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初中阅读教学,将2011年版课标与2001年实验稿实行比较研读,凸显课改十年来连续一贯的重要理念和思想,以及2011年版新的调整和变化,为初中阅读教学提供若干指导。

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根据课标前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要求学员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并熟知和领会四个基本理念;第二部分,解读“课程目标与内容”,重点是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第三部分,提炼“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若干重要思想和原则。

这三大部分内容中,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目的是协助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从中观层面系统领会和把握2011年版课标对初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抓住精读水平的几个关键点,高度重视阅读对话的理念;区别文学作品教学与实用文章教学的不同姿态和不同目标;清醒理解语文知识的功能和性质;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学习要求】1.准备好纸质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好同时准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听讲座时,便于翻阅;听完讲座,按照“思考与活动1”的建议,继续阅读。

2.完成“思考与活动2、3”题的任务,即时完成并发布在网络平台上。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王漫(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我们对2011年版课标的解读,既要注重到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注重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部分。

在研读这两部分对第四学段(初中)阅读教学相关论述的同时,适当勾连其他部分、其他学段的文字,便于更好地理解初中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1一、语文学科课程理念的培训标准(一)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1、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 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2) 理解语文素养的基本点。

2、内容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学习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4、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5、评价理念: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新的评价观念。

(1) 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语文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学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 语文课程新的评价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贯穿日常的整个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

(三) 语文课标与教学大纲的比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的内容标准各领域 /主题/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教学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核与评价附录术语解释案例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培训标准(一) 总目标: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二) 分类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4、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语文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语文课程内容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培训标准(一) 了解语文和语文课程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5)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第一学段(1~2年级) (5)第二学段(3~4年级) (7)第三学段(5~6年级) (8)第四学段(7~9年级) (9)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1)一、教学建议 (11)二、评价建议 (14)(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5)(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5)(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5)(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5)(五)具体建议 (15)三、教材编写建议 (18)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8)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9)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3)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3)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3)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语文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颁布的指导语文教学的一套标准。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旨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简要介绍。

一、理念和目标1. 理念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理念。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文化意识、语言学习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公民。

2. 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了四个方面的目标: -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得体地进行语言表达。

- 培养语言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感受语言的美和文化的魅力。

- 培养语言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

- 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使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凝练自己的文化品格。

二、课程结构1. 总体结构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分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两个阶段。

每个阶段均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2.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中,必修部分包括语文基础、中国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等内容;选修部分包括修辞、修辞与修辞作用、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等内容。

3.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必修部分包括语言基础、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学阅读、现代文学阅读等内容;选修部分包括修辞与修辞作用、文学比较、古代文化等内容。

三、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包括文字、语言、文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2. 教学方式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包括讲授、讨论、互动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教学评价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1. 这套课程标准的背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在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制定的。

该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

2. 课程目标该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 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发展良好的阅读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了解和欣赏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对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3. 课程内容概述该标准明确了初中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研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语言文字基础学生需要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和基本笔画,研究常用词语和词组的意思和用法,了解语音、语法等基本知识。

3.2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各种文体的文章,从中获得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3.3 写作表达学生需要学会进行各种写作活动,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提高写作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3.4 口语交际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和演讲。

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3.5 文化传承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4. 评价方式学校将根据该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语文研究情况。

评价方式可能包括笔试、口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发展情况。

5. 教材选择与开发学校可以根据该课程标准选择或开发适合的教材,以支持学生的研究。

教材应与课程标准相匹配,内容丰富、生动,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6. 实施和监测学校会根据该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实施和监测机制,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研究情况的监测。

相关部门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推动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完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最新(2011年)

(完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部最新(2011年)

教育部最新(2011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读书笔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书笔记1摘抄内容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正确认识课程理念。

(一)语文学科特点及教学特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工具性”“人文性”这两方面的任务,在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上下大功夫,实现二者的高度统一: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二)语文学科新课程理念及教学策略。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语文学科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其他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关注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

(2)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4)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学习仍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田地,沟通与生活联系。

(2)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7.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8.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遵循语文学科教学基本原则。

国家教育部2011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2011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2011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简介这份文档旨在介绍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发布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该标准是为了促进初中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而制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标准内容新课程标准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学科目标:明确了初中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2. 课程内容:涵盖了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阅读、写作、口语、听力、翻译等方面的技能培养。

3. 研究要求:明确了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意识的培养。

4. 教学过程:指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合作研究等。

实施情况自2011年起,国家教育部要求各地中小学在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不同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

影响与展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研究和生活需求。

然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如资源不足、教育差距等。

因此,今后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初中语文教育,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

结论国家教育部2011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促进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通过以这一标准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同时,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继续解决存在的问题,以确保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和推广。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那一次,我真___——“学会记事”写作指导》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那一次,我真___——“学会记事”写作指导》

“那一次,我真”——“学会记事”写作指导谷城县石花镇中心学校徐马玲教学目标:学会选真情实感的素材,做朴实细腻的描写。

教学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记叙性的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教学实践证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激发表达欲望、提升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次作文指导旨在通过“展示文题来导入”“经典点津而演练”“教师下水促提升”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选真情实感的素材,做朴实细腻的描写,力争学会叙好事。

指导流程:一、文题展示来导入:请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链接: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谈到写作时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如果善于“讲故事”,就是擅长“记事,”那作文就变得简单起来。

学习目标:学会选真情实感的素材,做朴实细腻的描写。

)二、经典点津而演练:(一)A温故经典: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文中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1.母亲劝慰脾气暴怒无常的我。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我。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临终还牵挂着我和妹妹。

技法点津:一、选实事、抒真情;B文题演练:请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审题指导预案:“那一次”应写一件事,要交代事件的六要素,写好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我”是故事的主人公,用第一人称;“真”表明这件事带来的情感冲击很强烈,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感情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要求:一句话概括事件和感受。

示例:那一次,我真后悔——我责骂父亲吸烟无能,听奶奶唠叨得知父亲苦心,我真后悔;学生交流:(二)A经典回顾:《走一步,再走一步》起因:游戏玩厌,渴望爬崖;(略)经过:爬上悬崖,害怕紧张;被困悬崖,恐惧疲乏;父亲劝导,小心下崖;(详)结果:爬下悬崖,自信自豪;(略)——详写突出主旨: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达的地方。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程简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围绕“真实的写作”展开。

回到“真实的写作”是回到写作的本源,是在追寻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写作是什么?“真实的写作”是对“虚假的写作”的反拨,提出“真实的写作”即是让写作回到常识,回到生活本身。

“真实的写作”在中学写作教学的语境中其基本涵义有三个: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写作交往真实有效的策略,写作生产的真实形态。

相应于“真实的写作”的基本涵义,具体的教学策略分别为:强化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意识,培育明晰恰切的文体感,写作全过程的关注和导控。

【学习要求】1. 深入领会本课程的内容,把握“真实的写作”的基本特征,从“真实的写作”的角度分析“思考和活动”中的案例,案例分析要言之有理,持之以故。

2. 学以致用,践行“真实写作”的理念,生成自己的写作教学案例或写作教学故事,并在“学习社区”与同伴分享写作教学案例和写作教学故事。

3. 拓展阅读,研读“思考和活动”中所提供的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深入思考和交流。

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回到“真实的写作”李卫东(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的“第四学段( 7-9 年级)”对写作提出了 8 点要求:1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能读善写”话语文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在教学中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所展示的课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构思巧妙、引人入胜的小说精品,它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情节,理解本文的主题。

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找出文中人物描写的地方,并做好批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教科书上选取的每一篇课文就如同数学课上的一道道例题,用一篇篇例文去训练学生,每篇例文学深了,也是对孩子的最好训练。

本着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能读善写”的能力,通过“三写”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写”即:一写课文内容及主题;二写课文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写感受。

在“三写”之前引导学生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如: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再进行详细的写前培训:一写课文内容及主题,二写课文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写感受。

二写的时候指导学生应先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在此基础上思考这些内容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字词是语文学习之根,根断则树绝,因此要求学生在三写之前应该充分的阅读课文内容,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这也是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读出文学作品的美感、情感、语言之美、人物心灵之美、事件所体现的社会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新增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新增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7~9年级新增古文:古文《论语》增加篇目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庄子》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礼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列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金安区梅山路小学车福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

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在解读之前,先了解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课标的功能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正能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在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二)

【课程简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二)重点展示 2011 年版课标在识字写字教学、写作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

以帮助教师了解 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学习要求】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

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

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 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 左右”。

2. 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及中考语文趋势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及中考语文趋势分析

1. 课程性质重新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 确立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领 3. 明确课程基础任务,强调传统语文的重要性——培养语文文字能力 4. 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5. 关注阅读教学——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了明确阐述 6. 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关于中考语文趋势分析
高度决定视野 角度改变观念
一、把握课程标准,细化《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方面,有三个原则: (1)真实、全面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 的水平;(2)为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提供依据;(3) 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而这就首先明确,中考试题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是客观的、全 面的,密切关注课标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初中三年语文学 习情况的终结性评价。同时,中考试题要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中考 是基于选拔的考查。再是,中考试题与学校常态的教学是密切相关的 ,不能以老师教什么就考什么、老师怎么教就怎么考为准,而是教师 的教学应该遵循教学原则,应该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应该按照课程 标准的要求进行,只有如此才能不背离中考考查的方向,才能推进整 个教学改革的发展。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及中考语文趋势分析
萍乡市教研室
2013年3月
一、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内容
(语文课标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北大温儒敏教授指出: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是针对长期以来 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 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2011初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1初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1初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最新语文课程规范,对初中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部分主要内容:
1.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 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3.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如下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如下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倡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6. 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以上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部分内容,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教育部官网或咨询语文教师。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PPT课件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PPT课件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初中部分)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情况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与“实验稿”通识部分的对比解读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分模块解读
四、全面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
第一部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实验稿”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 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 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 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 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 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 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第一部分 一、课程性质
• “实验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此段内容在 “2011年版”被移至引言 中,上文已有分析,不 再赘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 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 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情况
• (三)语文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 七个坚持
•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 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 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 资源。
•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 “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第一学段(1~2年级) (5)第二学段(3~4年级) (6)第三学段(5~6年级) (7)第四学段(7~9年级) (9)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1)一、教学建议 (11)二、评价建议 (14)(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4)(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4)(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5)(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5)(五)具体建议 (15)三、教材编写建议 (18)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8)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9)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1)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1)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2)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4)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4.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