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
作者:黄晓玲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11期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家校进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家校合作中还存在很多的误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合作误区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青少年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多方面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家校合作”,就是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活动。良好的家校合作可以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还可以使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误区一:把孩子交给老师管=家长放心了
经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我管不了我的孩子。他只听老师的话,所以交给老师管,我就放心了。”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以为他的责任就是管好孩子在家的生活,剩下的教育问题就交给学校和老师了。在这样的家校合作中,作为双主体之一的家长实际上推卸了自己应承担的教育责任。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当孩子开始走进校门,学校教育只是孩子原先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延续和完善。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如果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厢情愿,而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那么教育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从系统论角度来说,教育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只有当各个子系统协调配合同时又分工明确时,系统才能发挥达成目标的最佳效应。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完成教育系统的全部目标和任务。当家庭教育有意或无意地被弱化成孩子教育的配角时,也就意味着家长没有把自己当作家校合作的双主体之一。有的家长很自谦,认为自己不懂教育,甚至文化程度不高,也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这种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这种职责上的错误定位,无疑会削弱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应有的责任心,误以为孩子交给学校就放心了。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往往会毫不客气地把责任推卸到学校身上。如前所述,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影响的绝对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的。况且,现在的中国国情,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大部分的老师因精力有限,肯定无法细微地照顾到班上的每个学生。因此,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更听老师的话,就主动放弃自己的教育权利和义务,对于学校教育不能完成的部分,家庭教育必须适时跟上。
误区二:家长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家校合作
因为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家长们已经习惯地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并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家校合作。老师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听话的家长就每天晚上坐在孩子身边陪读。老师要求家长来学校,家长就要来学校,并且在老师面前小心地说着话,怕得罪老师会影响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家长被要求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各种工作,完全服从于学校和老师的指挥来开展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作为家校合作双主体之一的家庭教育,如果只是单方面被动地配合学校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计划性,那么这种缺乏互动的家校合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
实际上,在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互为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家校合作应该是双向活动,是家长和老师互相了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过程。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等途径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计划中。有条件的家长甚至可以到学校当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员,或者给学生开设讲座。家长还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然后积极和老师沟通,结合学校的教育计划来完善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不仅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平等,学校和老师也应该意识到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平等地位,愿意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建言献策,加强和家长的互动。
误区三:老师找家长=告状
很多老师在学生不听话的时候,把“找你家长来”或者“给你家长打电话”作为口头禅来威胁学生,以至于学生或家长听到“老师要找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以为老师要告状。而大部分的老师也的确把找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或行为问题作为和家长联系的首要理由。
对于这样的家校合作形式,老师们乐此不疲。虽然有的事可以找配合家长解决,但很多时候,老师是在学生不听话的时候,把这当口头禅来威胁学生。这种威胁对小学生可能还管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青春叛逆期的到来,听多了“狼来了”的孩子已经渐渐不怕老师的威胁了。所以当真地需要家长来的时候,如果家长对学生影响力不够的话,即使家长来了,收效也甚微。家长和学生是怎么看的呢?有的家长觉得被老师请到学校去是很没面子的事,次数多了,还觉得反感。有的学生甚至说老师找家长是老师无能的表现。我们不能否认追着找家长来的老师的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但老师们也要反省下如何更好地和家长联系、沟通,使家长和学生摆脱“被告状”的不安和恐惧。
首先,对于发生在学校内、教室里的一件并不十分严重的事,没有必要请家长来的,老师就没必要扩大矛盾,更不要把“请家长来”当作口头禅。其次,对于真的需要请家长来的事,老师应要明确请家长来的目的,想要家长怎么配合和帮助孩子,而不是一告了之。还有,老师不要只在学生犯错误时才想起找家长,给家长“老师找家长=告状”的刻板印象。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家长报个喜讯。请三五个家长一起来座谈,平等地沟通与交流下教育孩子的经验,也是一种很好的家校合作方式。
误区四:家长会=考试成绩汇报会
家长会作为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唯一制度化的合作形式,也是家长参加人数最多的合作形式。学校一般会在每学期的期中考成绩出来后开家长会,其内容无非就是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考试成绩。主科老师轮流上台,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所教这一科的教学和考试情况,表扬或批评一些学生,再说一些如何抓好这一科的话。因为给家长发言的机会很少,所以这样的家长会无异于考试成绩汇报会,把家长的主体性给忽视了。如此的合作,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对学校和老师而言,如何开好家长会,如何多渠道地和家长交流是家校合作中值得去探讨的问题。在考试之后,分析考试成败原因才是老师和学生应认真去做的一件事。向家长汇报成绩不一定都要通过家长会的形式。网络信息时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比如,老师可以通过短信通平台把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告知家长。班级微博、QQ群、家长论坛都可以作为家长之间,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家长会可以和家长接待日、班会以及学校的文体活动等相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家长会才是受家长和学生欢迎的家长会。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9,(3).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李霞.浅谈当前家校合作的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校长,2009,(3).
\[4\]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