病史: 患者4天前开始咽喉疼痛,伴发热,自服牛黄解毒片无效,近2天咽痛加重,伴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痰涎壅盛,语言含糊,如口中含物,痛连右侧耳窍,颈部活动受限,头偏右侧,口干口臭,大便结,小便黄.检查:咽部充血,右侧前腭弓红肿高突,中间较软,双扁桃体二度肿大,有脓点,右扁桃体被推向内下方,悬雍垂被推向左侧,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有力.喉痈病案二:患者李某,咽喉疼痛1天,逐渐剧烈,吞咽时更重,进食困难.检查: 咽部轻度充血,双扁桃体一度,隐窝口无分泌物.口咽部余检查无特殊.◎喉风: 喉风是指因风痰或火毒上攻咽喉所致的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咽喉危急重症.急性喉阻塞.* 吸气性呼吸困难分度:一度: 患者安静时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鳴和鼻翼煽动.吸气时天突(胸骨上窝),缺盆(锁骨上窝),及肋间等处轻度凹陷,称三凹征.(甚则剑突下及上腹部软组织也可凹陷,故称四凹征.)二度: 安静时也出现上述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无明显紫绀.三度: 呼吸困难明显,喉鳴较响.因缺氧出现紫绀,烦躁不安,自汗,四凹征显著.四度: 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唇青面黑,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频临窒息,神昏,脉欲绝.◎梅核气: 梅核气是指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颃颡岩: 颃颡岩是指发生于鼻咽部的癌肿,西医称鼻咽癌.诊断要点: 一.病史:可有家族史二.临床症状:1.涕中带血,鼻塞:早期有回吸涕中带血或擤鼻带出血鼻涕.逐渐出现单侧或双侧鼻塞;2.单侧耳鸣,耳内堵塞感,听力下降,颈部肿块: 肿瘤侵及脉络,阻塞清窍.3.头痛: 晚期出现一侧持续性,部位固定的头痛,剧烈头痛4.颈部恶核: 患者以颈部恶核为首发症状的占一半. 开始为一侧,渐发展为双侧.肿块无痛,质硬,固定不移.5.颅神经受损症状: 或出现面部麻木,视物模糊,复视,甚至失明,,眼睑下垂,食入反呛,声嘶,伸舌偏斜等症状.6.远处转移症状.三.检查: 鼻咽检查-鼻咽顶后壁或咽隐窝有结节状或菜花状隆起的新生物. 颈部可触及无痛性肿块,质硬,固定不移.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CT,MRI检查;EB病毒血清学检查.治疗: 首选放射治疗.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中医耳鼻喉科总复习

中医耳鼻喉科总复习

1耳胀: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的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鼻鼽: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3喉痹: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4乳蛾: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5梅核气: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6喉痈:因内外热毒搏结咽喉所致的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特征。

解剖与生理耳:中耳结构:鼓窦,乳突,鼓室,咽鼓管两房一厅一地道:两房(鼓窦,乳突),一厅(鼓室),一地道(咽鼓管)鼓室的主人(3块听小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咽鼓管的功能:维持鼓室腔与外界的气压平衡,引流•全长约3.5cm•骨部:外1/3 ——鼓室口•软骨部:内2/3 ——咽口(鼻咽部)儿童与成人咽鼓管比较:短,宽,平,直鼻:鼻的组成:外鼻,鼻腔,鼻窦鼻中隔前下方——立特氏区(青少年最常出血部位)鼻窦——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额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的生理——呼吸和保护功能:通气(鼻阻力),调温(鼻腔黏膜血管丰富),调湿(黏膜分泌功能)清洁(鼻毛阻挡、纤毛运动及粘液毯、喷嚏);嗅觉功能,共鸣功能咽:咽的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鼻咽部——顶后壁:腺样体——侧壁:咽隐窝(鼻咽癌好发部位)口咽部——前方:咽峡(喉关)侧壁: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喉核)后壁:咽后壁(喉底)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喉:喉软骨:单块——甲状软骨:喉部最大软骨,喉结,喉部最大软骨——环状软骨:喉部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保持喉的外形,保证呼吸通畅——会厌软骨:喉面、舌面(组织疏松)喉腔——声门区:声门裂(上呼吸道最窄处,喉最窄处)常引起急喉风耳疖: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为特征耳疮: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证型分析
鼻炎的证型包括风寒犯肺、风热 犯肺、肺经蕴热等,中医通过辨 别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中药 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等药物治 疗方法,针对不同证型,选用辛 夷鼻炎丸、鼻炎康片等药物治疗 。
病例三:咽喉炎的针灸治疗与康复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咽喉炎的治疗具有良 好效果,同时配合康复措施可促进病情恢复。
病因
耳聋的病因也较为多样,常见的有先天遗传、年龄增长、长期噪音刺激等。此外,一些全 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耳聋。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耳聋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中药治疗主要采用补益肝肾 、活血化瘀、通窍聪耳的中药方剂。针灸和按摩治疗则主要针对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进行刺 激,以改善听力。
病因分析
耳鸣是常见的耳鼻喉疾病,中医治疗耳鸣 需根据不同病因进行个性化治疗,同时预 防耳鸣的复发。
耳鸣的病因多样,可能与肝火旺盛、肾虚 、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中医通过望、闻 、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因。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 拿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 点
目录
• 中医耳鼻喉概述 • 中医耳鼻喉常见症状 • 中医耳鼻喉治疗方法 • 中医耳鼻喉预防保健 • 中医耳鼻喉病例分析
01
CATALOGUE
中医耳鼻喉概述
耳鼻喉在中医中的地位
01
耳鼻喉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在中 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 仅是听觉、嗅觉和呼吸的通道, 还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穴位进行刺激,以缓解鼻窦炎症状。
咽喉炎
咽喉炎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课稿(最终版)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课稿(最终版)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课稿(最终版)第一篇: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课稿(最终版)(一)耳部解剖耳分为外耳,内耳,中耳.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两者交界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异物常嵌顿于此2.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鼓室是不规则含气空腔.外侧壁其位置与外耳道底呈45-50°角,鼓膜分松驰部和紧张部.鼓脐:鼓膜中心凹点相当于锤骨柄尖端.内侧壁:中央隆起部为耳蜗底周突向鼓室所形成称鼓岬.鼓岬后上方是前庭窗,为通入内耳前庭部的孔,后下方是蜗窗,向内通入耳蜗的鼓阶.上壁岩鳞裂在2岁前未闭合,成为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听小骨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咽鼓管:成人鼓室口高于咽口1.5-2.5mm,而儿童短粗平直,易引起中耳感染.鼓窦外侧壁相当于外耳道上三角,此处表面有小孔,又称筛区,是乳突手术进路的标志.乳突小房又称乳突气房,可分为蜂窝型(气化型或含气型),板障型,硬化型(坚质型)和混合型.3.内耳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包括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膜迷路包括窝管,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耳生理功能:平衡,听觉。

(二)鼻部解剖鼻由外鼻,鼻腔,鼻窦组成1..外鼻由骨部,软骨部及外覆皮肤组成。

静脉回流:外鼻的静脉主要经过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通, 面部静脉管内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当鼻或上唇有疖肿时,勿挤压,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2.鼻腔内侧壁:即鼻中隔,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动脉血管组成网丛,此处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

外侧壁: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外覆黏膜,由下向上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

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对应地依次称为下、中、上鼻道。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有4对。

分别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3.前组鼻旁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旁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窦口位于蝶筛隐窝.上颌窦为鼻窦中最大者。

中医耳鼻喉科学(专业知识)考点辅导

中医耳鼻喉科学(专业知识)考点辅导

耳科疾病耳郭痰包一、概述●耳郭痰包(erguotanbao)是指以耳郭局限性、无痛性囊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西医学的“耳郭假囊肿”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诊断要点1临床症状:耳郭前面的某一部分突然肿起,逐渐增大。

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有胀感、灼热感或痒感,常无痈感。

2相关检查:常见于耳甲腔、耳甲艇、舟状窝、三角窝等处局限性隆起,皮色不变,按之柔软,无压痛,透光度良好,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但不久又复肿起。

3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耳郭血肿、早期断耳疮鉴别。

辨证论治痰浊凝滞,困结于耳主证:多于无意中发现耳郭前面某一部分局限性肿起,肿处皮色不变,不热不痛,按之柔软,透光度好。

穿刺可抽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不久又复肿起。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苔微黄腻,脉滑。

证候分析:脾胃失调,湿浊内生,复感外邪,风邪挟痰浊,上窜耳廓,故耳廓突然肿起:痰浊属阴邪,其性凝滞,故而为肿,皮色不红不热:苔腻、脉滑均是痰浊之证。

治法:祛痰散结,疏风通络。

方药:二陈汤加味预后及转归预后良好。

若染毒,可发展为断耳疮。

●断耳疮(duanerchuang)是指以耳廓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后世医家又有耳发疽等别称。

诊断要点1病史:发病前多有耳部外伤、冻伤、烫伤、烧伤或耳廓的针刺、手术等病史。

2.临床症状:初起耳廓灼热感及肿痛感,继则红肿加重,范围增大,疼痛剧烈,坐立不安。

全身症状可见发热、头痛等3相关检查:耳廓红肿,触痛明显,可有波动感,则溃破流脓,软骨坏死,最后至耳廓变形证治分类1耳郭损伤,邪毒犯耳2.热毒炽盛,灼腐耳郭1.耳郭损伤,邪毒犯耳主证:耳廓灼热、疼痛,局部红肿,继而红肿疼痛逐渐加剧。

伴发热恶寒、头痛、口干、等。

舌质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肿、疼痛:发热恶寒、头痛、口干、舌质红、苔耳廓损伤,邪毒犯耳,与气血相搏,故耳廓灼热、红脉浮数等均为风热之证。

耳鼻喉科复习要点

耳鼻喉科复习要点

掌握:一个中心
熟悉:两个基本点
了解:
疾病的概念及诊断(包括类似症状的鉴别诊断)
常用的专科方剂 重要疾病的辨证分型
常用的外治法
疾病篇复习重点
耳科:消风散、地黄饮、牵正散、补阳还五汤、通气散、通窍活血汤、托里消毒散、半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耳聋左慈丸、清气化痰丸
鼻科:苍耳子散、温肺止流丹
咽喉科:六味汤、清咽利膈汤、养阴清肺汤、半夏厚朴汤
பைடு நூலகம்
须掌握的专科方剂
选择题(单选、多选)
判断是非题
问答题
填空题
名词解释题
病例分析题
题型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愿您学会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单纯为了追求考试的结果!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总成绩计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重点是与所学疾病相关的解剖、生理、检查
01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复习重点
总论 耳鼻咽喉解剖生理 耳鼻咽喉检查法 各论 三炎一聋 耳科:耳眩晕、耳面瘫、外耳疾病 鼻科:鼻疔、鼻疳、鼻衄 咽喉科:喉痈、鼻咽癌、急喉风、梅核气

耳鼻喉科专业知识培训

耳鼻喉科专业知识培训
3.血液学检查
12
鼻骨骨折
外伤性骨折,闭合性骨折较多
1.局部红肿、触痛、皮下淤血

1.鼻内镜
1.鼻骨复位术:早期,10天内进行,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一般不超过14天。
2.鼻中隔歪曲
2.早期尽快清理血肿与脓肿
3.骨捻摩擦音
2鼻CT或X线
4.鼻部及鼻腔出血
13
鼻中隔偏曲
1.先天发育不良
1.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局部突起,一般呈C形或S形,脊突状
2.挖耳、进水、中耳炎分泌物,糖尿病等所致。
2.慢性:外耳道皮肤增厚
2.必要时控制血糖
3.坏死型:化脓、炎症可浸蚀颞骨、颅脑,出现脑膜炎
2.急性乳头炎
2查血糖
3.局部用药治疗
4.坏死型手术清创
3.CT
2
大疱性
1.鼓膜及其邻近外耳道的炎症。
1.鼓膜及其邻近外耳道的炎症。
耳痛、耳闷、听力下降、鼓膜及外耳道邻近皮肤充血,鼓膜上可见一个或多个血泡。
耳鼻喉科专业知识培训内容
(耳科)
序号
疾病名称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检查
治疗原则
1
外耳道炎
1.外耳道皮肤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
1.外耳道皮肤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
1.急性:耳痛、红肿、分泌物、放射痛、牵扯痛、耳屏压痛、白细胞增高
1.外耳道湿疹
1.耳镜
1.控制感染,疖肿成熟切开引流。
2.挖耳、进水、中耳炎分泌物,糖尿病等所致。

1.电测听
1.手术整形为主
及中耳畸形
2.耳廓呈条索状突起,外耳道闭锁,鼓膜、锤骨柄未发育,呈传导性耳聋
2外伤
3.耳廓无,外耳道闭锁,内耳发育不全,呈神经性耳聋

中医耳鼻喉科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

中医耳鼻喉科学(专业实践能力)考点辅导

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一、耳与脏腑的关系1.耳与肾的关系耳司听觉,肾开窍于耳,主平衡,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之阴液充沛,精气健旺,上通于头面清窍,则耳聪目明。

因此,肾的阴液常滋润耳窍,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耳窍听觉功能聪敏而闻五音。

《景岳全书》卷 27 说:“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

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

”肾藏精,主骨生髓而汇于脑,脑为髓海,耳窍内通于脑,髓海泌渗阴液以荣耳窍,耳窍得濡而听觉灵敏、步履稳健。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生髓而化于脑以濡耳窍。

若肾阴虚损,阴液不足,髓海空虚,头面清窍失养,耳窍失濡,则耳失聪敏,脑转耳鸣。

《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

”或骨质疏松,耳内流脓,腐蚀骨质。

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可温煦形体,蒸化水液。

《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肾阳不足,温煦失司,蒸化失职,耳窍失于温煦,水湿泛溢,上泛于耳,则耳窍失聪,耳内流脓,头晕耳鸣,或外邪易犯耳窍而为耳内胀闷,耳鸣失聪,耳痛流脓或耳窍流脓,脓质清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头晕目眩,耳鸣等。

2.耳与心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而藏神,开窍于舌,寄窍于耳。

《医贯》说:“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固寄窍于耳。

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尔。

”心主身之血,血行脉中而濡养五官九窍,血脉充盈,心气旺盛,输血于耳,则耳窍得养,聪敏而闻五音。

若心血虚损,血不濡耳,则致耳鸣,听力障碍。

《古今医统·耳证门》说:“心虚血耗,必致耳聋耳鸣。

”或耳内幻听、耳鸣持续、头晕乏力、听音不真等。

若心火内炽、上炎头面,壅遏耳窍,火灼肉腐,则鼓膜充血、穿孔,耳内流脓,脓质稠色红或耳内轰鸣,疼痛不适,听力障碍。

血行脉中,若运行不畅,痹阻脉络,不能上达耳窍,耳窍失养,则致耳鸣如蝉,听力逐渐减退。

3.耳与肝的关系肝主筋,藏血,主疏泄而调气机,与胆相表里。

胆的经脉从耳后入耳中,出于耳前。

耳鼻喉相关知识培训教程

耳鼻喉相关知识培训教程

耳鼻喉复习资料-名解:1.利特尔区:在鼻中隔的前下方粘膜内动脉血管丰富,交织成网,为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称之。

2.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前颅底,中颅底或它处先天性或外伤缺损处流入鼻腔。

3.脑脊液耳鼻漏:中耳乳突天盖或咽鼓管骨部骨折,延的脑脊液经咽骨管流到鼻腔。

4.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漏斗为中心,包括中鼻甲、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额窦前筛、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区域,该区域解剖变异成病变可致鼻室炎引流障碍而引起鼻窦炎,称之。

5.克氏静脉丛:鼻腔的静脉主要汇入颈内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可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或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亦构成血管丛,称之。

6.利特尔动脉丛(little area):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

为鼻出血常见部位。

7.鼻-鼻咽呈氏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老年人鼻出血的好发区。

8.听骨链:即锤骨、钻骨和镫骨,是人体最小的一组骨头,三者以关节连接成链。

9.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本病较常见,尤以冬春季多见。

10.眩晕:多呈突发性旋转性,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的方向与平面旋转,或感摇晃、升降或漂浮。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泠汗等症状。

11.梅尼埃病(美尼尔氏病):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和耳鸣为其主要症状的特发性内耳疾病,常见于青壮年。

12.咽峡(faux):是由上方的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根、两侧腭舌弓和腭咽弓所围成的环行狭窄部分。

13.内耳(ioncr car):又称迷路(labyrinth),埋藏于颞骨岩部。

结构复杂而精细,依其解剖和功能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3个部分。

从组织学上内耳又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

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含有味觉和听觉感受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一章绪论1.耳鼻喉的专科特点:它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纶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变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2.发展史:(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因此,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金匮要略》最先描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一症,即后世所称“梅核气”,所创立的半夏厚朴汤一直沿用至今。

(3)唐代,政府设立太医署,其中“耳目口齿科”(颇类今之五官科)已初具规模,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专科,这在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第二章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位于头部两侧,属“清窍”之一,司听觉,主平衡。

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等。

2.鼻与脏腑的关系:鼻为肺系之前端,连于喉、接气道、下通于肺,有助肺行呼吸、主嗅觉、协发音、司清化之功能。

3.咽喉与脏腑的关系: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为胃之系,有司饮食吞咽、助言语、御外邪的功能。

喉上通口鼻,下接气管至肺,为肺之系,有行呼吸、发声音、护气道的功能。

4.耳语经络的关系:直接循行于耳的主要经脉,多属阳经,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5.咽喉与经络的关系: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皆直接通达。

第三章耳鼻咽喉的病因病机概述1.耳鼻咽喉疾病的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2.耳鼻咽喉疾病的实证,常见于病变的初期或中期,以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等为多见。

第四章耳鼻咽喉病的诊断要点1.耳鸣呈高音调,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肾虚损或气血不足之证;耳鸣呈低音调,低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胆热盛,或风邪外袭,邪气壅滞耳窍之证。

2.眩晕伴有头重、头胀、低音调耳鸣、胸闷呕恶、纳呆倦怠者,多属痰湿中阻。

3.鼓膜色蓝、外凸,多为瘀血内聚耳窍。

第五章耳鼻咽喉病的治疗概要1.常用的通窍法有: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升阳通窍、利湿通窍。

2.祛瘀法:本法选用具有通血脉、祛瘀滞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或配合其他治法,适用于治疗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所致的耳鼻咽喉病证。

第六章耳科疾病1.耳郭痰包:是指(耳甲腔、耳甲艇、舟状窝、三角窝等处)耳郭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但不久又复肿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断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

3.旋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湿疹”。

病因病机为:风热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

4.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

排脓时注意切口必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形成外耳道狭窄。

5.耳疮:是指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6.外耳道异物的去除原则:(1)昆虫类异物:先用酒、植物油、姜汁或乙醚、丁卡因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行外耳道冲洗。

(2)圆球形异物:切勿用镊子或钳子夹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处。

7.大疱性骨膜炎:是指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8.耳胀、耳闭:(1)病因病机: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2)外治法:滴鼻,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等。

9.脓耳: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鼓膜之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要特征的耳病。

(1)耳内流脓即是脓耳。

(×)(2)肝胆火盛: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或仙方活命饮加减。

(3)脾虚湿困: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10.脓耳变证:常见的有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脓耳眩晕、黄耳伤寒等。

11.耳鸣、耳聋:(1)实证病因病机:多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抑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所致。

(2)肝火上扰:治法: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痰火郁结: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12.耳眩晕:(1)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但神志清楚,多半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

(2)证型:眩晕发作期以实证多见,如风邪外袭、痰浊中阻、肝阳上扰等;发作间歇期以虚证多见,如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

13.耳面瘫:(1)属周围性面瘫。

(2)风邪阻络: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

)第七章鼻科疾病1.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

(1)与鼻疔关系密切的因素是挖鼻。

(2)疔疮走黄是毒入血分,内攻脏腑所致,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表现的危证。

(3)外治法排脓原则:脓成顶软者,切开排脓,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切忌挤压。

禁忌早期切开引流及挤压、挑刺、灸法,以免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引起疔疮走黄之危证。

2.鼻疳:是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鼻前庭炎及鼻前庭湿疹。

3.伤风鼻塞:初起流清水样鼻涕,后渐转为黏黄涕。

分为风寒犯鼻和风热犯鼻两个证型。

4.鼻塞:诊断要点为①病程较长②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③检查见下鼻甲肿胀或肥大。

5.鼻槁:是以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1)肺肾阴虚证:方药:百合固金汤。

(2)外治法宜用滋养润燥药物滴鼻,禁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6.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内治法:分型证治:(主证、治法、方药)①肺经风热主证: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头痛,可见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由以中鼻甲为甚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头额、眉棱骨胡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②胆腑郁热主证: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

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脾胃湿热主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稠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检查见鼻黏膜红肿,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压痛。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④肺气虚寒主证:鼻塞或轻或重,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频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黏性分泌物。

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⑤脾气虚弱主证: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胀闷。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法:①滴鼻法;②熏鼻法;③鼻窦穿刺冲洗法;④置换法;⑤理疗;⑥手术治疗。

7.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分型证治:(要求给出主证能分出是哪一型及治法、主方)。

①肺气虚寒,卫表不固主证: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或咳嗽痰稀。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

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粘膜淡白或灰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细辛、荆芥、人参、甘草、诃子、桔梗、鱼脑石散。

)②肺气虚弱,清阳不升主证:鼻塞,鼻痒,清涕连连,喷嚏突发,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黏膜蛋白,或灰白,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肾阳不足,温煦失职主证: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长流。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或见遗精早泄。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检查可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黏膜淡白,鼻道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补肾阳,固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加减。

④肺经伏热,上犯鼻窍主证: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常在闷热天气发作。

全身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检查见鼻黏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2)鼻鼽和伤风鼻塞的鉴别8.鼻息肉:是指以鼻内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荔枝肉样的赘生物。

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鼻腔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的半透明赘生物,可移动。

9.鼻衄:以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及鼻腔后部的鼻-鼻咽静脉丛较为多见。

(1)内治法:分型轮治:要求每个证型治法①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凉血止血;②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③肝火上逆:清肝泻火,凉血止血;④心火亢盛:清心泻火,凉血止血;⑤肝肾阴虚:滋补肝肾,养血止血;⑥脾不统血: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2)外治法:冷敷法;压迫法;导引法;滴鼻法;吹鼻法;烧灼法;鼻腔填塞法。

10.鼻异物取出原则:①细小异物:可用通关散吹鼻,借喷嚏将异物喷出。

此法不适于幼儿,以免异物倒吸入咽喉②圆形异物:用异物钩或小刮匙,绕至异物后方,由后向前拨出。

不可用镊子夹取,以免将异物推向深处。

③质软或条状异物:可直接用镊子夹取。

异物取出后,如局部黏膜有糜烂、破损者,可用减充血剂滴鼻,以防黏连;已有黏连,则分离后填入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

11.鼻损伤:外治处理原则:(1)鼻伤瘀肿:鼻伤初起,24小时以内,宜予冷敷,以帮助止血或制止瘀血扩散。

24小时以后,可改用热敷或内服中药渣再煎汤热敷,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2)鼻中隔血肿:血肿小者,可穿刺抽吸;血肿大者,沿血肿下方做一与鼻底平行的切口,吸尽瘀血后以消毒士林纱条紧密填塞鼻腔,防止再出血。

12.鼻痰包是指发生在鼻部的囊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