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著99本

合集下载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各经典医书简介

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

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

”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

1.《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养生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2.《难经》是继《黄帝内经》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它以问答的形式,人体的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还创造性地提出“独取寸口”及有关奇经的论述。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期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该书所记载的麻黄平喘、黄连止痢、大黄通便、常山截疟等,不仅是医药史上的最早记载,而且目前中医学仍在使用。

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与一体。此书因战乱佚散,后经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方》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5.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6.《五十二病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帛书医籍,经整理定名为《五十二病方》。据考证,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书中收载临床各科医方283首,还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

7.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8.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花等传染病的候症和传染途径,其炼丹术的记载则成为我国制药化学的开端。

9.隋代《诸病源候论》,列病候1720个,为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学专著。

10.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使脏腑辨证更完善。

11。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

12.陈自明的《妇人良方》系统地总结了妇产科的诊治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这些经典著作代表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发展,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藏象”等理论,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强调了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二、《难经》

《难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一般认为成书从西汉末年至东汉之间。《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医学理论问题,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难经》在脏腑经络、疾病诊断、针灸推拿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寸口脉”、“独取寸口”等诊断方法,丰富了临床医学的内容。同时,《难经》强调了“虚实补泻”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

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内经、难经类: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各九卷。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医经卷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难经中医必读百部名著?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黄帝明堂经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诸病源候论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金匮卷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浅注金匮玉函经二注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伤寒卷注解伤寒论伤寒贯珠集尚论篇阴证略例中医必读百部名著?伤寒卷(续) 伤寒明理论伤寒来苏集此事难知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方剂卷苏沈良方普济本事方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方剂卷(续)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方集解易简方全生指迷方串雅内编串雅外编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内科卷脾胃论证治汇补血证论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内科卷 (续) 内外伤辨惑论金匮翼医林改错理虚元鉴痰火点雪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外科卷外科精义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濒湖脉学四诊抉微中医必读百部名著?诊法卷脉经察病指南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养生卷寿亲养老新书养生类要老老恒言寿世青编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本草卷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本草纲目拾遗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本草卷(续) 本草备要本经逢原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医案卷寓意草洄溪医案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编诊余集柳选四家医案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伤科卷伤科汇纂伤科补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温病卷时热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瘟疫论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儿科卷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幼科发挥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妇科卷妇人大全良方傅青主女科胎产秘书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妇科卷(续) 济阴钢目万氏妇人方竹林寺女科秘方经效产宝中医必读百部名著?针灸卷针经指南针灸大成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眼科卷眼科尤木论银海精微审视瑶涵

中医药书籍大全x.doc

中医药书籍大全x.doc

中 医 药 书 籍 大 全 (经典收藏) [图片]

实用手册

《百病自测》《茶饮保健》《中医刺灸》《趣味中医》《自我调养巧治病》《气功外气疗法》《减肥新法与技巧》《中药炮制》《中医名词词典》《中医疾病预测》《食物疗法》《常用化验值及意义》《手穴手纹诊治》《小儿常见病单验方》《常见病自测》《老年食养食疗》《中医词典》《老年百病

防治》《保健药膳》《手掌与疾病》

中医教材

《中医养生学》《中医儿科学》《中药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中医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中医著作

《思考中医》《景岳全书》《褚氏遗书》《察舌辨症新法》《中藏经》《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太素》《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脉经》《中医之钥》《医学传心录》《三十年临证经验集》《育婴家秘》《伤寒论》《伤寒杂病论》《温热论》《难经》《濒湖脉学》《穴道秘书》《景景医话》《医法圆通》《千金翼方》《肘后备急方》《跌打损伤方》《外台秘要》《柳洲医话》《医林改错》《圣济总录》《雷公炮炙论》《雷公炮制药性解》《孙真人海上方》《外经微言》《伤寒发微论》《止园医话》《刘河间伤寒医鉴》《临证实验录》《金匮要略方论》《医学源流论》《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仿寓意草》《时病论歌括新编》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1、《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

“内外同治”的理论,总结出的十七种伤寒的候选症状,并提出了伤

寒的诊断证候、防治原则,标志着国外医学入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里

程碑。

2、《内经》:又名《尚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

的医学典籍。作者是古代神农氏。全书以五行八卦为理论基础,将食物、药物、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大药”,提出“以药物救人,以调摄

保养”的处方,为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全面的中草药药典,

由明代药理学家张仁义編写而成。全书约50卷,收集了中国古代各地

发现的中草药药物资料,如动植物的形态、性状、功用,及用法的经验,及其药性的微观解释。

4、《神农本草经》:系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著作,也是世界上最

早的药物百科全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神农本

草经》由神农氏所作,收录了1000多种药物,注明了这些药物的药性、禁忌、用法、经络穴位、方剂等,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青囊经》:又名《古今青囊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部

典籍,由汉代医学家张景岳编撰而成。《青囊经》收录了200余种中

药的性状、功效、用法、治病方针、病因判断等,青囊经详细地记录

了中医药物资料发展史,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6、《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众多药物之书,由东汉

末期治世名臣司马光编撰而成,是今天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权威的古

典著作。书中收录了530余种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时间

等方面的详尽记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全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全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全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黄帝内经》

2. 《难经》

3. 《伤寒杂病论》

4. 《神农本草经》

5. 《备急千金要方》

6. 《四圣心源》

7. 《脉经》

8. 《医宗金鉴》

9. 《脾胃论》

10. 《奇效良方》

1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 《丹溪心法》

13. 《中藏经》

14. 《华佗遗书》

15. 《肘后备急方》

16. 《刘涓子鬼遗方》

17. 《痈疽神秘验方》

18.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19. 《太平圣惠方》

20. 《圣济总录》

21. 《普济方》

22. 《古今名医方论》

23. 《医方考》

24. 《医方集解》

25. 《审视瑶函》

26. 《重楼玉钥》

27. 《针灸大成》

28. 《小儿药证直诀》

29. 《证治准绳》

30. 《温病条辨》

31. 《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

32.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33. 《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

34.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35. 《中藏经》(唐代)

36.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

37. 《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

38. 《脉经》(晋王叔和)

39. 《唐本草》(唐苏敬等23人)

40.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

41. 《外台秘要》(唐王焘)

42. 《证类本草》(宋唐慎微)

43. 《明医杂著》(明王纶)

44. 《本草纲目》(明李时中)

45. 《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等。

这些名著都是中医领域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当然,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和经验性很强的学科,除了阅读名著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学习,积累临床经验,提高医术水平。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在

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中医十大名著以及四小经典简介

中医十大名著以及四小经典简介

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

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一、《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著作。《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

二《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喻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中医古籍39康复网医源世界

中医古籍39康复网医源世界

中医古籍39康复网医源世界

中医古籍

A

•《敖氏伤寒金镜录》 [ 元 ] 杜本(公元1341年)

B

•《八十一难经》 [ 西汉末 ] 秦越人扁鹊(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白喉全生集》 [ 清 ] 李纪方(公元1882年)

•《白喉条辨》 [ 清 ] 陈葆善(公元1644-1911年)

•《包氏喉证家宝》 [ 清 ] 包三述(公元1644-1911年)

•《保婴撮要》 [ 明 ] 薛铠(公元1368-1644年)

•《保幼新编》

•《备急千金要方》 [ 唐·永微三年 ] 孙思邈(公元652年)

•《本草备要》 [ 清 ] 汪昂(公元1644-1911年)

•《本草便读》 [ 清 ] 张秉成(公元1644-1911年)

•《本草乘雅半偈》 [ 明 ] 卢之颐(公元1368-1644年)

•《本草崇原》 [ 清·康熙十三年 ] 着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公元1674年)

•《本草从新》 [ 清 ] 吴仪洛(公元1644-1911年)

•《本草撮要》 [ 清 ] 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本草分经》 [ 清 ] 姚澜(公元1644-1911年)

•《本草纲目》 [ 明·万历六年 ] 李时珍(公元1578年)

•《本草纲目别名录》 [ 明 ] 李时珍(公元1368-1644年)

•《本草纲目拾遗》 [ 清 ] 赵学敏(公元1765年)

•《本草害利》 [ 清 ] 凌奂(公元1644-1911年)

•《本草简要方》 [ 现代 ] 张宗祥(公元1938年)

•《本草经集注》 [ 南朝·梁 ] 陶弘景(公元502-557年)

历代中医名著大全

历代中医名著大全

历代中医名著大全

扁鹊:《难经》

仓公(淳于意):《诊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中藏经》,弟子吴普《吴普本草》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

张元素(易水学派):《珍珠囊》《医学启源》

李东垣(补土派):《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医学发明》、《药类法象》、《用药心法》刘完素(寒凉派):《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伤寒直格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心要》、《刘河间伤寒医鉴》、《保童秘要》、《加减灵秘十八方》

张子和(攻下派):《儒门事亲》、《张子和心镜别集》、《张子和医案拾遗》

中药古籍著作

中药古籍著作

中药古籍著作

中药古籍著作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中药的书籍,这些书籍记录了中药的药性、药效、用法、炮制方法等内容,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药古籍著作:

1. 《神农本草经》:这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共收录了 365 种药物,被誉为“中药之祖”。

2. 《本草纲目》:这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共收录了 1892 种药物,对中药的药性、药效、用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3. 《伤寒杂病论》:这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千金方》:这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医方集解》:这是清代医学家汪昂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中药古籍著作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四大经典一般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之基础

《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行神学说”“天人学说”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二、难经--中医学理论之经典

《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神医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之经典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作者为医圣张仲景,该书是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方面的巨著,系统的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四、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

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中医书籍作为

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医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中医书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宝典。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等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经典,以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经

验成为了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书中详细叙述了伤寒病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编撰的一部中医药学经典,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百科

全书。该书系统地收集了中国古代的药物知识,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成为了中医药学的重要参考书。

《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的经典之一,由华佗所著。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针灸的

理论、技法、穴位、治疗等内容,对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科正宗》是古代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著作,由朱震亨所著。该书详细描述了

外科手术的操作方法、创伤处理、疾病诊治等内容,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上述几部经典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中医书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它们都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中医书籍作为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医学的理论、临床经

验和医学智慧,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这些经典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

中医书籍目录

一、《黄帝内经》

1. 九卷奇经

2. 灵枢

3. 难经

二、《伤寒论》

1. 伤寒论

2. 臆病论

三、《金匮要略》

1. 内经全书要略

2. 妇人藏书要略

3. 脉经要略

四、《医心方》

1. 本草纲目

2. 续修本草纲目

3. 刺经

五、《千金方》

1. 修真广要

2. 妇人良方

3. 伤科出口

六、《外科正宗》

1. 张仲景外科谱

2. 钻石外科谱

3. 百病校正指南

七、《脉经》

1. 本草图经序论

2. 记用药方论

3. 桂枝汤论述

八、《神农本草经》

1. 古本草经

2. 医宗金鉴

九、《温病条辨》

1. 温病条辨

2. 后温病条辨

十、《明医宛方》

1. 木医宛方

2. 羽医宛方

十一、《证治准绳》

1. 病證篇

2. 計證篇

十二、《本草纲目》

1. 人部

2. 物部

3. 报部

4. 纲目总录

十三、《诸病源候论》

1. 风规主病表候

2. 风湿水肿病

3. 辨治汤液法

十四、《病证机理论》 1. 慢性肾炎浅析

2. 免疫性抗击结肠炎

3. 形体状况变化分析

十五、《病理学总论》

1. 病理学总论

2. 病理学基础

十六、《野巴黎方》

1. 误食令人吐血妙法

2. 吐血反惑妙方

3. 小儿惊厥急治方

十七、《蔡员外科》

1. 错节外科秘录

2. 肛门外科大全

3. 忽若削痛亭记

十八、《经验方论》

1. 回董氏中医旧话

2. 回秦氏中医新方

十九、《中西医分界讲义》

1. 大苞酒浸小檗密方

2. 两脉乏力甘草泻心散方

二十、《外科皮肤工作指南》

1. 皮肤科常病及证治

2. 全科医生皮肤病基础知识

二十一、《绝对经典诊疗学》

1. 病机学教程

2. 性战学

二十二、《古代皮肤病学》

1. 皮肤病学基础与临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37.☆☆☆☆症因脉治四卷明·秦昌遇

38.☆☆☆☆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39.☆☆☆☆医门法律清·喻昌, 附: 续编何舒

40.☆☆☆☆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刘完素

41.☆☆☆☆☆脾胃论`内外伤辨金·李杲

42.☆☆☆☆儒门事亲金·张从正

43.☆☆☆☆医学从众录清·陈念祖

44.☆☆☆☆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45.☆☆☆☆医学举要六卷清·徐镛

46.☆☆☆☆血证论清·唐宗海

47.☆☆☆☆西溪书屋夜话录清·王泰林

48.☆☆☆☆理虚元鉴二卷明·汪绮石

49.☆☆☆痰火点雪四卷明·龚居中

50.☆☆☆何氏虚劳心传一卷清·何炬

51.☆☆☆☆增订十药神书一卷元·葛可久

52.☆☆☆☆医法圆通、医理真传郑欽安

53.☆☆☆串雅内外编清·赵学敏

54.☆☆☆☆理瀹骈文清·吴尚先

55.☆四部医典宇妥等

56.☆☆☆☆外科正宗明·陈实功

57.☆☆☆☆☆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

58.☆☆☆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

59.☆☆疡科心得集清·高秉钧

60.☆☆☆☆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61.☆☆☆针灸聚英明·高武

62.☆☆☆十四经发挥元·滑寿

63.☆针灸问对明·汪机

64.☆☆☆☆☆傅青主女科清·傅山

65.☆☆☆☆☆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清·吴谦

66.☆☆☆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67.☆☆☆☆济阴纲目明·武之望

68.☆☆☆☆☆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

69.☆☆☆活幼心书元·曾世荣

70.☆☆☆☆☆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71.☆☆幼科发挥明·万全

72.☆☆婴童百问明·鲁伯嗣

73.☆☆幼科释谜清·沈金鳌

74.☆☆☆☆☆审视瑶函明·傅仁宇

75.☆☆☆目经大成清·黄庭镜

76.☆☆原机启微元·倪维德

77.☆☆☆☆尤氏喉科秘书清·尤乘

78.☆☆咽喉脉证通论

79.☆口齿类要明·薛己

80.☆☆☆☆重楼玉钥清·郑海涧

81.☆☆☆☆随息居饮食谱8卷清·王世雄

82.☆☆☆☆遵生八笺19卷明·高濂

83.☆☆☆☆☆格致余论元·朱震亨

84.☆☆☆☆☆质疑录明·张介宾

85.☆☆☆☆☆医学源流论二卷清·徐大椿

86.☆☆☆☆慎疾刍言一卷清·徐大椿

87.☆☆☆☆医经溯回集元·王履

88.☆☆☆肯堂医论三卷明·王肯堂

89.☆☆☆☆叶选医衡二卷清·叶天士辑

90.☆☆☆☆读医随笔六卷清·周学海

91.☆☆☆☆寓意草清·喻昌

92.☆☆☆知医必辨一卷清·李文荣

93.☆☆☆☆冷庐医话五卷清·陆以湉

94.☆☆☆☆☆古今医案按清·俞震

95.☆☆☆内科摘要明·吴有性

96.☆☆☆☆三家医案合刻清·吴金寿

97.☆☆☆☆柳选四家医案清·柳宝诒

98.☆☆☆☆临证指南医案清·叶桂

99.☆☆☆☆名医类案明·江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