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

合集下载

《南方周末》特稿报道研究

《南方周末》特稿报道研究



新 闻追 求事 件 的客 观真 实 , 而新 闻故事 化则偏 向于 阐述 事件 揭 示 的道理 或意义 , 在 文章 的末尾 处更 加倾 向于 以文学性 的 叙 事收 尾 , 比较 注重情 感及 情绪 的完整 性 。尤 其在 深度报 道 中, 受众可 以通过这种细节刻 画更 快地抓住事件的本质 。这种 故事化 的新 闻报 道方式将 枯燥无味 的新 闻报道变得 生动形象 起来 , 如果 将其与传统 新闻写作 巧妙灵活 地结合在一起 , 会使 得新 闻事件产生更加 理想的传播效果 。 平 民化 的报道方式 。在传统 的新 闻报道 中 , 记者 总是处 于 传播者 的位置 , 受众处 于被动接 收新 闻信息 的地位 。因此 , 记 者往 往会采 用 一种偏 向说教 的方 式来进 行新 闻写 作 , 与读者 存在一 定的心理距 离感 。而 《 南方周末 》特稿 的报 道写作摒 弃 了这 种方 式 , 而是采 用一 种平 民化 的写作 方式来 实现 新 闻 最理想的传播效果 。这种亲民化的 口吻 , 使受众在获取新 闻信 息 的同时 , 也获 得 了对这份 报纸更 多的心理好感 , 有 助于培养 受众对这 一媒体产 品的黏性 。由于 《 南方周末 》的特稿 主题 多选取社会 热点 问题 和现象 , 因而较少 涉及专业 晦涩的术语 。 同时 , 在报 道写作 中, 记 者也会 尽量 采用更 加 口语 化 的方式 。 此外 , 《 南方周末 》的特稿还 十分 注重 介绍新 闻事件的背景和 了解事 件 的来 龙 去脉 , 从而 帮助受 众更 加宏 观清晰 地把握 事 件发 生 的 原 因 及 走 向 。同 时 , 这 样 的报 道 方 式 也 会 让 新 闻 故 事 更加 立体丰满 , 增加报道 的趣 味性 和思考性 。 戏剧化叙事 。运用这种 叙事策 略主要是为 了增强故 事的 冲突感 , 其 中既包括 人物与人 物的冲突感 , 也包含 人物 自身内 心 的冲突感 。设置这种 冲突感是 为了增强新闻故事的可读性 , 也更 能突出事件的对立成分 。具体而言 , 《 南方周末 》特稿戏 剧 化 的叙 事 策略 主要有 悬念 和冲 突两种 形式 。其 中, 悬念 一 般大 多主要设 置在开头 , 既 能达到吸 引受众注 意 力的作 用 , 又 能让 受众 更快地 融 入新 闻故 事 中 , 跟 随人 物或事 件 的变 化发 展来 了解新 闻事 件 , 达到理想 的传播效果 。 另外 , 《 南方周 末 》 的特 稿 中还有 一种局部悬 念的方式 。冲突则是戏剧 化叙事 的 最 重要特 征 ,《 南 方周末 》特稿 也 经常使 用这一 策 略。人 与 人 之 间 的冲 突 、 人与社 会 及 自然 环境 的 冲突 , 甚 至 是人 物 自 身内心 的冲突都 会引发受 众 的关 注。正是有这样 的对立和矛 盾 的力 量存 在 , 才会 使特稿 报 道 的材料变得 更有存在 的必要 和更 丰富 的意 义。冲突点 的出现往往会 演变为一 个值得深入 挖 掘和报 道 的源头 , 这样 的 冲突现象 点 多出现在 社会新 闻和 舆论 热点 中。新 闻报道 除了故事 化叙 述外 , 最终还要 回归新 闻 本身 。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南方周末》是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众多媒体深度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因其独特的观点和精确的选题使之有很大的读者市场。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脉络的意义中。

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基本要求就是“求是”。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尽管它的核心读者是精英教育传播,但是它自动地站在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直击许多民生问题。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如下:一、深度报道的选题鲜明,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

它总是能在最快时间找到社会危害性大,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并且能够不留余地地去为民众说话,去抨击。

它和其他媒体纸业的深度报道不同的是,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民生问题、官民问题等等,而是更加侧重政府的决策对国家、社会不同阶级乃至个人的命运影响;社会法治与官场的冲突,政府的改革,社会观念的变化,人心和利益格局,城乡人民生活的就业状态,医疗与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公共问题。

例如2012年9月13日那一期的调查版面刊登的《殁于贫困》---三个地震亡童和他们的寨子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非常具有特色。

在当今的媒体业频繁出现新闻碎片化的现象下,《南方周末》的选题总能恰到时候的温暖到你的心。

这篇报道的选题是围绕着贫困者的多灾多难愈发地显示出国家财政分配不公的情况下社会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

就像这篇深度报道所说的那样,“三名幼童在一场震级是汶川地震的两千八百一十八分之一的地震中罹难,只是因为灾难对贫困者更残忍一些。

”在我们国家发生地震灾害过后,往往在报纸杂志或网页上看到的是歌颂干部士兵的奉献精神,或者灾难带给人民有多大的伤害等等,很少有媒体会从地震对于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堪一击的伤害有多深,而《南方周末》做到了,它独特的选题角度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中的深刻反思与人文关怀——《南方周末》雪灾报道浅析

灾难报道中的深刻反思与人文关怀——《南方周末》雪灾报道浅析

情型,以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所作所为与精神面貌作为新 五日>、<暴风雪中, 一个农民工老 板对抗”春 运帝国”>、<14天
闻报道 的主体;三是 “综合”型, 将客观的“ 灾”情报道和 充分 13夜,一车蔬菜的旅程>、<攀越雪山>,记者用现场追踪的方
的“人”情报道相结合。① 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着中国
说,<南方周末>对中国雪灾的报道内容以及相应特点体现在 题。头版头条<被踩踏者李红霞的短暂生命>,记述了李红霞
以下几个 面:
这位在雪灾中的唯一一个被踩踏致死的人,从而引出7中国
东南钴糖2008年第5期( 总第45期)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NGNANCHUANBO 主题专栏一观察思考
的城乡二元体制所隐含的问题。而这次雪灾暴露出的问题远 不止这些,还有政府的反应迟钝、民间组织没有发挥出它应 有的作用、法律似乎也没有派上多大的用场等等,诸多问题 涉及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反思国家应急体系>一针 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的应急体制不容乐观、政府反应慢等问 题;<三问郴州冰灾>对湖南郴州的电力设施作了调查分析, 指出现在铁塔抗冰标准偏低的问题;<爱心为何未发挥更大 力量 >提出了 NGO即非 政府组 织在抗灾 中的活 动为何没 有 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这个专题里,( 南方周末>向中国南方 雪灾发出了严厉的拷问,深刻地剖析出了此次雪灾所暴露出 的问题,体现了报道的深度。
式记录了灾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二是分析由雪灾引发的一些 问题, 如探寻雪灾 原因的<这 是全球变暖 的另一种表 现形
南方大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 式>、<暴雪冻雨为何频现南方7>以及评论<雪灾暴露公共治

【参考文档】南方周末新闻稿-优秀word范文 (9页)

【参考文档】南方周末新闻稿-优秀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南方周末新闻稿篇一:《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摘要《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特稿是中国式特稿典范。

本文从采访视角、写作语言、叙述方式等角度对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南周特稿内外部发展的局限性,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南方周末;特稿;采写特色1 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1.1 画面性的采访视角南周特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与一般新闻采访走的程序似乎一样,南周特稿的采访是去采访一个一个的画面。

采访为着画面而去,围绕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写作就是奔着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就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

因此,记者的采访视角决定了特稿的成败,在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下,即便某个记者拥有生花妙笔,写出唯美动人的描述也违背了特稿的本质——真实。

南周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性,细节中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等,在倾听中开始还原画面。

1.2 冷静自制的写作语言南周特稿以语言之美,重视细节写作,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揭示事物的本质。

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打动人心。

例如《“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守在它身边的围墙上,残留着一行业已剥落的标语,‘团结全党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些对主人翁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隐喻了犀利哥的真实生活。

透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场氛围。

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的魅力,纯粹只依靠图像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讨论南周特稿写作的时候,有必要将其写作语言进行剖析。

1.3 高度的文学叙述方式南周特稿以会讲故事著称,其娓娓道来、冷静克制、别有风味。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
这是《南方周末特稿手册》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的目录分析显示了这本书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专业性和 全面性。通过深入挖掘不同领域的话题,注重时效性和热点话题的跟进,以及人 性化的排版设计,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当下社会的窗口。它也引发 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提升了他们的媒介素养和思考能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分析
从具体的标题和内容来看,这本书的目录体现了南方周末对新闻报道的独特 视角和深度思考。例如,“中国制造的秘密”、“房价之谜”、“教育之困”等 报道,都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入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种深入浅出 的报道方式既让读者了解了问题的全貌,又引发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目录分析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有些人的新闻理想,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像爱惜自己的野生动植物一样爱惜自己的采访。
精彩摘录
调查性报道里的时间旅行:人们身处的时代和新闻发生的年代,就像两个交 织的圆环,在中间穿行,有时候能望见光芒,有时候则是漆黑一片。
精彩摘录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飘洒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 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 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 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是在内心里保留着 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是一本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作品集,其目录经过精 心设计,涵盖了多个重要的主题和话题。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分析,我们可 以了解其内容涵盖的范围以及编者的意图。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

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

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

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

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

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是粘合还是撕裂社会? ——《南方周末》“唐慧案”报道引发的思考

是粘合还是撕裂社会? ——《南方周末》“唐慧案”报道引发的思考

是粘合还撕裂社会?——《南方周末》“唐慧案”报道引发的思考文新集团新闻研究所2013年8月1日《南方周末》刊出《“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再调查》《卖淫店老板“假立功”真相》《什么造就了唐慧》等一组调查性报道,重新审视引发全国关注的唐慧女儿乐乐被迫卖淫案、唐慧被劳教以及申请国家赔偿案。

记者的调查发现,“乐乐被迫卖淫案”存在核心证据不足、司法程序受到外部压力影响、判决结果因压力导致量刑过重等问题。

报道所呈现的唐慧也与之前媒体报道中的“伟大母亲”形象大相径庭,从而引发广泛的讨论。

本文从南周及其他媒体相关报道、相关网络舆论的分析出发,对当前转型社会下媒体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做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唐慧案”前传“唐慧案”不是个例,之前有,之后还会有。

如果放到传媒环境革命的背景下来看,之前最具典型意义的案例应属“我爸是李刚事件”。

2010年10月17日,“天涯社区”网络论坛上一篇帖子引爆了网络。

帖子称: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两名女生在学校宿舍区被一辆汽车撞出近数十米远……肇事者企图逃跑,被学生拦下,……最令人发指的是,下车后,(肇事者)没有丝毫的歉意,竟说“看把我车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网帖透露,肇事者名叫李启铭,其父李刚系保定市某区公安局副局长。

一起交通肇事案,因为肇事者的狂傲与蛮横,特别是其“官二代”的身份,触动了社会敏感神经,这篇帖子引起极大关注,并在各大网络论坛转帖。

传统媒体也注意到这一网络热点,第二天,全国多家媒体就以《河北大学校园内两女生被撞一死一伤肇事司机叫嚣“我爸是李刚”》、《河北大学两女生被撞1人死亡肇事者自称官二代》为题,纷纷刊出报道。

“我爸是李刚”事件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件之后的发展很多人也许还记忆犹新。

网友以“我爸是李刚”网络造句大赛、创作网络歌曲、PS图像等形式,展开大规模的网络围观、网络狂欢;关于李刚家有多套房产、李刚岳父是某副省级干部等传言在不胫而走。

《南方周末》评论版特色分析

《南方周末》评论版特色分析

《南方周末》评论版特色分析作者:陶苏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8期【摘要】《南方周末》自2007年创立了单独的评论版面,几经改革后至今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其版面规模宏大、涉及题材广泛都为国内传统媒体之少数。

本文尝试通过对2013年9月到11月的评论文章进行内容和题材上的分析研究,侧重对其评论特色进行总结。

【关键词】《南方周末》评论特色《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是中国最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之一。

目前报纸分为新闻、时局、经济、文化、评论、绿色六大版块。

而评论版块以其批判的精神、冷静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情怀,体现出一个成熟媒体对于社会舆论高端的理性引导。

一、文本选择本文选择了2013年9月5日至11月28日这三个月的评论文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第一,遵从新闻报道的时新性原则,评论也一样,最新最热的评论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所在,才能理性正确引导当下大众的舆论倾向。

第二,9月到11月虽然不是传统意义的季度限定,但从时间上来说是一个完整的季度,是一个周报相对完整的出版周期,能充分地反映出一家报刊的办报特色。

二、数据分析1、内容分析9月5日至11月28日评论内容数量比例,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连续的109天中共刊登了289篇评论,涉猎内容非常广泛。

其中,关于政治的评论共50篇,在所有评论中首当其冲。

评论版的黄金栏目“方舟评论”多为时政评论,比如11月14的《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完成现代国家转型》。

其次是社会评论,说明《南方周末》对于当下社会民生是相当重视的,11月28日“周末茶座”的《奢侈的二胎》就是围绕市民生二胎的话题展开评述的。

而大众所关心的医疗问题、“三农”问题以及时下热门的环保问题也均有涉及。

例如11月21日“三言两语”的《医患关系,来碗鸡汤》、9月12日“乡村乡村”的《农民买房不在城镇落户》以及10月17日的“漫画一针”《节约能源变得更重要了》等评论。

《南方都市报》与《南方周末》的新闻策划

《南方都市报》与《南方周末》的新闻策划

《南方都市报》与《南方周末》的新闻策划(转贴)《南方都市报》的新闻策划自1997年创刊以来,《南方都市报》成功的策划作品——“黛安娜专集”“1998世界杯特刊”“一日看百年”“中国财富白皮书”等,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绝无仅有的篇章。

其成功运作还强化了报界杂志化、画刊化、公共性、市民性的潮流,成为全国都市报界一份重要的新时代新主流媒体。

市场运作和市场冲击力,成为《南方都市报》的一种生存方式;成功的策划,成为《南方都市报》生存方式的基石。

作为一家在全国报界占有突出地位的报纸,《南方都市报》的策划是全方位的。

这里,我们只研究其新闻报道策划。

《南方都市报》策划的特点:以大造势,以深取胜,以独见长,以近切入。

新闻性,分析性,前瞻性,创新性,趣味性,时效性,应有尽有。

既气势磅礴,激情无限,又先锋新锐,新鲜可读。

可称运筹帷幄,高潮迭起。

1.策划特色之一:宏大的气势,创新的胆略强调大气魄,大手笔,大视野,办大报是《南方都市报》的发展战略。

事实上,经过两次扩版,该报不仅成为中国版数最多的日报,而且大气磅礴更成为其主导风格,其宏大气势的灵魂是创新的胆魄。

2000年12月29日,该报发行228个版,创下了中国报业之最。

而该报此日的意义不仅在于版数的扩张而在于她用120版的空间创造了中国报业年终对中国经济的总体盘点评价———《中国财富白皮书》。

这次气势恢宏的新闻策划,大胆借用白皮书这个概念,对中国经济进行宏观分析和把握。

它囊括了中国家电、汽车、通信、电脑、药业、食品等各行业,先总结了市场一年的变化,从宏观上得出一个产业发展的整体观感,然后盘点行业具体事件,从而折射整个行业动态。

通过国内名家专访,述评分析,图表,照片,新闻背景,资料,使整个专集点深面广,权威科学,气势宏大,通俗易懂,富有保存价值。

策划《中国财富白皮书》这样的报道,不仅需要领导的胆略、专业型的经济记者,更需要独特的视觉、创新的意识。

《中国财富白皮书》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特色探析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特色探析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特色探析作者:宫玉玲郑芝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6期摘要:《南方周末》素来以其深度报道著称。

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使深度报道的写作手法逐渐成熟与稳定并形成一大特色。

时间或逻辑的结构,从点到线的报道维度以及富有思辨色彩和理论追求的语言在其报道中成为区别它报的亮点为受众所接受。

通过此次研究与梳理希望为深度报道的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关键词:深度报道南方周末国庆中图分类号:G2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一、结构上,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建构全篇在“资治通鉴”专题里,作者运用时间结构布局,按时间顺序梳理回顾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六十年治世历程,标志性事件被凸显出来以惊醒世人:没有制约的权力,人民无论怎样辛勤创造,都无法满足它那黑洞般贪婪的胃口。

所有积累起来的文明终将会被权力的病毒侵袭,成为帝国坍塌的直接导火索。

在“国家机器”专题里,“军队国家动用军队的六大时刻”这篇文章,同样运用了时间结构,事件与时间组合成为文章的小标题并缀连成篇,“1949年:接管政权”、“ 1950年:朝鲜战争”、“ ‘文革’:军管”、“ 1976年:逮捕‘四人帮’”、“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 新时期:救灾与维稳”。

阅读国庆其它报道,用时间结构全篇的手法随处可见。

除时间结构外,逻辑结构也是《南方周末》经常运用的手法。

如“平治之世,不测之忧”这篇报道,制造悬念、提出疑问、过渡、因果联系等逻辑手法并用,使报道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唐高宗李治, 体弱多病,不理朝政人所共知,加上武后雄才伟略,使一些善于奔竞的官员竞相追捧天后,这样的政治环境在经历过太祖的沉毅果敢,太宗的雄才大略之后,恐怕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同样的问题,“祖上的英明雄姿为什么在当今圣上身上依稀难寻?” 这样的疑问不仅给当时的人们以思考,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必定也不无寻思并同时反思我们当今的政治机制与社会运行。

浅论《南方周末》新闻特稿写作特点

浅论《南方周末》新闻特稿写作特点
一个特稿作者首先应该是个会讲故事的人正如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的编者戴维加洛克在序言中所说本专集所收录的代表作堪称文学的纯正典范它们的作者都是真正会讲故事的人他们让戏剧效果和情节自然展开懂得冲突和解决在叙事中的角色假如需要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叙事中注入他们的强烈情感
荫谇矿7
M嗍
浅论《南造一份以精神缘为纽 带的严肃周报.她的新闻特稿写作是在充分运用个性化的细 节、强烈的精神力量,讲述一个真正的故事,真实并深刻的记 录社会现实,从而独具特色。 关键词:《南方周末》新闻特稿写作 新闻特稿,足指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特稿。它 涉及的范『匍极其广阔,政治冲突、建设成就、社会矛盾、政府 举措、刑事犯罪。及一切构成人们关注热点新闻事件都足特 稿的报道对象。 《南方周/K》执行总编辑向熹说,“一般来讲,特稿有这样 的特点:篇幅较长、最接近义学。它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比较涉 复杂。记者的某些情感穿插在其中.对文字要求很高。…‘这 是本报不断探索的文体之一”【11。 美闰新闻学者沃尔特・福克斯说:“上乘的新闻特稿是把 细致的调奁研究、事实的准确尤误和生气勃勃、形象鲜活的 写作融合在一起的”。12l(P350) 综观《南方周末》的特稿作品,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特 稿写作更加凸现了传播信息的艺术独创性,它所青睐的义学 性的叙事手法.如精巧的构思,辗转的恳念,饱和的情理冲 突,出神入化的细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报道的 技巧,开创了多兀的新闻写作模式.记者南香红的特稿更被 誉为“中国式特稿”。当然,特稿将文学的叙事手法运用到新 闻写作中。并不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达到虚构新闻事仲的目 的.而足将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和人们的情感巧妙展现在新闻 事件的叙述中。从iijj更好地打动读者,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讲述一个真正的故事 正如Rene Cappon所说:“好的特稿仅仅只是一则好故 事的讲述”13】(P167)。特稿一般都依托新闻事件本身的曲折 走向和各种背景信息,借鉴小说的故事形式和表现手法,以 讲故事的形式让戏剧效果和情节自然展开。一个特稿作者首 先应该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讵如《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的编 者戴维・加洛克在序,1i巾所说,“本专集所收录的代表作堪称 文学的纯币典范,它们的作者都是真正会讲故事的人,他们 让戏剧效果和情节自然展开,懂得冲突和解决在叙事巾的角 色,假如需要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叙事巾注入他们的强 烈情感。”f21(P163) 市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过去数年,资源价格高涨让榆林 财富滚滚,但暴富之后,成K的烦恼也品得更加突出。《南方 周未》就刊出《榆林:巾国科威特暴富之后的成}乇烦恼》(2006 年2月23日)。文章开头就用惊世骇俗的直接引语指出的能 源开发与人居环境的尖锐矛盾。 “我们在煤田上住.就足没煤烧”.56岁的方增栋忧郁地 说道。他所在的陕丙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的地底下讵足 一个超级大煤田.日前JFf|{华神集团大柳塔煤矿开采.而离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的开题报告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的开题报告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的开题报告
题目:《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
背景介绍:
《南方周末》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周刊,以深度和新锐的报道而著称。

其中的特稿更是其独特之处,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独特的视角,揭示各种
社会问题的真相。

特稿不仅具有强大的话题性和话语权,也具有极高的
艺术价值。

因此,从叙事角度出发,分析《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特点
和风格,对于理解其新闻价值和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结构、叙事手
法和叙事语言进行分析。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叙事结构:探讨《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结构,包括线性结构、
呈现结构等,分析其结构设计、组织方式和互文关系,以及思想和艺术
上的意义。

2. 叙事手法:挖掘《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手法,包括主题句、铺垫、推进、高潮、结尾等等,分析其运用的技巧、效果以及与话题的关
联程度。

3. 叙事语言:评价《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语言,包括语言特点、
表现方式、文字风格、修辞手法等,分析其对叙事效果产生的作用和影
响力。

预期成果:
本研究旨在对《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特点和风格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其新闻和文化价值。

预期的研究成果包括一篇综述性的论文,
详细阐述特稿的叙事特点和风格,同时揭示其文化和艺术上的意义。


外,本研究还将为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对于提高叙事艺术的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作者:刘祥平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8期“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便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

其中,《南方周末》的报道尤为精彩,将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坚持“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宗旨,努力做一份以精神缘为纽带的严肃周报,与600万知识型读者一起记录时代进程。

作为发行量达130多万份的中国第一周报,《周方周末》被誉为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公信力最强、版数最多的综合类周报。

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其“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风格独步报林,用自身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和如今的政治环境下,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值得报界同仁学习。

重现文人论政精神张季鸾在社评《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

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机关,不是实业机关。

”①可见,在历史上我国报业与各国的不同首先就在于“文人论政”这一点上。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每天该报首栏都有政论文章一篇,首开“文人论政”之风,之后“文人论政”开始兴盛,议题指向国家政党等宏大主题,充分发扬了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直到1948年12月储安平的《观察》被国民党查封为止。

再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次运动、历史事件,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人论政”这一传统已经断裂。

文人论政,由于现实的羁绊,已不可能回到历史上的辉煌水准。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政治民主的推进,一个喜人的局面是新闻时评的不断兴盛,民意表达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公共空间。

《南方周末》便是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下重现了文人论政精神。

2008年5月22日,《南方周末》推出“汶川九歌”特刊,用整整36个版报道汶川大地震。

其最具特色的是头版,这一天的头版不是什么新闻报道,而是一篇激情澎湃的社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头版是一份报纸最重要、最显赫、最引人注目的版面,最能体现媒体的价值取向和新闻理念,也是最能体现《南方周末》办报特色的。

《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

《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

《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作者:张立波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6期摘要:《南方周末》新闻特稿是我国特稿的典范。

本文针对《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相应的探讨,望相关人员可以借鉴和采纳。

关键词:南方周末;新闻特稿;采写特点;发展趋势特稿又叫做纪实特稿或者是新闻特稿。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文字的表述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将问题说的更加透彻的报道。

特稿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主要可以分为解释性报道以及预测性报道等。

一、《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一)具有画面性的采访视角《南方周末》新闻特稿采访与一般采访不同。

通常情况下,《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访主要是采访一个又一个画面。

采访主要是围绕着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又一个画面,写作的目的就是对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

因此,新闻特稿的成败直接取决于记者的采访,如果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之下,即便是记者的文笔功底再厉害,写的再惟妙惟肖,描述出来的东西也会违背新闻特稿本质和意义。

新闻特稿的本质就是真实,《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征,在每一个细节中,都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在倾听中开始还原画面。

(二)语言以及写作具有冷静自制的特点《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稿以语言之美以及重视细节为写作基础,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将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

通体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的将事实真相表达出来,从而给观众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更加的打动人心。

比如:在《“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

”这些对主人公生活环境的描写,通过一些细节将犀利哥生活更加真实的展现出来。

通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美的情趣,与此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现场的氛围。

这种语言的描写,如果只是单单靠图像是根本无法表达出来的。

因此,在对《南方周末》新闻特稿进行写作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对其写作的语言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

《南方周末》玉树地震报道分析

《南方周末》玉树地震报道分析

《南方周末》玉树地震报道分析摘要:被誉为中国第一周报的《南方周末》,向来以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公信力最强、版数最多著名;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

在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之后,《南方周末》迅速地进行了一次玉树地震策划性报道,其风格独特,充满人情味的报道感动了全中国,值得学习和探讨。

关键词:南方周末;玉树地震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01一、标题的吸引力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添辉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玉树地震发生之后,4月15日《南方周末》开始对此次地震进行报道。

15日头版头条即是:“玉树有难”,配有玉树灾区图片并解释:“玉树县成民房多为土坯结构,几乎全部倒塌,70%的学校发生垮塌。

”简单扼要的新闻标题交代了所发生的事件及事发地点,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在这一组报道中,又穿插着许多连贯的小标题,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佛语有云:同体大悲,指一切众生与己身同体,他人的痛苦即是自己的痛苦。

六字真言分别作为四个小标题使用,与文章相呼应,有深刻的涵义,概括了玉树地震报道的内容,突出了玉树救援进程的阶段性,给读者鲜明的时间感,使整篇报道富有感情和哀情,呈现出了玉树灾区的灾情及救援行动的进展情况,同时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安抚。

二、文字的震撼力4月14日灾难发生之后,《南方周末》的特别策划性报道充满了人情味儿,读者们从这里看到了灾区群众的悲痛,看到了救援队伍的艰苦,同时也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从这次地震策划性报道的总体来看,《南方周末》的确做到了真实、悲悯和感人,它在用文字的力量将全国人民的心同灾区人民的生死紧紧地系在一起,用文字的力量呼唤更多地人去关注灾区,这样的文字是很有震撼力的。

详细地分析这次报道中的所有新闻,体裁丰富多样,其中有消息、有通讯和记者口述新闻特写。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书记录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书记录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书记录一、内容概要特稿的选题策略: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选题,包括选题的重要性、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如何判断新闻价值等。

作者强调选题应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要能引发公众共鸣。

我也对特稿团队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平台特色进行深入调查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特稿采访技巧:书中详细阐述了采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采访。

作者强调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采访对象、设计采访问题等。

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处理采访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何捕捉采访对象的真实情感和细节。

我深感采访是特稿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考验记者专业素质的关键时刻。

特稿写作方法:本书对特稿的写作特点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了如何将事件和人物紧密结合起来,如何通过叙事来揭示新闻背后的深层原因和现实意义。

书中还对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增强报道的感染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特稿的写作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特稿编辑与呈现:书中介绍了特稿编辑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包括如何调整文章结构、如何优化语言表达等。

作者还强调了视觉元素在特稿报道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图片、图表等视觉元素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特稿编辑的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感受到专业的新闻报道不仅仅体现在文字表达上,还包括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信息的有效传达。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还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强调了团队合作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不仅是一本关于新闻采写的专业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深度报道的艺术创作手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新闻采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记录下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

二、手册概述本章节对《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概述了其背景、目的、结构以及重要性。

新闻学习——南方周末特稿选题实战经验

新闻学习——南方周末特稿选题实战经验

南方周末编辑写的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研究文/张捷《南方周末》在2003年中的“城市专题”版正式启动对特稿的大力探索,2004年初开辟“特别报道”版专门呈现以特稿为主打的组合式报道,至今已累计操作完成200余个题目,被读者和业界公认为《南方周末》最有阅读乐趣的版面之一。

本文从选题分类、选题原则、选题来源、选题要义四个层面分析南方周末特稿选题。

一、选题分类南方周末特稿选题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事件类。

以下是对这四类选题的概略描摹。

1.人物类在《为故事而写作》一文中,美国普利策特稿奖的首度获奖者富兰克林谈到:“一个故事蕴含了一系列情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境,他的遭遇和他的反应就是情节的展开。

”①这句话大致可以用来概括南方周末特稿的人物类选题。

在这类报道中,人物性格是重要的叙事推动力。

比如:《两个男人的20年婚姻》(2005年9月29日):四川同性恋人李蜀仁和孙庆生20年勇敢而艰辛的“婚姻”之路。

从两个男人幼时性意识初萌开始,到对性取向的认知、挣扎,接受现实,相识,定情,波折相守,如此20年,乃至收养孩子共同抚育,“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我们白头偕老”。

②《一个农村娃的“赌局”》(2005年11月17日):24岁的四川年轻人吴悔7年来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复读,二是参加高考。

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衣锦还乡,为此不择手段。

他使用了4个化名,5次复读,6次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是为了等待一所学校让他迅速实现“当官”的梦想。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2007年4月12日)。

粉丝杨丽娟的父亲因女儿没能单独见上刘德华,跳海自尽。

如果一件事情无法解释,那么一定有你所不知道的事实存在。

此文提供了一个掩藏着敏感、绝望和固执的故事。

有的选题主角数目超过1,但是在情感或者行动上近乎一个主体,所以一并列为人物类。

2.人群类某个特定时域中的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他们因为历史发展的某个节点而造就。

丁补之:特稿特难搞

丁补之:特稿特难搞

丁补之:特稿特难搞2013-07-08 15:51:15作者:丁补之来源:南方传媒研究丁补之要说最近的厦门 BRT起火事件是一个很好的特稿题材,恐怕没有人会反对。

“嫌疑人”陈水总被披露后,包括新闻从业人员在内,众多围观人士都有评论。

其中的关键词是“个人”、“社会”和“政府”。

对于纵火杀人者(如果存在)值不值得同情,究竟是其人十恶不赦,还是社会和政府也脱不了干系,更是在微博上产生严重分歧,甚至不同意见者之间互相请求“拉黑”,以示“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般来说,争论双方不免会持有一个相对简化的结论,这和天生复杂的现实之间本来就是一种冲突。

而特稿写作,正是便于呈现事件复杂多元性、也不必给出单一结论的一种文体。

对这一题材,我的前同事、南方周末头版编辑杨继斌以一种略带激烈的语气说:“我希望同行这一次不要讲纵火犯的任何悲惨故事。

因为这正是他希望的。

也不要讲纵火犯的任何诉求。

因为这也是他希望的。

无论他的命运是多么悲惨,但当他把普通人作为手段时,他就是人类的敌人、可耻的懦夫和人人可诛的罪犯。

这没有任何可以讨论的。

别他妈让几十条性命,成为媒体为这个人类公敌背书的理由。

”杨继斌同时也是大家公认的特稿高手。

多年前我读到他关于农妇何冉凤的报道初稿(刊发稿有修改),难忘至今。

其上述意见不无中肯,不过也承认了纵火犯可能存在的悲惨故事。

在我看来,其人(若)纵火固然罪大恶极,迹近恐怖,但也不能藉此否认客观报道和分析产生这一行为的过程及原因的价值,这是为以后提供个人救济渠道和事前预防可能的必由之路。

有争论没什么,甚至是一件好事,这客观上说明了新闻业自《张君案检讨》一文以来的进步。

新媒体一来,最近几年大家好像都很赶时间。

这也算是将报道面世之后的争论,提到了报道面世之前。

最近几年来,在特稿写作领域,被叫好的报道有一些,有争议的特稿也不少。

从《“差生”韩寒》、《诗人与银行家的对决》到《厉害女士》,不乏热闹。

文章引起关注,除题材原因之外,说明读者也不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
【摘要】:伴随着公众意识的觉醒,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了解事件概况,他们希望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始末以及发生原因和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特稿这一善于深度解释事物本质的文体应运而生。

特稿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其内容详尽,报道深刻,还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对特稿的叙事学分析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南方周末》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性周报,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是其特色之一。

2003年,《南方周末》辟出专版刊发特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式特稿”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叙事学角度的分析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特稿和《南方周末》特稿进行概述,并阐述了对其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别从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四个方面,探究《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方式;第三部分分析《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策略,总结其叙事特点,为特稿写作提供学习范本。

本文运用了典型抽样的方法,从2003年《南方周末》特稿诞生之后至2012年底所发表的特稿中,抽取四十余篇典型的特稿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并且为了使研究更具指向性,又将抽选重点放在近五年中所发表的特稿,所选样本题材涉及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和事件类四种类型,内容兼顾农村变迁、社会热点、教育体制、海外传奇等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南方周末》特稿内容的主要方面。

采用演绎归纳法、内容分析法和典型个案分析法,结合叙事学和新闻叙事学的
相关理论,对样本进行分析解读,并探究其叙事策略,力求对新闻采写实践及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南方周末》特稿叙事分析叙事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7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1、对《南方周末》的研究11-122、对特稿的研究12三、相关理论概述12-151、叙事学12-142、新闻叙事学14-15四、研究方法15-17第一章《南方周末》特稿及其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17-221.1特稿的界定17-181.1.1特稿的起源与发展171.1.2特稿的界定17-181.2《南方周末》特稿的发展历程18-201.3对《南方周末》特稿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20-221.3.1可行性分析201.3.2必要性分析20-22第二章《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方式22-422.1《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者22-272.1.1叙述者22-232.1.2新闻叙述者232.1.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者23-272.2《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时间27-342.2.1《南方周末》特稿的时序27-302.2.2《南方周末》特稿的时限30-322.2.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频率32-342.3《南方周
末》特稿的视角34-372.3.1零聚焦叙事34-352.3.2内聚焦叙事35-372.3.3外聚焦叙事372.4《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结构37-422.4.1时间连接型38-392.4.2因果关系型39-402.4.3情节转换型40-42第三章《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策略42-493.1新闻故事化42-453.1.1刻画细节42-433.1.2聚焦人物43-453.2戏剧化叙事45-483.2.1悬念45-463.2.2冲突46-483.3平民化报道方式48-493.3.1“展示”的报道方式483.3.2通俗易懂的语言48-49结语49-50参考文献50-52附录52-5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致谢55-56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6-5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