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
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是20世纪初期苏联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经济计划,旨在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28年开始实施,至1932年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于1933年开始,至1937年结束。
这两个五年计划对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主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等行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和集体化改革,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调拨资源,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产值和产量都取得了显著增长,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然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由于政府对农业的忽视,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滞后和粮食短缺问题,这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由于工业化进程过于急促,也给工人和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生活压力,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和改善。
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着力于解决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农业和社会问题。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通过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工人和农民的福利保障,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缓解了社会矛盾。
总的来说,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在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一经济计划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农业和社会问题的忽视,这些问题也为后来苏联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最终,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苏联一五计划的影响
苏联一五计划的影响
苏联一五计划是苏联在1928年至1932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来加强苏联的经济实力。
这一计划在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计
划期间,苏联政府大力投资于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工业
和军工生产。
这些投资使得苏联的工业产值大幅增长,为苏联经济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农业集体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农业生产逐
渐实现了规模化和集约化。
同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了工业
化进程中的廉价劳动力。
这些变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结构,加速了
城市化进程。
此外,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也对苏联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在计划期间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提高了自身的国防实力。
这使得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成为了世界上另一个重要的
大国。
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提升改变了国际格局,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
总的来说,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变了苏联的社会结构,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这一计划成为了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世界历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政府于1928年至1932年实施的
一项重要经济计划,旨在通过国家集中管理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加
速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
括国有化工业和农业、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
在工业方面,苏联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机械、煤炭
和电力等行业,以支撑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农业方面,政府通
过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供应。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苏联的工业和农业生
产都取得了快速增长。
特别是在工业方面,苏联的钢铁产量和电力
产量都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工业大国之一。
此外,苏联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明显的增长,国家粮食供应问题得到
了有效解决。
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工业建设
方面,由于工程规模庞大、技术条件落后等原因,出现了一些建设进度滞后、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农民反抗和抵制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为苏联后续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工业化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
苏联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
苏联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苏联一五计划是指苏联在1949年到1955年期间,通过加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国防建设,实现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
该计划是苏联在二战结束后进行的首个五年计划,也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苏联一五计划取得了许多建设成就,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1. 工业化的成功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的首要目标,即通过大规模的建设和投资来增加重工业的产量。
它建立了钢铁、重型机器、化学、冶金等行业,并成功地进行了技术现代化,为国家工业化的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科学技术的进步苏联在一五计划中还致力于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
他们设法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专家来到国家,投资于科学研究,开发出了大量创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被运用到民用和军事领域,如高速列车、直升飞机、核电站等,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
3. 农业现代化的改进苏联还在一五计划期间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他们重视农业产出的增长,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国家投入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将农业由自给自足的社会农业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增加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并减轻了农业生产的负担。
4. 教育改革的成就苏联一五计划着重于促进教育的发展,他们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的优势,实现了教育系统的后勤建设、学科和教材的改革,以及教育工作者身心素质的提高。
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增加知识分子的数量和素质,推动了国家的文化进步和科技创新。
总之,苏联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深刻地改变了该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为后来的计划和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也让苏联在冷战时期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走到了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在经济与政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知识点4_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取 “苏联热 诚无私的帮助”建立“第一汽车制造厂”得出此时苏联和中国 交好,且长春一汽的建成为一五期间成就,得出该时期是一五 计划时期,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的关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的关系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 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 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 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 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 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职工首先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力争按期完成这一庄严和
光荣的建厂任务……有苏联热诚无私的帮助,依靠全体职工自
觉的努力和高度的创造热情,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该
指示发表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的关系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合作社”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可知当时 正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 ;A、C、D三项内容在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C、D三 项错误。
【答案】 B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搜狗百科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搜狗百科农业社会主义集体化的曲折探索苏联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在农村发动组织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上半年,斯大林视察农村,要求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此后,中伏尔加边区的党政领导提出要迅速把全地区变成全盘集体化,并着手大规模组建集体农庄。
只二个月时间,就组建起500个集体农庄,全地区62%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
在斯大林提议和主持下要求马上在全国范围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
一场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农村,集体化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逐日上升,仅两个月时间就有一千万农户加入了集体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0%。
在全盘集体化高潮中,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偏差,如片面追求速度、数量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强迫实行住宅、小牲畜和家禽的公有化,等等。
对富农的政策也急剧向“左”转。
斯大林在《红星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目前党在农村中的政策,是从限制和排挤农村资本主义分子的旧政策,向消灭富农阶级的新政策方面的转变。
”一场暴风雨般的消灭富农阶级的运动在全国掀起。
凡是被划为富农的,地方政权机关立即没收其财产,将他们“扫地出门”。
1930年和1931年,全国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有52.5万富农被强迫迁往西伯利亚、乌拉尔、北部边区。
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阶级已被消灭了。
集体农庄运动的强制性做法和过火行为,引起农民普遍不满。
农民纷纷滥宰牲畜、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划为富农。
1929年—1930年,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马匹被屠宰,约三分之一的猪、羊被宰掉。
有些地方农民甚至用暴力手段对抗工作队。
千百万封发自全国各地的信飞到莫斯科,表示抱怨和抗议。
斯大林的亲信奥尔忠启则过去在许多问题上同斯大林保持完全一致的立场。
他到各地农村考察后,对集体农庄运动提出了不同看法,对斯大林触动很大,加上其他中央委员的意见,令斯大林认真总结反思。
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严厉指出:“某些同志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了理智和冷静的眼光。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出: 1927年12月:联共(布) 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
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 1933年)的指示。
1929年4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5月苏维埃第 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 1928年底: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时拿出最低 和最佳两个方案供选择。斯大林力主采纳最佳方 案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案。 1928年10月: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3、外部环境: 背景: 自十月革命开始,苏维埃俄国以及其他新生的苏 维埃国家都面临着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威胁,苏 联成立后面临的来自帝国主义的威胁更大了。 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恢复过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 或超过一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一些 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 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但是苏联继 承的本来就很弱沙俄工业更在一战和内战中被破坏的 一塌糊涂,没有足够的力量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1.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国家工业化基础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目标:
2.大力加强城乡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而排挤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 在合作化和集体劳动的基础上吸引千百万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帮助 个体农户反对富农的剥削
3.消灭农业过分落后于工业的现象,并基本上解决谷物问题
4.大力提高工人阶级与农村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 5.在发展同基本农民群众的新的结合形式的基础上加强工人阶级的领导 作用 6.在反对国内外阶级敌人的斗争中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经济阵地 7.提高各民族共和国、各落后地区和州的经济和文化 8.大大加强国防力量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精品文档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特点: 2、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成就:
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农 村的经济基础 基本上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苏维埃政权的商品粮供应问题,并为 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为国家工业化的资金积累作出了贡献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为苏维埃政权在 农村提供了基础。
1928年10月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于由开始实施。 1929年3月,列宁格勒“红色维堡工厂”的工人们在《真理报》 上下战书,向全国工厂倡议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迅速得到全 国各地广大工人的响应,掀起了工厂之间、车间之间声势浩大、 持续深入的劳动竞赛热潮。 1929年4月在联共(布)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面展 开。 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 群众努力学习,精通技术。 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1.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国家工业化基础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目标:
2.大力加强城乡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而排挤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 在合作化和集体劳动的基础上吸引千百万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帮助 个体农户反对富农的剥削
3.消灭农业过分落后于工业的现象,并基本上解决谷物问题
4.大力提高工人阶级与农村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 5.在发展同基本农民群众的新的结合形式的基础上加强工人阶级的领导 作用 6.在反对国内外阶级敌人的斗争中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经济阵地 7.提高各民族共和国、各落后地区和州的经济和文化 8.大大加强国防力量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定义:
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实行的大 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 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事业的开端。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标志着苏联经济建设的新起点。
这一时期,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旨在加速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独立和自给自足。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于苏联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化是其中的重点。
苏联政府通过国家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
在这一时期,苏联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大大提高了国家的工业产能和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还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以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农产品输出。
这些举措为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得苏联的国民经济出现了长足的发展。
国家的工业产值和农业产量大幅增长,国家的经济总量和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也因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对于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技术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以及管理体制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特别是在农业方面,苏联政府在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方面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断下降,农民生活水平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于苏联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对于苏联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也为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特点: 2、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进程:
1929年上半年,斯大林视察农村,要求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 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中伏尔加边区的党政领导提出要迅速把全 地区变成全盘集体化,并着手大规模组建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农村,集体化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 例逐日上升。同时开展消灭富农阶级运动 1930年和1931年,全国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有52.5万富 农被强迫迁往西伯利亚、乌拉尔、北部边区。到1932年底,富 农作为一阶级已被消灭了。 1930年出现大规模退社的浪潮。 1930年秋,集体农庄运动又重新大规模展开。至1932年第一 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93%, 集体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9.1%,全苏已基本上实现了农 业集体化。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成就:
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农 村的经济基础 基本上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苏维埃政权的商品粮供应问题,并为 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为国家工业化的资金积累作出了贡献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为苏维埃政权在 农村提供了基础。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 的大坝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928年 煤(万吨) 石油(万吨) 生铁(万吨) 钢(万吨) 3550 1160 338 430 一五计划初 步方案 6800 1900 800 830 57 一五计划最 佳方案 7500 2200 1000 1040 62 实际完成数 6440 2140 616 592 26.94
一五计划的成就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五计划”纪念邮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
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
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 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苏联一五计划时间
苏联一五计划时间
苏联一五计划,又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于1928年至1932年实施的经济计划。
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国家控制的方式,加速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程,以实现国家经济的迅速
发展。
一五计划的时间跨度为5年,从1928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
在这5年的时间里,苏联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苏联国
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给予了高度
重视。
在工业化方面,苏联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
通过国家的计划和投资,苏联的工业产值得到了
显著的增长,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一五计划也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集体化进程。
苏联政府通
过实行集体农庄和国有农场的政策,逐步消灭了私有农场,实现了
对农业生产的国家控制。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和原材料。
然而,一五计划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面临着技术落后、资源短缺等问题,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在农业集体化方面,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不满和抵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总的来说,苏联一五计划的时间跨度为5年,是苏联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苏联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加速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程,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然而,一五计划也面临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对苏联国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苏联经济
建设的重要阶段。
这一计划的实施,标志着苏联经济由农业国转变
为工业国的历史转折点,对于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1928年,结束于1932年。
该计划的
目标是在五年内实现苏联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同时提高农业和
工业生产水平。
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
国有化、集体化和计划经济等,以推动国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在工业方面,苏联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包括钢铁、煤炭、机
械制造等行业。
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改造,苏联工业在短时间
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在农业方面,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建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以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苏联在经济上实
现了自给自足,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大国之一。
然而,这一
计划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资源短缺、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给苏联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总的来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苏联经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教训,也为后来苏联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
按照大区、省、市、其他地区等列出了项目名称及简要介绍。
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随着执行这些项目而来的苏联和东欧专家大批增加,到5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各国到中国工作的技术专家共达1.6万多人(大部分为苏联专家)。
东北地区一、辽宁省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辽宁有24项。
包括:1.鞍山钢铁公司;2.本溪钢铁公司的扩建;3.抚顺发电厂、4.阜新发电厂、5.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6.阜新新丘竖井、7.阜新平安竖井、8.阜新海州露天煤矿、9.抚顺东露天矿、10.抚顺老虎台煤矿、11.抚顺西露天矿、12.抚顺胜利矿刘山竖井、13.抚顺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14.抚顺石油二厂、15.抚顺铝厂、16.沈阳第一机床厂、17.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18.沈阳风动工具厂、19.沈阳电缆厂、20.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21.杨家杖子钼矿和22.一一二厂、23.四一0厂、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
包括改建扩建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冶炼厂、锦州铁合金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沈阳市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有6个建在沈阳1.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沈阳市机械修理厂)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内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学院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3.沈阳风动工具厂1955年1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典礼大会在沈阳举行。
【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
【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展开全文苏联'一五’时期建成的第聂伯河上的水坝正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而难以自拔之际,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联共(布)领导下,从1928年至1933年,轰轰烈烈地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苏联拟订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是从1925年开始的,到1929年完成。
在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持下,1925—1927年间制定了最初几个五年计划草案——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的远景目标,这也是拟定正式计划草案的准备阶段。
接着,1927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发布“关于拟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制定了五年计划的草案。
最后,草案提交1929年4月党的第十六次代表会议讨论,并提交5月的全苏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
由于缺乏经验,在制定五年计划过程中充满了不同意见和方案的比较、选择、争论。
争论焦点之一就是农、轻、重三者的比例问题。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结束以后,苏联就强调把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对此,党内外有人存有疑虑。
但第一个五年计划仍坚持了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其考虑是:让重工业快速发展,能在最短期间提高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以使国家在遭受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时仍有可能发展,同时减轻国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依赖性,并在较高的技术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改造。
争议的另一个焦点是方案问题。
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制了两个方案,即初步方案(也称最低方案、一般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
两个方案的区别在于,比起初步方案来,最佳方案要求在计划期间不发生任何严重的歉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范围应相当广泛,质量指标应明显好转,国际开支的比重也应很小。
最后,联共(布)和苏维埃代表大会采纳了最佳方案。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10月起实施。
苏联人民饱含热情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建设事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宝成铁路建成通车
修建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青藏公路通车
第一汽车厂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苏联专家与中国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工作
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
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需要尽
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
中共制订和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山钢铁公司(1953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
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
中国第一个飞机 制造厂,1956年 7月19日试制成 功的我国第一架 喷气式战斗机
提前一年零六个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生 产任务的沈阳第一机床厂(1956年)
修建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市民庆祝长 江大桥建成通车 (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今天的武汉长江大桥
第一只手表在天津制成
这个宪法首先它确认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 位,确认了工农联盟是国家的阶级基础,也就 是说肯定了人民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这个意 义非常重大,也就是说宪法制定以后,人民在 这个国家中的地位明确化,这个在中国历史上 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 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 至高 无上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通 过了四部宪法。1982年通过的现行宪法,是 1954年宪法的继续和发展。
毛泽东主席致开幕词
刘少奇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周恩来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页
大会主席台上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时间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时间
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分别指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
这两个五年计划是苏联
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旨在加速苏联的工业
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28年开始实施,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苏联
的工业化。
在这个计划中,苏联政府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特别是
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
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建铁路、运河和电力站。
在农业方面,政府实施了集体化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个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
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农业领域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造成
了数百万人的饥荒和死亡。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苏联政府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这个计划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苏联的工业基础,提高生产力水平。
在这个阶段,苏联的工业产值得到了显著增长,尤其是钢铁和机械
行业。
同时,苏联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然而,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控制过于严格,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
效率和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粮食短缺问题。
总的来说,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然而,这两个计划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管理不善,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问题。
这些问题也为苏联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苏联二五计划
苏联二五计划
苏联二五计划,又称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于1928年至1932年实施的一项经济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国家集中管理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加速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
苏联二五计划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对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苏联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首先,苏联政府通过国家计划和指导,大力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
其次,苏联政府鼓励农业集体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
此外,苏联政府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民的科技水平,以支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苏联二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大幅增长,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苏联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加强,为后来的世界大战做好了准备。
同时,苏联二五计划也为苏联后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苏联二五计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集中管理和计划经济的局限性,苏联经济出现了一些
失衡和浪费现象。
同时,农业集体化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苏联历史中逐渐显现,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障碍。
总的来说,苏联二五计划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对国家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挑战,但该计划为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的长期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联二五计划的经验也为后来的国家发展提
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农场面积
1929年
57000
4.2
1930年
85900
38.1
1931年
211100
79
1932年
211100
91.5
1933年
224600
93.6
1934年
233300
98.6
1935年
245400
104.5
1936年
242200
110.5
1937年
243700
116
1938年
242400
117.2
1939年
241100
114.9
1940年
236300
117.6
表二:1928年和1933年苏联牲畜总数之比较(单位:万头)
年份
牛
猪
羊
1928年
7050
2600
14670
1933年
3840
1210
5020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是苏联于1928年至1932年推行的经济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斯大林认识到工业的进步必须由农业基础的发展上加以支持。故此,斯大林将全国的农业发展纳入计划之中,通过小农庄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场”以推动现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机械化生产及采用化肥;以及达至规模经济,共同享有土地、农产品及生产设备。集体农场的生产目标由国家根据全国或地区需要加以规定。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万多个,此后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而每个农场的平均面积也在1929至32年期间扩大了二十倍之多(参看表一)。但农业集体化却深受农民,特别是富农的反对,农民不愿将土地及农产品交予政府,以及不愿在政府的控制计划下进行生产。于是大批农民宰屠家畜、烧毁农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农产产量的急剧下降(参看表二)。唯政府无视农民的反抗,继续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对反抗者加以镇压。除农业外,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如于乌拉尔山脉,西伯利亚,中亚开探新地区,以便发掘煤矿及矿石矿,为重工业发展打下基础。而另一方面,此计划也有着重在电力的发展,大力推行电气化,而政府也加强对煤及油等燃料的独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