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和考试要求-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和考试要求《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翻译理论知识和英汉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文字教材为《英汉翻译教程》。
由张培基教授等编写的这本教材是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多年来在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中广泛使用,尤其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论述仍具有权威性。
但由于该教材出版于80年代初,难免带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对近20年来的翻译理论的进展不可能有相应的体现。
为此,在文字教材以外,省电大又专门增设了网上点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辅导讲座,共九讲十八节课,主要讲授翻译理论,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
鉴于上述情况,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应该有所侧重,即:翻译理论方面主要依据辅导讲座,而翻译实践方面则主要依据文字教材。
为了便于大家复习,现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复习要求简述如下:一、中国翻译史: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翻译界代表人物。
主要人物有:玄奘,徐光启(古代);严复,林纾,马建忠(近代);鲁迅,傅雷,朱生豪,梁实秋等(现代)。
二、翻译的标准:要求全面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同时熟悉鲁迅、傅雷、钱钟书等人的翻译见解。
对种种不合翻译标准的译文(特别是“误译”、“宁顺而不信”、“文体不对应”)要具备鉴别能力。
三、理解与表达:要求掌握“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翻译方法,并能区别“直译”和“死译”,“意译”和“胡译”。
四、英汉语言对比:要求从“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替代与重复”、“静态与动态”等几个方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
五、文化与翻译:在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四个方面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掌握如何在英汉翻译中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
六、文体与翻译:基本了解文体学中“varieties” 和“register”这两个重要概念。
一般了解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的“三要素”和美国语言学家Martin Joos提出的语言正规程度的五级分类法。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课程理论辅导(第二章)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课程理论辅导(第二章)1.翻译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最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2.如何看待译语语言各有所长首先,译者必须认识到,每一种语言各有所长。
例如,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词法、语序、遣词造句方法、话语标记以及各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如谚语和诗歌。
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词汇以表达所属民族和文化的特征。
例如,苏丹以产牛著称,语言中就不乏“牛”的词汇;秘鲁的渔业很发达,语言中就有不少捕鱼词汇;西方各国科学技术发达,语言中就有丰富的科技词汇。
翻译必须尊重各自语言的特征应尊重语言的特征,尽可能地挖掘它的表达潜力。
例如,某种拉丁美语言没有动词被动式,有人便坚持要给该语言强加一个被动式。
当然,这种尝试是不会成功的。
有许多语言就没有被动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使用动词的主动式,并且照样能表达思想。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各种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有些翻译者不理解:人们如果没有见过雪,怎么能够理解诸如“白如雪”之类的语言表达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来看。
首先,许多人虽然没有亲眼见过雪,但他们却听说过下雪这种自然现象,因此语言中有“雪”这个词。
第二,有的地方的人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雪,但却有“霜”这个词,并用它来指霜和雪。
第三,许多语言具有与“白如雪”同义的比喻表达法,如“白如白鹭毛”、“白如蘑菇”。
第四,如果没有类似的表达法,人们则可以采用非比喻形式来表示“白如雪”的概念,比如可以说“白极了”。
要说明的问题是,在“白如雪”这个表达法中,雪作为一种物体对传达这个信息并不是关键所在。
必须指出,当某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该信息所含意思的实质性成分时,要把这种意思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困难。
保存原作内容,必须改变形式语言之所以互不相同,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果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为了保存内容而改变形式,其变动程度的大小,必须视不同语言之间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距离大小而定。
翻译理论与实践第
3. 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坚持科学理论 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译文:The 80-years practice tells us that it is imperative to [always] persist in integrating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rxism-Leninism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China, persist in taking scientific theories as the guide and unswervingly take our own road.
译文2:No matter how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hanges, so long as we can ensure appropriate economic growth, we shall stand firm as Mount Tai. 9. 我们要….进一步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译文:We shall open up new vistas in diplomatic work. 10. 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3500万人。 译文:35 million urban dwellers found employment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一讲 —— 汉译英技巧教学
词义、语义重复的处理
* 显性重复
1. 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邓选》) 译文:We must foster such ideals and ambitions. 2. 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 译文:… causing an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and resulting pressures. 3. 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译文:We must improv我国的国防建设不断加强,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 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 译文:Our country’s national defense has constantly been enhanced; steady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drive to build a revolutionary, modern and regular army. 6.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译文:The nationwide physical fitness campaign was carried forward.
山西省考研翻译硕士复习资料翻译理论与实践方法重点梳理
山西省考研翻译硕士复习资料翻译理论与实践方法重点梳理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基石,对于翻译硕士考试来说,掌握翻译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在准备山西省考研翻译硕士复习资料时,我们应该针对翻译理论的重点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方法,以提高翻译水平和考试成绩。
一、翻译理论的重点梳理1. 直译与意译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句子、词语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的句子、词语,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意译是指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采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在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式,翻译硕士考试会涉及到这两种方式的应用与对比。
2. 文化因素的考虑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如习惯用语、典故、谚语等,以及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确保译文与目标文化相符合。
此外,对于包含文化内涵的诗歌、歌词等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注重传递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3. 语境的重要性在翻译理论中,语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语境包括句子的前后文,以及背景知识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全面理解原文所处的语境,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同时,有时候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进行适当的删减或增加,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理解需求。
4. 翻译常用技巧在翻译中,有一些常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难题。
比如,借用、调整语序、表达方式的转换等。
借用是指使用目标语言中与原文类似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更精准的翻译效果。
调整语序则是针对原文句子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语法规则。
二、实践方法1. 多读多译多练习为了提高翻译能力,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翻译和练习。
通过读各类不同领域的原文,积累词汇和专业术语,了解不同场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文章进行译练,提高语言转换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术素养翻译硕士考试注重考察学术素养,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术素养。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回顾课件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总结词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语言学派、文学学派、文化 学派和社会学派。
详细描述
语言学派强调语言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关注语言之间 的对等和转换。文学学派关注文学作品的翻译,强调 译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文化学派则关注文化背景和 内涵的传递,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社会学派 则将翻译置于社会语境中考虑,关注翻译的社会功能 和影响。这些流派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了提高翻译的 质量和效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作。
01
02
03
增词
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中 没有的词句,以使译文更 加流畅、自然,补充原文 中隐含的译文更加简洁、 明了,避免冗余和重复。
词类转译
改变原文中某些词的词性 ,以适应目标语的表达习 惯和语法规则,使译文更 加地道、自然。
03
语言与文化差异
语言结构差异
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 知识回顾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翻译理论概述 • 翻译技巧与实践 • 语言与文化差异 • 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 翻译工具与技术 •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01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 将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信 息的传递和交流。翻译的性质包括语言性、文化性和 交际性。
总结词
文化意象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定形象或概念,对于翻译者来说,如何 处理这些文化意象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 解释或转换,以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例如,“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含 义截然不同,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展开全文第一部分翻译技巧篇复习笔记第1章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一、翻译基本问题的提出1. 翻译的定义(1)语际翻译与语内翻译广义地说翻译包括的范围很广,甚至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
本书讨论的翻译就是指如何将某一语言活动的言语产物转换到另一语言中去,也就是语际(interlingual)翻译。
严格地说,翻译还应包括某一语言内不同变体间的转换,也就是语内(intralingual)翻译。
这两类翻译在本质上颇有雷同之处,而且其核心问题都是如何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说出来。
(2) 探索翻译的新概念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各类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探索翻译的工具越来越得心应手,出现了许多关于翻译的新的概念,如“忠实”、功能对等、等值、信达雅等等。
但翻译的本质仍然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进行交流的过程。
概括来说,翻译的定义就是把原文中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
2. 原文意思在译文中的表达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句子如照字面直接译过来意思就会不够清楚。
(1) 句子中的有些意思会紧紧地结合在语言本身的形式上使得译者将语言的形式照搬。
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译文】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解析】本句中it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that从句。
从翻译技巧上看,可先译that从句,后译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但是鉴于原文的语言形式有一种讽刺的口吻,译者有必要依照原文的句法结构进行翻译。
(2) 意思和语言结构完全绑在一起,而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上的不同造成了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翻译的定义、类型和原则。
2. 使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
4.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其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如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翻译的原则(如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传达原文意义等)2. 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词义转换语义增减句子结构调整3. 翻译实践英汉互译练习翻译案例分析翻译错误分析4. 文化差异与翻译语言与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翻译中的文化适应与调整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翻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实践法:进行英汉互译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翻译案例,讨论翻译中的问题和策略。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英汉互译练习的质量。
3. 翻译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翻译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见解。
4. 期末考试:设置翻译相关的试题,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
2. 参考书籍:翻译理论著作、翻译案例集等。
3. 网络资源:翻译相关网站、论坛、文章等。
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每周两次课,每次课时长为1小时30分钟。
七、教学进程1. 第一阶段(2周):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讲解翻译的定义、类型和原则。
2. 第二阶段(3周):讲解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3. 第三阶段(4周):进行翻译实践,包括英汉互译练习、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错误分析。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英语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省开课),课内学时72,4学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向学生讲授基本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方法技巧。
通过理论学习和反复实践,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标准、英汉语言对比、以及文化与翻译、文体与翻译、文学翻译等方面的翻译理论并熟练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所学知识翻译各种体裁的短文。
第二部分教材使用一.文字教材:《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二.网上点播辅导讲座,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王胜宝主讲。
三.教学辅导资料:该课程在网上提供的教学辅导材料、配套练习、作业、课外参考书目等。
第三部分教学环节一.自学对开放教育试点的学生来说,自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应在听课的基础上,认真学习领会教材内容,并且广泛涉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著作与文章,以丰富知识。
二.课堂教学该课程面授课有别于传统的系统讲授方式,采取专题讲座、面授辅导、课堂答疑、范文评讲、课堂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面授课以30学时左右为宜。
三.形成性考核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完成四次作业,作业成绩也是该课程总成绩的组成部分。
四.翻译实践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应重视笔译练习,将所学翻译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切实提高自己的笔译能力。
五.测试学期末由省电大统一命题进行测试。
测试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部分,比例为理论知识占40%,实践技能占60%。
第四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主要了解我国各时期翻译家的代表人物:一.古代:玄奘,徐光启。
二.近代:严复,林纾,马建忠。
三.现当代:鲁迅,傅雷,钱钟书,朱生豪,梁实秋,林语堂等。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者的要求主要了解一.翻译的标准二.直译与意译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从词汇和句法两方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 萧山电大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开放专科)《英语翻译基础》期末复习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1题,共10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等。
3.改译句子:10题,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2段,共40分。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 ---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 ---”的翻译观点。
A. 善译B. 化境C. 神似D. 信、达、雅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 ----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C. 林语堂D. 梁实秋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 ----的形式。
A. 词句B. 词句和比喻C. 各种修辞手段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5. 翻译是一种()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7.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 --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B. 多后置定语C. 多新词汇D. 多常用词汇8. 鲁迅曾提出过“------- --------”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B. 宁信而不顺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D. 忠实、通顺、得体9.“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可以翻译为:__ _____。
A.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吗?B.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C.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嫉妒的感觉吗?D. 你以为我在嫉妒你吗?10.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意思为( )。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讲义第一章翻译概述学时:1周,共2学时教学目的:了解翻译的实质,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笔译)常用的两种方法教学重点:翻译(笔译)常用的两种方法——直译与意译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句子,运用适当的方法翻译句子教学内容第一节翻译的实质和标准一、翻译的实质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利用一种语言文字把另外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确切而完善地重新表达出来的实践。
二、翻译的标准清代学者严复明确提出“信、达、雅”三条标准,可以说在所有提法中影响最大。
我们认为一切理论都应该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都应以“正确”和”通顺”作为准则。
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体风格。
翻译的方法正确理解句子要正确理解句子需要三方面的知识:1.词汇知识 2.语法知识 3. 上下文知识三、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如果原语的词汇意义、句法结构、文体风格与译语风格一致或相似,即可用直译. 如:Still waters run deep, 译为”静水流深”. 但如果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词汇意义、句法结构、文体风格相差悬殊,就只有采用意译手段才能达到翻译标准的要求.练习题:1.Every state is the best judge of what is required to safeguard its national security.2. It is possible that they never imagined that any considerable amount of public opinion would be rallied in their favor.3. We may define chemistry as the science in which we deal with the chemical change as a resultof which it is possible to reform a new substance.4. There was nothing mass produced about the school, but if it was individualistic, it also had discipline.第二章词语理解学时:1周,共2学时教学目的:正确理解词义,并对词义做出判断。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 萧山电大讲解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开放专科)《英语翻译基础》期末复习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1题,共10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等。
3.改译句子:10题,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2段,共40分。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 ---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 ---”的翻译观点。
A. 善译B. 化境C. 神似D. 信、达、雅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 ----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C. 林语堂D. 梁实秋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 ----的形式。
A. 词句B. 词句和比喻C. 各种修辞手段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5. 翻译是一种()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7.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 --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B. 多后置定语C. 多新词汇D. 多常用词汇8. 鲁迅曾提出过“------- --------”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B. 宁信而不顺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D. 忠实、通顺、得体9.“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可以翻译为:__ _____。
A.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吗?B.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C.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嫉妒的感觉吗?D. 你以为我在嫉妒你吗?10.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意思为( )。
河南省考研翻译硕士复习资料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技巧
河南省考研翻译硕士复习资料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技巧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技巧是翻译硕士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翻译实践技巧的运用。
1. 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规律和方法的学科,通过理论的指导,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翻译技巧。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掌握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1 等效原则等效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持原文意思与译文的等效性。
即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以合适的方式表达于目标语言中,保证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的对等。
1.2 自由翻译与信函翻译自由翻译是指在给定的词句、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上,对原文进行恰当的润色和调整,以使译文更通顺、更生动。
而信函翻译则是在保持原文风格和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将原文精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
1.3 文化因素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并妥善处理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确保翻译结果能够适应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
2. 翻译实践技巧的运用翻译实践技巧是在翻译过程中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目的。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实践技巧:2.1 熟悉背景知识要想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具备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
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资料,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2 注重语境分析语境是词语意义的重要依据,合理的语境分析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恰如其分地翻译原文。
在实践中,考生应始终牢记“译文是为读者服务”的原则,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2.3 善用词典和工具在翻译实践中,词典和各种翻译工具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
考生应熟悉词典的使用方法,并掌握一些翻译软件的基本操作,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2.4 注意语法和语言风格翻译既要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华中师大《翻译理论与实践》期末考试备考资料全集题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练习测试题(答案及参考译文)一.在下列句中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每空1分。
共10分。
1.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2.篇章的粘连分(语义)粘连和(结构)粘连两大类,粘连的目的是实现篇章的(连贯)。
3.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标准是(语意)相符、(功能)相似。
4.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促使语言交际成功的语用原则。
5.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以韩礼德所述的语言的社会符号性为根据,以符号学的意义观为核心。
语言符号具备三种意义,它们是(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
6.语言对比是研究语言在(使用)中产生的意义。
7.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了著名德三原则:A.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B.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C.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8.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
9.信、达、雅10.忠实通顺11.理解、表达校核12.译出语(或原文)译入语(或译文)13.口译笔译机器翻译14.意美音美形美15.直译16.合句法17.全译摘译编译18.切近自然信息19.口译笔译机器翻译20.易解丰姿21.归化22.神似23. 钱钟书先生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化境)’”。
24.从涉及到的语言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答题顺序可以颠倒)25.所谓功能指语言所具有的种种社会功能。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将其分为6种:(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酬应功能和元语言功能。
26.将He is armed to the teeth译成“他全副武装”,采用的是(意译)的方法;将其译成“他武装到了牙齿”,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
最新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及答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开放本科)《翻译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题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翻译句子。
(每小题3分,共30分)三、篇章翻译(每小题40分,共40分)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把翻译分成__________。
A. 语内翻译B. 语际翻译C. 符际翻译D. 以上选项都正确2. 下面哪个选项是错误的?_________。
A. dry goods:纺织品B.white goods:白色的货物C.white wine:白葡萄酒D.toilet water:花露水3. “This is a special offer and is not subject to our usual discounts” 请问下面哪个译文最合适?________。
A. 这是特殊报盘,不以我方通常折扣为条件。
B. 这是特惠报盘,我方通常折扣不适应于此盘。
C. 此系特惠报盘,不另加我方通常折扣。
D. 这是特殊报盘,不局限于我们通常折扣。
4.下面哪句话的描述是错误的?________。
A.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
B.“动态对等”原则是指,运用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原理,将焦点从传统的译文与原文两个文本的比较转移到两个过程的比较,使人们注意到影响信息接收的各种语言和文化因素。
C.奈达曾将“动态对等”的提法改成了“功能对等”原则。
D.翻译求的是“形式对等”,而非”动态对等”。
5._________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念。
A.尤金.奈达B.泰特勒C.许渊冲D.鲁迅6. 下面哪个配对是错误的?_____。
A.赤脚医生:barefoot doctor B.纸老虎:paper tigerC.to show one’s cards:摊牌D.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seaD B C D C D7.哪句话的描述是正确的?______。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一、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12.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翻译理论与实践》讲义(完美版)练习与作业答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讲义作业一。
字词的翻译一、词的理解1.一词多义:例子:wetShe had a wet nurse for the infant Elliot. 她雇了一名奶妈为艾略特喂奶。
If you think I am for him, you are all wet. 如果你认为我支持他,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She wet her pants at the news. 听到这个消息,她吓得尿了裤子。
2.词的大小:state and revolution, 国家与革命(列宁著作)state of the union (国情咨文)the united states. 美国(联合的各州)3.词义引申:抽象化、具体化例子: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甜有苦。
She stood there chewing over the strange thing. 她站在那儿仔细地琢磨这件怪事。
The engine sounds good. 那台机器听起来很正常。
At 23, he had first learned what it is to be a Negro. 他23岁时,平生第一次尝到了做黑人的滋味。
4.词的褒贬:例子:commentAlice was excited as a child, delighted to be once more the center of the comment.爱丽丝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似地,很高兴自己有成了谈论的中心。
But what a comment, she could not help reflecting, on her own charms.但她禁不住想到,这对她个人的魅力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He walked around the room. He then stopped and looked around, “comment” ?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之后停下来环视着说:“谁有高见”?5.词的轻重:看词类、看场合、看句型、看习惯等等。
上海市考研翻译学复习资料翻译理论与实践核心内容解析
上海市考研翻译学复习资料翻译理论与实践核心内容解析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表达的过程。
而在翻译学中,翻译理论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上海市考研翻译学复习资料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核心内容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本文将从翻译的定义、目的、方法以及实践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翻译的定义与目的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准确、完整、恰当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的过程。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传递信息、文化和价值。
通过翻译,可以使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准确和广泛。
二、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在翻译的实践中,有很多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首先,翻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其次,翻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性,避免产生过度的直译或增删了原文的信息。
最后,翻译者还需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根据上下文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三、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语言之间的不对等性会给翻译带来困扰,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对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的理解产生差异。
此外,一些专业领域的翻译也需要翻译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术语的理解。
综上所述,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上海市考研翻译学复习资料中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和目的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应用可以使翻译工作更加准确和自然。
然而,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仍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
因此,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是每一个翻译学习者和从业者都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
以上就是对上海市考研翻译学复习资料翻译理论与实践核心内容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教学辅导(一)讲解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教学辅导(一)翻译的标准几位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规,亦即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现代汉语译文:翻译工作有三项不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文,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已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使译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易经》指出:“做文章要讲究辞藻的优美和主题的正确。
”孔子说过:“做文章,不过是把意思表达得确切罢了。
”又说:“语言文字枯燥无味,就不能扩大影响。
”可见,文字的准确、流畅、优美乃是做文章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同样是搞翻译的标准。
因此,除了准确和流畅之外,还要求典雅。
)马建忠:“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
”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文学既然以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象,无所不包。
……象巴尔扎克那种工笔画,主人翁住的房子,不是先画一张草图,情节就不容易理解清楚。
”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朱生豪:“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在2000年翻译史上,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这些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根据柯平的分类):(1)以作者或读者两方中某一方为主要者眼点的原则。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812英汉互译(笔译)真题描述与复习方法
一、英汉互译基础真题解读
I英译汉(一篇,要给出自己的观点)
II汉译英(一篇,要给出自己的观点)
III写作(中英文各一篇)
二、翻译复习方案与提升方略
1.练习素材:
(1)书籍: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英语笔译实务3级,2级,散文佳作108篇,中式英语之鉴等;
(2)期刊:英语世界,英语文摘,经济学人等;
(3)网站:译言网等。
练习时间安排:
暑假前:练习(上面的素材)+阅读
暑假后:练习为主
考前两个月:真题
2.古文翻译理论
古文翻译:罗经国译《古文观止》,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拿来多做汉英对照阅读
考试时,关键是先要把古文在脑海中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翻译就简单了
理论:马会娟《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Gentzler《当代翻译理论》
Susan Bassnett《翻译研究》
理论书看完之后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流派体系,每个流派里重要人物的观点也要熟知,争取在考试前一个月,把重要派别都能自己用一篇小短文概括出来。
也就是说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 2分,共 20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2题,每题 15分,共 30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 翻译的标准,比如玄奘对翻译事业的贡献等等。
3. 段落翻译(英译汉 :1段,共 50分。
这部分在课外。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 ---C---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 ---A---”的翻译观点。
A. 善译B. 化境C. 神似D. 信、达、雅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 --B----的译作。
A .严复 B. 林纾C. 林语堂D. 梁实秋4. “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 --D----的形式。
A. 词句B. 词句和比喻C. 各种修辞手段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5. 翻译是一种(A 的交际活动。
A . 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C . 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 . 篇章 B. 句子 C. 词语 D. 单词7. 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 ----B--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B. 多后置定语C. 多新词汇D. 多常用词汇8. 鲁迅曾提出过“ -------B--------”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B. 宁信而不顺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D. 忠实、通顺、得体9. 在下列四组特点中, ---D---组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意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B. 重形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C. 重意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D. 重形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10. 下列四种语言特点, ----B----不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比如玄奘对翻译事业的贡献等等。
3. 段落翻译(英译汉):1段,共50分。
这部分在课外。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C---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A---”的翻译观点。
A. 善译B. 化境C. 神似D. 信、达、雅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B----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C. 林语堂D. 梁实秋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D----的形式。
A. 词句B. 词句和比喻C. 各种修辞手段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5. 翻译是一种(A )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7.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B--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B. 多后置定语C. 多新词汇D. 多常用词汇8. 鲁迅曾提出过“-------B--------”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B. 宁信而不顺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D. 忠实、通顺、得体9. 在下列四组特点中,---D---组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意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B.重形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C.重意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D.重形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10. 下列四种语言特点,----B----不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形合B. 多动态词语C. 多替代D.多物称词作主语11.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意思为( )。
A.昨夜我听见他把他的猪赶到市场。
B.昨夜我听见鼾声如雷。
C.昨夜我听见他开车把猪送到市场。
D.昨夜我听见他开车去了市场。
12. 名词化(nominalization)倾向是---C---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语法特点。
A. 广告英语B. 新闻英语C. 科技英语D. 文学英语13.“to laugh off one’s head”被译为“笑掉大牙”,这是运用了什么翻译方法?CA.直译法 B. 意译法C. 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D. 归化法14.严复的“雅”是指:___A____。
A.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
B.指保存原作的风格。
C.指保持原作的形式。
D.以上的答案都不正确15.“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是指哪三种意义相符。
()A.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B.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C.指称意义,联想意义,语用意义D.语法意义,音系意义,语用意义16.列车的“慢车”应该翻译为( ).。
A.slow train B. local train C. fast train D. tardy train17.文化差异在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在词汇层面上主要表现为()。
A.词汇空缺,词义冲突,语义联想,语用含义B.词汇空缺,语用含义C.语义联想,语用含义D.词义冲突,语用含义问答题:1.如何理解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
1.1)所谓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即尽量完全保留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2)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
意译不是任意乱译。
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3)直译与意译应该互相兼容,而不应互相排斥。
翻译实践中,在能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可取之处。
因为直译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同时,直译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起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汉语变得丰富。
4)翻译时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要灵活处理。
直译和意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忠实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互不排斥,互不矛盾。
译者必须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
其实,真正主张直译的人其实并不排斥意译,而是反对胡译、乱译;而主张意译的人也不是排斥直译,而是反对死译、硬译。
直译容易出现“翻译症”,即追求机械对等;意译容易脱离原文本意,即随意乱译。
2.如何理解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应包含以下三层意思:1)作为翻译标准,“信、达、雅”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
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与达两者之中,信尤为重要。
2)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3)“雅”可以作不同的解释。
严复认为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
这样就有人认为严复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严复重视译文文字润饰这一点却值得我们注意的。
3.请分析英汉在心理文化方面的异同。
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科学文化。
具体表现为:1)中国人重直觉与具体形象,而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
即汉语体现的是形象性,而英语注重功能性。
如A) “人”(sun)子酷像分腿站立,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雨”(rain)字的四点表示雨滴;“连衣裙” (形容上衣连着裙子;overall skirt)。
因此汉语形象鲜明生动;而相应的英译文绝大多数只说明功能,极少具备原文的形象性。
B)汉语爱以具体比喻抽象。
如“蚕食”(to nibble)比喻逐步侵占像蚕吃桑叶一样。
“如日中天”(like the sun at high noon; at the apex of one’s power, career, etc.); “手忙脚乱” (in a frantic rush)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
因此,对于这类词的理解,不能浮于字面,而应了解其喻义。
翻译时,可用直译再现原文的形象,让译文读者凭借共享的文化知识理解其喻义;也可用意译直接表达喻义。
C) 汉语丰富的量词也是汉语形象化的体现。
2)中国人重整体,西方人重个体。
具体表现为:a) 汉语词义一般较笼统,英语词义一般较具体。
如:“车来了!”中的“车”可指公共汽车(bus)也可指面包车(minibus),还可指卡车(lorry), 甚至出租车(taxi),英语中却需分门别类十分明确地表达。
又如中国人问“你吃了饭没有?”,我们往往无需细说,因为从问话的时间就明白问话人的所指。
但如译成英语,则需将早餐(breakfast)、午餐(lunch)和晚餐(supper)分得清楚。
b) 汉语表意较模糊,英语表意较准确。
如“我妈是个好人。
”(My mom is a good woman.)“我饿死了。
”是指“我”饿的很厉害。
”又如“那年闹饥荒,我弟弟活活地饿死了。
”中的“饿死”才是“died of hunger”的意思。
3)汉语重意念,英语重形式。
如:学院请来一位洋教师,长得挺怪,红脸,金发。
分析:“长的挺怪”的逻辑主语应是“洋教师”,“红脸”指洋教师的脸是红的,他的头发是金色的。
翻译时不仅要断句,而且要增添主语。
所以,可以翻译成:Our institute employed an English teacher. He looked verystrange----red-faced and golden-haired.段落翻译:(1)First impressions are often lasting ones. Indeed, if you play your cards right,you can enjoy the benefits of what sociologists call the "halo effect." This means that if you're viewed positively within the critical first few minutes, the person you've met will likely assume everything you do is positive.How you move and gesture will greatly influence an interviewer's first impression of you. In a landmark study of communications, psychologists discovered that seven percent of any message about our feelings and attitudes comes from the words we use, 38 percent from our voice, and a startling 55 percent from our facial expressions.(2)Beaut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something praiseworthy. Almost everyone thinks attractive people are happier and healthier, have better marriages and have more respectable occupations. Personal consultants give them better advice for finding jobs. Even judges are softer on attractive defendants. But in the executive circle, beauty can become a liability.While attractiveness is a positive factor for a man on his way up the executive ladder, it is harmful to woman.Handsome male executives were perceived as having more integrity than plainer men; effort and ability were thought to account for their success.(3)Science finds order and meaning in our experience, and sets about this in quite a different way. It sets about it as Newton did in the story which he himself told in his old age, and of which the schoolbooks give only a caricature.In the year 1665, when Newton was twenty-two, the plague broke out in southern England,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as closed. Newton therefore spent the next eighteen months at home, removed from traditional learning, at a time when he was impatient for knowledge and, in his own phrase, "I was in the prime of my age for invention." In this eager, boyish mood, sitting one day in the garden of his widowed mother, he saw an apple fall.What struck the young Newton at the sight was not the thought that the apple must be drawn to the earth by gravity; that conception was older than Newton. What struck him was the conjecture that the same force of gravity, which reaches to the top of the tree, might go on reaching out beyond the earth and its air, endlessly into space.(4)If an occupation census had been taken in the eleventh century it would probably have revealed that quite 90 percent of the people were country inhabitants who drew their livelihood from farming, herding, fishing or the forest. An air photograph taken at that time would have revealed spotted villages, linked together by unsurfaced roads and separated by expanses of forest or swamp. There were some towns, but few of them housed more than 10,000 persons. A second picture, taken in the mid-fourteenth century would show that the villages had grown more numerous and also more widespread, for Europeans had pushed their frontier outward by settling new areas. There would be more people on the roads, rivers and seas, carrying food or raw materials to towns which had increased in number, size and importance. But a photograph takenabout 1450 would reveal that little further expansion had taken place during the preceding hundred years.(5) One of my favourite moments of the day is among the last -- the last conscious one, anyway. After several attempts at keeping my eyelids from fluttering closed and the book from collapsing onto my chest, I know it really is time to go to sleep. I affectionately place the book on the bed beside me. We sleep together, me and my book, me and those characters, me and my mixed-up dreams.Reading in bed seems to run in families. The last time my mother babysat for me, I got home to find the house dark except for two small lights. One came from my son's room, where I discovered the eight-year-old holed up under the covers with Goosebumps and a flashlight.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house, my mother had already dozed off with her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