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器一体
——中国古代设计中思维与物质的关系
“道”和“器”是我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关于道与器的关系的描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耐人寻味。早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论述,但是从中国古代设计中思维与物质的关系研究来看,我认为我国古代设计造物中的“道”与“器”的关系更应该趋向于道器一体、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关系的另一种表现。既然是道器一体、天人合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那我就从天人合一和道器一体这两个方面来做一些浅略的探讨。
一、从天人合一说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总纲。“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是古代中国人处理精神界与自然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就是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相互包含:人化于自然之中,自然也融化于人的活动之中。
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里的“天”和“人”呢?《尚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以《尚书》为代表的“天工人代”,说的是天的职责由人来代替,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定胜天朴素的天人观念;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相副”、“天人感应”的观点,逐渐把天给拟人化了,赋予了天以人的情感,进而出现天人感应,虽然这一天人感应观点的提出实质上用于对君王权力的限制,但由此可以看见天人合一的雏形了;再如后期陆续出现的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国古代造物“象法天地”等等无不倡导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诚然,倘若将“天人合一”的“天”与“人”由抽象转为具体化定格于造物上来讲,就是道器的关系了,所以接下来就从道器关系来谈谈。
二、道器关系
重道并非轻器也。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观念中自古即有崇“道”抑“器”之说。于是乎,“道”被万人推崇而居于高高的庙堂之上成为人们膜拜和毕生的信条,而“器”却只能在大街小巷之中沦为匠人们养家糊口的本领,故而始终登不了大雅之堂。然而,就是这些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遭君子不齿的“器”,却一直在按部就班的按照自身的造物思想和原则不断发展着——也就是我们现在留存下来的工艺美术,在强调工艺造物的功用性和审美性的同时,努力追求着精神与物质的交融统一,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因而,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道器——轻者重之,重者轻之。正所谓是“轻重相生”也。再者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层面来讲,由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根深蒂固,统治阶级为了统治需要而出现的农本商末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崇道抑器观念地位的形成与巩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所熟知的道器关系开始逐渐出现了“轻者重之,重者轻之”的转变。然而,工艺美术的发展既离不技,也离不开道,更多的时候是二者的统一。
道亦有道,器亦有道,技以载道,道器一体也。以道说器,技以载道。技以载道是通过形态、技术、手艺等艺术语言向人们传达出一定的艺术内涵和精神境界,也就是说技术的运用应该包含了思想的参与,是物质和精
神的统一,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才与艺、用与美的统一。《易·系辞上》里就有:“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那么制器尚象,象即卦象,卦象即道。可见制器是尚道的,也就是说器是根据道制造的。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元诸儒的道器关系说认为“道未尝离乎器,道亦是器之理”、“须知器即道,道即器,莫离道而言器也”即道器原不相离,道不能离开器,器亦不能离开道。二者相互联结,相互依存。朱熹说:“愚谓之道器一也。示人以器,则道在其中。”、“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说这形而下之器中便有那形而上之道。”,意思是:道寓器中,道器相互渗透,道通过器才能体现,有器才能安顿,离器,道是无法体现的,也是无法安顿的。道亦器,器亦道,道器是统一的。正如朱熹本人所说:“愚谓道器之名虽异,然其实一物也。”。到了明末清初,在道器关系的研究上有王夫之提出的“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其诚然矣。未有弓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无者多也,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王夫之的论述说明三个问题:1、道由器生,无其器就无其道;2、道和器是融为一体的,不可离器而言道;3、不同的器有不同的道。而清代学者章学诚,他的观点是“六经皆器”,他论述道:“《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后世服夫子之教育自六经,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而不知六经皆器也。”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器”,道器一体的观点,又进一步阐明其观点,“夫子述六经以训后世,亦谓先圣先王之道不可见,六经即其器可见者也,后人不见先王,当据可守之器而思不可见之道,故表彰先王政教与夫官司典守以示人,而不自著为说,以致离器而言道也。
纵观中国历代以来道器关系的言论,我们不难发现,就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来看,其发展既离不开技,也离不开道,而更多的时候是二者的统一。“技以载道”,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赋予在可感可知的“技”的社会活动中,使两者糅合在一起。“技以载道”包含着对人、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精湛技艺持续不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