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
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
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
域的复杂问题。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国家不断提高经
济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这可以通过制定
相关政策来实现,比如减税降费、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等措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
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
权益保障和社会公平。
这包括关注贫困人口、残疾人、儿童、老年
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加强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
会公平和正义。
再者,从政治角度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
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政府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民生事务,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促进民生改善的格局。
总的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
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目标。
希望未来能够在这个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现代社会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
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涉及到经济、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经济发展、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角度进行浅析,探讨如何有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首先,政府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社会福利补贴、住房保障等措施来帮助弱势群体。
例如,在教育方面,政府可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医疗方面,政府可以实施全民医保计划,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创业政策、减税降费等举措,改善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民生水平。
其次,经济的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
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可以为民生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就业增长和经济效益提升,进而改善民生。
此外,基础公共服务的提供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基础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住房、交通、水电等领域。
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供给。
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提供质量和价格相适应的住房。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
政府需要加大对社保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确保社保体系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确保老年人能够过上安度晚年的生活。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和扶持,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综上所述,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的多方面努力。
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 社会关注】
对外钳
新形势下保障和 改善 民生 问题 的思考
王 珏
(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 河南 漯河 42 0 ) 6 00
【 摘
要 ] 民生问题是转型期我 国面 临的重要 问题 , 事关广大人 民群众 的根 本利 益 , 不仅 而且影响 到整
作也都 是为了造福人 民 , 因此 , 解决 民生 问题既是科学发 展观的宗 旨, 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 , 解决 民生 问题是 推进 和谐社 会建设 的根本要
求 。和谐社会的建 设包 括两 个方 面 : 是人 与 自然 的和 一
有关的普遍需求 。广 义上 的民生是指 , 凡是 同民生 有关 的, 包括 直接 相关 和间接 相关 的事情都 属于 民生 范围 内 的事情 , 主要 强调民生问题 的高度重要性 和高度综合 性 , 涉及到经济 、 社会 、 政治 、 文化等 多个领 域。狭义 上的 民
我国下一 步改革 开放 的深化 。建 设 和谐社会 , 必须 要关
保 护的状况等。 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和着力解 决 的一个 重 大课题 。党的十七 大把改 善 民生作 为落 实科学 发展 观、
促进社会和谐 的重 中之重 , 强调要 在科 学发展 中重 视 民 生、 改善民生 , 让人 民群众 享受更 多的发 展成果 , 力从 着
13 1
对外分 圣
重要作用 , 在解决 民生 问题 上走法 治之路 。要 着力加强 社会 领域 立法 , 用法律调整规 范涉及人 民群众的最根本 、 最直接、 最现实 的利益 问题 , 用法 律解决 权力交叉 、 责任
王 珏新 势 保 和 善 生 题 思 :形 下 障 改 民 问 的 考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务实地推动各项民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各项民生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
民生工作关乎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
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需要提供足够的衣食住行保障,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在这方面,我国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扩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覆盖面,改善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至关重要。
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此外,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要注重公平正义。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这方面,我国不断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减少贫富差距。
同时,执法司法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为人民提供了更加公正的司法保障。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我还深切感受到了政府的担当和努力。
政府是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力量,只有政府的努力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福祉。
我国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投入,优化服务体系。
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执行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在办事过程中享受到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最后,我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逐步推进的工作,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时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研究
新时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民生问题。
如何在新时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以探讨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教育问题一直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差异,一些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导致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佳。
新时期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技能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因贫困而失学。
医疗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需求日益增长,医疗资源的紧缺和医疗费用的高昂成为制约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降低医疗费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住房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为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中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一线城市住房问题尤为突出。
一些年轻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选择在城市中的外围居住,通勤成本高,生活质量受限。
农村地区也存在着住房困难的情况。
新时期应该调整住房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鼓励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
就业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为紧迫的民生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就业压力,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弥补就业空缺。
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投入。
新时期应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增加就业机会,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老年人、残疾人、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保障改善民生感悟与收获模板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保障改善民生感悟与收获模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感悟与收获:首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为民服务、解民忧、纾民困。
通过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深刻理解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更加坚定了为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的信念,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更涉及到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等多个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全局观念,将民生工作纳入到整个发展大局中去考虑和推动。
只有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取得实效。
通过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对协调各方面工作、整合资源、合力攻坚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加明确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再次,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坚持问题导向。
面对民生问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等待被动应对。
我们要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困难,从而准确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推动工作的重要力量。
通过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学会了如何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停滞不前。
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创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民生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形成共同推动的合力。
通过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认识到要不断学习和研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变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综上所述,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和任务,需要我们坚定信念、全局观念、问题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 心得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以下是一些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心得:
1. 教育是民生之基:优质的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基础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的就业关系到个人的生计和尊严。
政府应当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人们实现就业。
3. 医疗是民生之需:医疗保障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政府要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确保人民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
4.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人民提供经济安全保障。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覆盖更广泛的人群,确保人们在面临意外风险时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5.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要: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政府应当通过税收政策和收入再分配手段,缩小收入差距,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6. 环境是民生之福:良好的环境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努力提供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让人民享受美好的生活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人民的共同期望。
只有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环境等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五篇学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五篇【篇一】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新形势下,开展民生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为已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对“改善民生”的保障力度。
一、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紧扣发展要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推动作用“民生是根本目的,发展是根本途径”。
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依托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成果为群众谋利,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促发展。
以全面、协调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领导,切实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是发挥实践先导作用促发展。
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敢为人先,坚定抢快发展、后发争先的决心,鼓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的工作。
三是发挥创业先锋作用促发展。
制订优惠政策,建立扶持资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经济、畜牧经济。
二、以保障民生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
一是考核干部问民生。
把民生问题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根本标准。
二是选拔干部重民生。
统一建立领导干部民生工作档案,选拔任用干部看干部的民生意识强不强,群众认可不认可。
三是锻炼干部抓民生。
对新提拔或者年轻的领导干部,派到信访部门、贫困村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一线亲身感受民生疾苦,领会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
三、以普惠民生为目标,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开发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
关于实现民生新改善的几点思考
03
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与挑战
资金来源与使用
资金来源
实现民生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筹措这些资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政府 财政投入是主要来源,但社会资本的参与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公共 事业收费、社会捐赠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民生改善领域。
资金使用
在资金使用方面,需要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财务管理机制,确保资金的有效 使用和合理配置。同时,加强监督和审计,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为确保各项改善措施的顺利实施,需要加 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和沟通。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到群众需求和社会现实。
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及时向社会 各界公布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 增强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
在回应和沟通中要充分考虑不同 群体的利益诉求,寻求共识,化 解矛盾,确保民生改善工程能够
真正惠及广大群众。
05
相关案例与经验借鉴
国内相关城市的成功案例
• 北京: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改善交通拥堵和空气质量。
绿色能源发展
丹麦:积极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
丹麦积极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政府加大了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和研 究,推广绿色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碳排放量。
06
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展望
短期工作计划与目标
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
针对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包括政 策、法规和具体行动计划等。
关于实现民生新改 善的几点思考
汇报人: 2023-11-16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 • 具体措施及实施方案 • 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与挑战 • 实施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 • 相关案例与经验借鉴 • 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展望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精选4篇)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精选4篇)保障改善民生心得篇1目前,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解决健康、教育、安全等民生问题上已取得较大成效,然而,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大数据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数据孤岛弱化了大数据服务功能。
这一问题使得大数据在应用时不能发挥最大优势解决民生问题,虽然大数据的公开有利于推动决策科学民主化、政务公开化、社会管理高效化等,但因当前我国大数据公开与共享的程度较低,致使大数据的存储、采集、分析大多归属于政府或大数据专业公司,降低了大数据的使用效率。
二是相关知识欠缺,数据量不足。
当前,我们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因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数据间融合度较低现象的出现,加之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使得与民生有关的大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体现大数据的真正价值。
而且,在运用大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使其解决民生问题时应用面较狭窄。
当下,大数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科学、信息安全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管理科学等学科,而其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和研究范围相对狭窄,造成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
此外,大数据几乎来源于网络,而我国还有不少人不能接触网络、运用网络,对数据网络不了解,造成了较大的数据鸿沟。
此外,大部分群众由于职业及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同群体对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不足,不能对较多数据进行分析,且利用大数据反映、解决民生问题的意识较薄弱。
加大技术投入改善民生状况第一,用于医疗行业,改善人民健康状况。
当大数据应用于医疗行业解决民生问题时,可对区域性疾病发生情况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公共卫生、疾病诊疗、医药研发等,将大数据用于追踪、统计,可进一步分析药品的药效,促进医药研发效率的提高。
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分析区域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以便更好地提出疾病预报措施,防止病情、疫情的爆发及扩散。
202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模板
202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政府的责任和使命。
在2024年,我们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我在这里就202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验做一些总结和体会,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背景和现状1.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挑战2. 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3.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关注和重视三、202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主要成果与特点1.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平衡2. 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大幅提升3.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4. 企业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加强5. 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不断完善四、202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成功经验与教训1. 成功经验a.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b. 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c. 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的有效实施d. 各方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和作用2. 教训与不足a. 政策实施的时效性和有效性b. 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c. 政策宣传和沟通的不足d. 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五、基于2024年经验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思考和建议1. 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施效果a. 深入调研和科学制定政策b. 完善政策评估和监测机制c. 加强数据共享和利用2. 深化改革与创新a. 探索更灵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b. 加强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c. 促进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3. 增加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a. 加强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和互动b. 组建独立的监督机构和专门委员会c. 深化公众参与机制和透明化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a. 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和成果b. 加强国际机构与组织的合作c. 推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六、总结与展望1. 202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成果2. 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3. 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4. 增强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性和要求通过以上模板,你可以以____字为基础,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和实际情况,对202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进行总结和体会,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感想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感想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只有将发展与民生紧密结合,才能够真正推动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首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
贫富分化、环境污染、教育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瓶颈。
如果不将民生问题纳入发展计划中,就很难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通过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才能够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经济增长并不只是数字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发展的成果。
通过改善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可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这不仅能够增强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能够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此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发展中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公平是社会矛盾的主要来源。
通过加大投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可以消除不公平现象,实现社会公正。
公平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励人们的创造力、激发社会活力,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总而言之,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将民生问题作为发展的核心,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
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教学条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医疗卫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医疗援助力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面,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住房保障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加大住房供给和保障力度,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提高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住房保障,如贫困家庭、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确保他们基本的居住权益。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促进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减少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就业都是重要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领域。
我们应该加大投入,改善制度,完善政策,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每个人都能分享发展的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一)(管陶中心校郑增贵)顺民心方能聚民力。
从根本和长远来看,惠民生方能顺民心。
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坚持经济增长。
”只有不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时增进人民福祉,才干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耐久动力,中国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得到怎样解决,今年的”恰逢“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节点。
新五年的民生蓝图”又将如何就此展开,给“”注入了更深内涵,寄予了更多期待。
也就是说,民生问题是最大焦点。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已经从GDP财政收入转到普通个体如何得到更多实惠,如何实实在分享发展效果上来。
面对这样的诉求,执政者兑现“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将是未来更多、更大保证和改善民生行动的开端。
进入新世纪,实事求是地讲。
中国用时间完成了GDP翻两番,连续逾越意、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
而与此同时,一些和睦谐问题也摆在面前:房价攀升,物价走高,收入分配不尽如人意等。
可以说,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亿万人民不时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需下更大气力予以保证和改善。
,国GDP达397983亿元,人均GDP达29748元,同期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既为保证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质基础,也让满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黄金发展期往往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凸显期、高发期相生相伴。
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一方面。
意味着正逐步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扑面而来。
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心得体会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心得体会心首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因此,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民生为重点,通过立法和政策的制定,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从生存到发展的全方位保障。
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深入推进开放以来,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发展教育和医疗事业、保障就业等举措,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只有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才能不断激发市场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一个社会的发展,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国家的繁荣,更要注重人民的获得感和公平感。
通过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贫困群体的帮扶,可以使社会贫富差距得到缩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的成果,才能增强社会稳定性和凝聚力。
最后,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综合施策,加强与各个领域的紧密配合。
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民生福祉,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联动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确保民生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
企业应增加社会责任感,注重员工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社会组织则应加强社会监督功能,推动民生保障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它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联动共同努力,加强综合施策,确保民生保障政策落地生根。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标,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与保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与保障当前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以民生改善和保障为核心目标。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和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与保障。
一、经济发展与就业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首先要依靠经济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不断推进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还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应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二、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教育是民生改善与保障的重要方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人民群众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中国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推进行业教育的改革,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建设更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此外,政府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三、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因此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也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
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
政府还加大对重大疾病的防控力度,提供更多的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此外,中国还推行全民医保制度,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
四、社会保障与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与养老保险是民生改善与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致力于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在退休后能够得到养老金的保障。
政府还加大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保障力度,为失业人员、残疾人和特困家庭提供相应的救助和扶持。
五、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同样是民生改善与保障的重要方面。
中国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与引导,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产生和传播。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看法和理解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看法和理解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政府履行其职责的重要内容。
只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首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作为一方面具有公益属性的公权力,政府应当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社会资源配置,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和改善,也能够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再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当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时,社会矛盾就会加剧,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
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只有人民生活幸福安定,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
然而,要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政策落地和执行力度,确保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为改善民生献计出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个人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素质,增加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够构建一个繁荣富强、和谐稳定的社会,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福祉。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保障改善民生是一个事关全民福祉的重大议题,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保障改善民生工作中,需要考虑到人民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社会福利需求等方面,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确保民生改善的可持续性。
在实践中,我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反思问题,不断深化自己对保障改善民生的思考,以更好地开展家庭、单位、社区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宏观领导,稳步推进民生工作在保障改善民生工作中,政府是主要承担者。
加强政府的宏观领导,健全各级架构,提高决策效率,稳步推进民生工作,是解决民生矛盾的关键。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认为,领导干部在民生问题上要审时度势,把握社会矛盾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制定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
同时,要制定具体落实细则与操作流程,减少政策实施的误差,并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保证政策的全面覆盖与实施效果。
此外,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和联络渠道,加强与企业、民间组织、基层妇女等多个层面的联系,集思广益,形成共同推进民生改善的合力。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民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在如今发达的社会,人们的物品与信息交流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在慢慢变化,城市规划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了现代城市管理的难题之一。
在这方面,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提升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方面的公共设施量和质量,打造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其次,还应加强环保方面的管理,倡导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资源,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基层社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供更加精准、多样化的服务。
三、促进就业创业,增强人民的自我价值感和获得感就业创业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通过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价值感和获得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目标。
在这方面,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创业的机会,促进大众就业创业。
[调研报告]新形势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思考
[调研报告]新形势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思考新形势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思考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并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要求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重点。
这项工作涉及面广、纷繁复杂,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有所侧重。
突出解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关键环节,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环保系统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提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报告中,胡锦涛列举了7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涉及资源环境、平衡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民生和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基层党组织、干部作风与消极腐败现象等。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9期总第219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社会关注】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王珏(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摘要]民生问题是转型期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法治[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9-0113-03一、民生问题的内涵(一)民生问题的概念“民生”是指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是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
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主要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强调要在科学发展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着力从各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也是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更是党中央亲民为民,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生动体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日益突出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更加引起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保障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首先,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也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宗旨,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民生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主要矛盾。
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定会影响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深化。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
此外,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
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密切相关,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好不好,幸福不幸福,直接反映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因此,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执政宗旨。
(三)保障民生的根本是法治法治是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就业权、经济权、社会保障权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
公民需要有序的社会环境,法治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以解决民生之基,法治保障公民就业权以解决民生之本,法治保障公民劳动报酬权以解决民生之源,法治保障公民物质帮助权以解决民生之依托。
充分发挥法律规范调整利益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的311王珏: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重要作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走法治之路。
要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用法律调整规范涉及人民群众的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法律解决权力交叉、责任不明、职责不清、监管不力、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问题,将宪法已经确认的公民权利付诸实际运作,以充分的公民权利来监督权力、制约权力,让权力不敢懈怠以致滥用。
为此,保障民生,走法治化的道路是必然选择。
二、关于民生问题的分析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提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同时强调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由此可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围绕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收入、文化、社会稳定等领域下工夫。
(一)就业就业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首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当前“就业难”问题己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必须长期面对和积极应对的艰巨任务。
(二)医疗卫生医疗卫生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从总体上看,与我国经济和其他事业发展相比仍远远滞后,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尤其明显。
我国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长速度已经快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居民的经济或心理承受能力,“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十分突出。
(三)教育从人口质量角度看,我国己经成功走出穷国办教育的阶段,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就是教育不公平。
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
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教育水平则较之低了很多。
在许多农村学校,一些基本的师资、校舍和教学器材都不能得以保障;二是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如目前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己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还在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三是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地方政府财政倾向于投资重点学校,而非重点学校则因投入少,教育质量普遍偏低;四是不同社会群体教育的不公平。
如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之间,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贫困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学生教育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公平现象。
可见,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己经刻不容缓。
(四)收入分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例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深层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些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过高。
这些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分配不公。
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造成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在垄断企业尤其明显;普通岗位的工资收入又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远高于其他行业同工种职工的收入,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分配不公。
此外,分配不公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很严重。
2.分配秩序混乱。
国有单位的分配失控是造成分配秩序混乱的根源,主要表现为分配规则的混乱、无序和资金渠道过多、过滥。
国家垄断经营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差额利润,并没有上缴国家财政或转为国有资本金,而是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职工收入和福利,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有的行政机关把通过财政以外的渠道获得的资金也转化为职工津贴、补贴等收入项目,造成不同单位之间公务员的收入过分悬殊。
3.分配格局不合理。
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
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层很明显,分配格局就像一个洋葱头,这样的分配格局对保持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应当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现有分配格局及时进行调整,逐步形成纺锤型分配格局。
(五)社会保障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目前已基本形成。
然而,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尤其是农村人口众多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艰巨,亟待解决的问题众多。
如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够;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比例仍然不足,许多保障措施尚未包括农村人口;社会保险筹资渠道依然单一,企业缴费负担过重,职工支付能力较弱;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状况日益加重;医疗保险内容有时难以操作;411王珏: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rade城乡低收入群体看病难;特大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尚未找到妥善解决办法等。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现实路径(一)构建完善的民生法律保障体系最近几年,我国社会立法逐渐增多,2007年,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2010年,社会保险法颁布。
至此,社会法的基本框架形成。
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保险项目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进入定型、稳定、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适时修改已滞后的法规,真正使每一部社会法律发挥相应的规范社会关系和维护公民社会权益的作用,是社会立法的目的。
一方面从国家立法层次构建完善民生法律保障体系。
参照国外成熟的保障性住房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立法。
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
针对目前法律实践纰漏,做好法律修正工作,为民生保障构筑好防线。
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和安全等工作要有相应的法律措施。
另一方面从地方立法层次构建完善民生法律保障体系。
《立法法》规定地方立法活动必须遵守立法权限规定,与上位法保持一致,不得与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相抵触。
在国家法律层面的一些基本制度明确后,地方就要相应进行立法调整,以增强地方立法的实效性。
既要科学积极立法,又要避免消极立法。
(二)发展是保障改善民生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绝对值虽然较高,但人均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
增长方式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