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古诗五首概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第21课的三首古诗词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杂诗》。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安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亲友的心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给人一种恬静静然的感觉;而“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简洁明快,语言优美,给人以抒怀和感伤之感。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望去,眼界开阔,心胸豁达的豪情。
诗中以咏史抒怀的方式,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以展
示人物志气和独立个性。
整首诗既有写景的笔墨,又融入了大气磅礴的豪情,语言优美,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之感。
《杂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诗采用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
考和感慨。
诗中结合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直面内心的坚强态度。
整首诗描绘了作者身世坎坷的经历,表达了对于命运的不平与
叹息,同时也鼓励自己坚持追求理想,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综上所述,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融入哲理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通
过对这些古诗词的解析和欣赏,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和情感世界的理解,同时也有助
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全解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重点)2.反复朗读至能够背诵诗歌,品析重点句子,理解诗歌意境。
(重点)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难点)文题解读《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即蓟(ji)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歌”,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题目不仅点明了写诗的地点,还暗含诗歌的主旨。
《望岳》“望”,远远地看;“岳”,高大的山,这里指“五岳之首”--东岳泰山。
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和内容。
《登飞来峰》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内容和地点。
《游山西村》“游”,出游;“山西村”,陆游家乡的一个村庄。
题目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在山西村游览时的见闻。
《己亥杂诗》“己亥”,是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己亥年,这里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
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作者简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望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杜工部集》传世。
《登飞来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翻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文本探究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 飞来峰的塔上 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特点:极高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侧面衬托古 塔高耸,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 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
境遇:“前不见”、“后不见”表示时间无止无休。这 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穷无尽,而诗人的生命短暂, 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就、空老 一生。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 遇,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孤寂之情。
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远望) 颔联:望到了泰山神奇秀意丽、巍峨高大的景象。(近望) 颈联:望到了泰山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林的景象。(细望) 尾联:想象自己登上泰山顶峰,将四周群山看遍之景。(想象)
由远望到近望,再由细望到想象未来登上泰 山顶峰远望之景,“望”字是本诗线索,贯 穿全诗。
作家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 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 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王安石当过宰 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 做“王安石变法”。有《王临川集》、《临 川集拾遗》等存世
二、创作背景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 和齐、赵 ,期间曾赴洛阳 应举,不第。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 高适,三人同游。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诗词五首》课文详细解析
《诗词五首》课文详细解析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迢迢:遥远。
牵牛星:即牛郎星,在银河北。
皎皎:明亮。
河汉:银河。
纤纤:形容手指细长。
擢(zhuó):伸出。
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章:布帛上的经纬纹理,文中指布帛。
零:落。
几许:多少。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间(jiàn):隔。
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
语:文中是动词,交流、谈话。
【段析】诗的第一句即交代了牛郎、织女这两个人物。
“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
这两个叠词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这是从远景遥望写起。
以织女的口吻抒发被困织机的哀怨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求。
因思念而无法施展高超技艺,以至“终日不成章”;因思念无法排遣痛苦的折磨,以至“泣涕零如雨”。
“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
“盈盈”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
译文: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洁白的织女盼你。
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儿,梭儿札札不停地穿过布机。
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段布,相思眼泪如雨珠点点滴滴。
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点点距离。
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彼此相望不语聚不到一起。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位于长江的南岸。
楚国:文中指湖南、湖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边的原野。
海楼:即海市蜃楼,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全反射,产生幻象,使远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
常发生在海边或沙漠地区。
【段析】首联直接扣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颔联紧承首联,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五首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五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是一节关于古诗的课程,学生将学习五首古诗,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早发白帝城》和《望岳》。
这些古诗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和体验。
在学习这些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将感受到古人的哲理与情感,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深情。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现了诗人对月光的赞美之情。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李白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他对自然的敬仰。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登上高楼,眺望远方,感慨人生短暂的主题。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风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沉思和感慨。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在黎明时分启程离开白帝城的情景。
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表现了诗人对旅行的向往和不舍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风景和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描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时对岳麓山的赞美。
诗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表现了诗人对岳麓山的景色和历史的钦佩之情。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杜甫对自然和古代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学习这些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是简单地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更重要的是要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领会诗歌律动之美和意蕴之深。
通过诗歌的欣赏和理解,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开阔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五首是一节充满魅力和深刻意蕴的课程,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领略诗歌的魅力和美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让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充实和丰富。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语文课的古诗词篇章。
该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唐代五首经典古诗歌,包括《登幽州台歌》、《寻隐者不遇》、《静夜思》、《将进酒》和《春晓》。
通过学习这五首古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唐代文学的特点,感受古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掌握唐代文学特点。
2.理解古诗歌的基本构成和表现手法,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3.熟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掌握朗读古诗歌的技巧。
4.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五首古诗歌的意境,掌握古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够在朗读时忠实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蕴。
2.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用适当的语音和语调表现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一段音乐课首先让学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韵律之美,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阅读诗歌: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朗读,让学生逐步掌握五首古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为了更好地呈现诗歌的韵律和律动,老师可以配合语音语调来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感悟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感情、色彩、造型和节奏等,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想象,让学生尝试从自己的视角解读诗歌,创造自己的诗意。
4.朗读诗歌:让学生根据诗歌的特点和表现要求,练习朗读技巧,培养他们对语言艺术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演绎,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五、课堂练习1.到教室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课前我会将五首古诗歌的文字张贴在教室墙上,并号召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情趣。
七年级下册21课古诗五首
七年级古诗五首
1.《观沧海》曹操(重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重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被贬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重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重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以多种景物并置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5.《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此外,课后我也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表示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更浓厚了,但也有学生提出课堂节奏较快,难以完全消化吸收。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当调整节奏,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唐诗三百首》部分。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登幽州台歌》:通过学习陈子昂的这首诗,使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掌握诗歌的韵律、意境及修辞手法。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创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激发创作热情,提高文学素养。
5.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并尊重诗歌中所传递的正能量,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主题与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使学生理解《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壮志豪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教师需强调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巧在诗歌中的作用。然而,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觉得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以消化。这让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可以采用更多有趣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这些知识点。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表现得相当积极,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需要我及时给予指导。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第21课《古诗五首》
《诗五首》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2.反复朗读,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3.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学习重点反复朗读,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三)学习难点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四、教材精华杨花落尽子规○1啼○2,闻道龙标○3过五溪○4。
【字词全解】①[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衷怨之情。
②[啼]叫。
③[龙标]这里指王昌龄,当时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
④(五溪)即雄溪、樠(mán)溪、酉溪、潕(wǔ)溪、辰溪,在今湖南西部,当时属蛮荒之地。
【翻译】扬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句解】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挂念之情。
我寄愁心与○5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6⑤[与]给。
⑥[夜郎西]泛指遣远的西南边地。
【翻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伴着您奔赴夜邓之西。
【句解】这两句抒情。
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
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登飞来峰王安石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
3.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二)学习重点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
(三)学习难点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21课古诗五首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21课古诗五首笔记21课收录的古诗五首分别是《夏日绝句》、《登鹳雀楼》、《春夜喜雨》、《寻隐者不遇》和《静夜思》。
这五首古诗作者不同,但都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然和人生的哲理。
《夏日绝句》是由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表达了夏天的炎热以及人们的愁闷。
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通过表述自己周围的环境以及身处之感,表达了对炎热天气的不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赞美了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陈子昂。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陈子昂比作登上鹳雀楼的人,表达对陈子昂伟大事业的赞颂,同时也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抱负,不断追求进步。
《春夜喜雨》是古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天夜晚下雨所带来的美好景象。
诗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通过诗中描绘的春夜雨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动荡时期的思考。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文学家贾岛的作品,情节设定在他寻找隐士的过程中。
诗中写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描绘了自己在山间寻找隐士的过程,流露出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向往,展示了对人生自由的思考。
《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以写景之笔将明月和地上的霜形象描绘生动,通过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留恋和思念之情。
通过阅读这五首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每位古代诗人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倾诉。
这些古诗不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同时也揭示出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古诗给我们提供了品味诗歌和思考人生的机会,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人生哲理和主旨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人生哲理和主旨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苏麟《断句》)
哲理:只要努力追求,接近美好的事物,就会比别人优先得到成功的回报和美好的享受。
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哲理:人生会遇到重重困难,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放松警惕,应该做好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准备。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哲理:只要品格高尚,才能出众,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
4.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哲理: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哲理:应当敢于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俯视天下,豪情满怀。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诗意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意: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4结尾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道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 得远,否则会被眼前小事物所羁绊。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 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 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 然而涕 下。
登幽州台歌——译文
前不见古人, 向前看不见古代贤明君王的 踪影,
后不见来者。 回头望不见效仿古代贤君的 当今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 一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 悠而广袤,天地无穷无尽,
独怆然而涕下。 我倍感凄凉独自忧伤落泪!
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 “三吏”:《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 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开始过一种不 羁的漫游生活。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作 者北游齐、赵,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 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吊 古伤今,感慨无贤君);
念天地之悠悠,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独怆然而涕下。 第四句描写诗人孤单悲哀苦闷的心绪。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感慨以及对赏贤 任能的英明君王的 渴盼,也表达了诗 人人生的孤独感。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近望泰山。大自然将神奇秀丽赋
予了泰山,造就泰山高大雄奇的美,写
了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一)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作者: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
(三)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主旨: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情感。
(五)重点字词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6)涕:古时指眼泪。
(六)常考题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两个“不见”,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由古及今悲怆之情递进。
3.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独怆然而涕下”。
运用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悲愤。
4.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体现的哲理。
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出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二、望岳--杜甫(一)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歌五首知识点整理《登幽州台歌》1、前不见“古人”: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2、后不见“来者”:未来的贤明君主;前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孤独与伤感;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主旨句)念:想到;表现诗人纵览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从时空的角度表现诗人的孤寂感;独:孤独,诗眼,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辛酸之感;(作用:“独”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步点明诗人内心的孤寂、辛酸,深化意境,突出诗人卓然独立的孤傲)4、对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悠悠”与“独”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对比,把诗人把个人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产生苍茫的孤独感。
(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5、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拓展提升:6、本首诗的意境:诗人登高远眺,视野开阔,眼前是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宽广无垠的宇宙天地,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
在这广漠无边的背景之中,个人是多么的渺小孤寂。
7、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吊古伤今,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茫茫宇宙虽无边无际,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自己怀才不遇,理想破灭,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而怆然流泪。
(与5相同)8、本诗中作者的形象: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深感孤独寂寞悲伤的形象。
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主旨:通过抒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达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理想的孤独寂寞、失意苦闷之情。
哲理:这首诗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道理。
10.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联想:天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 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 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 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馀钟磬音。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生 卒年不详。常建是唐 朝开元年间的进士, 与王昌龄同榜,而且 还是好友。常建曾任 盱眙县尉,但是他仕 途失意,后隐居于湖 北武昌,其诗意境清 迥,语言洗炼自然, 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现存诗57首,题材较 窄,多为五言,内容 多以山林、寺观为主。
写作背景:
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 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由于 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 名山古刹,寻幽探胜,以排解心中忧愁,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诗中 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 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常建早已对 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整体感知: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这句话是在写旱晨禅院美丽的景象,也写出 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愉快的心情!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 幽雅 和 宁静 。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 僧人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这句很明显的是突出了这禅院的 静,以静衬 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答:朋友远去,本当相送,无奈相隔千山万水, 只好相托明月,随风送你到被贬之地了。诗句 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以风送友的情怀。
小结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描写 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关切与同 情。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号半 山,封荆国公。汉族。 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 区荆公路邓家巷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 川集拾遗》等存世。官 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诗作《元日》、《梅花》 等最为著名。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 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 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 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 “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 杜”。杜甫的作品对中国文学 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清白无辜,却被“左 迁龙标”。此时的李白正在江南 漫游,得知好友王昌龄由江宁丞 被贬为龙标尉,倍感悲伤和关切, 写下了这首诗“遥寄”自己对好 友的深厚感情。
体会诗歌,整体感知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从中可以看出属于 什么季节? 答:写了杨花、子规、明月、风。应是 暮春花谢时节。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 今存1000多 首诗,他诗风雄奇豪 放,气势磅礴,想象 丰富,运用大胆的幻 想和夸张,语言华丽, 清新豪放,被称为 “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是华夏 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 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 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 上飞来峰,故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 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诗歌赏析: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 重点各是什么?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 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为前者升华。
2、首句中可以写的景物很多,为什么诗人 仅写了杨花、子规?
答:杨花即柳絮,寓意为“漂泊不定”,使诗 歌具有一种形象美;“子规”即杜鹃,其啼声 酷似“不如归去”,声声凄厉、哀婉,表达李 白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同情和悲哀。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答:首句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复杂心情,对友人 被贬一事的悲伤和同情。第二句叙事,诗人用 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诗人 对友人的深切挂念。
作用: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 (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 映衬山寺万籁都静的宁静气氛。)
小结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 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 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 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 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 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 沿用至今。
2、前两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有何特点? 又是用怎样的写作手法写的?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写塔高“千寻”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体现出怎样的哲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 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4、全诗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登塔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 不畏困难的心怀。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登飞来峰》 3、《题破山寺后禅院》 4、《望岳》 5、《观沧海》
扫除字词障碍
自学导航
万籁 ( l ài )
岱宗(d ài )
青未了(li ǎ o ) 决眦( z ì ) 碣石( ji é) 澹澹( d àn )
竦峙(s ǒ ng)( zh ì)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哪些字更能体会出静?
“幽” 、 “深”
颈联: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的明净使鸟儿欢悦, 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 除空净。
作用: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 僧房幽深、清寂的情景 。
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愉悦、宁静的内心感受, 又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 但馀钟磬音。
各种声响此时都静寂,只 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