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赠汪伦》赏析

合集下载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10篇)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10篇)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10篇)诗文赏析篇一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交结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

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

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为李白送行。

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为感谢。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

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

赠汪伦古诗讲解篇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汪沦》是一首赞美友谊的歌。

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写成的呢?原来,李白在宣城谢眺楼上饮酒赋诗时,意想不到地收到一封来信,拆开一看,是汪伦写给他的。

汪伦是离宣城不远的泾川的一位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听说李白来到宣城游玩,便热情地向李白发出邀请。

李白为了不让汪伦失望,决定第二天赴约。

第二天早晨,汪伦带着村民来到村头相迎。

两人虽不相识,但一见面,就好像故友相逢,非常亲密。

汪伦特地酿制了美酒,迎接李白的到来,并陪诗人观赏了当地风景胜地——桃花潭。

李白一边游玩,一边赞赏皖南山区迷人的风光。

这次偶然的机会,使两人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

几天后,李白将要乘船离开泾川。

临别时汪伦又和村民们前来相送,那场面十分感人。

热情好客的村民一边走,一边用脚踏地打着节拍,唱着当地的歌谣。

李白看到此情此景,感慨万分,便当场吟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既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又描写了唐代人民大众对诗人的尊敬,《赠汪伦》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诗。

赠汪伦篇三朝代:唐代作者:李白《赠汪伦》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篇四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古诗《赠汪伦》篇五赠汪伦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

《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

《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鉴赏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李白《赠汪伦》诗意及简析

李白《赠汪伦》诗意及简析

李白《赠汪伦》诗意及简析李白《赠汪伦》诗意及简析《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李白《赠汪伦》诗意及简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赠汪伦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诗意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赠汪伦》注释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⑷不及:不如。

《赠汪伦》简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赠汪伦》原文注释赏析

《赠汪伦》原文注释赏析

《赠汪伦》原文注释赏析《赠汪伦》原文注释赏析《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2.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4. 闻:听见。

5. 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

6. 不及:比不上。

《赠汪伦》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赠汪伦》译文二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赏析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

《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

《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赠汪伦》全诗翻译赏析《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言】《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翻译】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赠汪伦》赏析及注释

《赠汪伦》赏析及注释

《赠汪伦》赏析及注释《赠汪伦》是里边的一首有名的赠别诗,是送给汪伦的。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赠汪伦》赏析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赠汪伦》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赠汪伦》全文及解析

《赠汪伦》全文及解析

《赠汪伦》全文及解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赠汪伦》。

先来看诗的首句“李白乘舟将欲行”,简单直白地描绘了一个场景,李白正准备乘船离开。

这一句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开端,让读者迅速进入到那个即将分别的时刻。

“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充满了惊喜和意外。

在李白即将踏上行程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踏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形式,众人手拉手,脚踏着节拍唱歌。

可以想象,那一定是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场面。

这种突如其来的热闹,打破了离别的沉寂,也为全诗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接下来的“桃花潭水深千尺”,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桃花潭水的深度。

桃花潭的水纵然有千尺之深,但这只是在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

千尺深的潭水,都比不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深厚。

这里将无形的情谊与有形的潭水相对比,突出了汪伦对李白真挚而深厚的友情。

这种友情不是用物质可以衡量的,也不是用距离可以阻隔的。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李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情谊。

从诗歌的背景来看,李白游历四方,结交了众多朋友。

汪伦或许是他在旅途中结识的一位普通友人,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却非同寻常。

汪伦对李白的热情款待以及在离别时的深情相送,都让李白深受感动,从而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这首诗也让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真性情。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将内心的情感直接而坦率地表达出来。

在那个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朋友之间的相聚和离别显得尤为珍贵。

而李白能够用诗歌记录下这份珍贵的情谊,让后人也能感受到那种温暖和感动。

再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前两句平铺直叙,后两句则奇峰突起。

先叙述分别的场景,再通过夸张对比的手法抒发情感,使得整首诗有起有伏,富有节奏感。

对于现代人来说,《赠汪伦》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白千古名篇送别诗《赠汪伦》原文赏析

李白千古名篇送别诗《赠汪伦》原文赏析

李白千古名篇送别诗《赠汪伦》原文赏析李白千古名篇送别诗《赠汪伦》原文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千古名篇送别诗《赠汪伦》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送别诗,该作品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我国诗歌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和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而此诗正好相反,但至真之情却由性灵肺腑中流出,景真情切,遂成千古名篇。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

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

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

李白《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

李⽩《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李⽩《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 《赠汪伦》全诗语⾔清新⾃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字,却脍炙⼈⼝,是李⽩诗中流传最⼴的佳作之⼀。

下⾯我们为⼤家带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赠汪伦 唐李⽩ 李⽩乘⾈将欲⾏,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传说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他⽣性豪爽,喜欢结交名⼠,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掷千⾦⽽不惜。

当时,李⽩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常饮慕,希望有机会⼀睹诗仙的风采。

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也是个⽆名⼩辈,怎么才能请到⼤诗⼈李⽩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

那时,所有知道李⽩的⼈,都知道他有两⼤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就会闻风⽽来。

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封邀请信: “先⽣好游乎?此地有⼗⾥桃花。

先⽣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 李⽩接到这样的信,⽴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

⼀见到汪伦,便要去看“⼗⾥桃花”和“万家酒店”。

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潭⽔的名字桃花潭⽅圆⼗⾥,并没有桃花。

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万家酒店。

”李⽩听了,先是⼀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了。

接着哈哈⼤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住了好⼏天,李⽩在那⼉过得⾮常愉快。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环抱,重峦叠嶂。

别墅⾥⾯,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样。

在这⾥,李⽩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朋胜友⾼谈阔论,⼀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

这正是李⽩喜欢的⽣活。

因此,他对这⾥的主⼈不禁产⽣出相见恨晚的情怀。

他曾写过《过汪⽒别业⼆⾸》,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明、浮丘公⼀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要⾛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匹、绸缎⼗捆,派仆⼈给他送到船上。

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阵歌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汪伦赏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汪伦赏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汪伦赏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汪伦赏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汪伦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赠汪伦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译文】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

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

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关于送别的古诗赠汪伦注释译文赏析【唐】李白

关于送别的古诗赠汪伦注释译文赏析【唐】李白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 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 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 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 个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 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 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 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 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 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 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 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送我情”两句。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 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 “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唐) 李白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 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2.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 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4. 闻:听见。 5. 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 6. 不及:比不上。

李白《赠汪伦》原文诗意注释赏析

李白《赠汪伦》原文诗意注释赏析

李白《赠汪伦》原文诗意注释赏析李白《赠汪伦》原文诗意注释赏析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

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诗意: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

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

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送别诗:李白《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李白《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李白《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能够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不过,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赠汪伦》李白唐诗赏析

《赠汪伦》李白唐诗赏析

《赠汪伦》李白唐诗赏析《赠汪伦》李白唐诗赏析【原文】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作者: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译】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创作背景】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一掷千金而不惜。

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

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

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

古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翻译赏析

古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翻译赏析

古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翻译赏析《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言】《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翻译】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赏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赠汪伦赏析

赠汪伦赏析

赠汪伦赏析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赞美了他与好友汪伦的深厚友谊和
遗憾离别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主题、情感等方面对《赠汪伦》进行赏析。

一、诗歌结构
《赠汪伦》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每句都用押韵手法进行。

整首诗的韵脚为aabbccdd。

二、主题
这首诗主题明确,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

诗人李白与好友汪伦的交情深厚,但汪伦因
某种不详原因要离开李白,李白十分难过,并写下了这首《赠汪伦》表达了他对汪伦的思
念和祝福。

三、情感
这首诗的情感十分真挚,文字中充满了浓浓的友情和离别的伤感。

李白在前四句中,
表达了他对汪伦离开的痛苦和不舍之情,但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

最后两句“别后不
知君远近,道南行来复几时?”表明了他对汪伦的怀念,同时也传达了他的祝福和期望。

总之,通过赏析《赠汪伦》,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十分平淡,没有华丽的修辞,但
是诗人的真挚情感和朴素的描写让人深受感动。

这种平淡之美正是唐诗之精髓所在。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白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白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白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创作背景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李白《赠汪伦》诗意赏析

李白《赠汪伦》诗意赏析

李白《赠汪伦》诗意赏析(精选3篇)赏一: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

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赏二: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料
李白《赠汪伦》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