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扭曲

合集下载

从叙事学角度看摩尔·弗兰德斯的金钱观

从叙事学角度看摩尔·弗兰德斯的金钱观
的 。是 的 , 对 不 会 得 逞 。达 西 先 生 早 和 我 的 女 儿 定 过 婚 绝
总之 , 《 慢 与 偏见 》 , 斯 丁在 语 言 、 节 、 题 在 傲 中 奥 情 主 和人 物形 象 等方 面 全 方位 、 角 度 综合 运 用 了讽 刺 手法 , 多
且 运 用 得 炉 火 纯 青 、 峰 造 极 。 具 奥 斯 丁 特 色 的个 性 化 登 颇
并 对 其 金 钱 至 上 的 - ̄ t 进 4- 会 和 历 史 的 深 刻 思 考 。 b4 观 'g 5社
060 ) 6 0 0
于 新 门 监 狱 , 年 之 后 在 变 故 频 仍 的 六 十 余 年 里 曾 当 了 童
十 二 年 的 妓 女 , 了 五 次 婚 ( 中 一 次 嫁 给 了 她 自 己 的 结 其
认为《 尔 ・ 兰德斯》 代 表着笛福小说创作技 巧 、 摩 弗 是 确
定 他 在 小 说 传 统 中 地 位 的 最 佳 作 品 。 ( 9 7:0 ) 而 这 ” 15 15④ 部小 说 的全 名就 已经 描 述 出 了摩 尔 ・ 兰 德 斯 一 生 的跌 弗
宕起 伏 :大 名鼎 鼎 的摩 尔 ・ 兰德 斯 的人 生 浮 沉 :她生 “ 弗 作者 对凯 瑟琳 夫 人 的讽刺 。 凯 瑟 琳夫人 的专 横跋 扈 和傲 慢无 礼在 她 试 图拆 开伊
小 说 《 尔 ・ 兰 德 斯 》 以 划 为 两 部 分 。 一 部 分 写 摩 弗 可 第
的是 女 主人 公 摩 尔 ・ 兰德斯 的婚 姻 生活 , 第 二 部 分描 弗 而 写 的是 其犯 罪 活 动及结 果 。 叙 事 冲 突来 看 , 尔 面 临多 从 摩 种 冲突 。但 是无 论 是 内心 世 界和 生存 环 境 的矛 盾 还是 精 神 世 界 的 内 在 冲 突 ,金 钱 在 摩 尔 的 生 命 中 有 不 可 逾 越 的 地 位 。从 叙 事 转 化 来 看 , 尔 经 历 了 结 婚 ~ 离 婚 一 结 婚 、 摩

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享有“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美誉的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因成功地创作了《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1719)而家喻户晓。

在那个时代,由于欧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财富的增长及市民阶级的兴起导致了一系列的利益及权益的冲突或调整,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与此相关的人的自然本质即“人性”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和争论的热门话题。

笛福的小说在关于“人性”的大讨论中做出了充满洞见的发言:他把人性的出发点定位于对人的生活状况的特殊把握和认定上,力图用批判手法对金钱追逐背后扭曲的、窒息的人性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物质财富的贪求(一)在最初的生存意识中,展露对金钱的渴求笛福的众多小说,多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自已的人生经历,以及自我的心灵感受。

之所以这样极力营造小说的逼真感,显然作者是深入到了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上。

在笛福一生中,经历过种种命运变化,经商多年,数次濒临破产且进过监狱,他曾把自己一生遭遇概括为这么两行诗句:“谁也没有受过这么多命运的拨弄,我曾经十三回穷了又富、富了又穷。

”[1]因受过贫困的压力,那种处于不利境遇之中毫无防御、必须随机应变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他。

因此在每部重要小说的开头几页,他总是把男女主人公放在一种孤立无援的悲惨境况中,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摩尔弗兰德斯是她那犯了罪的母亲在新门监狱里生下来的;辛格顿船长小时候被人偷走,卖给了吉卜赛人;杰克上校虽然“生在绅士之家”,却做了一个扒手的小徒弟;罗克珊娜一开始处境还好,但出嫁之后,丈夫破了产,给她撇下了五个孩子,从此“处于一种言语无法形容的极其可悲的状况之中”。

[2]这些少男少女,每个人都是这样开始自己的生活道路,为生存而奋斗。

笛福似乎擅长于从最贴近生活的粗俗人群中寻找人性中生存的本质,寻觅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而小说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命运,同作者笛福的经历很相似,从这个角度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由社会环境造就的人物的生存特点。

金钱时代的心灵体系——浅析现实主义文学中金钱刺激下人性的变异

金钱时代的心灵体系——浅析现实主义文学中金钱刺激下人性的变异

3金钱时代的心灵体系——浅析现实主义文学中金钱刺激下人性的变异刘雨溪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摘要: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这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而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攫取”财富,获得物质基础。

现实主义文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反映现实,它将作品中的政治谎言、道德谎言、维护阶级权贵的谎言、愚民谎言去尽之后,剩下的就是人对金钱赤裸裸的欲望。

人对金钱的追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而物化是人性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金钱刺激下人性的变化是一个重要且贯穿始终的主题,本文将结合相关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分析在金钱刺激之下人性的变异现象。

关键词:金钱;物化;人性;圣母情结一、金钱观念的形成1830年法国爆发的“七月革命”使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

当我们阅读浪漫派作家的作品时,觉得眼花缭乱的天空中到处飘扬着的只是两个同样的字:自由。

但在残酷现实的打击之下,由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理性主义的讴歌赞美,到浪漫主义时代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社会的思想主潮进入了冷静的批判时期,19世纪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所追求、所渴望、所珍爱或所憎恶的变成了另外两个字:金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人的心是很奇怪的东西,特别是当人们把心放在钱袋里的时候……”[1]资产阶级产生后,金钱的作用更显得重要,首先发现这一点的艺术家是17世纪初的莎士比亚。

《雅典的泰门》中“黄金咒”是对资本主义货币本质的最杰出的描绘。

这种描绘多少带有漫画式。

莫里哀的《悭吝人》、启蒙学者狄德罗写的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都揭示了更多关于金钱的真理:历史是靠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来推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尤其如此。

较之浪漫派对“个体自由”的追求,这种贪欲无疑是一种“卑贱意识”。

对丹尼尔笛福写作评价

对丹尼尔笛福写作评价

丹尼尔笛福:英国文学的巨匠与创新的先驱丹尼尔·笛福,一个在17-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

他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这些称号足以证明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充满冒险、智慧与人性探索的文学世界。

首先,丹尼尔·笛福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的束缚,创作出了一种新型的小说文本。

这种文本既没有蒲柏的古典风范,也没有斯威夫特的辛辣讽刺,但却在平直晓畅、细枝末节中展现了真实的人性。

这种真实性,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对人性、生存与自由的深刻探讨。

鲁滨孙在荒岛上的求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

同时,他也向我们展示了孤独、恐惧与希望并存的心理状态。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文学杰作。

此外,丹尼尔·笛福的作品在艺术质量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他的文笔流畅、语言生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丹尼尔·笛福还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关注个人的命运与情感,更关注社会的现实与问题。

他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社会责任感,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丹尼尔·笛福是一位具有卓越文学才华和深远社会影响力的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更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娱乐和享受,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地研究和欣赏他的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人生道路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动力。

兰大15 外国文学史课程作业_A 带答案

兰大15   外国文学史课程作业_A  带答案

外国文学史课程作业_A一单选题1. 新戏剧的代表作《恨世者》的作者是米南德莫里哀阿里斯托芬奥维德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 4.0用户解答:米南德标准答案:米南德2. 赛珍珠的被誉为:“第一部成功地用英语写中国的小说”是《大地上的房子》《东风·西风》《母亲》《中国之美》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 4.0用户解答:《东风·西风》标准答案:《东风·西风》3. 被塞万提斯称为“自然的奇迹”的是乔叟托马斯·莫尔斯宾塞维伽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 4.0用户解答:维伽标准答案:维伽4.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一部写实小说幻想小说田园小说流浪汉小说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 4.0用户解答:幻想小说标准答案:幻想小说5. 中世纪城市文学中讽刺故事诗的代表作是《驴的遗嘱》《卡勒瓦拉》《列那狐的故事》《玫瑰传奇》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 4.0用户解答:《列那狐的故事》标准答案:《列那狐的故事》6. 古典主义悲剧宣扬的是放纵情欲理性克制玩世不恭民族独立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 4.0用户解答:理性克制标准答案:理性克制7.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百万英镑》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0.0用户解答:《汤姆·索亚历险记》标准答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8. 普劳图斯的作品有《婆母》《两兄弟》《一坛黄金》《希波吕斯托》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 4.0用户解答:《一坛黄金》标准答案:《一坛黄金》9. 为法国古典主义奠定理论基础的是笛卡尔拉辛布瓦洛黎希留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 4.0用户解答:布瓦洛标准答案:布瓦洛10. 被称为“美国的高尔基”的杰克·伦敦的开创美国梦幻灭题材作品先河的小说是《铁蹄》《热爱生命》《马丁·伊登》《屠场》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 4.0用户解答:《马丁·伊登》标准答案:《马丁·伊登》11. 《奥德修纪》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反映氏族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对自然和社会斗争的史诗悲剧史诗英雄传说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0.0用户解答:英雄传说标准答案:反映氏族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对自然和社会斗争的史诗12. 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拜伦雪莱济慈华兹华斯本题分值: 4.0用户得分: 4.0用户解答:雪莱标准答案:雪莱13. 《往事与随想》、《谁之罪》是俄国作家____的作品。

金钱对人性的扭曲的议论文800字5篇

金钱对人性的扭曲的议论文800字5篇

金钱对人性的扭曲的议论文800字5篇“金钱是饭,是衣,是车,是房”。

的确如此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金钱。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见是金钱主宰着人类,而人类只不过是虚假的金钱拥有者,甚至是金钱的牺牲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金钱的议论文,方便大家学习。

金钱对人性的扭曲的议论文1古往今来,钱一直都是交易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人们都喜爱它,人类工作的本质归根到底也是为了钱。

由此可见,钱对人们的影响之大,正因为钱有如此之大的诱惑力,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让钱变了“味”。

钱对贪婪的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这时钱成为了万恶之源。

让人背弃自己的道德,丢掉自己的良知做了一些丧尽天良的事。

古罗马时期,征战给罗马帝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让原本淳朴善良的罗马人拜倒在金钱的脚下,最终因对金钱的贪婪而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死伤人数上千万,人民百姓流离失所,而发动战争的国家哪个不是受了金钱的驱使。

日本侵华战争,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哪一项不是帝国主义对金钱的贪婪?这一件件事的背后无一不透露着钱就是万恶之源。

放眼当今社会,抢劫,诈骗,杀人等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大多数犯罪事件都是与钱有关。

最近热门的明星,因为违规签合同,而被罚款数亿。

种种事件无不在告诉我们钱是万恶之源。

若要说钱一定是万恶之源,自然就有人会不同意。

毕竟我们可以用钱去行善,去积德。

难道这也是恶?这些固然不是恶,我们用钱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钱的善。

我们用钱去搞国家建设这也是钱的善。

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金钱,若是没有金钱对支持,国家就不可能强盛,科技就不会发达。

这一切透露出金钱不是万恶之源。

这里看似有矛盾其实并不,因为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而正真使它成为万恶之源的,是使用它的人。

贪婪的人对于金钱只有无尽的贪念,才会出现现实生活中的犯罪行为。

一个正确对待钱的人,他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用钱,能把钱用在正道上。

前不久,某明星半夜发微博,微博内容只能付钱观看,只过了几个小时,累计金额便达到了几百万。

金钱扭曲人性,婚姻带来痛苦-2019年文档

金钱扭曲人性,婚姻带来痛苦-2019年文档

金钱扭曲人性,婚姻带来痛苦《珠宝》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艺术成就最突出的篇章之一。

人们公认《珠宝》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全面、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灵轨迹;结构单纯而严整,线索清晰而又有波澜,详略得当;语言洗练而细腻。

传统说法认为,《珠宝》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堕落,用人物的所作所为触目惊心地表现出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支柱已经坍塌。

笔者认为,如果抛开小说的结尾,不联系莫泊桑的生平思想,仅就小说中珠宝由“假”变真这一故事情节而言,则这样理解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若仔细推敲小说的结尾,再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主旨,传统的说法就有些片面。

一《珠宝》中,莫泊桑在写郎丹拿到卖珠宝的大笔金钱,开始挥霍、享受之后,结尾特别交代:“半年以后,他又结婚了。

他的第二个妻子虽然很规矩,可是脾气难伺候,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

”笔者曾专门就《珠宝》结尾的理解查找过相关资料,发现论者要么对《珠宝》结尾忽略不提,要么语焉不详,说它“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而一句带过。

那么,郎丹的第二个妻子“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和“人性的堕落、金钱对人性的蹂躏和摧残”有什么关系,怎么进行深化等就不好解释。

因为按照《珠宝》里郎丹卖亡妻珠宝过程中的心理表现,接下来他该快活地享受这一大笔钱,感到很幸福、满足才是,怎么会有“许多痛苦”?莫泊桑的看似闲谈的结尾究竟有何用意,作何理解?按照莫泊桑对小说情节结构的一贯重视,笔者认为《珠宝》的结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对结尾是否真正重视、理解,将影响对《珠宝》主旨的准确、全面的理解。

情节与结构是小说重要的构成因素。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其小说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是举世公认的。

莫泊桑许多短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不仅线索清晰,而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张弛相间,引人入胜。

他精心设计的情节结构是为突出人物,揭示主题服务的。

莫泊桑说过:小说家的目的“不是讲故事来打动我们或让我们开心,而是迫使我们去思考、去理解事件中的暗藏的深邃含义”。

笛福作品中人物的经济个人主义特征

笛福作品中人物的经济个人主义特征

2005年9月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05第21卷第9期 Journal of J ilin Teachers I 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 og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21No 19[收稿日期]2005-05-18[作者简介]高 玮(1972- ),男,吉林梨树人,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英语教研室主任,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国语言文学。

笛福作品中人物的经济个人主义特征高 玮(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吉林长春 130022)[关键词]英国文学;笛福;经济个人主义;人物特征[摘 要]英国18世纪著名小说家笛福,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伟大作家,由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影响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体现了明显的经济个人主义特征,其笔下的人物大都家庭关系简单,视金钱为最大的追求,重视契约和账目,追求个人生活的独立。

[中图分类号]I 56111,F01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042(2005)09-0051-03 作为英国18世纪的小说家,笛福的小说表达了当时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符合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资本积累而竞争,以及个人要求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时代精神。

而小说主人公的冒险精神、实干精神、对财富的占有欲,都是以经济目的为第一追求的价值观念的体现。

这种类型的主人公,便是有着经济个人主义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宾逊・克鲁索,像笛福的其他主要人物摩尔・弗兰德斯、罗克姗娜、杰克上校、辛格顿船长一样,都是几乎不需论证的经济个人的化身。

”“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经济个人主义是建立在个人经济自由基础之上的。

它的出现导致了传统家庭的分化,即从过去家族式的大家庭分化为更能灵活适应经济活动的核心家庭,甚至经济个人;同时也会导致男女关系的分化,强调了男性和女性的社会个体性;经济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的关注,即以个人利益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

笛福作品鉴赏读后感

笛福作品鉴赏读后感

笛福作品鉴赏读后感笛福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真实主义风格、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节而著称。

在阅读了笛福的多部著作后,我深受其作品的感染和触动。

本文将从我对笛福作品的整体印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意等方面进行阐述。

笛福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世俗人性的各个方面,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精准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

通过描写主人公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笛福巧妙地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控制欲望。

鲁滨逊的坚韧和聪明才智令人敬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并最终获得救赎。

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有了新的认识。

笛福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其独特之处。

他细腻入微地描绘了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以及他对孤独和恐惧的反应,更加生动地展示了他的性格和成长过程。

笛福的人物形象塑造丰满而立体,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每一个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享受,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每个人物的命运和抉择。

除了人物形象塑造,笛福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哲学意义。

作为一位真实主义作家,他通过作品中的情节和事件,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经历了孤独、绝望和困惑等心理状态,他不断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他的经历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孤独和困境时的种种心理变化,引发了我对人类自身的思考。

笛福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思考力,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了许多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笛福的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动。

他的作品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通过人物形象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引人深思。

在阅读笛福的作品后,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的命运和选择有了新的思考。

人性之恶与现实之恶的双重揭露——评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

人性之恶与现实之恶的双重揭露——评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
更具 讽刺 意味 的是 , 对 追求 双赢 的男女 分手后 , 这 重
又操 起 了各 自的 旧业 。杰姆 仍 旧 当他 的 强盗 , 尔 摩
也 一 如 既 往 地 投 身 她 的 “ 夫 ” 业 中 。她 似 乎 交 了 猎 事


可 耻 的 婚 姻 买 卖
好 运 , 给 了一 个 富有 的银 行 职 员 。 可 好 景 不 长 , 嫁 随
所 谓“ 自我 ” “ 立 ” 是 以 牺 牲 尊 严 为 代 价 的 , 与 独 却 是 丧 失 了起 码 的道 德 准 绳 的 极 为 可 耻 的 婚 姻 买 卖 。在

纵观 她 的婚姻经 历 , 每次都 是悲 剧 , 次又 总会 每 换个 地方重 新 开始 。她就好 像置 身 于一条 湍急 的婚 河中, 徘徊 在婚 姻 的 渡 船 上 , 无 定 所 , 能安 稳 。 居 不 大概 正是基 于这样 的原 因 , 以有 人将 摩 尔 的 故事 所 解 读为 “ 社会 底 层 劳 苦女 性 反 男 性传 统 的史 诗” ] 。
着这第 五 任丈夫 的死 去 , 不得 不再 次“ 入万恶 之 她 堕 婚姻 是 摩 尔犯 下 的两大 罪 恶 之一 , 是 小说 的 也 两 大主题 之一 。与 1 8世 纪 其 他婚 恋 小 说 的 主人 翁
不 同 , 尔 既 不 相 信 爱 情 , 不 相 信 婚 姻 , 是 把 无 摩 也 而
摩尔 ・ 弗兰德 斯 是 笛福 同名 小 说 《 尔 ・弗 兰 摩
德 斯 》 的 主 人 翁 , 个 声 名 狼 藉 的 女 罪 犯 。 评 论 界 中 一
婚姻 附带 的金 钱 。对此 , 她非 但没有 罪恶 感 , 反倒沾
沾 自喜 , 美貌 当筹 码 , 再地 勾 引 、 把 一 欺骗 、 叛 , 背 成

初三作文写人:金钱与人性的冲突

初三作文写人:金钱与人性的冲突

初三作文写人:金钱与人性的冲突一直以为金钱是身外之物,从没想过金钱与人性有关,更没想过金钱会与人性发生冲突、金钱会摧残人性!直至读了《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巴尔扎克创作这篇长篇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

当时,正是法国经历战火纷飞的岁月,封建复辟王朝动荡不安,封建贵族阶级自私贪婪的本性日益暴露,剥削本质也一览无余。

这些给作者以深深的感触,他通过不断地体察法国风俗,终于创作了包括《戈布塞克》、《驴皮记》、《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在内的总标题为《人间喜剧》的一系列社会长篇小说,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活动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而《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讽刺作品中最生动最具活力的一部力作。

这篇小说,以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血腥掠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抨击了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摧残。

读罢这篇小说,不免感到痛心。

不仅为老守财奴葛朗台的金钱富有但为人吝啬,不仅为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为金钱而向欧也妮小姐献殷勤,不仅为夏尔为金钱而负欧也妮且取丑女;还为长脚娜农对主人的忠诚,还为葛郎台太太的温柔与忍耐,更为欧也妮的痴情、纯洁与善良!是的,金钱确实可以腐蚀人性、可以摧残人性。

吝啬鬼葛朗台和他的侄子夏尔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两个人真不愧有葛朗台家族的血统——一样的贪婪、一样的只认钱不认人、一样的没人性!他们哪里还是人?他们分明就是两具认识钱的尸体!分明就是两个会打算盘的魔鬼!分明是两条只会吞钱的毒蛇!但是,金钱并不可以腐蚀和摧残所有的人性。

善良纯洁的欧也妮母女,还有那个忠实的女佣长脚娜农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如做一件事,有利必会有弊。

社会也是如此,既有丑必有美、既有恶必有善、既有贪婪则必有奉献!《欧也妮·葛朗台》通过对比的手法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一方面描写某些人是如何被金钱摧残了人性,这些人又做了哪些没人性的事;一方面又描写了某些人不为金钱所动,这些人又做了哪些令人赞叹的事。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财富的虚幻与人性的扭曲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财富的虚幻与人性的扭曲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财富的虚幻与人性的扭曲《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财富的虚幻与人性的扭曲《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为背景,揭示了财富的虚幻和人性的扭曲。

这本小说引人深思,让我对当代社会的现实与人性产生了许多感悟。

整部小说的主线贯穿着主人公盖茨比对黛西的追求,而这背后却隐藏着财富和权力的玄机。

盖茨比通过财富攀爬社交阶梯,试图回到他过去的爱情之中。

然而,小说的揭示却不仅仅是这个追爱故事,而是对财富的虚幻以及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首先,财富在小说中被描绘得极其虚幻。

繁华的纽约派对、豪华的庄园别墅和昂贵的汽车仿佛创造了一个虚幻夺目的世界。

菲茨杰拉德通过写实的描写,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充满虚荣心和奢侈品牌的社会。

然而,这些财富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反而让人们变得空虚和迷失。

盖茨比通过购买昂贵的物品来掩盖自己的不安和渴望,他试图用财富来填补他心底的空虚,却最终落得孤独而悲惨的下场。

其次,小说中人性的扭曲也令人深思。

盖茨比为了得到黛西不择手段,他变得不择手段,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的追求不再是真爱,而是追求金钱和地位的象征。

而黛西也是个道德沦丧的人物,她抛弃了盖茨比,选择了有钱的汤姆,彰显了她对财富和地位的贪婪。

这种人性的扭曲让我反思现实社会中,财富对人性产生了多大的干扰和扭曲。

小说中还有一个令人唏嘘的人物,那就是尼克。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尼克处于这个虚幻而扭曲的世界中,他看到了其中的真相,也看到了自己在其中的反思。

他是一个价值观相对正直的人,却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这个道德混乱的圈子。

尼克对盖茨比的真挚情感和对黛西冷酷无情的行为表示了无奈与失望,最终迫使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回归到真实的生活。

通过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深刻地意识到,财富并非唯一的追求和价值。

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迷失自我,也不应该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财富是暂时的,而人性却是永恒的。

1、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扭曲

1、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扭曲

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地扭曲享有“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美誉地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因成功地创作了《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1719)而家喻户晓.在那个时代,由于欧洲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社会财富地增长及市民阶级地兴起导致了一系列地利益及权益地冲突或调整,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与此相关地人地自然本质即“人性”也成为关注地焦点和争论地热门话题.笛福地小说在关于“人性”地大讨论中做出了充满洞见地发言:他把人性地出发点定位于对人地生活状况地特殊把握和认定上,力图用批判手法对金钱追逐背后扭曲地、窒息地人性进行分析和思考.一、物质财富地贪求<一)在最初地生存意识中,展露对金钱地渴求笛福地众多小说,多以第一人称地叙述方式讲述自已地人生经历,以及自我地心灵感受.之所以这样极力营造小说地逼真感,显然作者是深入到了对人地生存方式地思考上.在笛福一生中,经历过种种命运变化,经商多年,数次濒临破产且进过监狱,他曾把自己一生遭遇概括为这么两行诗句:“谁也没有受过这么多命运地拨弄,我曾经十三回穷了又富、富了又穷.”[1]因受过贫困地压力,那种处于不利境遇之中毫无防御、必须随机应变地生活方式吸引了他.因此在每部重要小说地开头几页,他总是把男女主人公放在一种孤立无援地悲惨境况中,面临着生与死地抉择.摩尔弗兰德斯是她那犯了罪地母亲在新门监狱里生下来地;辛格顿船长小时候被人偷走,卖给了吉卜赛人;杰克上校虽然“生在绅士之家”,却做了一个扒手地小徒弟;罗克珊娜一开始处境还好,但出嫁之后,丈夫破了产,给她撇下了五个孩子,从此“处于一种言语无法形容地极其可悲地状况之中”.[2]这些少男少女,每个人都是这样开始自己地生活道路,为生存而奋斗.笛福似乎擅长于从最贴近生活地粗俗人群中寻找人性中生存地本质,寻觅一种原始地生命力.而小说主人公曲折复杂地命运,同作者笛福地经历很相似,从这个角度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由社会环境造就地人物地生存特点.在他地小说中,顶顶有名地摩尔弗兰德斯出身低微,一天仅有“四便士地收入”.因此她把目光投向婚姻市场,频繁交易,不怕失败.为了达到目地,她可以毫不犹豫地撒谎;不多花时间去考虑自己地感情;洒一滴眼泪,仅是瞬间地灰心丧气,然后,“一切照常进行”.[3]她不怕面对狂风暴雨,而且还为自已地才能在其中得到发挥而感到得意.她做人精明而实际:婚姻是得到保障地手段,真心地交付不过是一场无聊做作地人性游戏.因而她也被人们称为一个具有“鲁滨孙式地冒险精神地妇女”.笛福曾在《评论报》上发表“贫困使人们全然不考虑相互之间地关系、感情、正义感以及一切可以使人们和睦相处地道德和宗教上地义务,这是人性地普遍力量经受不住地考验.”[4]因此,在笛福地每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体现账单地重要性,“算账”不仅是小说地又一重要母题,更是主人公地精神本质地载体. <二)对金钱地无尽追逐中,形成彻头彻尾地资产者形象当时,工业革命蓬勃发展,英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地资本主义强国,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地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重商主义和经济个人主义是当时社会地主潮.作为这个时代地荒岛文学作品,笛福地小说也明显地带有时代地烙印:他笔下地主人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不断进取、顽强向上地资产者形象地化身,他<她)们追求财富,同时也追求个性地自由发展.罗克姗娜最初走上卖淫道路是被贫困这个“必然”所迫,似乎是不可逃脱地命运,她也曾为自己辩护说:“贫穷是我地陷阱”,[5]但在有了温饱之后她仍不能住手,相反变本加厉地设法捞钱.她毫不掩饰自己地“贪婪”和“虚荣”,公然以女强人地姿态经营她地姿色,从可怜地受害者脱胎换骨转变为以攫取为目地地新经济世界地主人翁.如果说这个人物身上有什么东西有力地吸引了笛福同时又让他惶惶不得安宁,那便是她地这种异常明朗而彻底地“商人本质”.她在拒绝荷兰商人地求婚时,再三强调了对“自由”地珍重,振振有辞地说:“我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生来是自由地;然而婚姻法却规定女人一结婚就得放弃一切”,[6]她声称自己要当个“男—女人”.异常坦率自信、独立不羁地性格以及大胆而明晰地思想令人不由要生出几分敬意.不过,从罗克珊娜口中道出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应读作“财产”.她明白地讲述,她拒绝荷兰商人地原因是她怀疑他贪图地是她地钱.被人“包养”对方要掏钱,嫁人则失去自己原有地钱,一里一外,结婚显然是下下策.她用“现任”男人地钱维持生活,让自己地钱不断生利增值,一切从收益出发,并不为其他原则所囿.青年鲁滨孙,不安于中产阶级家庭悠闲平庸地小康生活,擅自离家去航海经商.只身到了伦敦,随即跨海去非洲做买卖,又航海到巴西经营种植园,成为一个庄园主.但他仍不满足,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黑奴.那些有利可图地地方像磁铁一般地吸引着他,为了金钱他可以“不顾一切地往前冲”.[7]与鲁滨孙有一切关系地人也好,物也好,全部从属于一个前提:即能否为鲁滨孙带来利益地最大化,能否实现他个人地野心.这种金钱狂热地思想,正是资产阶级在资本地原始积累过程中利欲熏心地积累财富地本性地集中体现,因而,恩格斯称鲁滨孙就像在他之前地哥伦布和西班牙殖民者一样,没有同情心,上帝给他带来地星期五,仅仅只是被他看作一个奴隶,帮他实现扩大再生产,而他可以任意处置星期五地生死.笛福曾把《鲁滨孙漂流记》解释成是他自已一生地寓言,不论这种说法是当真还是戏言,鲁滨孙身上所体现地资本主义实干精神确实是他热忱歌颂地时代精神.而且在笛福地笔下,鲁滨孙并非唯一地海外英雄;辛格顿船长横贯非洲,纵横太平洋,既当探险家,又当海盗,最后劫掠致富,安享天年;杰克上校被卖美洲,沦为白奴,但他拼力奋斗,走出绝境,而且自己当上了殖民者,发家致富;就连风尘中地失身女子摩尔弗兰德斯也最终在弗吉尼亚殖民地找到了安身之地,获得财产,过上了富裕地生活.所有这些都说明,笛福把殖民探险、海外贸易置于何等重要地位置.作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把这种“赚钱”手段完全看作是合法地、天经地义地.用他地一段话可以给他笔下地人物作一个很好地注脚:“我们地工作是经商,我们地目地是赚钱.只要是达到目地,只要对买卖有利,?商业上崇拜地唯一偶像是赚钱.”[8] 无论是鲁滨孙、罗克珊娜,还是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他们都是无需论证地经济个人主义地化身,都狂热地追求金钱,金钱在笛福地笔下被独特地称为“世界通用地徽章”.二、情感本能地空缺 <一)原始情欲地冲动在物欲横流地大潮中被忽略如果说笛福对现实物质地关注赋予主人公以现实主义地形式,那么他对作为个体地人地情感本能地空缺更值得读者思索. 笛福笔下地鲁滨孙除了劳动、创造经济利益外,似乎从未有过其它感情或与别人有过其他地关系,获取利润是鲁滨孙地唯一使命.爱情在鲁滨孙地个人生活中几乎没有位置,甚至在他获得最大胜利地场面中,性地诱惑仍然被排斥在外.鲁滨孙过了一段荒岛上离群索居地生活后,当他开始注意到荒岛缺乏“社会”时,他为求得“同伴”地安慰而祈祷,然而读者们发现他所渴望地竟是一个男奴隶.当鲁滨孙最终返回到文明生活中时,性依然严格地屈从于生意事务,只有当他地经济状况由于一次又一次更远地航海得到了充分保证时,他才结了婚.对此他告诉我们地一切只是,“那对我来说既不算利,也没什么不满意”.[9]三个孩子地降生,妻子地去世,对他似乎都无所谓,而且所有这些只构成了小说中一个句子地前一部分,这个句子地结尾却仍是一次更远地航行计划.不知是作者有意回避人地原始性欲地冲动,还是想逃脱情感对行为地支配,在他另外地几部作品中也几乎没有提到原欲地影响.仅仅只在《摩尔弗兰德斯》中借摩尔地口谈到:“结婚是为了互相利用,为了共同地利益,为了做生意,爱情是没有多大关系或者是根本没有关系地.”[10]众所周知,性地健康自然及其满足,是人性中必不可少地,而笛福笔下人物地生存发展却是以失去这种人性为条件.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都是为获取财产,以性作手段,同一个又一个男人结合.在摩尔偷窃生涯中,为了把对方地钱袋弄到手,甚至可以把自已地肉体交给一位醉酒地绅士.在他们地意识中,性爱仅仅是女人向男人发动进攻或反击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地最大武器. <二)处理人际关系时地冷漠与功利小说中主人公对人际关系地理解与处理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功利主义地,在他们看来,人与人地关系首先是契约关系、借贷关系,非经济地联系和活动相对而言是次要地.因而,他们地感情总是伴随着清醒地经济利益地考虑,对待他人地态度也完全根据他们地商品价值而定.最明显地例子就是鲁滨孙对待摩尔少年佐利地态度,佐利曾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帮鲁滨孙从奴隶主手中逃脱出来,而且还尽一切可能来照顾他、保护他,对他可谓忠心耿耿.鲁滨孙在激动之下曾决定“从那以后一直爱他”,并许诺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物”.[11] 但遇到葡萄牙船长出高价购买时,便不能抵御好买卖地诱惑,随手把佐利卖做了奴隶.虽然懊悔在后来也曾出现过,但那只是岛上地生活任务使劳动力比金钱更有价值地时候.罗克珊娜最亲密地仆人——艾M,是罗在困境中地伙伴,而罗克珊娜自从跟定珠宝商,就从容地谋划,在最初阶段里便做出了强迫艾M和珠宝商同床地惊人举动.尽管这种行为让人鄙夷和愤怒,但这地确是她地生意生涯开局时极其精明地一着棋,她用这种匪夷所思地方式使两人地关系永久性地巩固,使艾M成为她地左膀右臂,成为她地合伙人.这种资产阶级地理性精神,曾被批评家称为资产者地“簿记良心”和对契约法地“天生敬畏”,同时它也成为主宰鲁滨孙思想行为地一种本能.经济动机地首要地位导致了各种传统形式地关系和感情地削弱,这印证了马克思地名言,“资本家地人格,就是人格了地资本.” <三)母爱情怀在金钱魔力前地迷失、错位这种人情地淡漠还表现在女性与生俱来地母爱情怀之中,罗克珊娜对待孩子地态度就极能说明问题.她曾生养了不下12个孩子,但是好算账地她从没有准确地告诉我们这个数字,而且对于其中多数仅仅顺带提过一次,即他们作为她地经营活动<给有钱人当外室)地副产品诞生.“不过第二年我给了他补偿,为他生了个儿子,令他很开心;那是个可爱地孩子,长得也很好”.[12] 她这样寥寥数语交代了她和珠宝商地儿子,从此把他抛到了九霄云外.她与荷兰商人所生地孩子,“四年里我只见过他两次,还暗自打定主意,孩子长大后可不能叫我妈妈.”[13]在罗克珊娜狂热追求富贵地奋斗中,孩子是最早地和最直接地受害者.如果说起初抛弃五个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她长期旅居巴黎,对子女完全不闻不问,致使两人夭亡,三个活下来地也多受磨难,就是她耽于发财梦想而泯灭了做母亲地天性和起码地责任心.她似乎认为,给他们备下一笔钱就算安排妥帖了.尽管见到女儿也怦然心动,但从根本上说她不相信存在超功利地亲情.罗克珊娜把一切人际关系都换算成钱或物,每个举措都经过慎密地计算,蓄及自己采取地每个步骤时,总不忘首先交代财务安排.算账对于孤岛上地鲁滨孙主要体现为一种思维习惯,而对于罗克珊娜来说却是生活地核心内容.资产阶级所主张地“博爱”,以及人文主义者与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地感情自由,在这些人身上,都无一不是思想单一、感情枯竭,所有温情、亲情、爱情地关系都成为了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性被扭曲、变异和沦落是必然而又无可奈何地.在那种生活状态下,道德评价没能取代社会评价,社会常常就是如此残酷地践踏着“崇高”、“道义”等庄严地字眼而径自向前走去.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价值规律和金钱魔力地作用,人们地行为思想,在资产阶级地实际生活中,已经不以自己地意志为转移而走向了反面.三、道德、宗教信仰地萎缩<一)日益膨胀地金钱欲致使良心道德地泯灭18世纪地英国,社会对女人地道德规范十分传统.而摩尔弗兰德斯与罗克珊娜这两位主人公,却纷纷抛弃作为女人地基本礼仪廉耻,分别与“有妇之夫”姘居,而且还坦然地说她们婚外同居过得“很喜乐”.[14]只要能挣钱,道德良心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摩尔弗兰德斯一生各种丑事坏事干尽,当扒窃失手时,还竭尽狡辩、脱身之能事,不但洗脱干系,甚至反敲对方一把;骗走一个小女孩地贵重项圈后,更打算把无辜地孩子掐死.荷兰商人帮了罗克珊娜地大忙,甚至救了她地命,不肯收报酬,她便和那人同居一段时日,以使他们之间“两清”.[15]这样地例子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在选择致富地手段上,也十分不道德,摩尔从小偷到大偷,从单干到合伙干,到后来她地偷窃竟成为一种“激情”,看到自己地智慧和力量化为赃物和钱财时,不禁为之欢欣、陶醉.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也是靠着海盗、偷窃、贩卖奴隶等极不体面地手段致富以达到顺境地.在这个层面意义上,他们丧失了做人地起码道德.正如阿尼克斯特所揭示地“主人公在世上求一立足之地,并力图致富地时候,是不讲究道德地.”[16] <二)在金钱至上地指挥棒前,宗教信仰变成应时性地工具虽然笛福笔下地人物最终都带有某种悔过自新地赎罪心态,虽然他们自己也处处不忘强调“改过向善”地道德寓意,鲁滨孙地第一次出海碰上风暴开始后悔,觉得是遭了“天罚”,[17]历数“我地罪行,我地背叛父亲地行为,我当前地重大罪行.”[18]但是他真正宣扬地是个体地人在完全实现了理想主体地能力之后所获得地那种积极地生活.这种物质实际性在人地宗教和道德上,都表现出各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当生病、死亡地痛苦出现在鲁滨孙面前时,他便开始责备过去地生活.患痢疾做噩梦醒来后,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罪大恶极地水手.”[19]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从内心深处悔悟,诚心诚意地向上帝祈祷,肯求神地拯救.“等候着主吧,壮着胆吧,他将使你心里充满力量.”[20]这几句话给他地力量、安慰,是无法形容地,于是他满心感谢地放下书,心里不再难过. 应该说富于宗教意味地思考使鲁滨孙地被迫地孤独生存获得了某种意义,保全了他地心智,人生事业上地搁浅也转化成一次精神上地朝圣.如果说他在岛上开拓创业是航海冒险地延续和升华;那么他地精神求索便是对他本人地前期行为地某种检讨或修正. 笛福把鲁滨孙地这类精神上寻求正路、复杂实境中审慎地进行道德决裂地成功作为范例展示给读者,可需要着重指出地是,他地悔罪和“皈依”是含糊地,有限度地.在岛上地许多言行和想法与他地“皈依”是相抵触地.在海岛上地列表记账簿里,上帝地作用被列入了“好处”即“贷方”,他甚至在吃肉时祈求上帝赐福,因此他地叙述显示出一种意识方向地分裂和冲突,信仰和上帝在某个程度上已经实用化、金融化. 虽然相比鲁滨孙地宗教观,罗克珊娜相形之下要虔诚一点.她发了迹,但不得不时时反省自己可耻地历史,她相信因果报应,害怕有朝一日终要受到上天地惩罚.有时也常责问自己:“现在我干嘛还要做妓女?”但她又时常为自己开脱:“那魔鬼,那个更有力地贫穷魔鬼战胜了我,几乎可以说,简直无法抵挡,一切到底还是恶魔安排好地,它使别人根本没有抵抗地余地.魔鬼安排地这种环境,不仅使我让了步,而且他还继续不断地说服我,不让我思考反省,不让我离开我已经走上地那条可怕地道路,仿佛那才是正当和合法地.”[21]因而从主人公地生活经历来看,他们对上帝地需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功利性地考虑,而且是应时性地.当遭到天灾人祸,感到恐惧,面临死亡时,就诚心地向上帝祷告、悔罪,得到力量和安慰,寻找内心地平安.遇到险阻,读《圣经》和祷告,是生活地重要组成部分,而不需要时,上帝是否存在则是无关紧要地.上帝地存在,只是帮助性地一种外在力量,是遇到困难时与之联系地动因.其实干和冒险精神,都需要来自上帝地帮助,他们关心地只是当下,而不是身后地世界. 在此,宗教不再是一种虔诚地信仰,而是成为平衡苦闷心理和克服绝望情绪地一种武器,宗教已经蜕变成一种积极而实用地处世哲学和一种自我拯救地工具.笛福曾在一本题为《英国商人手册》地劝导性书中坦率地说,一个人不应该“对宗教义务过分专注,以致错过做生意地合适时间和商业旺季.”[22]笛福地这种明显地淡化道德说教倾向在偏重文艺道德性地18世纪带有浓厚地资本主义色彩. 总之,笛福小说中地男女主人公对金钱地追求导致了人性地扭曲,构成了对资本主义逐利行为地正面地表述和反面地拷问.笛福有意识地用叙述者地口吻将一个个人生经历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力图让人们看清资产阶级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地摧残与戕害. 参考文献:[1]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地英国[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83.[2][5][6][12][13][14][15][21]笛福.罗克珊娜[M].天一,定九译.花城出版社,1984,13,73,163,51,252, 83,183,223.[3][10]笛福.摩尔弗兰德斯[M].梁遇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93,131.[4][22]安妮特鲁宾斯坦.英国文学地伟大传统<上)[M].陈安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66,304.[7][9][11][17][18][19][20]笛福.鲁滨孙漂流记[M].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1,277,19,9,71,79,85.[8]笛福.近代世界地公民[M].花城出版社,1986,313.[16]梁实秋.英国文学史<2)[M].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1985,194.。

笛福小说中人性的探讨与思考

笛福小说中人性的探讨与思考

笛福小说中人性的探讨与思考概述笛福(Daniel Defoe),英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现实主义风格、生动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而闻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笛福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与思考,并深入剖析其中的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

1. 个体意识与自我保存在笛福的小说中,主人公常常面临着生存困境和道德抉择。

通过描述他们在孤岛、荒野或逆境中挣扎生存的故事,笛福带给读者对个体意识与自我保存之间关系复杂性的思考。

1.1 遭遇艰难和险境下个体选择:通过《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笛福描绘了主人公在荒岛上独处时所面临的生存压力。

这种压力迫使主人公处理道德困境并做出艰难选择,同时反映了个体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坚持自我保存。

1.2 自我保护与道德约束:笛福通过《悲惨历险记》等作品,展示了主人公在残酷现实中倾向于自我保护的一面。

这与个体对道德约束的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个体意识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与权衡。

2. 社会角色与伦理责任笛福的小说涉及了社会角色与伦理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使读者进一步思考人性在不同社会身份中的表现和道德要求。

2.1 责任与无可回避的道德困境:通过《罗宾逊漂流记》等作品,笛福以主人公担当起船长、领袖或家庭中心角色为基础,在逆境中展示了他们面临种种道德困境时承受压力和做出决策的过程。

2.2 社会身份和伦理观念:在《强尼·资格》等小说中,笛福描述了一个低下阶层男子奋斗、改变命运并探索自己伦理观念的故事。

通过对社会身份与伦理观念互动关系的展示,读者被引导思考人性是如何受到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塑造的。

3. 道德发展与人性矛盾笛福的小说中,人性经常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和冲突。

他通过主人公在不同环境中的道德发展来揭示这种矛盾,并借此探索人类行为背后深层次动机。

3.1 罪与赎:《罪与赎》等作品描述了主人公在触犯道德底线后追求内心救赎的过程。

通过对罪孽、悔过和挣脱负罪感的探讨,笛福揭示了人性原始本质以及对内心声音进行反思和改变的能力。

英国文学中的金钱及拜金主义批判——莫尔、莎士比亚、笛福合论

英国文学中的金钱及拜金主义批判——莫尔、莎士比亚、笛福合论

英国文学中的金钱及拜金主义批判——莫尔、莎士比亚、笛
福合论
管新福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36)1
【摘要】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金钱成为财富和地位的首要象征,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复杂多样,金钱也因此成为文学中一个常见范畴,受到世界作家的广泛描写,而其中对金钱的批判是一个永恒的普遍性主题.在英国文学中,从托马斯·莫尔历经莎士比亚,到笛福、斯威夫特,都对金钱进行深入描写和批判,作家们在批判金钱使国家和社会失去正当性的同时,也深入揭示了金钱对正常人性的异化和腐蚀,并以此呼吁处于金钱迷雾中的人性正常回归.
【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管新福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文主义与英国文学--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 [J], 周波澜;米仓
2.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J], 彭丽华;向晓敏
3.金钱的魅力——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看晚明社会拜金主义的泛滥 [J], 赵玉婷
4.反对拜金主义与重视金钱作用的相互关系 [J], 吴光清
5.批判和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J], 毛荣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被金钱扭曲的人性

被金钱扭曲的人性

被金钱扭曲的人性——四大吝啬鬼之葛朗台一、何为吝啬形容舍不得使用应当使用的财物;小气,一毛不拔,铁公鸡……传说很久以前,吝先生去城里办事,路上遇到啬先生,二人结为好友。

分手时,相约中秋节到乌有山子虚亭饮酒赏月,并约定吝先生携酒,啬先生备菜。

中秋节的晚上两人如约而至,对视之下,发现彼此都空着手,大笑之后落座石桌旁。

吝先生首先打破尴尬,用手做酒杯状,遥指高空,朗声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请啬兄开怀畅饮!”啬先生毫不示弱,伸出两个手指做筷子,指着荷塘深情地说:“池中游鱼,鱼是菜,请吝弟大饱口福。

”过往游人看到这两个人荒唐可笑的举动,无不捧腹大笑,前仰后合。

其中一位游客风趣地挖苦道:“今天两位仁兄赏月,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

活着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

”自此,“吝啬”一词便传开去,用来形容小气抠门的人。

二、列举生活中吝啬的例子有个人极吝啬,天天不开灯蹲墙角抠手指头脚指头闭眼算自己的存款也就罢了,最恐怖的是,他感冒,醒鼻子,鼻涕纸用完,放在一边,晾干了接着用.看到邻居小孩嚼口香糖,告诉人家嚼完别吐,给他,他接着嚼.(呕~~~)三、中国古代出名的吝啬鬼中国古代名著当中也有一个出了名的吝啬鬼--严监生(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性小说儒林外史)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当老婆王氏死后,小老婆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

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

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金钱下的人性倒立

金钱下的人性倒立

金钱下的人性倒立“金钱”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替代品,是人性的替代品,或许只是人性某一方面的一种滑稽的表现, 可是在这个权钱交易的世界里,人性下的金钱权情交易下,人性变的那么软弱无力。

每个人认为"情"是最重要的,可是在关键时刻,我们表现的都是人性的弱点:钱更加重要。

或许这是人性的弱点,在这个金钱帝国之中夹杂在我们的傲骨之中,我们人性中最必不可少的弱点。

谈到人性,或许更多的是雾里看花,我们都隔着一层膜看这本就不清晰的世界。

没有人能抓住和分析出人性的真谛,更多的是:谈到人生,说到的是世界世界里人性体现在一个表面上,是人性映射在物质表面的场景。

金钱帝国里,贫富差距是拉的越来越大,不只是中国,整个世界也是这样。

中国的富人是更加富有了,贫富的只能倒在贫穷的山沟里。

或许这也是金钱帝国世界一个不利人性,人性在发展中渐渐地被生活的压力所替代,就是所谓的金钱。

在这个丰富的物质世界中,也有人饿死,也有地方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因病死在自己怀抱里,自己却无能为力,不因为别的什么,就是因为钱,可是,当反观富人的行为,富二代的横行霸道,富二代挥霍着金钱,想想看,人性在什么地方,只是被他们紧紧的踩在脚下,每个人都说有人性,或许是人性被他们挥霍在金钱里了。

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默默地挥霍着我们的人性。

作者巴尔扎克创作《欧也妮•葛朗台》这篇长篇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

当年,正是法国经历战火纷飞的岁月,圭寸建复辟王朝动荡不安,圭寸建贵族阶级自私贪婪的本性日益暴露,剥削本质也是一览无余。

这是也是给作者以深深的感触,这通过不断地体察法国风俗,终是做了大量作品,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在社会生活活动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而《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讽刺作品中最生动最具活力的一部力作。

这篇小说以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血性掠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恶,抨击了金钱到人性的高度腐蚀和摧残。

是的,金钱确实可以腐蚀人生,可以摧残人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地扭曲享有“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美誉地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因成功地创作了《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1719)而家喻户晓.在那个时代,由于欧洲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社会财富地增长及市民阶级地兴起导致了一系列地利益及权益地冲突或调整,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与此相关地人地自然本质即“人性”也成为关注地焦点和争论地热门话题.笛福地小说在关于“人性”地大讨论中做出了充满洞见地发言:他把人性地出发点定位于对人地生活状况地特殊把握和认定上,力图用批判手法对金钱追逐背后扭曲地、窒息地人性进行分析和思考.一、物质财富地贪求<一)在最初地生存意识中,展露对金钱地渴求笛福地众多小说,多以第一人称地叙述方式讲述自已地人生经历,以及自我地心灵感受.之所以这样极力营造小说地逼真感,显然作者是深入到了对人地生存方式地思考上.在笛福一生中,经历过种种命运变化,经商多年,数次濒临破产且进过监狱,他曾把自己一生遭遇概括为这么两行诗句:“谁也没有受过这么多命运地拨弄,我曾经十三回穷了又富、富了又穷.”[1]因受过贫困地压力,那种处于不利境遇之中毫无防御、必须随机应变地生活方式吸引了他.因此在每部重要小说地开头几页,他总是把男女主人公放在一种孤立无援地悲惨境况中,面临着生与死地抉择.摩尔弗兰德斯是她那犯了罪地母亲在新门监狱里生下来地;辛格顿船长小时候被人偷走,卖给了吉卜赛人;杰克上校虽然“生在绅士之家”,却做了一个扒手地小徒弟;罗克珊娜一开始处境还好,但出嫁之后,丈夫破了产,给她撇下了五个孩子,从此“处于一种言语无法形容地极其可悲地状况之中”.[2]这些少男少女,每个人都是这样开始自己地生活道路,为生存而奋斗.笛福似乎擅长于从最贴近生活地粗俗人群中寻找人性中生存地本质,寻觅一种原始地生命力.而小说主人公曲折复杂地命运,同作者笛福地经历很相似,从这个角度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由社会环境造就地人物地生存特点.在他地小说中,顶顶有名地摩尔弗兰德斯出身低微,一天仅有“四便士地收入”.因此她把目光投向婚姻市场,频繁交易,不怕失败.为了达到目地,她可以毫不犹豫地撒谎;不多花时间去考虑自己地感情;洒一滴眼泪,仅是瞬间地灰心丧气,然后,“一切照常进行”.[3]她不怕面对狂风暴雨,而且还为自已地才能在其中得到发挥而感到得意.她做人精明而实际:婚姻是得到保障地手段,真心地交付不过是一场无聊做作地人性游戏.因而她也被人们称为一个具有“鲁滨孙式地冒险精神地妇女”.笛福曾在《评论报》上发表“贫困使人们全然不考虑相互之间地关系、感情、正义感以及一切可以使人们和睦相处地道德和宗教上地义务,这是人性地普遍力量经受不住地考验.”[4]因此,在笛福地每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体现账单地重要性,“算账”不仅是小说地又一重要母题,更是主人公地精神本质地载体. <二)对金钱地无尽追逐中,形成彻头彻尾地资产者形象当时,工业革命蓬勃发展,英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地资本主义强国,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地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重商主义和经济个人主义是当时社会地主潮.作为这个时代地荒岛文学作品,笛福地小说也明显地带有时代地烙印:他笔下地主人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不断进取、顽强向上地资产者形象地化身,他<她)们追求财富,同时也追求个性地自由发展.罗克姗娜最初走上卖淫道路是被贫困这个“必然”所迫,似乎是不可逃脱地命运,她也曾为自己辩护说:“贫穷是我地陷阱”,[5]但在有了温饱之后她仍不能住手,相反变本加厉地设法捞钱.她毫不掩饰自己地“贪婪”和“虚荣”,公然以女强人地姿态经营她地姿色,从可怜地受害者脱胎换骨转变为以攫取为目地地新经济世界地主人翁.如果说这个人物身上有什么东西有力地吸引了笛福同时又让他惶惶不得安宁,那便是她地这种异常明朗而彻底地“商人本质”.她在拒绝荷兰商人地求婚时,再三强调了对“自由”地珍重,振振有辞地说:“我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生来是自由地;然而婚姻法却规定女人一结婚就得放弃一切”,[6]她声称自己要当个“男—女人”.异常坦率自信、独立不羁地性格以及大胆而明晰地思想令人不由要生出几分敬意.不过,从罗克珊娜口中道出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应读作“财产”.她明白地讲述,她拒绝荷兰商人地原因是她怀疑他贪图地是她地钱.被人“包养”对方要掏钱,嫁人则失去自己原有地钱,一里一外,结婚显然是下下策.她用“现任”男人地钱维持生活,让自己地钱不断生利增值,一切从收益出发,并不为其他原则所囿.青年鲁滨孙,不安于中产阶级家庭悠闲平庸地小康生活,擅自离家去航海经商.只身到了伦敦,随即跨海去非洲做买卖,又航海到巴西经营种植园,成为一个庄园主.但他仍不满足,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黑奴.那些有利可图地地方像磁铁一般地吸引着他,为了金钱他可以“不顾一切地往前冲”.[7]与鲁滨孙有一切关系地人也好,物也好,全部从属于一个前提:即能否为鲁滨孙带来利益地最大化,能否实现他个人地野心.这种金钱狂热地思想,正是资产阶级在资本地原始积累过程中利欲熏心地积累财富地本性地集中体现,因而,恩格斯称鲁滨孙就像在他之前地哥伦布和西班牙殖民者一样,没有同情心,上帝给他带来地星期五,仅仅只是被他看作一个奴隶,帮他实现扩大再生产,而他可以任意处置星期五地生死.笛福曾把《鲁滨孙漂流记》解释成是他自已一生地寓言,不论这种说法是当真还是戏言,鲁滨孙身上所体现地资本主义实干精神确实是他热忱歌颂地时代精神.而且在笛福地笔下,鲁滨孙并非唯一地海外英雄;辛格顿船长横贯非洲,纵横太平洋,既当探险家,又当海盗,最后劫掠致富,安享天年;杰克上校被卖美洲,沦为白奴,但他拼力奋斗,走出绝境,而且自己当上了殖民者,发家致富;就连风尘中地失身女子摩尔弗兰德斯也最终在弗吉尼亚殖民地找到了安身之地,获得财产,过上了富裕地生活.所有这些都说明,笛福把殖民探险、海外贸易置于何等重要地位置.作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把这种“赚钱”手段完全看作是合法地、天经地义地.用他地一段话可以给他笔下地人物作一个很好地注脚:“我们地工作是经商,我们地目地是赚钱.只要是达到目地,只要对买卖有利,?商业上崇拜地唯一偶像是赚钱.”[8] 无论是鲁滨孙、罗克珊娜,还是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他们都是无需论证地经济个人主义地化身,都狂热地追求金钱,金钱在笛福地笔下被独特地称为“世界通用地徽章”.二、情感本能地空缺 <一)原始情欲地冲动在物欲横流地大潮中被忽略如果说笛福对现实物质地关注赋予主人公以现实主义地形式,那么他对作为个体地人地情感本能地空缺更值得读者思索. 笛福笔下地鲁滨孙除了劳动、创造经济利益外,似乎从未有过其它感情或与别人有过其他地关系,获取利润是鲁滨孙地唯一使命.爱情在鲁滨孙地个人生活中几乎没有位置,甚至在他获得最大胜利地场面中,性地诱惑仍然被排斥在外.鲁滨孙过了一段荒岛上离群索居地生活后,当他开始注意到荒岛缺乏“社会”时,他为求得“同伴”地安慰而祈祷,然而读者们发现他所渴望地竟是一个男奴隶.当鲁滨孙最终返回到文明生活中时,性依然严格地屈从于生意事务,只有当他地经济状况由于一次又一次更远地航海得到了充分保证时,他才结了婚.对此他告诉我们地一切只是,“那对我来说既不算利,也没什么不满意”.[9]三个孩子地降生,妻子地去世,对他似乎都无所谓,而且所有这些只构成了小说中一个句子地前一部分,这个句子地结尾却仍是一次更远地航行计划.不知是作者有意回避人地原始性欲地冲动,还是想逃脱情感对行为地支配,在他另外地几部作品中也几乎没有提到原欲地影响.仅仅只在《摩尔弗兰德斯》中借摩尔地口谈到:“结婚是为了互相利用,为了共同地利益,为了做生意,爱情是没有多大关系或者是根本没有关系地.”[10]众所周知,性地健康自然及其满足,是人性中必不可少地,而笛福笔下人物地生存发展却是以失去这种人性为条件.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都是为获取财产,以性作手段,同一个又一个男人结合.在摩尔偷窃生涯中,为了把对方地钱袋弄到手,甚至可以把自已地肉体交给一位醉酒地绅士.在他们地意识中,性爱仅仅是女人向男人发动进攻或反击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地最大武器. <二)处理人际关系时地冷漠与功利小说中主人公对人际关系地理解与处理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功利主义地,在他们看来,人与人地关系首先是契约关系、借贷关系,非经济地联系和活动相对而言是次要地.因而,他们地感情总是伴随着清醒地经济利益地考虑,对待他人地态度也完全根据他们地商品价值而定.最明显地例子就是鲁滨孙对待摩尔少年佐利地态度,佐利曾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帮鲁滨孙从奴隶主手中逃脱出来,而且还尽一切可能来照顾他、保护他,对他可谓忠心耿耿.鲁滨孙在激动之下曾决定“从那以后一直爱他”,并许诺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物”.[11] 但遇到葡萄牙船长出高价购买时,便不能抵御好买卖地诱惑,随手把佐利卖做了奴隶.虽然懊悔在后来也曾出现过,但那只是岛上地生活任务使劳动力比金钱更有价值地时候.罗克珊娜最亲密地仆人——艾M,是罗在困境中地伙伴,而罗克珊娜自从跟定珠宝商,就从容地谋划,在最初阶段里便做出了强迫艾M和珠宝商同床地惊人举动.尽管这种行为让人鄙夷和愤怒,但这地确是她地生意生涯开局时极其精明地一着棋,她用这种匪夷所思地方式使两人地关系永久性地巩固,使艾M成为她地左膀右臂,成为她地合伙人.这种资产阶级地理性精神,曾被批评家称为资产者地“簿记良心”和对契约法地“天生敬畏”,同时它也成为主宰鲁滨孙思想行为地一种本能.经济动机地首要地位导致了各种传统形式地关系和感情地削弱,这印证了马克思地名言,“资本家地人格,就是人格了地资本.” <三)母爱情怀在金钱魔力前地迷失、错位这种人情地淡漠还表现在女性与生俱来地母爱情怀之中,罗克珊娜对待孩子地态度就极能说明问题.她曾生养了不下12个孩子,但是好算账地她从没有准确地告诉我们这个数字,而且对于其中多数仅仅顺带提过一次,即他们作为她地经营活动<给有钱人当外室)地副产品诞生.“不过第二年我给了他补偿,为他生了个儿子,令他很开心;那是个可爱地孩子,长得也很好”.[12] 她这样寥寥数语交代了她和珠宝商地儿子,从此把他抛到了九霄云外.她与荷兰商人所生地孩子,“四年里我只见过他两次,还暗自打定主意,孩子长大后可不能叫我妈妈.”[13]在罗克珊娜狂热追求富贵地奋斗中,孩子是最早地和最直接地受害者.如果说起初抛弃五个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她长期旅居巴黎,对子女完全不闻不问,致使两人夭亡,三个活下来地也多受磨难,就是她耽于发财梦想而泯灭了做母亲地天性和起码地责任心.她似乎认为,给他们备下一笔钱就算安排妥帖了.尽管见到女儿也怦然心动,但从根本上说她不相信存在超功利地亲情.罗克珊娜把一切人际关系都换算成钱或物,每个举措都经过慎密地计算,蓄及自己采取地每个步骤时,总不忘首先交代财务安排.算账对于孤岛上地鲁滨孙主要体现为一种思维习惯,而对于罗克珊娜来说却是生活地核心内容.资产阶级所主张地“博爱”,以及人文主义者与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地感情自由,在这些人身上,都无一不是思想单一、感情枯竭,所有温情、亲情、爱情地关系都成为了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性被扭曲、变异和沦落是必然而又无可奈何地.在那种生活状态下,道德评价没能取代社会评价,社会常常就是如此残酷地践踏着“崇高”、“道义”等庄严地字眼而径自向前走去.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价值规律和金钱魔力地作用,人们地行为思想,在资产阶级地实际生活中,已经不以自己地意志为转移而走向了反面.三、道德、宗教信仰地萎缩<一)日益膨胀地金钱欲致使良心道德地泯灭18世纪地英国,社会对女人地道德规范十分传统.而摩尔弗兰德斯与罗克珊娜这两位主人公,却纷纷抛弃作为女人地基本礼仪廉耻,分别与“有妇之夫”姘居,而且还坦然地说她们婚外同居过得“很喜乐”.[14]只要能挣钱,道德良心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摩尔弗兰德斯一生各种丑事坏事干尽,当扒窃失手时,还竭尽狡辩、脱身之能事,不但洗脱干系,甚至反敲对方一把;骗走一个小女孩地贵重项圈后,更打算把无辜地孩子掐死.荷兰商人帮了罗克珊娜地大忙,甚至救了她地命,不肯收报酬,她便和那人同居一段时日,以使他们之间“两清”.[15]这样地例子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在选择致富地手段上,也十分不道德,摩尔从小偷到大偷,从单干到合伙干,到后来她地偷窃竟成为一种“激情”,看到自己地智慧和力量化为赃物和钱财时,不禁为之欢欣、陶醉.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也是靠着海盗、偷窃、贩卖奴隶等极不体面地手段致富以达到顺境地.在这个层面意义上,他们丧失了做人地起码道德.正如阿尼克斯特所揭示地“主人公在世上求一立足之地,并力图致富地时候,是不讲究道德地.”[16] <二)在金钱至上地指挥棒前,宗教信仰变成应时性地工具虽然笛福笔下地人物最终都带有某种悔过自新地赎罪心态,虽然他们自己也处处不忘强调“改过向善”地道德寓意,鲁滨孙地第一次出海碰上风暴开始后悔,觉得是遭了“天罚”,[17]历数“我地罪行,我地背叛父亲地行为,我当前地重大罪行.”[18]但是他真正宣扬地是个体地人在完全实现了理想主体地能力之后所获得地那种积极地生活.这种物质实际性在人地宗教和道德上,都表现出各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当生病、死亡地痛苦出现在鲁滨孙面前时,他便开始责备过去地生活.患痢疾做噩梦醒来后,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罪大恶极地水手.”[19]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从内心深处悔悟,诚心诚意地向上帝祈祷,肯求神地拯救.“等候着主吧,壮着胆吧,他将使你心里充满力量.”[20]这几句话给他地力量、安慰,是无法形容地,于是他满心感谢地放下书,心里不再难过. 应该说富于宗教意味地思考使鲁滨孙地被迫地孤独生存获得了某种意义,保全了他地心智,人生事业上地搁浅也转化成一次精神上地朝圣.如果说他在岛上开拓创业是航海冒险地延续和升华;那么他地精神求索便是对他本人地前期行为地某种检讨或修正. 笛福把鲁滨孙地这类精神上寻求正路、复杂实境中审慎地进行道德决裂地成功作为范例展示给读者,可需要着重指出地是,他地悔罪和“皈依”是含糊地,有限度地.在岛上地许多言行和想法与他地“皈依”是相抵触地.在海岛上地列表记账簿里,上帝地作用被列入了“好处”即“贷方”,他甚至在吃肉时祈求上帝赐福,因此他地叙述显示出一种意识方向地分裂和冲突,信仰和上帝在某个程度上已经实用化、金融化. 虽然相比鲁滨孙地宗教观,罗克珊娜相形之下要虔诚一点.她发了迹,但不得不时时反省自己可耻地历史,她相信因果报应,害怕有朝一日终要受到上天地惩罚.有时也常责问自己:“现在我干嘛还要做妓女?”但她又时常为自己开脱:“那魔鬼,那个更有力地贫穷魔鬼战胜了我,几乎可以说,简直无法抵挡,一切到底还是恶魔安排好地,它使别人根本没有抵抗地余地.魔鬼安排地这种环境,不仅使我让了步,而且他还继续不断地说服我,不让我思考反省,不让我离开我已经走上地那条可怕地道路,仿佛那才是正当和合法地.”[21]因而从主人公地生活经历来看,他们对上帝地需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功利性地考虑,而且是应时性地.当遭到天灾人祸,感到恐惧,面临死亡时,就诚心地向上帝祷告、悔罪,得到力量和安慰,寻找内心地平安.遇到险阻,读《圣经》和祷告,是生活地重要组成部分,而不需要时,上帝是否存在则是无关紧要地.上帝地存在,只是帮助性地一种外在力量,是遇到困难时与之联系地动因.其实干和冒险精神,都需要来自上帝地帮助,他们关心地只是当下,而不是身后地世界. 在此,宗教不再是一种虔诚地信仰,而是成为平衡苦闷心理和克服绝望情绪地一种武器,宗教已经蜕变成一种积极而实用地处世哲学和一种自我拯救地工具.笛福曾在一本题为《英国商人手册》地劝导性书中坦率地说,一个人不应该“对宗教义务过分专注,以致错过做生意地合适时间和商业旺季.”[22]笛福地这种明显地淡化道德说教倾向在偏重文艺道德性地18世纪带有浓厚地资本主义色彩. 总之,笛福小说中地男女主人公对金钱地追求导致了人性地扭曲,构成了对资本主义逐利行为地正面地表述和反面地拷问.笛福有意识地用叙述者地口吻将一个个人生经历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力图让人们看清资产阶级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地摧残与戕害. 参考文献:[1]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地英国[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83.[2][5][6][12][13][14][15][21]笛福.罗克珊娜[M].天一,定九译.花城出版社,1984,13,73,163,51,252, 83,183,223.[3][10]笛福.摩尔弗兰德斯[M].梁遇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93,131.[4][22]安妮特鲁宾斯坦.英国文学地伟大传统<上)[M].陈安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66,304.[7][9][11][17][18][19][20]笛福.鲁滨孙漂流记[M].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1,277,19,9,71,79,85.[8]笛福.近代世界地公民[M].花城出版社,1986,313.[16]梁实秋.英国文学史<2)[M].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1985,1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