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简析
近五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阅读板块简析及2014年备考方略

近五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阅读板块简析及2014年备考方略试题特点:从上表可以看书,近五年文言文阅读(5—9题),都采用记人叙事类文章的选材特点,难度适中,第5—8题为选择题题型,题干、考点大致相同,依次为实词、虚词、人物性格分析、对文意的理解,2013年第7题改为断句的选择题。
第9题为断句和翻译10分(断句4分;翻译2句,6分),2012年撤销断句的考查,增多了一句4分的翻译,2013年翻译改为7分,另设一题3分的文意简答题,题型稳中又有了灵活的变动。
翻译题的考点有重点实词解释、文言句式(主要为省略及倒装句)、虚词理解等。
古诗鉴赏(10题),广东的高考试题在选材上偏好于宋代诗词,且不回避著名诗人著名篇目的考法,但2012年考查的元代诗歌,诗人及诗歌都是学生非常陌生的,今年又回归对宋词的考查,考点涉及情感、手法、语言。
读懂古诗是鉴赏古诗的关键,《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虽然是课外古诗,但“玉笛”“燕子”“柳”等意象,“修禊”等词语无不是课内所学的,所以,要读懂这首宋词,能活学课内古诗并知识迁移,自然就不是难事。
可见,古诗考查的文本是课外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这对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及古诗鉴赏的备考是一个极好的启示。
默写题:近五年试题(略)试题特点:近五年题型分值不变,都是采用四选三模式,每空2分共6分,但2013年的默写范围与以往的相比有重大改变,由原来的60篇(高中14篇,初中46篇)改为33篇(高中32篇,其中必修24篇,选修8篇,文言文10篇,诗歌22篇;初中1篇,即《论语》;2013年新增加文言文6篇,诗歌15篇),高考默写方面,回归高中,开始重视选修的默写,以富有哲理、语言优美、句式整齐的语句为主,诗、词(曲)、文结合,必修、选修结合。
备考建议:虽然要背的篇目减少了,但名句默写要长抓不懈。
具体可分三步:第一步,对《教学大纲》规定要求背诵的课文逐篇过关,从文意理解到会背会写,特别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形似字;不但会默写名句,还会默写任意抽出的一句,教师可利用晚读进行检测;第二步,要求学生能默写出名篇中的名句;第三步,模拟检测,特别默写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
近五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汇编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掺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目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峥.嵘狰.狞慎.重缜.密周全B.诅.咒趔趄.狙.击神情沮.丧C.讥诮.眉梢.俏.丽峭.拔刚劲D.辍.笔啜.泣拙.劣相形见绌.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诚实温和。
近三年广东语文高考试题分析2008年-2011年

• 备考建议:高中篇目重点关注《阿房宫 赋》《师说》《逍遥游》《虞美人》 《永遇乐》《琵琶行》《离骚》《念奴 娇》,初中篇目可选择背诵所有诗词或 所有文言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
• 12题 .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 力,涉及概念的把握、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其实就是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把握。这类题 目的设计,大多数时候是不会照抄原文的, 而是采用转换表述、筛选整合的方式,因 此在解题时,不可机械地看原文是否有这 样的文字表述 。
6、文言虚词
08年 09年 10年 “因”、 “其”、 “之”、 “与”、 “之”、 “为”、 “以”、“于” “以”、“乃” “所”、“于” 考查方式:连续三年从选文中摘取语句来考
查,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 察其异同,考查对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 析能力,所考用法均为该词常见基本用法。 备考建议:重点关注“乎”、“何”、 “焉”、“若”、“为”、“则”、“也”、 “者”、“且”9个虚词 。注意审题!
5、文言实词
二、古诗文阅读
08年 09年 10年 “振”、 “奇”、 “语”、 “收”、 “起”、 “委”、 “识”、“恙” “造”、“悦 “诛”、“驰” 考查方式: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实词,三年 服” 都是要求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所涉及的考 点大多在中学教材中有出现。 备考建议:平时学习中做好积累归纳,注意 回归教材,尤其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意现 象,在具体的考题中结合语境上下联系辨别
• 4、语言连贯 • 考查方式: 08年是句序排列,09、10年是 句序排列与语句复位相结合,09、10年考 查文艺理论方面的材料,具有较强的理性 特点,必须认真分析,理性判断。 • 备考建议:把握语段的话题和中心,理清 语段空间、时间、逻辑顺序,抓住一些表 衔接的标志性词语,结合选项进行排除。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语文卷)试题分析 -- 粤教版高三总复习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今年的命题思路与年大致相同,继续采用一个语段集中考查四个词语(成语)的使用的形式,稍有变化的是考查的词语调整为成语(2个)、实词(2个,一个动词,一个名词),较丰富地考查了高中学生现阶段的语言运用能力。
A.诽谤/磅礴洗涤/嫡亲累积/劳累
B.瑕疵/遐想遏止/摇曳是否/臧否
C.驰骋/聘请饶恕/夙愿塞翁失马/敷衍塞责
D.渗透/掺杂俯仰/辅导屡见不鲜/鲜为人知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本题命题形式采用分类组对的形式考查字音的识记,每一选项设计三组词,四个选项共列举24个字的读音,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今年试题延续年的形式,继续保持有两组常见常用的四字成语。
C.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
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不明”、“成分残缺”三种病句类型。
D项“受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解释为“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等”,文段中是指电视剧等文化产品的接受者是恰当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0和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研究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相比2010年的语文卷难度整体有所下降,平均分比去年有所提高。
2011年广东省的语文试题,考点指向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在字音辨析、词语选用、病句辨析、语段连贯、文言词语释义、文中关键信息的筛选提取、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名句名篇的识记、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语言的表达等历年高考常考的内容;作文仍然是标题作文。
2011年语文试卷,从题型、结构和考点看,与往年保持一致,较为稳定。
从整个试卷的情况看,是结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
考点都是在考试大纲以内,题型比较稳定,没有偏题、怪题。
一、总体分析总体感觉2011年的高考试题朴实中显睿智,试题看似简单,却十分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检阅,着眼于考查学生积累是否丰富,阅读面是否宽广,能不能结合语境理解文意,有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
如今年的高考作文,从审题看,标题为比喻型动宾短语。
“回到”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成长与认知来说话,避免不着边际任意发挥,能够写出有思想性、真情实感的东西,将人生积极向上的东西辩证地、有效地提炼出来。
题目之前还有一段导语,对“原点”作了解释说明,考生一般不致离题,可写空间大,角度多。
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
可侧重写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侧重写怎么样回到原点。
很明显,命题者是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自身,思考生活。
可以说,这篇文章貌似好写实则不易,学生对生活认知的深浅是能否拉开得分距离的关键。
总的来说,此次作文命题不易套作,格局开阔,给考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如何构思立意,选择什么来写,反映何种社会现实或人生观,体现出考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与感悟。
高考结束后,考生普遍反映语文题不难,这与评卷组的感知一致。
二、试题的特点1、注重基础,设题难易适中。
纵观全卷,没有偏题、怪题、难题,如前四道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不设高门槛,有利于考生克服紧张情绪。
不少试题勾连教材,考生均能凭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熟练掌握而准确解答出来。
高考语文全国卷与广东卷比较分析及类型题

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与广东卷比较分析及类型题汇总(语言文字运用类选择题)蔡洁霓一、题型区别成语、语病、句子排序这三种题型是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与广东卷都出现的,分别位于试卷的13、14、15题和2、3、4题,广东卷比全国卷增加了字音选择题。
二、考点及难度1.字音题:广东高考语文近三年仍保留一道字音选择题,主要考核形近音同(或音异)字、形异音同(或音异)字、多音多义字读音。
能力层级为A,单纯要求准确识记。
全国卷则无字音题这一考核项目。
2.成语题:两种试卷的成语题命题方式不同,广东卷更着重于联系语境,找出使用不恰当的一个成语,全国卷的考核方法有两种,一种同广东卷,另一种是近义成语的比较,选填最合适的成语。
(2014年全国卷13题)。
能力层级都为E。
要求正确识记并使用成语。
3.语病题:两种试卷的语病题命题方式相同,都要求考生选出四个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能力层级都为E。
近三年两卷都涉及的语病类型有:成分残缺、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4.排序题:两种试卷的语病题命题方式逐年趋近。
2014年广东卷要求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将同一段落六句话相连。
近三年的全国卷中,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将相连的六句话正确排序。
能力层级都为E。
5.三、应考策略1.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字形、字音。
多进行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的梳理归纳。
2.平时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义近成语的辨别、对常用成语适用范围、感情色彩、在句子中位置的积累。
3.平时教学中,对成分残缺、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句式杂糅这四种语病类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他语病类型(语序不当、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也要求学生掌握。
4.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在初步感知文段大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先确定首句或末句,以此排除两个错误选项。
再通过分析句子与句子间关系(或通过关联词推断各句前后关系)来确定最终答案。
基础类型题及答案:一、语音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斧柯./孟轲.挺.进/潜艇.扛.活/扛.鼎B.怄.气/抠.门腊.月/喇.嘛撤.退/清澈.C.市侩./脍.鲤潸.然/汕.头一声不吭./引吭.高歌D.旷.达/粗犷.戎.机/冗.长少.安毋躁/少.不更事2.下列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岿.然/皈.依诘.问/狡黠.甲壳./金蝉脱壳.B.小憩./整饬.雪霁./伎.俩切削./削.足适履C.毗.邻/鼙.鼓巨擘./譬.如威吓./杀鸡吓.猴D.戏谑./造孽.呵.责/苛.刻巷.道/长街深巷.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蜡烛./污浊.惩.罚/驰骋.着.火/不着.边际B漂.白/饿殍.与.会/参与.胴.体/栋.梁之材C惬.意/提挈.殷.实/殷.红擂.台/微弱累.卵D框.架/诓.骗杂烩./教诲.打颤./颤.颤巍巍4.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裨.将/大有裨.益龃.龉/咀.嚼纰缪./未雨绸缪.B 慑.服/嗫嚅.跻.身/侪.辈对峙./有恃.无恐C绚.烂/驯.服角.色/角.逐疏浚./怙恶不悛.D憔悴./淬.火贬谪./嫡.系拜谒./残碑断碣.5.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饿殍.俘.虏逶.迤委.蛇三年五载.载.歌载舞B怆.痛创.伤晡.时捕.猎横.征暴敛飞来横.祸C供.品供.词呼吁.吁.请靡.靡之音羁縻.D日晕.墨晕.刀把.把.柄装模.作样模.棱两可6.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拮.据/攻讦.毗.邻/濒.临穷形尽相./相.机B辍.学/掇.拾缔.造/谛.听济.济一堂/人才济.济C梦魇./赝.品徜徉./佯.装狼吞虎咽./咽.喉要道D殉.职/殒.灭解.数/解.读量.体裁衣/车载斗量.二、成语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李明海已经是高三学生了,还藕断丝连....地和他两个初中同学在一起吃饭,尽管三个男孩儿都不在同一个班。
近五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简析

近五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简析一、试卷结构2009--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保持了2007年(广东新课改后高考第一年)以来的试卷结构,全卷6道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现代文阅读分为必考与选考题,试卷模式稳定。
各类题的具体内容、题量、分值、题型见板块分析。
二、整体难度相对其他省市,整体来看,近五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难度适中,基础板块的考点与日常生活较为贴近。
文言文通常选取浅显的人物传记类记叙性的本文阅读,尽管出现了创新题型(如2013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断句,并将一个翻译的小题改为3分的简答题),形式新颖,但难度不大。
古诗鉴赏题偏好宋代诗词,2012年考查的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位元代诗人的非常陌生的诗歌,第一问映衬、列锦的表现手法以及第二问从意象上进行分析解答,都是学生比较畏惧的,故而2012年诗歌鉴赏题广东省的均分只有2.61分,难度系数0.37,分数偏低,难度偏大,2013年在文本选取、题目设置上有所调整,有意降低了难度。
名句默写自2012年8月起各校已获知变更之后的考查范围,且篇数减少,绝大部分为高中教材中需要背诵的篇目,近五年命题所选语句多为名篇中的名句,难度不大。
现代文阅读所选文本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
作文前三年为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不设审题难度,近两年采取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2013年材料紧扣现实生活,且材料本身观点明确,考生在审题立意上难度也不算大。
当然,全卷的整体难度常有大小年之分,上一年出得不太好的题目会在下一年适当调整。
三、近两年试题特点1、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保持基本稳定,试题稳中求新。
试卷稳定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稳定;同时,试题稳中求新,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利于成绩的区分。
另外,试题形式的适当变化也是提醒和鼓励中学教学和备考不拘泥于固定的考查模式,而是要真正培养考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
广东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

广东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年份试卷选材内容考查点2012全国卷《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3全国卷I《〈老子〉的年代》①析理解文章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试论中国风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全国卷I《美的奥秘》①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理解文章重要内容;③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
全国卷II《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5全国卷I《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艺术是什么》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全国卷I《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塞壬的歌声》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I《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①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近三年广东高考语文考况简析

《高中》二六年第九期名师指津■广州柯汉琳广东高考语文科试卷从2004起由本省命题。
三年来考生考试情况良好,总体成绩较为稳定,2004年第一卷平均得分21.02分(满分为42分),第二卷平均得分68.53分(满分为108分),全卷平均得分89.55分;2005年第一卷平均得分20.2分(满分为36分),第二卷平均得分66.17分(满分为114分),全卷平均得分86.37分;2006年第一卷平均得分19.12分(满分33分),第二卷平均得分68.27分(满分117分),全卷平均得分87.39分。
从这一得分情况看,第一卷选择题的成绩逐年有所提升,第二卷非选择题后两年略低于第一年;总平均得分有起伏,但差距只在2-3分。
与2003年全国命题卷广东考生得分情况比较,2004-2006年广东考生全卷平均得分除2005年略低外,其余两年均有所提高,其中第一卷2004年与2003年相当,2005年比2003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第二卷2004年高于2003年,但2005、2006年均降了3个百分点。
从试卷各题的情况看,近年广东考生及格率都偏低,特别是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默写、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的成绩。
以2006年为例,第四大题古文断句与翻译平均得分接近及格(题分21分,平均得分12.5分),其中第12小题不及格率43.77%,第13、14小题不及格率52.25%,第五大题的现代文阅读平均得分不及格(题分21分,平均得分10.67),其中第17、18小题不及格率达72.58%;第六大题语言运用平均得分不及格(题分15分,平均得分7.5分),其中第19、20小题不及格率占66.57%,第21小题不及格率占64.4%。
特别要指出的是,自2003年以来,文言文部分考试平均成绩一直达不到及格线(2006年有所进步,但仍有待提高)。
关于作文,2003年广东考生作文平均得分38.45分,2004年以来变化不大,但2006年达不到38分。
广东历年高考语文试卷

广东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说“孝”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
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
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
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
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
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
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
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
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端”,是起点的意思。
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
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
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附答案解析

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ㅤㅤ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广州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广州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一.命题指导思想1、命题依据2012年广东省语文科试题考点安排科学得体,内容难易得当,秉承了科学高考稳中有变,及继承传统和改革变更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试卷内容设置,分值分布,均严格遵守《广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做到与新课标《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基本保持一致,体现继承长处的特点;而另一方面其变化主要体现在考点轮考,和题目设置思路的更新(具体体现为题目的具体化、人性化、梯度化和公道化——突现了高考的检测和筛选功能)。
2、趋势变化:2012年高考试卷较2011年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在具体的题型设置上有细微的改动,其余的仍旧依据高考大纲的精神进行设题。
3、试卷结构(一)基础部分(选择题1—4题和22、23两小题)1、语音部分。
试题内容全部出自考纲要求所掌握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里。
形式为沿袭08、09年的比对考查形式(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如“皎洁/打搅”“业绩/污渍”“埋伏/埋怨”;还是要注重积累啊!字形题已多年未考,此考点往往被集中隐性体现在作文错别字的扣分里边;但效果不好——评卷场中,(组长们反复强调)但仍有不少老师忽略找错别字。
估计广东要率先回回。
2、词语部分。
沿袭广东传统,继续采用情景语段判别词语的方式;对象也还是成语。
实词和虚词?鋈匆押镁貌患 儆傲耍蝗 咦酆系比皇亲詈玫男问剑 逑秩 嫘宰酆闲裕 还 讯瓤赡芙档汀?3.病句部分。
这是非常好的一道题目;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学习语言之外,还有就是训练人的思维逻辑(句子的连贯衔接、阅读、写作更是如此);它可以说是必考的!这次的题目设置是常见病句类型里边的“句式杂糅”“概念混淆”“搭配不当”;总体难度不大。
温习时我们只要抓住病句的类型一一排查即可。
题目中的“没有语病的一项”设置也是很科学的,使考查具有了全面性和灵活性!4.连贯衔接题。
这种题型考查能力是很强的,要完成它需要有较强的语文素养和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简析
一、试卷结构
2009--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保持了2007年(广东新课改后高考第一年)以来的试卷结构,全卷6道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现代文阅读分为必考与选考题,试卷模式稳定。
各类题的具体内容、题量、分值、题型见板块分析。
二、整体难度
相对其他省市,整体来看,近五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难度适中,基础板块的考点与日常生活较为贴近。
文言文通常选取浅显的人物传记类记叙性的本文阅读,尽管出现了创新题型(如2013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断句,并将一个翻译的小题改为3分的简答题),形式新颖,但难度不大。
古诗鉴赏题偏好宋代诗词,2012年考查的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位元代诗人的非常陌生的诗歌,第一问映衬、列锦的表现手法以及第二问从意象上进行分析解答,都是学生比较畏惧的,故而2012年诗歌鉴赏题广东省的均分只有2.61分,难度系数0.37,分数偏低,难度偏大,2013年在文本选取、题目设置上有所调整,有意降低了难度。
名句默写自2012年8月起各校已获知变更之后的考查范围,且篇数减少,绝大部分为高中教材中需要背诵的篇目,近五年命题所选语句多为名篇中的名句,难度不大。
现代文阅读所选文本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
作文前三年为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不设审题难度,近两年采取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2013年材料紧扣现实生活,且材料本身观点明确,考生在审题立意上难度也不算大。
当然,全卷的整体难度常有大小年之分,上一年出得不太好的题目会在下一年适当调整。
三、近两年试题特点
1、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
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保持基本稳定,试题稳中求新。
试卷稳定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稳定;同时,试题稳中求新,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利于成绩的区分。
另外,试题形式的适当变化也是提醒和鼓励中学教学和备考不拘泥于固定的考查模式,而是要真正培养考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
2013年的作文题,延续了2012年新材料作文的形式,但以往的考查比较注重给考生有效提示,但今年的作文题完全开放,没有任何提示语,可谓史无前例,是在2012年基础上的创“新”出“奇”。
同时,文言文阅读自2012年有所调整之后,今年又有新的变化,变主观断句题为选择题,增加一道简答题,抢人眼球。
断句本来是很好的考查方式,限于阅卷的难度及评分的公平性,2012年被取消了,但今年华丽变身杀个回马枪,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2、文本选择的价值取向鲜明
广东高考一向注重文本的选择,其背后所体现的价值取向鲜明,体现出了命题人对广大学子平时阅读内容及范围的引导。
整体而言,2013年的文本选择延续了2012年的一些特点。
首先,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且注重文理融合,适合文理科考生阅读,如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山水画中的地址学》,科学与艺术结合。
其次,所选文本不仅中国传统意味浓厚,而且不乏当代的科学思想、理性认知,显示出命题人对材料取舍的导向,意即引导学生既尊重传统,又应注重当代西方理性思想对健全人格塑造的巨大作用。
第三,有非常鲜明的“交叉融合“的特点。
2013年的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过岭》,是散文,又像小说;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山水画中的地址学》,是科学小品,却也可以当作议论性散文阅读。
文体不作严格区分,注重本身的内容,这是2013年阅读文本的一大特点。
这种文本选择的鲜明价值取向,今年来可谓一以贯之(2011年本土化特点鲜明),是一种引导,也是一种平稳的体现。
3、注重“双基”,强调学以致用
毫无疑问,广东高考在考点上的设置,尤其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近几年的考试试题来看,考点基本一致,并且是常考点,如“语句理解”、“句段作用”、“信息筛选与归纳”等,基本上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
但在这个基础之上,却又“稳中有新,平中见奇”,从而又体现出学以致用的特点,例如第15小题,运用文本中的原理来分析具体问题;如第23小题的续写题,表面续写,实则考查的是内容概括,新瓶装旧酒;再如诗歌鉴赏,很多意象为课内所学,但考查文本却是课外的,强调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4、难与不难的轮番变化
诚如广东省考试院尹小平老师在《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评价与命题思考》文中所言:“如何准确预估试卷整体难度和每道试题的难度,防止试卷难度起伏过大,这在命题考查上仍然是个难题。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均分较高,2012年均分较低,由此推测,今年的试题在命制时应该会考虑降低难度。
同时,就今年的具体题目而言:诗歌鉴赏今年回归到宋词,文本理解难度不大,会较去年均分有所提高;作文题延续新材料作文形式,内容更贴近现实,学生易于写作,较之去年的“选择生活的时代”,从审题立意来说应该更容易;语言运用,去年的第23小题花卉展的前言写作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故而得分较低(3.31分),今年的题目属于比较传统的考法,属于基本能力的考查,应该会有所好转。
总而言之,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来看,无论是整体上,还是就一些具体题目而言,存在明显的“难与不难轮番变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