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综合实践《情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实践情趣:奇情入景教案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实践情趣:奇情入景教案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情趣:奇情入景设计意图:1.初步了解什么是“情趣”,什么是有情趣之文。

2.懂得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从中感受到的情趣也是不同的。

3.明了诗文中景物的情趣,实际上便是作者的情趣;作者感受景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自我;与其说是要观察、贴近生活、事务,不如说阅览、洞悉自我的心灵。

相关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题为“天人合一”,表达人对大自然的欣赏、赞美与融合,所选的都是与大自然有关的写景诗文.这些诗文都是具有“情趣之美"的写景文章。

为上“情趣"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课,打下了基础。

“情趣"是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提供范文研读理解是一个重点。

最难的是如何写出情趣来,因此研读语段,学习方法是指导的要点。

在写短文环节,特意准备了秋天的美景图片,奠定基调,勾起记忆,让学生的观察和感受更为直观,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习作点评强调习作的情趣和情景交融,引导学生养成触景生情的习惯,洞悉自我心灵,感受自我表达自我,在人与自然的交汇体验中、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觅得独属于自己的心灵美景。

教学目标:1.了解情趣,品味情趣之文.2。

研读语段,学习描写方法。

3。

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奇情入景,写情趣之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概述本单元诗文,引出“情趣”之题导语: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天人对话,即人与自然的对话。

今人徐迟在《黄山记》中描绘了瑰丽的黄山胜景,气势恢宏,诗意盎然,让我们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折服,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魅力了。

李白与敬亭山默契独对,浑然忘我;杜甫登泰山而抒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孟浩然沉醉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闲适与悠淡的生活情趣里;大隐士陶渊明在《饮酒》中吟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诠释了一个天地万物中悠然自得的自我;南朝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的山水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他说,大自然的美景能使人从仕途追求中解脱出来。

八年级下册为生活增添情趣教案

八年级下册为生活增添情趣教案

八年级下册为生活增添情趣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下册为生活增添情趣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情趣和乐趣。

2. 学生能够通过不同方式为生活增添情趣。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和创造。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和标记工具。

2. 学生需要准备纸笔和其他需要的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生活情趣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展示一些美食、旅行、艺术作品等。

Step 2: 学习生活情趣的概念 (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生活情趣的概念和重要性。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你认为什么是生活情趣?- 为什么有趣的生活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重要?- 有哪些方面可以为生活增添情趣?Step 3: 探索生活情趣的方式 (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并列举不同的方式来为生活增添情趣。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式进行介绍,并与全班分享。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如旅行、阅读、手工艺、音乐、运动等。

Step 4: 情趣实践项目 (20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实践项目,并在小组内进行计划和准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项目的示例,如组织一个文化展览、设计一个创意手工艺品、制作一个短视频等。

Step 5: 实践和分享 (20分钟)学生根据计划开始实践自己选择的项目。

每个小组完成后,向全班展示和分享他们的成果。

学生可以用PPT、海报、展示板等方式展示。

Step 6: 总结和反思 (10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实践过程,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通过这个实践项目学到了什么?- 你觉得这个项目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和建议?Step 7: 作业 (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实践项目的反思和感受的短文。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情趣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情趣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情趣一.设计意图1.初步了解什么是“情趣”、什么是有情趣之文。

2.懂得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从中感受到的情趣也是不同的。

3.明了诗文中景物的情趣,实际上便是作者的情趣;作者感受景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自我;与其说观察、贴近生活、事物,不如说阅览、洞悉自我的心灵。

二.相关理论情趣的捕捉,有赖于感受能力——心灵的丰富性与同化力。

感受,是指作者的感官与情感,受到外界各种现象(如形色、音响、气味、滋味、冷暖或山川景物等)的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

感受不同于感觉:感觉主要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反应,是先天的、感官的、人皆近似的;感受则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后天的、情意的、因人而异的。

对作者来说,善于灵敏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是进行写作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

托尔斯泰曾这样评论普希金:“他的美的感觉发达到了任何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同时,他又“善于这样强烈地体验和灵敏地感觉自己的一切恶──这是宝贵的需要的特质。

善于象普希金这样灵敏地感觉的人是幸运和特别有意思的。

”感受与观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在于:观察侧重于客观方面,着眼于表现客体的具体形态;感受侧重于主观方面,着眼于表现主体的感情层次和情感变化。

换句话说,观察所要反映的是“物”,感受所要表现的是“情”和“意”。

即使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两者的区别也极为明显。

例如,一九八○年十月,艾青夫妇应邀访问美国时,观赏了驰名的爱荷华秋景,艾青的妻子高瑛,在书简里对这迷人的景色作了异常详尽的描述:丰富多采的秋叶,有深红的、浅红的、鲜红的、杏红的、紫红的、玫瑰红的。

红得透明,红得有光泽,红得有水份……有的满树红似火,有的艳丽而辉煌,象一顶巨大的凤冠,有的树只有树梢是红的,有的树红一半绿一半,或是黄一半红一半,有的树红黄绿三色为一体。

颜色的层次很多,从浅到深,从简到繁……在这段文字里,她主要运用的是观察:准确、精细的记述了六种红颜色、三种红光泽和六种红树态,把爱荷华的红叶翔实而又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情趣课教案

情趣课教案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情趣(一)——调动感官寻找“心灵的颤音”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什么是“情趣”、什么是有情趣之文。

2、懂得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从中感受到的情趣也是不同的。

3、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的习惯。

4、训练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丰富的美感与情趣。

5、调动五官,洞悉自我的心灵,写情趣之文。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的习惯。

教学难点洞悉自我的心灵,写情趣之文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教师可拿一些道具,如野花、碗、照片等)哪位同学的回答让你产生了情感共鸣?生活中,总有一首歌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句话会让我们铭记于心,总有一段情会让我们痛彻心扉。

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能调动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或喜或忧。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寻找“心灵的颤音”板书——调动感官寻找“心灵的颤音”二、新授(一)感受情趣1、人类基本情绪有哪些?2、通过练习明白情趣和情绪最大的不同在哪里练习:你认为以下行为哪些是情绪,哪些是情绪的升华?A、面对大海,感觉春暖花开B、接到一束鲜花,特别高兴。

C、看到落日,心想:太阳下山了。

D、孤独时,面对自己的影子想去拥抱E、登高前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F、听着丁丁当当地雨声,就合着节拍唱起山歌师总结:情趣指志趣志向或情调趣味。

(二)如何拥有情趣呢?师问:你见过什么颜色的太阳,曾带给你什么感受?(生答)刘白羽先生是怎样写他在飞机上见到的太阳的,徐志摩又是怎样写他见到的太阳的。

例1、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

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刘白羽《日出》师小结:见景生情——见色例2、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精品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实践课教案北师大版

【精品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实践课教案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综合实践课(二)学习目标:1.了解情趣及情趣之文。

2.品味情趣之文,学习写作方法。

3.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情趣之文(三)重点、难点:品味情趣之文,学习写作方法;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情趣之文(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约3分钟)看图赏景,引出“情趣”之题,教师展示几幅美丽的春天风景画给学生欣赏。

导入语:同学们看这几幅画是不是赏心悦目?美丽的风景不仅可以供欣赏,更能陶冶人的性情。

人们将欣赏景物的感受写下来,就是一篇具有自己独特情趣的文章。

那么,什么是情趣,什么样的文章是情趣之文,怎样才能写出具有情趣之美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目标出示】(约1分钟)1.了解情趣及情趣之文。

2.品味情趣之文,学习写作方法。

3.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情趣之文【自学环节】自学指导(约5分钟)【一说】——“情趣”之我见指导语:书本161页,读有关“读、写、说互动”文字,谈谈你对情趣的理解。

【二说】——“情趣”之独特指导语:请读课本162-163页的两篇短文:《生机勃勃的森林早晨》和《恬静的小林》两文,独立思考:面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趣?【三说】——“情趣”之感受师指导:情趣不仅源于对客观存在的观察,更是对客观景物的感受。

例如,1980年10月,艾青夫妇应邀访问美国时,观赏了驰名的爱荷华秋景,艾青的妻子高瑛,在书简里对这迷人的景色作了异常详尽的描述。

2.自主学习(约10分钟)【一说】——“情趣”之我见(1)情趣是情感、兴趣的结合,是有个人趣味的特殊的情。

(2)情趣是欣赏景物时的独特情感,独特的感受,也受作者当时情绪的影响。

(3)情趣是人对景物的趣味,有了趣味,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看到的景物融合到一起。

板书:情感、兴趣、情绪、趣味情趣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生活处处有情趣,情趣是多种多样的。

“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不仅同一景物不同季节给人感觉不同,而且同一时间,同一种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中感受的情趣也不同【二说】——“情趣”之独特1、第一篇短文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出了早晨的森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情趣教学案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情趣教学案

情趣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诗词九首》,积累文学常识。

2、口语交际。

通过仿词、填词、唱词,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认识。

.3、写作《风景这边独好》。

能抓住景物特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一课时幽居第二课时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及社会现象,给自己熟悉的歌曲、诗、词进行填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评出优秀作品。

要求:1、诗词不要求严格押韵。

2、所仿歌词必须唱出来。

3、所填内容必须积极、健康。

例文1:《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新版《虞美人》数学语文何时了,英语知多少。

电灯昨夜又未灭,周末不堪回首作业中。

课本习题应犹在,只是眼镜度数改。

问你能有几日休?回答这三年里甭想有。

例文2:《春晓》 (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新版《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夜来巴掌声, 蚊子死多少。

例文3:《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今日局里乱纷纷,群龙无首欲断魂。

借问局长何处有,秘书遥指度假村。

例文4:歌曲《伤不起》例文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例文6:《囚歌》……第三课时我们心中的“敬亭山”,可能是大自然中欢歌鸣叫的鸟儿、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匆匆的河流;也可能是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一首婉转动听的歌、一幢风格独特的建筑物;也可能是温馨的宿舍、欢乐的操场、书声琅琅的教室……请以《心中的“敬亭山”》或《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仔细观察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情实感。

2、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语句流畅、优美。

3、字数在600字以上。

《培养情趣》教学设计

《培养情趣》教学设计

《培养情趣》教学设计第一篇:《培养情趣》教学设计《培养情趣》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江苏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的第一教时。

二、设计思路现在的中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兴趣爱好广泛,但又不能正确地对待兴趣;同时,由于升学压力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往往感到生活缺乏情趣。

而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为了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解决措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并通过设疑、问答、讨论等环节,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加以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品味生活中的高雅情趣。

这也正体现本节课我的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三、教学目标1、了解情趣的含义以及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培养哪些高雅的情趣;2、让学生认识到高雅情趣的作用以及庸俗情趣的危害,从而能够自觉远离庸俗情趣,培养高雅情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培养哪些高雅的情趣;难点:培养高雅情趣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探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流程:1、导入:每一天,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忙碌的工作之后,我们都渴望休闲的乐趣,轻松一刻,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情趣。

我们的伟人也不例外,比如说朱德,老师想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朱德的了解。

生:略。

朱德戎马一生,功绩卓著,为中国的革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生活中的朱德有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视频播放:朱德的兴趣(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朱德的录像,了解伟人的生活情趣,以放松的心情直接形象地引入新课, 1 为后面生活体味生活中的情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师:看了录像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生:略。

师: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德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的生活也因此而充满情趣。

那么,什么是情趣?我们可以培养哪些高雅情趣?培养高雅情趣有什么作用?揭示课题:培养情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13最后一次讲演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

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

表达交流《情趣》

表达交流《情趣》

八年级第四单元表达交流心灵的颤音----情趣(1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161页—163页,回答:(1)什么是情趣?(2)怎样抒发自己独特的情趣?2.比较郦道元的《三峡》、余秋雨的《三峡》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说说他们的关注点和隐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3.仔细观察课本163页图片“层林尽染”,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相关课程标准】1.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2.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活动目标】1.了解情趣及情趣之文。

2.品味情趣之文,学习写作方法。

3.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情趣之文【评价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初步了解“情趣”的内涵。

2、通过学生小作文展示,比较同学们所描绘的景物及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3.通过复习、品味郦道元的《三峡》和余秋雨的《三峡》等文章,体会独特的“情趣”,怎样表达出来最好。

4.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初步尝试写富有情趣的文章。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这几幅画是不是赏心悦目?美丽的风景不仅可以供欣赏,更能陶冶人的性情。

人们将欣赏景物的感受写下来,就是一篇具有自己独特情趣的文章。

那么,什么是情趣,什么样的文章是情趣之文,怎样才能写出具有情趣之美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欣赏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一):观察体验 ---初步感知懂“情趣”活动步骤:学生自由回答课前预习中的相关问题-----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1.阅读课本161页—163页,回答:(1)什么是情趣?(2)怎样抒发自己独特的情趣?归纳总结:(1)情趣不是一般的情,而是有个性趣味的特殊的情。

小学语文情趣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情趣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语文课吗?为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可以带给我们什么乐趣?(二)新课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教师讲解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并举例说明。

3. 学生跟读、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2. 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3. 词语接龙:教师出示一个生字,学生依次接龙,说出一个与该生字相关的词语。

(四)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拓展活动: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生字、新词写一篇短文,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课后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3. 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情感态度。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相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语文八下第4单元《情趣奇情入景》课件(1)

语文八下第4单元《情趣奇情入景》课件(1)

前面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 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所采用 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转化,找关系,推导。
上底



下底
梯形的面积推导方法一: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的?下底 梯形的?上底
1.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答: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 的上底与下底 的和。 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6cm
6cm
通过观察,我发现了上面三个梯形都是等底等 高的,所以它们的面积也是一样的。
1.只剪一刀,把梯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2.只剪一刀,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
3.只剪一刀,把梯形剪成两个梯形。
4.只剪一刀,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1)
(2)
(3)
(4)
思考题:
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 底长21米,下底长45米,面积是 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艾青《爱荷华的红叶》
秋天了 爱荷华的树叶红了 红得像桃花 红得像彩霞 红得像鲜血 红得像火海 在阳光照耀下 整个爱荷华都燃烧起来了
柳宗元《小石潭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 鸣佩环,心乐之。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 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答:它的高是23米。
?米
21米
?米
45米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中有一条长8m、宽1m的小路,求草地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推导方法三:
上底 高 下底
S1 S2
上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情趣》一.设计意图1.初步了解什么是“情趣”、什么是有情趣之文。

2.懂得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因情感不同,从中感受到的情趣也是不同的。

3.明了诗文中景物的情趣,实际上便是作者的情趣;作者感受景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自我;与其说观察、贴近生活、事物,不如说阅览、洞悉自我的心灵。

二.相关理论情趣的捕捉,有赖于感受能力——心灵的丰富性与同化力。

感受,是指作者的感官与情感,受到外界各种现象(如形色、音响、气味、滋味、冷暖或山川景物等)的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

感受不同于感觉:感觉主要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反应,是先天的、感官的、人皆近似的;感受则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后天的、情意的、因人而异的。

对作者来说,善于灵敏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是进行写作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

托尔斯泰曾这样评论普希金:“他的美的感觉发达到了任何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同时,他又“善于这样强烈地体验和灵敏地感觉自己的一切恶──这是宝贵的需要的特质。

善于象普希金这样灵敏地感觉的人是幸运和特别有意思的。

”感受与观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在于:观察侧重于客观方面,着眼于表现客体的具体形态;感受侧重于主观方面,着眼于表现主体的感情层次和情感变化。

换句话说,观察所要反映的是“物”,感受所要表现的是“情”和“意”。

即使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两者的区别也极为明显。

例如,一九八○年十月,艾青夫妇应邀访问美国时,观赏了驰名的爱荷华秋景,艾青的妻子高瑛,在书简里对这迷人的景色作了异常详尽的描述:丰富多采的秋叶,有深红的、浅红的、鲜红的、杏红的、紫红的、玫瑰红的。

红得透明,红得有光泽,红得有水份……有的满树红似火,有的艳丽而辉煌,象一顶巨大的凤冠,有的树只有树梢是红的,有的树红一半绿一半,或是黄一半红一半,有的树红黄绿三色为一体。

颜色的层次很多,从浅到深,从简到繁……在这段文字里,她主要运用的是观察:准确、精细的记述了六种红颜色、三种红光泽和六种红树态,把爱荷华的红叶翔实而又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显然,作者所要着重表现的,是客观的景物,即“生活中的图画”。

同样面对这一景色,在场的艾青从满城红叶中得到触发,他以诗人特有的激情,赞叹道:“多象燎原大火!”随即写下了《爱荷华的红叶》这首小诗:秋天了爱荷华树叶红了红得象桃花红得象彩霞红得象鲜血红得象火焰在阳光照耀下整个爱荷华都燃烧起来了在这首诗里,艾青所要表现的是感受。

他所着重展示的,已经不是客观景物的具体形态,而是由客观景物所触发的主观情感,即诗人“心灵中的图画”——与其说是“整个爱荷华都燃烧起来了”,不如说是艾青的情感、激情在燃烧。

感受与观察又有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面。

无论观察或感受,都需要作者具有开放的五官──这是进行写作活动不可缺少的生理条件。

观察,要以此为基础,把注意力向客观事物延伸;感受,也要以此为基础,把注意力向主观感情进发。

它们不仅起始点相同,而且,主观感受往往需要以客观观察为前提。

观察越细密,越有助于丰富感受的层次和内容。

因此,培养感受能力,最好在学会观察的基础上进行。

感情要丰富。

感情是感觉的进一步升华。

由感觉转化为感情,是迈向感受的关键性一步。

感情,先有感(觉),而后才有情;然而,如果有感无情或多感少情,则感受必定不丰富。

多情,才能善感(受);情深,感受才深。

所谓感受,可以理解为生活的风雨打在作者心灵上所引起的颤动,即“心灵的颤音”。

其核心就是一个“情”字。

人的情绪,一般可以分成喜、怒、哀、乐、爱、恶、惧、忧等,由于主观情绪的变化,即使客观的刺激前后相同,激起的感受也绝不会一样。

雪,曾多次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

当作者豪情满怀地称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礼赞祖国大好河山时,雪是吟咏的对象:“更喜岷山千里雪”,“梅花欢喜漫天雪”,“……万里雪飘……分外妖娆”;而在《念奴娇·昆仑》里,雪不过是要剑裁的昆仑山的附庸,因而作者喝令道:“不要这多雪”!可见,感受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感情的统一。

情,因物而生、依物而存;物,为情所用、因情而异。

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或见物生情、闻声生情、嗅气生情、尝味生情)的习惯,才能触发、延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

常见这样的描写:月残落泪,鸦噪生悲,花香动情,酒醉增愁……这便是多情善感的表现。

杜甫见春来草木繁茂,生感时恨别之情(见《春望》);听无声春雨,想到满城春色,喜上心头(见《春夜喜雨》);闻秋风怒号,为“天下寒士”忧(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睹鄜州之月,遥怜小儿女(见《月夜》)。

诗人面对这些极平常的景物,各种各样的感情油然而生,形成了自己极不寻常的感受。

可见,欲“善感”,必先要“多情”,情深感亦深。

(参见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84页)生活,只有跟人的个体生命需要相切,跟言语生命相互激荡,才能成为情感、思想的土壤,成为言语表现的素材和主题。

在语文教育中,不是为了生活去写作,而是为了倾听生命的呼唤、表达生命的需要去写作。

如果跟人的生命——情感、思想无关,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是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的文字垃圾;跟生命需要相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满生动活泼起来。

因此,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

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心灵化。

语文、写作教学,就是要使不切己的生活“生命化”,变得切己,使一般的生活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内在的、原生态的兴趣、爱好、体验相勾连,使之真正鲜活动人起来。

语文,需要关注的不是与“生活”外延的一致,而是不一致。

与生活一致,那是生活;与生活不一致,与自我的言语生命、内心一致,才是语文。

外在的生活不是语文,生命化、心灵化的生活才是语文。

不是所有的生活都与语文重合。

语文教育,所关注应是内在的“生命化、心灵化的生活”,将外在的不切己的生活排除在外——这才是科学的准确的表达。

三.实践参考关于“寻找自己的‘敬亭山’”。

这要求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

感受要独特。

由于感受侧重于表现自我的情感世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生命体验。

一个人的感触愈独特、愈深刻,文章的个性就愈鲜明。

同样咏梅,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眼里,它是个有骨气、不合污,内心愁苦、孤芳自赏的失败者的形象;而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它倒是个傲霜雪、战严寒,刚健俊逸,坚毅不拔,对未来满怀乐观主义豪情的革命者的化身。

独特的感情必须与特殊的事物统一起来。

感情的丰富性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而感触的独特性则要求作者根据自身的阅历、体验选准感情的灵敏区、喷发口。

丰富的感情只有在自己感触最独特的地方喷发,才有个性,才不失之浮泛。

在这里,既不需要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

如果一定要的话,也只能是:按照你感触最深的那点去写,个人的感情色彩愈浓烈,愈不像人家的愈好。

下面是学生写的个体差异例文,对同一幅《川西牧歌》图的不同感受:川西牧歌在明媚的天空下,是一片遥无边际的广阔草原。

远处的山就像在牛乳中洗过的一样,那么柔和,那么清新。

山脚下,牧民们骑着马,在羊群中徘徊,看着一群群纯白滚圆的小羊,脸上不时幸福地微笑着。

牧羊狗仿佛被注射了兴奋剂。

不时地在羊群中奔来窜去,好不自在。

羊群安祥地吃着软软的青草,不住地“咩—咩—”地叫着。

远远望去,那成群的羊就像镶在山脚下的一条白玉带,洁白而柔和。

山脚下,一潭清流照人的湖水,把蔚蓝蔚蓝的天,柔和的山,洁白的羊群都融入了自己的怀里,那么幽静,又显得风度翩翩,胸怀宽广。

她是一位仁慈的母亲,又是一位端庄的少女。

湖里荡着涟漪,使她显得那么诱人,真想捧起来,轻轻地掬上一口。

一阵微风缓缓地吹来了,吹来了野花的芳香,吹来了湖水的温馨,也吹来了牧民们欢乐的歌声。

多以温馨的,恬静的生活呀。

奇怪的草原几缕破棉絮般的白云踱着迟疑的脚步,游荡在草原天际。

瓦蓝的天空与远处青山喋喋不休地唠叨着,连绵的山峰似乎很激动,心潮起伏不止。

苦涩的风掠过青山、草原、扰动吃草的羊。

绵羊愤愤地抬起头寻找那故作玄虚的风,空空洞洞的天空眨着鬼眼窥视着绵羊。

一阵夹杂着忧愁、不安的“咩咩”叫声,弥漫在草原上空。

嫩绿的青草对自己任受他类践踏而无力抵抗的悲惨命运而悲哀,竹低垂着头,唉声叹气。

牧人骑着一匹瘦马,捏着马鞭,恼怒地盯着天顶游云,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令人讨厌。

一条小溪绕着草原缓缓流过。

溪水忧心忡忡地考虑着前途。

岸边几株娇艳的野菊舒展着金黄的脸庞,不时地向绵羊、流水、白云抛去令人作呕的媚眼。

草原?这就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草原吗?夏季牧场的燥热天空湛蓝湛蓝,无一丝风,云儿似乎也凝固住了。

炽热的太阳毫不吝啬它的光芒,慷慨地挥洒着它的光热。

广袤的草原现着一片枯黄,远处起伏的山峦也显出一层干渴的黄色,这一切都是太阳的杰作。

燥热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别的气味,那是绵羊身上膻味和着臭味以及牧人腋下发出的骚味的混合气息。

湖面漾不起一丝涟漪,岸边的野花焉巴巴地垂着头,似乎是不堪忍受这燥热的虐待,又好像是无福消受太阳如此慷慨无私的奉献。

铺着老羊皮袄的草地上躺着闭着眼四仰八叉躺着的牧人,古铜色的脸孔由于青藏高原上那带有强烈紫外线的阳光的照射而现出一层紫红。

牧羊犬早已收敛了往昔欢蹦乱跳的风采,无精打采地趴在牧人身旁,耸拉着耳朵,吐出半截舌头。

躜动的羊群挤在一起,不吃不喝,在燥热的淫威下,眼中现出的是疲惫,偶尔有几只牛蝇飞过,懒散的羊群只是将头上的毛抖一抖,伴着几声稀拉的咩咩声,是牧羊狗有气无力的吠声,那纯粹是为了应付主人。

牧人懒洋洋地躺在地上,沐浴着灿烂的日光,眼皮都懒得眨一下。

一切归于寂静。

这是一个寂静得令人窒息的燥热的中午。

慵懒而舒适的草原一些金黄的花如铜铃铛在清脆地响着。

闲散惯了的微风在湖边踱步,或者在湖面上懒懒地徘徊。

平缓而广阔的草原半闭着眼闲闲地躺在湖边。

牧羊的小伙,眯缝着眼看长在蓝天上的白云。

夕阳烧得真香,似乎还有点辣劲儿。

咸咸的湖水里(北方的牧区多为咸水湖)腌着大块大块肥厚的白云,散发着烤羊肉的清香。

有酒就好。

他咂咂嘴,想。

羊儿象洁白的云栖息在他宽广的胸膛,真软真暖。

风轻轻地哼着民歌,远处几缕细细的青烟在轻轻地摇。

他躺着,一句话也懒得说。

就这样躺下去,该多好!他想。

[简评]面对同一副图,如果同学们写得都一样,或大同小异,这是不正常的,写得各有情趣,有异趣,这才是正常的。

上面第一位同学的《川西牧歌》,是写得比较“正”的,和绘画者的表现意图,和多数人的共性化的理解比较接近,是一种“向心”的再现。

作者主要用的是“观察”的方法,试图尽量客观地领会画面的“本意”,如实地反映对象。

其他三篇的方法是“感受”的,着眼于表达主观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