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麦穗》读书笔记
迟子建《麦穗》读书笔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追求着各种目标,追求最大的麦穗,追求最为璀璨的星辰。
然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教导的那样,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无尽可能,而在于把握眼前的实在。
在迟子建的《麦穗》中,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中的选择与决策,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独特的东北风情迟子建的作品常常以中国东北地区为背景,她笔下的东北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大自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着生命,而人们也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麦穗》中的东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充满了人间烟火、民俗风情的文化载体。
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人物的语言、服饰,还是风景的描绘,都充满了东北的特色。
这种特色不仅仅是对乡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中华文化多元性的肯定。
二、女性命运的探讨在《麦穗》中,女性角色无疑是作品的核心。
这些女性人物面临着各种生活的挑战与困境,她们在社会的重压下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
作者通过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深刻地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以及她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这些女性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挣扎,她们更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而努力。
迟子建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她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有的在生活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有的则在逆境中勇敢地追寻自由与爱情。
这些女性人物的形象不仅仅是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
三、人性的多维度呈现《麦穗》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他们不仅仅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更有着多维度的人性展现。
他们有的善良、有的邪恶、有的慷慨、有的自私。
这些不同的人性表现不仅仅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更是对人性深度的挖掘。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受感动的是那些坚守信仰、勇敢面对困境的人。
他们不畏强权、不惧困苦,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他们的形象不仅仅是对人性的肯定,更是对中华文化中优秀价值观的传承。
四、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迟子建在《麦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温暖与爱意的写作——论迟子建小说的整体风格
作者简介 : 黄娟 (9 O )女 , 18 一 , 文学硕士 ,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
2
现当代 文学研究
语 文知识
2 1 年第 2期 01
自己的作家相提并论 , 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 象。 在迟子建的笔下 , 重复的只是一种氛围, 象那太 阳的暖色 , 每天都会升起。但因为它每时每刻的光 线不同, 你永远也不会感到单调 。迟子建拾起的不 ‘ 过是很多人觉得有些落后并很是不屑的童年视角 , 但 同时也是 可 以看到 整个 天地 的 。 与迟子建早期的“ 北极村童话 ” 的单纯明朗相 比. , 尽管她后来的作品意韵要深厚得多 , 主题也变 z飘 1- 忽迷离 , 哥 F I 但透过文本 的表层叙述 , 在繁复的故
收稿 日期 :0 1 1 3 21-—
们 已经 自成气候。”1 [ 1 的确 , 当我们被太多俗事烦扰时 , 迟子建却为 我们提供 了一方清醇 自由的天地 , 犹如天籁 , 我 让 们在她 的文学世界里尽情地呼吸与飞翔。 如果说 , “ 至少截止NA. 十年代 , 中国作家大多是 ‘ 地之子 ’ ; 那么 , 迟子建的‘ 故乡故事 ’ 则更多地点染着异地之 情 。”1 如在 匕 [ 2 例 极村童话》 年幼 的灯子被送到 中, 漠河的姥姥家 , 由于缺乏玩伴 而认识 了人人敬而远 之的“ 老苏 联 ” 。正是 这个 外 族 老太 太 , 给 了灯 子 教 书本上的知识和对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 但是她后 来却在腊月二十八 的晚上 , 家家户户准备过传统春 节的时候一个人寂寞的死去了。 灯子因此而离开 了 曾经给予她无限欢乐 的北极村。在孩子 的眼里 , 没 有宗教种族 的差别 , 更不存在政治纷争 , 他们 的世 界远远 比成人世界要纯粹的多。 迟子建不是那种貌似深刻 的作家 , 她很少去诠 释和展现现代思想和人 l的各种命题 , 生 但是她就在 这种简单的人际关系和美丽的 自 然描写中 , 让你感 觉到一种温情 的批判力量 , 一种对现代文 明和古老 理念的冲击 , 以及她对生活所寄予的美好理想 。她 所描写的场景 , 与她童年在北方长大的个人经历是 分 不开 的 ,但是 她 的文 章并 没 有 因此 囿于 狭 隘 , 她 把文章 中人物所蕴涵的人格光芒作为打动读者 的 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是不存在种族和地域之分 的。 当现代文明的种种病症不折不扣的折射到文学作 品中时 ,你会由衷感激迟子建给了你一片净土 , 一 抹筛滤了世俗、 恶和烦恼的温情亮色。 疯人院里 在《 的小磨盘 》 “ 中,小磨盘 ” 健康快乐如鱼得水地生活 在疯人院里 , 却在真实的世界里一次一次地闯不过 关。疯人院外的老师 、 大人 、 孩子 , 没有一个纯净 的 象院子里的“ 病人 ”你很可以理解作 品里到处弥漫 。 的那种忧伤 , 因为那个院外 的世界是我们每个人都 躲 避不 了 的去 处 。 十几年走下来 , 迟子建 的作 品都离这条“ 真纯 、 童年” 的主线不远 。你却很难把她和那些永远重复
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主义艺术特色
仅是感 伤的情怀 , 还有 开阔的视野 , 博大 的胸襟 , 使得她 的行 文中虽缭绕 着 哀伤 的气 息 , 望却 不绝 于 缕 , 是 温 暖 的 希 满
颜 色。 地域 文 化 和 传 统 文 化 对 迟 子 建 行 文 风 格 的 影 响 是 外 在
个方 面来 分析迟 子建小 说所具有的温情主义特点 。 《 现代汉语词典》 中对 “ 温情” 的解释是 “ 温柔的感情 , 温
和 的态 度 ” 。对 “ 义 ” 注 释 ③ 则 是 “ 客 观 世 界 、 会 生 主 的 对 社
活以及学术 问题等 所持 有 的系 统 的理 论 和主 张 ” 。而 由二
者 所 组 成 的 “ 情 主 义 ” 自然 就 具 有 了 “ 温 则 以温 柔 的 , 容 的 包 心 , 理客观世界的事物” 一层含 义。在笔 者看来 ,温情 处 这 “
对 花 开 花 落 。其 次 是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 中 国 的 文 人 历 来 有
情散文般 的美感 。迟子建对大 自然 有着深深 的依恋 , 她的每
种 “ 而 不 伤 , 而 不 惧 ” 艺 术 风 格 。这 一 风 格 的 形 成 是 哀 忧 的
渺小 和卑 琐。 _ 是这一性格特征决 定 了她 为文的风格 ”2 正 ’ 特色 , 忧伤 的气息丝丝 缕缕化 作绵 密的 网, 充斥 于文 中的每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 角落 , 而对生命 的虔诚 , 对生 活 的热 爱 , 对人性 的期 许 ,
第2 5卷
第 4期
忻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 O X NZ L F I HOU TE HERS AC UNI RS VE IY I
Vo . 5 No 4 12 .
迟子建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谢谢观看
1.迟子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 特的艺术风格。
2.她的作品深入挖掘了黑龙江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 的地方风貌。
3.迟子建在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和思考,传递了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4.她在文学形式的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为丰富中国 当代文学的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迟子建的文学作品,探讨其文学特色和创作风格。通 过对迟子建成长经历、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总结其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 成就,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迟子建及其作品概述
迟子建,当代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漠河,代表作有《额尔古纳河右岸》、 《山川册》等。她的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以独特的叙事手法 和醇厚的情感氛围深受读者喜爱。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 关怀,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迟子建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研究现状
03 三、结论
02 二、研究方法与成果 04 参考内容
迟子建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女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文学创作, 至今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在过去的20年中,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广泛和 研究。本次演示将对迟子建文学创作2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研 究提供参考。
三、作品主题与表现手法
1.家乡黑龙江的描绘
迟子建的作品中,对家乡黑龙江的描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些描 绘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黑龙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2.女性命运的思考
迟子建的作品还深入探讨了女性的命运。她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 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这些思考触动 了社会的痛点,引起了广泛。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现代女性作家迟子建是新时期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她的小说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其作品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小说将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
如倍受人们注目的作品——《北极村童话》、《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日落碗窑》、《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等。
迟子建秉承和穿越了同为东北女作家萧红的创作,并指向另一片广阔的艺术天地,其小说创作运用多种艺术元素,凸显出作家别具一格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取向。
一、小说创作中的独特艺术视角——童年视角视角,作为一个叙事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概念,它是作家通过具体文本看待外部世界和展示内心世界的特殊角度和方式。
托多洛夫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处观察点出现在我们面前。
……视点问题是具有头等重要确实是事实。
”[1]追溯上个世纪中国小说史,采用童年视角作为展开叙述的方式是一种惯用的艺术手法。
从鲁迅《孔乙己》开始下承废名的《桃园》皆是优秀之作。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采用儿童或少年视角叙事更是不绝如缕,何立伟《白色鸟》、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王朔的《动物凶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等等,而“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方方更是以一个刚出生不久就去世的婴儿的眼光为叙事视角写成了那篇著名的《风景》,更加透露出人性的丑恶。
在叙事作品中“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送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动、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2]可以说叙述视角的独特性为小说艺术的成功注入了活力。
迟子建在小说叙事策略的选取与意义表达上延续了儿童或者少年的叙述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现实世界的依据,体现了她在一种纯真心理状态下对于生命的体认。
同时,她又以女性特有的心智结构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通过对日常细碎事物的描摹,在对自然诗意生命本能的眷恋与追寻中展现人物丰富而敏感的心里世界和挣扎的脆弱的灵魂,从而使艺术视角穿越了历史回归到心灵本真的境地。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
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引言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
试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
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在叙述视角上,迟子建的作品多以儿童视角,甚至是动物的视角描述世间百态。
在主题内涵上,迟子建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情怀和温润的忧伤,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的追寻。
她的中短篇小说,大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诗意的风格——温情、透明、忧伤、纯粹、朴素……像飘拂在芦苇上的风一样柔软袭来。
一、乡土题材迟子建生在漠河,黑龙江畔中国最北的北极村。
特定的生活环境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
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是以她的故乡大兴安岭一带为背景,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极光、鱼汛、秧歌等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景致和民俗常把读者带进一个如梦如画的“北极村世界”。
在她的众多创作中,乡土气息始终占据着作家的思维空间。
所以,最初攫住了迟子建目光的便是她的故乡。
茫茫的雪原,长长的流淌不息的漠河,无边的松林,这些大自然浩荡的意象,塑造了迟子建的性格,涤荡着她的灵魂,形成她旷远空灵的宇宙观,她怀着巨大的热情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
从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是与她的故乡、童年和她所热爱的大自然紧密相联的,她笔下北疆小说的地域色彩是深切动人的。
在《北极村童话》、《逝川》、《一匹马两个人》、《清水洗尘》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民俗影响下的她能超越时空与亡灵作精神交流;看到了大兴安岭的黑云白雪、极光渔汛等边地景象;还看到了充满灵性的会流泪的鱼、温柔得怕踩碎阳光从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灵性的马,懂人性的狗,嫩绿的青葱,散发着香气的土豆花,这些沉醉的具象事物又形成她宁静平和、广大精微的精神世界。
……这给迟子建的文风定下了最初的基调:朴素,带着生命的原色;温情,携着情感的热度。
她着意表现的虽然是极具地域性特色的乡士,却又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心灵乡土。
郭进拴迟子建作品的艺术魅力
郭进拴迟子建作品的艺术魅力郭进拴|迟子建作品的艺术魅力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
中国作协第十届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
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
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茫茫前程》。
1993年,获得庄重文文学奖。
1996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伪满洲国》。
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2009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白雪乌鸦》。
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群山之巅》。
2019年9月23日,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20年1月15日,当选为黑龙江省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2020年9月,长篇小说《烟火漫卷》出版。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正是这些来自生活本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的真实,来自于作家内心的悲悯情怀,赋予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个作家能够放低姿态,贴近民众,贴近苦难,贴近被遗忘的角落和遗忘的群体,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感召力的悲悯精神。
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国首位)、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
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黑土地小人物形象系列自成谱系。
这些小人物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他们有不同的职业,有种地的、剃头的、弹棉花的、卖报纸的,也有清扫楼道的、唱丧歌的、刻墓碑的、为别人洗衣服的。
迟子建小说“后退内转”的“故乡”叙事
迟子建小说“后退内转”的“故乡”叙事 在当代文学 中,迟子建 的小说 风格别具特色, 她的小说以黑土地为背景, “故乡”情结鲜明突 出,文笔朴素动人,画面感强烈。
多数描写苦难而艰涩的平民生活,设置较为奇突的故事 情节,有着感伤而悲悯的情怀,读者往往惊讶于作者沉暗的调子、温情的叙 述与清新的乡土气息。
可以说, 迟子建小说群整体以“故乡”为精神 脉络,“故乡”叙事是她的小说个性所在。
一、迟子建小说世界里的“故乡”意象 1 故乡意象:苦难与温情 人类有着共同的恋土恋乡情结。
无疑,乡土――厚重的大地,最能体现理想 的归宿。
乡土大多被称为“故乡”,指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
一个 人的童年或少年和“故乡”的联系最为深刻,“故乡” 给一个人精神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给一个人的世界观奠定幸福或苦难的基调, 影 响着他一生的种种选择。
故乡究竟是什么样子?鲁迅 在 《故乡》 里说过: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乡间曲径的召唤不是很清楚。
这是一个灵魂在说 话?还是世界或神在发话?”故乡,是思想的起点和召唤。
海德格尔认为: 本真的世界(家乡)是严格的、沉重的、始终不渝的、缓慢的。
非本真世界来去匆 匆,是浅薄的、追求眼前刺激的世界。
前者是深思熟虑、全身心投入、忠实于本 已,抱朴守真。
后者则是漫不经心、忘乎所以、寻欢作乐、失去真心。
园而前者 才是根深蒂固的真实,后者只是来去浮云般的虚幻。
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01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富有个性特色的小说,它以东北鄂温克族的文明变迁为线索,将民族生活的特点、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以及文明进化的现代性问题联系融合,谱写着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迟子建用温情的笔触,全方位地呈现着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变迁历程。
瑰丽的山川风貌与丰富的民族文化,使作品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同时表达着作者对故乡文化的归属与认同。
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探索迟子建小说中的个性表达,感受充满灵性的民族文化以及彰显文明多样性的理性思考。
[关 键 词] 写作个性;自然敬畏;文明思考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吴雪婷《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以鄂温克最后一位女酋长的自述口吻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力量。
书中呈现出鄂温克族人的纯粹与勇敢以及一段民族变迁史,表现出鄂温克族人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以厚重的史诗品格和文明进程中的辩证思考令人称道,对鄂温克等民族生存状态和萨满文化的关注更构成了小说的内在肌理。
一、个性艺术的写作风格作家的作品展现着特有的地域风情,对于作家而言,地域文化积淀尤其具有珍贵的价值。
迟子建对鄂温克族写作的思路,也是来自独特的地域文化。
作品中的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着畜牧的生产方式。
鄂温克人在山林中牧养和经营的驯鹿是他们的生存来源。
人们要随着驯鹿生存习惯和食物来源决定是否居住,所以随着驯鹿搬迁是常有的事情。
在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就谱写了一曲关于鄂温克人的艺术挽歌。
美国乡土小说家赫姆林·加兰说过:“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
”这句话印证着迟子建的创作个人特色。
迟子建出生在我国最北端美丽的北极村,那里多种多样的植物和活泼可爱的动物陪伴她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
她总是可以感受到自然中生灵的原始气息和本真魅力,得到关于生命最初的理解。
从一朵花的春天发芽到秋天的掉落可以看到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但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从容与释然。
迟子建的写作风格
迟子建的写作风格迟子建在小说中关心小人物的命运,直面底层人民的苦难,抚摸日常各个角落的土地以此赢得了丰富广阔的写作源泉。
一、底层人民的温情描写迟子建曾在访谈中说:每一朵花、一块儿石头都是有灵魂的,万物有灵是浸入到我灵魂的信仰。
正是这样的信仰支撑着她在作品中大量渲染温情主题,使这一主题成为迟子建创作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风格。
也许是成长的环境对她的影响,又也许是对生命本能的敬畏之情,迟子建的作品总能将她对外部世界的悲痛和伤害转化成宽容,从而让她将底层人民艰难求生不屈不挠的精神细腻地刻画出来。
迟子建笔下的人物大多为弱势群体,他们深陷生存困境,力不从心。
《门镜外的楼道》是迟子建第一篇细腻的描写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小说。
主人公老梁古稀之年在我家的楼道做清洁员,家中有残疾的丈夫和智障的儿子要养,她每天要打扫十一条楼道,所得收入不过二百多元,但她却已经知足了,够买粮食吃了。
在这样艰难的生存困境下的老梁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她收集业主丢弃的但仍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
对于来自我的观照,她也会珍惜并知恩图报,虽然对于生活富足的我来讲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对老梁来说却是及其珍贵,于是这份友情也变得弥足珍贵了起来。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小人物的友情是人性的善良指引下产生的,夜路上陌生人的一盏灯,困难时候的一次援手,不需要情感的复杂积淀,这是远离城市喧嚣的人们最本真的情感,是作家一直想要歌颂的主题。
《驼梁》中的司机王平,在深夜开货车运货途中抛锚,此时已经是千家闭户,纵使如此,一个商店老板还是从门缝递给了他手电筒,并且在知道王平摸黑扔了五十元钱之后,一定要留他吃饭。
《蒲草灯》中的我与骆驼素昧平生,只因为我落荒逃跑无法果腹而大方将我请到他家吃鸭肉,并且在饭桌上对我推心置腹的聊天,最后用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了深处困境中的我。
这些看似细微的感情恰恰是迟子建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它表达的是底层人民淳朴善良的精神实质。
在对爱情的描写中,迟子建的笔触温婉而平实,即使是生活困苦命运多舛仍可以感受到一种爱的旋律在流动,这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而产生的心声。
论迟子建创作风格的嬗变yigao
论迟子建创作风格的嬗变迟子建从来不是乡土文化的异乡者,而是扎根和生长在这片黑土地上的精灵。
在80年代末以来至今的文化转型时期,当更多的作家执迷于身体修辞、欲望叙事的迷津时,迟子建仍固守她所依恋的这方土地,不断从远方的角落温情脉脉地呼唤着人性当中美好而纯真的情感,并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苍茫和厚重。
一、故乡童谣:在北纬53度中国版图最北端的一个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有多半年时间白雪飘飘的小山村。
这里孕育了茂密的丛林,繁星一样的蘑菇,开满花朵的土豆地,也孕育了这一切相生相息的女作家迟子建。
“故乡对于迟子建而言,可谓恩重如山。
作为一个人,故乡给了她生命,给了她灵性,给了她姣好的皮囊和敏感善良的心,就…作为一个作家,故乡的山野生活,给了她许多好感觉和好细节,使她一写起大自然的种种就下笔有神,在大多都市长成的女作家里独树一帜。
”(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及其它蒋子丹)这位从黑土地走出来作家,抱定了黑土层的文化意蕴,用自己饱满而温煦的情感回报这片曾滋润她的土地。
她说:“一展开纸笔,故乡的乡亲们就仿佛非常亲切地来到我面前,我往往写得激情洋溢。
”对故乡浓郁的情感,使作者在审美理想的精心构筑中,始终没能离开这种审美情感的渗透与贯通,故乡实际上是作者在整个审美创造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
迟子建非常熟悉在黑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所描写的一切事物都极其亲近生活,蒸年干粮、买年画、宰猪、二十三送灶门爷、猫冬,灰菜、苋菜、车轱辘菜,钌铞儿、朱香芽,这些极具地域特征的具象帮我们打开了对故乡尘封的记忆。
她把童年在农村生活时的经历化为笔下断断续续的生活碎片,飘荡着缕缕怀念的情丝,回响着童年生活的长长回音。
迟子建不仅对描绘的客体——故乡倾注了自己儿时的美好记忆,更重要的是将心灵世界中净化了的真善美还原于主体对象,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作者温暖而善良的人生态度。
在《北极村童话》中,“我”被母亲留在姥姥家,在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俄罗斯老奶奶——老苏联,她教“我”识字,给“我”烤瓜子,煮蚕豆,教我识字,但这一切都是秘密,因为姥姥们都不敢与他交往,也不让“我”与他交往。
迟子建艺术特色
迟子建的艺术创作特色——读《雾月牛栏》《清水洗尘》和《踏着月光的行板》后感迟子建,1964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白雪乌鸦》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
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
另有《迟子建文集》出版80多部单行本。
今天有幸拜读迟子建的三篇小说《雾月牛栏》、《清水洗尘》和《踏着月光的行板》。
短篇小说《雾月牛栏》和《清水洗尘》曾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获得第一、二、四届的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是迟子建的最美中篇。
为小说中的主人翁:《雾月牛栏》中的宝坠、《清水洗尘》的天灶、《踏着月光的行板》中的林秀珊和王锐的故事情节和命运感慨同时,深深为迟子建的艺术创作特色所吸引。
本文将从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方面来分析其作品创作特色。
作品主题迟子建是中国当代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正是这些来自生活本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的真实,来自于作家内心的悲悯情怀,赋予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黑土地小人物形象系列自成谱系。
这些小人物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他们有不同的职业,例如:《雾月牛栏》中的宝坠是个放牛娃、《清水洗尘》的天灶是个在家烧水的、《踏着月光的行板》中的林秀珊和王锐分别是毛纺厂食堂的实习工和建筑公司的农民工。
《雾月牛栏》讲述了一个普通乡土人家的苦难经历。
继父因一时冲动加之于继子宝坠身体的伤害,使这个孩子丧失了记忆,变得痴憨。
男人冲动的一拳使其陷人深深的负疚之中,并开始了痛苦、漫长而绝望的赎罪之路。
《清水洗尘》讲诉了一个13岁的小男孩天灶,在年关洗澡时给家人烧水,他的奶奶、妹妹、母亲、父亲先后洗浴,其中穿插了蛇寡妇找天灶的父亲帮忙补澡盆事,以前天灶总是用家人洗过的水洗,可这回他执意自己要用一盆清水洗浴,最后如愿以偿的故事。
迟子建小说叙事艺术研究
迟子建小说叙事艺术研究作者:柴柏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2年第04期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
迟子建从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茫茫前程》,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伪满洲国》,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白雪乌鸦》,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群山之巅》,2020年9月最新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出版。
可见,在小说创作上,她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产出速度,苏童说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审美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
迟子建不仅创作数量可观,其作品质量同样卓越,取得了不小的艺术成就:1993年获得庄重文文学奖,1996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2009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如今,迟子建早已奠定她在当代中国文坛的高超地位,她的作品也多次入选中学生必读书目,更屡屡节选作为语文重点考试的阅读分析材料。
因此,研究迟子建小说叙事的艺术特点有着双重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迟子建小说作品的内容与思想;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真正掌握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作家艺术风格的诀窍。
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中写道:“叙事之于小说犹如意象之于诗歌、造型之于雕塑、姿态之于舞蹈、旋律节奏之于音乐、色彩线条之于绘画。
”说到底,小说是将一个个故事用富有作家个人特色的文字书写下来,同样的故事因为书写的人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风格,最终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由此观之,叙事艺术代表着小说作者最本质的创作特征,是小说作品研究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迟子建小说的叙事主题、敘事视角、叙事语言三个方面展开,探讨迟子建小说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
一、叙事主题:亘古乡土上开出的人性花朵迟子建小说的叙事主题永远聚焦在故乡:故乡景色、故乡风土、故乡人情,透过故乡的不同主题,她对不同的人生进行表达[1]。
迟子建的散文特色
迟子建的散文特色
迟子建是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还能感受到对文字的细腻把握。
迟子建的散文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真挚
迟子建的散文中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他用心灵深处所萌生的情感,将文字渗透其中,让读者仿佛能够听见他内心深处的呐喊和沉思。
无论是对家人的爱,对社会的关怀,还是对自然的赞美,都展现出作
者真挚的情感与热情。
二、细腻而真实的描写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具有精致的文字描写,他能够用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那些平凡而真实的景象。
无论是一花一木,一水一石,
他都可以将其描述得如同身临其境,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敏锐
捕捉和真挚表达。
三、思想深邃
迟子建的散文具有独特的思想深度,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对世界及人
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生活中的琐事、大事的思考,他呈现出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独特见解,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和思考。
四、意境优美
迟子建的散文常常具有一种优美动人的意境。
他能够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文字与意境相结合,打造出一个个富有诗意的画面。
读
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往往能够沉浸在诗情画意般的世界中,感受到
一种超脱尘世的美。
总的来说,迟子建的散文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深邃的思
想和优美的意境而著称。
他的作品既具有情感共鸣的力量,又具备启
迪思想的深刻内涵,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
愿我们在阅读迟子建的作
品时,能够被他那独特的散文风格所感染,感受到文学之美,感悟生
活之真。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作者: 刘玉有
作者机构: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55-57页
主题词: 迟子建 小说创作 新时期 女作家 现代女性作家 叙事作品 小说风格 个性鲜明 童年视角 儿童视角
摘要: 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现代女性作家迟子建是新时期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她的小说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其作品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小说将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
如倍受人们注目的作品——《北极村童话》、《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日落碗窑》、《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等。
分析迟子建小说创作艺术追求的独特视角
分析迟子建小说创作艺术追求的独特视角一、以死亡描写为切入点,展示生命状态同时,迟子建笔下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生命的质感,无论植物或动物都具有和人类一样的灵魂,他们的死同样展现出别样的情感。
《北极村童话》中黄狗傻子对于幼年的“我”来说是最真挚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食物,快乐与忧愁,当“我”不得不离开时,它脖子上拖着沉重的铁链追来,“它骏马般地穿过人流,掠过沙滩,又猛虎下山似的跃进江里,它凫着水,踩出一道晶莹的浪花……它张了一下嘴,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它在下沉,就在下沉的一瞬间,我望到了它那双眼睛,亮的出奇,亮的出奇,就像两道电光,它带着沉重的铁链,带着仅仅因为咬了一个人而被终生束缚的怨恨,更带着它没有消泯的天质和对一个幼小孩子的忠诚回到了黑龙江的怀抱”傻子死了,但它与“我”的情感如那源源不断的黑龙江水般不会消失,它的死是一种对友情和忠诚的昭示。
还有《一匹马两个人》中的那匹老马,它与老少两代主人心意相通,她可以听懂少主人的嘱托,揣测出老主人的心思。
老太太不幸被路上的石头磕死,它与老头不辞辛苦的往返于村庄与二道河子之间,只为让在睡梦中逝去的老太太得到最恰当的安排。
最终老太太埋在了芳香四溢的田野中,当老头平静的离开时它又将老头送回村庄,让老人可以入土为安。
失去两位老人后,它以顽强的毅力和忠诚守护稻田,最后被薛氏母女割伤流血而死,它以自己的死展示着它与老夫妇俩真挚的情感,一匹马和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家人。
在另一个世界了,他们一家三口又会重逢。
迟子建笔下的死亡不忧伤,不绝望,哪怕是动物的死亡也不会充满血腥与哀嚎,死亡的背后总是照耀着温热的夕阳余光。
除此之外,迟子建笔下的死亡总会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与灵魂内涵。
死亡,向生者诉说着生的深沉思考。
《雾月牛栏》中继父在那个温情盈盈的雾月里弥留人间。
只因为他当年失手将宝坠打傻,而埋下终生的悔恨,这种内心的负疚感一直折磨着他,他临走时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宝坠回到人的屋子里住。
迟子建的散文特色
迟子建的散文特色迟子建的散文特色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迟子建的散文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迟子建的散文特点一、以情感統率全文作为作家,迟子建也写过很多散文,所以迟子建很关注情感在小说中的流露,正因为抒情的流畅,才使得小说的文本结构更加丰富饱满。
正如孙犁层曾反复强调:“文艺作品是传达作者对一种具体生活的思想和情感,没有真实的激动了的感情,就写不成好文章。
”迟子建的小说非常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以人物情感的波动变化去串联每个小的故事情节,人物之间的情感情贯穿着小说,逼真地展现人物情感世界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整部长篇小说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只是日常生活的打猎,跳神,风葬等场景,是一群不知名的小人物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全篇小说都是在九旬酋长妻子的讲述下进行的,从早晨讲到了夜晚,每个小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在回忆着很多难忘的场景。
小说中的“我”极为重要,迟子建不但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小说情感的宣泄者,每一个章节故事的连贯性都是随着我的情感跳动着。
小说中亲情、爱情、友情深深交织在一起,父亲林克和伯父尼都萨满对母亲的爱意,“我”与两任丈夫拉吉达和瓦罗加的患难真情,妮浩萨满以自己子女的生命为代价救活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我”对逝去的父母林克和达玛拉思念和愧疚之情……以情感的流动为中心推动小说的发展,情感的丰富和流畅使文章结构更加饱满有活力。
小说《群山之巅》中,描写了三个家族和几十个人物的生存状况,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情感呼唤。
迟子建在回答小说的名字时说:“我塑造的这个小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群山之巅,所以书名很自然地就用了这个标题。
高高的山,普普通通的人,这样的景观,也与我的文学理想契合,那就是小人物身上也有巍峨。
”这些小人物的情感流动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使文本显得更加丰富饱满。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典型特征,复杂的人格魅力,这背后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支撑,小说中的人物都充满了情感冲突。
迟子建的散文风格
迟子建的散文风格迟子建的散文风格迟子建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注重对自然之美的挖掘和表现。
她的小说总是以清新舒畅的笔调来描摹大自然的美丽、纯净。
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探讨迟子建小说对自然之美的关注和表达,以及其小说中自然意象的审美意蕴。
以下是迟子建的散文风格,欢迎阅读。
在迟子建的笔下,美丽的故乡总是和大自然保持着无比亲密的联系,作者笔下的人事也无不浸染着黑土地那原始、自然又极富生命力的血液。
不仅如此,作者还巧妙地赋予了乡村生活以诗意的内涵和韵味儿。
对大自然无尽的热爱和崇敬,使作家的全部创作都离不开这个终极乡土的精神家园和艺术世界。
自然,也成为迟子建创作中的核心艺术源泉。
具有着丰富的精神维度和深刻的思想深度。
首先,对自然的热爱和赞颂成为贯穿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美学经脉,它们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担负起了叙事要素的职责。
在迟子建的多部中短篇小说中,都可以见到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乡间美丽的自然风光如一股潺潺流淌的溪流渗入到了她的故事中,情感真诚而朴素,极富特色。
迟子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乡间生活的画卷。
在她的笔下草原、渔村、窑洞到处充满着梦一般纯净、美好的景致。
她以女作家特有的温婉、平和的基调为读者铺开一幅幅美丽又充满民间乡土气的生活截图。
我们先来看《日落碗窑》中的一段:“土地真是奇妙,只要是点了种,到了秋天就能从它的怀里收获成果。
别以为成果是千篇一律的,它们出土时姿态万千,可见这土地有多么奇妙,让它生什么就生什么。
圆鼓鼓的白土豆出来了,它的皮嫩的一触即破。
水灵灵的萝卜也出来了,它们有圆有长,圆的是红萝卜,长的是青萝卜……每逢这种时刻,大地上人欢马嘶,羊叫狗吠,一片沸腾。
”从这段描写秋天蔬菜成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股生动、纯朴、热腾腾的土地的芬芳。
本来极其普通的东西只因和故乡、泥土有了联系便一下子在迟子建的笔下生动起来。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自然往往成为作家抒情状物的载体,同时传达着质朴、真挚的情感。
如《草原》中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既象征着草原牧民们宽广的胸襟和纯净的人性,同时也是作者借以抒发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和感恩的途径;在《白雪的墓园》中,反复出现的白雪为整个作品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雪是纯洁的象征,是大自然神圣的赐予,作家用白雪来映衬整个墓园的静谧,同时也传达着对逝者深深的思念和缅怀;“月光”同样是作家经常使用的意象,自古以来,月光总是与思乡联系在一起,在《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等作品中,迟子建反复写到月光,在她的笔下,月光又有了新的寓意,静谧而深邃的月光象征着宽容的父爱,同时也象征着作家对故乡人事的怀恋。
论迟子建创作前后期风格转变
是中国当代史上影响广泛的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各个阶段都有鲜明的特点。
迟子建是一个生长于黑龙江漠河县北极村的女子,外表温文尔雅,透着一种温婉的气质。
1986年迟子建凭借《北极村童话》走上文坛,此时的迟子建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她的文章中多是无边无际的森林,苍茫的大雪以及炉火旁的童话故事,美好而温暖,同时也夹杂着迟子建对童年逝去淡淡的哀伤。
之后迟子建创作的作品也多是从一些生活的小人物或是动物出发,透着人性的温暖。
直至1998年,迟子建幸福的步入结婚的礼堂,在幸福中迟子建完成了《伪满洲国》,这是她一次大的风格转变,这部小说除了浓重的历史氛围文中还洋溢着浓郁的东北风情以及无处不在的屈辱和悲痛。
这是她人生继《北极村童话》的另一丰碑,迟子建的人生阅历日益丰厚,写作技巧也日益成熟,也些都促使了迟子建的文学风格的转变,变得有了历史的大气和沉淀感了。
但是,现实是无情的,迟子建幸福的婚姻只持续了四年短短的时光便消逝了,丧夫的噩耗使迟子瞬间从云端跌入了悲伤的泥潭,这时期的她似乎是想钻到文字的世界从而逃离现实的残忍,于是她把她的悲伤阴郁都注入到了小说当中,这时的迟子建早已没有了儿时那份童真,她不停的创造悲剧人物,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早已少了光明。
如果迟子就此沉寂下去,只是在哀伤中悲鸣,也许她从此便会沉沦下去,渐渐的人们会厌倦读她充满哀怨的文字,也害怕去感受她的灰色地带了,可以说,经历丧夫的迟子建此时已是人生的低谷,站起来便会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达到她文学创作的另一高度。
也许是身边家人朋友的温暖,也许是尼亚加拉大瀑布出现的彩虹给予的安慰,迟子建经过两年的疗伤一点点从悲恸中走出来,这时的她更加珍惜曾经的拥有,也对未来有了更大的希望。
2006年,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迟子建浓厚的情感于小说文字紧紧交融,小说的每一句话里透着悲伤却温暖。
小说女主人公目睹了世间种种的苦难、不公和死亡,最后完成了救赎和自我救赎,迟子与女主人公一齐成长,直至最后,迟子和她将自己内心的那种深爱和眷恋变成了右手无名指上转瞬既逝的诺言,最终不再以深爱的借口,束缚爱人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
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引言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
她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曾在大兴安岭师专学习,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
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1986年因发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而成名,短篇小说《亲亲土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花牤子的春天》获新乡土文学奖,长篇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微风入林》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北方的盐》、《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等。
迟子建的小说以温情著称,她以温情软化小人物悲苦凄惨的生活,她用善良和温馨呵护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和期待。
迟子建守着一方乡土,以普通的下层百姓的生活为经纬,细密地编织着一个个凡俗的故事。
她在体味乡村寻常百姓甘苦的同时,又将都市的浮华引入作品,多了一些深层的痛苦和思索。
一、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迟子建的小说犹如一股清凉的风,把中国东北边疆的凉意和美带给读者,在欲望充斥的现代化大潮中,这无疑是很宝贵的。
从八十年代初步入文坛开始,迟子建一直孜孜不倦地笔耕在自己美丽的、被现代文明遗忘的故土上,她用诗意的笔调抒写故乡,用唯美的眼光审视大自然,用同情的笔墨关注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她通过一个个凄美的“故土”故事追忆淳朴的乡村生活,含蓄地批评了现代文明的阴暗。
进入迟子建的小说世界,纯朴、厚道的村民与大自然的结合是浑然一体的,孩童的世界丰富多彩,对美的追求是她始终保持的特色。
迟子建运用童年视角的写作手法和对儿童生活、心理的关怀,也是她独具魅力的一方面。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乡土小说队伍里,迟子建一直以独行者的姿态在自己的园地上耕耘,她以自己对于生活朴素却深刻的理解,执着地表达着她对黑土地的深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在迟子建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对乡村粗陋、鄙俗生活的原生态描述,她总是以自己对于生活和艺术的审美理解与独特表达,为我们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乡土家园,一个可以引领我们精神还乡的别样世界。
她的乡土小说因此而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和柔美的光芒。
迟子建的小说建构在大兴安岭一带的中国东北部边疆。
在她笔下,木刻楞房屋、白夜、极光、大雪、渔汛、秧歌、庙会、土豆地都极富地方特色。
她曾说:“我朝拜那里的日光、雪光、天光,我不愿意我的笔在触动它的神经时弄疼了它,不愿意我的笔在描述它的时候背离它的本色和初始的声音。
”①迟子建就是在对故土的迷恋中,泼洒心灵的情感,把圣洁的爱赋予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在她的小说中,能充分体现这种故土的痴恋。
《原始风景》中这样写道:“我走在异乡的街头,在黄昏时刻,看着混沌的夕阳下喧闹的市场和如潮的人群,我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
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
②远离故土的失落,对故土美好自然的向往,真实浓烈地表现了迟子建的乡土之恋。
《亲亲土豆》是最具乡土气息的作品,表达美好的温情的人情人性。
礼镇上住着的是“热爱土豆的人们”,夏季开放的土豆花“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光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
土豆花本来是没有香味的,可礼镇上同土豆一样生生不息的人们却认为“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经闻到就让人忘不掉”。
就是在这片氤氲着土豆花气息的土地上,秦山夫妇对土豆的热情犹如对生命的热情一样。
秦山撑着在家收完最后一次土豆,这种对土地的热爱使人为之动容。
秦山夫妇的爱情很平静,简单地相爱,平静地生活,却令人感动。
尤其是秦山为了让李爱杰吃热乎的稀饭而把稀饭放在怀里捂了半小时,这让人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爱的模样。
土豆地里土地的气息和农村人淳朴的爱情都具有持久绵远的穿透力,能够使人浮躁、空虚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
《银盘》中吉喜姑娘对土地的热爱,对麦地无与伦比的倾心,把农村表现得更纯美,吉喜拥有沈从文笔下翠翠般的真纯和美丽。
作者在表现乡土的同时,也表现出农民的淳朴可爱。
虽然他们物质贫乏,但却精神饱满,他们有真挚的充满活力的灵魂。
《雾月牛栏》描写了如仙似梦的雾月的特殊的地域气候现象,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的生活情景、夫妻的情爱、邻里的交往、丧礼的习俗,孕育着传统的民族文化。
《五丈寺庙会》更是地域文化的汇集之作,小说介绍庙会的主要活动:求佛、敬神,又夹杂着复杂的人物生活状态的叙述。
仰善的出生由来,表明当地人对佛寺(五丈寺)的敬仰,五丈寺庙会放鸟习俗也充满地方特色,“穷人不顶着个外号,就不够寒伧似的。
”所以每个人都有外号,而且这些外号也很有特色,如齐大鼻子、李靠边、张油条,充满了浓浓的乡野风情。
为死人放河灯,为灵魂投胎照亮道路,也极具神秘的地方色彩。
《清水洗尘》写年关时节,礼镇人“放水”的特殊风俗中各色人物的生活状态。
“放水”在礼镇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文化“仪式”。
在这种人情风俗背景下,小说的故事才展开。
迟子建将真正的诗意浸润在朴素的生活情景和地方特色中,构成了她小说的乡土气息的特色。
她表现的是极具地域性的乡土,她反映的是凌驾于作品中人、物、事之上的乡土精神。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辉煌和闪亮着,使读者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二)唯美倾向迟子建小说的美已是评论界公认的,诗意之美、忧伤之美,都是对迟子建小说美的认可。
事实也如此,迟子建在构建小说的过程中,无处不显露她的唯美倾向。
她自己也说“我特别不喜欢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那里面有很粗鄙的东。
粗鄙的东西,我觉得没有艺术趣味。
作为小说来讲,它应该有些艺术性的东西,讲究韵味,而这个韵味就是美。
”③1.自然美。
在迟子建的笔下,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等各种生物,经过她艺术之笔的点染,都被赋予了异样的情致、灵性,闪动着灵光。
《树下》和《没有夏天了》中对日月更迭等自然现象的诗意书写:“八点左右太阳才慢慢吞吞地起来整理容颜。
它先洗了脸……接着它又涂了胭脂……再之后它伸直腰,它伸得更高的时候就梳理头发,它的头发就飘扬到森林上,它们金色的纤细的毛发盘盘绕绕地缠住了树木。
”“天空被月光洗淡了夜色,月光变成千万条的小银鱼,在大地上忙忙碌碌地穿梭着,悠游着……亮晶晶的小星星,拼命地鼓起眼睛,企图把宇宙看穿。
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
”有了《日落碗窑》中对田园风情的童话表现:“土豆长成了,一个个圆鼓鼓的白脑袋拱在黑土里……最值得看的是朝天椒,它们被充足的阳光给晒红了,一个个噘着可爱的小嘴看着天,妖艳异常。
”这种自然的美的事物不仅透露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也为赞美生活其间的人们搭建了适当的平台。
自然美中穿插着人性美和生活美,自然与人相互照应、相互融合,使作品充满无穷的艺术魅力。
阅读迟子建的小说,人们仿佛置身于北国奇异的“原始风景”下,穿过“白雪的墓园”继续“向着白夜旅行”。
迟子建在小说《原始风景》中谈到,泛灵的信仰使她敬畏自然。
的确,只有怀着一颗虔诚崇敬大自然的心才能滋养出美妙的艺术感觉,才能获得无比温馨的美好情怀。
这种徜徉在自然中的艺术美在现代化大潮中无疑是很宝贵的。
2.动物意象之美。
较早发现迟子建作品中动物意象之美的应是雷达先生,在评论《逝川》时他写道:“世间是否真有‘泪鱼’,我不得而知,但这一意象实在是太美了,太神奇了。
”迟子建作品很多通过动物所具备的美好性情表达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人性的追求。
《鸭如花》中雪白的鸭子的自然之美。
“鸭子”本来是笨的代名词,而在这里,它被赋予了灵性和忠实的美好情感,它们似乎能懂得人间情爱。
作者在文章最后,也让一只雪白的鸭子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渴望一个温情的世界。
《一匹马两个人》中,老马身上体现是忠诚之美。
老马是老夫妻的知音,而非作为一个动物存在。
它是主人的忠实听众。
在老太婆亡故之后,看到她的画像,“泪水就流了下来。
”它宽慰老主人,提醒他糊里糊涂忘记的事情。
老主人都过世后,老马照应着他们生前的麦地,直到麦子丰收,可他终于没有能力保护麦子不受侵犯,看着老夫妻的麦子被人霸占,老马的泪水滚滚而下。
老马对人类流露出的温情、理解与爱憎是动物美的张扬和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