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释名义第一》拳为兼体用益智怯之运动。
太极其阴阳之母,包罗万象,以之名拳意图深矣。
易日,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阳,而刚柔消息之机,无所不消其极焉。
夫拳,壮者好用之以斗,斗之输赢,以视拳技之高低为决。
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入,是为阳极,刚之至也。
如抗之以刚,必至两全其美,非妙手也。
彼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
柔静之至,是为阴极。
阳极而遇阴极,未有不败,此即老氏所谓荏弱胜坚强也。
余故曰,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
学吃亏之至,拔苗助长,则为占廉价之极也。
譬如齿固刚,而舌柔,齿与舌或有时而龃龉,则舌固吃其亏于一时。
然齿均以刚摧,而舌终以柔存,可以见矣。
固然,历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自制者,本日学亏损,谁宁为之。
要知学吃盈者,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力量抵抗,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掉,则我稍一放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
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廉价之极矣。
且是拳之精奥妙用,无一分歧于太极之道理。
薪火相启,自张氏三丰始,世济其美。
曼青得杨师澄甫传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为用,全根于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克之真谛,无一不可见之于事实,以太极名拳,尽有以也。
习是拳者,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
更可以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
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
谋国事而欲苏平易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第二》太极之名著于易,并出于医经及道躲,其说甚广,其用甚宏。
仲僧所谓局限天地之化而不过者,其理不出乎阴阳,其气之变化不出乎五行,此为吾国文明与哲学之胚胎。
若舍阴阳而论太极,是为流言蜚语,不足计也。
如必欲去阴阳五行,而论吾国哲学医学及道学者,何如去四则及代数,而论算术,其可得乎?今科学之提高,由电子而进乎原子时期,试问能离乎阴阳之作用吗?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者,无它,其立论纯乎哲理,其立场所乎科学,是皆可证诸体用之实,何待雄辩。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太极拳运动之大纲。
有三。
分天地人为三阶。
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
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
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次目有九。
每阶下各系三级。
是为三阶九级:人阶三级:一. 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一阶一级):其法以舒腕为先。
肘次之。
肩又次之。
毫不用力。
由至柔而渐进。
皆以曲中求直。
厥形为圆。
二. 为胯至肿:(一阶二级):自胯至膝至肿。
俱要松柔。
其力量在足心。
而受于地。
足要分虚实。
手亦然。
三. 为自尾至顶:(一阶三级):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者。
脊柔筋使然。
其要在尾闾中正。
及顶头悬耳。
地阶三级:一. 气沉丹田:(二阶一级):肩稍沉。
肘稍垂。
则气可引至胃脘。
胸微陷。
背微弓。
则气可沈至丹田矣。
二. 气达乎四肢:(二阶二级):气沈丹田后。
似可由心驱遣。
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肿。
复至肩至肘至腕。
三. 越尾闾达乎泥丸:(二阶三级):气沉丹田。
待功纯。
火候到。
不期然而然。
自然越过尾闾。
不可丝毫勉强。
越过尾闾。
复冲开夹脊。
度玉枕。
达泥丸。
天阶三级:一. 听劲:(三阶一级):惟柔乃能与对手黏连相随。
能黏连。
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接触。
欲测其气之动静。
故曰听。
二. 懂劲:(三阶二级):彼微动。
我可听而得知。
我先动则懂而知之。
然微动易测。
未动难知。
苟能于未动。
听而知之。
其庶乎阶及神明矣。
三. 为阶及明:(三阶三级):气能得化境。
而乎精神之作用。
其所谓无力之力。
神力也。
目之所注。
神之所到。
气己随之。
气能运身。
不待心动。
而神可以挟气而行。
是为神力。
亦可谓之神速。
郑曼青散手论散手即散打。
无定法。
推手大。
乃着熟功夫。
着熟即是学听劲。
由听劲而渐悟懂劲。
即懂劲。
无所谓着与不着。
散与不散。
黏与不黏。
随与不随。
此皆费辞。
不得中肯綮。
散手之方在五行。
所谓进退顾盼定也。
苟能懂劲且知方。
则用全矣。
郑曼青推手论揽雀尾。
即推手之基本动作。
又释程序篇谓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曰听劲。
曰懂劲。
曰阶及神明。
此三级也。
亦皆基于推手。
循序而进。
由听劲以至于阶及神明。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绪论三篇释大旨太极拳全套,计百二十余动,此中以复式为多,反复不已,颇耗心神。
无神裨于体用,余甚疑之。
意其作用,不过有三,一恐学者无恒心,故事衍演,以稽当时日,聊资善诱。
一以此拳式中,有基要行动,欲其重复多练,以促其进度。
一或以十三式拳套太短,嫌不足为运动之数目者。
若以此三点言之,亦皆未得方法,倘无恒者,欲使之有恒,非易事也,久久之中断,同也。
若以有基要拳式,另为提出,嘱其多练可也,若嫌拳套太短,多练一套可也。
余谓反复过量,既偶然义,又操心神,无益。
余故每欲将此拳,删繁就简,由易而难,旋因人事烦复,久未得偿是愿。
二十六年,中日战役,余主湖北省国术馆事,因以练习军警学民之国术课程,太极拳为占主要地位。
不能不手为删削,以资广为奉行也。
庶可收强种强国,振敝起衰之效,旋复甚得同仁及学者之赞成,故是书之作之有自也,是诚因时而制宜,非敢矜奇以创新也。
尚希国内贤哲鉴原,有以教诲之也。
窥本末杨师澄甫之分释太极拳诸要点,以下:一、每于练功架,或打手时之讲授曰:练太极拳者,不脱手,入手非太极拳。
且戒之曰,健候老师长教师之教人,每引拳论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全一气,又曰,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
谓手需要相随,不可主动。
于此可以见本末之不相离也。
且行功心解,首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亦可以证手之不得主动明矣。
太极拳之所认为太极拳者,内外合一,云云而已,离乎此而论太极拳者,非我之所知也。
二、沉肩垂肘坐腕。
谓肩不可耸,亦不可塌,肘勿翘起,亦勿夹松。
能自然,便自沉自垂。
唯坐腕最难,要手背不露筋络,相传谓佳丽手,如是始可矣。
手指非并亦非撑,非直亦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方可。
尤要者,须气注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手指尖。
三、含胸拔背。
含胸者,不可挺胸,又不可陷胸,须要松胸,方为正当。
拔痛匪易言也,是为气通三关之候也,其详见于后。
四、气沉丹田。
丹田在腹中,位于脐下一寸三分,近脐去脊命门稍远。
郑子太极《述口诀》
郑子太极《述口诀》《述口诀》一篇中,作者说,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而不传,以致每每失其真传。
今曼青之受于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
十余年来,每欲笔之于书,又恐传非其人,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
乃谨录要诀十二则,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
尚希世之贤哲龚豪,有以参证而广大之,使人人皆能祛’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
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
反此则日,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二、曰沉。
如能松透,即是沉。
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
四、曰虚灵顶劲。
即顶劲虚灵耳。
五、曰磨转心不转。
磨转者喻腰,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六、曰似拉锯之揽雀尾。
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
此理在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曰彼微动、己先动。
此即彼欲用力推来时,则我亦先之以力拉回,彼拉去时,我亦先之以推送之去。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
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
肉架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
周身轻灵,其根在脚。
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
九、曰能发劲。
劲由于筋,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
何为发劲?做箭似的。
发劲之法,要得机得势,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问,因彼之欲进,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于我,是为得势。
脚腿腰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是身不散乱,方可命中。
十、盘架子,要中正均匀。
此中正均匀,看似平淡,却极难能。
十一、曰须认真。
棚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棚不要棚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
按与挤皆不可失却中定。
这是真的,否则便是假的。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
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后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
如牛重千斤,绳重四两.牵之以其处、以其道,则可使之左右如意。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郑曼青宗师传人的武学秘宝摆脱亚健康
该章节介绍了郑子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包括单式练习、组合练习、分段练习等。 还介绍了如何根据个人情况和目标制定合适的练习计划,以及如何通过反复练 习提高技能和身体素质。
该章节重点介绍了郑子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包括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 缓解压力、预防亚健康等。通过学习该章节,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郑子太 极拳对于身体健康的益处。
精彩摘录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术,其练习以意为主,意到、神到、拳到,意到为神到, 神到为拳到,以神意领先,以意识引导动作,融健身、技击、意趣于一炉。它 “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特别是强调“用意不用力”等理念;以及再传至宗 师的师承和个人智慧总结及修性修养过程中赋予新的含义,形成了新的太极拳 理拳法体系。
该章节总结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并对郑子太极拳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还提 出了一些建议和鼓励的话语,希望读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步,发挥郑子太 极拳在促进身体健康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郑曼青宗师传人的武学秘宝摆脱亚健康》这本书的目录 分析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郑子太极拳的基本知识、技巧、练习方法、养生功效 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 郑子太极拳,从而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郑子太极拳理拳法:郑曼青宗师传人的武学秘宝摆脱亚健康》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 的介绍。
谢谢观看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郑曼青宗师传人的武学秘宝摆脱亚健康》是一本非常值 得阅读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太极拳的练习方法,还强调了摆脱亚健康的重要 性。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和摆脱亚健康的方法,不妨阅读这本 书。
阅读感受
我要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他的学识渊博和专业的背景赋予他足够的深度去阐述 和揭示太极拳理的内涵。读完这本书,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第680期:郑子太极拳的拳理与运动法则(2)
第680期:郑子太极拳的拳理与运动法则(2)郑子太极拳视此为纲宗,当然也就有相应的练习功法。
基础就是《十三篇?别程序》的“自胯至踵的一贯之劲”和左家功法的“鸟申”。
鸟申的要诀,当然不同于习见的金鸡独立。
“鸟申”要能站活了,才能算入得郑子太极拳的门槛。
否则,摆个三十七式拳架,但一动就露馅了。
若是对照郑子的行拳影片,仔细留意每式的余势转折,就更能体会重心虚实转换的奥秘,故能绵绵不绝。
4.2运动方式:重心与圆弧郑子云:“太极拳亦可谓之为注重人体重心之运动”,又云“圆而神通……与吾拳有息息相通者”。
人体的重心大约是丹田位置,拳架的位移是改换重心;不是身随步换,也不是只动丹田。
太极拳与其他运动类似,都是要求能控制身体重心,只是要求得更精密(动态均衡的中定)。
然而,习见的太极拳要不是藉手脚移动身体(手舞足蹈,违反不动手的原则),要不就成了木偶人(缚手绑脚,僵硬呆滞)是为通病。
其次,运动路径是圆弧,绝非直线。
当然此中细节很多,圆弧和直线都是结果的表征。
在《十三篇?劲与物理》中有许多详细的剖析,值得反复推敲。
例如上步,绝不是直线而上;脚步的路径是直的,然身体必有起伏、旋动。
在拳架中说的“旋正”,即寓有深意。
4.3检验方法:体用合一郑子云:“太极拳有体斯有用;如不能用。
则体亦不足言矣。
”体与用的涵义,若是以“体是拳架,用是推手”,这种说法未免失于偏狭。
体用合一讲的是,“根本基础”和“运动方式”的整合应用。
因此熊十力“体用论”说的“体用不二而有分,分而仍不二”,便是最好的说明。
郑子更直接指明:“此拳术之体与用,犹影之不能离乎形者,倘学而不能致用,则其所裨于体者,且亦伪焉。
”借用东汉书法家蔡邕谈书法,认为“力为体”。
用力于笔,笔死矣!《曼髯三论》有:“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劲之所由生也,”郑子又云,“劲外柔而中刚,有弹性,乃真力也。
”练拳何尝不是如此,追求的是不用力的松柔。
若误以为郑子太极拳只讲松柔而无内劲,是大误解。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邓序予友郑君曼青,世称永嘉五绝。
予则独服其拳术之精,允得杨师澄甫之心传。
一日在渝,同应英吉利驻我国大使薛穆之邀,赴大使馆表演太极拳术,时英军访华团在馆,悉少壮军人,意气豪迈,见曼青矮小而少之。
予日:“君等皆身材魁伟,实力雄厚者,得欲与曼青一试乎?”众皆连声诺诺。
其中孔武有力者,以安君为最;即趋前询以试法,曼青日:“悉如君意。
”乃于寻丈外,汹涌而来,攘左臂而擅右拳,曼青侧身左让其锋,则安君已颠仆数步之外;旋复攘右臂揎左拳,又从右颠仆如前状;最后变用双拳搏击式,向曼青迎头猛击,势殊惊人,甫见曼青头乍后仰,伸右掌于安君左腋下扑之,则安君已两脚离地,仰后翻跌于寻丈外,迫至场边,骤见曼青飞步随之,迅提其臂,得不仰出场外。
众皆惊喜赞叹,余人睹状不敢较。
请作表演,曼青即棚右臂,作虚抱式。
予日:“谁能推之使稍移动,为胜。
”某君首推之,不能动摇。
又加一人.并力推挤良久,仍未尝稍动分许。
蒲乐遭君转请作他种表演,曼青伸臂仰掌日:“请固握予掌,以力压之.弗使翻动,为胜。
”则有数人,三握而三仰跌出。
又伸臂舒掌,请以猛力斫之。
安君首以立掌击之.至十数下,缩手而退,蒲君复举拳连砍数十下,而曼青行无所事。
时曼青衣白荸衫;蒲君能作华语,卷其袖日:“君之臂是铁否?”四座掌声齐发,成叹吾国国术之妙,为不可几及。
丽英国人士:知有太极拳艺者,亦以此为刨举。
郑君倘不得杨师之心传,其能运用如是之神妙乎!兹本其心传,以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且多发前入所未发,行将付梓,属序于予.因追述此一事,以应之。
京山邓克愚。
李序中日战兴,于避寇巴山,得琛郑君曼青.居处近,过往亦密,相与研究太极拳推手及玄功,最相契合。
于是,始悉曼青之造诣精深,沦理超妙,。
盖原本杨师澄甫。
而余忝在同门之列。
乙酉春,我同盟国美利坚陆军驻渝者百余人,每周有联欢会,闻曼青与英吉利驻我国大使馆之文武官员,作友谊比赛,数胜之,乃邀请与会。
曼青介余及其弟子郭琴舫、张纪培等五六人,参加表演太极拳推手毕,美战士选精于技击者十余人,请与较,曼青许之。
太极拳老三篇
太极拳老三篇近日看了郑公曼青的《郑子太极十三篇》,方知郑公曼青与李公雅轩一样十分重视太极拳的老三篇:张三丰的《太极拳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行功心解》。
李公雅轩特别强调要本“老论”,不能乱看书,李师雅轩生前常对马寅德先生讲:“太极拳是个宝,要将这个宝交给你必须要得到你们的配合不能乱看书,不能看别人练拳,讨论;要看书也只能在我的指导下看王宗岳,张三丰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行功心解’尤其‘十三势行功心解’这三篇太极拳老论;其他的都不准看,你必须经常最好是天天在我身边接受我的影响和熏陶,我要是有新的体会和心得也可以及时的教给你,不然容易错过教学机会,这样你的拳架和功夫才会是我的风格要不会走样成自己的。
”练传统太极拳,就应该象共产党员对待“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一样,认真学习太极拳老三篇,领会精神,勇猛精进。
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违背“老论”,太极拳就会“跑调”“变味”,只有本“老论”,才能保证太极拳的正确发展方向。
“杨家太极遍全球,身松似水自然流;从来至道与心亲,练到无心道自真;无形无像难画图,无名无姓却听呼;空空静静何处求,三篇老论指明途。
” —-刘登云老三篇之一—《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以上讲的是太极拳的“体”,“体”中讲气、讲神,要求全身圆满、完整。
首先明确了用功的核心是:轻灵、贯串、鼓荡、神敛。
同时提出盘架应克服的三个病态:断续、缺陷、凹凸。
接着指明正确盘架的具体方法: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止功心解》注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传太极并不套路,本初骨架便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综合了太极拳的主要规则,为武当派弛三歉祖师所创.内家太极拳粗确的练功要收是由浅进深、从简到繁、逆序渐进的历程.其前提功妇最为要害,便如上教一般.先教笔划,而后组字,再懂字意后制句、做文……,数、理、化等也是如许;随着您读幼女园、小教、中教、下中、大教、钻研死等做出分歧阶段的拉拢、认识、掌握取降华……正在太极图中,太极建面,也便是阳鱼的阳面、阳鱼的阳面;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阳面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中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妇”.阳鱼为静功,阳鱼中的阳面为静中之动功,是粗气神内三合之功妇,也称“知己功妇”、“丹田功妇”,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阳互补的体现.太极拳供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背为以足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脚,以腰为轴、以意收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历程.“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同十三式. 其历程为:无极死无极桩,果《无极建真》主弛建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止、身识应付于、感觉应付于、情志掌控等等,而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掘掘自己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进而干到无处不是脚,无处不丹田的功法历程…….“无极”从形态上道是无动状态,属阳;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启初,属阳.故“无极桩”出加进太极十三式内.无极桩死中定式,中定式死前进、退却、左瞅、左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锻炼正肢体筋骨,散合身体集治之粗气,仄稳自己阳阳,使五净六腑粗气神旺衰,以调战内中三合之功妇.而后通过推脚、喂脚、听劲、懂劲以感觉对于圆的劲道走背,加强自己的身识应付于,使形神兼瞅,心意统一.而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正在脆持太极疏通理法的前提上,通过推脚完备内中三合的真施,以神意使用干到挨搁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脚法,给太极集脚挨下脆真的前提,正在举脚投足时的每招每式皆能用于技打,每一动做式子皆有拳意的贯脱,以神意使用自然而动皆能形神俱妙,皆能切合太极十三式的央供,以自尔分歧的体悟认识,化死自尔风格的套路,以自己的需要采用分歧的功妇截止,如掘掘浅能、去病、养死、延年益寿、侵占防身等.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很多滞.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势势揆心需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刻刻注意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念推蓄意终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十三势止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止气,务令重着,乃能支敛进骨.以气运身,务令逆遂,乃能便当从心.以心止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重着,则气可支敛进骨,并不是格中幸运也.气支敛进骨,光阴既暂,则骨日重重,内劲少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逆遂,则身能便当从心,故变动往去,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粗神能提得起,则无早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有真灵顶劲,则粗神自然提得起;粗神提起,则身体自然沉灵.瞅此,可知舍粗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鼓励,不克不迭转化如意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真真也.取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过真真分得收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收劲须重着紧洁,博主一圆.收劲之时,必须齐身紧洁.不紧洁则不克不迭重着,重着紧静,自然能搁得近.博主一圆者,随彼动之目标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挨下,眼神上视;如欲挨矮,眼神下视;如欲挨近,眼神眺视.神至则气到,齐不正在用力也.坐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里.顶头悬,则自然中正;紧静,则自然安舒;危如累卵,则自然能撑支八里.止气如九直珠,无微不到;九直珠,止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已有不克不迭化也.运劲如百炼钢,何脆不摧.太极虽不必力,而其删少内劲,可无贫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脆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搏兔之鹘,盘旋大概;捕鼠之猫,待机而动.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止其重重不浮,动若江河,止其周流不息.蓄劲如弛弓,收劲如搁箭.蓄劲如弛弓,以止其谦;收劲如搁箭,以止其速.直中供直,蓄而后收.直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背彼身供背去线,劲可收矣.力由脊收,步随身换.含胸拔背,以蓄其势.收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二脚之劲也.身动步随,变更无定.支即是搁,搁即是支,断而复连.粘、化、挨虽是三意,而不克不迭分启.支即粘化,搁是挨,搁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竭.往复须有合叠,进退须有变更.合叠者,亦变真真也,其所变之真真,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合叠,表里瞅似已动,而其内已有合叠,进退必变更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极柔硬,而后极脆刚刚.能呼吸,而后能机动.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脆.”其至柔者,乃至刚刚也.吸为提为支,呼为重为搁,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取后天之呼吸差异,故能提得人起,搁得人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直蓄而有余.孟子曰:“吾擅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天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幸运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逆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真成真,至大至刚刚.至用之时,则直蓄其功,以待收既收则沛然莫之能御也.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为主帅以收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偏,无致败之道也.先供启展,后供紧稀,乃可臻于缜稀矣.无论练架子及推脚,皆须先供启展,启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妇杂死,再供紧稀,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搁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稀也.又曰:先正在心,后正在身,背紧洁,气敛进骨,神舒体静,刻刻正在心.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终,所谓意气君去骨肉臣也.背紧洁,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进骨,气敛进骨,其刚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劳,能安舒静劳.则应变整暇,决不慌治.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皮毛合,上下贯串,故能如许.牵动往去,气揭背,敛进脊骨,内固粗神,中示安适.此止取人比脚之时,牵动往去,须含胸拔背,使气揭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收,能气揭于背,敛于脊骨,则本收由脊收,可则,仍脚足之劲耳.神固体劳,则不集治.迈步如猫止,运劲如抽丝.此乃形容绵绵不竭,待机而收之意.齐身意正在粗神,不正在气,正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杂刚刚.太极杂以神止,不尚气力,此气止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幸运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那气有尽,先天之气无贫.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气为旗,腰为纛,此止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止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转化,所谓气遍身躯很多滞也.。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文本)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文本)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鄧序予友鄭君曼青,世稱永嘉五絕。
予則獨服其拳術之精,允得楊師澄甫之心傳。
一日在渝,同應英吉利駐我國大使薛穆之邀,赴大使館表演太極拳術,時英軍訪華團在館,悉少壯軍人,意氣豪邁,見曼青矮小而少之。
予日:“君等皆身材魁偉,實力雄厚者,得欲與曼青一試乎?”眾皆連聲諾諾。
其中孔武有力者,以安君為最;即趨前詢以試法,曼青日:“悉如君意。
”乃於尋丈外,洶湧而來,攘左臂而擅右拳,曼青側身左讓其鋒,則安君已顛僕數步之外;旋複攘右臂揎左拳,又從右顛僕如前狀;最後變用雙拳搏擊式,向曼青迎頭猛擊,勢殊驚人,甫見曼青頭乍後仰,伸右掌于安君左腋下撲之,則安君已兩腳離地,仰後翻跌於尋丈外,迫至場邊,驟見曼青飛步隨之,迅提其臂,得不仰出場外。
眾皆驚喜讚歎,餘人睹狀不敢較。
請作表演,曼青即掤右臂,作虛抱式。
予日:“誰能推之使稍移動,為勝。
”某君首推之,不能動搖。
又加一人.並力推擠良久,仍未嘗稍動分許。
蒲樂遭君轉請作他種表演,曼青伸臂仰掌日:“請固握予掌,以力壓之.弗使翻動,為勝。
”則有數人,三握而三仰跌出。
又伸臂舒掌,請以猛力斫之。
安君首以立掌擊之.至十數下,縮手而退,蒲君複舉拳連砍數十下,而曼青行無所事。
時曼青衣白荸衫;蒲君能作華語,卷其袖日:“君之臂是鐵否?”四座掌聲齊發,成歎吾國國術之妙,為不可幾及。
麗英國人士:知有太極拳藝者,亦以此為刨舉。
鄭君倘不得楊師之心傳,其能運用如是之神妙乎!茲本其心傳,以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且多發前入所未發,行將付梓,屬序於予.因追述此一事,以應之。
京山鄧克愚。
李序中日戰興,于避寇巴山,得琛鄭君曼青.居處近,過往亦密,相與研究太極拳推手及玄功,最相契合。
於是,始悉曼青之造詣精深,淪理超妙,。
蓋原本楊師澄甫。
而餘忝在同門之列。
乙酉春,我同盟國美利堅陸軍駐渝者百餘人,每週有聯歡會,聞曼青與英吉利駐我國大使館之文武官員,作友誼比賽,數勝之,乃邀請與會。
曼青介余及其弟子郭琴舫、張紀培等五六人,參加表演太極拳推手畢,美戰士選精于技擊者十餘人,請與較,曼青許之。
我的老师张义敬(太极拳)
我的老师张义敬(太极拳)我的老师张义敬作者:***张义敬,有很多人知道他,他就是《太极拳理传真》的作者。
现在还有很多人想了解他的现状,了解他真实的太极修为。
因为张义敬老师为人比较低调,除在《太极拳理传真》再版时增加几篇文章外,再没有关于他的任何宣传和消息,所以首先我可以告诉那些关心他的一语惊人,促使我拜师我认识张义敬老师是我获得黑龙江省和全国传统武术比赛的奖牌之后。
我虽然获奖了,但自己知道身上没有任何超出常人之处,只是由于自己几十年不间断的努力比一般人在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上有一点点优势,虽有“第一”的奖牌,但代表不了真正拥有了中华武功。
古代先贤们记载的神武绝不是欺骗后人的,只是我还没有练对。
2004可是,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进步,所以决定去找明师求“口授”。
2005年秋,我踏上了南行寻师之路。
“取法乎上,得乎中”,第一站是天子脚下、太极拳的始发地——北京,在北京我拜见了很多名家,包括两位太极《内功解秘》的作者,特别是在周世勤老师的收徒仪式上,北京武术各大门派的名家云集,但没有和我结缘的。
我很上火,嘴上都起了泡。
于是,我一路西行,最后落脚于巴渝之地重庆,拜访张义敬老师,当时他还在重庆大礼堂旁边的人和街89号住。
张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普通而慈祥的老人,经过交谈后,我便想展示一下我“规范”的太极拳架,结果我一个搂膝拗步还没定式,他老人家便不客气地说:“你练错了,手不是推出去的,是掉下去的,!经过短时间的攀谈,我就认定这才是我的太极拳老师!八年通信,画龙点睛他说,其实我跟李老师学拳前已经练了十三年太极拳,我最早的老师是我大哥(张义尚),那时谈不上喜欢,是我大哥让我跟他学,等他上学走了我也就“放假”了(当时张义尚先生在复旦上大学),他寒暑假回来我再跟着练。
后来是我的身体不好才真正地主动练拳。
我大哥是我的第一任老师,第二任是黄星桥(现在成都,今年97岁,现在还能打羽毛球)。
第三个老师是周子能,李(雅轩)老师可以说是我的第四任老师。
郑曼青宗师之郑子太极拳完整体系剖析
郑曼青宗师之郑子太极拳完整体系剖析这段二十几分钟的视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很多郑曼青宗师没说出来的,在此段视频里都已经充分展现。
要说的清楚明白,只能是自己进入体系内从头一点点学。
现在用文字将视频几个片段予以说明,而且只能是简单说明,否则就不知道得写多少篇文章,甚至得写很多本书了。
0-01:10:正本清源这段开宗明义,郑曼青宗师所创的郑子太极拳架乃师从杨式太极拳杨澄浦大师而来。
我在此清楚的说明缘由,网络上大多误传。
郑曼青宗师师从杨澄浦大师,所学杨式太极拳为128式,并非谣传的85式或108式。
太极拳架最让我至今疑惑的是,为何需要搞如此多的拳架?一个拳架就终生受用且学不完了。
古代跟现代都一样,为了能延长学生的收费时间,也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因而不断创造新拳架。
但说实话,这毫无意义。
其他拳种,不同拳架的目的不同,但就太极的属性而言,丝毫没必要有如此多不同的拳架。
郑曼青宗师在接任湖南省国术馆馆长后,承担政府任务指导军队太极拳。
但部队移防频繁,根本不可能学完128式而且还得能致用。
因此他删掉大多数重复动作,也删掉不符合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手举高过肩膀的动作,最终以37式拳架定型,作为在军队中传播之用。
但这也给郑宗师埋下隐患。
在杨澄浦大师过世后,其主事者公开“剔除郑曼青杨氏弟子资格”。
这也是后来杨门一脉大多不知郑师的主因。
但始终无法抹杀的是,杨澄浦大师唯一流传下来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实际上就是郑岳所代笔,而郑岳就是郑曼青。
现代开始还原郑宗师出自杨门一脉了,历史真相总会在一段时间后逐渐公开。
可问题又来了。
现在大多在郑曼青三个字前面灌上“杨氏太极郑曼青”或是杨家郑子三十七式太极拳。
其实这又是在不理解郑子太极训练体系之人的误解。
郑太出自杨家,这绝无疑议。
但郑太的完整训练体系早就跟杨门一脉不同。
保有杨氏古传的一部分,但更多的融入其他炁法与武学内容。
比如郑太体系融合左家内功心法与九转玄功等。
所以,如果单纯以杨家拳的方式来操练郑子太极拳,自然有其宏大功效与价值,但却与沉浸于完整的郑子太极拳体系截然不同。
很多人练习太极拳不懂呼吸,听张义敬老师讲授太极拳理传真
很多人练习太极拳不懂呼吸,听张义敬老师讲授太极拳理传真张义敬有很多人知道他,他就是《太极拳理传真》的作者。
现在还有很多人想了解他的现状,了解他真实的太极修为。
因为张义敬老师为人比较低调,除在《太极拳理传真》再版时增加几篇文章外,再没有关于他的任何宣传和消息,所以首先我可以告诉那些关心他的读者们,张义敬老师还健在,身体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还可以。
”他老人家今年85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谈吐风趣、妙语连珠。
只是和前几年比起来有些衰老,背有些驼。
他老人家自己说:“腿上没了力量,精神在走上坡路,可身体在走下坡路。
”可是推起手来,仍是收放自如,变幻莫测。
张义敬先生的《太极拳理传真》,是我这一年多来学习太极拳的教科书。
关于太极拳的呼吸问题,由于各人理解不同,看法很不一致。
特别是有的人,把动作配合呼吸,说得过分神秘,故弄玄虚。
有的人受了这种影响,总以为如果练拳不配合呼吸,好像就不能起健身的作用。
这种观点,很有点近似“左毒”,流传极广。
特别是有些因病而来学拳的人,求效的心切,更是一天到晚都在打听动作配合呼吸的“妙法”。
如果你的回答和他的想法不一样,不是说你“见外”,定会说你保守。
•俗语云:“既说破,要跳过。
”如何练拳,方能达到极柔软之体,技艺精纯之体,学者三思。
《郑子太极十三篇》张义敬选评注•你有师傅吗?我的老师张义敬!一语惊人,促使我拜师•【第225期】何轶群《太极求真录》之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共十八篇)•一把打开太极内功之门的钥匙:学会“逆腹式呼吸法”•松腰五阶段和体相!松腰的简单标志:站立时腰能随着呼吸自如地外凸和回缩•第967期 | 有老师给你讲“动作要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动作。
”吗?解密太极拳的“气”•呼吸连命门《命门九法》讲义,对于太极拳命门锻炼很有指导意义,值得初学者研读!•“习练太极拳,获取内功真髓”从冯志强太极浑元功简论丹窍功,“丹窍呼吸开合内运”才是练好丹窍功、练好太极混元功的根本所在。
•第938期 |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习练者呼吸不得其法,心意不得虚无,意乱神迷,练出来的太极拳式,只可能徒具其表划圈子练体操罢了。
张义敬_太极拳理传真
张义敬_太极拳理传真张义敬<<太极拳理传真>>雅轩老师书信摘录你可每练时~心里想着吾从前教你的情形~默想吾打拳的精神味道。
当大有意义。
你要想要如何才有虚灵顶劲?如何身势动态若长江大河滔滔不断?如何含神养气~使心意沉着?如何有松沉软弹的力量?如何反听观内?如何养心养气?如何使周身一体、四肢百骸各得其位~各得其所~顶天立地~舒舒适适立于天地之间?如何才算无所为~才能无所不为?如何为有所为?如有所又如何若有为~若无作?为~则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不均不匀,无所为则气势均匀、普照全身。
如何利用气之呼吸~使动作开合收放?如何利用动作开合收放~使气之吐纳~沉到丹田深处?如何才能使身心泰然、口中生出甜液来?如何使体态自若修心养性~以达到却病延年健身之目的? 以上这些道理~要多多思悟。
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
所以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
漫说十年~如无真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就不止十年而已。
以上是我天理良心之话~非是故意深玄其说耳。
无论如何~太极拳当是往健康身体~疗养疾病这一方面发展,在技击这一方面~应是在技术巧妙~以柔克刚一方面发展。
因为太极拳是疗养疾病的体育~也是拳术。
如只在疗养疾病这一方面作想~而不钻研它的技击方面的作用~那就名不符实~无武术之可言~脱离了根本了。
我们所说的这种技击的研究~是为了引起广大群众的爱好和练习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好勇斗狠。
关于这点~大家要知道才对。
太极拳是静功、是内功、是气功。
要松~要静~要稳。
如多动、妄动~就必然影响静的功夫。
所以万不可图添花样~这是那些改造拳家所不明白的。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有说‚右重右渺?的~它的意思是一样。
譬如推手~搭上手时~我的左边感觉的压力大了~就放虚了~叫他压不着实地,又如我右边感觉对方来的力大了~我就将右边放的渺无所有~也叫他摸不着实地。
这和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是一样的道理。
假如他来劲重了~我要以劲架着他~那就顶了~万万要不得。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前年,美国加州罗邦桢先生赠我《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一册,为太极拳前辈郑曼青所著。
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3/5的篇幅是《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顾名思义,是为无条件从师者提供方便,为推广、普及而采取的措施。
是从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删去了很多重复动作.而保留了三十七式。
也称《简易太极拳》。
可以看作相当于我们50年代推广的《简化太极拳》。
后面2/5的篇幅,名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全是谈的太极拳理论。
除了作者自己几十年耕耘的心得之外,还包括他得自杨家的秘传口诀。
所以,这一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实际上是上述两书的合订本,共约200页。
两书成书的时间不同,《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成书于抗战期间,1940年出版。
至于“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从书中于右任的题词看,可能是1948年出版。
我所得到的是1977年7月的再版书了。
在读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之后,感到该书对太极拳在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原理,都阐发得非常深刻。
其中还有不少论点,是发前人所未发,异常珍贵。
虽该书在海外久已享有盛誉,而在大陆上有机会读到的人,为数就寥寥无几了。
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恐怕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于是产生了想向读者介绍的念头。
该书用文言行文,这就使我在介绍之前,很费了一番思量,如以白话译介,必然占去刊物过多的篇幅。
不得已,采用了节录压缩的方式,重点地保留了该书的内容,也保留了作者的文章风格。
这样更真实,也更有利于读者细心发掘。
但篇幅毕竟大量压缩了,必有遗珠之憾,读者谅之。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当然不可。
所以,该先知道作者,至少是略知梗概。
然后再重点介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曼青其人郑岳,字曼青,以字行,是杨澄甫晚年的入室弟子。
按辈份,是我的师叔,是雅轩老师的师弟。
也是将杨式太极拳传到台湾及推向海外的一位主要人物。
他曾在台湾及纽约成立时中太极拳社,教授弟子众多。
郑曼青又是国画大师,弱冠即在北京两所大学里任教授、又曾任上海暨南大学及美术专校教授。
谈对太极拳前辈李雅轩的评价——张义敬(中)
谈对太极拳前辈李雅轩的评价——张义敬(中)最近读到永年《太极》杂志几篇牵涉到雅轩老师的文章,有的态度比较温和。
有个严翰秀先生,出语惊人,以正统自居,令人侧目。
我不敢说代老师发言,只觉得实事求是和维护公正是任何人都该具有的品德,为老师辩诬,是我辈后死者的责任。
二、关于十分之二三太极拳是一种以开发智慧为主的拳。
老师不过是教会了学生应有的基本功,也就是规矩。
要靠学生在长期刻苦实践中,去体会其巧妙。
这就是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
这话可能是从古哲所说“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变来。
大匠是指专家、工程师之类。
拳进入高级境界,属于艺术,没有止境。
当老师的,也在不断探索前进中。
说学生没有学到老师的全部功夫,从这一角度理解,是对的。
毕竟老师走在前头。
前人明明说到懂劲后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
这就说明学拳主要还是要靠悟性、智慧。
凡是认真学拳的人,跟师的时间都相当长久,老师真想保守,恐怕很难。
至少太极拳是如此。
因为太极拳重的是听劲,不是手法。
严先生说老师保守,可以理解。
这说明他对太极拳还没有理解。
主张太极拳老师还是应该保守的人,既是在说外行话,也是想开倒车,与时代的前进南辕北辙,严先生距作家的思想还相当遥远。
说自己的功夫只有老师十分之二三,这话也对,也不对。
这数字不可座实,功夫是个模糊概念,没有计量单位,不能准确计算,也许是只有老师的十分之四五,或六七,总之应理解为不如老师。
例如:学生与老师年纪相差20岁,学生从20学到40,老师已到了60岁,正是拳艺成熟的时候,这时说只有老师的十分之二三,就有一定的正确性;如再过20年,自己到了60岁,功夫成熟了,老师或已年高体弱,或已辞世,倘再说只有老师十分之二三,大多属于谦词:一是对老师尊重,二是自己谦虚,三是如果老师已去世,自己只记得早年与老师推手时的差距。
而自己晚年功夫到了什么程度,只以平常心对待,觉得本该如此。
我自己就是这样。
此时就该轮到自己的儿子或学生来说只有老头子功夫的十分之二三了。
郑子太极拳拳架上学习体会
郑子太极拳拳架上学习体会2021年7月9—10日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郑子太极拳拳架上7期的学习,三天的密集学习,在吸收大量理论有同时,还要进行前13式的学习和练习,对于肢体不太协调的人,确实很难,如未踏实习练筑基功法,更难体会到郑子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体感。
2019年参加三功筑基功法班时,对老师的上课风格已经体验过一次,可毁三观的程度与拳架班相较,真是小巫见大巫。
虽仅仅三天,动作还未熟练,到现在思维仍处在混乱状态,可练习过程中,身体从内到外的感觉,是接触太极拳以来从未有过的,练后那种舒泰感,也是以前练三功时没体验到的。
三天的学习,无数次想过,如果不学拳架会后悔一辈子吧!其实,这是一句废话,不学也就不会知道郑子太极拳拳架的魅力,也就不存在后悔一说,因为仅从外形是无法知道它的内涵。
郑子太极拳真的很难练,难在如何在垂直轴的情况下,自由旋转;难在要在小的外形下练大;难在要身体不压低,不刻意用身体重量去压低。
也只有参加拳架学习的人才能体会到。
本次的郑子太极拳拳架上7期,有别于其它班次,学生分为新学员和复训学员,教学相当于普通班和深化班两个阶段混在一起。
学习内容是郑子太极拳拳架上半套,共十三式。
上午按普通班教学,只谈动作,动作调整好,练熟悉。
下午按精修班教学,每个式子重新讲。
老师教的辛苦,我们这些初次接触拳架的小菜鸟学的辛苦,助教团队的师兄和师姐们更辛苦。
学习时,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没精力和闲暇去想,回到家整理课堂笔记时,才惊叹于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强大效果,因为仅整理课堂笔记我就折腾了很久,现在想想三天的学习过程还是懵懵懂懂的,同时也发现自己原来有着很大的潜能。
老师讲,学习之初不是学,而是应该去找学习方法,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确实需要去好好实践。
下面是拳架十三式学习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可能存在表述有误的现象,请老师和师兄师姐们指正1.预备式、起式上午学习时,因集体统一练习,未给出三调的时间,练时仅仅是肢体动作,加上紧张、有地毯等各种原因,真如老师讲的,练习三功时那种很有根的感觉没啦,在家练习熊经时那种涌泉旋转的状态也几乎没啦。
学习太极拳之必读书目推荐悟太极
学习太极拳之必读书目推荐悟太极
随着太极拳不断的深入人心,各类太极拳的辅助图书也火爆起来。
关于太极拳的各类典籍,体悟,解密,解读,拳照,心法,要诀等等应有尽有,不说铺天盖地,至少也如过江之鳞。
其间鱼龙混杂,真伪莫辨,对初学者而言,到底哪些书才是读而有益,真正能够描述太极拳风貌的呢?
别着急,博主结合自己对传统太极拳的修炼经历,为您推荐几篇真正的太极拳好书。
是的,几篇,不是几本,因为它们都很短。
1. 张三丰《太极拳论》
2. 王宗岳《太极拳经》
3.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
4. 王宗岳《打手歌》
5.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
6.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
7. 郝为真《论太极拳》
8.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以上,博主最喜欢《打手歌》,简明扼要,道尽了太极拳的奥秘。
歌云: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不丢顶。
此外,如果想看白话文解说太极拳原理,可以看徐致一《太极拳浅说》《吴式太极拳》;如果想看高手的原创练功心得,可以看李雅轩《杨式太极拳铨真》;如果想了解太极拳高手对不同流派内家拳的看法比较,可以看张义尚的《武功薪传》。
友情提示:
以上推荐书目中并没有《周易》、《道德经》、《易传》等。
如
果有人向你神秘兮兮的说:“读读《易》吧,读懂了,太极拳也就练好了”。
本博明确的告诉你,那是不明拳理、自欺欺人之谈。
你就是能把那几本书倒背如流,保管也练不出任何功夫。
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前年,美国加州罗邦桢先生赠我《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一册,为太极拳前辈郑曼青所著。
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3/5的篇幅是《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顾名思义,是为无条件从师者提供方便,为推广、普及而采取的措施。
是从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删去了很多重复动作.而保留了三十七式。
也称《简易太极拳》。
可以看作相当于我们50年代推广的《简化太极拳》。
后面2/5的篇幅,名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全是谈的太极拳理论。
除了作者自己几十年耕耘的心得之外,还包括他得自杨家的秘传口诀。
所以,这一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实际上是上述两书的合订本,共约200页。
两书成书的时间不同,《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成书于抗战期间,1940年出版。
至于“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从书中于右任的题词看,可能是1948年出版。
我所得到的是1977年7月的再版书了。
在读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之后,感到该书对太极拳在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原理,都阐发得非常深刻。
其中还有不少论点,是发前人所未发,异常珍贵。
虽该书在海外久已享有盛誉,而在大陆上有机会读到的人,为数就寥寥无几了。
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恐怕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于是产生了想向读者介绍的念头。
该书用文言行文,这就使我在介绍之前,很费了一番思量,如以白话译介,必然占去刊物过多的篇幅。
不得已,采用了节录压缩的方式,重点地保留了该书的内容,也保留了作者的文章风格。
这样更真实,也更有利于读者细心发掘。
但篇幅毕竟大量压缩了,必有遗珠之憾,读者谅之。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当然不可。
所以,该先知道作者,至少是略知梗概。
然后再重点介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曼青其人郑岳,字曼青,以字行,是杨澄甫晚年的入室弟子。
按辈份,是我的师叔,是雅轩老师的师弟。
也是将杨式太极拳传到台湾及推向海外的一位主要人物。
他曾在台湾及纽约成立时中太极拳社,教授弟子众多。
郑曼青又是国画大师,弱冠即在北京两所大学里任教授、又曾任上海暨南大学及美术专校教授。
他多才多艺,有“永嘉五绝”之誉(指诗、书、画、医、拳)。
他精岐黄,抗战时,曾在重庆来龙巷悬壶济世,医道大行。
他对《易经》、诗词等,均造诣极深。
在台湾专集出版,刊行于世者,有《玉井草堂诗集》二册、《论语释旨》、《学庸新解》、《老子易知解》、《易全》(上下)、《曼髯三论》(诗书画)、《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曼髯书画》二册,和中医书籍多种。
从上面这些书目,可见他是名符其实的学者。
治学范围之广博,近世还不多见。
从这一本《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对其治学的深度,也就可以概见其余了。
自民国廿几年起,从他学拳的人就极多。
在他任湖南国术馆馆长时,就在学员中普及太极拳。
在此后终其一生的教学中,主要就推广经他缩编而成的三十七式太极拳,较之我们推广《简化太极拳》,时间上还早。
因之他是简化太极拳的先驱者。
在近代杨式太极拳的历史上,郑曼青有着不可忽视的功绩,如所周知,《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大量发行,对杨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可以说起了正宗教材的作用,该书虽署名杨澄甫著,可实际上是郑曼青代笔的。
我们不应忘记他在宏扬太极拳方面,做过的卓越贡献。
由于几十年来的隔绝,50岁以下的人,知道“郑曼青”这大名的不多了,我知道的也很有限,除了上述种种,还知道他是永嘉人,1975年在台湾去世,享年不详,估计80岁左右,也很可能还不满80岁。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他的爱徒或知己好友,能写出他多才多艺,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来。
目前在东南亚一带教拳的黄性贤先生,以及在美国创办环球太极拳社的罗邦桢先生,就是郑曼青的高足,在海外很有盛名。
开篇有陈微明、京山邓克愚、东武李寿(jian)三篇序言及自序一篇,不同于一般与拳无关之颂扬文字,更非借名人以自眩,可以当作武林遗事或武术史料看,故抄而存之。
陈微明序名画家郑君曼青,精岐黄,杨师澄甫南来,从学太极拳六年。
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
至蜀,复遇奇士与究,道益晋。
一日,与美利坚驻华战士十五人较,败其六,余震慑不敢角,一时传为佳话。
日本既降,君来海上,出所述师授口决!读之,义极精,条别粲然,虽不出太极拳论之原理,而指示学者俾有可循之途。
与拙作太极拳答问,互相发明。
君不吝惜,公之于世,诚学太极拳者之宝筏也。
爰书数言,以告真赏。
丁亥四月陈徽明。
邓序予友郑君曼青,世称永嘉五绝。
予则独服其拳术之精,允得杨师澄甫之心传。
一日在渝,同应英吉利驻我国大使薛穆之邀,赴大使馆表演太极拳术,时英军访华团在馆,悉少壮军人,意气豪迈,见曼青矮小而少之。
予日:“君等皆身材魁伟,实力雄厚者,得欲与曼青一试乎?”众皆连声诺诺。
其中孔武有力者,以安君为最;即趋前询以试法,曼青日:“悉如君意。
”乃于寻丈外,汹涌而来,攘左臂而擅右拳,曼青侧身左让其锋,则安君已颠仆数步之外;旋复攘右臂揎左拳,又从右颠仆如前状;最后变用双拳搏击式,向曼青迎头猛击,势殊惊人,甫见曼青头乍后仰,伸右掌于安君左腋下扑之,则安君已两脚离地,仰后翻跌于寻丈外,迫至场边,骤见曼青飞步随之,迅提其臂,得不仰出场外。
众皆惊喜赞叹,余人睹状不敢较。
请作表演,曼青即棚右臂,作虚抱式。
予日:“谁能推之使稍移动,为胜。
”某君首推之,不能动摇。
又加一人.并力推挤良久,仍未尝稍动分许。
蒲乐遭君转请作他种表演,曼青伸臂仰掌日:“请固握予掌,以力压之.弗使翻动,为胜。
”则有数人,三握而三仰跌出。
又伸臂舒掌,请以猛力斫之。
安君首以立掌击之.至十数下,缩手而退,蒲君复举拳连砍数十下,而曼青行无所事。
时曼青衣白荸衫;蒲君能作华语,卷其袖日:“君之臂是铁否?”四座掌声齐发,成叹吾国国术之妙,为不可几及。
丽英国人士:知有太极拳艺者,亦以此为刨举。
郑君倘不得杨师之心传,其能运用如是之神妙乎!兹本其心传,以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且多发前入所未发,行将付梓,属序于予.因追述此一事,以应之。
京山邓克愚。
李序中日战兴,于避寇巴山,得琛郑君曼青.居处近,过往亦密,相与研究太极拳推手及玄功,最相契合。
于是,始悉曼青之造诣精深,沦理超妙,。
盖原本杨师澄甫。
而余忝在同门之列。
乙酉春,我同盟国美利坚陆军驻渝者百余人,每周有联欢会,闻曼青与英吉利驻我国大使馆之文武官员,作友谊比赛,数胜之,乃邀请与会。
曼青介余及其弟子郭琴舫、张纪培等五六人,参加表演太极拳推手毕,美战士选精于技击者十余人,请与较,曼青许之。
一经交手先后不措者五人。
忽一人体重二百三十余磅,于寻丈外舞拳跳跃,向头部击来,曼青摺肘接之,应手跌出逾二丈,撞壁而倒,声震屋瓦;又奔跃来,曼青举手送之,复跌出,其人摇头呼:“负负!”四座欢呼,掌声齐作。
中有一人奇之日:“何以如两人举而掷之?”张君纪培善英语,即以太极拳之运气,以无力打有力解之,而余以曼青手法身法有过人处,每发人出,其声其状,似以钱投鼓,直至撞壁而止,此非具有内劲不办。
今者以其所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见际,凡数万言,不独畅师旨而已,且多发前人所未发者。
诚度世之金铖,卫生之鸿宝也。
爰书数言为同道者告。
丁亥九月东武李寿钱谨识。
敬按:邓、李两人因是当时的参与者,均如摄相机一样,对事件作了生动的记录,绘声绘影,是不可多得的太极拳傲手掌故。
也可见郑氏真是身手不凡,能饮誉海内外,为杨式太极拳扬名显威,绝非偶然。
近人有说太极拳太软了没有用的,可于此开开眼界。
自序(摘要)作者先说明他热爱太极拳的原因,是“弱年患肺病,吐血咳嗽不已,习太极拳不数月,病竞霍然”。
于是对拳“乃益重视之,驾乎眠食之上”。
早晚练拳,未曾间断。
继而说他为什么著作本书,“今体维摩病瘸之心,发尼父推已之愿,’善与人同,达兼天下,欲虚赢者戡而为强,衰病者兴而有作,以引为己任,足书之作,其可缓乎!”接下去,他说《太极拳体用全书》是应他和同门匡克明之请,才于1934年5月出版发行。
但“杨师澄甫,以家传绝业,来肯轻易教授,正恐传非其人,故仅述体用之梗慨,以传乎世耳。
今者澄师已归道山,欲求益,不可复得,因罄举所秘,笔诸于书,聊欲广古之上医医未病之旨,与世之学者,验养气之功。
庶自强以强国,我民族其振兴乎!”三十五年(1946年)重阳,永嘉郑曼青自序于秣陵(南京)敬按:在陈徽明序中,有“至蜀复遏奇士与究,道益晋”(晋即进)一句。
为了避免将来的考证学家,对这一句得不到结论而成悬案,特下一按语,是指抗战时期,郑曼青住重庆,曾去成都与其师兄李雅轩交流拳艺一事。
从这寥寥ll字,可以看出前贤的谦逊和对李氏的推祟。
《释名义》作者在《释名义》一篇中说,拳为兼体用益智勇之运动。
太极为阴阳之母,无所不包,以之名拳用意深矣。
易日,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阻j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而刚柔动静之机,无所不用其极焉。
敬按:这“无所不用其极焉”一句,大堪玩味,这正是拳论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同义语。
也正是杨、吴两式太极拳追求大松大软,高度松柔,然后才能极重极刚的行功指南。
这说明,真正的太极拳是走极端的,能极轻才能极重,能极柔才能极刚。
这样追求极轻极柔的练法,需要高度智慧,所以难度大得多,因而很多人不易接受。
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入,是为阳极,刚之至也。
如抗之以刚,必至两败俱伤,非高手也。
被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
柔静之至,是为阴极。
阳极而遇阴极。
未有不败。
此即老氏所谓柔弱胜刚强也。
余故日,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
从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便宜者,今日学吃亏,谁宁为之。
要知学吃亏,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失,则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
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便宜之极矣。
敬按:这一段话,说得轻巧,但太极拳之所以难学,恰正是这化劲的本事,不容易精细。
懂劲两字,说来筒单,.实际上无底。
所以追求一生,有味极了。
学太极拳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
更可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
谋国是而欲苏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在《通玄实》一篇中,作者说,太极拳立论纯乎哲学,其立场合乎科学,都是可以在体与用中得到证实的。
然而太极拳之原论甚精,事实亦奇,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皆是运而后动也。
即犹电车汽车然,藉气之力,运之后劲。
与肢体及局部之动,谓之运动,则大相径庭。
敬按:这“运而后动”,极为准确地说明了太极拳与其它拳之肢体运动、规律大不相同。
运而后动,是依先后次序、“周身节节贯串”地动,这是追求松柔、完整的主要方法,也是祛病健身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般练太极拳的人,都只说气沉丹田,未予深究,然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则有利于身体莫大矣。
人身为病,若膨胀、黄疸、湿痹、湿热熏蒸之类,均与腹部蓄水过多、气化不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