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二章 第一节 视觉基础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一课视觉(课件)

小学科学第一课视觉(课件)

小学科学第一课视觉(课件)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小学生学习科学来说,视觉的认识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视觉的基本原理、视觉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视觉的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视觉的基本原理视觉是人类通过眼睛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它是由光线经过眼睛中的角膜、瞳孔、晶状体等结构折射和聚焦在视网膜上,然后由视网膜传递到大脑进行解读,最终形成图像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光线的颜色、亮度、方向等因素都会对视觉产生影响。

二、视觉在生活中的应用视觉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对于我们观察和了解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到周围的景物、人物、颜色等,从而增加对世界的认知。

此外,视觉也在许多行业和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医学影像学、农业的观测和测量等。

三、视觉的保护视觉的保护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保护视觉的方法:1.保证良好的照明环境: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都应该有足够的光线,避免过暗或过亮的环境对眼睛的伤害。

2.正确用眼姿势:小学生在学习和用眼过程中,应当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用眼距离,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3.适当的休息:每隔一段时间,小学生应该进行一些眼部放松操,同时远离电子屏幕,给眼睛一些休息时间。

4.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每天需要适度的运动和户外活动,保持眼睛和全身的健康。

5. 饮食健康:适量摄入维生素A、C和E等对眼睛健康有益的营养素,如鱼类、蔬菜、水果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视觉健康,使我们的眼睛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视觉对于小学生学习科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视觉的认识和运用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感受科学的魅力。

同时也要关注视觉的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保护自己的视觉健康。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希望这节小学科学的第一课视觉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视觉感知的基础

视觉感知的基础

视觉感知的基础视觉感知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它是我们获取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视觉感知的基础包括了光学、神经生物学和心理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视觉感知的基础知识,包括视觉感知的生理机制、视觉感知的心理过程以及视觉感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视觉感知的生理机制。

人类的眼睛是视觉感知的器官,它能够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

在眼睛接收光线的过程中,光线首先会通过角膜和晶状体被聚焦在视网膜上,然后被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包括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所接收。

这些感光细胞会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

在大脑皮层中,这些神经信号会被进一步加工和解释,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除了生理机制,视觉感知还涉及到心理过程。

在大脑中,视觉感知的心理过程包括了对图像的辨认、理解和解释。

这些过程涉及到大脑皮层中多个区域的协同工作,包括了视觉皮层、颞叶皮质和顶叶皮质等。

通过这些区域的协同工作,我们能够对所看到的图像进行辨认和理解,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视觉感知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对视觉感知的深入理解能够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其次,在医学领域,对视觉感知的研究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与视觉有关的疾病,例如青光眼、白内障等。

此外,在工程领域,对视觉感知的研究能够帮助工程师设计出更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产品和系统,例如自动驾驶汽车、人机交互系统等。

总之,视觉感知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其基础知识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了生理学、心理学和工程学等。

对视觉感知的深入理解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还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视觉感知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机器视觉培训系列教程之基础入门培训

机器视觉培训系列教程之基础入门培训

机器视觉培训系列教程之基础入门培训第一节:机器视觉的概念和应用机器视觉是一种用于模拟人眼视觉系统的技术,它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看”和“理解”周围的环境。

机器视觉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智能医疗等领域。

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以帮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导航和操作;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进行智能监控和交通管制。

通过机器视觉技术,我们可以让机器更好地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实现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化。

第二节:机器视觉技术的原理机器视觉技术主要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三个方面。

图像采集是指通过摄像头等设备获取环境的图像信息;图像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去噪、滤波、边缘检测等操作;图像识别是指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图像中的目标进行识别和分类。

这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机器视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节:机器视觉的技术方法机器视觉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特征提取、对象识别、目标跟踪等。

特征提取是指从图像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信息,如颜色、纹理、形状等;对象识别是指通过对特征点进行匹配和分类,识别出图像中的对象;目标跟踪是指通过对图像序列的处理和分析,实现对目标的实时监测和跟踪。

这些方法在机器视觉技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各种应用场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机器视觉的发展趋势机器视觉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深度学习、云端计算、多传感器融合等方面。

深度学习是指通过建立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对图像进行识别和分类,实现更加精准和智能的图像处理;云端计算是指通过云平台实现图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实现更加灵活和便捷的信息处理;多传感器融合是指通过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感知,实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信息获取。

这些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推动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更加全面、智能和便捷的解决方案。

颜色视觉原理

颜色视觉原理

为什么用夜里眺望星星时会感到 更明亮?
杆体细胞在暗视觉条件下起作用
明视觉与暗视觉对光的感受性不在光谱的 同一位置:
明视觉对光谱的黄绿色部位(555nm)最 敏感。 暗视觉对光谱的蓝绿色部位(507nm)最 敏感 。
三、人眼对光的适应性

天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的明亮程度都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 人眼在照度为105 lx(勒克斯)的直射日光下,以及在照度为 0.0003 lx的没有月光的夜晚都能看到物体。为了适应如此宽 广的照度范围,人眼可用改变相当于照相机光圈的瞳孔大小 来调节光量。瞳孔直径的变化范围为2-7 mm,由瞳孔实现 的光量调节能力达到12倍。 仅靠瞳孔直径的调节是不够的。如前所述,锥体细胞和杆 体细胞分别在明视觉和暗视觉条件下起作用,并具有不同的 灵敏度和分辨能力,因此人眼通过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的分 工协作,使视网膜的灵敏度大幅度地改变。人从暗处到亮处 时,视觉由暗视觉经介视觉转为明视觉,这种视觉状态转换 约需1 min,然后人眼就会习惯明亮的条件。相反,从明处 进入暗处时,视觉由明视觉经介视觉向暗视觉转移,这种变 化要达到完全适应约需30 min时间,可见人眼要达到暗适应 状态是比较费时的。
中间视觉或介视觉(mesopic vision):
• 亮度介于明视觉与暗视觉所对应的亮度水平之间 • 视网膜中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将同时起作用

人眼是由高灵敏度的黑白胶片和中等灵敏度的 彩色胶片组成
视网膜上的视细胞分布如图所示。其中锥体细胞集中在 视轴近旁(中央凹)。中央凹是直径约为1.5 mm的极小区域, 这里锥体细胞的分布非常密集,约有10-15万个,分辨能力 最高;与此相反,杆体细胞在视轴近旁数量极少,而广泛分 布在此区以外的部分。
光谱分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基础知识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基础知识总结

第二章基础知识总结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1. 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眼、口、足、壳、触角它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没有听觉2.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等3. 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第二节细胞1. 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的。

细胞学说又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来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①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③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2.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另还具有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隔开,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细胞)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和支持细胞,植物细胞一般具有一定的形状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里面的液体叫细胞液(内含有味道、气味相关的各种物质)3.写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1)镜座(2)镜臂(4)载物台(5)压片夹(6)遮光器(7)反光镜(8)物镜转换器(9)粗准焦螺旋(10)细准焦螺旋(11)目镜和物镜4.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安放5.使用显微镜要注意的问题:(1)如果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上方,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左上方移。

(同向移动)(2)向外旋转粗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下降;向内旋转粗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上升;一般先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象,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3)要使观察的视野最亮,可以把遮光器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且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观察(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5)显微镜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它的视野会变暗,细胞数目会变少,细胞的体积会变大,细胞结构会变得更清晰6、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洋葱表皮展开后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最后滴上红墨水染色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1)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说明洋葱表皮撕的太厚或没有在载玻片上展平,2)视野中发现黑色圆圈,说明装片中气泡太多,应该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7.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滴一滴生理盐水,做成装片后最后用亚甲基蓝染色8.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照片,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等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观看地理知识视频:建议学生在家中观看地理知识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 制作地理手册:鼓励学生利用图集和地球仪等资源,制作自己的地理手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地球知识。
- 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户外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cd/m2)
01
假设在表面的一点处有面元dS(图中线AB),与dS的法线成θ 角方向的发光强度为dIθ ,则dS在这方向的正投影面积为dSCOSθ (图中线CD)。这时眼睛看到的dS上的亮度L为
2、光亮度和视亮度
02
(cd/m2)
式中的亮度称为光亮度(物理亮度),它是一个客观物理量。我们所感受到的物体明亮程度除了与物体表面亮度有关外,还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的明暗程度有关,称为表观亮度。亮度的主观量,称为视亮度或主观亮度。它是一个心理量,没有量纲。因此光亮度和视亮度是有区别的。
(六)光视效能 眼睛在可见光的范围内眼睛对每一波长的感受性也不是均等的。眼睛对某一波长的光的敏感度称为光视效能。对波长为555nm的黄绿光,眼睛的感受性最高。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将视亮度感觉相等的波长为λm和λ的两个辐射通量之比,定义为波长λ的单色光的光谱光视效率(也称视见函数),以V(λ)表示。 λm选在最大比值等于1处,即λ=555nm处, V(λ) =l,其他波长的V(λ)均小于l。这就是明视觉光谱光视效率。在较暗的环境中(适应以λ=510nm的蓝绿光最为敏感.按照这种特定光环境条件确定的V(λ)函数称为暗视觉光谱光视效率。
为以P点为顶点的dS1所张的立体角
则S1在P点处产生的照度为:
进行积分后得到:
进行换算后得到:
表明发光面在受照面上产生的照度,仅与发光面的亮度及其在受照面上的立体角投影有关,而与发光面的面积的绝对值无关。S1和S1COSα的面积不同,但由于它们对受照面形成的立体角投影相同,因此只要它们的亮度也相同,它们对S2形成的照度就会一致。
第二节 光度量 光环境的设计与评价离不开定量的分析和说明,这就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物理度量来描述光源与光环境的特征。常用的光度量有光通量、照度、发光强度和亮度。 一、光通量 Φ 光通量是按照国际约定的人眼视觉特性评价的辐射能通量(辐射功率)。根据这—定义,光通量可以由辐射通量及V(λ)函数导出: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美学要素,第一节 对比与调和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美学要素,第一节 对比与调和

第一节 对比与调和
1.对比是指立体造型中构成要素之间的各 种关系极不相同的配置时,产生个性鲜明的对 抗因素。 2.调和的概念与对比相反,是指在立体造 型中强调其构成要素之间共同性的因素,使对 比的双方减弱差异并趋于协调。 一般说来,对比与调和关系的表现形式很 多,但是对于立体构成来说,尤立体构成中,实体是指封闭的立体形态, 如球体,立方体等;空间是指空虚能容纳之处。 实体与空间的对比与调和,主要从凹与 凸,正于负和虚与实方面去体现。如亨利.摩 尔的雕塑作品。
材料质地
立体构成要把握的美学原则主有形态感觉上对比与调和的原则节奏与韵律的原则材料构成上稳定与轻巧的原则和量感与空间感的原则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美学要素
第一节 对比与调和 第二阶 节奏与韵律 第三节 稳定与技巧 第四节 量感与空间感
概述: 概述: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美的工作,艺术设计作品的形式 对人们理解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西方美学界,一些学 派把美学叫做叫做形式美,反映了美学与形式极为密切的 关系。美的根源表现在潜在心理与外在形式的协调统一。 一件作品如果具有美的形式,就能马上吸引人的视觉,唤 起人们的美感而产生愉悦的心理。形式不美,无法使人得 到审美的愉悦,也妨碍内通的表达及人们对内容的接受。 因此立体构成应将各种形式因素(点、线、面、体、肌理 和材质等)的组合,遵循美学原则,以便最大可能地增强 美感效能。立体构成要把握的美学原则主有形态感觉上对 比与调和的原则、节奏与韵律的原则、材料构成上稳定与 轻巧的原则和量感与空间感的原则。
一、材料质地
材料是立体构成的物质基础,各种材料都具有各不相 同的外观特征和手感,体现出不同的材料质地美。 如:木材的朴实自然;铜材的坚硬沉重;布的温馨舒 适;铝的轻快华丽等能使人产生丰富的心理感受。 材料的对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中国夏朝时期的 器皿采用皮革与陶的对比,给人以丰富的心理感受。 立体构成中利用材料对比的情况: 光滑与粗糙、硬材与软材、透明与不透明、固体与液体干 湿、透明与不透明、新材料与旧材料。 注意:要根据构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来决定是加强材质的 对比关系还是要加强材质的调和关系。

照明基础培训第二章:光和视觉

照明基础培训第二章:光和视觉
第二章
光和视觉
郑雅琴

第一节 视觉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 视觉特性 第三节 视觉功效


第一节 视觉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
视觉特性
一、暗视觉、明视觉和中介视觉
亮度在10CD/㎡以上时,人眼为明视觉; 亮度在0.000001~0.01 CD/㎡为暗视觉; 亮度在0.01~10 CD/㎡之间为中介视觉。 照度较高显得明亮的条件下,才有良好的颜色感。 在低照度的暗视觉中,颜色感则很差,因此,各种颜色的物体都给 人以蓝、灰的色感
例如坐在强太阳光下看书或在一间漆黑的房子里看高亮度的电视, 当人眼的视野必须在亮度相差很大的环境中相互转换时,就会感 到不适。 这种不舒服的情况会引起眼的一种逃避动作而使视力下降。
在美国路易斯安娜洲闷热潮湿的薄暮中一辆由西向东行驶的大卡车发生 了故障,停在了路边,夜幕渐渐降临,黑色的卡车很难被其它车辆看到, 于是一位恰好路过的好心司机打开了车头灯,以警告卡车这条在线的车 辆,就在这时,一位驾驶着有划痕的挡风玻璃的小车正由西向东接进了 这辆卡车,车头灯光束通过挡风玻璃发生了散射,扰乱了小车驾驶员的 视觉,结果他还没看到卡车就成为交通事故的牺牲品。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某些环境因素来尽量保持视野中各种光线亮度 的趋向一致,才能减少这种眩光对我们的影响。 例如:当人在漆黑的房子里看电视时点一盏小灯便可避免不适型眩光。 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使用计算机引发的视疲劳其实也与不适型眩光有关, 计算机显示屏本身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光线是否协调很关键;比如显示屏 放在明亮的窗前时眼会感到来自显示屏周围的眩光,这时重新调整显示屏 的位置或安装窗帘则可以解决问题;相反,如果周围环境光线太暗,使用 者也会感到来自屏幕的眩光而产生后像效应,导致眼疲劳与视物模糊。 如果引起眩光是来自光滑物体表面的反光,这种反光是特殊的,其中大部 份被形成了偏振光,即光线被限定在一个平面中振动,这时普通的滤光镜 并不起作用,只有偏振光眼镜来消除这种眩光。

【基础】视觉器官和眼的解剖

【基础】视觉器官和眼的解剖

【关键字】基础第一章眼科学基础知识第一节视觉器官和眼的解剖一、概述人的眼睛是人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器官,就是由这个视觉器官将我们和外界环境密切地联系起来。

当外界光线经过眼球的光学构造屈折后将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上,并在视网膜上产生光化作用引起感光细胞的兴奋再通过视网膜视神经细胞和视神经纤维将兴奋传给大脑,而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对人体各部和各器官起着统一的指挥和控制,这样才完成了视觉功能,使人们能够感觉到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

了解视觉器官和眼的结构功能及病变,对于验光配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视觉器官的组织结构视觉器官由眼球、眼附属器和视神经三大部分组织。

(一)视觉器官的组织结构如下:视觉器官的解剖图如图1-1。

1、下斜肌2、下直肌3、视神经4、上直肌5、上睑举肌6、眉毛7、上眼睑8、下眼睑(二)眼球的组织结构如下:眼球的解剖图如图1-2。

三、视觉器官各部分的构造及功能(一)眼睑1、眼睑位于眼窝眶出口处,复盖眼球前面,分为上睑和下睑,上下睑之间称为睑裂,边缘称为睑缘。

上下睑缘交界处称为内眦和外眦,内眦组织内包围着一个肉状隆起物,称为泪阜。

上下睑缘内眦部各有一个小孔称为上下泪小点,该小点是泪液排泄的出口。

2、眼睑的生理功能(1)眼睑通过瞬目使泪液均匀的展开,润湿角膜,使其在角膜面形成良好的光学界面。

(2)上下睑板有高度发育的皮脂腺,排出的脂质性分泌物形成泪液的表面可防止泪液过度蒸发。

(3)对外观察物体时,上下睑会对角膜保持持续的压迫力,可导致角膜产生垂直向的屈光力较强的散光一般称为生理性散光。

(4)当上下眼睑闭合不全时可引发角膜干燥溃疡。

(5)眼睑下垂可能导致眼睛成为形觉剥夺性弱视。

眼睑解剖图1-3。

(二)睫毛1、睫毛位于上下睑缘的边缘,一般上睑缘排列睫毛在100~170根之间,下睑缘排列睫毛在50~80根之间,睫毛形状固定,质地较硬,长度约10mm左右,生长期一般在3~5个月,脱落再生大约需要2个月的时间,睫毛为黑色,人到老年,睫毛将变成白色。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形和地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主要内容包括:
1. 地形的分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2. 地势的概念: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
3. 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形和地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 利用多媒体资源:我使用了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这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形和地势的特点。今后,我会继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形和地势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理解不深。
2.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我会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也会寻求同事的建议和帮助,共同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3. 加强学生反馈:我会更注重学生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5. 网络资源:提前查询并准备相关网络资源,如地形地势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6. 教学软件:准备好教学所需的软件,如PPT、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用于展示地形地势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及进行地形地势模拟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

其次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整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学问点一神经调整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1)结构(如下图所示)神经元{细胞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起{树突:短儿多。

将兴奋传向细胞轴突:长而少。

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其中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称为髓鞘。

髓鞘与这些突起共同组成了神经纤维;很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了一条神经。

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就像是细铜丝与导线的关系。

2.神经调整的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更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①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如膝跳反射。

②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望梅止渴。

【提示】 1.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无反射,但具有应激性,如草履虫。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分(如下表)获得刺激参加反射的中枢反射弧是否需强化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刺激(干脆刺激)脑干和脊髓固定不变不须要条件反射通过学习获得,是后天性的条件刺激(信号刺激)大脑皮层不固定,可变需不断强化叫干脆刺激,即这种刺激是一些详细的事物,与反射之间有干脆的关系;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条件刺激,也叫信号刺激,这种刺激是某些事物的一些信号,这种刺激与反射之间没有干脆的关系,而必需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才能引起反射。

3.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1)组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将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并产生兴奋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传向效应器效应器将传出神经传来的兴奋转变成肌肉或腺体的活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如图所示。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7.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第一节 眼和视觉

第一节  眼和视觉

眼球的结构
睫状体 1 虹 2 膜 角 3 膜 巩 膜 7
脉络膜 8
9 视网膜
视神经 10 晶状体 5 玻璃体 6
瞳 孔 4
瞳孔
比一比
眼球的晶状体、瞳孔、脉络膜和视 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晶状体—— 镜头 瞳 孔—— 光圈
脉络膜—— 暗室壁
视网膜—— 胶卷
视觉的形成
请你根据观察上图描述成像的过程
“四不看”
不在直射的 光线下看书
不在光线暗的 地方看书
不躺卧看书 不走路看书
评价
1、在眼球的结构中,能改变曲度使人可看清远近不 同的物体的是( C ) A、角膜 B、瞳孔 C 、晶状体 D、玻璃体 2、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D )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3、矫正近视眼佩戴的镜片是( B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远 视
远视眼: 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 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 后方
矫 正
近视
2013-7-31Fra bibliotek24远视
2013-7-31
25
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 的先天性色觉障碍。
红色盲、绿色盲、红绿色 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辨色卡
2013-7-31
27
光线
外界物体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视觉 神经
视网膜 上的感 光细胞 形成物像 形成视觉
玻璃体
大脑一 定区域
视觉感受器:视网膜
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就能形 成视觉了吗?如果不能,还需要 经过什么才能形成视觉? 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 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 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 才能产生视觉

双眼视觉基础PPT课件

双眼视觉基础PPT课件
对应,是点和区域的对应关系; 在黄斑部约为30´-60´区域;
.
23
两视网膜上所结的像,如未落在视网膜对应点,
只要未偏离panum氏Panum融像空间
与Panum区对应的空间 中心部(主视点)狭小、周边部渐扩大 在Panum空间内的物体即形成双眼视
.
25
.
26
融像
.
18
.
19
双眼单视圆
通过固视点与两眼结点所画的正圆。 双眼主视方向点和所有次视方向点所形成的
轨迹。
.
20
.
21
单视圆的原理
同弧的圆周角相等。 单视圆上物点对两眼结点所夹的角相等。 单视圆上各物点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结
像,故所得图像是平面感觉。
.
22
Panum区域
1858年由panum首先提出; 维持双眼视并非精确的几何对应点的点点
.
6
(三)中枢条件
1.两眼的视野的重叠部分必须足够大,才能 保证注视目标随时落在双眼视野范围内。
2.大脑的皮质中枢发育正常,能正确接受从 视觉及其他感觉器官来的信号,并加以综合、 分析,自主地或反射地通过传出系统发出神 经冲动以调整眼球位置。
.
7
第二节 双眼视觉分级及生理机制
.
8
一、分级
同时知觉 融合 立体视
.
5
(二)运动的条件
在运动功能上,要保持两眼的位置在各眼位上相互 协调一致,这种能力称双眼注视力(同向或异向)。 注视远处的物体时,两眼视线能达到平行;注视近 处物体时,两眼则要动用调节,并协调地行使集合 与散开运动;向侧方运动时,双眼能达到以相同速 度或幅度进行运动。当双眼运动不协调时,小的差 异则可用融合力加以控制成为隐斜,双眼视觉尚可 保持;但大的障碍则无法形成双眼单视

计算机视觉02 第二章 视觉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计算机视觉02 第二章 视觉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
视觉神经结构
感受野:直接或间接影响某一特定神经细胞 的光感受器细胞的全体
.
视觉神经细胞感受野模式
在视觉系统中,任何层次 或水平上的单个神经细胞 均在视网膜上有一特定代 表区域,在该区域上的光 学刺激能影响该神经细胞 的活动,这个区域定义为 该细胞的视觉感受野。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 野结构是同心圆的、中心 和周边光的感应仅仅是光 源明暗的流动即光流,光流图像虽然是原始的运动图 像,但它包含了所有运动信息。因此在计算机视觉中 发展光流量理论成为运动图像研究的主要手段。
.
同心圆感受野
.
同心圆感受野
人的视觉细胞存在视觉场结构.视点的中心区域存 在正性细胞.它们接收光能并产生一个正的反应。 在该中心区域周围存在着负性细胞.它们在接收 光能时产生相反的反应。负性细胞随中心距增大 而迅速稀疏,代之而起的中性细胞不产生任何反 应。这种解释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Hartline得到 证实。
在眼中
在大脑和到大脑的通路中
输入图像
光学系统
光信号
视网膜
电信号
视觉信息处理
感知
传导
.
处理
1.2 神经元及视觉神经结构
神经元细胞是由细胞体,输入机构(dentrites),和输 出机构(突触axon)组成.
神经元的基本工作方式为激活与抑制两种状态。 当输入端的生物电变化时,细胞体状态变化并产 生一个相应的生物信号.
.
非经典感受野的发现
视觉系统中的反演集合结构现象的研究——非经典感受野中的 一些数学拓扑结构,刘建忠,中国科. 技论文在线,2007
3.图像特征与视觉生理结构的关系
色彩
三元色与三种锥体细胞相对应
视觉接受场存在有侧抑制作用,两种互相抑制色块的交 界处会产生色彩增强的感觉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情况分析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情况分析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情况分析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视觉传达基本概念,掌握设计中的色彩、形状、构图等视觉元素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其在不同媒介中的运用。

3. 帮助学生了解视觉传达在我国历史文化及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视觉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提高审美观和表现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视觉传达作品制作的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设计过程中沟通、表达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视觉传达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学会用视觉传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情感。

3. 培养学生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正能量,传播积极向上的设计理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视觉传达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在认知、情感和动手能力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二、教学内容1. 视觉传达基本概念:介绍视觉传达的定义、功能及发展历程,分析视觉传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视觉元素:讲解色彩、形状、线条、空间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二节3. 设计原则:阐述对比、重复、对齐、亲密性等设计原则,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二节4. 视觉传达设计方法:介绍设计思维、创意方法、构图技巧等,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一、二节5. 设计软件应用:教授Photoshop、Illustrator等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制作视觉传达作品的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视听资料检验的生理基础视听资料中的录音录像资料涉及到人类的听觉、视觉活动,而听觉、视觉活动是由人类的视觉听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共同完成的。

视听觉感知的结果和所有器官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以及个体的心理活动都是密切相关的。

本章重点介绍视听觉活动的生理、心理基础以及和视听觉活动有关的人类心理现象。

第一节视觉活动的生理机制一、视觉器官功能(一)眼睛的结构眼球直径约为25毫米,重约7克。

主要成分有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图2-1)。

眼睛最前面的是透明的角膜,它最先接受光信息。

虹膜中间的圆孔叫瞳孔,在瞳肌的作用下,它能以类似于照相机改变光圈的方式缩小或扩大。

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状变化可以调节眼睛光学系统的焦点。

图2-1 眼结构图眼睛的光学系统很复杂,但可以用一个简单模型计算出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象大小(图2-2) 。

图2-2 视网膜像的大小其中,S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D是从物体到眼睛节点的距离,眼睛节点大约处于视网膜上成像处前17毫米的地方。

物体S的视网膜像张角大小与该物体张开的视角相同。

对于一切小视角而言,tanβ=s/17, 因此s=17 tanβ=17 S/D此式表明, 视网膜上视象大小与物体线度S成正比, 与物体到眼睛节点的距离D成反比。

随着视角变小, 视象s 越来越小, 以至于分辨不清。

1. 视网膜视网膜有很复杂的结构(图2-3)。

其外貌结构并不都是均匀的,在它的中心处有一个凹陷,通常叫中心区。

对光线敏感的细胞中,有两类起着重要作用,一类是锥状的的视锥细胞,一类是杆状的视杆细胞,前者约有数百万个,主要分布在中心区;后者约有一亿个,主要分布在中心区以外部位。

图2-3 视网膜结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对光的反应机制不同。

在宽度约为0.65毫米的中心区,集中分布着视锥细胞,在正常照度下,它们对光线里波长为600、570和450纳米的成分很敏感(图2-5)。

也就是说,在视锥细胞里有红敏、绿敏和蓝敏细胞,它们使个体产生视觉里的色觉。

而在暗弱光线条件下,红绿蓝视锥细胞不能被激活,分布在中心区边缘和外部的视杆细胞却被激活,并产生明暗视觉,使人在夜晚或低照度条件下也能感知大物体的存在和运动。

2.视觉通路图2-4给出的是视觉通路简化图。

来自每一视网膜的视神经纤维交叉在视神经纤维交叉处。

交叉的方式是:每一视觉通路所包含的纤维代表着视野的一半。

每一通路停止于效应的外侧膝状体核里,从这里视觉辐射物前进到枕叶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

也有一些视神经通路停止于外侧膝状体细胞核里。

图2-4 视觉通路简化图大脑皮层的第17区是视觉中枢,但和视觉活动有关的皮质区很多。

此外,参与视觉活动的神经系统组织也很多,图中外侧膝状体核就是十分重要的组织之一。

(二)视知觉1.视觉刺激光波是由具有光粒二象性的光子(光量子)组成的,光量子的能量随波长而变化,可见光区间光波长度是400到700纳米。

具有各种能量的光量子是产生视觉的刺激物。

眼睛接受的光有两类,直接来源于光源的如太阳、灯光、烛光等的光线,以及来源于被物体反射的的光线。

2.光谱相对视亮度不同波长的光在其刺激眼睛的程度上是极不相同的。

紫外、红外光人眼感觉不到,可见光范围的光谱相对视亮度也是不一样的。

视角大小,物体细节大小与明视照度之间也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视角越大,要求照度越低;视角越小,要求照度越高。

物体细节越小,要求照度越高。

物体细节从0.1毫米增大到10毫米,所需照度由784勒克司降为15勒克司。

3.明视、暗视和间视明视觉指的是视锥细胞在日间较高的亮度水平上能看清外界事物;暗视觉指的是对光有高度敏感的视杆细胞在夜间亮度水平低时能看见外界事物。

表2-1 人眼的明暗视觉感受器视锥(约7百万)视杆(约1.2亿)视网膜位置集中在中央,边缘较少一般在边缘,中央没有神经过程辨别累积波长峰值555纳米505纳米亮度水平昼光(1到107毫朗伯)夜光(10-6到1毫朗伯)颜色视觉正常三色视觉无彩色视觉暗适应快(约7分钟)慢(约40分钟)空间辨别分辨能力高分辨能力低时间分辨反应快反应慢间视是明视和暗视之间的另一种视觉。

原来,视锥细胞仅在明亮条件下对光有感应,而视杆细胞此时被亮光所饱和,没有输出。

当光线暗弱之后,视锥细胞没有反应,而视杆细胞开始感受暗光。

在暗区停留1-2个小时以后,个体眼睛的中央区会变盲,而位于中央区以外的视杆细胞却可以有效地看到微光下的物体了。

用中央区以外的视网膜区作夜间观察,是夜间外出执行任务的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技术。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的感受性不同,二者中间有一个“光色差”,600毫微米以下尤为明显。

因此,一个很弱的光便超过已暗适应了的视杆感受器的阈值,中央区以外的视网膜就有微光下物体的视象,只不过它是无色的。

随着光波长变小(能量增强),达到视锥感受器阈值的光成分增加,视象便显出了颜色。

从无色到显示出颜色的这段过程就是“间视”。

该图还表明,视杆细胞对红光不敏感,也就是说,红光不会使它激活。

因此,为了保持视杆细胞的夜视灵敏性,夜间外出执行任务的人,如查阅图表或检验器材,必须戴红色眼镜,或用红光照明。

图2-5 眼睛对不同波长光的感受性4视敏度视敏度描述的是能够看到景物精致细节的准确性。

视力表是将视敏度规范化的常用工具。

通常用观察者眼睛对物体所成的张角的倒数来标度视敏度。

对视敏度可从四个方面来检验。

(1)觉察观察者要判断的只是物体存在与否。

如图2-6所示,作为刺激物的一条黑线或一个黑点在视网膜一个区所产生的亮度变化 L能否被觉察的问题。

对于单线这个阈值视角最小,约为0.5弧秒。

通常的觉察阈值是10-20弧秒。

光的衍射对于觉察有影响。

(2)认知能正确认知字母E或圆环的开口方向。

它不仅包括明度辨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解像力以及定位能力。

(3)解像力指的是对一个视觉形状组成部分之间距离的辨别能力。

常用于检测视觉解像力的是多线栅格图形。

最好的眼睛也只能分辨由35-40弧秒宽的线条组成的栅格。

也就是说,比能够觉察到的单个线条要宽70-80倍。

(4)定位定位要解决的是上下两条线是否存在位错。

刚刚能够分辨的偏差是2弧秒,说明视觉可以对物体相对位置作出精细的辨别。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很多,重要的有视网膜感受器的镶嵌精细程度,瞳孔大小,测试物体的亮度及其对比,测试物体的暴露时间,眼动等。

图2-6 视敏度指标二、视觉的体视特性人眼的视网膜是二维的表面,但在这个二维空间的视网膜上却能觉察出三维空间的客体。

人的空间视觉中依靠很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这些条件被称为深度线索。

(一)眼睛的调节活动首先,在观察对象时,根据与对象的远近,眼睛的水晶体形状总是要被眼肌调节的。

水晶体调节过程产生的产生的信息是估计对象距离的线索之一。

其次,是双眼视轴的辐合。

为保证对象的映象落到视网膜感受性最高的区域,获得清晰的视象,两只眼睛的视轴必须完成一定的辐合运动。

看近距离的物体,视轴趋于集中;看远距离的物体,视轴趋于分散。

图2-7给出的是辐合角度与对象之间距离的关系。

P为物体,L和R代表两眼位置,目间距一般为65毫米,左右眼向内的辐合角分别是C l、Cr,二者相等,其和等于角C。

利用上述条件可以求出距离与辐角的关系D=13407225/C (毫米)其中,角度值是以秒为单位的。

图2-7 双眼视轴的辐合表2-2 不同距离下的双眼辐合角距离D(毫米)幅合角秒度100 134072 36300 44691 12600 22345 61000 13407 3.710000 1341 0.3750000 268 0.07表中数据表明,在50米以外的客体可以认为是在无限远处。

(二)双眼视差人对空间对象的深度视觉主要由双眼视觉实现的。

双眼视觉不仅用两个眼睛看着物体,而且在视觉机能方面出现深度知觉的质的变化。

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基础。

图2-8给出不同距离的对象产生双眼视差的示意图。

其中P是被注视对象,另有两个B,R对象,前者比P近,后者比P远。

对象P的视象落在双眼视网膜中心区的P1、P2处,而B和R则落在双眼视网膜的b1、r1和b2、r2区。

b1和b2的位置差形成了双眼视差,由于这个视差位于Panum区内,所以B在双眼里的视象仍是单象,但却产生了深度视觉。

以注视物P在双眼视网膜的视象为参照点,有r1p1< r2p2,p1b1< p2b2,即一个视网膜的刺激点离中心区较近,一个视网膜的刺激点离中心区较远。

相对于双眼中心区这一远一近便使人产生了深度视觉。

图2-8 双眼视差示意图当两个物体位于不同距离时,二者之间的距离差别必须大于一定限度才能被视觉辨别出存在距离差,这种辨别能力称为实体感受性或深度视锐。

表10-2给出各种观察条件下,深度视差为5秒时,理论深度视锐值和实验值。

表2-3 各种观察距离下深度视差为5秒时,理论深度视锐值实验值观察距离理论深度视锐值良好照明一般照明不良照明(米)1 0.37毫米0.4毫米0.6毫米1毫米10 3.8厘米4厘米----- -----100 4.15米 3.7米7米这个表的数据说明,距离观察者10米远的两个物体,其相对的距离差达到3.8厘米时,才能看出远近的差别,如果小于这个距离,就不能辨别出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当对象的距离超出1300-1500米时,双眼的视线近于平行,视差接近于零,双眼视差将不能提供深度线索。

(二)物理条件产生的空间视觉视觉对象本身的一些物理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知觉深度和距离的线索,在人们的空间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

视觉对象大小对空间视觉影响较大。

表明视网膜视象大小的公式为:a=A/D。

A是客体大小,D是客体到眼睛水晶体上节点的距离,a是视网膜上视象的大小。

在知觉心理学里这个公式叫做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它表明知觉的大小与知觉的距离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视网膜上视象的大小可以作为距离的线索而起作用。

两个线度相等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象大者距离近些,小者距离就远些。

物体的遮挡是单眼或双眼判断物体前后的重要线索。

一架飞机部分地被云层遮住或在云层后面忽隐忽现,便被知觉为飞机在云层中或云层后飞行。

利用遮挡判断对象的前后很容易,但判断对象之间的绝对距离是比较困难的。

光亮与阴影的分布也对空间视觉产生影响。

光亮的物体显得近,灰暗的或阴影中的物体显得远。

但是,在物体上的亮度分布与光照方向关系密切,在具体判断时,一定要首先确认入射到物体上的光线方向。

颜色也有作用,在人们经验中,远方的物体一般呈现兰色,近处的物体呈现黄色或红色。

这也形成了判断对象远近的线索。

空气的清晰程度影响人们的视觉。

空气有灰尘不清晰,远处的物体轮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看得清楚。

所以,空气的清晰度也是判断对象空间远近的线索之一。

线条透视指的是空间的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何投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