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言绝句《送别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文解释:
在山中送别了你,太阳落山时把柴门掩上。
春草年年转绿,不知你能不能回来。
词语解释:
扉:门扇。
王孙:指所别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山中送别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山中送别山中送别唐代: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古诗山中送别翻译赏析
古诗山中送别翻译赏析《山中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第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山中送别全诗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全诗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爱国标语是用鲜亮的语言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理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编写爱国标语需要留意哪些要点?请观赏以下精选的爱国标语,让我们一同向祖国献上最真挚的祝愿。
山中送别全诗篇一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悠闲得意的呆在青翠树林中。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青林:指山中树木青翠、遮天蔽日。
脱巾:摘下帽子。
露顶:露出头顶。
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呈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由于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由于在山中,天气更凉快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有,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闲得意,不拘礼法的形象。
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快宜人。
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
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憧憬自然的心情。
“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闲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殊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
“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闲得意,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酷热。
同时借夏天酷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
诗中在夏天酷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闲得意的闲趣。
山中送别全诗篇二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青峰野水涯。
山中送别唐王维的意思
山中送别唐王维的意思
《山中送别》的译文是:在山中送别了好友,日暮时分,将柴门关闭。
等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你能不能归来呢?《山中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诗人在友人离别后的寂寞心境。
《山中送别》
王维〔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山中送别》是首送别诗,诗风含蓄深厚、耐人寻味,比起一般送别诗,不写临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首句“山中相送罢”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后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更显离别之愁情的深重,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作者
《山中送别》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
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有“诗佛”之称。
《山中送别》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山中送别》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山中送别》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①掩:关闭。
②柴扉:柴门。
③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这句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太阳落山时我把柴门关上。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你能不能回来呢?
【拓展小链接】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归期难定。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山中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第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写送别友人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虽然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哦!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山中送别》原文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山中送别全文赏析
山中送别全文赏析山中送别全文赏析《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以下是“山中送别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山中送别作者: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呢?诗人在把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古诗欣赏
王维《山中送别》古诗欣赏
王维《山中送别》古诗欣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词语注释
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白话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山中送别》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山中送别古诗全文
《山中送别》古诗全文《山中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创作手法匠心独运,耐人寻味。
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在寂静萧瑟的深山里送走来访的老朋友,回头看见金色的夕阳落在半掩的柴门上。
时光流转,明年春草发新芽的时候,还能在这里看见你的身影吗?【赏析】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彰显深厚、真挚的感情。
这首《山中送别》的五言绝句就是这一特点的代表作。
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送别诗5言绝句
送别诗5言绝句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上人-- 唐•刘长卿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劳劳亭--唐•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重别周尚书--南北朝•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草--唐·白居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唐•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留别王侍御维--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山中送别》唐诗译文鉴赏答案是什么
王维《山中送别》唐诗译文鉴赏答案是什么《山中送别》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山中送别》作者: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注解】山:王维辋川别墅所在的蓝田山。
罢:之后掩:关闭。
柴扉:柴门明年:一作“年年”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敬称送别的友人。
《山中送别》【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山中送别》【翻译】在山中我送你远去之后,心绪黯然,日暮时我独自关上柴门,此夜难挨aí。
春草明年此时还会如茵翠绿,你会不会和美丽的春天一同归来。
《山中送别》【评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文解释:
在山中送别了你,太阳落山时把柴门掩上。
春草年年转绿,不知你能不能回来。
词语解释:
扉:门扇。
王孙:指所别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山中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第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山中送别的古诗
山中送别的古诗山中送别的古诗:1、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出处: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2、原文: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出处:宋代·林逋《相思令·吴山青》译文:看吴山青青,看越山青青,钱塘两岸青山相对迎。
怎忍心分手有离情。
你泪儿盈盈,我泪儿盈盈,香罗带未结成同心结。
江潮已涨,船儿扬帆要远行。
3、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出处:唐代·李白《送友人》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4、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处:唐代·王维《送别/ 山中送别》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5、原文: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出处:唐代·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译文: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文解释:
在山中送别了你,太阳落山时把柴门掩上。
春草年年转绿,不知你能不能回来。
词语解释:
扉:门扇。
王孙:指所别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王维诗山中送别译文
王维诗山中送别译文《山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匠心独运,耐人咀嚼。
一、作品原文版本一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⑴。
春草明年绿⑵,王孙归不归⑶?版本二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二、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三、白话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四、创作背景王维在山中送别友人后,作这首小诗以表达自己期盼能与友人来年再聚。
因资料缺乏,此诗创作时间在何年、送别对象为何人,均难以确证。
五、作品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依依不舍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送别-山中送别-送友》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送别/ 山中送别/ 送友》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送别/ 山中送别/ 送友》原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二、《送别/ 山中送别/ 送友》原文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三、《送别/ 山中送别/ 送友》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送陈章甫》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送陈章甫》原文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二、《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叶子已抽长。
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五言绝句《送别/山中送别》
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
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