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柳青》观后感
话剧《柳青》:扎根生活的人民作家
![话剧《柳青》:扎根生活的人民作家](https://img.taocdn.com/s3/m/5467148325c52cc58ad6be00.png)
话剧《柳青》:扎根生活的人民作家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真正的艺术创作要从生活出发,面向生活、深入生活。
如何深入生活?如何扎根人民?是当前文艺创作者思考的关键问题。
话剧《柳青》的上演,颂扬了作家柳青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以及崇德高尚的精神品格,并以他潜心创作的人生经历,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完美诠释。
由西安话剧有限责任公司制作演出的话剧《柳青》,以作家柳青为人物原型,讲述他为潜心进行文学创作毅然决然辞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一职,携妻子和女儿举家搬迁至皇甫村,深入扎根到黄土地的故事,最终写出了反映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农民精神风貌的经典性的史诗巨作——《创业史》。
这片土地,为柳青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当地农民百姓王三老汉、王家斌、刘远福、郭安成、彩霞、雪娥等成为小说《创业史》中梁三老汉、梁生宝、徐改霞等角色的原型人物。
这片土地,也为话剧《柳青》的创排提供了足够的生活滋养,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对人物的真实刻画,使这部作品散发出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以写实风格还原历史人物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话剧《柳青》整体舞台效果呈现出写实风格、质朴气质。
从舞台设计而言,舞美设计提炼出重要的几个场景景物,对故事空间环境进行着力渲染,通过真实化呈现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同时使得人物生动真实,让观众能够对柳青及其行动进行直观视觉化的理解。
一座打扫干净的庙屋是该剧主要场景,也是柳青一家人在皇甫村的生活驻地,反映出柳青当年深入农村生活的现实面貌。
舞台左右两侧的旋转台上搭建的小土坡和山崖下方搭建的土窑洞设计,勾勒出西北典型的地域风貌。
导演和舞美设计经过选择、取舍、创造出新的场景和空间,还原了20世纪五十年代陕北地域的社会环境。
这种精心塑造的“构成空间” 所产生的意义远比真实场景的意义丰富和深远,为柳青人物形象的确立和行动线索的铺垫提供了,故事主题得以完美彰显。
话剧《柳青》的情节推动以线性叙事为主导,在层次结构上则采用巧妙地运用叠套的技巧,将柳青深入生活的创作事实与小说《创业史》中的人物塑造放置在同一时空,相互交织展开叙事。
柳青话剧观后感1000字 柳青电影影评范文
![柳青话剧观后感1000字 柳青电影影评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10f95d1bd64783e08122ba0.png)
柳青话剧观后感1000字柳青电影影评范文话剧柳青是剧作家唐栋,先话剧院继麻醉师之后,又合力为陕西剧院舞台打造的一部精彩良心大作。
他们精心刻画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任务。
今天将为您带来几篇关于柳青电影观后感的范文,快来和一起学习学习吧!柳青电影观后感一电影《柳青》忠实于历史,讲述了作家柳青怀着对关中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的创作态度,放弃城市的优越待遇,居家落户陕西长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庙,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十四年,参与农业合作社创办,和公社社员一起劳动生活,甘苦同享、患难与共,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新局面的感人故事。
影片生动展现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赤子情怀和坚定信仰,再现了一名党员干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公仆情怀和奋斗精神。
电影《柳青》的真实深刻和感染力,让我泪目而陷入沉思。
看片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回避了平铺直叙地反映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聚焦于柳青扎根农村十四年至晚年,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艰辛历程,从而艺术地呈现了人物独特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具有自觉地探索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品格。
镜头直面作家柳青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以年份为标识,把人物置身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从事物的外形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柳青放弃城市的舒适环境和官职,住进乡下土屋,切实融入庄稼人的现实生活中,知行合一,在引导农民走理想主义的合作化道路的同时,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愉悦并不无吭吭哧哧地写下每一个汉字。
当遇到时势的挫折时,他也质疑并深思农村生产关系变化中的症结,实事求是地对待社会思潮和创作时风,坚守一个作家为人为文的良心。
剧中人物关系的设置,一是主人公与来自上层的联络与冲突,考验着他隐忍的秉性,坚持在实践中获得真理。
二是他与农民兄弟王家斌等人的交集和情感脉络,突显了作家与底层人民的血肉相连,命运相依。
三是他与妻子马葳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纠葛,在磨合中闪烁着温馨而苦涩的亮光。
柳青读后感500字
![柳青读后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d90402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0.png)
柳青读后感500字《柳青》是一部描绘了丰富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的小说,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
读完《柳青》这部作品,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小说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激情与矛盾的时代,以及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物。
柳青这个角色,她勇敢、坚定,始终追求自己的信仰,令人敬佩。
小说中,柳青身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柳青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坚定地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一切。
她身上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正是那个时代许多有志之士的缩影。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柳青坚定的信仰。
面对困境,她从未退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这种信仰让她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成长,成为了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坚定立场的人。
这种精神力量令人敬佩,也让我深刻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此外,柳青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也让我印象深刻。
在这些关系中,她展现出了真诚、善良、宽容的品质。
她关心他人,勇于承担责任,始终为他人着想。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柳青这个角色充满了敬意。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坚定地走在时代的前沿。
同时,她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正是这些品质让她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楷模。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对我国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像柳青这样的英雄人物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总之,《柳青》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那段历史,更从柳青这个角色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精神品质。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5a8eef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0.png)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
《柳青》是一部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传世佳话故事的电影。
影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精美的画面,展现了柳青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
首先,电影通过柳青的性格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形象。
柳青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总是能保持冷静和乐观的态度。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柳青在整个故事中展现出了坚忍不拔的品质,他不向困难低头,而是坚持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观众带来了很多鼓舞和启发。
其次,电影还通过柳青的故事传递了艺术的价值观。
柳青是一个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年轻人,他不仅热爱绘画,还理解了艺术的真谛。
柳青在电影中创作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他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梦想给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追求艺术是一种对自我发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柳青》这部电影通过柳青的故事,告诉观众坚持才是最重要的。
柳青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无论是在面对家庭困境还是在追求艺术梦想的过程中,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通过电影,《柳青》鼓励观众要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坚持自己的追求,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击败。
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观众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关于在话剧《柳青》中塑造“马崴”的艺术感悟贺建娟
![关于在话剧《柳青》中塑造“马崴”的艺术感悟贺建娟](https://img.taocdn.com/s3/m/3806fa8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9.png)
关于在话剧《柳青》中塑造“马崴”的艺术感悟贺建娟发布时间:2021-08-11T06:13:22.118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3期作者:贺建娟[导读] 现代艺术着重于反映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而这些特征也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西安话剧院西安市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人们对艺术修养的提高,大众的审美观与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戏剧人物个性化特征被强烈的表现出来,人物性格的塑造越来越成为戏剧的中心。
现代艺术着重于反映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而这些特征也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关键词:话剧;柳青;感悟话剧通过角色的言行,集中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审美特征,使它既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纯粹客观复现,也不是脱离剧中角色活动系统的主观抒情言志,而是把展示矛盾冲突的过程与剧中角色的个性发展有机的内在结合在一起,使它本身就有坚实凝重的理性认识厚度和激动人心的情绪——情感的感染力度。
演员是戏剧舞台演出的焦点,剧作家、导演以及其他戏剧工作者的艺术创作,都要通过演员的自主表演集中地体现出来。
优秀演员的表演,不仅要体现剧作家的创作意图,体现导演的创排意旨,而且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正是在这种再创造中充分发挥与施展其艺术的才华,才能完成剧中人物性格的塑造。
马崴,是我在话剧《柳青》中所塑造的角色——柳青的妻子。
《柳青》是一部男人戏份量很重的戏,女人的戏份虽然稍弱,却是不可疏失的一环,尤其马崴,作为柳青的妻子,更是戏中的一个重要构成,是柳青行为线的一个重要支点。
在话剧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其特定的性格,舞台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完全需要通过表演者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所处的环境的准确把握。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特性,其中包括人物的年龄、经历、性格、时代背景等,这是人物塑造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
一个成功的表演者不论角色的主与次,戏份的多与少,都会在舞台表演中通过对于表演方式的完美展现,以及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与情感,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表演。
到生活中去——评话剧《柳青》
![到生活中去——评话剧《柳青》](https://img.taocdn.com/s3/m/03ed19ddf705cc175527095b.png)
到生活中去——评话剧《柳青》近期由西安话剧院推出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柳青》饱受关注。
这部话剧不仅在于纪念这位人民作家逝世四十周年,更重要的是通过话剧再次向我们阐释了柳青的文学创作精神与文学态度,生动而形象地向我们揭示了柳青在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两端的“剥离”与“寻找”。
作为从延安解放区走上当代文坛的具有广泛力的重量级作家之一,恰如他所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吃苦耐劳,太“聪明”的就不要干了。
只有到生活中去,与人民一道前进,才能对历史发展及身处其中的人民群众的把握有一种高度的真实感,使文学建立在更广阔、更深邃的历史事实基础上,成为同一时期历史应有的回响和轮廓。
话剧以柳青扎根皇甫,收集素材,写作《创业史》为叙事主线,以1953年、1958年、1967年及1978年为四个叙事单元,再现了这位人民作家扎根泥土,深入人民群众,记录时代建设者的真实历程。
正所谓“不受磨,不成佛”。
在皇甫村柳青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亲身参与到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他观察着、记录着、塑造着在这场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实践中人与事,在沉浮起落的时代潮流中柳青以“人民的立场、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情怀”大写着属于人民的时代故事。
整个话剧舞台上始终存在这两个空间,一个是柳青的个人生活空间,一个是王三老汉及王家斌等乡亲们的生活空间。
柳青伏案写作与乡亲们站在塬上群像构成一种相互暗示或象征,如何走入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逼真刻画他们地展示这个群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忍辱负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慷慨激昂的奋斗姿态。
从埋头伏案写作到与皇甫村民打成一片,自己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老汉。
这段舞台上的距离便是柳青后半生写作《创业史》的现实距离。
正如柳青认为,生活培养作家、锻炼作家和改造作家。
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匠人。
1953年全国土地工作基本完成,柳青辞去了长安县委副书记一职,把家搬到了距离皇甫村不远的常宁宫。
话剧《柳青》观后感
![话剧《柳青》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a1f1d481711cc7931b7163f.png)
话剧《柳青》观后感话剧《柳青》是剧作家唐栋、西安话剧院继《麻醉师》之后,又合力为陕西戏剧舞台打造的一部精彩厚重的良心大作,他们践行柳青的创作精神,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塑造了满台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
柳青是一面镜子,时间不会让他蒙尘,岁月不会使他陈旧,他时时刻刻映照着当下的文人,该怎样面对文学和生活;他也纤毫毕现的照射着如今的官员和党员,该如何对待人民和弱者。
柳青将自己活成了农民,深深扎根农村十四年创作出《创业史》,虽然对《创业史》的评价有分歧,对柳青有过争议,但柳青的创作是真诚的,柳青的奉献是真实的,柳青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代的陕西作家,路遥、陈忠实曾经把柳青当做榜样来膜拜。
舞台上的柳青是个可爱的老头,快人快语和蔼可亲,他为了创作放下自己的身段,自觉解除身上的官架子,一路从北京到西安,从西安到长安县,再从长安县到了皇甫村,他沉入生活的最底层,拜农民为师,向生活学习,住破庙,睡马房,想农民所想,救危难,捐钱款,急农民所急。
在历史的大洪流面前,他难逃悲剧命运,他是一个小人物,可是在乡亲们的心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活成了一个大人物,在皇甫村的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本剧前半部分,是柳青来到皇甫村后慢慢融入农村、农民中的故事,虽然没有多少和柳青有直接纠结的矛盾冲突,但是却处处都能看到编剧唐栋编织故事、驾驭人物的功力,特别是对农村生活中集市买卖“捏码子”、有凳子不坐非要“圪蹴下”、“妻管严”等等动作细节和个性人物的安排和处理,一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极具情趣。
演员表演也有很强的动作性,比如村头“打架”的场面,柳青和农村妇女练习“捏码子”,被人家追的满台跑等等。
我个人认为这些场景也是本剧最吸引人和最为成功的部分。
柳青开始是一个来到农村的高级干部形象,他穿着背带裤,拿着猎枪打兔子,他甚至还配有汽车、电话。
他为了写小说找农民谈话,他在农民眼里是一个大领导,是一个旁观者,农民在他面前缩手缩脚不敢说真话。
话剧《柳青》观感优选篇
![话剧《柳青》观感优选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39a9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d.png)
话剧《柳青》观感优选篇话剧《柳青》观感 1近期由西安话剧院推出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柳青》饱受关注。
这部话剧不仅在于纪念这位人民作家逝世四十周年,更重要的是通过话剧再次向我们阐释了柳青的文学创作精神与文学态度,生动而形象地向我们揭示了柳青在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两端的“剥离”与“寻找”。
作为从延安解放区走上当代文坛的具有广泛力的重量级作家之一,恰如他所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吃苦耐劳,太“聪明”的就不要干了。
只有到生活中去,与人民一道前进,才能对历史发展及身处其中的人民群众的把握有一种高度的真实感,使文学建立在更广阔、更深邃的历史事实基础上,成为同一时期历史应有的回响和轮廓。
话剧以柳青扎根皇甫,收集素材,写作《创业史》为叙事主线,以1953年、1958年、1967年及1978年为四个叙事单元,再现了这位人民作家扎根泥土,深入人民群众,记录时代创业者的真实历程。
正所谓“不受磨,不成佛”。
在皇甫村柳青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亲身参与到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他观察着、记录着、塑造着在这场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实践中的人与事,在沉浮起落的时代潮流中柳青以“人民的立场、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情怀”大写着属于人民的时代故事。
整个话剧舞台上始终存在这两个空间,一个是柳青的个人生活空间,一个是王三老汉及王家斌等乡亲们的生活空间。
柳青伏案写作与乡亲们站在塬上群像构成一种相互暗示或象征,如何走入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逼真刻画他们展示这个群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忍辱负重对未来充满信心慷慨激昂的奋斗姿态。
从埋头伏案写作到与皇甫村民打成一片,自己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老汉。
这段舞台上的距离便是柳青后半生写作《创业史》的现实距离。
正如柳青认为,生活培养作家、锻炼作家和改造作家。
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匠人。
1953年全国土地工作基本完成,柳青辞去了长安县委副__一职,把家搬到了距离皇甫村不远的常宁宫。
观看(英雄若兰)和(柳青)的观后感
![观看(英雄若兰)和(柳青)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45612d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4.png)
观看(英雄若兰)和(柳青)的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英雄若兰观后感1.电影概述2.英雄若兰的形象特点a.勇敢无畏b.智慧果断c.忠诚坚定3.观影感悟a.时代背景下的英雄情怀b.英雄角色的现实意义c.对英雄精神的传承三、柳青观后感1.电影概述2.柳青的形象特点a.坚守信仰b.无私奉献c.责任担当3.观影感悟a.人物传记电影的吸引力b.柳青对我国电影的贡献c.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四、结语正文:【引言】在近期观影活动中,我有幸观看了英雄若兰和柳青两部影片。
这两部电影分别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岗位上的英雄事迹,让我深感震撼和感动。
以下我将对这两部影片的观后感进行分享。
【英雄若兰观后感】1.电影概述英雄若兰是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我国女英雄若兰在战争中展现出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英勇斗争的故事。
2.英雄若兰的形象特点a.勇敢无畏在战争中,若兰不惧危险,勇往直前。
她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畏精神,令人敬佩。
b.智慧果断在面临困境时,若兰总能迅速分析局势,做出明智的决策。
她的智慧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忠诚坚定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若兰都展现出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信仰的坚定。
3.观影感悟a.时代背景下的英雄情怀在抗美援朝这个特殊时期,若兰等英雄们展现了我国人民的英勇无畏和民族精神。
这种英雄情怀值得我们传承。
b.英雄角色的现实意义英雄若兰的形象不仅让我们怀念那些为国家付出生命的英勇事迹,更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英雄精神。
c.对英雄精神的传承观看英雄若兰,让我们更加明白英雄精神的重要性,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传承和发扬。
【柳青观后感】1.电影概述柳青是一部以我国著名电影导演柳青为原型创作的传记电影,讲述了柳青在创作过程中历经磨难,为我国电影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故事。
2.柳青的形象特点a.坚守信仰柳青在面对政治压力和创作困境时,始终坚守自己对电影的信仰,为艺术献身。
吴堡柳青文花园作文
![吴堡柳青文花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59880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1.png)
吴堡柳青文花园作文
在吴堡县朋友的盛情邀请下,我有幸参观了即将开放的、以我国著名文学大家柳青故居为核心的柳青文化园。
20xx年11月10日,我第一次专程来到吴堡县旅游,拜谒了县城文化广场上耸立着的柳青石雕。
当时因时间关系未能到柳青故居参观,一直留下遗憾。
20xx年9月28日,我曾在新城剧场观看过话剧《柳青》,被柳青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
柳青文化园位于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
街道边上临时高高耸立着几通“柳青故里”石碑,分别由我国著名作家贺敬之、陈忠实和高建群题词,我一下子提起了神。
柳青是中国人的骄傲,柳青更是吴堡县人的骄傲。
柳青故居20xx年已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有幸遇到县文化局两位工作人员和柳青文化园总设计师、建设方管理者张井先生亲自为我们讲解,实乃幸运。
张井先生是陕西金石人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吴堡县几次大的文化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策划人。
张井先生优雅,一脸的文化人、艺术家气质,骨子里透露文化企业家的情怀。
记者出身的张井先生知识渊博,文学功底扎实,对柳青的功绩和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如数家珍。
他的讲解幽默风趣,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张井先生对柳青文化园建设呕心沥血,亲手操刀。
他的一份情感、一份艰辛、一份执着,新颖独特的设计、创意,令人对他肃然起敬。
柳青以小说《创业史》而闻名天下。
《创业史》是一部关于如何教育、组织、正确认识农民的工作手册。
柳青和《创业史》具有引领价值和旗帜意义。
没有柳青就没有后面的一系列陕西茅盾文学奖。
期待6月20日即将盛大开业的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话剧《原野》观后感
![话剧《原野》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f1f69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8.png)
话剧《原野》观后感一、剧情概述话剧《原野》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部作品,该剧改编自魏巍的同名小说,通过展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革和农民群众的奋斗历程,深入探讨了人与土地、人与命运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从剧情表现、演员表演和舞台设计三个方面对《原野》进行观后感的详细分析。
二、剧情表现《原野》通过讲述一个农民家庭的兴衰史,勾勒出中国农民由贫困走向富裕的曲折历程。
故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阐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崩溃、农民争取土地权益的斗争,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经济发展等重要时期的农村变革。
剧中主要人物形象鲜明,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努力,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群众的艰辛和奋斗。
其中,剧中的女主角柳青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在家庭破产后始终坚持劳动,勇敢面对各种困难。
她不仅一手抚养儿女,还勇敢地参与到争取土地权益的行动中,为家人争取了更好的生活。
柳青这一角色的塑造非常真实,她的坚毅和乐观精神深深打动了观众。
剧情中还反映了农民在农村工厂中的劳动生活,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乡镇企业经营等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
通过对这些场景的刻画,观众们对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演员表演话剧《原野》的演员们的表演十分出色,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女主角柳青的扮演者在表演中展现了深厚的内心世界和坚强的气质,通过真切的表演将柳青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她在剧中表现出的情感真挚,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男主角李明的扮演者通过细腻的表演,将李明这个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成长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优秀的演技让观众对这个普通农民的人生轨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外,剧中配角的表演也很出色,每个角色都塑造得鲜活有力,让观众们在观剧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四、舞台设计《原野》的舞台设计简约而富有想象力,通过灯光、道具和音效的配合,将整个剧场变成了一个沉浸式的农村环境。
在舞台的布置上,采用了简单的农村场景,例如田地、农房等,通过灯光的变换和背后的音效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2021柳青观后感 柳青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
![2021柳青观后感 柳青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fcb6a9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4.png)
?柳青?经历了六年的考据、论证、写作、摄制和打磨,其成片过程同样是一部充满酸甜苦辣的创业史,影片光剧本就出了二十四稿,后期剪辑一年八个月,剪辑了十三版,修改次数大小十九稿之多,主创团队屡次走到了放弃工程的边缘,但是最终在柳青精神的鼓励下到达此岸,功德圆满。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这句话不仅仅是柳青用来鞭策自己的,同时也是六年来无数次回荡在影片主创团队之间的名言警句,电影?柳青?的创作经历和柳青本人写作?创业史?的经历在这六年间形成了一次绝妙的互文。
为了真实再现那段新中国创业时期的历史,做到秉笔直书,不偏不倚,主创团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对历史本身的探寻和考据上,对于怎样才能呈现一段厚重而艰辛的历史,争吵是家常便饭,好在正如导演田波所说,“作为一段历史的表达者,最重要的就是尽量把事实表现出来,留给后人去评判,我们的创作不是取悦娱乐当代,而是我们竭尽全力创造出满足人民日益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而这也正是柳青本人在回忆?创业史?写作经历时的根本态度。
“书写英雄,是为了让英雄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从主创团队的创作态度来看,柳青的精神无疑仍然鼓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去开拓和奋斗。
这个时代需要柳青精神,需要文艺工作者真心为广阔的人民效劳,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好作品。
电影?柳青?是良心制作,不仅致敬先辈们,也是鼓励启发当代中国青年在平凡的世界里,创造出新时代的伟大创业史。
影片将于5月21日全国献映,期待能将这种精神和情怀在新一代中国青年中传递!提起“柳青〞,你是不是想到了还珠格格。
NO!这即将上映的电影?柳青?,讲的可不是他的故事,而是关于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事。
他怀揣理想,放弃北京高级干部待遇,深入生活,扎根农村,历经半生,书写史诗巨著?创业史?。
这部影片由新锐导演田波编剧执导,著名演员成泰燊领衔主演,丹琳、师清峰、韩帅、卢学习、唐伟鹏、费伟妮、张广城、王建国主演。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9bf2b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7.png)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xx月xx日,xx镇人民政府组织了我们党员干部观看了电影《柳青》,影片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获得的珍贵经历。
作家柳青怀着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的创作理念,放弃城市的优越待遇,居家落户于陕西长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庙,深化农村搞建立,谋开展,扎根农村十四年,参与农业合作社创办,和村民一起劳动,同甘共苦,开拓了社会事业在农村的新场面。
在影片中我们深化看到一个处于苦难年代的作家坚守为文为人的良心,看到一个党员干部坚决理想信念、不懈创作的拳拳之心,更看到一颗全身心融于群众,无私奉献的初心。
他是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党员干部不断坚决“扎根基层,奉献人民”的理想信念。
首先,我们要学习柳青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
柳青脚踏实地搞农村建立,谋划农业互助合作社,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实事求是,身体力行,在理论中寻求真理,提升自己;学习柳青接地气,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
为了真正融入群众,他重塑自我的外在形象,坐在人群中,倾听农民的呼声与期盼。
是的,只有深化群众,才能听到他们的内心声音,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这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学习柳青高标准严要求的创作态度。
他十四年守在皇莆村,不满意了就弃稿重写,即便遇到创作的“瓶颈”和很多人的不理解,仍可以坚守初心,把从理论中获得的“真经”一点一滴融入到作品中,反复打磨,直至自己和广阔读者满意为止。
同样,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也要学习柳青的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强化业务才能,进步工作效率,全力效劳好广阔人民群众。
柳青已故,但《创业史》永在,他的精神永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要去实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要去创始。
今天,广阔党员干部正处在新时代社会新征程的创业道路上,以人民为中心,为时代而歌,让我们继续发扬柳青的奋斗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赓续奋斗。
人民作家柳青的精神形象——评话剧《柳青》
![人民作家柳青的精神形象——评话剧《柳青》](https://img.taocdn.com/s3/m/6f34b007524de518974b7dd1.png)
人民作家柳青的精神形象——评话剧《柳青》作者:陈杰来源:《艺术评论》 2020年第3期陈杰【内容提要】本文从戏剧情境和现实主义美学两个角度对话剧《柳青》的艺术特色及舞台呈现进行分析,在分析戏剧情境时,主要对剧中的戏剧事件、人物关系进行了论述;在现实主义美学的舞台呈现中,主要对演员表演、舞台布景、动作细节进行了分析。
话剧《柳青》通过戏剧情境的构建和现实主义美学的舞台表达塑造了作家柳青坚实、丰满的精神形象。
【关键词】戏剧情境;人物关系;精神形象;现实主义美学由唐栋编剧、西安话剧院演出的话剧《柳青》以作家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创作《创业史》为表现内容,以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真实再现了《创业史》的创作历程。
话剧《柳青》通过戏剧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展现了柳青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把握时代以及描写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结束这一时期广大农村民众的真实生活(创业)境况,同时,该话剧也是为作家柳青写的一部精神自传。
中国话剧史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农村和农民为表现对象的话剧作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锦云的《狗儿爷涅》、陈子度等创作的《桑树坪记事》,这两部话剧虽然描写的都是农民,但无不以暴露农民身上的劣根性、愚昧性,以及对土地的贪婪、对异己的残暴为主题,并没有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农民形象。
根据小说《创业史》所改编的话剧《柳青》则不同。
《创业史》是柳青扎根农村14年,把自己的心血与生命彻底融入农村(皇甫村)的土地,立足于现实与实践,为新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所撰写的历史传记。
作家靠作品说话,一部好的作品是作家最好的传记,《创业史》正是柳青耗费了14年艺术生命的心血结晶。
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柳青不仅有自己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体验,而且为了精准地刻画新时期的农村和农民形象,他在身、行、心上都融入了农村,与农民保持一致,与农村生活融为一体。
尽管在创作过程中柳青不断地把自己的情感、体悟融入到农村与农民的生活中,但小说毕竟是叙事的艺术,作家不能与自己笔下的人物进行直接对话,也不能与他创造出的人物生活在同一个艺术时空中。
最新柳青观后感1000字 柳青精神心得体会2篇
![最新柳青观后感1000字 柳青精神心得体会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1e93c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5.png)
最新柳青观后感1000字柳青精神心得体会2篇电影《柳青》忠实于历史,讲述了作家柳青怀着对关中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的创作态度,放弃城市的优越待遇,居家落户陕西长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庙,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十四年,参与农业合作社创办,和公社社员一起劳动生活,甘苦同享、患难与共,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新局面的感人故事。
影片生动展现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赤子情怀和坚定信仰,再现了一名党员干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公仆情怀和奋斗精神。
电影《柳青》的真实深刻和感染力,让我泪目而陷入沉思。
看片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回避了平铺直叙地反映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聚焦于柳青扎根农村十四年至晚年,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艰辛历程,从而艺术地呈现了人物独特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具有自觉地探索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品格。
镜头直面作家柳青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以年份为标识,把人物置身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从事物的外形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柳青放弃城市的舒适环境和官职,住进乡下土屋,切实融入庄稼人的现实生活中,知行合一,在引导农民走理想主义的合作化道路的同时,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愉悦并不无吭吭哧哧地写下每一个汉字。
当遇到时势的挫折时,他也质疑并深思农村生产关系变化中的症结,实事求是地对待社会思潮和创作时风,坚守一个作家为人为文的良心。
剧中人物关系的设置,一是主人公与来自上层的联络与冲突,考验着他隐忍的秉性,坚持在实践中获得真理。
二是他与农民兄弟王家斌等人的交集和情感脉络,突显了作家与底层人民的血肉相连,命运相依。
三是他与妻子马葳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纠葛,在磨合中闪烁着温馨而苦涩的亮光。
柳青是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就要做居民的知心人,要将不忘初心融合到实践工作中来。
一是要学柳青坚守信念。
在人生旅途中,柳青始终没有动摇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事业的信仰。
我们也要坚定如此,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像柳青学习,敢于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住自己的初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剧《柳青》观后感
话剧《柳青》是剧作家唐栋、西安话剧院继《麻醉师》之后,又合力为陕西戏剧舞台打造的一部精彩厚重的良心大作,他们践行柳青的创作精神,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塑造了满台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
柳青是一面镜子,时间不会让他蒙尘,岁月不会使他陈旧,他时时刻刻映照着当下的文人,该怎样面对文学和生活;他也纤毫毕现的照射着如今的官员和党员,该如何对待人民和弱者。
柳青将自己活成了农民,深深扎根农村十四年创作出《创业史》,虽然对《创业史》的评价有分歧,对柳青有过争议,但柳青的创作是真诚的,柳青的奉献是真实的,柳青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代的陕西作家,路遥、陈忠实曾经把柳青当做榜样来膜拜。
舞台上的柳青是个可爱的老头,快人快语和蔼可亲,他为了创作放下自己的身段,自觉解除身上的官架子,一路从北京到西安,从西安到长安县,再从长安县到了皇甫村,他沉入生活的最底层,拜农民为师,向生活学习,住破庙,睡马房,想农民所想,救危难,捐钱款,急农民所急。
在历史的大洪流面前,他难逃悲剧命运,他是一个小人物,可是在乡亲们的心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活成了一个大人物,在皇甫村的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本剧前半部分,是柳青来到皇甫村后慢慢融入农村、农民中的故事,虽然没有多少和柳青有直接纠结的矛盾冲突,但是却处处都能看到编剧唐栋编织故事、驾驭人物的功力,特别是对农村生活中集市买
卖“捏码子”、有凳子不坐非要“圪蹴下”、“妻管严”等等动作细节和个性人物的安排和处理,一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极具情趣。
演员表演也有很强的动作性,比如村头“打架”的场面,柳青和农村妇女练习“捏码子”,被人家追的满台跑等等。
我个人认为这些场景也是本剧最吸引人和最为成功的部分。
柳青开始是一个来到农村的高级干部形象,他穿着背带裤,拿着猎枪打兔子,他甚至还配有汽车、电话。
他为了写小说找农民谈话,他在农民眼里是一个大领导,是一个旁观者,农民在他面前缩手缩脚不敢说真话。
于是他辞掉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归还汽车和猎枪,换上农民的服装,走进农民中去。
他用自己的智慧为《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分稻种出谋划策,他积极加入王家斌的互助组,和农民一起去秦岭割竹子,一起住马房,还写出管理牲口经验总结的《饲养管理三字经》。
为了支持农村的建设,他甚至不顾自己家庭的困难,不顾爱人马葳的反对,将《创业史》第一部出版的稿费一万多元巨款全部捐献给公社。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柳青没有一点点的瞻前顾后和犹豫,他是自觉而急迫的要投身到解放初期农村火热的生活中去。
他观察、记录着皇甫村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切身感受着农业合作化带给皇甫村农民心理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正是因为这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柳青《创业史》中的人物才那样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柳青在皇甫村生活中围绕在他周围活生生的人,是柳青的慧眼发现了他们。
后半部分戏矛盾冲突逐渐加强,柳青也深深陷入那个年代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之中,他有怀疑,他有清醒,他有傲骨,他有反抗,文革中他难逃厄运被打倒关进牛棚,爱人马葳因为拒绝检举揭发他,拒绝和他划清界限而跳井身亡,在震耳欲聋的雷电声中,柳青发出悲愤的哭喊。
我十分佩服唐栋老师不回避、不逃避敏感问题的创作态度,他对这些场景的尺度把握也非常精准到位。
只有正视过去的错误,才有可能在前进的路上不重蹈覆辙。
这也是对柳青坚守信仰的牺牲精神、置身人民的赤子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的大力践行和弘扬。
本剧的戏剧语言也是一大亮点,既接地气又极富个性。
许多台词单独拿出来简直就是名言警句,比如:“你采摘的葡萄越多,酿出的酒便越多;葡萄品质越好,酒的品质也就越好,葡萄与葡萄酒的关系,也就是生活与写作的关系”;“你知道啥是幸福吗?幸福就是一辈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把灵魂安放在最合适的位置”等等,通过《柳青》,让我们对作为著名作家的唐栋老师和作为著名剧作家的唐栋老师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唐栋老师是陕西岐山人,所以本剧人物嘴里有很多熟悉亲切甚至粗砺的陕西方言,这让现场的西安观众感觉十分过瘾解馋,因为没有一点理解障碍。
这样的好剧肯定不只演给陕西人看,一定会带给全国的观众去欣赏,这时候地道的陕西方言就成了双刃剑,会让外地的观众不明觉厉,建议去外地演出要在字幕上多下些功夫。
看完全剧我个人感觉有几点不太满足的地方:一是柳青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现在舞台上呈现的已经是个老头了,应该考虑实际年龄并有所变化。
二是全剧缺少了柳青前史的交代,观众不一定都是学文学专业的很了解柳青的过去,只有交代了柳青的前史才能对比出柳青为创作做出的巨大牺牲。
三是对柳青的爱人马葳的刻画应该再深入一点。
马葳是沈阳长大的大学生,她为了支持丈夫的创作一路相随来到农村生活,在文革中为了深爱的丈夫柳青最后自杀,她是最大的奉献者和牺牲者,也是这个戏最重要的悲剧点。
她和柳青为了捐款的事情可以冲突再激烈一点,她作为曾经的大家闺秀和知识分子,她的爆发不是因为这一时一事,也不能停顿于这一时一事。
四是本剧如前面所说柳青在农村生活的故事非常丰富多彩,也是最大的亮点,但我所最关注和期待的柳青的内心戏太少了,柳青做出的那些现在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决定内心的想法和根源是什么?这值得深入挖掘,值得大书特书。
五是全剧整体太实,缺少一点空灵或者象征性的东西,这一点还是要向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桑树坪记事》和《狗儿爷涅槃》学习。
因为真心喜爱所以期待《柳青》越来越好,期待《柳青》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