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节选)

合集下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1、简述多重耐药菌(MDR)的定义和背景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MDR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更高的病死率。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也对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制定并执行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效预防与控制策略,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我国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建议。

2、多重耐药菌感染对全球和我国公共卫生的挑战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多重耐药菌(MDR)感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MDR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疾病负担和死亡率,也对全球医疗体系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等多种因素,MDR感染形势尤为严峻。

MDR感染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冲击。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频繁,MDR感染极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传播。

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MDR感染更容易爆发流行,给当地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

MDR感染给我国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

然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MDR感染率不断上升。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对MDR感染的防控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MDR感染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加强MDR感染防控工作,提高公众对MDR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措施,是当前我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MDR感染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2021版: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2021版: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2021版: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全文)摘要:耐药菌的传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耐药问题日益加剧,给医疗卫生造成极大负担。

加强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和诊疗能力建设是医疗机构防控耐药菌感染传播的重要内容。

本共识分析当前临床重要耐药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现状,并提出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的专家推荐意见,旨在提高防控意识,规范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明确防控流程。

关键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耐药机制感染防控耐药监测医院感染在过去的二十年,抗菌药物耐药病原菌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威胁。

根据《中国抗菌药物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19)》[1]公布的数据,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a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System, CARSS)2018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M)、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PM-R-PA)、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IPM-R-AB)的分离率已达30.9%、1.8%、1.4%、10.1%、18.4%和52.6%。

各种病原菌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且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医院内患者尤其是免疫缺陷患者往往是泛耐药菌的易感人群。

泛耐药菌感染者和定植者均是传染源,医务人员也可能因为泛耐药菌的定植而成为新的传染源,导致在一定范围内的暴发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已提出综合防控措施,包括病原菌监测、手卫生、接触预防、患者隔离、环境消毒等措施[2-4],但国内尚缺乏完善的、针对中国自身国情的临床重要耐药菌综合防控措施技术体系。

本共识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涉及通用策略和个性化策略,供临床参考。

1 术语定义1.1 耐药(resistance)微生物对临床治疗(常规)使用的关键药物的敏感性减弱、丧失[5]。

2020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完整版)脓毒症(S e ps is)是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的症候群,是一个高病死率的临床综合征。

脓毒症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给医疗卫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有学者对1979~2015年27个发达国家的成人脓毒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相关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发生率为年288/10万,而近10年间脓毒症发生率为年437/10万,病死率为17%;严重脓毒症发生率为年270/10万,病死率为26%。

很多脓毒症相关研究未纳入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有分析显示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脓毒症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

我国脓毒症发病率研究绝大多数也是来自ICU住院患者。

2020年一项针对全国44所医院ICU的研究报告显示,ICU脓毒症的发病率为20.6%。

与发病情况相似,脓毒症的病死率数据也多来自I CU患者。

上文提到的IC U多中心研究中,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为35.5%。

严重脓毒症病死率高达50%及以上,该研究还发现符合S e psi s 3.0和S e ps is 2.0诊断标准的患者二者之间病死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严重脓毒症的住院病死率18.4%~35%之间;而在美国,脓毒症的病死率(由IC D-9-CM定义)从1979~2000年有所降低,从27.8%降到了17.9%。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相关研究中脓毒症的病死率高于发达国家。

一项基于人口的脓毒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015年全国有1025997人死于脓毒症,占总病死率的12.6%。

另一项对2006~2016年的759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数据显示的病死率也高达36.6%。

虽然正确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一环,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他积极性辅助治疗,如液体复苏、免疫调理、营养支持治疗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脓毒症进一步加重,发展成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耐药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耐药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耐药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

背景
耐药细菌在医院感染中越来越常见,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
挑战。

为了提高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水平,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
以下的共识。

共识内容
1. 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建立,并确保其有效运作,以
便制定和监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措施。

2. 推广和加强手卫生的重要性,包括正确的洗手和手消毒技术,并提供培训以确保医护人员的遵守。

3.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意识和
知识水平。

4. 严格遵守使用抗生素的指南和政策,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尽
量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5. 增加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力度,确保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正
确消毒和灭菌。

6. 鼓励患者遵循医院的感染预防措施,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

7.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并采取措施控制和防止感染的扩散。

结论
通过实施以上的专家共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减少耐药细菌的传播和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这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出处:XXX感染控制论坛)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

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1概述1.1定义及临床常见类型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和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

临床常见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

1.2风行病学不同监测网、地区、医院以及统一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期间MDRO的监测结果都可能存在差别。

CHINET三级甲等医院监测结果显示:MRSA检出率在2008年之前持续上升,最高达73.6%,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为51.7%,2013年为45.2%;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0.6%、3.6%,2013年分别为0.2%、3.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56.3%、43.6%,2013年分别为54.0%、31.8%;XDR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XDR鲍曼不动杆菌(MDR-AB)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 1.7%、21.4%,2013年分别为2.0%、14.6%。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1)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1)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

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1 概述1.1 定义及临床常见类型多重耐药菌(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XDR)和全耐药(PDR)。

临床常见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

1.2 流行病学不同监测网、地区、医院以及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时期MDRO 的监测结果均可能存在差异。

CHINET三级甲等医院监测结果显示:MRSA 检出率在2008年之前持续上升,最高达73.6%,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为51.7%,2013年为45.2%;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0.6%、3.6%,2013年分别为0.2%、3.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56.3%、43.6%,2013 年分别为54.0%、31.8%;XDR铜绿假单胞菌(XDR-PA)和XDR 鲍曼不动杆菌(XDR-AB)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1.7%、21.4%,2013 年分别为2.0%、14.6%。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共识(ppt)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共识(ppt)
•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
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 菌科细菌)
•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
• 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如氨基糖苷修饰酶; • 药物到达作用靶位量的减少,包括外膜孔蛋白通透性下降及外排泵的过度表达
等。 • 如MRSA 的耐药机制主要为携带mecA基因编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与β
的作用,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阻碍细胞壁肽聚糖层合成,从而产生耐药。 • VRE 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多数是由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耐药基因簇引起
MDRO 主要感染类型与危害
• MDRO 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 (1)老年; • (2)免疫功能低下(包括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的患
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接受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
• (3)接受中心静脉插管、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等各种侵入性操作; • (4)近期(90d内)接受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 • (5)既往多次或长期住院; • (6)既往有MDRO 定植或感染史等。
的。产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 • 细菌的耐药基因在细菌间传播造成的耐药,如携带多重耐药基因的质粒在肠杆
菌科细菌间传播的耐药。
医院内MDRO 的传播源
• 医院内MDRO 的传播源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传播源。 • MDRO 感染患者及携带者是主要的生物性传播源。 • 被MDRO 污染的医疗器械、环境等构成非生物性传播源。 • 传播途径呈多种形式,其中 • 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MDRO 医院内传播的最重 • 要途径;咳嗽能使口咽部及呼吸道的MDRO 通过 • 飞沫传播;空调出风口被MDRO 污染时可发生空 • 气传播;其他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也可导致 • MDRO 传播风险增加。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本增加。
中国现状
中国是多重耐药菌感染高发国家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至关重要。
共识形成
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严峻形势, 中国专家达成共识,提出有效的预 防与控制措施。
共识目的与范围
目的
通过制定和推广共识,提高医疗 机构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能 力,降低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 安全。
范围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国专家共识
汇报人:xxx 2023-1-07
目 录
• 引言 •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现状 • 预防与控制策略 • 临床治疗与护理实践 • 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 • 培训与教育推广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耐药菌威胁
多重耐药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对医疗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导致 治疗失败、死亡率上升及医疗成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与教育,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宣教,提高自我防 护意识和能力。
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推 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不断进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3
感染暴发预警与处理
建立感染暴发预警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理感染暴 发事件。
04 临床治疗与护理实践
针对不同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方案
细菌感染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严格执行 用药规范,确保剂量、途径和疗程准确。
真菌感染
采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密切关注患者肝功能 、肾功能等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包括多重耐药菌基本概念、感染危险因素 、防控措施等。
强调手卫生在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重 要性,教授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并介绍消 毒隔离措施。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出处: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

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1概述1.1定义及临床常见类型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和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

临床常见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

1.2流行病学不同监测网、地区、医院以及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时期MDRO的监测结果均可能存在差异。

CHINET三级甲等医院监测结果显示:MRSA检出率在2008年之前持续上升, 最高达73.6%, 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为51.7%,2013年为45.2%;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0.6%、3.6%,2013年分别为0.2%、3.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56.3%、43.6%,2013年分别为54.0%、31.8%;XDR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XDR鲍曼不动杆菌(MDR-AB)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1.7%、21.4%,2013年分别为2.0%、14.6%。

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革兰阴性菌感染已成为临床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近年来,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DRGNB)的出现和扩散,给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DRGNB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也加重了医疗资源的负担。

为了提高我国DRGNB感染的诊断、治疗和感染控制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制定了《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DRGNB感染诊断、治疗和感染控制的指导原则,以指导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规范开展DRGNB 感染的防控工作。

同时,本共识也希望能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对DRGNB 感染的重视,加强感染防控意识,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DRGNB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梳理。

我们相信,本共识的发布将对我国DRGNB 感染的防控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推动我国感染病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概述近年来,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DRGNB)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挑战。

DRGNB是指对几乎所有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耐药性的革兰阴性菌,包括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主要抗菌药物。

这类细菌的出现和传播,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也对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DRGNB感染常见于医院内感染,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泌尿科等高风险科室。

感染部位多样,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手术切口等。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的主要内容和建议
共识的目标:预防和控制多 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共识的背景:多重耐药菌医 院感染的严重性
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 措施、控制策略、治疗方案

共识的实施建议:包括加强 培训、提高意识、加强监测

共识的推广和应用:建议在 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共识, 以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共识的实施和推广计划
空气气溶胶传播:通过悬 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传

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多重耐药菌,可悬浮在空 气中,被他人吸入而传播。
气溶胶传播:多重耐药菌附着在微小颗粒上,形成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被他人 吸入而传播。
通风系统传播:医院通风系统如果设计不合理或维护不当,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通 过通风系统传播。
意识和技能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 测系统,实时监测抗
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 使用,减少抗菌药物
的滥用和误用
05
多重耐药菌的控制策略
加强监测与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多重 耐药菌监测系统
定期对医院环境、 患者和医护人员
进行监测
及时报告疑似多 重耐药菌感染病

加强部门间的协 作与沟通,提高 监测与报告效率
细菌通过食物 和水传播
细菌通过昆虫、 动物等生物媒 介传播
0
0
0
0
1
2
3
4
04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
加强手卫生管理
洗手的重要性: 防止交叉感染, 降低感染风险
洗手的时机:接 触患者前后、接 触污染物品前后 等
洗手的方法:使 用肥皂或洗手液 ,按照七步洗手 法进行
洗手设施的配备 :提供足够的洗 手设施和洗手液 ,保证洗手的便 利性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是一份旨在总结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践的重要文件。

多重耐药菌(MDR)的出现和传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医院感染的严重问题,对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构成巨大挑战。

本文概述将简要介绍共识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理解框架,为后续深入阅读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本文将回顾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现状和趋势,分析我国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阐述制定《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共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共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共识将围绕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展开,包括但不限于监测与报告、隔离措施、抗菌药物使用、手卫生、环境消毒、患者教育等方面。

共识还将关注特定类型多重耐药菌(如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防控要点,以及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的感染防控策略。

本文将强调共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共识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鼓励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细则,确保共识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二、多重耐药菌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这些抗菌药物通常包括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等。

分类:多重耐药菌的分类主要基于其耐药机制和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甲氧西林和其他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

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

DOI:10.12138力.issn.1671—9638.20218124•专I家共^识•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杨启文S吴安华2,胡必杰',李六亿",刘运喜',孙自镛6,吕晓菊S施毅',卓超郑波",宗志勇S盛国平",宁永忠12,张<13,胡付品",陈中举6,李福琴",姜亦虹",战榕",孙树梅",俞云松",徐英春1,欧洲 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药敏委员会华人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ChiCAST)(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 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上海200032;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科,北京100034;5.解放军总医院感染管理科,北京100039;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湖北武汉430030;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四川成都610041;8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科,江苏南京210002;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120;10.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北京100034;11.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12.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22;1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浙江杭州310009;14.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上海200040;1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郑州450052;16.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管理科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江苏南京210008;17.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福建福州350001;1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管理科,广东广州510515;1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浙江杭州310020)[摘要]耐药菌的传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耐药问题日益加剧,给医疗卫生造成极大负担。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全球面临的感染性疾病挑战日益严重,其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不仅在治疗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而且在防控上也存在诸多困难。

鉴于此,本文旨在汇总国内外关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专家共识,以期为我国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认识,加强防控意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愈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最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概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肠球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耐药性的出现使得临床治疗变得更为困难。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出现,特别是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fm)和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VREfa)的增多,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接受长期抗生素治疗或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等。

感染部位多样,包括泌尿道、呼吸道、伤口、血液等。

VRE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肠球菌感染相似,但治疗更为棘手。

VRE感染的治疗选择有限,一旦确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治疗策略包括使用替代抗生素、联合用药、调整治疗方案等。

由于耐药性的存在,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且容易引发二重感染。

为了有效防治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需要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株,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护人员对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也是防治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临床问题,需要引起广大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家的关注和重视。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出处: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

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1概述1.1定义及临床常见类型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和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

临床常见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

1.2流行病学不同监测网、地区、医院以及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时期MDRO的监测结果均可能存在差异。

CHINET三级甲等医院监测结果显示:MRSA检出率在2008年之前持续上升,最高达73.6%,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为51.7%,2013年为45.2%;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0.6%、3.6%,2013年分别为0.2%、3.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56.3%、43.6%,2013年分别为54.0%、31.8%;XDR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XDR鲍曼不动杆菌(MDR-AB)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1.7%、21.4%,2013年分别为2.0%、14.6%。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共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共识
的。产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 • 细菌的耐药基因在细菌间传播造成的耐药,如携带多重耐药基因的质粒在肠杆
菌科细菌间传播的耐药。
医院内MDRO 的传播源
• 医院内MDRO 的传播源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传播源。 • MDRO 感染患者及携带者是主要的生物性传播源。 • 被MDRO 污染的医疗器械、环境等构成非生物性传播源。 • 传播途径呈多种形式,其中 • 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MDRO 医院内传播的最重 • 要途径;咳嗽能使口咽部及呼吸道的MDRO 通过 • 飞沫传播;空调出风口被MDRO 污染时可发生空 • 气传播;其他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也可导致 • MDRO 传播风险增加。
与临床沟通中常见问题
选择药敏报告敏感的药物,为 什么临床治疗无效
体外药敏试验只能预测体内治疗效果,并不等同; 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 敏感≠治疗有效。
• 1.可能没有培养出真正的致病菌 ——多部位采集、多次送
检。
• 2.细菌本身因素,同一菌株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很快出现耐药,
导致连续药敏结果不吻合(如诱导耐药,生物被膜)。
临床常见MDR
• MRSA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 ESBLs(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
(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如产Ⅰ型新德里金
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 肠杆菌科细菌) • •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 术指南(2011年)
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
• 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 主要原因,合理、谨慎地使用抗菌药物可 以减轻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延缓和减少 MDRO 的产生。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

《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

27.《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2021)要点基本要求MDRO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需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预防措施。

3.2.2管理要求制定MDRO感染防控相关制度。

3.2.3接触预防措施(1)患者隔离(见3.3)。

(2)接触隔离:对实施接触预防的患者进行诊疗护理3.3患者隔离3.3.1病原体对于CRE、CRAB、CRPA、MR-SA、VRE、CD感染或定植者,需要隔离。

3.3.2隔离方法(1)单间隔离:(2)集中安置:3.3.3隔离期限原则上应隔离至耐药菌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对于部分长期携带耐药菌患者,可以至疾病症状消失出院时。

3.4主动监测3.4.1感染患者监测3.4.2无症状定植者的主动筛查3.4.2.1筛查的意义3.4.2.2筛查的耐药菌3.4.2.3筛查的指征3.4.2.4筛查的频率3.5环境监测《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与医院环境有关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应每季度对重症监护病房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

3.6环境清洁消毒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在控制临床重要耐药菌的感染与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环境包括地面、床单元及各种物体表面,重点在于床单元及高频接触的设备。

3.7去定植去定植是一种基于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可用于预防CHAI。

3.8临床应用管理为有效遏制耐药菌的快速增长,持续做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工作,医疗机构应成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小组,按照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制订医院抗菌药物目录,优先选择循证医学证据充分的品种,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与动态调整;对围手术期及非手术患者预防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

3.9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多学科管理体系与多学科专业技术团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节选)耐药菌的传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加强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和诊疗能力建设,是医疗机构防控耐药菌感染传播的重要内容。

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防控通用要点手卫生正确执行手卫生可减少手部微生物(包括耐药菌)污染,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手卫生被认为是预防和控制耐药菌传播的最基础、最有效、最经济的策略。

手卫生是减少病原体感染和传播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感染防控的基础措施之一,是整体防控策略的一部分。

规范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流动水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手消毒剂和手卫生流程示意图等。

手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可及,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的要求。

各医疗机构应依据国家规范,制定本机构的手卫生制度,并实施有关策略。

包括改善手卫生设施,保证手卫生用品充足且便于获取;张贴手卫生警示标识和提醒;开发领导层,提高重视程度并加强管理;增强对各级各类人员手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手卫生宣传活动,提高各类人员手卫生意识与技能;加强手卫生监督、管理、考核与信息反馈;鼓励患者参与手卫生改进实践,提高耐药菌感染患者探视人员的手卫生意识;营造医疗机构内良好的手卫生文化等。

落实各项措施,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依从性和正确性,降低耐药菌交叉感染的风险。

接触预防基本要求多重耐药的微生物(MDRO)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需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预防措施。

根据标准预防原则,应在合理的时机正确地实施手卫生;当执行有喷溅操作(如伤口冲洗、吸痰、气管插管等)、护理气管切开的患者和有分泌物喷溅的患者时,以及在有证据支持感染或定植源(如烧伤创面)引发传播的环境中工作时,应进行面部防护,如佩戴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标准预防措施对于防止潜在定植患者的传播也至关重要,MDRO定植通常不易被检测到,即使是主动监测也可能由于缺乏敏感性、实验室缺陷,或由于抗菌药物治疗导致间歇性定植而无法识别。

因此,采取接触预防的同时,不能忽略正确实施标准预防。

管理要求制定MDRO感染防控相关制度,包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MDRO 预防和控制措施、手卫生制度等;开展相关科室的教育培训,对所有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人员、外送人员分层次分别进行培训和宣教,提高工作人员对MDRO的重视,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MDRO防控措施;与微生物室合作,规范标本送检;获取上级行政支持,提高医院领导层面对MDRO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配备合格、充足的隔离用品;专人负责MDRO的监测并监督各科室执行各项措施。

接触预防措施1.患者隔离。

2.接触隔离:对实施接触预防的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医务人员可能接触患者或患者周围环境中可能受污染的区域时需穿隔离衣和戴手套。

在进入患者病房之前穿好隔离衣和戴好手套,离开病房前摘掉手套并脱隔离衣。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将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转诊或外出检查之前通知接诊或接待检查的科室,提醒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3.诊疗用品处理: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环境清洁消毒:清洁和消毒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和设备,包括邻近患者的物体表面(如床栏杆、床头桌)、患者诊疗环境中经常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病房中厕所的表面和周围);优先清洁实行接触隔离措施的房间,并重点清洁消毒患者经常接触的表面(如床栏杆、床头桌、病房浴室的设备、门把手)和临近患者的设备。

5.医疗废物管理:在患者床头放置医疗废物桶。

在MDRO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以及沾有患者痰液、体液等的生活垃圾,应当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和管理。

患者隔离病原体对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艰难梭菌(CD)感染或定植者,需要隔离。

如果条件有限,则优先对CRE感染者或定植者隔离;我国普通人群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目细菌比例较高,在医疗机构内通过隔离预防此类耐药菌传播,已无实际意义。

隔离方法1.单间隔离:应优先将CRE、CD感染或定植者安置于单人病室,尤其是传播风险大的患者,如有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大小便失禁、伤口持续有分泌物等情形的患者。

隔离病室入口处应有明显隔离标识,隔离病室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医务人员和探视者进入隔离病室应执行接触预防措施和手卫生。

2.集中安置:当不具备实施单间隔离的条件时,应将同一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间病室或隔离区域,保证与其他患者有足够的床间距。

划定集中安置患者护理活动限制区域,可设物理屏障或划线标注。

避免在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紧邻区留置各种导管、安置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易感患者。

接收隔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需安排专门的照护工作人员,即不应同时担负无耐药菌感染者,或非同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的照护任务。

其他医务人员,如护士、呼吸治疗师等视医疗机构具体情况参照执行,特别是在耐药菌感染流行或暴发期间。

隔离期限原则上应隔离至耐药菌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对于部分长期携带耐药菌患者,可以至疾病症状消失出院时。

主动监测感染患者监测对于有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送检相应的微生物标本进行检测(如培养、核酸检测等)。

当从标本中检出临床重要耐药菌时,实验室应将结果及时通知相应的临床医务人员和感控人员。

无症状定植者的主动筛查▶筛查的意义无症状的耐药菌定植患者可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对其开展主动筛查有助于早发现、早应对。

然而,在采取包括手卫生、环境卫生等标准预防情况下,对于特定耐药菌(如产ESBLs的肠杆菌目细菌)进行主动筛查是否有必要(是否能增加防控效果)还存有较大争议。

除CRE、MRSA和VRE外,当前阶段主动筛查并非是一线防控措施,而往往作为一线措施控制不佳时或暴发调查时的强化防控措施。

▶筛查的耐药菌基于现有研究,主动筛查通常针对以下耐药菌和特定标本类型,CRE (粪便或直肠拭子)、MRSA(鼻前庭拭子)、VRE(粪便或直肠拭子),由医疗机构依据自身防控重点和耐药菌情况等考虑开展。

此外,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其他种类耐药菌(如鲍曼不动杆菌)和标本类型(如下呼吸道标本)进行主动筛查科研。

▶筛查的指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依据自身医疗服务的特点和耐药菌监测数据等资料,确定特定或高风险人群,并对其开展特定耐药菌的主动筛查。

1.在非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开展主动筛查的特定或高风险人群通常包括预估入住ICU>2d患者,需入住新生儿ICU 的新生儿,需进行器官、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器官移植的供体,需进行心脏手术患者(仅需筛查MRSA)等。

2.在暴发或怀疑暴发时,宜对涉及病区的所有入院和在院患者进行筛查。

若受条件限制确实无法做到,则宜优先筛查高风险患者,通常包括:过去6个月内已知曾检出该耐药菌的患者,从耐药菌感染高风险科室(如ICU)转入者,有与已知耐药菌感染/定植者同一病室、免疫受限、移植术后、有开放气道、有大面积创面、新生儿、从别的医疗机构转入等耐药菌感染发生高危因素之一的患者。

3.不推荐对医务人员进行CRE、VRE等耐药菌的主动筛查。

4.不推荐常规对医务人员进行MRSA主动筛查。

有报道医务人员携带MRSA可能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当面对MRSA感染暴发而经过环境采样、详细调查和采取干预措施后仍未能控制暴发时,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方可考虑对医务人员进行MRSA主动筛查。

▶筛查的频率主动筛查包括入院/入病区48h内采样以反映带入情况,以及在院/在病区采样以反映院内获得情况,其频率取决于筛查目的(如是否为暴发调查)、资源配置(如采样和检测的人力),常见为一周一次,在暴发调查时可能更频繁。

▶筛查的方法主动筛查通常包括对标本进行核酸扩增检测和培养鉴定两种方法。

基于现有条件,最常采用的是培养鉴定方法(通常使用含特定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培养基),但培养方法耗时较长(1~2d),且敏感性较核酸方法低。

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观察。

核酸方法检测已知的菌种和已知的耐药基因,但不能检测未被纳入的已知耐药基因或新的尚未知的耐药基因,同时也往往难以将特定耐药基因与特定菌种关联。

环境监测《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与医院环境有关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应每季度对重症监护病房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 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规范均未对MDRO的环境监测是否需要常规开展、监测频率及方法作出具体要求。

针对环境监测,国际上发达国家已取消常规微生物监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加拿大在环境相关指南中指出医疗机构不需要对空气、水和环境表面进行常规采样监测,认为常规环境卫生学监测投入成本大、收益不足,而环境卫生学监测阳性结果与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性也待明确。

目前,国内常规环境监测仍停留在医院的普通环境表面,很少开展临近患者诊疗区域内高频接触表面的监测,且现有的检测环境清洁卫生的方法,包括目测法、化学法(荧光标记法、荧光粉迹法、ATP法)、微生物法,各有利弊,仍缺乏科学、简便、成本低廉的方法。

环境清洁消毒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在控制临床重要耐药菌的感染与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环境包括地面、床单元及各种物体表面,重点在于床单元及高频接触的设备。

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应对床单元表面及高频接触的设备进行定期清洁消毒,或者在遇到污染时进行及时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

当医院感染暴发或检出MDRO时,应强化清洁与消毒,主要是增加清洁与消毒的频率,而非增加消毒剂浓度,此主要基于耐药菌为抗感染药物耐药而非对消毒剂耐药的考虑。

常用含有效氯400~700 mg/L消毒剂作用时间10min,频次≥2次/天;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环境表面,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然后采用含有效氯2000~5000mg/L的消毒剂作用30min;非艰难梭菌耐药菌感染环境也可以采用季铵盐,或采用季铵盐加紫外线消毒。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重复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及时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此外,保洁人员的配备及培训、环境清洁消毒过程的监督与监测也是确保环境清洁卫生质量的重要方面。

去定植去定植是一种基于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可用于预防CHA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