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平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倏.(shū)忽账簿.(bù)负.(fù)增长豁.(huò)然开朗

B.框.(kuāng)架吊唁.(yàn)绞.(jiǎo)肉机草菅.(jian)人命

C.酒靥.(yè)哂.(shēn)笑后坐.(zuó)力差.(chā)强人意

D.颔.(hàn)联粗犷.(guǎng)几幅.(fù)画长吁.(xū)短叹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得一组是(3分)

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阅读散文,我们能体会到鲁迅的,冰心的,梁秋实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泊。“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

A.情趣冷峻深沉温和娴雅至关重要

B.情趣冷峻深沉冲淡平和至关重要

C.情趣冷峭深沉温和娴雅举足轻重

D.情趣冷峻深沉冲淡平和举足轻重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积分圆梦”项目通过金融网络把公益活动推广到消费者身边,消费者可以便捷的捐赠积分,这是以互联网+方式,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的新选择。

B.古龙的作品在武侠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小说不仅吸收了戏剧、电影、诗歌,而且融进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哲学。

C.美国宇航局希望在2040年像土卫六发射一艘智能潜艇的实验,对土卫六上的海洋环境进行全面探测,以寻找不同于地球的生命形式。

D.10月份以来二线省会城市和大城市圈周边的一批城市陆续退出限售行列,限售解禁工夫多为2-3年,也会进一步影响房地产销售预期。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最早指的是黄河。

B.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这种文字叫做“小篆”。

C.中国的名山中,五岳有着显著的位置,中岳指的是嵩山。

D.信的结尾写上“此致,即颂近好”这里的“此”是对全信的一种概指。

二、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

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

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

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

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

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

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

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中国古

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

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

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

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

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

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道”这一概念暗含

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

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

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

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

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

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

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

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精神标志。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