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二节

合集下载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八颗行星》课后题及答案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八颗行星》课后题及答案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八颗行星》课后题教材要点全解1.八颗行星按离太阳的远近是如何排列的?按直径大小是如何排列的?你从中有什么发现?(根据教材第43页概括)解答:八颗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按直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水星、火星、金星、地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

八颗行星大小相差很大,分布在远近不同的空间,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2.观察全班制作出来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我们有什么新的认识?(见教材第44页)解答: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很大,行星位置模型图与客观事实有一定差距。

一、选择题1.下面属于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是()。

A.冥王星B.月球C.海王星2.如图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模型,结合模型及所学知识,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图片中最大的行星是火星B.图片中最小的行星是水星C.八颗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3.乐乐记录了太阳系中某行星的特征:主要由气体构成,外边围绕着行星环,在八颗行星中到太阳的距离排在第六位。

乐乐记录的行星是()。

A.天王星B.土星C.木星4.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天文一号”探测器携“祝融号”成功着陆于太阳系自中心向外的第四颗行星——(),这代表着这个神奇的星球第一次留下了中国的印迹。

A.水星B.金星C.火星二、判断题1.地球是太阳系自中心向外的第一颗行星。

()2.我们用双筒望远镜观察木星时,可以看到它像一个小圆盘,还有可能会看见它周围四颗很亮的卫星。

()3.朵朵发现他们几个小组建立的行星位置关系模型中同一颗行星的位置差异较大,这是因为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很大,各小组对数据的处理不同。

()4.我们制作的太阳系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与真实的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会存在一定差距。

()三、探究题1.为更好地了解八颗行星,六年级(3)班同学分小组建立了太阳系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第三单元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三单元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点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性质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 + O2 == Fe + O2==Cu + O2 == Al + O2==(1)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相同吗?(2)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3).通过以上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认为这4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是怎样的?(4)实验证明,在相同的条件下,铝比铁更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但我们很少见到生活中铝制品生锈,这是怎么回事呢?性质二:金属与酸的反应(1)通过观察与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没有与酸发生化学反?(2)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反应最剧烈的是?其次是?(3)你认为这4种金属中,的活性最强?的活性最弱?请按照你的标准把这4种金属按照由强到弱的活性顺序排列。

【知识点二】——金属活动性顺序1.请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写在下面。

H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有哪些,你能写下来吗?请试一试。

【知识点三】——置换反应1.请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Mg + HCl = ② Al + HCl =③ Zn + H2SO4= ④ Fe + H2SO4=⑤ Mg + ZnCl2 = ⑥ Al + AgNO3=⑦ Cu + Hg(NO3)2= ⑧ Fe + CuSO4=2.叫做置换反应。

4.回想一下,在前面的学习中你还学到了哪些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请列举出来并各举一例。

:::课堂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A.硬度较小 B.密度较小 C.导电性好 D.化学性质稳定2. 出土的古文物中,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而铁器则锈迹斑斑,这表明金、铜、铁的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A.金、铜、铁B.铁、金、铜C.铁、铜、金D.铜、金、铁3.把一根洁净的铁丝放入稀硫酸中,(1)铁丝的表面产生气泡(2)溶液逐渐由无色变成浅绿色(3)铁钉质量减轻(4)溶液质量增加,以上叙述正确的是()A.(1)(2)(3)B.(1)(3)(4)C.(1)(4)D.(1)(2)(3)(4)4. 不可以由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 ( )A ZnSO4 B FeSO4C FeCl3D MgCl25.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Zn+2HCl=ZnCl2+H2↑ B Fe+CuSO4=Cu+ FeSO4C Cu+H2SO4=CuSO4+H2↑ D Cu +Hg(NO3)2=Cu(NO3)2+Hg6.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发出蓝色火焰 B发出黄色火焰 C发出耀眼的白光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7.将一银白色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成浅绿色③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④铁钉的质量明显减小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8.生铁和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总会有一些残渣剩余,残渣的成分主要是 ( )A 铁B 氯化铁C 氯化亚铁 D碳和一些杂质9.通常状况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 ( )A Fe3O4B FeOC Fe2O3D Fe(OH)310.为适应火车提速,我国一些铁路线上的短轨(25m)已经全部连接为长轨,一方面火车得到了提速,另一方面火车经过时的噪声也降低了.铁路部门的技术工人是利用下列反应来焊接原来钢轨间的缝隙的:2Al+Fe2O3=Al2O3+2Fe下列有关此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D氧化铁发生氧化反应11、将铁钉投入下列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减轻的是A、稀盐酸B、稀硫酸C、硫酸铜溶液D、硫酸镁溶液12.从金属利用的历史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则是近百年的事,此先后顺序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A.金属的活动性B.金属的导电性C.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D.金属的延展性13.有A、B、C、D四种金属,分别把它们加入到稀盐酸中,A、B、D反应后有气体放出,C无明显现象,再把A,D加入B盐溶液中,D表面有B析出,而A没有,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A>B>D>CB.B>D>A>CC.D>A>B>CD.D>B>A>C14、在氯化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的物质是( )A、铜B、铜和铁C、铜、铁、镁D、铁15.将过量的铁粉投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剩余的铁和生成的铜,在滤液里含有的物质是( )A.FeSO4 B.CuSO4C.Fe2(SO4)3D.H2SO416. 下列四个化学反应中,符合图中漫画情景的是( )A.Zn+CuCl 2====ZnCl 2+CuB.Fe 2O 3+3CO====2Fe+3CO 2C.2CuO+C====2Cu+CO 2↑D.Fe+H 2SO 4====FeSO 4+H 2↑17、小兰家中收藏一件清末的铝制佛像,至今保存十分完好。

(教案)第三单元第二节走进风成地貌的世界(1)(1)

(教案)第三单元第二节走进风成地貌的世界(1)(1)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风成地貌,说出风成地貌的类型及特点。

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风成地貌形成的条件及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识别风成地貌,感知风成地貌的神奇。

并通过查阅资料,找出风成地貌的分布地区。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风成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1.风成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2.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分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材、地图册、填充图册、优化探究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一提起敦煌,大家会想到什么?你们知道鸣沙山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吗?你们知道敦煌附近的魔鬼城是怎么形成的吗?一、敦煌概况课件展示甘肃省政区图、地形图、我国气候分布图等图文资料,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敦煌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教师归纳小结]1.地理位置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

2.地形东有三危山,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敦煌地形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3.气候:温带荒漠气候,气候干燥,全年降水量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超过2400毫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

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

【过渡】用一个视频简单介绍一下敦煌因莫高窟和壁画闻名于世界,其实敦煌的风成地貌也很典型。

二、风成地貌[知识补充]1.概念: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即风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成地貌。

向学生展示一些风成地貌的图片,让学生来感受一下风成地貌的美。

接下来就引导学生一起学习风力作用。

【知识拓展】风力作用定义: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作用形式:风力侵蚀、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2节 千米的认识》课堂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2节 千米的认识》课堂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人教版 数学 三年级 上册测 量三第2节 千米的认识温故知新1.我们已经认识了2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其中()是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2.1米=( 10 )分米=( 100 )厘米=( 1000 )毫米分米毫米分米10 100 1000新课先知3.教材第26页例4。

(1)认识千米。

“千米”是长度单位,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也叫()。

通常情况下,在表示比较远的距离时用()作单位。

公里千米新课先知(2)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操场上的跑道感受1千米的长度,一般操场的跑道1圈是400米,半圈是400米的一半,即( 200 )米,两圈半就是( 400 )+( 400 )+( 200 )=( 1000 )(米)。

1000米用较大单位表示是( 1 )千米,1千米=( 1000 )米。

200400 400 200 10001 1000新课先知(3)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大桥长7()。

火车每小时行驶280()。

千米千米新课先知4.教材第27页例5。

1千米=1000米,3千米就是( 3 )个1000米,即( 3000 )米;5000米是( 5 )个1000米,即( 5 )千米。

3千米=( 3000 )米,5000米=( 5 )千米。

5.教材第27页例6。

估测距离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如:()法、()法。

3 30005 53000 5绳测步测预习检验6.我是小能手。

(1)到操场上走100米,数一数,你走了( 150 )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 10 )个100米就是1千米。

(3)跑完1千米需要( 8 )分钟。

(4)想一想,从学校到()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150108超市答案不唯一答案不唯一答案不唯一每日口算7.20+15= 47+43= 80-12= 65-56=9 68+18= 72-27= 36+59=95 55+22= 42-17= 72-32=3590688645772540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第三单元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

第三单元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
C、150 g食盐溶液中含有26 g食盐D、将10 g水加入10 g30%的蔗糖溶液中
2、现向50g、20%的食盐水中加入150g、10%的食盐水,求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当堂检测:p68挑战自我1、2、3、4题
小结
【学生】1、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复备
布置作业
课时练习。学习检测
教学反思
2、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增加,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3、若溶质的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4、若溶质的量减少,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总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换为公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M浓×a%浓=M稀×b%稀
M水=M浓-M稀
在线测试1、2、3题
三、溶液的配制
【活动天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与同学合作,配制150克16%的氯化钠溶液。
讨论实验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1、计算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2、称量和量取所需的溶质和溶剂;
3、把溶质溶解在溶剂中;
4、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好标签。
本课时使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
一、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实验天地】:
1、称取8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4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
称取10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5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
做实验并讨论下列问题:
1、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2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列表法)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2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列表法)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列表法)》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单元第2节,主要内容是解决问题,采用列表法进行求解。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能很好地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

因此,本节课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例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实例。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列表法进行求解。

学生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变式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选修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选修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地租便宜的优势。

(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业转移分为国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B.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美国、日本转移到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为其第一次产业转移。

C.20世纪60~70年代,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由美国、日本向外转移D.产业转移的方向一般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例2、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 D.加强合作(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A.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例3、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2)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例4、我国是世界上玉器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国家,缅甸以生产和加工玉器蜚声远播。

北京自古以来是全国的玉雕加工中心和消费中心,产品以精雕细琢著称。

20世纪80年代后,北京引进国外现代化的加工技术,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基地。

近年来,北京玉雕加工业逐渐向玉器产地转移,缅甸、云南昆明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的产业转移区。

大部分制玉厂家把采集地点放在缅甸,加工地点放在云南。

第三单元 第二节 智力成果也受保护

第三单元 第二节  智力成果也受保护

武汉某一在学校高中生李杰自
幼爱好发明,去年3月至今已申请 10项专利。那么:
李杰有财产吗?
什么是智力成果?
1.所谓智力成果主要是指依靠人类脑力 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 2.智力成果是一种无形财产,它表现为 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 文学艺术作品等。
科学技术成就:
神州六号 神州十号 两弹一星
●保护智力成果的方式
①发明了“自洁水龙头” 版权登记
②设计新颖图案作为自己产品的标志
③科幻小说发表了
申请专利
注册商标
我们该怎么保护自 己的智力成果呢?
依法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
相关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籼型杂交水稻
发明创造: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贝尔发明电话
爱迪生发明灯泡
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 拥有专利一千多项。
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
文学艺术作品: 书
籍 : 四 大 名 著 歌 曲 : 义 勇 军 进 行 曲
第二节 我们的财产权利
智力成果也受保护
自主学习P49——P50
1、什么叫智力成果权?它包括哪些权利?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当自己的智力成果 权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做?
1、什么是智力成果权? 它包括哪些内容? 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指的是 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 有的财产权利。 智力成果权包括著作权(版权)、 专利权、发明权和商标权等。
(1)著作权:可以是文字作品;音乐、戏剧、舞蹈、 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电影作品;工 程、产品设计图;计算机软件等。
(2)发明权:是指发明人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

【地理】鲁教版必修3_第三单元_第二节_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件1)

【地理】鲁教版必修3_第三单元_第二节_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件1)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1)改造河流.在鲁尔河上建立完整的污水净 化系统和供水系统.解决水污染的问题。 (2)治理大气污染,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 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3)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 管理。 (4)在总体规划中制定营造“绿色空间”计划, 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莱 利珀河 茵
鲁尔河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 部,处于莱茵河, 利伯河和鲁尔河之 间,有欧洲“十子 路口”之称。

为什么说鲁尔区地 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发达的河运使之 成为东、西欧往 来的必经之地, 也是北欧通向中 欧、南欧的捷径 (4)周边国家 和地区经济发达, 消费能力强,市 场广阔
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以鲁尔区为例
2、根据鲁尔区的知识,说说辽中南工业区工业结构应 该有何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有鞍山、本溪、抚顺、沈阳等多个工业枢纽。
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造船工业
采掘工业
钢铁工业
机械制造
飞机制造
辽中南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从区位条件 来看与鲁尔区有异曲同工之处。
(11111111111112211(1)当地的能源资源较 为丰富:有辽宁的抚顺、阜新等大型煤矿, 有全国较大的辽河油田。 (2)当地铁矿资源丰富:鞍山、本溪铁矿等。 (3)当地的水源较为丰富:区内有全国较大的 河流——辽河,区域内降水较丰富。 但是,水资源仍然较为紧缺,工、农也存在 用水比较紧张的状况。
应注意结合图记忆世界著名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同 时结合资源分布图理解传统工业区发展的物质条件: 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优越的 交通运输条件),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 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 来的工业地域。 这些传统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曾 经起着重要作用。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 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后来经过长 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 下面我们就以德国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 加以详细分析传统工业区的相关知识。

初中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节《元素》PPT课件

初中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节《元素》PPT课件
你知道物质的分类方法吗?
混合物
根据所含 物质种类 是否单一
纯净物
根据物质中所 含的元素种类 是否单一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单质 氧气 铁
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
化合物 水 二氧化碳
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 纯净物
水 海水 二氧化碳 空气 氧气 不锈钢 铁
H2O
CO2
O2
Fe
氢氧化钠 NaOH
氢气 H2
NH4HCO3
不一定,同种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质量不一定相同
相同,同种元素原子电子数相同,电子排布相 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目前已发现的物质 有三千多万种,但是组 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 多种。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 分布并不均匀。
1、地壳中元素质 量含量前五是
氧、硅、铝、铁、钙
认识常见的元素及元素符号
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水 H2O
二氧化碳 CO2 氧气 O2
1、分别含有什么元素? 水中含有 氢元素和氧元素 , 二氧化碳中含有 碳元素和氧元素 , 氧气中含有 氧元素 。
2、尝试从物质的结构角度分析,为 什么说三种物质都含有氧元素?
构成三种物质的分子中都有氧原子
3、尝试给元素下定义
铜 Cu
酒精 C2H5OH
金刚石 C
混合物
钙元素 一类物质的总称
下列哪些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 示一种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C )
A、O B、H2 C、Zn D、N
3、两个氢原子如何表示? 2H (微观意义)
2的含义: 2H: 两个氢原子 H2: 一个氢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
2H2O中两个2的含义?
如果要研究水的性质, 能用这些“水”吗? 应该用什么样的水?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优秀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优秀课件
量是〔 20 〕g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类型
1.根据一定量溶液求溶质和溶剂的量 2.稀释的计算 3.增浓的计算
1.根据一定量溶液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例:在农业生产中,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在配制150kg这种
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
设:需参加 x 硝酸钠固体
〔100 g+ x〕× 20%= 100g×5%+ x
x = 18.75g
答:g 硝酸钠固体。
课堂小结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溶质质量
=
×100%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课堂练习
1.在30℃时,将10g食盐溶解在40g水中,
该食盐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为〔 D 〕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一、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在同样多的水中分别溶解 一汤匙蔗糖和两汤匙蔗糖, 你不难判断那一杯糖水更 甜。但是你知道以下的实 验中那杯糖水更甜吗?
1、在一只盛有40ml水的甲烧杯中参加蔗糖, 搅拌,使蔗糖溶解。 2、在一只盛有50ml水的乙烧杯中参加蔗糖, 搅拌,使蔗糖溶解。 思考: 1、上述所得的两杯糖水,哪杯更“甜〞?判断 依据是什么? 2、如果你的结论是通过计算获得的,你列出的 算式与其他同学一样吗?
稀释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的浓硫酸配制500ml质量分
数为20%的稀硫酸〔密度为〕,稀释时所用水的体积约为


硫酸溶液的质量=500ml ×

【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例题与讲解(含详解)

【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例题与讲解(含详解)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答案:(1)14时前后(2)日出前后(3)7月(4)1月(5)大(6)小(7)降低(8)海洋和陆地(9)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1.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2)气温的观测①观测工具。

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有很多种,如下图所示,不同的温度计测量范围和用途不同。

析规律温度计的种类温度计一般分为液体温度计、空气温度计和感应温度计三类,我们常用的体温计就是液体温度计,最方便的是感应温度计。

②测量方法。

气象站观察和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是离地面1.5米处。

③测量时间和温度的计算。

一般在每天的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和2时观察,把四次结果相加除以4,就得出了一天的平均气温。

如下图所示:点技巧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把一个月的日平均气温相加除以天数,得到的就是月平均气温;把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得到的是年平均气温。

④气温的表示。

国际上一般有两种气温的表示方法,分别是摄氏度和华氏度,我国采用摄氏度表示气温,单位是“°C”。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沸腾的温度是100℃【例1-1】下列关于气温和气温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是指大气冷热的程度B.气温的测量一般每天要进行4次,分别是北京时间的8时、14时、20时和2时C.测量气温的时候,要把温度计放置在离地面1.5米处的室内D.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测量气温的时候,不能放置在室内,要放置在百叶箱内部,这样才能正确地测量空气的温度。

答案:C(3)气温的变化①日变化。

据测量,一天中气温总是在变化,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释疑点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在学习地球运动的时候知道,在12时的时候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此时的光照最强,但是这时候空气中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值,在继续上升,一直到午后2时左右才达到最高值,此后就开始下降,到第2天日出前后达到最低。

《第三单元第二节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学历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第三单元第二节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学历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程学习主题为“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我们将围绕敦煌地区的独特自然景观——风成地貌,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索。

风成地貌是自然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敦煌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成地貌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主要类型;了解敦煌地区风成地貌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2. 技能与操作:通过地图阅读和实地考察,学会识别和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简单的空间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风成地貌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识别和分析风成地貌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测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敦煌风成地貌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新课讲解:介绍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重点讲解敦煌地区风成地貌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3. 地图阅读:提供敦煌地区地图和相关地理信息资料,指导学生阅读地图,识别和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敦煌地区的风成地貌,收集相关资料和照片,撰写考察报告。

5.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实地考察的经历和发现,展开课堂讨论,深化对风成地貌的理解。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风成地貌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风成地貌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践操作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敦煌地区风成地貌的空间分析报告。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2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列表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2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列表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2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列表法)》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2节《解决问题(列表法)》,主要让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多样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列表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和问题解决,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使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学会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运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发现列表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今天要学习的问题:小明有苹果、香蕉和橙子三种水果,每种水果有若干个,问小明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发现可以用列表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讲解列表法的步骤,并示范如何列出三种水果的数量。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例如:小华有铅笔、橡皮和尺子三种文具,每种文具有若干个,问小华一共有多少件文具?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例如:班级里有男生和女生,分别记录男生和女生的数量,然后问班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列表法解决?让学生举例说明,并互相交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

逐渐减化少,树木失去营养源, 资源是一个整体 。一种资源的变
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 、 物种 灭绝等严重问题。
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 整体 发 生变化。
(5)因此,人类在利用资源时,要
有 综合 的考虑和对策。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干候旱
河内水流流文少河
发 肥土育 力壤差 低
少数耐 生物旱(植植物被)
风地蚀貌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 整体的自然环境特征保持一致。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 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 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 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 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 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 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 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 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 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 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肥土 退化
探究性活动:P75
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土地、水、生物、矿产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有整体的观念,要综合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光能 叶绿素
练习:读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回答:
(1)右侧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
阅读教材,思考: 一. 何谓成土母质? 二. 成土母质和土壤有何区别和联系?
(提示:从土壤的物质基础和化学成分上思考)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 成土母质。
岩石 成土母质
土 壤 风化作用 物质基础 矿物养分(氮除外)

第三单元第二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高二第二学期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单元第二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高二第二学期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的真实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壮观景象和实施过程,让学生对工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南水北调工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工程背后的地理原理和区域发展问题。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5.教学内容与过程: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全面深入地讲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和影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安排合理,既有知识传授,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单元第二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高二第二学期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为《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高二第二学期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具有显著性和复杂性,是地理学科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结合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国家重大工程的关注和理解。
2.学生能够理解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重要性,提高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意识。
3.学生能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4.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与南水北调工程相关的任务。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小组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区域进行深入研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式,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元素
一、元素和元素符号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
2、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3、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Ca、Fe、Cu、Mg等
非金属元素:O、H、Cl、C、P等
稀有气体元素:He、Ne、Ar等
4、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O2、H2、C、P 、Fe、Cu等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CuO、MgO、NaCl、NaOH等
5、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如:CuO、MgO
6、在地壳中的分布:O、Si、Al、Fe、Ca
7、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该元素氧元素
例:O 2O:2个氧原子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一个氧原子
固态非金属元素该元素铜元素
金属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例:Cu 一个铜原子
稀有气体元素该物质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