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合集下载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材料二: 东汉末年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
后期沽名钓誉现象日益严重。 察举制弊端:
容易导致以地方长官为核心的私人势力集团日益膨胀,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察举制崩溃: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已,大量人口逃亡。
3.科举制的弊端
材料一: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 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经世致用的 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 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 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学习和准备的阶层。……一方面这 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窗下……
即纨绔[wán kù]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
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从秦到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秦朝: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秦 代 右 丞 相
中 书 省 印

秦、汉初三公九卿制 ——加强君主专制,避免丞相专权
主管军事(但为虚职),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唐代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尤其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是唐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初创和变迁唐代科举制度的初创要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学士、明经和明法。

学士科主要考察文学才华,明经科主要考察经学知识,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学知识。

考试时间为每三年一次,每科人数不限。

随着唐朝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变迁。

在贞观年间,考试时只有文、经、法三科,到了开元年间,科举考试增加了明义、明文、明策三科,考官选取时也开始考虑候选人品德、才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而非仅仅看重学问。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考试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考试科目也更加丰富,包括明论、明史、礼、乐、射、律、算等多个科目。

考官的选拔也更加严格,要求他们本身是文学和经学方面的大家,还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品德修养。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唐代科举制度虽然经历了多次变迁,但整个过程中仍注重“文以载道”的思想,即用文学来传播道德。

唐代的科举制度开创了新的先河,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唐代科举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

在唐代中期,科举制度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官僚腐败、考试剽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玄宗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之制”,将考试科目减少到礼、乐、射和律的四个科目,考试内容也更加注重学问和品德的结合,选取合适的人才,任命在官职中。

到了唐代晚期,唐朝的衰落使得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不再像以前那样令人信服。

然而,唐代科举制度仍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之后的朝代有重要影响。

结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一个文明国家在教育方面的重要进步。

科举制度因其公正和透明而吸引了大量的才华和知识分子,为唐代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奠定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天。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至显庆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二万已上 为中州。先已定为上州中州者,仍旧。至开元十八年三月十 七日敕,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 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二万户为下州。其六雄 、十望州 、 三辅等,及别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内州并同上州。缘边州三 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 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仍旧。
兵 兵部司 职方司
太仆寺
部 驾部司 库部司
位置 刑 刑部司 都官司
宫城内西侧 部 比部司 司门司
卫尉寺 大理寺
宫城内东侧 工 工部司 屯田司 少府监 将作监
宫城外东南 部 虞部司 都水司 军器监 都水监
大明宫麟德殿模型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监察机构:御史台
“天子耳目”:纠察百官,推鞫刑狱,监督府库出纳。 长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台院:侍御史,监察、纠弹中央官僚,参与审理疑难案件。 殿院:殿中侍御史,监察百官殿廷违法或失礼言行。 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与中央六部官员。
道、州(府)、县
• 州:贞观十三年358个,开元二十八年328个。 • 按照人口多少确定州县等级。 • 州分上州、中州、下州。又以地位轻重分为京州、辅州、雄
州、望州、紧州等。上州刺史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 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 《唐会要》卷70《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 • 武德令:三万户已上为上州。永徽令:二万户已上为上州。
——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研究》(1954年)
唐开元末年西州高昌县均田制实施的情况明确了。尤其是对从来都下 不了结论的土地收授是否实行的问题来说,现在以确凿不移的事实证明了 它确实是被实行了的。
——西嶋定生《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均田制实施情况:以给田文书、 退田文书为中心》(1959年)

唐代税赋制度的变迁研究

唐代税赋制度的变迁研究

唐代税赋制度的变迁研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MG1002019 李乾佑西方经济摘要:法唐朝税制先后有两种,一是租庸调制,一是两税,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转变的,这两种税制都促进了唐经济的发展,而租庸调到两税法也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可以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范式来解释。

关键词:租庸调制两税法均田制引言唐朝的税赋制度共先后共实行了两种,前期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但是随着土地的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不能再实施,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两税法正式颁布实施。

对于从租庸调制到到两税法的变迁,可以用新制度经济学范式解释(王劲迄,2008),在对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分析时,都是用经济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先列出初始约束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求得制度均衡解。

将一些经济史的问题内生到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中去研究,从而用全新的视角加以审视和诠释,揭示出均田制下的土地产权实质上是一种低效的残缺产权,随着人口、战争等外生变量的变化,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出现了制度危机,此时必须引入新的两税法赋税制度,才能使制度结构重新恢复稳定均衡。

还有一种观点是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解释两税法替代租庸调制(朱红琼,2008),认为唐中叶以两税法替代租庸调制是,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权衡各自的收益成本后做出的选择。

本文通过对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各自特点的分析,并结合唐朝当时的外部环境(其他制度、人口等)来说明问什么唐中前期实施租庸调制而在中后期实施两税法。

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均田制从北魏开始实施,唐代均田制相对北魏时期有了一些变化,明确取消了奴婢、妇人及耕牛受田,土地买卖限制放宽,内容更为详备。

综合武德七年(624)令、开元七年(719)令、开元二十五年令等记载,均田制主要内容为: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对百姓授田的规定。

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运转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官僚制度的演变和历史变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一、官僚制度的早期形成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成书于《周易》之后,尤以信奉儒家思想、讲究德行礼仪而著称于世。

“周礼”则成为了最早的官僚制度规范,其中就包括了与官僚制度相关的很多内容。

在周朝时期,官员分为九品,牧、工、卿、大夫、士、庶长、正卿、郎、仆九品。

其中卿和大夫是重要官员,给予他们的土地和躬身礼,都比较有限制。

在西周时期,官僚制度较为完备和规范,官僚是依照血缘和军功、功劳来任命的。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政治局面的动荡变化,产生了很多新兴势力和新的政治形式,官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也都有了自己的官僚制度。

二、中央集权时期的官僚制度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中央集权时期的官僚制度在制度上更加完备,也更加规范。

在秦朝时期,始设三公九卿制,由中央负责任命和调度,辖制河内、河东、河外三省,实行大一统的封建官僚制。

但是由于秦朝时期官僚制度过于严格,数量过多,不管是在掌握权力这一方面还是在管理能力方面都显得比较弱,不利于官员之间的协调和管理,短暂的统一也随即而崩溃。

汉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官僚制度也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

汉朝初年,汉武帝为了强化官僚制度,制定了太初法律,就是制定了官员的升降、考核、惩戒、奖励等之类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保官僚制度的规范和完整。

汉朝中后期,封建统治集中了权利,致使官僚制度出现了过于专制的倾向,难以实现官员内部的协调和管理。

三、私人官僚制度的盛行进入唐朝时期,官僚制度倾向于朝廷拥有专权,而裙带关系开始渐渐盛行起来,私人官僚制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州(郡)县两级制
唐代地方行政最低级为县,全国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天宝初年数。贞观十三年, 有县1511)较西汉略多二百余县,所增不到六分之一。武德初,上县六千户以上,中县 二千户以上,下县一千户以上。开元中,改上县六千户以上,中县三千户以上,未满三 千户为下县。汉制则以万户以上县为‚县令‛,万户以下县曰‚县长‛。 县以上为州或郡。全国州府凡三百五十八(贞观十三年数),较西汉增至两倍。 州长官为刺史,郡长官为太守。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犹如后代之巡抚、 总督,较之汉代仅属司察之任者大异。而隋唐刺史,则犹后代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与太 守仅为互名,已无分别。此为隋唐减削地方政权之一例。又唐制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 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西汉太守一郡户口有多至二百万以上者。西汉一 县户口,亦有四、五万以上者。可见汉、唐太守权位之迥然不同。 上州刺史只从三品,中、下州刺史正四品。刺史的地位权任,既远非汉比,又 掾吏辟署之权亦削,大部均归中央。于是,中央政务日繁,地方事权日轻。(牛弘 (545—610,在隋曾任吏部尚书)问刘炫:‚魏、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 处,其事何由?‛炫曰:‚往者州惟置纪纲,郡置守、丞,县惟令而已。其具僚则长官 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所以繁也。‛)这又是隋唐大统一政府与秦汉不同一要点。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行政系统 九 寺
太 光 卫 宗 太 大 鸿 司 太 常 禄 尉 正 仆 理 胪 农 府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三 国子监 少府监 监(五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其选授之法,亦同循前代。凡诸王及职事正三品以
上,若文武散官二品以上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之在京

唐代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

唐代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

唐代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而且对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唐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历史。

一、唐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唐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期。

唐太宗开始推动改革,实行政府垄断,贸易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唐代太宗时期官方经济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具有经济意义的文书越来越多,这为政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唐代政府实行垄断政策,对于商品、矿山、盐业等生产活动实行专卖制度,通过国有企业实行垄断经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国家垄断经济体系。

这种政府干预的经济体制,初步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唐代经济制度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货币制度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皇帝不仅控制了钱银的流通,还制定了严格的钱法,用国家的权威来增加货币的信用,从而使钱币得到了广泛的流通。

唐代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银行和票据这些金融工具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工具,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的税收增加提供了便利。

二、唐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唐代的社会变革是和经济变革密切相关的。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和成熟时期,也是繁荣的城市文化的时期。

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的兴起。

城市在唐代有了空前的发展,市场日益活跃,人口增加带来了商业和品质的繁荣。

很多富商巨贾都成为了城市的领袖,他们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影响日益扩大。

社会阶层的变动也使唐代的社会变得更加复杂。

唐代,虽然官僚阶层依然是最高的阶层,但是商人和工匠这些被认为是小康之家的身份也在逐渐上升,这为之后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底层基础。

唐代的文化也获得了繁荣的发展。

唐代的诗词和造型艺术达到了巅峰,唐代的文化氛围也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在唐代,音乐、舞蹈、表演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盛行风雅之风,这也为之后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鼎盛的朝代,其规模和贡献都非常广泛。

而唐朝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

从唐朝的建立开始,这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便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重构,直到唐朝的末期,它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篇文章将分析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

1. 时代背景与政治制度基础唐朝建立时,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制度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建立的时候,整个中国处于兵荒马乱的时期,社会秩序非常紊乱。

这时,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堂中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以加强统治。

这些政治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三省六部制”、“唐朝刑律”、“唐都水监”等,这些制度奠定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同时,唐初还实行了君臣礼制,明确了王朝君臣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2. 唐初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建立后,政治制度开始不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初的重要制度逐渐优化和完善。

其中“三省六部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体系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完善。

在三省六部中,吏部、太常寺和礼部是掌管国家法制和民政的重要机构,他们都有独立的职责和任务。

六部是分别管掌兵器、度量、户口、工役、文学、刑狱、财赋、礼仪、宗庙和堂会等方面的职责。

随着唐朝的发展,政治制度不再只停留在唐初,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官方主要是由中央机构来直接管理各地区的政治和生产等事务,各地的官员也要向中央官员汇报情况。

这一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为唐朝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高度统一、高效的政治管理体系。

3. 唐末政治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在政治制度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朝末期,由于瘟疫、饥荒、战争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中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因为权力集中导致的官僚腐败,也使唐朝的政治制度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唐朝末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天子的权力逐渐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力逐渐增大。

这一变化是由于唐时,地方官员可以享有官员领班的权力和职位,因此他们对地方政治和生产底层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唐代中央决策制度

唐代中央决策制度

决策的局限性: 一、阶级的局限性 二、历史的局限性 三、经验的局限性 四、实施的局限性
决策 依据:
一、地方情报的上报 分为定期的常规汇报和不定期的上报。 渠道:各州府派出专使或通过邮驿。 二、出使监察 一种由上而下的出使监察制度,由中央派使臣 直接了解、监察各地州县。 三、求言与上书 第一个方面是在某一特定时候,下诏求言,允 许臣下直接向皇帝封事,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情况。 第二个方面是在武后时建立的匦制,这种制度 可以为低级官吏和平民提供一个把自己的意见直接 上达皇帝的机会,具有其它信息渠道所不能完全取 代的优点。
一三省制的发展变迁二唐代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三唐代决策程序与依据四唐代决策的特点和局限性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三公制向三省制过渡阶段魏晋南北朝东汉末年曹操以魏王身份执政在王府中设秘书令掌机要
一、三省制的发展变迁
二、唐代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 三、唐代决策程序与依据 四、唐代决策的特点和局限性
决策的特点: 开放性:对外交流上,经济、 政治、文化、 变革性: 国家机器结构功能变迁过程 中的承前启后性。
参考文献: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01卷 总论卷 白钢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05卷 隋唐五代卷 白钢主编 俞鹿年著
《唐代中央行政决策机制研究》 作者:刘太祥 来源:南都学坛 《唐代中央政权的决策机构与活动》 作者:谢元鲁 来源:文献 《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作者:李建国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决策程序:
一、诏令的颁行程序 一 以皇帝名义发布的诏令主要有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 、 敕旨、论事敕书、赤蝶七种形式。 由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大体分为“制”和“敕”两种。前者是较为 重要的诏令,后者则是对于百司奏抄的批复。诏书经门下省审核, 须呈送皇帝书面批准。 玄宗以后,由于翰林院学士参与中央决策,诏令又被分为“内命” 与“外命”。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禁中直接发出。“外命” 属于一般性决策,仍由中书省起草交门下省审查后颁发。 还有一种不经中书门下盖印而发行的,由皇帝本人直接行使决策 权力的诏令,称为“墨敕”。

唐代科举制度变迁

唐代科举制度变迁

唐代科举制度变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其声名远扬的科举制度更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唐代,科举制度已开始逐步完善和成熟,长期延续到明清两代。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阐述唐代科举制度从起源到完善的演变过程。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是为了选拔人才,用人不分贵贱、权势、官阶、出身,完全根据才能和学问来划分人才层次。

但直到唐代,科举制度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广泛使用,其依据是孔子所奠定的“礼乐”的根本理念,即在取人时,需要以文化素质和德行为基础,代替了以豪门世家和贵族血统为主基础的选择方式。

起初,唐代科举制度并不完善,只是根据官员们的推荐来确定是否能够晋升官员。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唐代科举制逐步演变成为了最为公开、隆重、广泛、公正和规范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

唐代制度的改革还包括增加考试科目。

在唐代早期,对文官的选拔主要依据其文化素质进行考核。

后来,根据时代需求,唐政府增加了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目,如防务、外交、财政和军事建设等。

在唐代中期,科举制度的变革进一步加强了考试的基础。

评判依据逐渐变得更加公正和明确,采用了一种更具有监管和约束性的手段,增加了考试成绩的相关因素,如面试表现、个人策略和思维能力等。

唐代科举制度的变革不仅在选拔人才方面有所改变,同时也在文化和社会领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唐朝当时是一个以文化出名的时代,科举制度使得唐代的文化发展更加迅速和广泛。

高水平的文化人才的涌现,也带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历经几个朝代的演变和改革,唐代科举制度已经成熟至今,不止是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今天中国的文化、政治、教育甚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租庸调制名词解释]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租庸调制名词解释]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租庸调制名词解释]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

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

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1.实施背景617年秋,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李渊,在太原扯起了反隋的大旗,并很快占领了关中地区。

次年五月,李渊废掉了自己此前所立的傀儡隋恭帝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定都长安。

自618年李渊建国,到907年朱温篡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朝代之一,唐朝走过了289年的漫长历程。

期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作为唐王朝核心政策之一的赋税政策,随着历史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巨大转变,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且特殊的历史地位。

2.租庸调制的实施与崩溃唐朝初年,由于群雄割据,所以唐朝统治者尚能励精图治,爱惜民力,但随着天下一统局面的出现,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会征发百姓大兴土木。

所以,在租庸调制中不仅为人民的负担赋予了专门的名号,而且还额外增加了人民的劳役负担。

同唐初相类似,成年男子仍然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每年需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作租;每年需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此外,按照规定,他们每年还需要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

但如果政府当年正好不需要其服役,丁男就可以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也就是缴纳一定数量的绢或者布,以获得免役的权力。

从征税的数额上看,租庸调制下唐朝农民的负担要比隋朝减轻不少。

唐代经济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分析

唐代经济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分析

唐代经济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分析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经济繁荣也是不可忽视的。

唐代经济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进,这些变革和改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唐代经济制度变革的历程、制度变革的影响、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唐代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唐代经济制度变革的历程1、政府经济管控的强化唐代的经济改革与制度变革始于肃宗时期,政府逐渐加强对经济的管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商业、土地、税收、钱币等方面进行改革。

唐朝的官员大多具有财政和经济方面的职务,他们逐渐加强了对经济的统计和控制能力,促进了唐代经济的发展。

2、土地制度的变革唐朝对土地制度进行了重大的变革,统一了土地所有权制度,实行了奖励、惩罚和分配的政策。

唐朝对土地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官田和民田的区别,官田的土地由官府管理和使用,民田的土地由个人占有和使用。

唐朝还制定了土地税制,每年按照灌溉水源和土地面积的大小征收土地税。

3、商业和货币制度的变革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唐朝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标准化了商品的价格和质量。

唐朝还建立了货币制度,开始使用铜钱和银币作为流通货币,由于唐代货币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二、制度变革的影响1、经济增长和商业的繁荣唐代经济制度变革的显著成效是经济和商业的繁荣。

官府控制的土地和商业活动有序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的繁荣,为唐朝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2、社会阶层分化唐代经济制度变革的另一个影响是社会阶层的分化。

由于政府掌握了经济主导权,官员和贵族在经济领域中的优势逐渐显现,社会的阶层分化加剧。

而商人和手工业者则不断壮大,成为独立的阶层,在社会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3、城市化的发展唐代经济制度变革的另一个影响是城市化的发展。

由于唐朝的商业和贸易发展迅猛,城市的功能得到理性化和完善。

同时,唐朝政府还建造了一系列的工业中心和港口,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闫步克03_02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闫步克03_02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 代宗即位后,对于赋税制度进行了试探性的局部改革: “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 (《唐会要》卷 八五)
户 口
玄宗天宝十三载(754), 肃宗乾元三年(760),
900万户 193万户
户/丁/田
代宗大历年间(766-), 120万户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两税法
宰相杨炎上疏,奏曰:
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 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 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 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 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 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 旧式。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1、唐代的法典体系
式:按工作性质归口的章程细则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
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书省列曹及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 太府、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2、以礼入法
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 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 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纳绢代役”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唐代木牛车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國家初定令式,有租賦庸調之法。至開元中 均
调 ……人户寖溢,隄防不禁,丁口轉死,非舊名矣; 掩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 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制度缺陷及其变迁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制度缺陷及其变迁

青春岁月一、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现状历代历史研究者认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仅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还有贯穿朝廷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成熟标志的三省六部制。

而三省六部制并非唐朝独创,主要是结合了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官制,从而进行逐步完善所形成的。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掌军国之政,奉承圣旨起草诏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审核中书拟诏,总典吏职;尚书省“施行制敕”,下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全国事务。

概念上的三省六部制即代表了宰相制度也是代表了掌控中枢的制度,它即相对于绝对的君主专制,也与地方权利相对。

相权“三权分立”,令三省分别拥有决策、审核、执行的职能,使得三省之间能够相对独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预防了官权腐败,同时也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加强了皇权。

但是这种成熟的制度也无法给唐朝带来长久的繁盛,唐朝存三百年不足,论其实力相较于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可谓昙花一现,令人叹惋。

为何唐朝历代君王对三省六部制进行不断改革依然无法阻止唐朝的日渐衰弱的命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

三省六部制不过是在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下,为巩固皇权而服务的一种工具。

一个能够起到加强皇权的制度同时也存在着缺陷。

二、三省六部制存在的缺陷及其成因1、尚书令的缺职与三省制的“不完整”公元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

同年六月,李渊任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右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相国府司录窦威并为内史令。

初步确立了三省长官,并安排好其职能。

在唐朝建国初期,由于沿袭了隋朝的宰相制度,尚书令的地位是高于中书门下二省。

三省并非理论上的平行并重,而是以尚书省为首,其掌握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则居于诸宰相之首,李世民虽为尚书令却不如裴寂掌有尚书省实权。

因为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利,皇帝为了有效削弱,其官职时有空缺。

因此自隋朝,为了加强对尚书令的牵制,其任命就多了份特殊性,除了启用皇帝最为信任之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的职衔。

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

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

唐代政治制度概述
官僚制度
唐代的官僚制度以尚书省、中 书省、门下省为核心,实行三 省六部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
官僚体系。
监察制度
唐代设立了御史台作为最高监 察机关,负责监督百官行为, 维护政治纪律。
军事制度
唐朝实行府兵制,军队由中央 统一调度,同时设立节度使等 地方军事领导机构。
法律制度
唐代的法律制度以《唐律疏议 》为代表,体现了封建法律的 严密与完备,为后世法制建设
这些研究论题展现了唐代政治制度的多个层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唐代政治 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03
CATALOGUE
唐代地方政治制度
道、州、县行政设置
道级行政设置
唐代地方行政的最高层级为“道 ”,道作为监察区域,在后期逐 渐转化为行政区域,设有道观察 使等职务,负责监管下辖各州县
的政务。
州级行政设置
唐代政治制度研究 论集
目录
• 绪论 • 唐代中央政治制度 • 唐代地方政治制度 • 唐代的军事制度 • 唐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影响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历史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其政治制度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后世 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意义
州是唐代的中间行政层级,下辖 若干县,州的长官为刺史,负责
州的全面政务和司法。
县级行政设置
县是唐代地方行政的基础单位, 直接管理百姓,县长官为县令, 负责县内的财政、司法、治安等
事务。
地方官员的选拔与任命
选拔方式
唐代地方官员的选拔主要有科举 、举荐、世袭等方式,其中科举 是最主要的选拔方式,通过考试
唐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影响了军事制度的发展。中央集权的 削弱导致军事资源的分配更加依赖于地方,进一步促进了节 度使在军事上的崛起。同时,政治制度的腐败和不稳定也对 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唐代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唐代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广任贤良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 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 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 否,岂以亲故异情?”
——《通典》卷七《历代户口盛衰》
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
《唐语林》卷三: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 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东纳河北诸道租庸,充 满左藏,财宝山积不可胜计。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户计一 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 不赍粮。奇瑞叠委,重译麕至,人物欣然。”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岭剑陇平范河朔河北安 南南右卢阳东方西庭西 五节节节节节节节节节 府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 经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略 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 东川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安天史宝之十乱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安史之乱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安禄山
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安思顺
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
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
粟特
突厥 突骑施
高丽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 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
明 皇 幸 蜀 图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两税法改 革的背景。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 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 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 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 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盛行时间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到清末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孝廉(品行)
门第
地方推荐
世家大族评定
演变趋势:
才学
中央政府严 格考试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举荐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二、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
(3)演变: 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4)意义: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 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 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 地位。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 特点。
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制 约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
三、赋税制度的变化
1.魏晋时期: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 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 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 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 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唐朝的地方制度是什么

唐朝的地方制度是什么

唐朝的地方制度是什么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唐朝在地方政治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旨在加强地方行政管理和社会秩序的建设。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朝时期的地方制度,包括州郡制度、县制度、乡里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

州郡制度唐朝的地方政府以州为最高行政区划单位,下设郡、县、乡。

州一般由宰相任命的刺史或节度使担任行政首长,辖区内包括数个郡。

郡由郡守或都督管理,下设若干县。

县由县令管理,下设若干乡。

州郡制度是唐朝地方政府的核心制度之一,确保了政权在地方的层层落实和有效运转。

州郡官员负责地方经济、军事、民政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在推动地方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制度唐朝县制度是地方行政管理的基础,县令是县级行政的最高长官。

县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县域内的政务、经济、治安等事务。

县令由朝廷委任,具有法官职能,负责审判和裁决案件,同时也负责监督、指导乡级行政单位的工作。

县令还负责政府财政收入的征缴和管理,统计农产品和人口数据,以及组织乡镇的基本建设工作。

唐朝的县制度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组织管理的基础,使县级行政单位能够更好地履行各项职责和义务。

乡里制度乡里制度是唐朝地方政府的基层组织,也是地方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乡是县的下属单位,由乡长或乡丞担任行政首长。

乡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乡域内的政务、经济和社会秩序。

乡长负责治安维护、财政税收、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等各项工作。

同时,乡级行政单位还负责组织和协调村社自办事务、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纠纷等。

乡级组织是唐朝地方政权与基层群众的重要联系纽带,也是实现地方政府民主、公正执政的重要保障。

监察制度唐朝的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对地方官员的行政活动进行监督和约束。

地方监察机构由宰相委任的监察御史负责。

监察御史负责检查和监督地方官员的政务和行为,包括贪污腐败、徇私舞弊、虐待百姓等不法行为。

监察御史有权向中央政府上报举报和申诉信息,确保地方官员的廉洁和政务公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唐代(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而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朝代之一、在唐代,封建制度逐渐得到完善,官僚制
度也趋于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以下将对唐代制度及其变迁进行详细
的阐述。

唐代政权的建立之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基础,但在唐太宗时期(贞
观元年至贞观二十八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核心是实行选贤任能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士人进入政府。

唐朝时期先后设立了明经、进士、明经进士等科举考试,初期科举是由地
方举荐和中央审查组成,后来逐渐加强了中央审查的权力。

这一制度使得
唐朝政府得到了大量的人才输入,也使得官僚制度逐渐形成。

在唐太宗之后的唐高宗时期,朝廷仍然坚持选拔贤能的政策,但由于
宦官干政的干扰导致政治腐败,朝廷的权力逐渐弱化。

到了唐中宗、武则
天及唐睿宗、唐玄宗时期,朝廷政权进一步衰退,宦官干政愈演愈烈,后
宫势力膨胀。

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她逐渐打破了旧有的儒家礼教,亲自
执政,奠定了后来的女性政治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现象。

在军事方面,唐代采用了兵制和补充制度,至唐代初期分为十二道,
在贞观年间扩充为十五道,并设立了都督等职位。

朝廷为保持士兵的素质
和战斗力,实行军功爵位制度,封赏有功者,以激发士兵战斗的斗志。

此外,朝廷还规定了赋税和兵役制度,保证了战争经费和军粮的供给。

在地方行政方面,唐代实行郡县制度,郡设有太守等官员,县设有县
丞等官员。

而且朝廷还设立了巡视制度,常常派遣巡国公巡视地方政府,
以检查和监督地方政府的工作。

此外,唐朝还进行了土地制度的,尤其是
在唐高宗时期,实行了平均地权制度,使土地重新分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在法律制度方面,唐代继承了隋朝的法律制度,并作了一些。

唐代初期,制定了《大唐律令》,它是唐代的基本法典,收集了以前的法律条文,并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后来,唐宪宗时期又修订了《律令》,继续增
加和修改了一些法条。

这些律令分为刑律和案例律两部分,对犯罪的认定
和处理提供了明确的规定,不少法条具有普遍适用性。

总之,唐代的制度及其变迁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贯穿唐太宗至
乾宁年间。

唐朝在政治、军事、地方行政和法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和
政局稳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