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翻译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翻译赏析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翻译赏析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文解释】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路上可以看见留下的足迹。
白云依偎着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静静的柴门。
雨观赏松色,沿着山路来到水源。
见到溪花悟到了禅意,相互面对忘了要说什么。
【词语解释】莓苔:苔藓。
渚:水中的小洲。
闲门:空门。
与:掺杂。
⑴南溪:地名,今四川南溪县。
常道士:人名。
⑵经行:走过。
⑶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屐(ji)痕:一作“履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屐:木头鞋。
⑷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⑸芳草:一作“春草”。
闭:指芳草遮没了。
⑹过雨:即雨后。
⑹随山:沿着山地。
⑻禅意:禅理。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⑼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里是说,彼此相对已会意,就不必言传了。
[1-2]译文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赏析】《寻南溪常山士》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写寻访常山道士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描绘道士所居环境的清幽静美,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
全诗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刘长卿多与方外之人交往,集中有许多赠和尚道士的篇章。
这首诗写他寻访道士不遇,于是欣赏山色,看松寻源,而在闲静的自然环境中,领悟了清静的禅理,感到一种与道士神交,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
意境颇类王维诗。
全诗洋溢着清新、幽静、闲淡。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原文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原文及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原文及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论文赏析: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一首具有浓郁山水意境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本文将对此诗的原文进行解读,并从题材、艺术手法与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全诗共四十六个字,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呈现。
整首诗以诗人寻访道人隐居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山川自然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归隐、追求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先,从题材方面来看,诗人以寻找南溪常山道人的经历为主题,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南溪常山道人象征了追求自然与追求心灵净化的道路。
通过诗人的努力寻觅,道人的隐居状态融入了自然景观之中,进一步强调了与自然的合一。
其次,从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来看,刘长卿巧妙地运用了描写手法,使整首诗产生了独特的美感。
首先,通过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丰富的自然景色,加深了诗中的意境。
其次,通过“绿水青山处处藏”一句,更加强调了自然景色的美丽。
最后,通过“闲云孤鹤漫相随,长风独驭怕归船”的描写,表达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灵境界,使整首诗更加突出了道人隐居的主题。
最后,本诗在意境上给读者带来了深远的思考。
通过描绘山川自然之美,与道人的隐居状态相结合,唤起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水的宁静与美丽。
总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一首具有浓郁山水意境的诗歌,通过对南溪常山道人的隐居经历的描写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赋予了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美感。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在自然景色的烘托下,体验到心灵与自然的融为一体的宁静与美丽。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古诗原文和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出处】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意思】雨过天青松色显得更苍翠,路随山转见到溪流的水源。
【全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赏析】
这首诗题为“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人紧扣一个“寻”字来写。
寻的结果,自然是不遇。
这类诗的.写法大体如此,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突出道士的超迈出尘,譬如云中之龙,神乎其神。
既然无法一睹仙容,只好描写途中所见。
诗人以生花妙笔,写幽静之景,而归之于禅意,藉此既可见出诗人慧根不浅,又足暗示道士造诣精深。
颈联所写,从“随山”句观之,当是诗人寻人不遇后继续登山所见,因为水源必在山之高处。
“过雨看松色”,写一场雨后,观赏青松,只见松色苍翠欲滴。
山中雨急,常常使人不及防备,但诗人不写雨中仓皇之状,只以“过雨”轻描淡写,而以闲情逸致观赏青松,可谓亦有青松气度。
“随山到水源”一句,“随”字颇佳,写出随心所欲之状。
随意行走,竟得水源,此所谓“不期然而然”,其中化机一片,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引导语:《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下面是《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题及答案。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阅读训练及答案1.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想居者未曾出门;(2分)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的环境,交代来访不遇;(2分)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字。
(1分)2.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2分)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2分)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
(2分)(3)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4)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
“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
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下面跟着来看看《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文解释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路上可以看见留下的足迹。
白云依偎着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静静的柴门。
雨观赏松色,沿着山路来到水源。
见到溪花悟到了禅意,相互面对忘了要说什么。
词语解释莓苔:苔藓。
渚:水中的小洲。
闲门:空门。
与:掺杂。
诗文赏析刘长卿多与方外之人交往,集中有许多赠和尚道士的篇章。
这首诗写他寻访道士不遇,于是欣赏山色,看松寻源,而在闲静的自然环境中,领悟了清静的禅理,感到一种与道士神交,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
意境颇类王维诗。
全诗洋溢着清新、幽静、闲淡。
创作背景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文学赏析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诗鉴赏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诗鉴赏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鉴赏:大历前后年间,是个感伤时代,很多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满路莓苔。
履痕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绕小渚。
“依”字有意趣。
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
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
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
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
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刘长卿的作品,诗文风格自然清新,全诗充满禅意,下面我们来做一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阅读训练】7.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
(4分)答: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参考答案】7.(4分)依:用拟人手法(2分),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
(2分)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2分)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2分)8.(4分)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
(2分)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
(2分) 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
全诗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
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
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
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1.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想居者未曾出门;(2分)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的环境,交代来访不遇;(2分)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字。
(1分)2.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2分)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2分)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
(2分)(3)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4)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
“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5]简要述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分)答: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
(1分)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说课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说课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引言《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文学家刘长卿的作品,描述了作者寻找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过程和感受。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诗歌分析1. 诗歌结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共八十个字,分为二十行,每行四个字。
整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四字,韵脚齐整,结构紧凑。
2. 内容概括诗中,刘长卿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寻找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经历。
他经过高山峻岭、茂林修竹,历尽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道人隐居的地方。
他见到了道人,但却被他的高深修为所吓退,只能远远地望着,感叹自己的渺小。
最后,他抒发了对道人隐居生活和修道境界的羡慕之情。
三、诗歌解读1. 寻觅与追求诗中,刘长卿通过描写自己寻找常山道人的过程,表达了他对真理和高人隐居生活的追求。
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曲折,但始终不放弃,体现出他对道的追求和执着。
2. 渺小与敬畏诗中刘长卿提到自己见到道人后的情景,道人的高深修为使他感到自己的浅薄和渺小。
他不敢靠近,只能远远地望着,生出一种敬畏之情。
这表达了作者对道人境界的敬佩和自己的渺小感受。
3. 对隐居生活的羡慕最后,刘长卿表达了对道人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
他特别提到道人过着宁静自在的生活,不为名利所动,享受着山水间的宁静与自由。
这反映了作者对俗世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四、诗歌意义及价值《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描绘了刘长卿对道人隐居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诗中表达的追求真理、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人生态度,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同时,诗歌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美景,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慰藉。
五、结语《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一首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佳作,通过追寻南溪常山道人的经历,表达了对道人隐居生活和自由自在世界的向往与敬佩之情。
本文对该诗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其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
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作品原文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⑴。
白云依静渚⑵,春草闭闲门⑶。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⑷。
词句注释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白话译文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创作背景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作品鉴赏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寻南溪常山道人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山道人赏析(shǎnɡ xī)]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yǐnjū)篇1: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刘长卿的作品(zuòpǐn),诗文风格自然清新,全诗充满禅意,下面我们来做一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题。
寻南溪(nán xī)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yīlù)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7.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
(4分)答: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7.(4分)依:用拟人手法(2分),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
(2分)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2分)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2分)8.(4分)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
(2分)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
(2分)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
全诗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
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
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
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翻译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翻译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
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扩展资料
诗词翻译: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赏析
【诗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出处】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意思】在山谷小河岸边的小花很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而这开放在溪旁的小花与山寺中飘来的修道习静的禅味相互对映之下,颇为投契,使人早已忘记该说话,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不自知呢!
【全诗】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赏析】
尾联写对花无言,悟得禅意。
佛教有“拈花微笑”之典,此处诗人对溪花而悟禅意,情形仿佛近之。
禅意是不可说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禅宗传法,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诗人言“忘言”者,用意正在于此。
但是我们还是不揣浅陋,试将诗中禅意申述一二。
第一,诗人表现出一种“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
“住”,即停留。
“无住于心”,是指任何情事皆能做到不沉积于心中,这样就能做到不执著,不固执,超脱达观。
诗人寻人不遇,而不置之于心;山行遇雨,而不置之于心;随意行走,而不置之于心,此皆随缘任化自然适意之表现。
第二,诗人表现出一种“空虚宁静” 的审美观照。
“空”是禅宗根本要义,《心经》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表现出一种“色空合一”的色空观。
诗人观赏山中景物,而能不为物惑,持有空静心态,这就是禅宗的高级境界。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翻译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翻译赏析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翻译赏析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文解释】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路上可以看见留下的足迹。
白云依偎着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静静的柴门。
雨观赏松色,沿着山路来到水源。
见到溪花悟到了禅意,相互面对忘了要说什么。
【词语解释】莓苔:苔藓。
渚:水中的小洲。
闲门:空门。
与:掺杂。
⑴南溪:地名,今四川南溪县。
常道士:人名。
⑵经行:走过。
⑶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屐(ji)痕:一作“履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屐:木头鞋。
⑷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⑸芳草:一作“春草”。
闭:指芳草遮没了。
⑹过雨:即雨后。
⑹随山:沿着山地。
⑻禅意:禅理。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⑼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里是说,彼此相对已会意,就不必言传了。
[1-2]译文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赏析】《寻南溪常山士》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写寻访常山道士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描绘道士所居环境的清幽静美,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
全诗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刘长卿多与方外之人交往,集中有许多赠和尚道士的篇章。
这首诗写他寻访道士不遇,于是欣赏山色,看松寻源,而在闲静的自然环境中,领悟了清静的禅理,感到一种与道士神交,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
意境颇类王维诗。
全诗洋溢着清新、幽静、闲淡。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宋代·辛弃疾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乱云扰扰水潺潺。笑溪山。几时闲。更觉 桃源,人去隔仙凡。万壑千岩楼外雪,琼 作树,玉为栏。 倦游回首且加餐。短篷寒。画图间。见说 娇颦,拥髻待君看。二月东湖湖上路,官 柳嫩,野梅残。
古诗文系列: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注释:
[1]桃源:地方名。 [2]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3]娇颦:谓蹙眉含愁的媚态。 [4]拥髻:谓捧持发髻,话旧生哀。
古诗文系列: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鉴赏:
作者送元济之归豫章的词有两首。除 这首外,还有一首《鹧鸪天》。两相比较, 似乎这首词更闲逸,更富有诗情画意。词 的上片写送别之景。以“人去隔仙凡”为 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边三句写近景。 言阵雨过后,天上乱云飞渡,扰扰攘攘; 山涧溪水潺潺,淙淙作响,山下溪中,一 派喧闹的景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幽闲一 点。
古诗文系列: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鉴赏:
表现了对尘世纷扰的厌恶,对仙家清静的 向往。作者自注说:“桃源乃王氏酒垆, 与济之作别处”。“更觉”二句为过渡句。 是说以此为界,近处,则尘世喧嚣纷扰; 而远处,犹如人间仙境。从结尾三句看, 作者送别元济元之的时间在农历二月,乍 暖还寒时候,山上积雪未消。故“万壑” 三句是说,酒楼之外,千岩万壑,为积雪 所覆盖,“琼作树,玉为栏”,和瑶池一 般,真乃人间仙境。
古诗文系列: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
鉴赏: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 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 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 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 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 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 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 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 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 柔媚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背景: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 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 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 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 淡泊的心理。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 “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 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 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 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道士 唐代·刘长卿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作者简介:
刘长卿(liú chánɡ qīnɡ)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
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 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 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鉴赏: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 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 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 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 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 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 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 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 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作者简介: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 州。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 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鉴赏:
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 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 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 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 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 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 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鉴赏: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 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 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 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 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 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 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谢谢!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鉴赏:
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 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 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 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 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 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 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 然。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注释: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 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对忘 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 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鉴赏: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 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 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背景: 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鉴赏: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 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 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 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 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 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 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 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 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 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 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鉴赏: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 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 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 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 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 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 “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 缘山道探寻水源。
古诗文系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鉴赏:
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 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 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 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 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 “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 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 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 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 翠绿生新的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