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新课标卷分析及2018年备考策略(高中语文提纲) 课件 (共70张PPT)
【精品】最新2017高考新课标语文考前冲刺策略解读PPT
![【精品】最新2017高考新课标语文考前冲刺策略解读PPT](https://img.taocdn.com/s3/m/04f1943150e2524de4187edf.png)
【试题】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
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括简单信息
删除信息
增加信息(语词)
概括简单信息
指代替换
替换近义词
发现“转化点”,认真比对
选项转化原文的主要方式 2021/7/9 删减、替换、聚合、调序、6 概括、评价、推断、运用
例2: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C项 【原文】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 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 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 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 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 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定时定量训练,提高学生做题速度
2021/7/9
基础为王、2记忆为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广东卷)例: 【原文】A.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 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 B.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 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C.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 的高度加以理解。 【试题】A.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 是相同的。 B.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 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C.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2014年】“悲剧”:均分4.12,难度0.46(1、3小题难度 0.33、0.38)。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Ⅲ卷试题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Ⅲ卷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793d5f763231126fdb110b.png)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Ⅲ卷试题分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今年取消了选考,总分值增加了1分,共三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试题在2015年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变化,将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做变为必做,显然增加了阅读量,而试题也增加了选择题。
这无疑给考生带来新的挑战:快速高效准确的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意和概念、并整合文中筛选信息、论证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辨的能力。
阅读材料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一文,原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概念,有很重的文化意味,但行文简明精炼,逻辑性很强,语言较为通俗易懂,与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适宜。
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ea8517f12d2af90242e62b.png)
卷中见机杼题中寓真意——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特色综述暨备考建议【摘要】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三套卷,与2016年全国课标三套卷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
三套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今后的复习备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变化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价值导向【试卷概说】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三套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试大纲》为纲领,引导学生在展示语文高考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卷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立德树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选材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典型性和多元性。
贴近时代、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贴近人生,回归人本,充分体现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怀。
试卷稳中有变,变中出新。
在命题理念、考试内容、题型设计等方面均有新的变化,旨在全面提升考试的选拔效果,正确引导语文教学。
命题凸显语文核心素养,注重能力立意,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从结构安排到文本设置、从考点分布到题型设计、从考查角度到能级要求等,都有着鲜明的特色。
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复习备考等起着很好的价值导向作用。
【考情报告】(一)试卷总体框架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按照语文基本能力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板块。
其中“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
总分150分。
见下表:(二)试卷考点、选材等情况一览表综合以上两表以及结合具体试卷,不难发现,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相较于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
2017年最新高考大纲解读与语文备考策略
![2017年最新高考大纲解读与语文备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89fadf1482fb4daa48d4b92.png)
增)
•
2.传记: 《叶圣陶在四川》(2007年全国大纲卷)(未变)
•
3.传记:《下笔不觉师造化》(2011年全国卷Ⅱ )(未变)
•
4.新闻(非连续性文本):(非高考试题,2015年《考试说明》开始添加,2016年保留,2017年文本去掉“材料四”,原侧重比较报道信息异同的四道小题全部去掉,现改为四
选一和五选二两道选择题以及一道探究题)(有变动)
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原大纲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未变)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综合C 原(2)(3)点整合为(2),删“把握文章思路 ”;(3)为新增。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新增)(示例为2014年全国卷1)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示例为2011年全国卷Ⅱ 金开诚《诗经》,未变)
新大纲 语言文字应用(原为“运用”)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与2018年备考策略(二)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与2018年备考策略(二)](https://img.taocdn.com/s3/m/9408cb21376baf1ffc4fadd8.png)
•
•
• •
“碳足迹”在第2段: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 在合理范围之内。“代际共享”“生态赤字”在第3段:就 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 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控制“碳足迹”符合公 平原则,有了代际公平就能实现代际共享,也就能避免“ 生态赤字”。可见,C项的推理符合逻辑,是正确的。 从第4段气候正义的内涵看,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确是 很复杂的问题,再结合论文标题中“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意味着可能还有其他视角,可见D项的推论是正确的。 【答案】B
• C项对应的论证区间主要是第3段中的“积极方面
”,作者论证了气候正义涉及的代际公平,关乎上 一代、这一代、下一代的共同利益。命题人把气候 正义的外延缩减成“立足未来”,这种分析不符合 文意,是错误的。 • 论证结构是论文的骨架,本文四段,第1段交代气 候正义内涵的背景,第2、3两段分别从空间维度 和时间维度逐层对气候正义内涵展开分析,第4段 总括全文,归纳概括出气候正义的内涵。D项是对 这一骨架的正确分析。 • 【答案】C
•
D项涉及全篇的内容,是一个围绕对气候正义 内涵的理解产生影响的相关要素的逻辑推断。已 有的科学认识包含:气候变化、气候容量、地球 气候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等;利益分配的认识包 括:代际权利义务关系、代际分配与代际共享、 国际、国内、代际、代内的公平,等等。 • 通观全文,对上述要素的认识确实都影响着我 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因此,D项的推断合 乎文意,符合逻辑。 • 【答案】D
标高旨远操胜券 见微知著探本原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与2018年备考策略
第二部分
试题精析
>> 试题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与2018年备考策略(一)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与2018年备考策略(一)](https://img.taocdn.com/s3/m/9ad30f4b77232f60ddcca1d0.png)
2017年试题评析与2018年备考策略
第一部分
试题述评
2017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
评价报告
试题适用省份
• Ⅰ卷:共有冀、晋、豫、皖、湘、鄂、赣、、
粤9省区使用; • Ⅱ卷:共有黑、吉、辽、内蒙古、宁、陕、甘、 新、青、藏、渝、琼12省区使用; • Ⅲ卷:共有云、贵、川、桂4省区使用。
核心素养
核心价值
•
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 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 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基础性
•
“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 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 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 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语 文 备 考
方向:一点四面+认同感
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方法
方法:如何运用语文知识
重点关注高考顶层设计
一点:立德树人 四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方向:一体四层四翼
语 文 备 考
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方法
方法:如何运用语文知识
重点关注高考顶层设计
“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一体: 评价体系 (为什么考?) 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 四层:考查目标 (考什么?)
仰视 俯视 环顾 远眺 近觑
调研方法
语文能力 D.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能力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别、欣 赏的能力。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 中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回味能 力在鉴赏中特别重要。 评价能力属于创造性 思维,即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以后产生感想、 评论、审美意识、价值或意义判断等。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及2018年备考建议【加强版】(共56张PPT)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及2018年备考建议【加强版】(共5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2936c2ce2f0066f5332240.png)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 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 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 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 解。 相对应文句:A.第1段“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强加因果
[答案] C项故意夸大。*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 得到保证。 [对应文句]第3段“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 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 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
B.第2段“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曲解文意
C.第3段“……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无中生有 D.第3段最后一句。 答案:D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 场。
[对应文句] “大量篇幅”表述不当。第3段、4段虽有涉及,但不是论述中 心内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21) (一)单选(3分/题ⅹ3=9分 成语使用、语病辨析、得体) (二)补写语句(6分) (20) (三)仿写(逻辑推理)(5分) (21) 四、写作(60分) (22)
现代文阅读
2017年全国I卷语文现代文阅读共有三部分,共35分,9道题,阅读量5000字左右。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及2018届高考复习策略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及2018届高考复习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015d34c3c1ec5da50e2703f.png)
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 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 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 而奋斗。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 已吗?他们是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 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 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面对黑暗专制,他 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 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如若 他们地下有知,知早已是“山花烂漫时”,他们怎会不在“丛 中笑”,他们怎会不幸福、不快乐?
名词状语 使动用法 重点实词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蒙故业,因遗策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当是时也
形容词翻译方法 重点虚词
孝公既没
白话文
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 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愁:雨天,担心洗染店的 衣服晾不干;晴天,生怕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有一个聪明人 开导她:“老太太好福气啊,雨天,小女儿生意兴隆;晴天,大女儿顾 客盈门。您哪一天不快活啊!” B:妙极了!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C:快乐幸福是这样得来的么? D:阿Q! 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17年高考语文新大纲全国课标卷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新大纲全国课标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ab9a19336c1eb91b375d36.png)
2017年高考语文新大纲全国课标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每题3分,共9分)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
2017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件.doc
![2017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件.doc](https://img.taocdn.com/s3/m/15be2054f78a6529647d53a1.png)
总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
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符合本省市的《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语文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试卷分析——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I PPT课件
![高考试卷分析——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I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33c7cafab069dc50220188.png)
文学类文本《天嚣》阅读
文本分析:文章以一个“渴”的故事,向人们诠释了人们的互助精 神。
文本还向人们诠释了哪些精神? 1、向困难斗争精神。
2、忠于职守精神。
3、民族团结精神。 简要指出“渴”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渴”是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对表现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重要作用。
项由文本内容和公知可以推出,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 而只有B项从文本和公知可以推出,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长期目标的落实是后代需求
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但B选项这种“如果什么”,“就什么”的说法是充要条件,因此, 错误。
命题特点
1、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 2、题目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性,如第1题C项和第2题C项,第2
联系成语“皮里春秋”“皮里阳秋”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分析
于是知此诗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此次考试,苏轼、 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此诗欧阳 修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自己对考生应试的见闻与感受。
全诗主要表达出作者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 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C“气候正义”,从文本第三段来看,说“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和 后代设定义务”,“当代人为自己设定义务”意思是当代人对自己和后代都负有义务, 而选项说“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说法不够全面。
D从文本第三段可以看出,此项说法是正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从文本来看,ABD项都是正确的,符合文本中的意思,只有C说“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
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 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2017年高考分析与2018年语文教学备考策略
![2017年高考分析与2018年语文教学备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b7a04d90c22590102029d90.png)
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 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
第三圈层“学科素养” 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在 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 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 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 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 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 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 综合学科素养。
第四圈层“核心价值”的 考查和引导要求学生能够 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 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 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名篇默写---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 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 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 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 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 备考启发: 必备知识---核心价值
文言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领会思想内涵,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时间维度:古代 近代 现代 2. 内涵维度: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 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 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 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 等丰富内涵。 3. 教育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
2017年高考分析与2018年教学备考策略
语 文
2017年9月10日
2017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2018备考建议
![2017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2018备考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f4d2634c281e53a5802ff43.png)
2017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2018备考建议截至2017年,河南省高考已连续7年采用全国新课标卷。
因此,了解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的命题特点及我省考生的答题情况,将有助于2018年的语文高考备考。
一、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总体评价1、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导向。
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利用语文学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
如作文题中,让考生从材料所给的“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其所认识的中国,意在引导考生站在正确的立场,以正确的视角和方法来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又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涉及的各类公平问题的思考,激发考生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
2、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教育部在2016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选文中体现了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以德行为先的传统。
另外,“文言文阅读”题继续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舍弟”“献丑”“垂询”“内人”等谦敬词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
以上考査内容既与《纲要》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也符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3、落实高考改革要求,注重考查“关键能力”。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将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考内容,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能力的重点考查,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引导作用。
等闲识得东风面 ——2017高考作文分析及2018作文备考策略
![等闲识得东风面 ——2017高考作文分析及2018作文备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253ec7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3.png)
等闲识得东风面——2017高考作文分析及2018作文备考策略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9套,包含10道大作文题,3道小作文题。
其中,3道大作文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道大作文题分别由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单独命制,剩余2道大作文题和3道小作文题均由北京市单独命制。
虽然作文题的数量不多,但题型却丰富而多元。
命题作文全国卷Ⅲ,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北京卷,①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②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材料作文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江苏卷、浙江卷、上海卷、山东卷话题作文天津卷,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总体来看,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着眼于社会现实生活、文化传承、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辨等层面,在传承中创新,既鲜活又厚重,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活力。
一、直面社会现实,关注当下,感悟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引导考生从时代生活和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涤荡自己的灵魂,是历年高考作文的一贯指向。
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就非常贴近时代生活。
在这道作文题中,命题者提供的12个关键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除大熊猫长城京剧美丽乡村这4个关键词外,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热点的关键词。
题干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作文,这样既使作文的立意具有选择性,又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同时,也对考生思考认知的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考生必须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要懂得分析所选的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社会上与之相关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推理。
如选择一带一路京剧高铁这三个关键词作文时,考生可畅谈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中国高铁的对外出口,可以扩大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等。
难能可贵的是,在12个关键词中,命题者并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试题内容(内容与考点,命题而
原则与趋势)
⑴论述类文本:选文由学术论文改为时评,2017年高考语 文《考试大纲》新增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在 题中赫然亮相;选项中嵌入“如果……就……”“只有……才 ……”等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对原文信息进行推 断的意味更趋明显。 ⑵文学类文本:在坚持关注人物形象的同时,突出对谋篇 布局的全局性思考,特别是加大对文学鉴赏的较高能力层级 的考查。(简要说明、进行分析) ⑶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文字+图表等混合材料) 闪亮登场。总体来说,实用类文本的考查难度降低,评价、 探究类试题淡出命题视野,理解、分析概括两种基础性阅读 能力成为考查重点。(概括说明)
④立意境界:
2015年,法治观念(核心价值观); 2016年,人才的评价(社会价值观); 2017年,美丽的中国(国家面貌)。 (新课标卷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新课标 卷Ⅲ,高考为国选材。)
⑶2018年高考命题方向探 测。
主题词:新时代;中国;中华民族。 境界:大视野,大情怀。
翻开第一页,你看到的是中国国粹京剧。也许是那一声声铿 锵有力、直击人心的嘶吼,也许是那一段段百折千回、悠扬 婉转的曲调,也许是台上台下演员的倾力演唱、人们的激情 感染……总之,那深结于心的归属与认同,会让你震撼。大 国崛起,不仅需要硬实力的强大,同时也需要软实力的雄厚 。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拧成一股绳。 翻到第二页,你看到是中国广场舞。一举手,一投足,整齐 划一;一蹙眉,一笑靥,变幻莫测。广场舞不需要多大技巧 ,它重在参与,重在表达自己欢乐自信的情怀。它也不分年 龄和性别,老少皆宜,男女不限。瞧,群众们挥洒自如,步 伐矫健。广场舞舞出的不但是健康,到时候是一份好心情。 它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中国人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体现。
活力舞步,曼妙水袖,同舞在神州大地;欢快音乐 ,婉转戏腔,齐歌着华夏文明。无论是韵味悠长的 京剧,还是方兴未艾的广场舞,都站在时代的立场 ,画出了一个幸福的歌舞中国。 亲爱的马丽娅,请到梨园,品尝中国传承悠久的历 史文化;请到广场,感受中国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读懂中国,你就得一页页翻看这部《三千笔墨写不 尽我多彩中华》的鸿篇巨著。 千年共享,热血难凉。马丽娅,中国欢迎你!(洪 峻)
建构知识体系,聚集问 题核心,追求表述精准
——2017高考新课标卷分析及 2018年备考策略(提纲)
一、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 分析评价
(一)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战略(顶层设计)
1.“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 、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 为什么考”的问题。 2.“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 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高考“考什么 ”的问题。 3.“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 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怎么考”的问 题。
⑷安徽卷与湖北卷优秀作文 比较:
且歌且舞,幸福中国(安徽卷现场优秀作文)
安徽一考生
说中国,不如看中国;看中国,不如游中国。中国也许没惊世骇俗的好 莱坞大片,但一定会有令观众目不转睛的京剧;中国也许没有万人空巷 的芭蕾表演,但一定有让人激情澎湃的广场舞。 一曲京剧,唱出了红尘纷扰;一支劲舞,舞出了追逐小康的中国梦。且 歌且舞,幸福中国。 亲爱的马丽娅,请允许我在这里为你简笔勾勒一下中国的轮廓:她的包 容的慈祥的眉目,她的传承千载的丰美的气韵,她的庄重的思索与反省 ,她的永远前进的脚步…… 少年初识时,她是惊鸿一面;多年后走近时,她已是沧海笑靥。 她就是一部摊开的让你百读不厌的书,等着你去浏览并一读再读,直到 读懂。
我记得你过去的样子。那是蜿蜒万里的长城,它像是你的伤 疤,是一个勇士最光荣的徽章,它诉说着你千百年走来时的 坚强。孟姜女哭长城,那是你柔情似水的一面,夫妻情深, 枝同连理,割不断是血脉,是亲情。烽火台上的烟,那是你 刚强的一面,烽烟起、战鼓擂,你的儿女继承了你那永不屈 服的性格与笔直的脊梁,战于那春风不入,百草不生之地。 是你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想存续,就绝不能认输;是你教 导我们,无论所对是荣是辱,中国人绝不能跪下。一次又一 次破碎,一次又一次重建,像你的人民,倒下了又站起来; 像你的国家,衰落又复兴。
2015年写一封信,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少于800字。 2016年,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2017年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 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⑵近三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Ⅰ作文题分析。
①材料内容: 2015年女儿电话举报父亲;2016年家长的巴掌与吻。小视 角,大境界。 2017年选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大视野,大情怀。 ②材料类型: 2015年,事件; 2016年,漫画; 2017年,选择关键词。
③写作指令:
⑶考点设置:主观题趋向综合考查,考点全 覆盖。
2016年新课标卷Ⅰ的两道主观题题干是:8.诗的前四句描 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9.诗中 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2015年新课标卷Ⅰ的两道主观题题干是:8.与《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 简要分析(5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⑷文言文阅读:稳定状态。 ⑸古代诗歌阅读:内容,家国情怀;题型, 多项选择题与主观题。 ⑹名篇名句默写:家国情怀。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题 文本技术分析
小结:选文内容体现了“立德树人”方 向,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 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展现中华文化核 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引 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 彩,体悟跨越超时空的独特魅力。
2016年的选文是唐·李白《金陵望江汉》, 这首诗的内容是在对唐代盛世的热烈歌颂中 ,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2015年的选文是唐·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 留别》,这首边塞诗的内容是写诗人将去边 关,为王事辛劳,报效国家,报国之志重于 思乡之情。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家国情怀”是近 三年古代诗歌阅读题选文的重要内容。明确 了这一点,考生平时在阅读练习的时候,就 可以有意识地关注那些表现“家国情怀”内 容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多体味,多练习,在 掌握相关答题技巧的同时,也在阅读练习的 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
2016、2015年主观题的考点指向都很明确,指向景象(景 物)、思想感情。 2017年题干: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 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这是针对一句诗设题,用 了一个“赏析”。如何赏析?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考查。赏析 的内容应该包含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 从上述相关分析可以看出,2017年古代诗歌阅读题“五选 二”题的选项考查,考点覆盖面广,涉及古代诗歌阅读能力 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再加上一道主观题 ,考查基本上做到了考点全覆盖。由此,预测2018年古代 诗歌阅读题的难度至少会与2017年持平,甚至会有所增加 ,一点都不为过。
我知道你现在的样子。你踏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起来 ,书写了一个国家的长度;你站在时代的横截面上 ,又拓展着你的宽度。“一带一路”向四周展开, 那是你的宽广胸襟,那是你的宏伟臂膀。你告诉我 们,一个民族不仅学会拥抱自己,更应学会心怀天 下。一个国家不仅有绵长历史,更要能在当下迈出 步伐。有着灿烂文化却不固步自封,有着先进技术 却不断创新,有着快速发展的经济却不忘携手共进 ,合作共赢,你展现给世界以惯有的友善,还有不 一样的“和平崛起”。
(二)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 分析(主要以新课标卷Ⅰ为例)
1.试卷结构。
2016年:两大版块: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乙 选考 卷);第Ⅱ卷 表达题。 六小版块: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 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共计18小题。 2017年:四大版块: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 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 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 写作。共计22小题。 结论:试卷结构更趋合理。
3.典型题型(命题与考点,主干知
识的本质理解和多角度运用)
全国新课标卷Ⅰ古代诗歌阅读题命题特 点:
⑴选文内容:延续“家国情怀”,体现立德 树人方向。
2017年的选文是宋·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 试》,这首诗强调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 视的是品德操行。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 感情,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人才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⑵题型类别:客观选择题出现,“五选二” 选非。
新课标卷Ⅰ第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新课标卷Ⅱ第14题题干用语是: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 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新课标卷Ⅲ第14题题干用语是: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由此可知,“赏析”“理解与分析”是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 阅读题多项选择题题干的核心词语,选择不正确(或不恰当 )是其具体要求,“5选2”选非是共同特点。
②2016年: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