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学生版+教师版)

合集下载

第一部分专题一第17篇鱼我所欲也课件——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一第17篇鱼我所欲也课件——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一箪(dān)食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运用对比论证,把“乡为”和“今为”对比,使说理更加清晰。
现在是和平年代,所以“舍生取义”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因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
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辟:同“避”,躲避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蹴(cù)尔而与之
运用对比论证,把“乡为”和“今为”进行对比,使说理更加清晰;使用排比 乞人不屑也 认为不值得
【甲】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 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 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出自《墨子·贵义》
难。现在是和平年代,所以“舍生取义”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析错:D 项错误。在今天,在一定条件下,“舍生取义”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七、素养提升 1.[课内探究]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 ,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答案示例:一身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血洒秦宫,慷慨就义;大义凛然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的千古绝唱,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做了最好的诠释。他们无不是舍生取义 的楷模。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1.《论语》是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及 编撰而成。

它以 为主,记录了 。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共 篇。

2.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 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 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 ”。

二、内容简介。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字音字形论.语( ) 说.( )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也 逾.( ) 罔.( ) 殆.( ) 一箪.食( ) 曲肱.( ) 笃.志( )四、朗读节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以/乐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以/乐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也?”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也?传/不习也?”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懈怠。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以在/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之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中矣。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3.不以君子..也4.吾日三省...吾身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也6.传.不习也7.三十而立.8.四十不惑9.不逾矩.. ;10.温故.而知新.; 11.学而不思则罔.; 12.思而不学则殆.13.可以为...师矣 ; ; 。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重点文言文》考点梳理(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重点文言文》考点梳理(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重点文言文》考点梳理(含答案)七至九年级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题汇总三峡一、重点词语解释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二、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三、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3.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理由一: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二: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陋室铭一、重点词语解释1.谈笑有鸿儒鸿:大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6.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7.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金经:佛经9.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0.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11.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二、理解性默写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4《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4《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学生版)一、作者作品本文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

列子,名,又名 ,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章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

它的特点是:。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

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四、字音字形万仞( ) 冀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雍南( ) 陇断( ) 惩山北之塞(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年且.九十且: (2)惩山北之塞.塞: (3)出入之迂.也迂: (4)聚室.而谋曰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 (6)杂然..相许.杂然: 许: (7)妻献疑..曰献疑: (8)以君..之力以: 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损: (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 (11)且焉..置土石且: 焉: (12)投诸.渤海之尾诸: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夫: (14)叩.石垦壤叩: (15)始龀.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2019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内容预览: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相顾惊疑② 连亘六七里③中有楼若者④惟危楼一座⑤裁如星点⑥或凭或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依据是什么?5.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专项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7篇 《醉翁亭记》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专项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7篇  《醉翁亭记》

第17篇 醉翁亭记
句子翻译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 特殊用法 “风霜高洁”运用并提的修辞手法,即“风高霜洁”。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易错点 三个“乐”的词性依次是动词、动词、名词。
第17篇 醉翁亭记
句子翻译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 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下降,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特殊用法 “风霜高洁”运用并提的修辞手法,即“风高霜洁”。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游人)的 快乐为快乐。 易错点 三个“乐”的词性依次是动词、动词、名词。
14.临溪而渔 15.泉香而酒洌 16.山肴野蔌 17.杂然而前陈者 18.宴酣之乐 19.弈者胜 20.觥筹交错
渔: 洌: 蔌: 陈: 酣: 弈: 觥: 筹:
第17篇 醉翁亭记
实词释义
14.临溪而渔 15.泉香而酒洌 16.山肴野蔌 17.杂然而前陈者 18.宴酣之乐 19.弈者胜 20.觥筹交错
尤: 尤其,特别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回: 曲折、回环 辄: 副词,总是 寓: 寄托 霏: 弥漫的云气
第17篇 醉翁亭记
实词释义
8.云归而岩穴暝 9.野芳发而幽香 10.佳木秀而繁阴 11.山间之四时也 12.至于负者歌于途 13.伛偻提携
暝: 芳: 秀: 四时: 负者: 伛偻: 提携:
渔: 捕鱼 洌: 清 蔌: 菜蔬 陈: 陈列,摆开 酣: 尽兴地喝酒 弈: 下棋 觥: 酒杯 筹: 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7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7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中考语文

重难点突破
难点一:句子翻译
1.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2.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
“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课本知识整理
【思维导图】
课本知识整理
重点句子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关键字:通:顺利。 和:和睦,和乐。 废:荒废的事业。 具:同“俱”,全,都。 兴:兴办。 【句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关键字:属:同“嘱”,嘱托。作:写。以:表目的。记:记述。之:代词,指重修 岳阳楼这件事。 【句译】滕子京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关键字:观:看。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优美的。状:景象,景色。 【句译】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这一个湖上。
,揭示个性特征。
重难点突破
难点四:启示感悟型
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
想和生活实际来谈。
答题要求:
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
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
③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什么启示
重难点突破
难点三:拓展延伸
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
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和分册练习(人教七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和分册练习(人教七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和分册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下册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 )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 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5)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名词作动词,以……为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

第(1)题“更”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解释为“重新” 的意思。

第(2)题中的“与”,兼有异读字和通假字的特点,解释为“同‘举’,推举”的意思。

第(3) 题中的“拂”,兼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特点,解释为“同‘弼’,辅佐”的意思。

第(4)题中的“卑鄙”, 属于古今异义,解释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

第( 5)题中的“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

第( 6)题中的“美”,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 解释为“以……为美”的意思。

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乃石性坚重 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解析】A 项中的“乃”,前者是“是”的意思,后者是“居然,竟然”的意思。

B 项中的“以”,前者是“拿、用”的意思,后者是“按照”的意思。

C 项中的“之”,前者是复指代词,可解释为“这”,后者是“的”的意思。

D 项中的“且”,前后均为“将、将近”的意思 名师提醒1. 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 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 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 “其”“何”。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堤一痕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 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 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 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节选自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①朔:农历每月初一。②葩:花。③烂然:颜色明艳美丽。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 分)
A.绝湖哀中转人久绝鸟.声俱绝.
B.大余天强大.寒饮三,大砚.白冰坚而别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文言文篇目及备战演练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第17篇 湖心亭看雪
一、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 点,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 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①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 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 断绝,寂寥凄清。②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全六册课内16篇文言文通关测试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全六册课内16篇文言文通关测试汇总

课内文言文通关测试(一)论语十则一、名句过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

”(《卫灵公》)二、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和言行的一部书,共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指子。

孔子,名,字,时期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3、时习:4、说:5、愠:6、君子:7、吾:8、日:9、三省:三,泛指10、信:11、传:12、温故而知新:13、罔:14、殆:15、女:16、是知也:是,知,通17、见贤思齐焉:18、弘毅:19、凋:20、其恕乎:其,恕,指儒家的三、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附加练习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态度的句子是③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是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桃花源记一、名句过关: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层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之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考语文专题17九上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中考语文专题17九上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九上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一、(2022山东东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乙)①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②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②,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③;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苟全⑤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④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⑥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⑦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⑧,曰:“乐哉游乎!”⑤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⑨注:①餔,吃。

啜,喝。

糟,浊酒。

醨,薄酒。

②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

③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

④比,连续,常常。

登,丰收。

⑤苟全,大致完备。

⑥庶几,表希望或推测。

⑦卢敖,秦时人。

遁,隐居。

⑧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

文言文中考复习过关卷教师

文言文中考复习过关卷教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师卷)(一)《论语》十则一.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子曰:学而时(时常,按一定的时间)习之,不亦说(通“悦”,高兴,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这里指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子曰:由,诲女(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聪明)也。

子曰:见贤思齐(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之,在其中,在里面)。

择其善者而从(学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谢)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施加)于人。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能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班级姓名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二、生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逾()矩()罔()殆()哉()箪()陋巷()堪()肱()笃()志陬邑()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说:朋:愠:君子:2.译文: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三省:省;。

三:忠:信:传: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立:惑:逾:矩: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字词解释:故:知新:可以:。

以:为: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1第五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

罔:殆: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字词解释:贤:箪:堪:乐: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第八章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水:肱:于: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逝:斯:舍: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匹夫:。

夺:12.译文:3. 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字词解释:博:笃:切:仁: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多学、多思、多问)四、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二)古今异义词语1. 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今义:表示确数)2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4.传不习乎传:5.饭疏食饮水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

以……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2.志志于学为人谋而不忠乎博学笃志/不可夺志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而:温故而知新 4 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博学而笃志乐亦在其中矣乐趣三十而立回也不改其乐乐趣5.之:书中自己总结(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六)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6.三十而立五、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1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2、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缘溪行缘:2、落英缤纷落英:3、甚异之异:4、豁然开朗豁然:5、俨然6、阡陌交通交通:7、黄发垂髫8、怡然自乐怡然:9、具答之具:10、咸来问讯咸:11、率妻子邑人妻子: 12、绝境13、不复出焉复:14、无论魏晋无论:15、延至其家延:16、处处志之志:17、欣然前往欣然:18、无问津者津:19、便扶向路。

扶:;向:20、便要还家。

要: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22、欣然规往。

规:23、寻病终。

寻:二、翻译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1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三、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四、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1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3、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文分析: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