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1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增强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a. 父母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品质?b. 子女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
(2)学生课后阅读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八年级第三单元《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父母的心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体会开头和结尾写法的妙处,积累语言。
朗读训练。
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一波三折的特点。
揣摩人物心理。
3.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一波三折的结构。
2.体会“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2、生词音形义:二、猜读教师讲本文故事的开端,请学生猜测:贫穷父母会怎么办?三、细读阅读课文,了解文中的贫穷父母又会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3.教师组织讨论:文中的这对穷夫妻在经历了犹豫、三次送子的波折后,最终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出去。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学生分角色朗读7—15段,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情感。
听的学生边听边勾画出能显示贫穷父母内心活动的词语。
小结:这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作者运用对话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组织得曲折生动:先犹豫不决,之后又三次送子、三次要子,最后决定不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送与不送都是爱,那矛盾冲突的父母之心经历着怎样的痛苦煎熬啊。
正是这矛盾的爱子之心激荡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四、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1.简介作者川端康成的经历和其作品的主要风格。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章的精彩之处。
3.交流:读出最打动你的地方,说说感受。
五、你如何看待父母的心请结合文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以“父母的心是”为形式,写上一两句话,写出你对父母之心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检测1、《父母的心》选出《_______》,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______。
他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成名作是《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2、课文的原文有这样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却相当的脏。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略读课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责任学校绿汁中学责任教师文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单元主题下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了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学生在之前已经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亲》、《人琴俱亡》的情感铺垫,对亲情的感悟得到了酝酿,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更多的是真正自主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能碰撞出思想和心灵的火花,感情得到升华。
2、教学目标分析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难词2、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方法2、能走进文本,探寻小说中作者蕴含的淡淡哀怨。
情感目标:体会父母的心,激发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关爱父母,感恩父母。
3、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和掌握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笔法。
感受父母心,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恩教学难点:体会川端康成小说“淡淡的哀怨”风格。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的融入作品,体会父母的心,激发学生换位思考,关爱父母的情感,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适而抒情的背景音乐,与本文相似情节相关漫画的插入,将为整堂课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用心去感受父母,感恩父母。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老师有几幅漫画想要和你们共勉。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努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父母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
4.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补充。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感悟文章。
2. 请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孝敬之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温馨的家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牺牲,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认识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2.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学会从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做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父母的心》相关内容。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父母爱的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父母爱的思考,导入新课《父母的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父母的心》,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母的爱。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父母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强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孝敬父母的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做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10.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发言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父母心的理解和孝敬父母的行动。
2. 结合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家长的反馈,评估学生对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分享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
2. 开展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感恩之情。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3)学会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父母的心,学会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1. 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理解父母的心,培养感恩之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中父母爱的表现。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父母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父母的爱。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3.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分享等。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情感投入和表达准确性。
3. 作文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于“父母的爱”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4. 感恩行为: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感恩表现,如帮助家务、关心父母健康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十五父母的心【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感受父母浓浓的爱。
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
3.理解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学习重难点】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感受父母浓浓的爱。
(重点)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
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她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她,这个地方,叫做“家”;当然还有这么一颗心,她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
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
《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
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濑.户(lài)褴褛..(lán lǚ)酬.谢(chóu)舱.(cāng) 女佣.(yōng)3.理解词义。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如数奉还:按原来的数目归还。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祈祷:一种某某仪式,信仰某某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恩重如山:形容恩德极大。
褴褛:(衣服)破烂。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能按照情节发展的规律给文章划分结构吗?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破题。
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第3-6段),故事的开端。
《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育新中学语文组符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1、理解用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现在,我来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师: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最崇拜是明星,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份一个专家对日本、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请你对“英雄、明星、父母”三种类型的人进行主次排列。
调查结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三;美国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三;中国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三。
同学们,中国学生把父母放在第三位,与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
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父母说说其中的原因吗?二、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一)初读,理情节。
我以反弹琵琶的的手法,设疑1.师:初读课文,我觉得文中的这对父母真可恶,他们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的卖掉。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这对父母真的可恶吗?(二)二读,抓神态师:当老师读完第二遍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心狠”。
他们把三岁的小女儿送去姑且不论,单是每次送孩子时,总是“雄纠纠,气昂昂”的。
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结合文中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追问: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三)三读,析语言师:虽然这对父母“不可恶”、“不心狠”,但读了第三遍课文后,我觉得他们很“狡猾”,因为他们找了种种理由要回孩子。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父母的心》教案
然而,我也发现,在写作技巧的掌握上,学生们还存在一些困难。如何运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腻的描绘来表达情感,这对于他们来说挑战较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帮助他们逐步提升写作水平。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学习了如何通过写作技巧表达对父母的爱。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父母之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和言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写作技巧分析: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具体事例、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等手法来展现父母之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
举例:文章中描述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如“日夜操劳,舍不得吃穿,只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这句话展示了父母的无私奉献,是教学中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之爱,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是教学难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父母之爱的基本概念。父母之心是伟大而无私的,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文章中通过描述父母为子女所做的种种牺牲,展示了父母之爱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重点词汇。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父母之爱。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优秀教案苏教版1
【关键字】教案《父母的心》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
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品读课文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语言简明(2)内容完整过度语:刚才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请大家把你的内容概括写在小纸条上。
(出示学生作品)依照这两个要求请大家对刚才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
(学生点评)总结:由此,我们明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要说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老师是这么概括的(投影:本文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送出去的故事)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过度语:同学们,刚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我们或许会发现,文中的父母在送还是不送孩子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哪些波澜呢?现在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体验一下父母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吧。
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决定表情原因当天傍晚送走大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第二天早上送走二儿子无精打采接班人次序第二天傍晚送走三岁女儿不好意思和婆婆太像了第三天上午全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过度语:同学们填表很认真,请一位同学把结果给大家说一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 《父母的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重点】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难点】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从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中,我们能找到这句俗语最好的诠释。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以他惯常的柔腻、纤细的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却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人间至情!一、自主展示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
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在东京帝国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
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成名作)(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
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的少男少女》(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羽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l—1962)等。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父母的心》教案设计执教者:李明伟执教班级;镇江市第十中学八(1)班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2. 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之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3. 体会小说语言意味深长的特色,激发学生想象力4. 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教学过程:一. 导入以一则故事导入新课二. 研读课文(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速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3.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4.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三).小结三.拓展延伸1.这篇小说不仅很感人,而且文章中很多地方读完之后值得我们回味、思考,甚至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1)文中三次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借那一对夫妻的口讲的很清楚,第一次决定把大儿子送给贵妇人的时候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斗争,什么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他们商量的过程写出来。
(2)文末“那一家六口又终于团聚了。
”这一喜剧性的结尾让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团聚时的场面吗?2.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学父母对我们的爱时总习惯于直接抒情,往往写出来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能感动人。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
你能联系实际,用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写一个最能体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小片段吗?我们能为我们的父母做些什么呢?四.以学生集体背诵孟郊的《游子吟》结束课文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父母的心》教案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增进对家庭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2)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父母的爱。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的爱。
(2)教师总结: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呼吁同学们珍惜家庭时光,孝敬父母。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整理成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父母的心》,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家庭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分析父母的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现课文的新意。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父母的爱的伟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关爱父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课文《父母的心》。
2. 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文章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3、能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学会理解父母并去关爱他们。
教学重难点:1、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文章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一、预习展示1、给加点字注音濑.户()女佣.()酬.谢()舱.()衣衫褴褛..()失魂落魄.()如数奉.还()2、文学常识积累《父母的心》的作者是(),他是()人,当代()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等,1968年获()文学奖。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1、问题解答: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2、(品味语言)同学们,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抉择是如此的艰难,内心是如此的矛盾,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心理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注意要读出感觉。
3、既然要孩子,为什么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4、同学们,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抉择是如此的艰难,内心是如此的矛盾,那么大家能否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设想一下父母在送走每一个孩子时的心理活动,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①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②送走长子时?③用次子换回长子时?④用女儿换回次子时?⑤要回女儿时?5、这篇课文,从父母四次送还孩子,你能体会出文中“父母的心”吗?6、同学们,那么你认为什么是父母的心呢?请静静的回味,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结合自身把这种爱表达出来。
7、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三、课堂整理四、当堂练习1.“数”字有三个读音:A.shǔ B.shù C.shuò,下面的成语中加粗的“数”应读什么音?在括号内写上序号。
(1)数不胜数()(2)如数奉还()(3)数典忘祖()(4)数见不鲜()(5)数米而炊()(6)数一数二()2.给加粗词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体会开头和结尾写法的妙处,积累语言。
2.朗读训练。
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一波三折的特点。
揣摩人物心理。
3.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波三折的结构。
2.体会“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生词音形义:
二、猜读
教师讲本文故事的开端,请学生猜测:贫穷父母会怎么办?
三、细读
阅读课文,了解文中的贫穷父母又会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3.教师组织讨论:文中的这对穷夫妻在经历了犹豫、三次送子的波折后,最终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出去。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学生分角色朗读7—15段,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情感。
听的学生边听边勾画出能显示贫穷父母内心活动的词语。
小结:这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作者运用对话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组织得曲折生动:先犹豫不决,之后又三次送子、三次要子,最后决定不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送与不送都是爱,那矛盾冲突的父母之心经历着怎样的痛苦煎熬啊。
正是这矛盾的爱子之心激荡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四、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
1.简介作者川端康成的经历和其作品的主要风格。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章的精彩之处。
3.交流:读出最打动你的地方,说说感受。
五、你如何看待父母的心
请结合文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以“父母的心是”为形式,写上一两句话,写出你对父母之心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检测
1、《父母的心》选出《_______》,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______。
他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成名作是《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2、课文的原文有这样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却相当的脏。
”课文将这个“脏”字改作“破旧”。
为什么要这样改?请说说你的体会。
(10分)
3、给下面文字续写一句话。
(6分)
对一个年近古稀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子女们对父母为他们创造幸福所表示的感激更为高兴的事了,反之,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写父母对三个孩子一个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概括?(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