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及麻疹监测
麻疹AFP监测培训
AFP、麻疹等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各监测方案要求,制定本监测报告制度。
麻疹监测1.麻疹疑似病例的定义为:具备发热、出诊,病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者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以麻疹、风疹疑似病例均为监测对象。
传染期:出疹前后5天。
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五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4天。
2.监测病例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注:要求上报的麻疹、风疹监测病例分类均为:疑似病例。
3.消除麻疹定义:A.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B.麻疹发病率<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C.输入病毒导致的麻疹爆发病例数<100例,流行持续时间<3个月。
4.暴发疫情监测:麻疹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麻疹爆发定义为: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AFP监测1.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 病例。
2.高危病例:小于5岁、OPV少于3次或不详、未采或未采到合格粪便标本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卫生部规定14类病种作为AFP病例进行报告:(1)脊髓灰质炎(脊灰);(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软瘫、高钾性软瘫、正常钾钾软瘫); (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 F 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AFP监测要点及指标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一)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二)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三、监测内容(一)AFP病例报告1、病例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病例报告人员: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AFP 报告首诊负责制,各医疗单位的内科、儿科主任是AFP报告的重要管理者和责任人。
3、病例报告时限及接受报告的单位: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报县级疾控中心,现已开通网络直报医疗机构应在当天进行网络直报,以便疾控机构及时开展各个案调查及信息录入,接受报告的单位为县级疾控中心。
(二)主动监测1、医疗机构主动监测由医疗机构设专人(预防保健科)对本单位的儿科、神经内科(内科)的门诊、病房的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进行主动搜索,发现AFP病例及时报告,主动搜索应每旬开展一次,并填写主动监测记录表。
AFP及麻疹监测
发病人数近万例
• 1994年10月以来未发现本土野病毒病例 • 1995年和1996年云南省发现4例缅甸入境就诊的输入
性脊灰病例
• 1999年青海循化发生1例输入性野病毒病例 • 2000年我国通过无脊灰证实 • 2011年7月新疆和田等地相继发生输入性野病毒引起
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
关于麻疹/风疹IgM抗体阴性病例分类的问题
• 出疹后3天内采集
– 无其他பைடு நூலகம்确原因
临床诊断病例
– 有其他明确原因
排除病例
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 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2份血标本
• 出疹后4-28天采集
– 有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
• 前提:符合疑似病例定义 • 考虑试剂问题,可再次复核 • 在暴发疫情中可能出现
Source: NNDRS
历年甘肃省与全国麻疹发病率比较
发病率(/10万)
18
甘肃省
16
全国
14
12
10
8
6
4
2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年
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
发病率
2008: 16.12/10万 2009: 3.03/10万 2010: 2.53/10万 2011:3.11/10万
发病数
2008:4219 2009:796 2010:668 2011:795
2020年麻疹、风疹、AFP培训
3.排除病例 (1)风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风疹IgM
监测病例定义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 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 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符合WHO推荐标准 与既往监测方案定义保持一致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麻疹监测报告流程
麻疹疑似病例分类
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均应有最终“病例分类” 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断和流调结果判断 排除病例即为当前疾病名称非“麻疹”的病例
前驱期 2-4天 高热(体温可达39℃-40℃) 、咳嗽、鼻炎、结膜炎、柯氏斑 传染性最强(排出病毒)
出疹期 前驱症状开始后2-5天 斑丘疹,发生融合 从面部开始向躯干、四肢发展 持续5-6天
恢复期 按出现的顺序2-3周消退(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童 如果持续发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
为什么要消除麻疹
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 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 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 供依据。
病例定义与分类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麻疹AFP (1)
病例的主动搜索。 (2)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医院的 儿科、神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 和病房、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 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 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的 AFP病例,应按要求开展调查和报告。
麻疹新特点
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季节,普种麻疹
疫苗后,发病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 份。
鉴别诊断:应与猩红热、幼儿急疹
等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
麻疹监测
专病专报系统
监测病例定义:为发热、出诊,并 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淋
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之一者, 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 疹或风疹的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 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 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该病例不是一个单 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 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 组征候群。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AFP病例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炎, 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 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 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性注射后引发的神经 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 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 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病例以及麻疹、风疹等出疹性病例监测知识考核试题
AFP病例以及麻疹、风疹等出疹性病例监测知识考核试题1、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 )。
[单选题] *A、脊髓灰质炎B、肌病C、神经根炎D、流行性乙型脑炎。
(正确答案)2、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 )。
[单选题] *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正确答案)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增强、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增强症候群。
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3、关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病例定义正确的是( ) [单选题] *A、所有 15 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段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B、任何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段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C、所有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D、以上答案均正确。
(正确答案)4、医疗机构人员发现 AFP 病例后,城市应在( )小时内以最快方式报告到当地辖区疾控机构。
[单选题] *A、6小时B、8小时C、12 小时(正确答案)D、24 小时。
5、麻痹出现后()天内采集大便标本,双份标本至少间隔()小时。
[单选题] *A、14,12B、14,24(正确答案)C、14,48D、14,726、以下对脊髓灰质炎病例描述正确的有() *多选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病毒性传染病。
(正确答案)病毒侵害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正确答案)临床上出现肢体急性弛缓性瘫痪(AFP)。
(正确答案)病人不会留有肢体瘫痪后遗症。
7、市CDC在病人出现麻痹后()天开展AFP病例随访工作。
[单选题] *A、14B、28C、60(正确答案)D、728、AFP诊断分类有(): *A、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正确答案)B、VDPV病例(正确答案)C、脊灰排除病例(正确答案)D、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正确答案)9、AFP报告分类有(): *A、AFP病例(正确答案)B、高危AFP病例(正确答案)C、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正确答案)D、VDPV病例(正确答案)10、麻疹监测的目的() *A、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麻疹监测是指通过对疫情的监测、分析和报告,以及对麻疹病例的追踪和调查,来制定控制和预防麻疹的措施。
以下是麻疹监测的要点及指标。
要点:1.监测疫情:采集和分析麻疹病例的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症状、住址等。
对疫情进行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应对麻疹疫情。
2.追踪与调查:对麻疹病例进行追踪和调查,了解病例的暴露史、传播途径、接触者等信息,以识别麻疹疫情的传播源和传播途径。
3.诊断和报告:及时诊断和报告麻疹病例,确保病例得到适当的治疗和隔离,防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4.麻疹病毒检测:通过鼻咽拭子或尿液等方法进行麻疹病毒的检测,以确诊病例是否感染了麻疹病毒。
5.疫苗接种:对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并监测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以评估接种策略的有效性和控制措施的效果。
指标:1.发病率:指其中一时间段内出现的新麻疹病例数。
通过计算发病率,可以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变化趋势。
2.感染率:指其中一时间段内受到麻疹病毒感染的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
通过计算感染率,可以评估疫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3.疫苗接种率:指其中一人群中接种麻疹疫苗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通过监测疫苗接种率,可以评估控制和预防措施的效果。
4.发病年龄分布:通过统计病例的年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麻疹疾病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影响程度。
5.死亡率:指由于麻疹病情严重导致的死亡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比例。
通过监测死亡率,可以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控制措施的效果。
6.暴发疫情数:指其中一地区或人群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麻疹疫情数。
通过监测暴发疫情数,可以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7.病例分类:对麻疹病例进行分类,包括一般病例、轻型病例、重型病例和死亡病例等。
通过分类病例,可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情况,指导治疗和管理。
总之,麻疹监测要点包括监测疫情、追踪与调查、诊断报告、麻疹病毒检测和疫苗接种等,指标包括发病率、感染率、疫苗接种率、发病年龄分布、死亡率、暴发疫情数和病例分类等。
AFP、麻疹及等疫苗针对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AFP、麻疹等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宁夏疫苗针对疾病各监测方案要求,制定本监测报告制度。
1、健康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发挥疫情报告管理组织的职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麻疹或风疹疑似病例、AFP病例以及其它重点监测疫苗针对传染病后,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做好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工作(门诊日志登记内容: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现住址、发病日期、初诊、诊断日期等,不得漏项,字迹清晰);立即报告医院防保科。
防保科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先以电话的形式尽快通知辖区疾控机构,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同时填写传染病登记本。
3、各科建立的门诊工作日志、住院登记及传染病登记本要统一妥善保存备查。
4、防保科工作人员每旬对本医院儿科、内科、神经科等相关临床科室开展AFP、麻疹等传染病的主动搜索工作;自查是否存在疫苗针对传染病病例漏报、迟报现象;主动搜索要做好统统记录。
5、积极协助辖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负责采集病例相应标本并按要求运送至辖区疾控中心。
6、开展定期及岗前培训,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疫苗针对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培训,岗前培训率达100%。
7、做好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相关工作;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工作;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8、做好传染病报告质控工作,全面落实传染病报告奖惩措施。
1/ 1。
afp病例监测方案
引言AFP(急性麻痹性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该病可引起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并导致肌肉的麻痹。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AFP 病例,制定一份完善的AFP病例监测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 目的本监测方案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报告AFP病例;•追踪病例的发展和传播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指导制定应对AFP疫情的策略。
2. 监测内容AFP病例监测包括以下内容:•AFP病例的报告和登记;•AFP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AFP病例的病毒学检测;•AFP病例的医学观察和随访。
3. 报告和登记任何医疗机构或从业人员在发现或诊断到AFP病例时,必须及时将病例报告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对收到的报告进行登记和分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计和分析。
4.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AFP病例后,需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居住地等;•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就诊情况;•病例的接触史和旅行史;•病例的家庭和社区情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了解病例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 病毒学检测对于报告的AFP病例,必须进行病毒学检测,以确认病例的病因。
病毒学检测通常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方法。
确诊的AFP病例将被记录并进行相应的随访观察。
6. 医学观察和随访对于确诊的AFP病例,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和随访。
医学观察的内容包括病例的临床症状、体温、肌力等指标的监测,以及各项治疗和康复措施的记录。
随访的目的是了解病例的康复情况和后续发展,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7. 数据分析和报告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发布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将包括AFP病例的发病趋势、分布情况、传播途径等信息,为相关部门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8. 应急措施在发现聚集性AFP病例或聚集性疫情时,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包括:•加强对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加强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监测和隔离;•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措施。
AFP麻疹甲肝监测试题及答案
AFP、麻疹及甲肝监测试题
(每题10分,满分100分)
1.AFP是()的简称。
2.所有()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3.AFP病例的诊断要点为:()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AFP急性起病是指出现麻痹到麻痹最严重的时间不超过(),如果麻痹持续加重超过该时间则不符合急性起病的定义。
5.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身体任何部位出现的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的一组()。
6.医疗机构发现怀疑为脊灰的高危AFP病例,应在()小时内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麻疹的流行病学史是指在出疹前()天,与麻疹确诊患者有接触史或有麻疹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8.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甲肝病例后,应在()小时内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9.甲肝患者的流行病学联系是指病例出现临床症状前的()天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如确诊病例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等。
10.无症状的HAV IgM阳性者即无症状感染者()报告。
参考答案:
1.急性迟缓性麻痹
2.15岁
3.急性
4.2周
5.症候群
6.12
7.7-21
8.24
9.5-50
10.不需要。
《AFP及麻疹监测》课件
感谢观看
THANKS
监测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和家庭的参与,提高公众对预防和控 制疾病的重视程度。
03
AFP及麻疹监测的方法和程
序
病例报告和核实
病例报告
医疗机构和医生需及时上报疑似AFP和麻疹病例,确保病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 性。
核实诊断
对疑似病例进行核实诊断,包括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保 病例分类准确。
《AFP及麻疹监测》 PPT课件
• AFP及麻疹概述 • AFP及麻疹监测的重要性 • AFP及麻疹监测的方法和程序 • AFP及麻疹监测的挑战和应对策
略 • AFP及麻疹监测的未来展望 • 结论与总结
目录
01
AFP及麻疹概述
什么是AFP和麻疹
AFP
急性弛缓性麻痹,是指病前1-4周有非特异性感染史,临床表现为单或双侧下 肢随意运动障碍、上肢随意运动障碍、脑神经受损、延髓麻痹或呼吸肌麻痹等 症状。
实验室检测和诊断
实验室检测
采集疑似病例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包括病毒分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 测等,以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 实验室检测结果,制定AFP和麻疹的 诊断标准,并对病例进行分类。
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接触者
流行病学调查
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接触史和预防接种史等信息,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
监测数据可以为政府和卫生部门 提供决策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防 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评估疫苗接种覆盖率
AFP及麻疹监测可以评估疫苗接种覆 盖率,了解哪些地区和人群的疫苗接 种率较低,需要加强疫苗接种工作。
通过监测数据,可以评估疫苗接种的 效果,为改进疫苗接种计划提供依据 。
麻疹、afp病例监测自查总结
麻疹、afp病例监测自查总结
近期在我国出现了麻疹和AFP病例的增加,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我单位开展了自查。
经过总结,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疫情监测不及时:我们在疫情监测上存在滞后,对于疫情信息的收集不及时,需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和学习。
2.疫情防控措施不严格:疫情防控措施的执行不够严格,需要加强对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对人员流动的管理。
3.应急预案不完善:我们的应急预案不够完善,需要针对不同的疫情情况出台应对措施,并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健全疫情监测机制,加强信息收集和交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
2.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对人员流动进行管理,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
3.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通过自查总结,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才能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 1 -。
防保科麻疹、afp病例监测自查总结
防保科麻疹、afp病例监测自查总结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然而,在这片蓝天下,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防控。
其中,防保科麻疹和AFP病例的监测自查工作尤为重要。
防保科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具有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继而多器官受累的症状。
由于其接触传播的属性,一旦发生暴发,病例数目将急速攀升,对社会的威胁和危害巨大。
为此,卫生部门一直在抓好防控工作,尤其是开展疫苗接种和病例监测自查工作。
在疫苗接种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卫生服务站和社区保健中心的作用,加强疫苗储备、及时配送和接种工作。
在病例监测自查方面,各级卫生部门通过加强可疑疾病监测、及时报告和对疫情的调查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有效遏制了病情的传播。
AFP是急性无力症,在我国的疫苗接种制度还未建立前,是我国儿童瘫痪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婴幼儿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呈现出传染来源发生率和患者发生率双双下降的趋势。
然而,仍有一些受众对疫苗接种产生疑虑或怀疑,并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疫情。
为此,各级卫生部门千方百计推广婴幼儿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在接种技术、免疫方案、免疫讲解和接种科普等方面加强培训,提高全社会的接种意识和保护意识,同时,积极加强AFP病例监测自查工作,严密监测病情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查和控制疫情的扩散,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力量。
总之,防保科麻疹和AFP病例监测自查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充分动员群众参与,全面加强疫苗接种和病例监测自查工作,坚决打击传染病的侵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afp 麻疹三大监测培训计划
afp 麻疹三大监测培训计划一、AFP培训计划背景AFP(麻疹三大监测)培训计划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推动的一个全球性培训项目,旨在提高各国卫生工作者对麻疹疫情监测和控制的能力。
麻疹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传播风险。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麻疹的疫情,AFP培训计划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监测方法和控制措施,并将其纳入了各国的疾病监测和控制体系中。
二、AFP培训计划目标AFP培训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各国卫生工作者对麻疹疫情监测和控制的能力,包括:1.提高卫生工作者对麻疹症状和传播途径的认识,增强他们对麻疹的诊断能力;2.培训卫生工作者掌握麻疹监测和报告的技能,确保疫情得到及时发现和报告;3.提高卫生工作者对麻疹疫情控制措施的认识,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等措施;4.促进各国建立健全的麻疹监测和控制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麻疹疫情的挑战。
三、AFP培训计划内容AFP培训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1.麻疹病毒学知识:介绍麻疹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免疫学特点等基础知识,帮助卫生工作者了解麻疹的传播规律和防控策略;2.麻疹症状和诊断:介绍麻疹的临床表现、症状特点,帮助卫生工作者掌握麻疹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技能;3.监测和报告:介绍麻疹监测和报告的方法和程序,帮助卫生工作者及时发现和上报疫情;4.疫情控制:介绍麻疹的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等控制措施,帮助卫生工作者制定和实施疫情控制方案;5.培训实施:为各国卫生机构提供培训教材、课件、工具书等培训材料,帮助卫生工作者进行培训实施。
四、AFP培训计划实施效果目前,AFP培训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
一方面,AFP培训计划为各国卫生机构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培训体系和教材,帮助卫生工作者提高了对麻疹监测和控制的能力;另一方面,AFP培训计划还促进了各国卫生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及相关工作制度主要如下:
1. 疑似麻疹病例监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报告的疑似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详细询问病例的麻疹接触史、既往史和预防接种史,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治疗情况等。
2. 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 麻疹确诊病例报告: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发现麻疹确诊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 麻疹暴发疫情监测: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对辖区内发生的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进行调查,核实诊断,填写个案调查表,并按照规定报告。
5. 麻疹暴发疫情报告: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麻疹暴发疫情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6.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处理: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麻疹暴发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核实诊断,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详细询问病例的麻疹接触史、既往史和预防接种史,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治疗情况等。
7. 疑似麻疹暴发疫情监测和处理: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对辖区内发生的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进行调查,核实诊断,填写个案调查表,并按照规定报告。
8. 疑似麻疹暴发疫情报告: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疑似麻疹暴发疫情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9. 疑似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处理: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麻疹暴发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核实。
如需了解更多内容,建议到当地卫生部门官网查询或咨询相关人员。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 -回复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回复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麻疹是一种高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可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导致死亡。
为了控制和预防麻疹的传播,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以麻疹AFP监测为基础的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
本文将从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的目的、实施步骤和相关工作制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探讨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的目的。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麻疹病例,追踪和报告相关的流行病学信息,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通过及时收集并报告麻疹病例,政府部门可以有效地监测麻疹的传播情况,及时调度资源,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的实施步骤。
首先,医务人员需要接收关于麻疹病例的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和记录。
医务人员要及时报告麻疹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就诊的医疗机构等。
其次,医务人员要对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识别和归类,例如与其他病例的接触史、疫苗接种情况、传播途径等。
最后,医务人员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指定的系统或渠道进行报告,以便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控措施的制定。
除了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相关的工作制度也是确保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一环。
在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方面,首先需要明确责任和职责。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明确责任、明确职责,确保监测报告工作的逐级传导和及时反馈。
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
通过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及时分享麻疹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疫情分析和决策制定。
另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确保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持续提升,从而提高麻疹AFP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总结起来,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是控制和预防麻疹传播的重要措施。
通过及时收集和报告麻疹病例,政府部门可以了解疫情的传播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
北京市AFP病例监测方案.ppt
(四)开展健康教育 • 要把预防控制麻疹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 纳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 • 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 • 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 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标本采集 情况
• 医疗机构 在发现监测病例时,负责采集首诊血。无菌操作分离血清, 保证血清量 ≥ 0.5ml ,2 2 ~ 8℃ 保存,并 24 小时内电话通知区疾控中 心免疫预防科取样; • 区疾控麻疹网络实验室 规定时限内报告检测结果; • 出疹后 3 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 IgM 抗体阴性或可疑的病 例,病例现住址所辖的 地段保健科 应在出疹后4- - 28 天 采集第2 2 份血 标本。
麻疹的流行与防控
2017年3月
麻疹
内容
一.消麻工作进展 二.麻疹监测方案 三.2016年北京市麻疹发病情况
一、消麻工作进展
(一)全球消除麻疹工作进展
截至2014年各目标完成情况
2009-2016年世卫组织各区麻疹月分布
2015年西太区报告麻疹发病率
(二)全国消除麻疹工作进展
2016年1-19周全国麻疹病例周分布
主动监测 3 主动监测 方法 •由主动监测医院指定专人负责完成,每旬开展1次。 •监测人员应到主动监测科室,查阅门诊日志、有诊断病名的门诊处方、 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结合利用ICD编码查询麻疹病 例,填写“麻疹监测病例主动监测旬访登记表”(表1-8),记录监测结 果。如发现漏报的麻疹监测病例,应立即报告。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区卫生行政部门核实并认定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区疾控中心应 在2小时内以电话方式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同时上报调查报告,并进行网 络直报。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可导致发热、皮疹、咳嗽等症状。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麻疹的传播,国际媒体通讯社AFP (法新社)提供了麻疹监测的要点及指标。
本文将介绍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的详细内容。
一、监测要点1. 麻疹病例报告:监测机构应随时报告所有麻疹病例,包括确诊和疑似病例。
报告应及时、准确,并包含患者的个人信息、疾病症状和流行病学信息。
2. 病例调查和追踪:对于每个麻疹病例,监测机构应进行详细的病例调查,追踪患者的接触人员,并记录他们的接种疫苗情况。
这有助于了解麻疹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区域。
3. 疫苗覆盖率评估:监测机构应定期评估麻疹疫苗的覆盖率,包括一剂和两剂麻疹疫苗接种的人口比例。
这有助于评估疫苗接种策略的有效性,及时采取补充措施。
4. 实验室诊断和确认:监测机构应将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和确认。
这包括采集患者的血样进行麻疹病毒的分离和检测,以确保确诊的准确性。
二、监测指标1. 发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特定地区麻疹的新发病例数。
可以根据发病率来评估麻疹的传播强度和疫情的严重程度。
2. 病死率:病死率是指由于麻疹导致的死亡病例数与发病例数的比率。
通过病死率可以评估麻疹的致命程度和防控措施的效果。
3. 疫苗覆盖率:疫苗覆盖率是指特定地区特定年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的比例。
疫苗覆盖率的高低对于麻疹的传播和控制至关重要。
4. 病例报告及时性:病例报告及时性是指病例报告的时间与病例发病时间之间的延迟。
及时的病例报告可以提高麻疹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5. 实验室诊断及时性:实验室诊断及时性是指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的时间与病例发病时间之间的延迟。
及时的实验室诊断可以确保麻疹病例的准确诊断和及时隔离。
三、总结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的详细内容包括麻疹病例报告、病例调查和追踪、疫苗覆盖率评估、实验室诊断和确认等方面。
这些要点和指标对于及时监测麻疹的传播情况、评估疫苗接种策略的有效性以及追踪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8 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麻疹监测方案 ,开始 逐步建立麻疹监测系统 。
• 2004 年通过“ 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报告麻疹病例个案信息。
• 2009 年修订了麻疹监测方案,并将麻疹个案监测 信息报告功能 与 NNDRS 合并 ,建立了麻疹专病 监测信息报告系统。
全国
14
12
10
8
6
4
2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年
发病率
2008: 16.12/10万 2009: 3.03/10万 2010: 2.53/10万 2011:3.11/10万
10
Relative levels o8f antibody
相对抗体水平 6
4
2
0 -21
IgG
IgM virus excretion 排泄病毒
-14
-7
Infection 感染
0
7
14
21
28
35
42
Days after rash onset
Rash
出疹天数
Onse
出疹t 标本的采集:
IgM:单份血清,出疹0-28天
分离: 尿液, N/S,出疹0-5天
张掖疫情
• 2011年1月11日报告首例病例以来,截止4月17日,共报告 麻疹病例65例
麻疹监测报告流程
麻疹疑似病例分类
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均应有最终“病例分类” 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断和流调结果判断 排除病例 即为当前疾病名称非“麻疹”的病例
பைடு நூலகம்
关于麻疹/风疹IgM抗体阴性病例分类的问题
• 出疹后3天内采集
– 无其他明确原因
临床诊断病例
– 有其他明确原因
排除病例
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我国近年来年平均报告发病10万例,死亡几十例。
通过消除麻疹促进我国免疫规划工作
中国政府已作出承诺
消除麻疹的可行性
技术上
麻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人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 有可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
芬兰于1994年实现消除目标
操作上
韩国于2001年宣布实现消除目标 WHO美洲区2003年实现消除麻疹目
– 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2份血标本
• 出疹后4-28天采集
– 有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
• 前提:符合疑似病例定义 • 考虑试剂问题,可再次复核 • 在暴发疫情中可能出现
– 无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 排除病例
消除阶段:麻疹病例和接触者的隔离
麻疹病毒感染人体后抗体动态和病毒的排泄
麻疹及AFP监测
主要内容
1 2
内容3
4
麻疹的基础知识 消除麻疹策略措施
AFP基础知识
麻疹基础知识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只有一个血清型 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
传染源: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
其它人 易感人群: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发病数
2008:4219 2009:796 2010:668 2011:795
全省麻疹发病地图
临夏
2011年
甘南
2010年
甘肃省2004-2011年麻疹病例年龄构成
0 岁: 9.64% ( 2004) 1-14 岁: 78.44%( 2004) ≥15 岁: 11.92%(2004 )
38.49%(2011) 36.48%(2011)
传染期:发病前1-2天,至出疹后5天 - 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
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 延长至出疹后14天
麻疹的临床过程
潜伏期:7-18天(平均14天) 接种过疫苗者可延至21天
前驱期 2-4天 高热(体温可达39℃-40℃) 、咳嗽、鼻炎、结膜炎、柯氏斑 传染性最强(排出病毒)
标
海南?
海南2007年3.2/100万、2008年5….9/…100.万、2009年0.5/100万、2010年截止目前0.2/100万
消除麻疹之综合策略措施
补充免疫:
强化免疫 查漏补种 应急接种
高质量2剂次 MCV常规免疫
风疹控制 宣传动员 风险沟通
高质量麻疹监测
疫情处置 病例管理/院感控制
麻疹监测系统的建立
(8M,7Y) • 2005年 免疫程序更改(8M,18M) • 2008年 麻风、麻腮风代替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
减毒活疫苗
效力:
月龄
血清阳转率%
6m
50%
8 m (EPI)
85%
12 m
90%
15 m
95%
免疫持久性:长期
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
感染者 免疫保护 易感 者
25.03%(2010)
消除麻疹策略措施
为什么要消除麻疹
消除麻疹,降低疾病负担
麻疹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5位
全世界每年因麻疹死亡
- 使用疫苗前
260万
- 90年代初
150万
- 2000年
78万
- 2008年
16万
- 2013年最坏情况:50万
2005年麻疹强化免疫接种超过3.6亿剂次,避免了230万因麻 疹的死亡
出疹期 前驱症状开始后2-5天 斑丘疹,发生融合 从面部开始向躯干、四肢发展 持续5-6天
恢复期 按出现的顺序2-3周消退(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 童如果持续发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
免疫策略
• 1965年 液体麻疹减毒活疫苗 • 1978年 纳入免疫规划 • 1986年 冻干减毒活疫苗 两剂次免疫
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
感染者 免疫保护 易感者
近年全国麻疹疫情逐年降低
2011年全国麻疹病例总数为9943例,发病率0.74/10万, 较2008年(9.95/10万)下降了92.55%
Source: NNDRS
历年甘肃省与全国麻疹发病率比较
发病率(/10万)
18
甘肃省
16
2009~ :个案监测+实验室监测模式
• 全新建立“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 系统”,统一了原两个报告系统
传染病报告卡为基础 扩展个案调查信息 自动统计监测指标功能 风疹个案报告功能
监测病例定义
•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 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 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符合WHO推荐标准 –与既往监测方案定义保持一致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