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情感体验”活动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信未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信未来》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的思路,体会作者对未来的信念和坚定的态度。
2. 感受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想象力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
2. 欣赏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准备:1. 诗文《相信未来》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引入诗文《相信未来》,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念。
二、诗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组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和主题。
3. 教师引导讨论诗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表达方式。
三、象征意义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黑暗”、“光明”、“未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与诗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创意。
3. 教师引导讨论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3. 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成功的人士来分享他们对于未来的信念和经验。
2.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相信未来”为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自己未来的梦想和计划的文章。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文《相信未来》,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象征意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通过分组讨论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深层含义,并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念和期待。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首英文歌曲的歌词和歌曲背后的意义;(2)能够正确朗读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3)通过唱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前的讨论和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相信未来这个话题;(2)通过听歌、朗读歌词、学唱歌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3)通过音乐、舞蹈和拍手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相信未来这首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2)学唱歌曲。
2.教学难点:学生的英语发音、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发音和理解歌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1.录制好相信未来这首歌的音频;2.打印好相信未来的歌词和翻译。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1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相信未来这个话题的看法。
例如:Do you believe in the future? Why or why not?2.引导学生讨论相信未来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思考并写下自己对未来的一些期许和梦想。
Step 2 学唱歌曲(30分钟)1.给学生播放相信未来的音频,让学生们先听一遍,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2.给学生发放打印好的歌词和翻译,让学生们跟随音频朗读歌词。
3.逐句解释歌词的含义,让学生们理解歌曲的意义。
4.分段学唱歌曲,教师先示范,然后全班齐唱,再分小组齐唱,最后个别学生上台独唱或合唱。
5.通过音乐、舞蹈和拍手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Step 3 总结复习(10分钟)1.让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学唱成果,逐个指名让学生上台独唱或合唱。
2. 学生根据所学的歌词内容,回答以下问题:What does "Believe in the future" mean? Why is it important?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相信未来,并鼓励学生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相信未来教案语言大学
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未来的信心。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准备:1. 诗歌《相信未来》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3. 白板或投影仪4. 小组讨论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相信未来》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播放一段关于青年人奋斗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
二、诗歌朗诵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诗歌《相信未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三、讨论与分享1. 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内容展开讨论,例如:- 你认为“相信未来”意味着什么?- 诗歌中提到的“苦难”和“希望”对你有什么启示?- 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和憧憬?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相信未来”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相信未来”的理念。
二、小组合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未来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例如:- 未来科技的发展- 未来社会的发展- 未来个人的成长2. 小组成员共同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准备汇报。
三、小组汇报1.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2. 其他小组倾听并给予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相信未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相信未来》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和汇报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相信未来》这首诗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创作的,诗人食指在这个特殊时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诗歌内容的影响。
1.2 作者简介介绍食指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食指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艺术特色2.1 诗歌结构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节奏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未来”的象征意义。
2.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递对未来的信心。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探讨诗人如何表达“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3.2 诗歌思想内涵分析诗歌中所传递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感悟4.1 诗歌鉴赏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细节,如字词的选择、意象的描绘等。
4.2 诗歌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未来”主题的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析6.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进互动和思考。
6.2 分析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相信未来》的教案
《相信未来》的教案《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
《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
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
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一、导入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
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
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诗歌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2. 学生情感的共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内容、手法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感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魅力。
五、教学准备1. 诗文:《相信未来》2. 相关背景资料: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好奇心,引入诗文。
2. 诗文讲解:分析诗文内容、手法、情感等。
3. 学生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相信未来。
七、作业布置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信念和希望的诗歌或文章。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九、拓展活动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开展主题班会,分享学生对未来的信念和梦想。
十、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分享感悟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作文质量、阅读心得等。
3. 拓展活动参与度:诗歌朗诵、主题班会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诗人画像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好奇心。
2. 诗文讲解:详细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歌手法和意象。
3.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寓意,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诗文对自身生活的启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一幅以诗文为主题的画作,体现诗文的意境。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信念和希望的诗歌或文章,分享阅读心得。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九、拓展活动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开展主题班会,分享学生对未来的信念和梦想。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2. 品味诗文中的象征手法,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 象征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诗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学准备:1. 教材《相信未来》。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意义。
2. 简介诗人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如“草原”、“太阳”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对诗文内容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五、实践活动(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未来梦想,鼓励学生相信未来、积极面对生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nd express their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 Additionally, the teacher should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and guidance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诗歌中的信念对个人的启示。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引入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教师朗读《相信未来》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 教师朗读《相信未来》诗歌,学生倾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学生提出问题或对诗歌进行评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诗歌的评论,以便进一步教学。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行和韵律。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行和韵律。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主题。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结构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象征的分析,以便进一步教学。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意义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诗歌启示的思考,以便进一步教学。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向学生介绍诗人食指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相信未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未来?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未来?2.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组朗读,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3.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层次。
(2)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相信”、“未来”、“理想”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相信未来”的理念。
5.诗歌欣赏(1)让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诗歌朗诵、演唱或绘画等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相信未来》。
2.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内容和主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和向往。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积极信念。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相信未来”的深刻内涵和诗人坚定的信念。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信念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写作训练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有时候甚至会感到迷茫和绝望。
但是,无论处于怎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歌——《相信未来》,看看诗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定地相信未来的。
(二)作者简介_____,原名郭路生,1948 年出生。
他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诗坛崭露头角。
他的诗歌以其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信念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诗歌朗诵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诗歌解读1、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现实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要放弃希望。
2、逐节分析(1)第一节“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提问:这一节中,“蜘蛛网”“炉台”“灰烬”等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蜘蛛网”象征着黑暗的势力,“炉台”象征着生活的希望,“灰烬”象征着生活的贫困和悲哀。
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他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
(2)第二节“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优质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诗歌《相信未来》是现代诗人食指创作的一首诗歌,写于1968年。
1.1.2 该诗曾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对80后一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1.1.3 本文将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1.2 教学意义1.2.1 通过学习《相信未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1.2.3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1.3.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意象进行解读。
1.3.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基本知识2.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
2.1.2 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自由诗歌等。
2.1.3 诗歌的基本要素:意象、节奏、韵律、抒情等。
2.2 诗歌鉴赏方法2.2.1 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人背景、创作时间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2.2.2 分析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分析意象可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3 感悟诗歌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3 诗歌表现手法2.3.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2.3.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情感或行为。
2.3.3 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
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原文及背景介绍3.1.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1.2 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1.3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
3.2 诗歌意象分析3.2.1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
3.2.2 对每个意象进行详细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寓意。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
《相信未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信念,积极面对困难。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文《相信未来》的内容理解,情感体验。
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个人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播放《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的伟大和自己的责任。
(2)提问:你们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想法?为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相信未来》,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相信未来》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2)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表达对未来信念的诗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
3. 情感态度: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以及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文《相信未来》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到信念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阅读其他表达信念和理想的诗文,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等,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相信未来教案模板小学语文
年级:小学六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仿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1. 诗歌《相信未来》2. 生字词卡片3.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课题《相信未来》,引导学生说出诗歌的作者。
2. 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3.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
2. 学生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教师点拨重点句子的含义,如“海浪的呼唤,是生命的呼唤;阳光的照耀,是未来的照耀”。
4. 学生体会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象征意义,如“海浪”象征人生的坎坷,“阳光”象征美好的未来。
2. 学生仿写诗句,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春天的雨滴,是生命的滋润;秋天的落叶,是岁月的沧桑”。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仿写作品,互相评价。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如“相信未来,勇往直前”。
3. 教师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布置作业1. 复习课文,熟读成诵。
2. 搜集有关“相信未来”的名言警句,整理成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仿写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信未来》案例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课题:《相信未来》年级:高二教学目标:1、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方式:朗读法感悟法教学过程:导入:由诗人“食指”的人生经历导入整体感悟: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诵读,诵读结束后请两位同学回答对诗歌的整体理解,诗歌中哪些部分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处境?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并指出诗歌的一二两节为重点章节。
2、分析诗歌一、二节意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PPT展示答案并板书。
以意象“海秋的露水”为例分析意象的内涵。
3、插入写作背景“文化大革命”介绍,学生补充。
4、讨论诗歌第三小节断句,学生正反两方面论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倒装手法。
分析意象“孩子”,齐读第三段。
5、结合四至六小节谈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分“未来”对于当时青年人的重要。
6、学生体味情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个人示范朗读,教师点评朗读。
教师板书:当失望迷雾般填满贫穷的生活狂热野史般吞噬干涸的精神我依然固执的挺起脊梁用历史的水笔写下相信未来最后,教师结合诗体板书总结并配乐范读,布置课后作业(PPT展示)。
二、案例分析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发展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相信未来》是一篇现当代诗歌专题的选修课文,选修课的内容和实施方式可以是多方面内容的结合,恰当的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角度阅读与研究,思考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文化问题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本课在教授过程中实践了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即“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通过充分的阅读让学生学会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并通过问题的设置,以问题为导向,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向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注重个性化阅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完全建立,审美教育有助于促建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而文学艺术的鉴赏尤其是诗歌的意境熏陶则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即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尤其本课在诗歌讲授环节中,每一环节都让学生体味情感进行个性化朗读,在短短的45分钟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体味情感,让学生感受诗歌美的意蕴,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相信未 来活动单
《相信未来》活动单主备:尤红春金小梅审核:蔡成兵【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本诗的韵味,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3.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主研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2.积累字词,会读、会写、会解释。
3.自由朗读,把握节奏,感知基调,获得整体印象。
活动二:研讨第1-3小节1.有感情地朗读1-3小节,找出其中的所有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内涵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同时完成下表。
2. 品读第三小节(1)反复诵读,结合所提供的材料,小组交流讨论:本小节应如何正确停顿?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成果展示:读法二符合诗意和诗人的情感,比喻手法,手指——排浪,(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手掌——大海,曙光——笔杆,体现了诗人一种年轻的豪情,一种可以冲破一切、不可阻挡的锐气。
3.概括本段内容: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活动二:研讨第4—6小节1.反复诵读,思考:诗人为什么相信未来?2.合作探究:(1)为什么未来的内涵就是眼睛?(2)“腐烂的皮肉”、“脊骨”分别比喻什么?(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人的情感。
成果展示:(1)“眼睛”指未来人们对历史的思辨和审察。
“睫毛”“瞳孔”等意象,喻指未来的人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够不为假象所惑,能够洞察历史真相,还原生活真实。
这是诗人对未来人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情感体验”活动案例
让高尚的爱和真情陶冶学生心灵
——语文课堂中“情感体验”活动案例
相信未来
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情感体验,把
对学生的情感陶冶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去。
笔者以教学当代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为例,尝试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
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
准切入点,渲染课堂气氛
《相信未来》写于十年动乱中,被评论家称为是一篇预言性诗歌力作。
它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几乎破灭时,正是这首诗鼓
励他们活下去。
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
热烈,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口吻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
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勇,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
整首诗,作者以纯净、隽秀,带有儿童般执拗的真挚,表现了知青们在逆境中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索,在
某种程度上起着惊醒和呼唤的作用。
本诗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
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笔者抓住这首诗饱含深情的特色,结合时代背景,
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加深情感体验,达到熟读成诵,然后交流诵读心得、感受。
《相信未来》节选: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
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
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巧设情境,激发情感
学生交流之后,在情绪热烈高涨的情况下,教师为
他们创设情境:“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
会有迷惘惆怅,也许会对前途感到失望……读了这首诗,在慢慢人生路上,你将怎样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向未来?仿照食指这首诗的结构,修辞,写一段文字,要求写出
真情实感。
”
主动参与,抛砖引玉
设置情境后,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他
们基本确定思路后,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为学生诵读范例。
此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加深他们的情
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然后教师范读《相信有一天——给在座的同学们》(同时以多媒体配出画面,辅以文字):我相信有一天,眼前的每一个你/会成为真正的星辰/悬
挂在天幕上,永不坠落/我相信有一天,眼前的每一个你/会真正如今天你眼中骄傲/纵横驰骋,永是赤诚/……
教师的诵读声刚落,教室里就想起热烈而长久的掌声,每一位学生都很激动,因为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
激发创作,升华情感
发现时机已成熟,教师及时鼓励:“快动手写吧,
相信你们心中都埋藏着美好的愿望和澎湃激情,把它写
出来,大家分享。
相信你们比老师写得更好!”教室内
鸦雀无声,只感受到真情在流淌,激情在跳跃。
展示交流,体验收获
十分钟后,已有不少人在举手,听他们一一发言交流,真是振奋人心。
那一段段虽笔法稚嫩但充满了真情
的文字,被朗诵得声情并茂,仿佛是在听一场诗歌比赛。
他们有的畅想未来,有的讴歌青春,有的写给朋友,有的赠送给残疾人……总之,篇篇主题鲜明,个个情真
意切。
学生的作品难免有些稚嫩,不够厚实深刻,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认识得到提高。
能力得到锻炼。
通过这样一个以写为主兼顾听说读的综合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创造的能力,又熏陶了他们的高尚情怀,使他们体验到真爱,切实拥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也落实了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让高尚的爱和真情陶冶学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中学)
点击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