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的职业危害
噪声职业危害及防护
整理课件
27
(二)神经系统
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皮层和植物 神经中枢(丘脑下部),引起神经系统一 系列反应。
主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睡眠障 碍—神经系统征侯群,植物神经调节功能 减弱。
整理课件
28
(三)心血管系统
植物神经功能变化,表现心率快或慢,血压上升, 心电图检查ST段、T波呈缺血变化。
整理课件
11
(一)响度及响度级
响度是人耳判断声音响亮程度的概念,以N 表示,单位为宋(sonl)。以频率为 1000HZ、声压级40dB的声音,由听者所感 受的响度为基准,定为1宋;将频率为 1000HZ纯音的声压级的分贝值定为响度级 的基准值,响度级以LN表示,单位为方 (phon),如其他频率的声音响度与基准 音30方等响时,则该声音的响度级定为30 方,与基准音70方等响的声音其响度级定 为70方,余类排。
早期高压氧扩血管。营养代谢药物,有部 分疗效。
整理课件
26
在某些情况下,如爆破、火器发射或突发 性巨响引起的的力损伤,又称为暴震性耳 聋。听力部分或大部分丧失,两耳不对称, 朝向声源一侧重,有时伴有较大冲击波, 导致耳鼓膜破裂,听骨链破坏,内耳出血, 其螺旋器细胞移位,也可引起脑震荡。症 状除耳聋外,常伴有耳鸣、耳痛和眩晕。
厌烦苦恼,情绪坏。 整理课件
29
五、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接触噪声对机体能否产生有害作用,与下列一些 因素有直接关系:
(一)噪声强度
噪声强度大小是影响听力的重要因素,强度越大 听力损伤出现越早。损伤的程度也越严重。
(二)接触时间
接触噪声的时间越长,听损越严重,损伤的阳性 率越高。听损的临界暴露时间,在同样强度的噪 声作用下,各频率听阈的改变表现也是各不相同 的,4-6 KHZ出现听力损伤的时间最早,也即该频 段听力损伤的临界暴露时间最短。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范本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范本职业性噪声是指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声音或噪声,能够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噪声。
长期和高强度的职业性噪声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包括听力损失、心理压力、睡眠障碍、血压升高等。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一、职业性噪声的危害职业性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听力损失: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声会导致听力损失。
噪声可能直接损坏耳蜗中的听觉细胞,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
2.心理压力: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
噪声会干扰人们的思维和集中注意力,导致工作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
3.睡眠障碍:噪声是睡眠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
长期遭受噪声干扰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引发疲劳、精力不集中等问题,影响工作效率。
4.血压升高: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5.其他健康问题: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还可能导致消化系统问题、免疫系统问题以及生殖系统问题等。
二、职业性噪声的防护措施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减少职业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工程控制: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噪声源的产生和传播来降低噪声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机器和设备的设计,选用低噪声的设备;改进工作场所的布局和设施,增加吸音材料等。
2.行政控制:制定噪声控制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和任务,减少暴露于高噪声环境的时间;设置噪声监测系统,定期检测噪声水平,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噪声。
3.个体防护:为工作人员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如耳罩、耳塞等,有效降低噪声的暴露水平。
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相关培训,了解正确使用防护设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健康监测:对于长期接触高噪声的职业人群,需要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包括听力检测、血压检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健康问题。
5.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噪声控制和工作环境做出明确规定,并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进行处罚。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三篇)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职业性噪声是指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噪声,对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职业聋、心理压力增加、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因此,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职业性噪声对职工的听力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职业性耳聋的发生。
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起耳膜穿孔、鼓室缺损等问题。
职业性耳聋是一种渐进性的听力损害,一旦发生就无法治愈。
因此,对于具有高噪声暴露风险的工作环境,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上耳塞、耳罩等。
其次,职业性噪声还会对职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时间处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人的情绪波动,增加工作的焦虑和压力。
研究表明,噪声会干扰人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和判断力。
因此,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隔音设备、定期维护设备等方式减少噪声的产生。
此外,职业性噪声还会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此外,噪声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健康,导致胃病、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来减轻噪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为了防护职工免受职业性噪声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建立有效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对工作环境的定期检测和评估,以及对职工健康状况的监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噪声问题,保护职工的健康。
其次,要加强职工的健康教育,提高对职业性噪声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培训和教育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方法,如戴耳塞、耳罩等,以及掌握噪声暴露的防范措施。
此外,改善工作环境也是关键。
采取隔音设备、吸声材料等技术手段,减少噪声的传播和产生。
此外,控制噪声源的频率和强度也是重要的手段。
这可以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选用低噪声设备等方式实现。
综上所述,职业性噪声对职工的危害非常严重,会对听力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 噪声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噪声噪声的危害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长期接触噪声不仅会影响工
人的听力,而且还会对工人的心理健康、工作效率和生产安全造成
严重影响。
聆听的危害
长期接触高噪声环境会造成听觉损伤、耳鸣等症状。
在特别恶
劣的环境下,还会出现突发性聋。
心理的危害
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下容易导致工人的情绪产生波动,出现疲劳、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工作效率的危害
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下,工人的工作效率会明显下降,甚至会影响到工人的判断能力和反应速度,从而对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生产安全的危害
噪声会影响到工人的集中力和注意力,从而会导致操作过失、危险品泄漏、机械事故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当工人听力受损时,面对突发事件会出现困难,从而对生产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预防噪声危害的措施
技术控制
采取技术控制措施,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主要包括选择低噪声设备、改进工艺、采用隔声减振材料等。
管理控制
通过加强管理,制定噪声作业分级规定,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
施以及增加职业健康教育宣传等措施也可以有效预防噪声危害。
个体防护
当无法实施技术控制和管理控制措施时,应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噪耳塞、耳罩等。
结论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工作效率和生产安全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噪声危害,应采取技术、管理和个体防护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工人在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2024年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3篇)
2024年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职业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职业环境中,噪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在工厂、工地、交通等产生噪声的环境中,噪声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工作效率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职业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分析2024年职业噪声的危害,并介绍一些现有的控制措施,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职业噪声的危害1. 对听力健康的影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工作会导致听力受损,尤其是在噪声水平超过80分贝时。
长期暴露于噪声中,会损害内耳的毛细胞,进而导致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
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职业噪声还会对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增加紧张、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导致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3.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噪声会干扰人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在需要大脑高度集中的工作场所,噪声会导致错误率的增加,从而降低工作质量。
二、职业噪声的控制尽管职业噪声具有如此严重的危害,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减轻其影响。
1. 技术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噪声的产生。
例如,可以使用低噪声设备或降噪设备来替代高噪声设备,减少噪声的传播。
2. 心理康复:对于长期暴露于职业噪声中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心理康复,通过心理疏导和放松法来缓解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3. 个体保护措施:为工作人员提供个体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
这些防护设备能够有效地隔离噪声,起到保护听力的作用。
4. 管理控制:建立完善的噪声管理制度,包括噪声监测、评估和控制。
定期对噪声水平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噪声水平。
5. 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对职业噪声危害的认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提供相关的职业健康知识,引导工作人员正确使用防护设备。
职业危害分级标准噪声
噪声职业危害分级及防护措施噪声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对人体的听力、心血管、神经系统和心理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噪声职业危害的定义为在连续噪声工作环境下,可能导致听力、心血管、神经系统和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损害。
为了对噪声职业危害进行分级,通常采用噪声声压级作为评估指标。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将噪声职业危害分为以下四级:1. 高噪声职业危害:噪声声压级超过85分贝(A)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听力损失、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心理压力等健康问题。
2. 中等噪声职业危害:噪声声压级在70-80分贝(A)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压力等健康问题。
3. 低噪声职业危害:噪声声压级在55-65分贝(A)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听力损失、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心理压力等健康问题。
4. 轻微噪声职业危害:噪声声压级低于55分贝(A)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听力损失和心理压力等健康问题。
对于不同级别的噪声职业危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高噪声和中等噪声职业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如佩戴耳塞、使用隔音设备等。
对于低噪声和轻微噪声职业危害,可以采取简单的降噪措施,如减少接触时间、避免长时间高音量听音乐等。
另外,对于噪声职业危害的预防和管理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制定合理的噪声控制措施,如安装消音设备、改善工艺流程等,降低工作环境中的噪声强度。
2.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听力损失等健康问题。
3.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接触噪声环境,减轻心理压力。
5. 完善应急预案,处理突发性的噪声暴露情况,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总之,噪声职业危害的分级标准是针对不同级别的噪声声压级进行划分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职业噪声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噪声引起的影响和损害。
职业噪声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性较大的职业病因素,其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职业噪声的危害以及如何控制它。
职业噪声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听力损害: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下,会导致听力受损。
噪声超过85分贝时,即可能对人体听觉器官产生损伤。
职业噪声主要通过损害内耳受毁细胞、破坏听觉神经等方式造成听力损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聋哑。
2.心血管系统疾病: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会导致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精神压力和焦虑:职业噪声会给工作人员带来持续的噪音刺激,导致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
4.交流困难: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使人们的交流变得困难,增加了工作中的误解和错误,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为了控制职业噪声的危害,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1.工程控制:通过在源头上消除或减小噪声的发生或传播,来控制职业噪声。
例如,采用隔音、隔振或消声设备,调整机器设备的运行方式等。
工程控制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之一。
2.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噪声源难以控制或控制效果较差的情况。
3.管理控制: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和规定,来控制职业噪声。
例如,限制噪声暴露时间和频率,定期进行体检和听力检测等。
此外,还可以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噪声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4.社会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职业噪声的监管和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反职业噪声防护措施的企业予以处罚,从而推动企业增强对职业噪声危害的认识和加强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职业噪声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控制职业噪声的危害,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通过工程控制、个体防护措施、管理控制和社会监管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小职业噪声的危害,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权益。
2024年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3篇)
2024年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职业性噪声不断加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2024年职业性噪声的危害以及防护方法。
一、危害1.听力损害: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逐渐下降,甚至引发永久性听力损害。
这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工作表现和沟通能力。
2.心理健康问题:职业性噪声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3.睡眠质量下降: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状态。
4.工作效果下降:大噪声环境下的工作会影响员工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从而导致工作效果下降。
5.交通事故增加:职业性噪声导致人们的听觉敏感性下降,容易分散注意力,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二、防护方法1.技术控制:企业应采用技术手段降低噪声源的产生,如采用低噪声设备、隔音设备等。
2.个人防护措施:为员工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耳罩等,有效减少噪声对个体的影响。
3.工作环境改善:控制噪声源的产生,减少噪声的传播,改善工作环境的噪声情况。
4.健康监测和教育:员工应接受定期的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听力问题。
此外,应开展职业性噪声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
5.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履行减噪声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企业进行处罚。
6.关注产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完善职业卫生体系,关注产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并加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三、个人防护除了上述措施,个人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护方法来减少职业性噪声的危害:1.保持距离:尽量与噪声源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噪声对自身的直接影响。
2.选择低噪声环境:尽量选择相对安静的工作环境,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
3.限制噪声暴露时间:尽量控制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时间,尤其是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时间。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增强个体的抵抗力,减少噪声对个体的危害。
噪声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企业改善工作环 境,保障劳动者健康 权益。
02 噪声职业危害概述
噪声的定义和来源
定义
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 、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 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产生 干扰的声音。
来源
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建筑噪声 和社会噪声是主要的噪声来源。
噪声的危害和影响
分级标准
01
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噪声职业危害程度分为极度危害、严
重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级。
分级依据
02
分级依据主要包括工作场所的噪声强度、接触时间和噪声的频
率与波形等。
分级管理
03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噪声职业危害的分级管理,采取
有效的控制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03 噪声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加强执法和监督
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和监督,对企业 开展噪声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情况 进行检查和评估。
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开展 噪声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如 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05 结论
研究成果和结论
噪声职业危害程度分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 不同的噪声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将职业危害程度分为轻 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等级。
噪声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目录
• 引言 • 噪声职业危害概述 • 噪声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 噪声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控制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噪声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是评估工作场 所噪声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重要手段 。
分级标准主要依据噪声的强度、频率 和持续时间危害,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 声对劳动者的伤害。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范本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范本职业噪声是指工作环境中超过正常范围的噪声,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等产生危害。
为了保障员工的权益和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职业噪声。
本文将从职业噪声的危害、控制措施和范本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相关行业和企业有所帮助。
一、职业噪声的危害1.影响听力健康: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伤是一种累积性听力损伤,往往在噪声暴露的初期听力下降不明显,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听觉损失会逐渐加重。
2.导致心理问题: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容易引起工作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影响工作效率:职业噪声会干扰员工的思维和集中注意力,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噪声使得员工难以专注于工作任务,增加错误和事故发生的风险。
4.损害全身健康: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不仅会损害听力健康,还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
5.影响沟通交流:噪声环境下,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会受到干扰,会增加信息传递错误的风险。
二、职业噪声的控制措施1.工程控制措施(1)改变工作环境:通过隔音、降噪、隔震等技术手段,减轻噪声源对工作环境的影响,尽量降低噪声水平。
(2)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耳罩等,使员工在噪声环境下能够保护自己的听力健康。
2.管理控制措施(1)制定噪声管理计划:企业应制定噪声管理计划,明确噪声监测、风险评估、控制规范和责任分工等事项,确保噪声控制工作的落实。
(2)提供员工培训:企业应定期组织职业噪声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噪声危害的认知和防护意识,学习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方法。
(3)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间隔: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间隔,减少员工在高噪声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
3.法律法规控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职业噪声防护法律法规,对职业噪声进行管理和监督。
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
噪声。
正确佩戴耳塞或耳罩
02
指导员工正确佩戴耳塞或耳罩,确保听力保护效果。
定期检查耳塞或耳罩
03
定期检查耳塞或耳罩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和评估
建立听力保护计划
制定定期听力检查和评估计划,及时发现听力损失。
提供听力保护培训
为员工提供听力保护培训,提高员工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 能力。
机械性噪声
总结词
机械性噪声是最常见的职业性噪声来源,主要由于机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振动、 撞击、摩擦等引起。
详细描述
机械性噪声在工厂、矿山、建筑等行业中广泛存在。例如,机器设备运转时的摩 擦声、破碎机破碎矿石时的撞击声等。长期接触机械性噪声,可能对听觉系统造 成损伤,甚至导致职业性耳聋。
空气动力性噪声
心血管系统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可能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神经系统
噪声可引起人的紧张、焦虑、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
长期和短期暴露对健康的影响
长期暴露
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慢性听力损失、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短期暴露
短期接触噪声可能导致耳部不适、头痛等短暂性症状。
03
职业性噪声来源
总结词
空气动力性噪声是由于气体流动或高速气体与障碍物摩擦时产生的声音。
详细描述
空气动力性噪声在航空、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领域中尤为突出。例如,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噪音 、车辆发动机运转的声音等。长期接触空气动力性噪声,可能对听觉系统产生损伤,并影响睡眠质量 。
电磁性噪声
总结词
电磁性噪声是由电磁场交替变化产生的声音。
和列车,降低噪音的产生。
案例四:办公室内的噪声问题及解决策略
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
可扩散性
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随着空气、水等介质 传播,影响范围广泛。
3
可累积性
长期接触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会导致不 可逆的听力损伤和健康问题。
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
机械噪声
空气动力性噪声
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摩擦、撞击产生的噪声 。
空气流动、压缩、膨胀等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遵守法律法规
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不断完 善安全管理制度,为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安全管理措施
01
现场监测与评估
对产生噪声的作业现场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噪声的强度和危害程度
,为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02
使用防护用品
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为员工配备适当的耳塞、耳罩等防
改进工艺和设备
通过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噪声产生,从源头上
控制噪声危害。
安全培训与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员工意识
加强噪声危害及防护措施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员工充 分认识到噪声对健康的危害。
培训操作规程
针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和操作流程,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操作规程,使员工了解如何正确操作 设备以及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如何采取应急措施。
降低噪声传播的措施
01
对产生噪声的设备或工序,采用局部隔离、整体隔离、吸声降 噪等措施,减少噪声对作业场所的影响。
02
在作业场所修建隔音室、隔音墙、吸音板等设施,有效降低噪
声传播。
优化作业布局,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作业
职业卫生个体噪声检测标准
职业卫生个体噪声检测标准一、噪声暴露危害概述噪声,通常被定义为一种人们不希望听到或感觉到的声音。
在职业环境中,噪声可能来自各种设备和机器的运行,如电动工具、机械加工设备、运输车辆等。
过度的噪声暴露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多种影响,包括:1. 听力损失:长期暴露在高分贝噪声中可能导致听力损失,这是最常见的噪声危害。
2. 神经系统影响:噪声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压力,导致头痛、疲劳、失眠等问题。
3. 心血管影响: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噪声中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心理压力:噪声可能导致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5. 工作效率降低:噪声环境可能干扰员工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
二、职业噪声标准及法规为了保护员工免受噪声的伤害,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例如,中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明确规定了工作场所噪声的限值。
各行业也有相应的噪声控制标准,如GB 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等。
这些法规不仅规定了不同行业和工作场所的噪声容许水平,还规定了相应的个体检测方法和周期,以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免受噪声伤害。
三、个体检测方法与周期个体噪声检测通常使用声级计或积分声级计进行测量。
测量时,声级计应配备合适的麦克风,并放置在工作人员的耳旁,以捕捉并记录噪声水平。
测量周期应合理确定,以确保有效预防职业噪声暴露。
一般来说,每个员工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噪声检测,以确保其听力安全。
四、检测设备与技术选择用于个体噪声检测的设备和技术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1)声级计和积分声级计,(2)耳塞或耳罩,(3)听力保护器等。
每种方案都有其优缺点。
例如,声级计和积分声级计可以准确测量噪声水平,但需要专业人员操作;耳塞或耳罩可以有效减少噪声暴露,但长时间使用可能导致不适;听力保护器可以降低噪声,同时保护听力,但需要员工主动佩戴。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职业噪声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噪声。
它可以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详细探讨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职业噪声的危害职业噪声对工人的健康和生产效率造成多种危害。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危害:1. 听力受损: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导致永久性听力受损。
高噪声环境可能产生的噪声源包括工厂机器、建筑工地、交通运输等。
听力受损对个人的生活和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2. 影响心理健康: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焦虑。
研究表明,噪声可以引起情绪和行为问题,包括抑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问题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人的生活质量。
3. 健康问题:噪声还可能引起一系列其他健康问题,如失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这些健康问题会降低工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增加社会的医疗负担。
4. 出现意外事故的风险:高噪声环境可能干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从而增加工作场所意外事故的风险。
工作人员在无法听到警报声、指示或警告信号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职业噪声的控制为了减少职业噪声的危害,需要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噪声控制措施:1. 工程控制:这些控制措施是对噪声源进行物理上的改变,以减少噪声产生。
例如,在机器上安装隔音装置,调整工作布局以减少声音传播等。
2. 行政控制:这些措施包括管理和规定,确保员工合理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并对噪声的危害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意识教育。
3. 个体保护:个人防护装备是个体保护的重要手段。
耳塞和耳罩是最常见的个体防护装备,能有效减少外界噪声对耳朵的刺激。
此外,一些特殊的工作场所还可以提供其他个体防护装备,如防噪音头盔等。
4. 定期检测:通过定期测量噪声水平,及时发现和识别高噪声工作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定期检测还可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应用。
5. 引入新技术:引入新技术可以帮助减少噪声源的产生。
例如,使用低噪音机器、改进工厂布局等。
职业病防治知识之--噪声的危害及预防健康教育
职业病防治知识之--噪声的危害及预防健康教育一、噪声引起的法定职业病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为:《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职业性爆震聋,诊断标准为:《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GBZ/T 238-2011)二、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作为一个与环境紧密相关的生物,人类的听觉系统对于噪声有着极为敏感的反应。
从暂时性听阈位移到永久性听阈位移,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是一个从生理到病理的过程,其中,噪声性耳聋和爆震性耳聋更是严重的听力损伤。
在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中,噪声是一种常见危害因素,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的工作者需要特别关注生理保护效应、听力监测和有效的防护措施。
一、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暂时性影响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的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在短时间内,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的人会逐渐适应此环境,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如果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于脉冲噪声等比较特殊的噪声环境,就会引起听力明显下降,脱离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的属于生理性听觉疲劳。
而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听觉疲劳会逐渐加重,并最终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二、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永久性影响永久性听阈位移指噪声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出现这种情况是听觉器官具有器质性的变化。
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可分为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以及爆震性声损伤。
1.高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主要表现在高频(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频段出现永久性听阈位移大于40dB,但无语言听力障碍,又称高频听力损失。
高频听力损失(特别是在3000~6000Hz)可作为噪声性耳聋的早期指标,是健康监护的重点管理对象。
噪声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
噪声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多家生产性企业咨询噪声职业病的危害、判定及防护措施,现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作简要说明。
一、噪声的危害噪声可以引起听力减退,这种减退是渐进性的,人初期进入噪声环境中,常感到听力减退、烦恼、难受、耳鸣等,少数人可能有前庭症状,如眩晕、恶心或呕吐,这些症状在脱离噪声环境后即可缓解或消除,若继续接触噪声则会随时间的延长症状加重,逐渐出现听觉疲劳,如两耳轰鸣、听觉失灵、发生听力丧失,成为噪声聋。
除此之外,还可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噪声还会分散注意力,往往成为各种意外事故的根源。
二、噪声作业判定根据国标Z/T229.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的要求,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h/d或40h/周噪声暴露A等效声级≥80dB的作业称之为噪声作业。
三、噪声作业限值根据国标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的规定,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每周工作日不是5d,需计算40h等效声级,限值为85dB(A)。
噪声作业体检:根据国标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8h/d或40h/周噪声暴露A等效声级80-85dB的岗位作业人员,需两年一次进行职业健康体检;8h/d 或40h/周噪声暴露A等效声级85db以上的岗位作业人员需一年一次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四、噪声作业防护措施首先,控制声的传播,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在总体设计时,要合理布局,把高噪声的车间与其他车间分隔开来,在有噪声的各种机械上装置消声器;其次,控制和减弱噪声源,从改革工艺入手,如液压机代替锻造机,液压铆钉机代替风动铆钉机,焊接代替铆接;最后,要做好个人防护,必须加强职业病危害宣传教育,使作业人员能自觉正确佩戴防噪耳塞、防噪耳罩并及时更换。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职业噪声是在工作场所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环境噪声,主要源于机械设备、工艺设备、运输设备和人员活动等。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职业性听力损失,严重影响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同时,职业噪声也会对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工作事故,影响工作安全。
因此,控制职业噪声对于维护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和保障工作安全至关重要。
职业噪声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听力损失: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可导致暴露者发生职业性听力损失。
噪声对人耳听觉系统的直接刺激可能导致耳蜗的感受细胞受损,进而引发永久性听力损失。
2. 高血压: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下,对人体产生连续的精神刺激,导致人的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进而引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3. 心理健康问题:噪声对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使人们感到疲劳、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4. 影响睡眠质量:噪声对人的睡眠质量产生明显影响,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问题,进而引发睡眠障碍。
为了控制职业噪声的危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1. 技术措施:减少噪声产生源,采用降噪技术或隔音技术,优化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工艺流程,使其产生的噪声降到最低。
2. 管理措施:建立噪声控制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噪声控制标准、定期噪声监测和评估、对高噪声区域进行标示和警示等。
3. 个体防护措施:对于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应提供个体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保护他们的听觉系统免受噪声侵害。
4. 健康宣教:加强对从事噪声工作的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宣教,提高他们对职业噪声危害的认识,教育他们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设备和采取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
5. 定期体检:对于从事噪声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心血管系统检查等,早发现早处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职业噪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职业噪声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噪声的职业危害
噪音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噪音还能使人体中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氮基酸、谷氮酸、赖氮酸等必须的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增加,影响健康;噪音令人肾上腺分泌增多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容易导致心脏病发;同时噪音可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从而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
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 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 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 造成疲倦。
办法:
1、控制声源:像减弱噪声,装备隔音罩等。
2、从传播途径着手:像吸音墙,隔音墙等。
3、作业人员防护:像代耳塞,耳罩等。
噪音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损害听力。
有关资料表明: 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 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 若是在摇滚音乐厅, 半小时后, 人的听力就会受损;若在8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的可能性可达50%。
2、噪音损害视力噪音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尽人皆知。
然而,耳朵与眼睛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
研究指出,噪音可使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
调查发现,在接触稳态噪音的80名工人中,出现红、绿、白三色视野缩小者竟高达80%,比对照组增加85%。
噪音对视力的影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安静明亮的商店购物时,显得愉快和镇静,买东西能做到挑选精细购买齐全。
而在高音喇叭大声播放快节奏的流行音乐(一些所谓的流行音乐,只不过是震耳欲聋的强噪音)时购物,往往烦燥不安,眼花缭乱,甚至会混胡乱交易,该买的未买,买了的因识别不细也不满意。
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燥音影响视力造成的的。
3、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 地区的噪
音每上升一分贝, 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4、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使人急躁、易怒。
科学研究发现,噪音可刺激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抑制,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
5、影响睡眠, 造成疲倦。
噪声对睡眠的危害:突然的噪声在40分贝时,可使10%的人惊醒,达到60分贝时,可使70%的人惊醒。
从心理方面来说,噪音首先会引起睡眠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心理症状,然后导致心情烦乱,情绪不稳,乃至忍耐性降低,脾气暴躁,最后产生高血压、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的疾病。
心理学上将这种病症称为心身疾病,意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上的疾病。
噪音引起心身疾病的几率是相当大,而且治疗比较困难,需要比较长的调养恢复期,给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噪音对人体的直接危害表现在:破坏人体神经,使血管产生痉挛,加速毛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快衰老期的到来。
在临床诊断上:病人的外在表现是整个人情绪不好,烦躁不安,说话声音很大;最常见的病症是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头昏、头痛和噪音性耳聋;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
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噪音造成的是感音神经性损伤和毛细胞损伤,很难对其进行修复.
有关专家认为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噪音量(分贝)对人体影响:举例0-50分贝:舒适,细语声;50-90分贝:妨碍睡眠、难过、焦虑;90-130分贝:耳朵发痒、耳朵疼痛;130分贝以上:耳膜破裂、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