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4《大学之道》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参赛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参赛导学案

大学之道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各大校园风光图和校训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实创新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
2.这些大学的校训,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源自或部分源自《大学》。

3.除了这些著名的大学,咱们新宁一中有没有传承“大学”文化之所在呢?
明确:“厚德、自强、励志、笃行”的校训也打上了《大学》的烙印。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
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
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
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

《大学之道》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标要求】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了解《大学》、《礼记》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反复朗读本篇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对诗歌进行梳理,标注出不明白的字词,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前备知识一、《大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朱熹《大学章句序》“小学”主要教授8岁上15岁下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为人、治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治国、理政】二、《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导学案一等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导学案一等奖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过程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 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生动、有 趣,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是否达到 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改进方向
增加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教学秩序井然

讨论时间:20 分钟
讨论方式:小 组讨论,全班
分享
总结环节安排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总结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布置作业和思考题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06
教学资源与评价
教学资源准备
教材分析:对《大学 之道》的教材内容进 行深入解读,明确教 学目标和重难点。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 的学习情况,为教学 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素质
03
教学内容与设计
教学内容概述
教学目标:理解《大学 之道》的内涵,掌握其 核心思想,培养文化自 创作背景,分析文章结 构和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 《大学之道》的核心思 想,难点是对其内涵的 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讲 解、讨论、小组合 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大学之道》优质课导学案一等奖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03 05 07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教学内容与设计
04
教学过程与实施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程背景与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资源与评价
01
添加章节标题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案主题:《大学之道》课时:1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

2.我能理解“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学习过程《大学之道》一、导入1.各大学校训: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实创新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2.“大学”:“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

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3.《礼记》:《大学》本出《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的礼制,体现了先秦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

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

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4.《礼》与《礼记》(1)成书的时间不同礼记: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

周礼: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乃至于汉初时期。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2)内容不同礼记: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叙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导学案4.24.2大学之道大学之道一.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二.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工具书理解并背诵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阅读,点面结合。

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追求高尚的品德。

三.知识拓展三.知识拓展1.作者简介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

2.背景资料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文题解读“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课《大学之道》课前预习练(-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课《大学之道》课前预习练(-附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记录:月日星期大学之道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贼.者也D.先诚.其意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就有道.而正焉B.策之不以其道.C.任重而道.远D.朝闻道.,夕死可矣3.下列各项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B.物有本末C.欲治其国者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4.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在明.明德B.先齐.其家C.事.有始终D.则近.道矣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之:结构助词,的B.在.止于至善在:介词,在于C.定而.后能静而:连词,表顺承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连词,来,表目的6.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道:宗旨、原则B.知止而后有定.定:志向坚定不移C.安而后能虑.虑:思虑精详D.虑而后能得.得:心得、收获二、其他7.“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大学之道》8.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大学之道》9.《大学之道》中“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10.《大学之道》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1.谈谈你对《礼记·大学之道》中“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理解。

12.《礼记·大学之道》表达了什么观点?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3.请赏析下面两句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大学之道》14.《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段连用五个“后”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

1.D【详解】本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该字属于哪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学之道》导学案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学之道》导学案

4.2大学之道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工具书理解并背诵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阅读,点面结合。

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追求高尚的品德。

三、知识拓展1.作者简介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

2.背景资料《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文题解读“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之道》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教案:《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的阐述。

2. 古代儒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大学》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古代儒家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和理解《大学》这篇文章。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讲解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大学》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大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Step 3:内容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包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概念。

Step 4: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大学》中的某些问题或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大学》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或者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二、导学案:导学案:《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够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能够掌握古代儒家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想。

学习重点:1. 《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的阐述。

2. 古代儒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学习难点:1. 《大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古代儒家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

学习准备:1. 学生需要提前阅读和理解《大学》这篇文章。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学习工具。

学习过程:Step 1: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大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Step 2: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共同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

《大学之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主旨;(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3)能够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大学》的思想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出自《礼记》,后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本文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观点。

2. 教学重点:理解《大学》的基本思想,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大学》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学》的思想内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应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大学》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文本及相关注释、译文。

2. 辅助材料:与《大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解读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资料、学术文章、视频等。

《大学之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掌握其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理解,了解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

2. 教学难点: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现代意义的探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讲解和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 使用对比分析法,将《大学》中的观点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和现代解读的文章。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3. 准备讨论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大学》中的名句,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 讲解: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进行讲解,解释其含义和现代意义。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讲解和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讨论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6. 总结: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总结,强调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五课时:《大学》之道(下)学习目标:深入理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分析其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学活动: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实践方法,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第六课时: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学习目标:探讨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理解其在现代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价值。

4.2《大学之道》(同步习题)(解析版)

4.2《大学之道》(同步习题)(解析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课大学之道精选练习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B项,②“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其中“止”,译为“达到”。

C项,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

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

D项,②“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其中“知”,译为“认识”。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虚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

在复习时重点注意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自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名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课前预习】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弟子曾参整理成文。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四书章句集注》,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一、导入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大家知道名校校训都出自哪里吗?二、阅读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思考:“三纲”“八目”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反馈“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讨论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注意:明、止、治、齐、致、格物、壹是、而。

《大学之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学》全文;(2)理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如“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3)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大学》的思想内涵;(2)学会对比分析,将《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进行联系和区分;(3)运用文本解读方法,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3)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1)通读全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2)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总结各章要点;(3)深入解读关键句子,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

2. 对比分析:(1)将《大学》与《论语》、《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进行对比,分析其思想内涵的异同;(2)探讨《大学》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大学》全文;(2)理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3)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大学》中的关键句子和概念;(2)运用文本解读方法,分析《大学》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及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大学》的思想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大学》,理解文本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大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2)对比《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探讨其思想内涵的异同。

4. 课堂讲解:(1)讲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2)分析《大学》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5. 情感教育:(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学之道》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作业一、小阅读-课内1.《大学之道》是如何进行说理的?试结合文本分析说理结构。

2.《大学之道》中,“三纲”“八目”的内涵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A.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B.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C.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D.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字面意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父,引申为不贤、不才。

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主张性恶论。

D.《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4.2 大学之道》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

《4.2 大学之道》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

《4.2 大学之道》教案【教材分析】《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

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

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素养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学习目标】1.诵读文本,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2.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难点: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学习流程】一、导语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东南大学:止于至善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你们知道这些名校的校训都出自哪里呢?二、知识链接(一)《大学》《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

但是篇中却见不少《老子·道德经》德篇中的论述,因此,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戴圣为“小戴”。

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

(唐代儒家经典“六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重新进行了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道》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二、预习要求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2.通读课文,查工具书,给生字词标注拼音。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三、预习检测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之道》出自《》。

《》与《》《》《》合称为“四书”。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积累词语:1.道:。

2.明明德:。

3.亲民:。

4.止:。

5.知止:。

6.静:。

7.安:。

8.虑。

9.得:。

10.齐其家:。

11.修其身:。

12.致其知:。

13.格物:。

14.庶人:。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翻译下列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五、探究思考(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六、课后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

但无论“仁”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应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

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对理论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

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

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

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

《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

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

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

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

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

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

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

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

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

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

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

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B.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C.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B.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来源。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文中用一个字“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

D.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将下面的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0分)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大学之道》导学案答案四、研习文本:积累词语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亲近。

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全宜。

10.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11.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获得知识。

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

本:本源、根本。

翻译句子“《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五、探究思考(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课后检测:(一)1.C(“刑法不如礼的约束力大”说法错误,文中说“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文中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方法,并没有力度大小的区别。

2.B (“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有误,文中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社会性。

)3.D(A“其它的思想都没有”,于文无据;B“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有误,在儒家看来,一般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角色相应的责任就能达到了儒家的要求: C“是对‘责任的进步补充”有误,用“家”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不是“补充"。

)(二)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

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

”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

”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

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