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
《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
《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摘要:《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代的重要古籍,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包括了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等,同时又保存了诸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这使其具有了非凡的文献价值,研究其中收录的名词,对研究先秦语言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的是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其研究现况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及分类。
主要阐述《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并对《山海经》中动植物名词按草木虫鱼鸟兽进行简单分类和统计第三章《山海经》中名词的文化内涵.选取了几个《山海经》中所记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事件等,对《山海经》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第四章结语。
对全文做出总结,指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及不足之处,并对《山海经》可以进行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山海经》名词特点分类第一章绪论一、《山海经》概述《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它涉及到神话,社会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
对于该书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校编,方才形成传世书籍,而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其成书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单基本可确定成书非一人一时.《山海经》版本颇为复杂,现可见的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而《山海经》的书名在《史记》中便有提及,《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已,至《禹本记》,《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史记引述了很多书藉的内容,但无一例外,都是堪称经典的书籍,在司马迁论述西域的时候虽然形式上是对《山海经》提出了质疑,实质上是证明了《山海经》无比高贵的身份和正统地位,在他眼里《山海经》是和《禹本纪》相提并论的.由此亦可见《山海经》在先秦典籍中的重要地位。
《山海经》是一本囊括了极为丰富类容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其全书虽只有三万一千多字,但却涉及到了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历史,地理,天文,气象,民俗,宗教,动物,植物,矿物,医药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山海经》中的古昆仑
《山海经》中的古昆仑昆仑,古称“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被认为是黄河的源头,是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名词。
关于它的位置,古今的历史地理学家多有探讨,但大多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
虽然汉代以后把西域某几座大山定为昆仑,可那都是根据古书所记附会的,并非是真正的古昆仑,这看看顾颉刚先生的《昆仑和河源的实定》[1]一文就可明白。
顾先生在文中对汉代以后的昆仑作了详细的考证,但对古昆仑的讨论仍然未能确定。
实际上,关于昆仑虚最早、最古老的记载是见于《山海经》(确切地说应该是《海经》部分,《山经》部分要晚得多),后来得《禹贡》、《淮南子·地形训》和《水经》等地理学著作中所述的昆仑,都是以《山海经》特别是以《海经》中的昆仑虚为蓝本的,所以要解决古昆仑的问题,就要从《山海经》中的记载入手。
一、误解的澄清及对《山海经》的再认识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误解,就是过去都把昆仑当成河源,这就是本自《山海经》所记。
其《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海内西经》云:“河水出(昆仑)西(原作东,误。
据《尔雅·释水》注和《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改)北隅。
”过去都把这个“出”理解为发源,那是错的。
“出”固有发源之义,但也有“流经”之义,如《水经注·河水》引《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这个“出”便是流经的意思,其他例子尚多,不烦备举。
《山海经》中的“出”许多就是流经而非发源,如《海内北经》曰:“阳汙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河水不可能既发源于昆仑,又发源于阳汙之山,又发源于凌门之山,这些“出”都是流经之义。
《山海经》中河出昆仑虚的记载也是说河水是流经昆仑虚而非说河水发源于昆仑虚。
前人就是因为错误地理解了这个“出”字,于是就去找河源,以为找到了河源也就找到了昆仑虚,因而越找越向西北,最后到了远离华夏中土、荒无人烟西北塞外,实则离真正的昆仑虚也愈来愈远。
即使这个“出”是发源的意思,也不能确定那里就是河源,因为古人所说的“河源”都非真正的河源,确定河源在巴颜喀喇山脉各姿各雅山麓还是近代的事,古人的活动能力和范围有限,他们一般是把自己知道的河流最远的流经地当成源头,黄河亦是如此。
山海经的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山海经的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珍贵之作,记录了丰富的地理、历史和神话传说,堪称中国古代宝库之一。
在山海经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名词,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雪女、神农尝百草等等。
这些名词虽然来源于神话传说,却承载着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智慧。
夸父逐日,是山海经中一个有趣而深远的故事。
夸父是一个传说中的英勇神将,他力大无穷,骄傲自负。
有一天,夸父看到天上明亮的太阳,决定追足日光。
他奋力追逐,但无论如何都无法追上太阳,最终因过度劳累而倒在河边,化作一滩滚烫的火。
夸父逐日的故事虽然充满了神奇色彩,但在其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深刻的道理。
夸父的骄傲和追求,使他忽略了自身的局限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人有追求,但也应该在可及之处追求,不可不顾一切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同时,夸父的高傲与自大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与坦诚的态度,不要过于自负。
女娲补天是山海经中另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
“盖天有不完,地有不载,冯水不干”南海老人见女娲的力大,埋怨了这个问题,女娲说其实是自己的错误,会努力弥补回来。
于是女娲拿起五色石,溶化了堵住天灯的石块,并抓了东海里的龙脉,用沙石围住南海中的龙宫,把撒遣蚁、蜂、黄鼠狼的材料也弄来帮忙,用来固定中央大陆的角石,她补好天然后继续配施75-95 degree of angle的水牢,最后做好后决定静止1-5 days, 等到胶化。
这样女娲逐渐弥补了天空中的漏洞。
女娲补天的故事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首先,它告诉我们女娲是一个聪明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不仅能动手修补天空中的漏洞,还能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施工。
这种勇敢创造力不仅帮助了她的族人,也成为后来世代仰慕的楷模。
同时,女娲补天也启示我们,人类应该知道自己的错误并努力纠正,不断改进和发展。
雪女是山海经中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存在。
她是冰雪女神,长相妖冶而寒冷。
传说中,雪女会以美丽的外表诱惑人们,然后将他们冻死。
雪女象征着冰雪的无尽魅力和致命的危险。
山海经中大气的名词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其中有很多高端大气的名词,以下是部分举例:
- 烛龙:又名钟山神、烛阴、烛九阴、逴龙、火精,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烛龙长千里,乃是章尾山和钟山之神,住在北方极寒之地,人面蛇身,浑身红色,眼睛竖着长。
开眼为昼、闭眼为夜,吹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能呼风唤雨。
- 白虎: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少昊与西方七宿的西方之神,于八卦为乾、兑、离,于五行主金,象征四象中的少阴,四季中的秋季,同时也是天之西陆。
- 青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太昊与东方七宿的东方之神,于八卦为震、巽,于五行主木,象征四象中的少阳,四季中的春季,同时也是天之东陆。
- 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于八卦为离,于五行主火,象征四象中的老阳,四季中的夏季,同时也是天之南陆。
此外,《山海经》中还有很多其他神兽的名字也非常大气,如凤凰、麒麟、鲲鹏等。
《山海经》英译研究综述
《山海经》英译研究综述刘诚盈苏州大学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山海经》英译本的评价分析,将各家观点进行分类梳理、概括总结并提出《山海经》英译本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山海经》英译;译本评价一、《山海经》其书先秦典籍《山海经》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地理,鸟禽,走兽,植物,矿物,气候,巫医,神鬼等人文遗产,是一部包含中国上古民众的自然宇宙观,图腾观,宗教观等思想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因成书年代久远,作者仍是学者考据的对象,另有部分篇章流失,现在通行的版本留存18篇。
书不少远古神话和寓言故事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泉,为大众熟知。
二、《山海经》英译本与译者美国汉学家约翰•威廉•史福勒(John William Schiff eler)于1978年最早出版节译英文版《山海经》(The Legendary Creatures of the Shan Hai Ching)。
除此之外,史福勒还研究传统中医术语,在2012年出版过论文专门探讨《山海经》中的民间医药。
1985年,郑小杰等人译的版本(Shan Hai Ching:Legendary Geography and Wonders of Ancient China)发行。
英国汉学家和翻译学家安妮•比勒尔(Anne Birrell)对中国神话多有研究并出版相关的评价著作,其《山海经》译本(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出版于1999年。
中国学者王宏与赵峥合译的最新译本(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出版于2011年,并收录进大中华文库。
三、《山海经》英译研究综述笔者搜集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山海经》的译本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国内硕士学位论文,国外学术期刊中的论文、译本书评等,共计10篇。
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字词翻译研究,译本传播,译本对比研究以及综合分析等类别。
山海经之獬豸辨好
山海经之獬豸辨好《山海经》里有这样一个神兽,叫獬豸(xièzhì),它与人为善,非常有正义感,是勇猛、公正的象征,和其他作恶的凶兽很不一样。
獬豸的神奇地方在于,它很聪明,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如果看到贪污的官员,就会用自己头上的独角把他顶倒,然后吃下肚子;如果有人发生分歧,它就用自己的角指着不占理的那一方。
《山海经》是这样形容獬豸的:东望山有獬豸者,神兽也。
尧前有之,能触邪。
状如羊,一角四足。
王者狱讼平则至。
御史台故事云:御史法官一名獬豸,神羊也,有一角。
楚王尝获之。
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人们对于獬豸的想象是:大的像牛一样,小的像羊一样,从外形上看吧,和麒麟很接近,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脑门上长着一只角,据说角断了,獬豸就会死掉。
《山海经》是这样形容獬豸的:东望山有獬豸者,神兽也。
尧前有之,能触邪。
状如羊,一角四足。
王者狱讼平则至。
御史台故事云:御史法官一名獬豸,神羊也,有一角。
楚王尝获之。
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人们对于獬豸的想象是:大的像牛一样,小的像羊一样,从外形上看吧,和麒麟很接近,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脑门上长着一只角,据说角断了,獬豸就会死掉。
传说中,帝尧的刑官曾经养过獬豸,只要遇到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让獬豸帮忙判决,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就这样,獬豸成了正义的代名词。
春秋战国时,齐庄公有个臣子叫壬里国,与另一位臣子中里缴连打了三年官司。
因为案情复杂,纠缠时间太长,实在没办法,齐庄公就让獬豸来断案。
这两个人就当着獬豸的面读自己的诉状。
壬里国读完诉状,獬豸没什么反应,可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
于是,齐庄公判壬里国胜诉,一场打了三年的官司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蘇轼也曾经在《艾子杂说》中讲过“獬豸辨好”的故事。
故事里说,齐宣王曾经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知道吗?”艾子答道:“尧帝在位时,就养过獬豸,传说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山海经关于水的故事
山海经关于水的故事《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神话地理著作,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山川地理、神话传说、异兽奇人等内容。
在《山海经》中,关于水的故事尤为丰富,既有美丽的水神,也有神奇的水生生物。
本文将为您讲述《山海经》中几个与水相关的故事。
一、水神共工共工是《山海经》中的一位著名水神,掌控着洪水和水利。
相传共工与颛顼争帝位,失败后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洪水泛滥。
后来,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才使得洪水退去,恢复了世界的和平。
共工由此成为了水利的代名词。
二、水中神兽——龙在《山海经》中,龙是一种神秘的水生生物,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它掌管着水域,能兴风作浪,布云施雨。
传说大禹治水时,得到了龙的帮助,才能顺利地疏导河流,使洪水退去,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神奇的水草——荇菜《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神奇的水草——荇菜。
荇菜生长在水中,叶子和茎都可以食用,且有治愈疾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彭祖的仙人,就是因为长期食用荇菜,才能活到八百岁。
四、水神冯夷冯夷是《山海经》中的另一位水神,掌管着江湖河海。
他骑着一条名叫“螭吻”的龙,巡游水域,维护水界的安宁。
相传冯夷曾与一位美丽的女子相爱,但这段感情却因人神相恋而受阻。
最终,冯夷化作了水,与心爱的女子永远相伴。
五、水怪——九头鸟《山海经》中还有一种名为九头鸟的水怪,它长着九个头,能发出九种不同的声音。
九头鸟的出现预示着洪水即将来临,给人们带来灾难。
因此,古代人们在九头鸟出现时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洪水退去,保佑家园安宁。
总结:《山海经》中的水故事丰富多彩,既有神秘的水神,也有神奇的水生生物。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还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海经的名词解释
山海经的名词解释
《山海经》,又称《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
它共收录了海内外三十六国,八十一省,二百八十四州的地理书目,并附有详细的地图。
其内容细致,涉及地理自然、历史文化、贸易经济等方面,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山海经》曾在两汉时期被收录在《汉书》中,但因为《汉书》没能保存下来,《山海经》也就失传了。
直到公元三世纪,有一位称为萧延的古代史学家,从河南洛阳的一个古墓里发现了《山海经》的一部分内容,从此,《山海经》的内容又得以流传至今。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其内容涉及地理自然、历史文化、贸易经济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它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山海经》的内容十分丰富,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代表作之
一。
目前,《山海经》的文字版本已经得到了保存和传播,并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为我们研究古代地理文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山海经名词解释
山海经名词解释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文献,是一本记载了丰富的奇幻生物、自然景观以及神话传说的书籍。
全书共有18卷,记载了一千多种神秘而奇特的动植物、山川湖海以及人物传说。
以下是对山海经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神农:古代中国的传说中的农业文化英雄,相传是中国农业的始祖,他发明了农具,教人们种植农作物,创立了中国的农耕文明。
黄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传说人物,相传古代华夏民族的始祖。
是传说中的有智慧的圣王,以农学、药学、医学、历法学(占卜学)为主要贡献。
蚩尤: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他是一个极其勇猛的战士,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烈祖。
他率领上百个部落与黄帝一族发生战争,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神话人物。
女娲: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相传她是创造人类的神。
她使用五彩石补天,造人时用黄土塑成,被视为人类的骨肉之祖。
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是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
他是古代传说中最早的文化英雄之一,传说他创造了人类的文字和占卜之术。
大禹:古代中国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被尊为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治水家、开拓者和国君之一。
他通海浚川,治水有功,为后世赞誉有加。
鲧: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水神,被尊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师。
他通山蓄水,克服了洪水泛滥的问题,被视为治水英雄。
嫦娥:中国传说中的一个仙女,她是月亮上的仙女。
相传她吞噬了后羿射下的不朽药丸,飞上了月亮成为仙女。
琵琶: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类似于现代的吉他,由演奏者拨弦演奏。
在山海经中,琵琶与乐府诗有关联,被视为古代音乐文化的代表。
蚯蚓: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在土壤中,通常用于范文书籍中形容脆弱的事物或人。
《山海经》外科病症名词研究
山海经里面的名词
《山海经》名词解释如下:
1、妖兽——指的是《山海经》中描述的奇异动物和怪物,如龙、凤、麒麟等。
这些妖兽往往拥有神奇的能力和特殊的意义。
2、九山——指的是《山海经》中的九座神山,包括会稽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长白山、昆仑山和岷山。
这些山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许多神话传说的发源地。
3、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五座高山。
五岳不仅是中国的著名风景区,也是中国的文化名山之一。
4、四海——指中国境内的四个海域,包括东海、南海、黄海和渤海。
四海之内的生物和地形也是《山海经》描述的重要内容。
5、神仙——在《山海经》中,神仙指的是能够长生不老、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秘人物。
神仙往往拥有神奇的能力和无尽的财富,也是许多神话传说的主角。
《山海经》的影响作用:
1、山海经对中国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神话人物和奇异事件,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这些故事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此外,山海经还涉及到了大量的古代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价值。
2、山海经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书中的奇幻情节和神秘氛围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古代的诗
人、文学家,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等,都曾借鉴和引用过山海经中的内容。
3、山海经对中国的科学思想也产生了影响。
书中的一些神奇事件和寓言故事,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推动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xi、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祭仪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gun)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文部分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
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
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3、《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
相传此书是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
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4、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
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5、晚唐小品文: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取得了以下成就:(1)它继承和发扬了古文运动批判现实,文以载道的传统,而在讽刺尖锐,见解深刻方面,较韩柳有过之。
⑵形式上发展了韩柳文中幽默的一面,打破了唐代古文过于一本正经的沉闷局面,使散文题材开拓到日常生活中的琐闻、杂感等各个方面,风格趋向于轻松活泼。
(3)对赋、铭、箴、赞等文体进行了由骈转散的革新,填补了中唐古文运动留下的空白,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山海经》是一本记载了各种怪虫异兽和各种神话传说的中国古代地理书,书中的那些我闻所未闻的怪兽和草木,让我非常着迷。
《山海经卷二:西山经》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
观水出焉,。
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
其音如鸾鸡,。
见则天下大穰。
”意思是:从钟山往西一百八十里,是泰器山。
观水从这里发源,水中有很多文鳐鱼,长着鱼的身子和鸟的翅膀,常常在西海和东海游走,在夜间飞行。
它的叫声像传说中的一种鸟,一出现天下就会五谷丰登。
虽然《山海经》中的动物大都是现实中没有的,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之中,但有一些记载在生活中还是真实存在的。
如《山海经卷一:东山经》中的“。
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这不就是我们在宠物店经常看到的鹦鹉吗!这部博大精深、被称作千古奇书的著作,其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公开流传至今又经历了两千年。
本书产生的时代并不在洪荒,因为它是文字成熟使用后的作品,文字数量多达3万余字,而且用字简洁准确,基本上都是陈述句,即有什么说什么。
《山海经》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被公认为一部奇书。
一是因为在3.1万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种神怪异兽。
《山海经》集地理志、方物志(矿产、动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话。
二是因为它开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它的奇源多姿,形象地反映在书中的插图上。
古之为书,有图有文,图文并举是中国的古老传统。
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晋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又有“图亦作牛形”、“今图作赤鸟”的文字,可知晋代的《山海经》尚有图。
而且,在《山海经》的经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动作的记叙,明显可以看出是对图的说明。
如《大荒东经》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
《山海经》研究综述
《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日期 2006-6-14 20:03:00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转引自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摘要】《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始怪之祖”。
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集地理、方物、民族、民俗等于一身,还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话。
它那神秘莫测的面貌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它进行探讨,以图解开它的“庐山真面目”。
《山海经》成书两千余年来,研究之作可谓汗牛充栋,成就最大的主要是最近20年。
人们从《山海经》文本的整理与校注,到其作者、成书年代、篇目、版本、图文的关系、性质、价值及其地理范围等各方面展开全面的研究。
然而大部分都是以实证方法去考据《山海经》之地望、道里。
这种单纯的“实证”方法不仅未能证实《山海经》的真实面貌,反而把《山海经》研究引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限纷争之中。
在众多的《山海经》研究学者当中,叶舒宪先生则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探索者,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一种全新地、系统地阐释视野出发,突破数千年来有关《山海经》的种种误读和众多陈说,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
他从上古时代地理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和《山海经》空间模式的分布,来区分现实地理与“神话政治地理”,并结合考古学、民族志和民俗学,说明这种中国特色的“想象地理学”得以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
他把《山海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山海经》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字】叶舒宪;山海经;方物;神话政治地理学《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记载了约40个“国家”,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奇兽,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
它又被称为“语怪之祖”,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常被斥为怪诞不经。
《山海经》中的昆仑—王宁
《河图始开图》曰:“昆仑之虚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又见《黄氏逸书考》辑《河图括地象》)
《河图括地象》曰:“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绕之。”(《博物志》卷一引)
三、昆仑之虚神话考实
笔者认为,汉代以前关于古昆仑之虚的神话传说都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是任意虚造的子虚乌有之说,它隐含了上古人民对今山东泰山及其周边地区地理的认识。
(一)昆仑释义
关于“昆仑”的含义,古说不一,笔者认为它和十二岁名的“困敦”,实际上是一个外来名词,郭沫若认为就是来源于古巴比伦天蝎座名GIR.TAB的音译,后来又演变为混沌、浑敦、混沦等等。我国古代有氏族崇拜天蝎座,如陶唐氏、伊祁氏和子姓的商人等,他们都属于困敦氏,也就是浑敦氏,这些氏族初居于泰山周围,故泰山称为昆仑之虚,就像太昊之虚、少昊之虚、祝融之虚、颛顼之虚、夏之虚、晋之虚等“虚”一样,“昆仑”也是一个古代氏族的名字。关于这个问题,可参看拙文《混沌意义源流考》[8],兹不赘述。
其实,这个观点在古代就有。《山海经·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郭璞注:“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袁珂《校注》:“此神即《海内西经》之开明兽也。”《海内西经》曰:“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又曰:“(昆仑虚)门有开明兽守之”。昆仑虚上的开明兽即陆吾,《庄子·大宗师》作“肩吾”,云:“肩吾得之(道),以处大山”,成玄英《疏》曰:“肩吾,神名也,得道,故处东岳,为太(泰)山之神”。《山海经》说开明兽陆吾为昆仑之神,而《庄子》以为是大山之神,成玄英更明确地说这个“大山”就是东岳太(泰)山,可知古代的确有昆仑就是东岳泰山的说法,只不过因为“昆仑”被一再神化、虚化,这个说法逐渐隐没弗彰了。
山海经名词英译管窥
山海经名词英译管窥作者:裴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山海经》是一部描述远古时代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其涉及之广令人称叹,包括:地理、矿产、山河、医药、民风、习俗、动物、植物等等。
书中记载了近3地名、477座山、300余条水道、204个神话人物、300多种怪兽、400多种植物、100余种金属和矿物。
其描述的地域跨度也素来备受争议,一说是描述印度到中国的沿途见闻,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部描述内容涵盖整个远古时代世界地理风土人情的“旷世奇书”。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山海经》英译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分析英文与中文各自的语言特点,第三部分:从翻译目的分析《山海经》汉译英难点所在、对比两种翻译方法优劣,第四部分:提出较合理翻译策略,第五部分:总结。
关键词:山海经;英文译本;对比研究;名词[中图分类号]:H059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21.《山海经》研究现状:对于《山海经》的研究由来已久,从晋郭璞、明杨慎,王崇庆、到清代的毕远到当代考古学家袁珂、王国维等等,无不是以极大地热忱专注于对《山海经》的研究,但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对《山海经》的解说可以服众,从明到清王崇庆、毕远等大家对许多疑点以“未详”做释,而当代人对《山海经》的研究除了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外更有了大胆的创新与发展,吕子芳先生和鲁迅先生也分别对《山海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众多海外学者也对《山海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法国学者维宁的《无名的哥伦布或深慧和尚于五世纪发现美洲之证据》,美国学者亨利蒂默茨《几近褪色的记录》,日本学者伊藤清司《<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等等,足见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国内,而成为了一项世界性课题,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学者的重视。
在近代之前,对《山海经》的研究止步于地理研究、考古发掘以及神话学方面的研究,甚至常被斥为荒诞不经,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山海经》为‘巫书’,近代以来中外学者对《山海经》的研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拓宽了研究的角度,这使《山海经》的英译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山海经》的名词解释
《山海经》的名词解释
山海经[ shān hǎi jīng ]
基础释义
书名。
作者不详,可能写于战国时期。
共十八卷,秦汉时又有增补。
书中主要记录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神话等的研究都有参考价值。
著名神话传说有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
晋郭璞作注。
较好的本子有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详细释义
书名。
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作者不详。
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西汉初又有所增删。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部族、物产、草木、鸟兽、祭祀、医巫、风俗等,内容多怪异,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和史地材料,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喻指漫无边际的谈说。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今年夏天,大保放暑假回来,不是他们总在一起玩玩笑笑,荷香不是顶喜欢大保说‘山海经’吗?”《人民日报》1955.1.12:“在生产时间,别人都聚精会神注意机器,她却东奔西跑找人谈‘山海经’。
” 指利用山、水资源的措施。
《人民日报》1983.9.13:“ 福建的山和海,潜力大得很。
福建要翻身,就要念好‘山海经’。
”。
关于山海经读后感
关于山海经读后感关于山海经读后感《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主要记述了古代的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一些古代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还记载了许多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奇怪事件,称得上是我国古代一部神奇的百科全书。
该书所记事物的地理位置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向四面展开铺叙。
其中描述《山经》五卷是从南方开始,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最后到达九州中部;海经八卷分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也是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来描述;大荒经四卷那末是依照东、西、南、北的顺序发展描述;最后一卷是海内经。
《山海经》成书以来,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是“荒唐不经”,所以,历经几千年,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于是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信息。
我在20年写《白庙子山岩画断想》时通读了几遍《山海经》原文及白话文,有所感触,下面把有关的感想写出来,粗浅理解,旨在学习,重在参预,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一、对《山海经》的争议旷日持久对《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内容等至今在学术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山海经》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知。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之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直到约百年后的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
《山海经》涉猎面广,内容十分奇杂,从古至今对《山海经》该归于那类书籍都多有分歧。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隋书·经籍志》以下那末多将它归入地理书,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是“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那末将它视为“盖古之巫书”。
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环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也向来是众说纷纭未成定论。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是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山海经》中的名词研究摘要:《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代的重要古籍,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包括了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等,同时又保存了诸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这使其具有了非凡的文献价值,研究其中收录的名词,对研究先秦语言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的是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其研究现况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及分类。
主要阐述《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并对《山海经》中动植物名词按草木虫鱼鸟兽进行简单分类和统计第三章《山海经》中名词的文化内涵。
选取了几个《山海经》中所记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事件等,对《山海经》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第四章结语。
对全文做出总结,指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及不足之处,并对《山海经》可以进行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山海经》名词特点分类第一章绪论一、《山海经》概述《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它涉及到神话,社会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
对于该书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校编,方才形成传世书籍,而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其成书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单基本可确定成书非一人一时。
《山海经》版本颇为复杂,现可见的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而《山海经》的书名在《史记》中便有提及,《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已,至《禹本记》,《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史记引述了很多书藉的内容,但无一例外,都是堪称经典的书籍,在司马迁论述西域的时候虽然形式上是对《山海经》提出了质疑,实质上是证明了《山海经》无比高贵的身份和正统地位,在他眼里《山海经》是和《禹本纪》相提并论的。
由此亦可见《山海经》在先秦典籍中的重要地位。
《山海经》是一本囊括了极为丰富类容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其全书虽只有三万一千多字,但却涉及到了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历史,地理,天文,气象,民俗,宗教,动物,植物,矿物,医药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山海经》中充满了奇特乃至怪诞的想象,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典籍之冠,它可以说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最早源头之一,单也由于《山海经》类容之驳杂丰富,也造成了学者对其分类的困难。
《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与《宫宅地形》《人相》等书并列;而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史部地理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它列入子部小说家;鲁迅先生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它“盖古之巫书”,认为《山海经》是巫术书。
而在当代,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信史,以胡远鹏,杨卓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山海经》中的地名有许多涉及到世界各地的地理,并由此认为其为信史,是古人对于上古地理等各方面的直观描述记载,是一本地理大观。
二,《山海经》研究概述《山海经》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就不缺乏研究者,东晋着名小学家郭璞对《山海经》进行了整理,做了详细的注解工作,之后,根据近人袁珂的《山海经校注》,比较重要的《山海经》版本及其研究专着主要有:明代学者杨慎《山海经补注》,王崇庆的《山海经释义》,清代学者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汪绂的《山海经存》,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吴承志的《山海经地理今释》。
20世纪前80年中,中国由于时局动荡,朝代更迭,侵华战争,八年内战以及政治斗争等种种原因,中国大陆地区鲜少有关于《山海经》的研究专着出版,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从事《山海经》研究的学者日渐增多,成果跌出。
在此段时间内,关于《山海经》研究的专书屡有出版,而这正标志着关于《山海经》研究的深化。
根据张步天的《山海经概论》一书的统计,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山海经》研究专着有,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山海经全译》,徐显之的《山海经探源》,《山海经浅注》,喻权中的《中国古文化的新大陆:山海经·海外经考》,宫玉海的《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等。
参照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研究综述》和胡远鹏《中国〈山海经〉研究述略》,《山海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山海经》的性质,如着名的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在其《〈山海经〉的考证及补遗》(《支那历史地理研究》,1928年)一文中指出:“《山海经》一书远比一向认为金科玉律之地理书《禹贡》为可靠,其于中国历史及地理之研究为唯一重要之典籍”。
鲁迅提出的巫书说亦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翁银陶《〈山海经〉性质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袁珂《〈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试探》(《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6期)等。
二,《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主要有何定生的《〈山海经〉成书年代》(《语历所周刊》第2卷第20期,1928年),陆侃如《论〈山海经〉着作年代》(《新月》第1第5期,1928年),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年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1962年)。
三,《山海经》作者,关于《山海经》作者,论者的分歧很大,主要有何观洲《〈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载《燕京学报》第7期,1930年),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袁珂《〈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吕子方《山海经杂记》,李行之《〈山海经〉作者考》(《求索》1989年第6期)。
四,探讨《山海经》的地理价值:关于《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的讨论十分活跃,大致可分为传统的华夏说,局部小区说和世界圈说三类。
主要论文有顾颉刚《〈五藏山经〉试探》(《史学论丛》第1期,1934年),徐旭生《〈山海经〉的地理意义》(《地理知识》1955年第8期),曹婉如《〈五藏山经〉和〈禹贡〉中的地理知识》(《科学史集刊》1958年第1期)等。
五,《山海经》篇目及版本讨论:目前对于《山海经》的篇目的认定已接近取得共识,而对于《山海经》版本学的探讨则处于初始阶段。
六,20世纪《山海经》的全方位研究还涉及到天文学,气象学,气候学,历法学,医药学,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乃至音乐学等方面的新论题:刘光汉《〈山海经〉不可疑》(《国粹学报》第1卷第10期),钟敬文《〈山海经〉的医药学》,张贻侠《〈山海经〉——世界最古老的矿产地质文献》(《光明日报》1961年3月29日),谢因《〈山海经〉与现代科学》(《读书》1981年第8期)等。
七,《山海经》语言文字研究:主要论文有李无末,吕朋林《〈山海经〉动植物名词形义不一致现象分析》(《淮阴师范学院报》1994年第1期),谭宏娇,张立成《〈山海经〉植物名的构词特点》(《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王建军《由存在句再论〈山海经〉的存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从以上情况看来,专门从语言文字角度研究的《山海经》,探讨《山海经》在上古时期的词汇,语法价值的人相对较少,这不得不说是一大缺失,而本文则希望在此基础上,对《山海经》中的名词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三,《山海经》名词研究的意义①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石,其在语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词汇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十分快捷,其变化也从特定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各种变化,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王力,周祖谟,殷孟伦等老一辈语言学家曾经提出进行专书词汇研究和断代词汇研究是深入研究词汇史的必要途径。
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史词汇研究的基石,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此,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显而易见,借用何乐士先生评论专书语法研究的观点的一段话: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研究的基石;专书词汇研究的成果是检验自己或前人成说的有力武器;专书词汇研究是专题词汇研究的重要依据;专属研究是比较研究的必要条件;专属研究是建立新的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②《山海经》名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虽然还存在有一定的争议,但基本可以确定其上限为战国初期或中期,下限是战国末期,也即《山海经》是先秦典籍这一点是无疑的,而现在流传之《山海经》版本虽多少均有后人增改现象,但却对其身为先秦文献的价值没有大碍。
对《山海经》中的词汇进行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山海经》作为一部记录了大量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等诸多内容的典籍,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这些名词反映了先秦时代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众多内容,而通过分析,研究这些名词,我们可以对这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名词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这一阶段名词本身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更好更深的理解。
第二章《山海经》名词的特点及分类一,《山海经》中名词的特点《山海经》作为一部先秦典籍,其中记录了很多关于神话,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想要描述这些东西就必然要用到为数众多的名词,故此,名词在《山海经》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名词也大量反映了先秦汉语名词的众多特质。
①音节及结构上的特点在先秦古籍中,单音节词比复音节词多是普遍现象,众所周知,古代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复音节词虽然也占有一定的数量,但与单音节词相比,仍然是处于次要地位。
但是在《山海经》中缺并非是如此。
《山海经》中不仅复音节词占的比重比一般的先秦古籍多,而且在这些复音节词中还有着众多的三音节,四音节乃至四音节以上的词存在。
《山海经》中名词音节及结构上的特点具体有如下几点:1.单音节名词少于复音节名词其中,单音节名词主要是动植物名,如鯥,类,彘,夔,嚣;杻,桃,枣,茆,蕃等,复音节词也记录了一部分动植物名,如文鳐,鹿蜀,旋龟,夫诸,犰狳;祝余,迷榖,桔梗,亢木,芍药等,但更多的复音节词则是用来记录山名,水名,国名,神人名等,如:山名:鹊山,柢山,钤山,泰冒之山,泰器之山,槐江之山等;水名:观水,泺水,杀水,敦薨之水,丘时之水,诸次之水等;国名:鬼国,貊国,巫咸国,犬戎国,轩辕之国,白民之国等;神人名:娥皇,句芒,英招,应龙,女妭等。
特别的是,在《山海经》所记载的神人名中,有一些为远古时代部落首领或英雄的名字,其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被人民神化,变身成神,如娥皇,夸父等,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先祖崇拜传统;还有一些则本是兽名,或神人形象为兽或半人半兽,如应龙,烛龙等,这与远古时期先民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而对比自身强大的自然,野兽等产生崇拜不无关系,是远古时期自然崇拜的体现。
2.复音节名词中三音节,四音节等多音节名词数量较多《山海经》之中保存有大量的专有名词,这其中除了双音节名词之外,尚还有大量的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乃至六,七音节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