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合集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一、备课人:XXX
二、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三、备课内容:第六单元整体解读及教学建议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学习本单元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深入理解文本。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学习本单元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建议
1.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2.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3. 教学评价: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30 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优质课教案_8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塞翁失马》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古代寓言。
这则寓言阐释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说明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文章比较短小,语言比较浅显,但情节一波三折,生动有趣,蕴含的道理发人深省,能够引起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辩证思维能力较差,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辩证思维的意识,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缺乏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
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如果采用传统的文言文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因此,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降低难度,多与前面学习过的文言文知识相联系,教给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双向互动地学习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 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语:亡、居、善、将、吊、遽、富、故、之、以、为、十九。
能力目标:1.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也一定积累了很多成语,下面我们来一个成语抢答——请同学们看图说成语,看谁反应快,积累多!出示课件一:(出示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的图片)2.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些成语,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出示课件二: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新人教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两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用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生难字词溉汲..(gài jí)中.伤(zhòng)躇.(chú)跐蹈..(cǐ dǎo) 舍.然(shì)3.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2)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知道)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3.小组合作,复述课文。
4.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内容。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总担心天会崩塌,被人开导后才放下心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读《穿井得一人》后做题。
(1)丁家为什么要挖井?【交流点拨】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这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话的人把丁氏的话听成了什么意思?【交流点拨】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交流点拨】丁氏告诉别人说自己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部编版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天上的街市》教案 新人教版
20 天上的街市导入一(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指一名学生概述这故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才能在鹊桥相会一次,这是多么痛苦啊。
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在天河中自由地来往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1921年就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导入二(文本导入):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群星璀璨,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和星星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哪些瑰丽的传说呢?华灯初上,漫步街头,放眼满街的明灯,你想到了什么?皓月当头,仰望星空,你又想到些什么呢?(屏显夜晚星空的美丽图片)(出示课题)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2.交流背景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
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3.积累字词解释词语①缥缈(pi o mi 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②定然:必定这样。
③珍奇:珍贵而奇异。
④闲游:悠闲散步。
⑤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一)诵读课文1.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韵脚。
【交流点拨】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再塑生命的人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再塑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文章主题:学生对文章主题“再塑生命”的深入理解可能有限,需要教师引导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写作手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使用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需要教师举例讲解。
举例:针对情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类似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分析角度,如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深入剖析人物性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再塑生命”的基本概念。在这里,它指的是人在遭遇困境时,通过自我努力和他人关爱,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肯定,也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的重要一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案例。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在逆境中成长的经历,展示了“再塑生命”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学生的个人经历,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再塑生命”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通过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传说中的艺术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4.发展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丰富的词汇、句式,提高表达、交流及写作能力。
5.培养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女娲造人》的基本内容,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及意义。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盘古”、“混沌”、“捏塑”等,掌握相应的词汇、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神话传说特点,理解作者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塑造女娲形象。
(4)体会神话传说中的艺术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举例:
-在讲解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强调女娲用泥土捏塑人类、用五彩石补天的壮丽场景,让学生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述,让学生掌握“捏塑”、“五彩石”等生字词的用法,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表达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手工活动,用泥土模拟女娲造人的过程,体会创造的乐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手工活动的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女娲造人故事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女娲造人的过程和神话传说的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与神话的差异,以及分析故事中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帮助大家理解。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精品教案_14
潼关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谭嗣同及诗歌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本诗。
2、把握“终古”“簇”“束”“不解平”四处意义,理解全诗大意;把握诗中“簇”“嫌束”“不解平”拟人修辞的妙处,能够想象全诗描绘的情景。
3、感知谭嗣同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二、课型与课时1.课型:古诗词诵读课2.课时:一课时三、学情分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一学生并不陌生。
但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由于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具有一定的感受力,但是很多同学积累较少,理解较难。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朗读,结合注释理解含义,感悟情感。
四、教材分析《潼关》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最后一首古诗,体裁是七言绝句,作者谭嗣同。
《潼关》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认得动作“簇”,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赋予山以人的心理“不解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五、教学创意录制微课,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改写散文练习。
六、教学过程(一)导语PPT展示潼关地区图片,请学生观察PPT展示的四幅图片。
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张图片,看到这四张图片,你能想到哪句古诗呢?可以是我们学过的,也可以是你课外积累的。
学生回答。
曾经有一位和大家年纪差不多的14岁少年来到图片上的这个地方,看到这些情景,创作了一首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潼关》,作者谭嗣同。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诗人和学生年龄相仿,能够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二)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打开导学案,根据书下的注释,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的三道小题。
1、本诗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湖南浏阳人,清末______政治家、思想家,_______变法“___________”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6 小圣施威降大圣》优质课教案_13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速读,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节,体会本文大胆超常的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怀。
二、教学过程(一)巧导入孙悟空拜师求艺归来,自称“美猴王”。
便去东海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
又去阴曹地府,把自己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
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
玉帝再派天兵天将捉拿他,本文节选部分就是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场景。
【设计意图】学生从小就爱看《西游记》,由学生熟悉的的情节,自然导入本课,还可起到与本课内容自然衔接的作用。
(二)知作者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吴承恩的资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能让学生积累、拓宽相关的文学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培养了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理情节教师启发:(一)孙悟空前后变了哪些形象?相应地,二郎神分别有哪些变化?请在文中句首含“变作……”的相关语句后用数字序号标识。
备案:大圣与小圣的斗智变法:1、麻雀——饿鹰;2、鹚老——海鹤3、鱼儿——鱼鹰;4、水蛇——灰鹤5、花鸨——(用弹弓打)6、土地庙——(捣窗棂、踢门窗)7、二郎君摸样——(劈脸就砍)8、两人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后打到花果山,美猴王被众天将围绕。
(二)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可以分成哪三个阶段?(教师加强速读方法的指导)备案:(1)孙悟空变活物,二郎神相应地变作其克星来对付;(2)孙悟空变土地庙,被二郎神识破,悟空使了个隐身法,逃跑了。
(3)孙悟空变二郎神,二郎神赶回来,二人又缠斗了起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四)悟写法知识链接:想象: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教案(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四制)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教学目标】1.制作读书卡片,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2.运用粗读的方法把握原著主要内容、情节,运用精读的方法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质疑名著,感悟名著的现实意义。
4.归纳总结,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重点】1.运精读的方法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归纳总结,学会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质疑名著,感悟名著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课前一段熟悉的旋律,把我们带进一个瑰丽奇幻的生活世界——《西游记》。
《西游记》用它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去品味世态人情,感悟人生智慧。
二、推荐名著--制读书卡片小组推荐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
三、导读名著--粗读和精读(一)怎样阅读名著?1.粗读:快速浏览,整体把握所读章节的情节和内容。
2.精读:仔细阅读,用勾圈点划的方式做批注,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分析人物、品味语言、思考感悟等。
(二)合作交流1小组交流学案1:1.粗读原著,概括这一情节。
(40字内)2.猪八戒用了什么方法让孙悟空下山救师父?请说说你对“义”和“激”的理解。
3.教师投影学案,师生精读原著选文,分析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作者是怎样塑造的?(在学案上批注。
勾、圈、点、划)(借助投影仪,师生一起进行。
作者对猪八戒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精彩描写,表现其忠义、机智性格特征。
也用侧面描写烘托猪八戒。
)4.读《西游记》,读者一般对猪八戒的评价是怎样的?请结合原著其它情节简单说说。
忠勇善良,战斗勇猛。
(神性)知错能改,贪恋女色,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爱挑拨是非。
(人性)好吃懒做贪睡。
(猪性)(三)合作交流2小组交流学案2:1.视频演的是原著第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2.粗读原著,概括这一情节。
3.精读选文,说说孙悟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是怎样塑造的?(在导学案上批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6 小圣施威降大圣》优质课教案_3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这是《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的节选,属古白话小说。
课文描写二郎神杨戬受命到花果山,降服大闹天宫并自名“齐天大圣”的妖猴孙悟空,与孙悟空斗勇斗智斗法,大战几百回合的经过。
课文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诙谐俏皮,表现了孙悟空不畏强权、反抗镇压、争取自由的精神,以及特立独行、自傲好名、桀骜不驯、幽默谐趣的性格。
2.学情分析这是人教版七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首先,作为古白话小说节选,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碍。
教学前可让学生先行阅读课文,根据上下文理解扫除一些语言障碍,而在教学上不必过多解释。
其次,这个单元强调快速阅读。
此项能力的培养和检测可体现在故事信息的筛选和情节的概括这一环节上。
可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行梳理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经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再次,本文在描述大小二圣变身显法时,其曲折精彩的情节表现、斗智斗勇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等,都很体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可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最后,针对课后练习四,可引导学生在了解故事冲突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必然结局及其主题思想。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1. 学习快速阅读,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过程与方法);2. 结合人物描写及精彩多变的情节安排,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特点(知识与能力);3. 通过把握人物形象及了解故事结局,进一步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激发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情感与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难点:作品主题思想的多元解读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五.教学准备1、设计导学案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预习交流”部分六. 教学过程(一)导入电视主题曲激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为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曾征服了亿万读者。
特别对于它变幻奇诡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更是吸引了不少儿童小粉丝。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优质教学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
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走近作品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介绍《西游记》,整体感知。
3.请同学们用“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简述你喜欢的故事情节。
示例: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
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
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我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目标导学二:联系作品,探讨人物形象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
(任选一个)①大闹天宫②三借芭蕉扇③智擒红孩儿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⑥真假美猴王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悟净的形象。
明确: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又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
猪八戒:他有许多优点,不怕脏、不怕累,战斗勇敢。
也有许多小毛病,爱占便宜、好吃贪睡、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
他有时耍点小聪明,结果反而坏了大事。
但他是一个好人,他憨厚纯朴,没有害人之心,并且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唐僧:目标坚定、信念执着,慈悲忠善。
有时糊涂,人妖不分。
沙僧: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心地善良,敦厚朴实,老实忠诚,默默无闻。
但同时又过于老实,缺乏主见。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精品教案_8
正音
清·谭嗣[sì]同
终古高云簇[cù]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tóng]关不解平
三、译读
懂意
小组合作完成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五、一课
一得
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板书
设计
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教学
反思
个性添加
一、趣
导入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年仅十四岁时所作的《潼关》一诗。
四、研读
领悟
1、创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2、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合作学习实践探究?我们需要明确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让几个人在一起算个数,而是通过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决问题的活动。
它强调的是团队的力量,通过共同的目标达成自己的目的。
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不能彼此孤立,而是要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进行互动,最终以达成任务为目的。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我们需要分工合作,分配好各个人员的任务,使每个人都有事情可做。
我们需要建立互信关系,相互信任才能使合作学习更加紧密。
与此同时,在进行合作学习时,需要积极发言,充分交流,让自己的想法被其他组员了解和认同。
合作中需要培养团队精神,时刻关注团队的整体进展。
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帮助,以达到整体的目标。
在本单元,我们通过实践探究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些小组活动体验,大家在活动中就需学会如何与同伴进行合作,分担任务,比如点名组长、整理活动资料、负责活动前后的讨论及总结等等。
之后,让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困难,共同达成目标。
在结合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切分,然后在小组内进行研讨、讨论。
在研讨中,每个组员都要发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中找到共同点,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反馈给全班同学。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本次学习的主席团成员、文案团队及总体负责人等等角色。
这种模拟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本单元的合作学习实践探究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活动平台,让他们在尝试中去发掘自己,让大家的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此次探究活动还能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分类归纳能力、团队交流协作能力等诸多能力,因此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提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二十六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大圣看到妖猴惊散,有些心慌;另一方面也看出他的机智。
②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做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
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表现了二郎神的机智,善于动脑的性格特点。
大圣孙悟空与小圣二郎神的一番变化争斗确实是本章的神来之笔。刚开始,他们两人一场好杀,大战三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在和二郎神的争斗中,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马上找到制服他的办法,但如果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就显得平铺直叙,缺少了吸引力,很难吸引读者。
七、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之后,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③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
此处属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大圣善于动脑又机智的性格特点。
④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蛇。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小圣施威降大圣
课题
小圣施威降大圣
课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备课补充材料
教学目标:
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2、学会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品味语言,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3、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重 点: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品味语言,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注意本文情节和语言上的特点
•紧X而有趣的打斗:文中写二人赌变化,笔法灵活,同中有异,富有想象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赛课教案_1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西游记》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部名著导读内容。
这部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学生上了初中以后接触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从文学性、思想性以及中考实用性的角度来说,学生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这本名著的原著。
新版语文教材不但明确了学习的要点,还对读书方法进行了指导,即精读。
在此基础上,也就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对《西游记》应该非常熟悉。
可是他们大多只是对重要人物基本了解,对部分故事情节大体熟悉,而对《西游记》的思想内涵、人物性格品析、写作手法探究等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阅读方法的引导,让他们学会阅读和欣赏,从而提高其文学修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网络、图书资料,初步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过程及方法:采用精读方法解读主要人物、情节片段,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阅读《西游记》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自我的艺术欣赏力。
四、重点与难点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通过精读和跳读的方法,解读主要人物和片段,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片断和导演所拍的电视片断,多么详尽,多么精彩,然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却仅仅用了239个字,多么的精炼呀!下面请再回到原文中,好好品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
3.传神的描写,精炼的语言,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想象,怪不得北京大学白话文教授对《西游记》作了这样的评价将自己刚刚的书写整理调整,指定学生朗读自己的解读。
齐读名家点评。
PPT展示:《西游记》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
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
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斗42。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目录:一、第一单元教案二、第二单元教案三、第三单元教案四、第四单元教案五、第五单元教案一、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古代诗歌四首》2. 语法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语法知识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古诗十九首》、《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2. 语法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语法知识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第三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课皇帝的新装课时: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近几年电视荧幕上关于宫廷生活的电视剧频出,那么相信大家也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
二、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初步了解主要内容的方法。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把握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培养敢说真话的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概括情节听课文录音,注意边听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明确: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明确:以“新装”为线索,依次写了: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接龙复述课文:提示:(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是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7)结果如何?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仔细思考下列问题: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明确:(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却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能步步行通。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
3.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明确: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
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的性格,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
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4.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所畏惧,敢于说真话。
四、板书设计皇帝的新装爱新装(引子)织新装(开端)看新装(发展)穿新装(高潮)揭新装(结局)以“新装”为主线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目标导学一:人物赏析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明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皇帝,因为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
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示例②: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
示例③: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待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
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大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所以我认为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结论:本文塑造了一个昏庸无能、愚蠢之极、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皇帝。
2.说说大臣、骗子、百姓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3.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明确:①两个骗子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个群体,是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的病态。
②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个人钱财。
目标导学二:语言品析安徒生童话中的语言如山中一股涓涓细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下面一起去仔细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
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明确: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张到极点。
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
2.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明确: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说明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也写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为后文骗子行骗做了铺垫。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明确: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里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
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
这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荒唐、昏庸。
4.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明确:一“转”一“扭”写出了皇上做作的丑态,也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5.“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明确:四个“多么”写出了众人的虚伪。
目标导学三:写法探究1.老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不同在哪里?明确:描写上:写老大臣一再写眼睛睁得怎样大,写其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语言突出衰朽的特点;写官员心理活动运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写皇帝心理用了反问,既写其恐惧,又突出其虚伪。
2.文中提到老大臣、官员以及后面提到皇帝的随员时,用了以下褒义词,“诚实”“有理智”“称职”“善良”“高贵”,特别是多次提到“诚实”,用意是什么?真的是在赞扬吗?明确:讽刺。
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欺骗皇帝——不诚实、不称职;他们为虎作伥——不善良;他们在皇帝面前奴颜婢膝——不高贵;他们的理智就是用来保全自己利益,又是多么自私。
3.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替安徒生续写一篇《皇帝的新装》吧!皇帝游行回来,知道人们在议论他什么衣服也没穿,所以他非常生气,便派人把“御聘织师”叫来,过了一会儿,“御聘织师”来了,皇上问他们:“百姓们议论的事,你们怎么解释?”织师们说:“皇帝,因为你的百姓都很愚蠢,所以他们看不见这衣服,而您聪明绝顶,所以您能看见。
为了证明我们的清白,我们要再做一件衣服,凡是有野心的人才能看见这件衣服。
”皇帝非常高兴,让他们快点做。
一个月以后,另一次游行大典开始了,皇帝穿着这件衣服在大街上游行,大臣和百姓们都装出吃惊的样子说:“皇帝怎么不穿衣服?”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人说这件华丽的衣服多么漂亮,那么皇帝肯定把他当叛国者斩死。
皇帝回到宫中,收到了一封信:爱漂亮的皇帝,也许您正在更衣间,我只是想打扰您几分钟。
您嘛,好比一艘大船,而我们平民百姓则是海水,我们既可以把您托得高高在上,可是我们也能淹没您,希望您能当个好皇帝,让我们永远托着您。
一个天真的孩子。
皇帝读完非常感动,开始专心治理国家,并放逐了织师。
从此人们在提起皇帝总说:皇帝不在更衣间,在书房。
二、板书设计皇帝的新装人物形象皇帝:愚蠢、昏庸、虚伪、无能大臣、百姓:虚伪、自私、阿谀奉承小孩:诚实、天真、无畏第二十课天上的街市一、导入新课:晴朗的夜空,往往群星璀璨,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冥想,我们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和星星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星空图片……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面对星空,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传说呢?二、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思。
三、教学过程: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
明确: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2.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诗里的画面,仔细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二:体会联想与想象1.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象的?明确: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至四节是写想象的。
2.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象的内容。
明确:诗人想象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明确: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4.改写神话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5.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象天上的生活?为什么?明确:不能;由街灯联想到明星,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象打下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拓展延伸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好处?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