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合集下载

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优秀范文五篇)

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优秀范文五篇)

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

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2]了更高的要求。

2、城市公园的发展2.1西方园林的发展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

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

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

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

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

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两篇)2024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两篇)2024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二)引言概述:湿地是具有特定水文地质条件并且水生态系统密集分布的区域,在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保护对策,我们进行了湿地调研。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湿地调研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并进一步探讨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需要采取的可持续管理措施。

正文内容:一、湿地调研目的1.1考察湿地保护现状:了解目前湿地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湿地保护区的设立以及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情况。

1.2探究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湿地内的生态系统及其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湿地动植物群落的组成、生态过程和功能。

1.3评估湿地生态服务:了解湿地对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碳储存等生态服务的提供情况,并评估其经济价值。

1.4制定湿地保护对策: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湿地保护对策,推动湿地可持续管理和合理利用。

二、湿地调研方法2.1文献资料收集:搜集相关文献、政策法规和研究报告,了解湿地保护历史、现状和问题。

2.2现地考察:选择一些典型湿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样本、观察生物群落结构,并与专家进行讨论和交流。

2.3数据分析:将采集的样本数据和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湿地类型的差异和特点。

2.4模型模拟:利用湿地生态模型,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和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2.5问卷调查: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程度和意愿,并收集公众的保护建议。

三、湿地调研结果3.1湿地保护现状: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湿地面积减少、生境破坏及污染等问题。

3.2湿地生态系统:各个湿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湿地能够提供丰富的生态服务,对当地的水资源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3.3湿地经济价值:湿地提供的水资源、食物供应和生态旅游等生态服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目前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3.4湿地保护对策: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对策,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增加湿地保护区面积、推动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以及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二)2024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二)2024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二)引言概述:湿地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湿地的利用和保护状况,本报告进行了一次湿地调研。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对湿地的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人类活动及保护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总结了调研结果,以期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一、湿地的生态环境1.1 湿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1.2 湿地的气候特点和水文条件1.3 湿地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质量1.4 湿地的水质状况和水体污染情况1.5 湿地的植被分布和植物群落特征二、湿地的物种多样性2.1 湿地的动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2.2 湿地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分布2.3 湿地的鸟类迁徙情况和种类组成2.4 湿地的鱼类和两栖爬行类分布情况2.5 湿地的昆虫和微生物多样性状况三、湿地的人类活动3.1 湿地的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情况3.2 湿地的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殖业发展3.3 湿地的农业使用和灌溉工程建设3.4 湿地的城市化和工业污染对其影响3.5 湿地的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四、湿地的保护措施4.1 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4.2 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情况4.3 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工作4.4 湿地的人工增殖和栖息地保护措施4.5 湿地的社区参与和公众参与机制五、调研总结通过对湿地的调研,我们发现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大立法和政策的力度,并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此外,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湿地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有效改善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

同时,加强社区参与和公众参与机制,培养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认知水平,也是湿地保护的重要方向。

总结: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以湿地调研为基础,对湿地的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人类活动及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与规划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与规划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与规划第一篇: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与规划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与规划ν前言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和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当前,关于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已经受到各个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许多学科纷纷介入这一领域,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规划学等多学科的专家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在湿地保护、湿地评价、湿地生态、湿地功能、湿地规划、湿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建设湿地公园是一种兼顾“保护、利用和生态恢复”的,三位一体的有效开发方式。

ν基本概念1.湿地(Wetland)湿地(wetland)的中英文原意都是指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对湿地的表述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的类别有很多,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湿地分类标准,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最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城市湿地公园(Urban wetland park)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根据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

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的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利用人工湿地或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要点1.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指导思想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要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保证湿地资源不受到破坏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的利用。

建设湿地公园的报告范文

建设湿地公园的报告范文

建设湿地公园的报告范文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关于建设湿地公园的工作进展情况。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而且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也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充分利用湿地资源,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决定建设一个湿地公园,以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首先,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

通过对市区内现有湿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我们选择了一个适合建设湿地公园的地点。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湿地的生态特征,通过保留现有湿地植被、修复湿地水系、设置观景平台和步行道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湿地的自然特色。

其次,我们注重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

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同时也尽量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我们在湿地公园内设置了一些生态保护区,禁止人为干扰和捕捉野生动物。

此外,我们还将组织定期的巡视和维护工作,确保湿地公园的绿化和设施处于良好的状态。

最后,我们将开展多样化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通过组织湿地科普讲座、开展湿地主题摄影比赛等活动,向市民普及湿地知识,
提高大家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理解。

同时,在湿地公园内设置展示牌,宣传湿地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引导市民爱护和保护湿地。

建设湿地公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仅在这篇报告中展示了我们的初步工作进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湿地公园的管理和维护,提升公园的服务水平,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注!谢谢!。

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综述报告

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综述报告

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综述报告湿地公园,这个词一听就让人想起了水草荡漾、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象。

湿地公园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景点,它背后隐藏着一整套保护生态、修复环境的“大工程”。

说到湿地公园,很多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一片湿漉漉的泥泞地,没什么了不起的。

哎,别小看它们!湿地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气候调节、物种保护、净化水源等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别说,它们的美丽常常能让人一眼倾心,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还是鸟类栖息的天堂。

说到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咱得从头说起。

国内外的湿地公园可不止是修了个池塘加上几棵树那么简单。

其实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可得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从湿地的土壤、水质,到植物、动物的选择,每个细节都得讲究。

你想呀,湿地的水量可大可小,气候也有差异,稍不注意就可能搞得一锅粥。

尤其在中国,湿地面积广阔,地形多变,如何保护原生生态,又能让游客不至于“踩到雷”,这可是个大挑战。

国外的湿地公园建设似乎也不简单,很多国家早早就意识到了湿地的重要性,像荷兰、美国和加拿大的湿地公园建设都走在了前头。

这些地方的湿地公园大多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游客可以在里面徒步、骑行、拍照,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荷兰的湿地公园更是出名,以前那里的湿地一度被大规模排水,结果弄得生态失衡,后来通过人工修复和重新引水,让湿地恢复了生机。

不得不说,荷兰人真的是“智商在线”,他们通过高科技和传统手段相结合,给湿地找回了“家”。

国内的湿地公园建设这几年也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城市周边,湿地公园成了人们周末放松的好去处。

大家可能会觉得,湿地公园离城市那么近,水泥丛林和自然湿地不是“格格不入”吗?可实际上,湿地公园的建设就是为了弥补城市“绿肺”不足的问题。

很多地方的湿地公园,设计上就特别注重与城市的融合,既保留了自然原貌,又能方便市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像北京的“朝阳公园”、上海的“浦东湿地公园”都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规划研究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规划研究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城市后花园”的美称,是城市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储藏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还具有城市绿肺的功能。

同时城市湿地又具有其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

因此,城市湿地生态保护规划研究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非常重要。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调节区域小气候,防洪蓄洪,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目前城市湿地逐渐在被城市利用,但是利用的方式令人堪忧。

很多城市湿地逐步被城市建设用地吞噬,湿地内部不合适宜的经济生产方式破坏着湿地的生态环境,湿地的水质在变坏,湿地中的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造,湿地中的传统文化正在泯灭,湿地中的动物渐渐无处安家,动植物种类也在慢慢减少。

为了遏制城市湿地的衰退及减少,我国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

湿地公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湿地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难题,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湿地保护模式。

因此,在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规划时,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规划显得非常重要,是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重要前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生态保护引言:1研究背景: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它存在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各个角落。

城市中的湿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城市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储藏地,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改善环境,防洪抗早,调节城市小气候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等种种功能,然而城市湿地又具有其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

本文就当前城市生态公园的理论研究情况,结合具体案例,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规划进行概念探讨与方法论的研究,以期形成较为明确的保护规划设计手法,对今后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际工程项目的建设有参考作用。

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湿地公园调研报告湿地公园调研报告(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湿地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保护景观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次调研旨在探讨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现状,以及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通过对现有湿地公园的实地考察与采访调查,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出如下结论:一、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分析1. 湿地公园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湿地公园是一种集湿地自然生态保护、环境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绿地。

它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湿地公园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规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大多数湿地公园规模还较小,且建设进度缓慢。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湿地公园之间的品质参差不齐,部分湿地公园存在规划不合理、设施陈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3. 湿地公园的管理机制目前,湿地公园的管理机制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缺乏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

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缺乏自我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此外,湿地公园的管理中存在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

二、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规划标准当前,湿地公园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标准,导致每个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案差异较大,一些湿地公园规划不合理,影响了后期的管理和运营。

2. 设施陈旧与管理不到位部分湿地公园的设施老化严重,需要进行更新改造。

此外,湿地公园的管理不到位,存在乱停车、乱扔垃圾等问题,影响了公园的整体形象和生态环境。

3. 缺乏自我运营与可持续发展机制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缺乏自我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这不仅对政府财政造成负担,还影响了湿地公园的长期发展。

4. 缺乏科学研究与环境保护意识目前,湿地公园建设中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意识,导致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

三、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建议1. 建立统一的规划标准应建立统一的湿地公园规划标准,根据不同湿地类型和地区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确保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对海珠区湿地公园开发前景观生态的文献综述

对海珠区湿地公园开发前景观生态的文献综述

对海珠区湿地公园建成前景观、生态的文献综述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都离不开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此对开发前的景观、环境的调查摸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着人为因素在后期发挥的效能。

对于海珠区湿地公园建成前景观、生态的研究,我们发现研究者较少,且很不全面,侧重点也存在很大差异。

从景观描绘讲,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一、宏观调查研究者多从“广州”、“海珠”这样一个大的视角来探寻湿地公园建成前的景观、生态,这样当然是适用湿地公园建成前的环境的,但是不够有针对性和具化。

例如:陈永红的《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拓展都市公园建设新路—浅谈海珠区生态公园建设》中这样描写:海珠区位于广州市的南端,珠江三角洲的北端,由海珠本岛与东面官洲岛、南面髻沙等两个小岛组成。

岛的四周分别为珠江前航道所绕,水陆面积合计90.4平方公里。

全区城乡交错,既有现代城市的风貌,也有乡村的田园野趣。

海珠区新曙镇是广州市水果和蔬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全镇果林达20000多亩,品种主要以荔枝、龙眼、黄皮、杨桃、石榴、木瓜等岭南佳果为主。

果林既是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同时对广州市的气候、净化城区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们称之为广州市的“南肺”。

在《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总体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等文中也是类似的表述,基本上宏观介绍了海珠的地形、水文、气候、动植物。

二、微观调查还有一部分的景观研究,则聚焦在了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方面,一个小物种上。

例如蔡莹的《广州市海珠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中具体介绍了水环境的相关内容“海珠区作为广州市唯一的岛区,有着先天优越的自然环境,属于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河道密布,水量充沛”、“海珠区总面积90.45平方公里,由西向东流淌的珠江前、后航道将其包围,四面环水,水面率达18.04%,位居广州市中心城区之首。

海珠区外江堤线总长81.5公里,有水闸37座。

湿地公园规划工作情况汇报

湿地公园规划工作情况汇报

湿地公园规划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XX湿地公园规划工作小组的负责人,今天很荣幸向大家汇报我所负责的湿地公园规划工作情况。

我将就我们的工作内容、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计划进行详细汇报。

一、工作内容我所负责的湿地公园规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了解和分析当地湿地资源及环境状况。

这部分工作主要是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以及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深入了解所规划湿地公园的地理、地质、水体、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2. 制定湿地公园规划目标和原则。

在了解当地湿地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湿地保护与利用的需要,制定了规划目标和原则,确保规划工作符合湿地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制定湿地公园规划方案。

在制定规划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配套设施、生态修复、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力求打造一个具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湿地公园。

4. 完善规划方案并提出改进建议。

我们在规划方案初稿完成后,对方案进行了全面检查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并符合实际情况。

5. 撰写湿地公园规划报告。

最后,我们根据我们的规划方案,撰写了完整的湿地公园规划报告,详细介绍了我们的工作过程、规划方案和相关资料资料。

二、工作进展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所负责的湿地公园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具体表现如下:1. 我们通过对当地湿地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调研,已经初步了解了所规划湿地公园的地理、地质、水体、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为后续的规划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我们已经制定了湿地公园规划目标和原则,并形成了初步的规划方案,确定了公园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3. 我们在规划方案初稿完成后,对方案进行了全面检查并提出改进建议,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4. 我们已经完成了湿地公园规划报告的初稿,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和完善工作,预计很快能够完成并提供给有关部门进行评审。

湖泊景观格局的变化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湖泊景观格局的变化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湖泊景观格局的变化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湖泊景观格局的变化的文献综述一、引言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和“生物超市”,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任何生物(包括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反映了湿地景观在开发与利用中的整个湿地的生态、功能等的变化。

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从深层次显示了湿地的景观变化,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破碎化、和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等有着更完整的反应。

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有利于对湿地的发展规律进行更好的认识,有利于人们在湿地的开发与利用中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在对湿地进行开发的同时兼顾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湿地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深入,这使得湿地的生存受到威胁,湿地景观格局遭到改变。

湿地格局的改变不仅仅只是使湿地面临减少甚至消失的危险,它的格局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和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这就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

二、国外对湿地的研究对于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最先起源于国外,尤其欧洲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于在很早以前便开始对湿地进行以利用为目的的研究。

随着欧洲各国对湿地研究的逐渐重视,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开始关注起湿地研究,湿地的研究也从一开始的以扩大湿地利用为目的的研究转变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RS和GIS技术的逐步发展与成熟,景观生态学产生并逐渐应用到地理与环境科学领域,进一步推进了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深入和精确研究。

在湿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的情况下,世界湿地专家和学者开始用各种地理信息技术来研究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

相关的世界湿地组织开始进行宣传一个相对完善的湿地保护概念,四年一度的世界湿地大会为湿地研究者综合湿地保护观念,交流湿地保护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平台,从而也产生了很多关于湿地的相关文献。

对于国外文献的综述,本文主要例举澳大利亚和丹麦的湿地保护状况。

公园文献综述范文

公园文献综述范文

公园文献综述范文引言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生态、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公园研究的文献,总结公园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公园的社会功能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公园的社会功能。

杨劲松(2005)认为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改善城市微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

武新宇等(201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公园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交往和娱乐休闲场所,是邻里关系生成和社区意识培育的空间载体。

赵晓静(2020)提出公园开放共享的理念,可促进不同阶层、群体的交流互动,提高社会包容性。

公园的文化功能公园也是重要的文化场所。

王力(2016)认为公园承载着城市记忆,其园林艺术蕴含着历史文化内涵。

叶玉(2017)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公园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是居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龚晓明(2018)指出公园可举办文化活动,如音乐会、展览等,有利于传播知识、培养审美。

公园的生态功能学者们还关注公园的生态功能。

宋晓明(2014)认为城市公园可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物多样性。

赵小兰(2017)研究发现公园中的绿地可吸收二氧化碳、过滤污染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

景芳(2020)提出在设计公园时,应考虑地方生态,选植适宜树木,最大程度发挥公园的生态效益。

结语通过对公园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综述,可以看出公园在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社会交往、传播知识文化、提升生态价值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维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未来的公园研究可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公园在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1]杨劲松.论城市公园的社会效益[J].景观研究,2005,(2):63-64.[2]武新宇,等.社区公园的社会功能研究[J].城市问题,2019,(3):87-92.[3]赵晓静.论公园开放共享的社会价值[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3):54-59.[4]王力.浅议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J].城市规划汇刊,2016,(2):。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内研究现状虽然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相较于国外对旅游生态资源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但近些年来在该方面投入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加,对于生态旅游方面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结合实际都有着更深一步理解。

张婧(2016)[5]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一文中提出,湿地生态旅游是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合理,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的损坏,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持续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如果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起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资源。

马莹萍等人(2018)[6]在《山东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兴起。

生态旅游在城市旅游失去了对公众的吸引力时成为人们亲近、体验大自然的必要途径,人们一开始对于生态旅游一词十分陌生,随着政府开始积极建设和提倡生态旅游,人们越来越了解和接受生态旅游,生态湿地旅游与珍惜和保护湿地的双重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生态湿地旅游也让更多的人们树立了很高的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

杜传健等人(2019)[7]在《南四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指出,湿地资源的开发必定会涉及湿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湿地开发的重要着眼点;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湿地自身的生态平衡性与湿地开发的不合理性的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因此,对湿地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全方位地处理好各个湿地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湿地经济发展的各种需求,从湿地和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协调各种湿地景观开发与利用间的矛盾,避免影响大局势的发展,达到湿地开发的效益最优化丁玫(2019)[8]在《甘南州玛曲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表示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场所,是多个水源涵养地,也是展现诸多生态系统功能的区域。

《2024年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探究》范文

《2024年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探究》范文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的保护与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的功能,还能有效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进行深入探究,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概述城市湿地公园是指位于城市区域内,以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其特点在于充分利用湿地的自然特性,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可持续性原则:设计应注重长远发展,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 功能性原则:公园应具备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4. 美观性原则:公园的设计应注重美观性,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四、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要素1. 空间布局: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实现公园功能的基础。

设计时应根据湿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合理划分公园的空间,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2. 水体设计:水是湿地的灵魂,水体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

应通过科学的水体循环系统,保持水体的生态活力。

3. 植被配置:植被是湿地的主体,合理的植被配置对于维护湿地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应选择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强的植物种类,形成丰富的植被群落。

4. 设施建设:公园的设施建设应满足市民的需求,包括游步道、观景台、休息设施等。

同时,应注重设施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五、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实践案例以某市湿地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及美观性。

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地形地貌划分了多个景区,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

在水体设计上,通过科学的水体循环系统,保持了水体的生态活力。

在植被配置上,选择了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强的植物种类,形成了多样化的植被群落。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范文大全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范文大全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范文大全第一篇:湿地公园设计说明湿地公园设计说明一、项目概述某某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地区南部。

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

东接南城,南丰县,南接乐安,崇仁县。

西毗宁都县,北靠临川市。

地理位臵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臵和各类大中型灌木,乔木,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新区某某头两侧,南靠滨江大道,北临某某河,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河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河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1、人性化设计原则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新城区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

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

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河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4、自然生态的原则滨江绿化带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质地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

湿地公园研究报告

湿地公园研究报告

湿地公园研究报告湿地公园研究报告摘要: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本报告通过对某湿地公园的研究,探讨了湿地公园的意义、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

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教育公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湿地公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因此,为了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应加强湿地公园的管理和监测,并与社区和政府密切合作。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挑战、保护引言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生物群落。

湿地公园是为保护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教育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某湿地公园的调查和分析,探讨湿地公园的意义、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一、湿地公园的意义湿地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区,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湿地公园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

湿地生态系统是多种物种的栖息地,许多珍稀濒危物种依赖湿地进行繁殖和迁徙。

湿地公园的建立和保护为这些物种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湿地公园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

湿地被认为是水资源的自然过滤器,能够净化水质和维持水循环。

湿地公园的保护有助于维持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湿地公园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

通过湿地公园的教育活动和展览,公众可以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学习湿地生态系统的运作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这有助于培养公众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湿地公园的特点湿地公园具有以下特点:1. 湿地公园的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和沼泽等。

湿地公园通常包括这些多样的湿地类型,并提供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2. 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文、水文、生物和地质等多种功能。

湿地公园研究报告

湿地公园研究报告

湿地公园研究报告湿地公园研究报告一、引言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生态系统,也是全球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公园作为人们了解湿地、保护湿地的重要场所,对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针对某湿地公园进行研究,分析其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管理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为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二、地理环境该湿地公园位于山脉附近,湖泊环绕,地势平坦。

周边植被丰富,水质清澈,水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公园内有多条小溪纵横交错,形成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

同时,公园内有多种珍稀植物和鸟类栖息,为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三、生物多样性1. 植物多样性通过对湿地公园进行植物调查,共记录到约300种湿地植物,其中包括多种水生植物和湿地乔木植物。

这些植物的存在为湿地提供了充足的氧气、食物和栖息环境,维持着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2. 动物多样性公园内鸟类种类达到100余种,其中包括多种稀有鸟类。

鱼类和两栖动物种类也较为丰富,其中一些栖息着特有的物种。

此外,湿地公园还有多种昆虫、爬行动物等等,共计动物种类超过500种。

四、管理状况湿地公园的管理状况是保护和发展湿地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公园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 管理机构:湿地公园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保护、管理和开发。

2. 维护措施:公园建有栈道和观景台,方便游客观赏湿地风景,但也应加强定期维护,确保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3. 环境监测:公园在湿地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做得较好,有定期监测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的项目,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游客管理:由于公园景区较大,并没有明确的游客管控措施,容易导致游客数量过多,对湿地生态造成压力。

5. 宣传教育:公园设有宣传栏和讲解员,但在宣传、教育和科普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加强对游客和地方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五、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湿地公园,以下是一些建议:1. 增设禁止进入的区域,保证湿地生态的稳定和安全。

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摘要:湿地公园是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本文从湿地公园的发展概括入手,比较几种不同的开发模式和游客行为模式,并从旅游商业区研究角度分析,对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旅游商业区
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研究
(一)湿地公园模式的发展与概况
杨艳的《湿地国家公园建立及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1一文中指出,湿地旅游在国外早已开展,并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湿地旅游区,它们大多以湿地国家公园的形式建立。

这些湿地国家公园一般建设在自然湿地保护区周围,通常作为国家公园的补充,甚至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它们的建设发展历程为我国的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2005年5月,建设部批准9个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这是继2004年湿地公园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来的第二批公布名单。

至此,我国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己达到10个。

此外,林业局2005年评出两家“国家湿地公园”,一家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另一家是湿地公园。

湿地旅游在我国刚刚兴起,随着生态旅游的深入发展和国内居民对湿地旅游认识的增长,国内的湿地公园数量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己部分建成、新开建及正在规划中的湿地公园共51个,其中,长三角地区16个。

不仅数量多,而且手笔也一个比一个大,一块湿地,面积小则几平方公里,大则几
十平方公里,投资无不超过亿元。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汶上莲花湖湿地公园为例.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汶上莲花湖湿地公园为例.

分类号:授予学位单位代码:10434编号:Z2007088山東農業大學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汶上莲花湖湿地公园为例Studies on Wetland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Lotus Lake Wetland Park planning姓名:张述学专业类别:农业推广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学院:林学院指导教师:王洪涛副教授2012年6月2日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学位授予日期:学科门类:答辩委员会主席: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对在论文研究期间给予指导、帮助和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在文中明确说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和按要求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纸质本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东农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目录目录 (5摘要 (V)IIAbstract .................................................................................................................................. II 1绪论. (41.1研究背景 (41.2研究内容和意义 (51.3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51.3.1技术路线 (51.3.2研究方法 (62 文献综述 (72.1湿地 (72.2城市湿地公园 (72.2.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72.2.2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 (82.2.3城市湿地公园功能 (92.3国内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112.3.1国外案例 (112.3.2港台城市湿地公园 (122.3.3内地城市湿地公园 (132.4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 (142.4.1成功经验总结 (142.4.2存在问题分析 (143 实例研究——以汶上莲花湖湿地公园为例 (15 3.1项目概况 (153.1.1规划背景 (153.1.2规划范围 (153.1.3自然地理条件 (163.1.4交通条件 (163.1.5旅游优势 (163.2汶上莲花湖规划设计理念 (163.2.1区位分析 (163.2.2现状分析 (173.2.3指导思想 (193.2.4规划基本原则 (193.2.5规划定位 (193.2.6规划目标 (193.3、汶上莲花湖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20 3.3.1总体规划图 (203.3.2功能分区 (203.3.3水系规划 (213.3.4道路规划 (223.3.5竖向设计 (233.3.7景观营造 (283.4 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3.4.1水系水位的规划与控制问题 (32 3.4.2湿地景观的营造问题 (323.4.3文化景观的营造问题 (333.4.4农业景观的营造问题 (344总结与展望 (354.1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的几点建议 (364.1.1建立和完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技术标准体系 (364.1.2建立相关的文化景观保护机制 (364.1.3丰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投资渠道和模式 (364.1.4重视休闲娱乐的内容多样化 (364.1.5提高公众参与性 (364.2 结语 (36参考文献 (38致谢 (40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社会实践 (41摘要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湿地保护开发研究的重点。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就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和规划内容,并简要评价,以期对湿地公园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文献综述
一、引言
湿地公园模式的兴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可行性,但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分析研究仍然相当有限,虽然对于已建成的湿地公园的论述颇多,但是缺少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导致我国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理念与技术的指导,导致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

国际上就湿地开展的局部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各种关于湿地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把已有的湿地公园的规划内容和方法、经验和成果进行归
纳总结,了解国内外在湿地公园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态势、主要研究的重点方向,完善和丰富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框架,对于湿地公园这种新型湿地保护开发模式提供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参考,从而形成良好的湿地公园研究、利用与保护体系。

二、国外湿地公园规划的研究进展
湿地公园规划把生态规划的内容引入并作为主要方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把保护湿地资源作为重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湿地进行跟踪观察制定相应的保护与规划的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多角度规划。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