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一资料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 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曹丕以七子为 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 的。从文章的方面来看,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创作 特点。因此,对一个作家来说,往往只能擅长某 一种文体的写作,很难做到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写 得很好。“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所以对文人 来说,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相 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 也”。
春秋时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 曹丕却认为创作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业,它本身就
具有不朽的价值。一个作家,只要投身于文学创
作,不必靠历史家的记载,也不必依附于政治, 他的作品本身就可以使他名传后世。
第四,曹丕在《典论‧论文》还对批评态度 提出来一些重要的意见。他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 中存在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 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要求持一种客观的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他认为 文人应当有自知之明,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 短”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所谓“审己度人”,实际上指的是照顾到作 家不同才性,客观的看到别人的优点的公正的批 评态度。曹丕反对“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的狭 隘态度,也反对文学批评中的“向声背实,贵远 贱近”的陋习。所有这些,都说明曹丕是想建立 一个客观的文学批评标准。他为文学批评找到了 一个初步的大体原则,那就是兼容、公正和实事 求是。
实际的。
《文赋》生动的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 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 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 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 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 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 于一瞬。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75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75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汉末魏晋士人愈来愈关注人物品藻 中的名实问题时,以人才征辟为目 的的清议便开始向辨析玄理的清谈 演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魏晋清谈源于东汉末年以人物品题为主旨的清议,而人物品 题在当时是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
▪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魏晋清谈有着直接的关系,或者说,清谈 就是玄学家言说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萧统《文选》之前,曹丕的文体分类是八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桓范的文体分类是序作、赞象、铭诔三种;陆机则分为十类:诗、赋、碑、诔、铭、 箴、颂、论、奏、说。挚虞分12类,刘勰分33类。而萧统编《文选》,选录先秦 至齐梁130人的作品共700余篇,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 等共39类文体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玄学兴盛与儒道会通
▪ 文学理论批评史在魏晋南北朝走向高峰,这与玄学兴盛、儒道会通以及南北朝佛学 兴盛有着直接的关系。玄学思潮,以及儒道释兼综的文化走向,成为魏晋南北朝理 论批评发展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动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西汉时,朝廷为选拔人才而建立 地方察举制度,从汉高祖、汉文 帝到汉武帝,西汉不少帝王都诏 令天下察举贤良方正的优秀人才。 东汉至魏晋,地方的察举制度基 本上沿袭了西汉的做法。由于人 才的选拔以乡闾的察举为基础, 因此,人物品评和识鉴就显得非 常重要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魏晋玄学经历了正始、竹林和元 康三个阶段。
▪ 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 表,清谈本末有无,以阐发老、 庄、易“三玄”为己任。
王弼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崇尚道家“自然”而超越儒家 “名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名教即自然,以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王弼《周易略例》)
❖ 玄学家把获得超现实而与 自然同体的高妙精神境界 当做人生理想,这种人生 理想又可以借现实之自然 与社会来表征,并非从虚 无缥缈中寻求。
❖ 玄学家提倡“寄言出意、 得意忘言”的文学思想。
❖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思 想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学批评繁荣的原因:
1.分裂混乱的政治格局无法于意识形态上禁锢思想。 2.道家与佛教文化的充分的发展带来新的文化融合。 3.文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小赋与五言诗的流行)。 4.人文自觉带来强调生命个体之自由跳脱的生机。
魏晋之风
以建安七子(196~220,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 王戎及阮咸)和“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惔、王濛、 支遁、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
❖ 第三、高度评价文章的价值与作用。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
尽,荣乐止乎其寿,二者必至之常期,莫若文章之 无穷。” ❖ 对各种文体的价值与作用做出客观的评价。
❖ 《典论论文》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的一篇具 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文艺理论批评的纲领性文献。标 志着以儒学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论的暂时退场与以 玄学思想为指导的新文艺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
❖ 曹丕:四类八体 ❖ 陆机:十类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 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 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 陆机“诗缘情”而不说“诗言志”,开一代风气之先。
❖ 4)文学艺术美的五条标准 ❖应 和 悲 雅 艳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综合使用:①《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文中论及相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

表明他重视文学的态度和将文学独立出来的主张。

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气表示反对。

二、重视文章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

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重要观点。

论文气即才性:把“气”引入文论中。

他以为作家的气质、个性能够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各有所长。

四、论文体的区分:提出“文本同末异”之说。

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实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②《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

陆机是研究我国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的人。

《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并描述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

这是《文赋》对我国文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

二、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他概括地提出创作过程的心态特点是内视和神思,这是他在文学理论上的重要建树之一。

三、构思中的灵感:认为创作者灵感的潜意识表现为突发性和不受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

陆机论述了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灵感的心理特征,以及灵感的根源,特别注意并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

这也是他对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③《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完整且结构严密的文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全书着重探讨者有:总论,即全书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文体论,系统而周密地详论文体的分类;创作论,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与质的关系,以及写作技巧等;批评论,评论前代文风及作家成就,并探讨批评方法。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三是提出了文体论。首先区分了不同文体的 特征:“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 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一划分 方法虽比较粗疏,但大体划定了后世通行的 广义的文学的范围。而其中特别标举的“诗 赋欲丽”的主张,强调了文学对华丽形式的 要求,既是曹丕本人诗赋实践的理论反映, 也代表了建安文人共同的文学观念。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最后一篇为全书的 自序,说明自己创作这部书的目的和部署的 意图。按《序志》的说明,全书可分为上、 下两编。前二十五篇为上编,主要论述文学的 基本问题及各种不同文体的历史发展状况; 后二十五篇为下编,着重论述有关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发展、作家的才能与 修养等理论问题。全书精心结撰,组织严密, 自成系统,体大思精。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许多品评诗文的篇 章和著作,综观此时文艺理论发生、发展的 历史,也可窥见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 曹丕《典论做太子 时期。全书已不传,今只存《论文》和《自 叙》二篇。《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的一篇文学理论与批评专论,在文学批评史 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篇制虽短,但已涉及了 文学理论批评的几个重要方面。
二、 陆机《文赋》
陆机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篇比较系统和全面的 论著,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 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 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文不 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陆机认为构思是创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作 家构思,必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构思中要有 想象,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 内,挫万物于笔端”,善于捕捉客观世界的形象 诉诸文字。
四是关于文学批评。阐明了文人之间的关系, 认为由于各种文体特点不同,除少数通才能 备其体,一般说来作家不能兼擅,不应“各 以所长,相轻所短”,批评了“文人相轻” 的古来陋习和“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等文坛 不良风气。对"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给予恰如 其份的评价。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二)阅读材料
1、涂光社:《原创在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2、蔡钟翔:《<典论·论文>与文学自觉》,《文学评论》
1983年第5期。 3、蒋述卓:《说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
可编辑ppt
13
第二节 陆机《文赋》
可编辑ppt
14
陆机简介
•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远祖陆绩为汉末著名的经学大师
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 刘勰《文心雕龙》,对曹丕文体论的继承和发展。
• “诗赋欲丽” 主张,认识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特 的审美特征,推动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更加重视艺术美。
可编辑ppt
11
四、批评论
1、批评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与方法
• “文人相轻 •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2、创作的繁荣
(1)作家:建安三曹、七子,西晋三张、二陆、两潘,东晋陶渊明, 南北朝谢灵运、鲍照、庾信以及萧氏父子 (2)文体:五言诗,山水田园诗,玄言诗,宫体诗,辞赋、骈文、小 说、北朝民歌
可编辑ppt
2
第一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 《典论》/《自叙》、《论文》 • 现存的第一篇评论文学和作家的专论 • “建安七子”: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
• “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知与能,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可编辑ppt
16
二、艺术创作论
(一)创作发生论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 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 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三.魏晋南北朝(一)玄学兴起、文学观念变迁儒学衰落,玄学兴起。

政治上的动荡引起文人新的追求,汉末农民战争打破贵族豪强的统治。

学术思想的更新引起文人对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的重新思想。

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给这些文人精心著文提供了物质基础。

追求不朽的魏晋文学繁荣的潜在的心理动机。

1.创作主题变化:由社会政治主题变为个人内心世界。

2.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

3.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研究。

4.玄学的无有体用思想在认识论上以寄言出意、得意忘言为基本方法。

*(二)曹丕《典论·论文》1.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

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2.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有关文章价值观的论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在这里,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把文章提到了立德、立功更重要的地位。

这种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思想的突破,它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文体说(四科八种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分文章为四科八种。

这是一种风格上的不同。

而决定这种风格差异的,有的是从内容上说的,有的则是从形式上说的,并不是从一个标准出发来分的。

这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4. 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

*(三)陆机《文赋》1.“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问题:
一.文学和现实的关系:
认为文学是现实的反映,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坚持唯物 主义观点,情以物迁,辞以情以。作者感受来源于客观事 物,事物变化产生感情变化,从而产生文章,物——情— —辞。事物是指自然物体,“时运交移、质质代高……故知 歌瑶文理,事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也。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先秦西汉虽有许多文学作品,但未从学术中独 立出来,所以虽有片段评论,却无专评,到建 安时期,文学开始从学术中独立出来,有人专 门从事文学创作。另外,东汉末,魏晋初品评 人物风气很盛,于是从论人扩及到论文,于是 便产生了自觉的文学批评,注意对作品评论, 专门的评论文章产生。如:《典论-论文》, 还有他的《与吴质书》,植《与杨德祖书》。
二.论文气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气:作家个性、气质、
风格。反映建安文学向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三.论文体:
丕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种:“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气名*尚实,诗赋欲丽”。
四.论文学批评:
他认为文批要克服两种错误观念:“常人贵远贱近,向声
背实;文人相轻,*于己见,谓即为贤。”
01
《文心雕龙》
02
文心:“夫文心者,言 为文之用也。”文学思 想、文学理论。
03
雕龙:雕刻无改。象雕 龙一样优美的文学思想。
01
由50篇文章组成,按内 容分为四个部分:
03
问题论:(20篇)如 《明诗》《乐府》等,每 一篇说明文章体裁的发展 经过,举出例子说明,解 释体裁的特点。
05
批评论:(17篇)是文 学史也是作家论,对文学 批评方法专门作了探讨。 如《知音》《时序》等。
22% “ 文 气 ” 是 天 生 的 , 不 能 改 变 ,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这种分析和评价 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 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重视人情、强调文以载道等思 想,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 从文学创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这种独立性对后 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系统 化。
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 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 对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有所涉猎, 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世的 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资源。
对世界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01
提供了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关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为 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丰富了世界文学批评的宝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 宝,也是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丰富了世界文学 批评的宝库。
详细描述
《文心雕龙》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全书共50篇,分为“文”和“心”两部分,系统地论述了 文学的本质、起源、功能、文体、创作、批评等方面,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品》的诗歌批评思想
总结词
《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部重要的诗歌批评著作,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玄学清谈的文学观

魏晋文学史

魏晋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1、局势:战乱和分裂。

▪2、思想: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3、文化:多种艺术的繁荣(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4、文人的处境:对避世、自适的追求与在官场中的沉浮。

(除陶渊明外,南朝几乎无一个著名诗人曾脱离政治)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总特征▪1、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观念的自觉。

(本时期文学最重要的特征)▪2、文学集团、家族与创作个体的贡献及其不同的历史价值:对文学技巧的推动和对文学精神的确立。

(邺下文人集团、三曹、二陆、两潘。

陶渊明、左思、鲍照)▪3、哲学推动着文学的发展:玄学、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玄言诗、山水诗、永明体)▪4、南北文化的不平衡与文学的发展及风格的差异:南方清绮,北方质朴。

▪5、文学体式的发展与新拓:五言古诗的登峰造极、抒情小赋的骈俪化与骈文的兴盛;近体诗的出现、七言古诗的新变、小说体式的发展。

▪6、文学主题的集中与拓展:从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到山水主题、边塞主题、艳情主题等。

▪7、对文学技巧的探寻及其演进:永明体对声律的探求、南朝文人对民歌技巧的吸取,藏头诗、咏物诗等。

三、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1.文学批评的兴盛是文学自觉得以实现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文学自觉的具体表现。

2.本时段的文学批评最少包括三种形态:理论的表述、总集与选集的编撰及创作的实践。

3.文学自觉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

▪本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著作与总集:▪标志文学自觉开始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选》是本时期最有影响的总集。

▪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最重要的一点)文学自觉的表现:①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②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③文、笔之辨。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三)《文心雕龙》书名的含义
(四)《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於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於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於知音,耿介於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一)十体分类法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比较“四科八体”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诗缘情而绮靡”
1、思想来源
《毛诗序》:“吟咏情性。”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曹丕:“诗赋欲丽。”
1、艺术想象的展开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集中精力,心境澄明,即要有虚静的心态。 艺术想象的特点: 一是不受时空的限制,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二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2、艺术形象的成
“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在想象活动中不断交融,艺术形象逐渐构成。 语言传达 广泛搜求语言,“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具有独特的个性。
(五)《文心雕龙》的研究状况
二、《神思》篇的艺术想象论
“神思”一词出现于汉代,本意指人的精神活动和思维方式。 魏晋南北朝,文人普遍用“神思”表示艺术想象。 《神思》描述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心理状态、情感因素、构思想象与语言的关系,以及作者平时的积累与文思开塞的关系等方面问题。
(一)艺术想象是自由的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第一节、曹丕的《典论·论文》《典论》的《论文》这一篇是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论,它对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建安时代,由于政治社会状况及时代思潮的变化,文学创作非常活跃,文学创作的自觉精神有显著的提高,再加东汉桓灵之世品评人物的清议风气的影响,品评文章的风气也逐渐形成。

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在这种风气中产生的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典论·论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其一,肯定了文学的地位,他不像汉朝的帝王把作家当作“倡优”,把辞赋比为“博弈”,而是对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论文》认为“文章经国之大事,不朽之盛事”,把文学的地位提到了有助于治理国家大业的高度。

并且鼓励文人们更积极地创作,希望他们不要“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这是很有远见的。

他这一论点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建安时代作家的创作自觉精神,对文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二,强调作家要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风格。

认为“文以气为主”,曹丕所说的“气”,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独特的风格。

又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至于引气不刘,巧茁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也就是说创作的个性和风格,从形式上是学不到的,必须靠自己平常修养。

他以清浊为形容,以音乐的引气巧拙为比喻来看。

东汉清议论人的品性有清浊之分,所以论文也就“清浊有体”了。

才有巧拙,性有清浊,所谓“孔融体气高妙”,“公斡时有逸气” (《与吴质书》),就是指他们的文章中表现了清高、俊逸的才性。

他讲文艺重视清高、俊逸,和后代批评家所说的“建安风骨”的观念正是相通的。

气的概念虽然不确切,但是他所探索的问题却接近我们所说的作家个性和风格的问题。

文气观点的提出正反映了建安文学向个性化发展的析趋势。

其三,将文学体裁区分为四类,并对每一类的特点都加以了说明,他说:“夫文本同而末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一、第一篇文论专文:曹丕《典论论文》二、创作论的系统探索:陆机《文赋》三、中国文论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刘勰《文心雕龙》四、五言古诗的历史总结:钟嵘《诗品》五、几个重要的问题:形式美、文笔之分和声律论☆第一篇文论专文:曹丕《典论论文》。

一、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二、文体论。

1、文体的分类与风格要求。

虽然简略,但标志了认识的深化。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文体与作家才能之间的关系。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三、作家论:气与才。

1、气。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气的含义:文之气:文章的风格。

人之气:人的创作个性。

认识到了创作个性和风格的重要性,是魏晋个体觉醒思潮的产物。

同时认识到了作者创作个性的不同决定了文章风格的不同。

但把创作个性看成是“不可力强而致”,则有神秘化的倾向。

2、才。

唯通才能备其体。

四、价值论。

1、社会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个体意义。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一)动荡的时局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

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

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二)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

约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权利。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曹丕将文体分为八目四科(八种四类)
八 目 ( 八 种 )
无 韵 之 笔 有 韵 之 文
奏 议 书 论 铭 诔 诗 赋

理 实
言偏 形于 式语

想偏 内于 容思
四 类 ( 四 科 )
• “文本同而末异”的理论意义: • 1、曹丕综合提出各种文章体裁与风格的关系
问题,这在批评史上尚属首次。这种因风格异
• 3、佛教的盛行


魏晋时期是宗教崇拜的时代。
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老子的贵无哲学, “无”正好与佛教的“一切皆空”相似。 刘勰:“动极神源,其般 若之绝境乎!”,即谈玄学的 “贵无”。 “无”与“空”的相通是 玄学与佛学之融合的重要表现。
•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
佛 •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佛教传入之初即与中国的神仙方术思想结 合,佛法与道术相混。因为佛教宣扬无为无欲, 精灵起灭,中国人常常视佛为仙,视佛法如道 术。 汉代佛教被称为“佛学 方术化”时期,与此相衔接 的则是魏晋佛教的“佛学玄 学化”时期。
• “备善”和“相轻”: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 也‛。 例子:“傅毅之于班固,仲伯之间耳,而固 小之。‛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 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亦良难矣!‛
• •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曹丕用丽来概括诗赋的风格特征较为准确地标示出了文章与文学在语言风格上的区别指出了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形式美表明了那个时代文论家对文学独立和文学自觉的体认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批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批评教学⽬的和要求:了解掌握儒道佛三教会通时代⽂学批评的主要著述和特点;了解曹丕“⽂⽓”说、⽂体论、⽂章价值论和⽂学批评态度;了解掌握《⽂赋》作为⽂学创作专论的基本内容;了解掌握《⽂⼼雕龙》的基本思想体系和主要⽂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钟嵘、萧统主要⽂学批评思想。

教学重点:《典论·论⽂》、《⽂⼼雕龙·知⾳》《诗品序》《⽂选序》教学难点:《⽂赋》《⽂⼼雕龙·神思》教学学时:8学时第⼀节概述从东汉帝国到李唐三朝的建⽴,期间400年,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化、⽂学、⽂论的发展,有了⼀些鲜明的特征:1.社会⽣活急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短暂的和平,局部的安定,整个社会⼀直处于永⽆休⽌的战祸、饥荒、动乱之中。

北朝:中原⼗六国此起彼伏,战乱不已。

南朝:江左(宋齐梁陈)也是军阀更替,朝代迭变。

2.⽂化思想上的⼤分化⼤解放。

社会动乱打破了两汉时期儒学独尊的局⾯,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次⽂化思想⼤分化⼤解放。

标志是:(1)⼠⼤夫们在很⼤程度上打破了儒家经学的束缚;(2)宗⽼庄、喜清谈的⽞学风靡⼀时;(3)佛教(在汉末年传⼊)的发展到了⿍盛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家并⽴互补的格局。

3.“⽂学的⾃觉时代”(鲁迅语),⽂学有了长⾜的发展,进⼊了“⽂学的⾃觉时代”,标志是:(1)⽂学观念的深刻变化,这时候,⼠⼤夫们有的专门从事写作,可以区别“吟咏情性”的⽂学和“经世致⽤”的儒家经学。

同时,⼈们对⽂学特性的认识趋于成熟,狭义的⽂学概念确⽴。

(2)⽂学流派众多,⽂学集团兴起,⽂学题材⽇渐丰富。

①建安——正始——太康——元嘉——齐梁②以曹⽒⽂⼦为代表的邺下⽂⼈集团,实是建安⽂学集团、“建安七⼦”,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四友⽂⼈集团,以沈均、谢眺为代表的⼋友⽂⼈集团。

③题材:出现了⽞⾔诗、⼭⽔诗、⽥园诗、宫体诗等4.⽂学批评发展达到⾼峰(这是中国古代⽂论发展史上的第⼀个⾼峰)标志如下:(1)⽂学从⼴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的⼀个门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自东汉末年至隋唐之际,历时约400年,其间并未出现长期的统一政权。

由于这个时期文学环境的复杂多变,产生了独特的文学批评现象。

本文将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批评家与批评思潮、批评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那个时候,著名的文学家曹操提出“骈文破体”论,对汉魏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严格的批判。

此后,文学批评便逐渐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如王逸、郭璞、孙楚、谢灵运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汉魏时期的文学作品上,如《世说新语》、《毛诗》、《诗经》等。

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格调、使用的词汇以及创作手法等。

在这个阶段中,江东文化明显地和北方士族文化拉开了距离,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差异。

后期的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是当时的文学现实,如文人士族的毒瘤祸端、朝廷之怠慢等。

此外,此时的文学批评家们也更加注重作品的价值判断,如《文心雕龙》由刘勰所撰,在这本经典的文学批评著作中,刘勰提出了许多创作技巧以及作品的价值评估标准,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依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呈现出独特的思潮和流派,如“阳羡派”、“水部派”、“金门派”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理念和批评标准。

“阳羡派”由谢青年所领导,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个性表达,注重情感和感性的创作;“水部派”以谢灵运、孙楚为代表,主张“建安新韵,北省旧风”,即注重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金门派”则主张“分明荣污,有来有往,其于天下锡之以厚名也”。

他们认为文学创作应遵循规范,应提高审美标准,严格控制自己的创作素质。

在批评内容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批评家们主要涉及到作品的情感表达、文学异同、创造力等。

这些批评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环境,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雖離方而遯圓(方圆,指法度规矩,不为固然法 度所拘),期窮形而盡相。 • 故夫誇目(逞于目)者尚奢(张大文辞,文辞铺 陈之美),愜心(快于心)者貴當(当于理), 言窮(极、尽,穷尽文辞之巧)者無隘,論達 (立论通达于理)者唯曠(境界昭旷)。 •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清楚明确),碑 披文以相質(与质相称),誄纒綿而悽愴,銘博 約(意义广大深刻,文辞简约)而溫潤,箴頓挫 而清壯(讥刺得失的文体,故而顿挫清壮),頌 優游(从容宽裕)以彬蔚(文辞华茂),論精微 而朗暢,奏平徹以閒雅,説煒曄而譎誑。
曹丕、曹植
典论· 论文
•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 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 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 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 不自見之患也。
•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 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 應瑒徳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 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 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已以度 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 曹丕采取先抑后扬的方法,指出文人相轻的普遍 现象,并称赞建安七子能“以此相服”。 • 这里不提曹植,或许可以理解为不只以文人视之, 但是为什么不提杨修、丁仪等人?杨承鲲《建安 七子集序》:“子桓作《典论》而不及厥弟,至 修、仪辈,稍涉惎怨,亦黜不录。嘻!妒哉!”
• 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抱景者咸叩,懷響者 畢彈。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或本隱以 之顯,或求易而得難。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 鳥瀾,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 凝思,眇衆慮而為言。籠天地於形内,挫萬物于 筆端。始躑躅於燥吻,終流離于濡翰。理扶質以 立幹,文垂條而結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 在顔。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歎。或操觚以 率爾,或含毫而邈然。 • (这一段谈行诸笔端,具体写作的情形。)
• 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 游萬仭;其致也,情曈曨(欲明也)而彌鮮,物 昭晰(明也)而互進,傾(罄,尽)羣言之瀝液, 潄(玩味)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 而潛浸(措意置境,当极高深,上安流于天渊, 下潜浸于下泉)。於是沈辭(意所不及置辞,) 怫(艰难)悦(顺畅,由艰难而顺畅),若游魚 銜鈎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聨翩,若翰鳥纓繳而墜 層雲之峻。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写出 前人未有的篇章)。謝朝華于巳披,啟夕秀于未 振。觀古今之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 这一段还是在艺术构思阶段,想象、情绪、物象、 潜语言。
• 盖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夀 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 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 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 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後。故西伯 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隠約 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 賤尺璧而重寸隂,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 不強力,貧賤則懾于飢寒,富貴則流于逸 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 逝于上,體貎衰于下,忽然與萬物遷化, 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幹著 《 論 》 , 成 一 家 言 。
曹植《与杨德祖书》
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 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 吾雖薄德,位為蕃侯,猶庻幾戮力上國,流惠 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 為勲績、辭賦為君子哉? 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將采庻官之實録,辯 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雖未 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 (曹植重在实际功业,故而云“辞赋小道”,即 使不能建立功业,转而著述,也重在对现实政 治、道德有直接关切的文章,而非辞赋。)
陆机《文赋》
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其 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 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 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 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 所由。他日殆可謂曲盡其妙。至于操斧伐 柯,雖取則不逺。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 辭逮。蓋所能言者,具于此云爾。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遵四時以歎 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 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喻人之获罪而 心怀丧亡之忧),志眇眇而臨雲(喻人之 得意而获高位之喜。两句言人生的两种不 同遭遇)。詠世徳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 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写作的根本修养和写作动机。
•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 • (什么是“齐气”?《文选》李善注:“言齐俗 文体舒缓,而徐干有斯累。”是褒是贬?) • 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 思》,幹之《玄猿》、《漏巵》、《圓扇》、 《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 是。 • 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儁也。應瑒和而不 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 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 善,扬、班儔也。(这一段和上面阐述角度有 异。)

• 伊兹事之可樂,固聖賢之所欽。課虚無以責有, 叩寂寞而求音。函綿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愈深。播芳蕤之馥馥, 發青條之森森。粲風飛而飙豎,鬰雲起乎翰林。 (末二句,有文采飞扬,驰名翰林的意思。) • 可乐。所钦。 •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 辭程才以效伎(文辞应量度作者之才而效其技 巧),意司契而為匠(契,纲要、大纲,作者 的意,主持一篇的纲要而成为构造成篇的工 匠)。在有無而僶俛,當淺深而不讓(写作诗 时,当若有若无之际,则需勉强以求其有;当 可浅可深之际,须勇进以求其深)。
• 常人貴逺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已 為賢。 • 夫文本同而末異:盖奏、議宜雅,書、論宜理, 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 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文体分类,文体 的风格规范。) • 为什么能之者偏也? •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 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 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这个气,不是天地之气,而是人主体内在气质 禀赋。)(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需要天赋的,而且 平时的训练要和自己的禀赋相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