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启示

合集下载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代表之一:法国的比埃尔·蒲鲁东(1809~1865)
著作:《什么是财产?》(1837)、 《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1845) 主要观点: ①在小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 社会; ②通过筹办“交换银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 财产分配不公问题; ③宣扬“阶级调和”,反对罢工、建党、革命; ④反对任何国家 、权威,主张“个人绝对自 由”“个人只管自己”。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引子:社会主义问题再一次成为关注热点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游荡”, 160多年前马恩以这一灰谐的起笔成就了一篇鸿文, 开始了一个时代。 到20世纪20年代,据说是克列蒙梭说过:“一 个人如果30岁以前不是社会主义者,他的良知就有 问题;如果到30岁以后还是社会主义者,他的头脑 就有问题。”此时在克列蒙梭心目中,社会主义的 道义感召力仍然强大,然而其理性说服力已经出了 问题。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北欧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由来和演变
民主社会主义产生于西欧地区,经历四个发展
阶段
1.19世纪40~90年代中期,西欧工人运动内部 的改良主义思潮;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社会民主主义; 3.20世纪20~40年代的理论刍型;
4.1951年社会党国际重建成为理论旗帜;
4.1951年社会党国际重建,民主社会主义 成为社会党的理论旗帜

1951年7月,在德国法克兰福社会党国际重建大会通过 纲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法兰克福声明), 该声明由序言(13条)政治民主(8条)经济民主(9条)社会 民主(8条)和国际民主(10条)共五部分48条组成,这是民主 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界碑,民主社会主义成为社会党国 际的理论纲领。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3)科学社会主义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展望未来社
会。Leabharlann 11(4)科学社会主义在提出“两个必然”的同 时,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判断,充分证明 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严谨性。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 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
12
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看,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7)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 部矛盾。
(8)在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21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 成及其理论成果
1、道路的形成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22
1、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 一步提高。
(6)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
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
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
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7
(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 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
首先,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来看,英国处于工 业革命的完成阶段、大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 位。
29
谢谢大家!
30
14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 曲折性、复杂性
1、新旧社会更替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决定了社会主 义发展的长期性。
3、社会主义国家的低起点,决定了社会主义 发展的长期性。
4、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环境,决定了社会主 义发展的艰难性。
5、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决定了社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 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 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 思想。

中国民主发展历程

中国民主发展历程

中国民主发展历程标题:中国民主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民主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议题。

从中国的封建帝制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民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中国民主发展的历程,包括:封建帝制下的民主意识觉醒、革命斗争与民主思潮的兴起、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下的民主探索、改革开放与民主进程的推进、以及当代中国的民主发展现状。

正文内容:1. 封建帝制下的民主意识觉醒1.1 传统文化与民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元素为后来的民主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

1.2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开始意识到封建帝制的弊端,对民主的需求逐渐增长。

2. 革命斗争与民主思潮的兴起2.1 辛亥革命与民主启蒙: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启发了人们对于民主的渴望和追求。

2.2 新文化运动与民主思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引领了社会的变革。

3. 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下的民主探索3.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为人民参与政治决策提供了平台。

3.2 党内民主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实践,以确保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的有机结合。

4. 改革开放与民主进程的推进4.1 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改革的推进也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4.2 公民权利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权利逐渐得到扩大,社会各界对民主的追求也日益增长。

5. 当代中国的民主发展现状5.1 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中国目前面临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如何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民主进程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5.2 公民参与的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公民参与的推动成为中国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

5.3 信息技术与民主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公众的意见表达渠道得到了拓展。

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对我们党应有的启示

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对我们党应有的启示

有七千万 的队伍 , 党 内搞起 了竞选 , 代表 了 七千万的党员 ,就可以保证有代表性了。照
顾 了大多数普通党员群众 之间的公平公正 , 以保证社会公正和谐 , 保证我们不脱离人 民 群众 。 3 . 瑞典 的社会党人控制 的国家保证了只 有极 少量 国有经 济成分 的社会 经济按 照社 会主义规定的基本政策方 向发展 、 保证了作 为生 产资 料的 主要所有 者一一 私有经济 的 所有 者阶级一 直保持着 投资热情。 同时又愿 意与工人分享权利和经济利益 。他们 “ 反对 让财富对人 民形成权力 , 反对将经济权利集 中与少数人手中。 ”。 这样的政策与它所产生 的实 际结 果值得 我们研 究并对 我们 自己 的 政策进行反思 , 为什么我们一说 到要发展生 产力 就想 到一定 要让 财富对人 民行使 权利
理论广角 2 0 1 4年 7月 ( 上)
西欧 民主社会主 义 的发展 对我们 党应有 的启示
王艳 军 ( 铁 道警察学院公安 管理 系,河南 郑 州 4 5 0 0 5 3 )
摘要 :我们党的对外 开放 ,不能只盯着那些被我们 自己定义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 ,而要 更多的向发 达国家的政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与我们有着相似追求的 政党学 习。我们党的发展与改革也不能 闭门造车 ,也要保持开放的姿态 , 要 大胆 的与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特别是诸如西欧的社会党这样的相似党进行 比较 要 学习 人 家的长处 ,借鉴人 家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甚至可 以吸收他们的教训 。 关键词: 改革;民主社会主义 ;国家

国家要改革开放, 我们党也要改革开放。 国家 的改革与发展不 能闭 门造 车, 要 充分学 习、吸收人类历史上各个 民族创造 的一切优 秀文化 成果特 别是 西方发 达 国家的先 进管 理经验 、技术 以及其 他一切 行 之有效 的成 果。国家发展需要改革 , 需要 开放 , 在开放 中多 与别人 比较 ,在 比较 中寻 找 自己的不 足, 进而对别人的长处进 行学 习、 进行借鉴 。 我们党的发展与改革也不能闭门造车 , 也要 保持开放的姿态 , 要大胆 的与西方发达 国家 的政党 特别是 诸如 西欧 的社 会党 这样 的相 似党进行比较 , 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 借鉴人 家的行之有效 的经验 , 甚至可 以吸收他们 的 教训。 7 0 年代以来尽管世 界上经历 了风风雨 雨 ,特别是 9 0年代初期 国际格局发 了历史 性的巨变 。 在苏东巨变的过程 中,西欧社会 党人 承受了来 自自由主义 、 保守主义 的攻击 和非难 , 也经历 了选 民队伍的动摇和 自身力 量的减退 ,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动摇他们对社 会 主义基本价值的信仰与追求。他们在理论 上始终 坚持 了社 会 民主主义 的基 本价值 方 向 ,白始至终没有放弃社会 民主主义 的奋斗 目 标, 没有放弃建立一个和平 、 公正、民主 , 以及 自然基础不 受损 害 的世 界这 个共 同 的 理想 目标 。 在 西欧 民主社 会主 义政党 这些 年 的奋 斗经历 中, 有很 多对我们 中国共产党很有启 示 意义的东西 ,我们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 首 先, 西 欧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没有把马 克思 主义 当作 指导社会 主义 运 动的 唯一科 学的思想体系 。 他们尤其反对把马克思主义 理论 当作包罗万象 、包治百病的思想体系 , 认 为这是在 “ 追求社会 主义的神学幻 影” , 是社会 主义 的教条化 、简单 化。从这一点来 看, 我们这将 近三十年 的以不断地突破并大 胆 的发 展马 克思主 义为 主要 标 志的改 革开 放, 无疑是相当正确的。我们坚持马克思 主 义是要 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 原则与 方法论 , 而不能机械 的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对社 会主 义建设 的一些试 探性 的描 述与

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摘要:一、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概述二、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三、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四、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正文: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概述民主与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理念。

民主强调的是人民的主体地位,通过选举产生领导人,实现人民意志的体现。

而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尽管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现代社会,民主与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分析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民主制度起源于古希腊,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民主制度。

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 世纪初的欧洲。

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思潮。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初期,都曾试图通过民主制度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探索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

一些国家实行了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如瑞典、丹麦等。

这些国家强调民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结合,通过选举产生领导人,同时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这些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另一些国家,如中国,则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强调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意志的体现。

同时,中国在经济领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保证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将继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合作的加深,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一背景下,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一方面,民主制度将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与民主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民主问题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社会主义与民主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民主问题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社会主义与民主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民主问题的历史经验与启示社会主义与民主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民主问题的历史经验与启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也是一个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民主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民主问题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推进社会主义与民主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民主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意味着对私有制度的颠覆和根本改造,是一个社会制度变革的伟大进程。

在革命的过程中,民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主是社会的灵魂,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革命是人民大众为了追求平等、正义和自由而奋斗的过程,必须依靠广泛的民主参与和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

然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民主又具有独特性和特殊性。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要求在利益的重新分配、权力的重新配置中实现民主。

社会主义革命的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内涵,需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

二、社会主义建设与民主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是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追求,是对革命胜利后转型期社会矛盾的调整和解决过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民主的功能和作用更为凸显。

民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包括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和文化民主等多个方面。

经济民主要求在生产中实行协商、参与和共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政治民主要求民众有效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保障人民权益;文化民主要求民众在思想文化领域享有平等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民主问题的历史经验与启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路径是错综复杂而又坚定不移的。

社会主义民主不是简单抄袭西方模式,而是符合本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简单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简单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简单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繁荣而进行。

在这场革命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这三大法宝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大法宝。

在当时,中国社会呈现出多方面的矛盾和斗争,为了能够集结起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这就意味着在革命中,各个革命阶级、革命党派和革命分子都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反动势力。

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革命力量更加强大,具备了更大的胜利可能性。

这在历史上的胜利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各个抗日力量能够团结一致,形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最终推翻了日本侵略者。

其次,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大法宝。

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和侵略,靠和平手段很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毛泽东明确提出武装斗争的思想,主张通过军事手段来反抗反动势力,争取革命的胜利。

这不仅是因为敌人是武装的,更是因为武装斗争是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种客观需要。

历史上,红军的长征、抗日战争等战斗都是武装斗争的生动体现,这些斗争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三大法宝。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就不能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因此,他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思想,强调要在革命斗争中建设一支纪律严明、思想统一、执行力强的共产党。

党的建设不仅是为了领导革命,更是为了在革命胜利后,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的党风政风起到了关键作用,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三大法宝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革命路线。

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及其启示

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及其启示

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及其启示摘要:在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中,社会民主主义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和主要的思想流派。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二战后社会民主主义演进的新阶段,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主张通过改良主义以民主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它对欧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以及社会主义实践,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二者的前途可谓殊途同归,即实现共产主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启示1. 民主社会主义概述1.1 民主社会主义的渊源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最早以“社会主义”来描述未来的理想社会。

1841年,欧文发表《什么是社会主义》一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一般含义,此后,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19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从思想变成行动,各国纷纷建立起社会主义政党组织,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此时的社会民主主义具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词。

第二国际后期,随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出现,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内涵发生了转变。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分裂,共产国际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认为社会民主党人已经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眼中,社会民主主义成为修正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代名词。

社会民主党人也反对俄国十月革命和一般的暴力革命,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开始划清界限,走上了改良主义道路,开始使用“民主社会主义”一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各国的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开始着手被法西斯取缔的社会党国际的重建。

1951年7月,重建的社会党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德国法兰克福通过了题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的纲领性宣言(即《法兰克福宣言》),最终形成了具有现代政治含义的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

此后,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及其他许多社会党都修改了党的纲领,把社会民主主义改称民主社会主义,并把民主社会主义确定为本党的纲领和目标。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苏联共产主义模式和民主社会主义导言社会主义,最早是在19世纪30年代,由圣西门的学生为宣传其学说而使用,最早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同伙或者同样的,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的自私自立而提出来的。

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

当时社会上相应的不同的阶级,派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贵族,无产阶级组织,对此有不同的立场。

其中无产阶级组织,阐明正义者同盟,主张人人皆兄弟,由此引起一系列社会主义思潮和建设,以下主要介绍苏联共产主义模式、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此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启发和展望。

一、苏联社会主义1.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有显著代表性的乃是苏联。

苏联模式”萌芽于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7年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连年的战争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当时的苏联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国内,苏俄反革命叛乱不断;国外,帝国主义国家对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出现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仇恨尤加,不断对苏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有:余粮收集制,将人民大众的余粮收归国库,以应战时需要;工业国有化,大力发展重工业,优先满足战争要求;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国家配给,最大限度地防止社会财富减少;实行强制劳动,最大可能地创造社会财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情况下适应了苏俄的国内需要,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这只是“战时”的需要,一旦离开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其弊端就暴露出来了。

毕竟,这一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脱离了农民的需求,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工农联盟。

于是在内忧外患趋于平和后,列宁政府及时改变了这一政策,推行了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经济政策”,其内容有: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商品贸易,推进市场发展;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增加国家财富;实行按劳分配,取消强制劳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探索创造出来的全新社会制度。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程,区别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改革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独特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源于中国特有的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转型。

中国曾经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土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实行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逐渐摆脱了原有的封建势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探索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经济模式。

中国的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人口红利到创新驱动,从低端制造到高端科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标志着经济基础的深度转型,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历史渊源。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基础上的。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经过多次尝试,形成了适合中华民族特点的代表制、专家制、人民民主制等独特的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以“三步走”战略为主线,逐步推进建立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建立了科学的法律框架和制度,扩大了中华民族实现“一国两制”、精神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维护等方面的空间。

文化传承的保护文化传承与巩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类似于全球文化差异,中华文化与欧美文化区别也十分明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味着中国确立了一个特殊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体系。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全方位的、客观的和包容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现实意义作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现实意义作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现实意义作文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就此内容的作用与意义分析如下:1、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这个是发动群众团结一切社会正义力量的基础,成为今后革命的政治奋斗方向和目标,确保了国家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

2、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消灭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这将解放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人民革命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也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农村人民政权的建设;并为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创造必要的前提。

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

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全国的知识分子、爱国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3、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个是最大限度地融合了国家各个阶层的精神层面,积极、向上。

使人奋进,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内涵,让整个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进一步强化了民族独立、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全国人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基本国情:1.政治方面: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共同主宰中国。

2.经济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二.重要纲领:1.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2.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根本任务: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时期:一.基本国情:1.政治方面:中国社会性质进入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时期。

社会性质正向社会主义过渡。

史称“过渡时期”。

2.经济方面:新中国建立前夕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帝国主义的掠夺,官僚资本的搜刮。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1.引言1.1 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它的胜利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这场革命旨在推翻封建帝制,解放中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经过长期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胜利,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是封建压迫下人民痛苦的生活。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落后,外国列强侵略压迫严重,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

同时,国内形成了以工人、农民、学生为主体的反对封建压迫的力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了人民的唯一希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和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革命的成功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确立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这为其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争取解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其次,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封建制度的推翻使得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工人获得了劳动权益的保护,妇女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全体人民都享受到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再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革命取得的胜利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能够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封建压迫,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历史经验则经久不衰地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才能推动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进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和教训将继续指引着中国的发展道路,也会给世界其他国家以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具体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分析这场革命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探索与当代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探索与当代启示

特区实践与理论二〇二〇年第一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实践影响。

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探索进行研究,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有助我们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执行能力和治理能力。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先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石正是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这一重大的贡献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

首先,明确我们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有关国体的根本性规定。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制度设计有着坚定的信心,明确肯定人民民主专政是一项优势:“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是一个护身的法宝,是一个传家的法宝,直到国外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阶级被彻底地干净地消灭之日,这个法宝是万万不可以弃置不用的。

越是反动派骂‘极权政府’,就越显得是一个宝贝。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探索与当代启示宫 正摘 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是一个“接力前进”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可以根据实践主题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

这一气势恢宏的历史过程具重要的现实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更加自觉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党史;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国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706(2020)01-0044-05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02-1503页。

_社会思潮之民主社会主义

_社会思潮之民主社会主义

• 国际民主
• 在联合国的框架内,依据国际法的规定,建立在民 主基础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主要观点有: • (1)民主社会主义是一国际性的运动, 任何国家 都不能孤立地解决它的全部经济和社会问题 ; • (2)要求每个国家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和“ 共同安 全” 的概念, 关心人类的共同利益,民主协商解 决国际间的一切争端; • (3)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提倡 多元民主,以实现国际民主。民主不是先进国家的 奢侈品, 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人民的需要。
• 一些思想家站在社会底层的立场上,关心 社会的平等,关心如何消除由于不公正的 分配而带来的经济剥削。 •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出一种主张整个 社会实行民主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与 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 自由主义 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 民主主义是西方思想的两大渊源 • 自由主义强调:“自由至上”,政治制度、经济 自由主义强调: 制度、政府管理都不能以削弱自由为前提。 • 民主主义认为 民主主义认为:自由、平等、公正具有同样价值 • 不仅自由是人类的最高价值,平等和公正同样具 有人类的最高价值,没有平等和公正的自由,是 虚假的自由,自由主义是以自由为名,否定平等 和公正,本质是在宣扬弱肉强食的反人道观念。
• 经济民主: 经济民主:
•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经济民主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但其基本原则是明确的, 即要求对经济实行有效的 民主监督, 工人有参与经济决策的权利。 • 经济民主具体表现为: • (1)在所有制方面 应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多 在所有制方面, 在所有制方面 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 混合经济体系” • (2)在职工参与权方面 认为职工可以参与公司 在职工参与权方面, 在职工参与权方面 的有关决策, 以防止企业内部官僚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 工会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组织不应蜕变为中央 官僚机构的工具; • (3)在分配方面 建立福利制度体系以扩大公民 在分配方面: 在分配方面 的经济自由权利, 利用财政税收手段和立法措施等 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 实行充分就业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成功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成功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4 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加快构建社会物
质文化基础
5
邓小平同志将不断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加以强调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成功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
他在五届全国人大 二次会议上指出:" 批资本主义、封建 主义,就要看社会 主义有什么优越性
2
共产主义是'各尽所 能,按需分配',要 物质极大丰富,满 足整个社会需要而 有余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 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 利益,通过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民主政 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 表达权、监督权。同时,我们党 还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需求,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制度、 医疗卫生制度等民生政策,为人 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
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始 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10
20XX
演讲完毕 谢谢观看
xxxxxxxxxxxxxxxxxx
汇报人:XXXXX
时间:XX年XX月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 成功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3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成功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70年来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的历史启示 总结新中国70年
1 的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进程与历史经验,可以得出以下启
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历史经 验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 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及其现实启示清除旧中国封建统治的经验与启示•整合各阶级力量,实现团结统一•提出以农民为基础的革命道路•运用武装斗争手段推翻反动统治•建立统一的领导核心,形成有组织的革命力量•坚持土地革命和农民群众运动的重要性•将革命与民主紧密结合,满足人民对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追求形成统一战线的经验与启示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以共同要求为基础,团结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将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统一起来•坚决反对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维护统一战线团结进行正确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建立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组织形式•统一领导核心,确保统一战线的稳定性和战斗力•发挥党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统一战线的引领和领导•采取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的决策方式,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巩固革命胜利成果的经验与启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启示•实行土地改革和国企国有化,解决农民问题和工人问题•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思想文化改造,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观念•推动大众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和能力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性原则和党的指导思想•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严密党的纪律和制度•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党员干部,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经验与启示•加强国防建设,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分裂和动乱•坚决打击犯罪和恐怖主义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现实启示与展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为今后的革命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党员干部•加强军事力量和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及其现实启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展望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943年5月,共产国际解散,促使共产党以更加独立的姿态,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来探讨中国革命的实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其基本内容有:⑴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抗战期间,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以此为基点,构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框架。

毛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从客观上来讲,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为它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并不是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一特殊性质的社会具有过渡性,它的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毛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都是行不通的;同样,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条件也不具备,只能建立一个全国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工人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国家制度,即使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

①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有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②在经济上,要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于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友谊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富农经济。

以此消灭旧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国营经济为龙头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③在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他在《再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的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5)险恶的国际环境,使我国很难安心于经济 建设。毛泽东对“和平演变” 的危险性估计过于严 重,是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重 要因素
19
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中对社会主义道 路的认识也取得许多积极的成果:
(1)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僵化的教条式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比如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错误的认为小生产还会 每日每时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所以要不断 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等。
(3)由于受到了“左”的错误的干扰,轻率的 改变了八大的路线。
18
(4)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的影响,社会主义民 主和党内民主发展很不充分,导致权力过分集中, 甚至产生个人专断,个人崇拜,错误的东西很难给 以纠正。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 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 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 思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 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 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
(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 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 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29
谢谢大家!
30
第三阶段: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 英国的欧文
4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 和历史局限性
主要贡献: (1)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 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 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 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2)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 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 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 想及论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启示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福州) 作者:曾行伟内容摘要: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还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政治运动。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民主社会主义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推行其主张,其理论和实践活动对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民主社会主义自身与社会党国际组织的影响持续扩大。

从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划清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界线,并得出若干启示。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演变;启示作者简介:曾行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科社·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当今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所信奉的思想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

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应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认真分清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批判地借鉴其某些经验,而不能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盲目照搬。

一、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分裂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两个重要派别,二者同出一源,后来走向分裂。

民主社会主义发端于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社会民主主义。

当时在法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民主党命名的小资产阶级政党,主张在法国建立共和国、实行民主和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改革,具有社会改良主义的明显特征。

在19世纪40年代,社会民主主义没有特定的含义,不同的阶级和流派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革命活动的初期也曾自称社会民主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他们是用科学社会主义来界定社会民主主义的内涵。

1869年,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创建的第一个工人政党,也使用了社会民主主义这个概念,取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他们所理解的社会民主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同义。

19世纪70-80年代欧洲相继建立的其他工人政党,也大多沿用了社会民主党或社会民主工党的名称。

但是,新建立的这些工人政党成分复杂、思想各异,政治立场和倾向大相径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引导和帮助下才逐渐接受并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

到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各国工人政党已经将社会民主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恩格斯的倡导下于1889年成立的第二国际所属的各国社会民主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和策略的基础,把通过阶级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这个时期,社会民主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或者可以说,这一时期社会民主主义已经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分成了两派:伯恩施坦派和卢森堡派。

这两派的主张,一个是改良路线,一个是革命路线。

从1896年10月起,伯恩施坦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一系列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修正。

1899年,他又出版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把自己的观点加以系统化。

伯恩施坦认为,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行将灭亡,相反,是资本主义生机和活力的表现。

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资本主义有了适应能力,可以使资本主义消除危机、缓和矛盾。

随着技术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中间阶级的人数愈来愈多,社会关系的尖锐化没有象《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那样出现,资本主义的崩溃是没有根据的。

政治自由、民主、普选制已经使阶级斗争的基础日趋消灭,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学说已经过时,社会民主党人的历史使命是通过改良使资本主义和平转变为社会主义。

与此相适应,社会民主党应当改变性质,成为“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良政党”,即“一个力图以民主改良和经济改良的手段来实现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党”。

[1](P239)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赋予了社会民主主义新的内涵,使之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左、右两派由于对战争的看法存在分歧而完全分裂了。

当时绝大多数社会党掌权的右派首领都转向狭隘民族主义、社会沙文主义立场,都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导致第二国际在政治上、思想上彻底破产。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号召和动员各国社会民主党左派退出被右派控制的党,以马克思恩格斯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为样板,另建共产党。

根据列宁的提议,1918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带头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正式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

随后,列宁又帮助一些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左派从原来的组织中脱离出来,与其他共产主义者一起建立新党,都取名为共产党。

在此基础上于1919年3月成立了共产党的世界组织——“共产国际”(“第三国际”)。

同年2月,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翼社会民主党人在伯尔尼举行了国际会议,恢复了在战争期间停止活动的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

1920年2月,以考茨基为代表的原第二国际的中派首领们,在维也纳成立了“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

1923年5月,这两个“国际”在德国汉堡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与新建立的各国共产党和1919年3月成立的共产国际相抗衡。

从此,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正式在组织上分裂,在意识形态上分道扬镳。

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建立后,集中攻击列宁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攻击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是专制独裁,主张以和平进化的议会民主方法争得工人阶级的统治权,通过民主机构变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

为突出表明他们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的、苏维埃国家是不民主的恐怖的专政,便将社会民主主义改称为民主社会主义。

从此,民主社会主义就作为以反对共产主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宣扬社会改良为主要内容的概念,代替社会民主主义广泛流传开来。

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建立是民主社会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

二、民主社会主义在“两次大战”和苏东剧变后的发展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理论体系,它还代表着一种强大的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政治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国际分裂以来,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不断调整充实,实践加速推进,其理论和实践活动对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其它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自身与社会党国际组织的影响持续扩大。

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党国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19年2月第二国际正式分裂到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这个阶段,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活动的核心是继续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民主的改良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

期间,先后有十几个欧洲国家的社会党通过多党平等竞选的方式取得执政地位,开始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

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党的国际组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到1945年,社会党在世界范围有34个,党员总共约有900万,支持社会党的选民4000多万。

实践上,他们根据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纲领致力于通过议会民主来争取执政。

应该说,各国社会党的这种努力获得了一定成功。

早在1877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就获得了50万张选票;到1890年则获得了150张选票,占总票数的1/5;到1903-1912年,它的选民就从300万发展到425万,成为议会中最强大的政党。

一战后的1919年2月,德国社会民主党首次实现了单独组阁。

其他国家的社会党都陆续从20年代前后在议会中占据强大地位,并入阁主政或单独执政。

这期间,总共有德、英、法、瑞、丹等十几个欧洲国家的社会党先后通过多党平等竞选的方式上台执政,有的联合执政,有的单独执政,迈出了通过议会民主合法斗争上台执政的第一步。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谢德曼于1919年组阁,艾伯特还担任共和国临时总统;英国工党的麦克唐纳于1924-1935年三次出任政府首相;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的布兰亭于1920、1921、1924年三次担任内阁首相,1931-1935年该党的汉森又任首相。

社会党在初步执政期间对资本主义进行某些改良,通过并且执行了一些增进工人权益的法律,如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增加了工人的工资等等,给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不少好处,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比较成功的是英国麦克唐纳和以后艾德礼的工党政府的改革,以及最为成功的瑞典的“汉森新政”。

这就使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大,其理论体系也趋于完成。

到30年代末,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已拥有20多个成员党,党员达500多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于1940年被迫停止活动。

战争期间,欧洲一些国家被纳粹占领,这些国家的社会党转入了地下活动,和其它国家的社会党一道,有的还和共产党人一起,组织参加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赢得了本国人民的支持。

战后,为美国所占领国家的社会党恢复了正常活动。

为苏联占领的东欧国家的社会党被改造成了共产党。

第二阶段,从1945年9月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

在这个阶段,社会党国际理论活动的重点是阐释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规定性,深化“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述,基本完成了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上,执政的各国社会党进一步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革,推进福利国家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

这个阶段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51年6月社会党国际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工党积极主张恢复社会党的国际组织,经过多年的准备,于1951年6月在西德的法兰克福召开了各国社会党代表大会,成立了社会党国际,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的基本纲领(通称“法兰克福宣言”)。

《法兰克福宣言》在政治上主张取消工人阶级这一阶级基础,使社会民主党由“工人党”转变为“人民党”、“选民党”;在经济上,否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张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在社会发展道路上,把通过普选取得议会多数作为取得政权的唯一方法;在社会目标上,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价值追求而不是客观发展规律。

《法兰克福宣言》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民主的高级形式”。

在百般攻击共产党的所谓“极权”、“专制”的同时,特别强调“民主”的社会主义,全面阐述并大大扩展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内涵,把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具体化为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

从此,伯恩施坦所奠基的民主社会主义就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理论体系基本完成。

民主社会主义也就成为当代各国社会党基本纲领和思想体系的固定用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四十年是各国社会党在政治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各国社会党在本国的政坛竞争中长期执政,或成为议会中的最强大力量,先后有40多个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通过议会民主竞选上台,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

在1945年7月的议会选举中,英国工党以146个多数席位的绝对优势击败声望甚高的保守党上台执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