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原理及方法
![力量训练原理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23530c581b6bd97f19eaca.png)
就力量训练而言,最好先从大肌肉群开始,例如胸部、腿部和背部。
较大的组合练习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更大且能稳定肌肉。
胸部和背部练习应在腿部练习后进行。
对抗肌肉群应按次序进行,例如,胸部、背部、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这样对身体动作和姿势不会产生副面影响。
腹部练习也应该进行。
在训练计划中,过早进行腹部练习会削弱支撑系统并容易导致腰部受伤,特别是进行力量练习时如蹲起第二节最大力量⏹1定义: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2发展最大力量的途径:加大肌肉横断面(hypertrophy);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CP)的储备量,以加快工作中ATP的合成速度;提高肌肉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改进和完善运动技巧。
3.最大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3.1强度:本人最大负重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的负荷(60-80%);一般不采用极限负荷保证重复次数和时间,防止外伤、减轻心理负荷。
注意每周穿插;不采用40%以下的强度运动单位少、红肌纤维参加工作的成分增加。
注意准备过程。
⏹负荷到8,训练到12快1 .5-2.5秒;动作速度不可太快,如用惯性去克服阻力,降低训练效果。
⏹ 3.4间歇时间:增大肌肉体积;改善肌肉协调;注意基本恢复。
力量训练方法设计的基本原则:❖大力量设计:高负荷、低重复次数、完全休息❖肌肉体积:中等负荷、大训练量、完全或不完全休息❖力量耐力:低强度、大运动量、不完全休息4.发展最大力量的具体手段和方法⏹4.1重复练习法:负荷强度为75-90%。
训练组数为6-8组,每组重复3-6次,组间间歇3分钟。
⏹4.2阶梯式极限用力法:又称金字塔负荷体系。
一次课的练习从较低的负荷开始,逐渐加大负荷而减少练习次数。
保加利亚举重教练阿巴杰耶夫将这种方法发展为将负荷的强度加到100%,即要求达到当天最高水平(见图)。
⏹4.3静力训练法:⏹以肌肉收缩力克服和对抗外力,使肌肉张力改变,长度不变,环节不运动。
力量训练计划
![力量训练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3f05ea9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f.png)
力量训练计划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体力训练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力量训练是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对身体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初学者的力量训练计划,帮助他们在增强肌肉力量的同时,提高运动能力。
1. 训练目标在开始训练之前,首先要确定训练的目标。
力量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肌肉力量、增加骨密度、提高身体姿势和稳定性,并且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
根据个人的目标,可以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2. 训练时间和频率力量训练的时间和频率是取决于个人的时间安排和身体状况的。
一般来说,每周进行两到三次的力量训练是比较理想的。
每次训练的时间应控制在45分钟到60分钟之间,以确保充足的休息和恢复。
3. 热身和拉伸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运动训练,热身和拉伸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开始力量训练之前,要进行5至10分钟的热身运动,如跑步或跳绳,以提高心率和血液循环。
随后进行全身性的拉伸,特别是要关注将用到的肌肉群。
4. 训练计划下面是一个初学者的力量训练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 上肢训练- 推举动作:包括杠铃卧推和哑铃推举,每组重复8至12次,共进行3至4组;- 拉伸动作:包括引体向上和坐姿划船,每组重复8至12次,共进行3至4组;- 肱二头肌训练:包括杠铃弯举和哑铃弯举,每组重复8至12次,共进行3至4组。
b. 下肢训练- 腿部训练:包括深蹲和腿举,每组重复8至12次,共进行3至4组;- 臀部训练:包括臀桥和单腿硬拉,每组重复8至12次,共进行3至4组;- 小腿训练:包括提踵运动和小腿弯举,每组重复8至12次,共进行3至4组。
c. 核心训练- 布鲁斯和平板支撑:每组持续进行30至60秒,共进行3至4组;- 仰卧起坐和平板登山:每组重复8至12次,共进行3至4组;- 木桶:每组持续进行30至60秒,共进行3至4组。
5. 逐渐增加负荷随着训练的进行,肌肉力量会逐渐增加。
为了进一步增加负荷,可以逐渐增加训练重量和组数。
力量训练动作教案初中
![力量训练动作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c91e967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1.png)
力量训练动作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力量训练动作,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2. 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热身活动:慢跑、关节活动、拉伸。
2. 基本力量训练动作: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跳绳。
3. 辅助力量训练动作:哑铃卷腹、阻力带拉伸、山地攀爬、沙袋投掷。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让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慢跑,充分活动身体,提高心率。
然后进行关节活动,包括颈部、肩部、腰部、膝关节等,避免运动损伤。
最后进行拉伸,主要针对腿部、腰部、背部等肌肉群,提高肌肉的柔韧性。
2. 基本力量训练(15分钟)1)深蹲: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两人,一人蹲下,一人站在其背后用手推其背部。
要求蹲下时大腿与地面平行,背部挺直。
每组进行3组,每组10个。
2)俯卧撑: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两人,一人做俯卧撑,一人站在其前方用手推其背部。
要求手臂垂直于地面,背部挺直。
每组进行3组,每组10个。
3)仰卧起坐:让学生躺在地上,双脚膝盖弯曲,双手放在耳朵旁边。
进行腹肌训练,每组进行3组,每组15个。
4)引体向上:让学生抓住单杠,进行引体向上训练。
要求下巴超过横杠,背部挺直。
每组进行3组,每组5个。
5)跳绳:让学生进行跳绳训练,每组进行3分钟。
3. 辅助力量训练(10分钟)1)哑铃卷腹:让学生躺在地上,双手握住哑铃,进行卷腹训练。
要求背部挺直,每组进行3组,每组12个。
2)阻力带拉伸:让学生站在阻力带中间,双手抓住阻力带,进行拉伸训练。
要求背部挺直,每组进行3组,每组15个。
3)山地攀爬:让学生在操场上模拟山地攀爬,每组进行3分钟。
4)沙袋投掷:让学生进行沙袋投掷训练,每组进行3组,每组10个。
4. 放松活动(5分钟)让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慢跑,缓解肌肉紧张。
然后进行关节活动,包括颈部、肩部、腰部、膝关节等,避免运动损伤。
力量训练教案
![力量训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8f194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2.png)
力量训练教案教学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并提高他们的体能水平。
教学内容:1. 热身运动:跑步或跳绳(5分钟)2. 引体向上(背部、肩部和上臂肌肉):学生站在拉力器下方,抓住横杆并将身体向上拉,直到下巴横过横杆。
每组做10次,共3组。
3. 卧推(胸部和上臂肌肉):学生平躺在平板卧推器上,双手握住杠铃,将其从胸部推起,然后再缓慢放下。
每组做12次,共3组。
4. 深蹲(大腿和臀部肌肉):学生将杠铃搁在肩膀后方,双腿分开与肩同宽,然后慢慢蹲下,直到大腿与地面平行,再缓慢站起来。
每组做15次,共3组。
5. 平板支撑(核心肌群):学生平躺在地板上,双手撑起上半身,用脚趾支撑下半身,保持身体成一条直线的姿势。
坚持30秒钟,共3组。
6. 仰卧起坐(腹肌):学生平躺在地板上,双腿弯曲,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然后用腹肌力量将上半身抬起,再缓慢放下。
每组做15次,共3组。
7. 拉力器划船(背部和上臂肌肉):学生坐在拉力器上,并握住把手,然后向后拉,保持背部挺直。
每组做12次,共3组。
8. 放松运动:进行一些拉伸运动,以舒缓肌肉。
教学方法:1. 示范:教师向学生展示每个动作的正确姿势和执行技巧。
2. 指导:教师在学生练习时提供个别指导和调整。
3. 组织:将学生分为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训练。
4. 监督:教师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监督,确保他们采取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评估方法:1. 视觉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动作执行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
2. 反馈评估: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对训练的感受和效果。
3. 功能评估:通过定期测试学生的力量和耐力水平,评估他们的进步情况。
教学资源:1. 拉力器2. 杠铃和卧推器3. 平板支撑垫4. 地板5. 计时器6. 拉伸带注意事项:1. 学生在进行力量训练前应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2.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使用错误的肌肉群。
力量训练教案
![力量训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cdd07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5.png)
力量训练教案训练计划第一阶段:采用一般的训练强度,进行增强体力的身体训练。
第二阶段:采用高强度的训练,加强技术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有意识地把专项素质和技术结合起来、加大训练负荷、在训练中注重技术,作风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三阶段:采用中等强度,调整运动量,降低练习次数,消除疲劳,积蓄并超量恢复,同时加强队员战术以及心理素质的训练。
第四阶段:认真总结田径训练的得失及时查漏补缺改进训练方法训练措施1、学生训练课的内容、形式、节奏等安排,要求形式多样,各种练习手段尽量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爱好与兴趣。
2、训练必须以身体系统训练为主。
3、要把训练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学校、讲文明、肯吃苦”的品质,加强跟班主任、家长、校领导的联系,使学生能安心训练,无“后顾之忧”。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严格训练,注意加强意志品质培养,争创良好训练佳绩。
1、训练时间:周一和周五下午第七节课时间2、训练地点:学校操场3、训练方法:每周重复训练法4、训练对象:初一田径队队员5、训练内容:(一)素质训练:小跑步、高抬腿、后踢跑、交叉跑步、后蹬跑、纵跳、蹲起、跨步跑、行进间压腿、行进间踢腿、蹲走;(二)速度训练:50米、100米、150米、200米、300米、400米、行进间30米、超前加速跑;(三)力量训练:单足跳、蛙跳、三级跳、立定跳、跳台阶、俯卧撑;(四)耐力训练: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10000米、领跑、计时跑;(五)反应训练:加距离触地往返跑、反方向起跑训练、听信号做起跑练习、听哨音做跑停练习;(六)柔韧练习:压肩、压腿、劈叉;(七)专项训练: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跳高、跳远、接力4×100米、4×400米;具体训练计划周次训练内容第一周1、田径理论知识学习;2、训练纪律要求。
第十二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十二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db13ec3a6c30c2258019e74.png)
一、灵敏素质 二、柔韧素质 三、平衡素质 四、力量素质 五、速度素质 六、耐力素灵敏素质是指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 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运动员运动技能和各 种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复杂的素 质。
(二)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 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和面积 ❖ 肌肉力量 ❖ 肌肉组织的兴奋性 ❖ 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步长
跑速 协调性
步频
肌 肉腿 力长 量
柔 韧 性
运 动 技 能 巩 固 程
肌 肉 放 松 能 力
度
%
快
神
肌
经
及
过
面
程
积
的
灵
活
性
(三)发展位移速度的方法
❖ 提高动作速率:顺风跑、下坡跑等 ❖ 增强肌肉力量:杠铃、蛙跳、单腿连续跳、上坡跑、
• 动态平衡素质: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维持 平衡的能力。
(二)平衡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取决于:1.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2.肌肉的 反馈能力;3.视觉的暗示作用。
(三)平衡素质的测试方法
1.睁眼动力平衡的测验; 2.睁眼静力平衡的测验; 3.闭眼静力平衡能力的测验。 4.金鸡独立的测验 5.头手倒立测验。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除数 最大重复次数 除数
0.78 0.76 0.74 0.72 0.70 0.68 0.66 0.64 0.62 20 21 22 23 24 25
0.60 0.58 0.56 0.54 0.52 0.50
例如:某人举起80Kg负荷的最大重复次数为10次(10RM),可从表中查出 最大重复次数为10时,对应的除数为0.80,然后用80Kg除以0.80等于100Kg, 即为此人的最大力量(1RM)。相反,如果知道某人1RM的重量为120Kg, 求5RM的重量,即为120Kg乘以0.90=108Kg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和耐力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和耐力](https://img.taocdn.com/s3/m/e4274a1484868762caaed5fe.png)
肌肉的力量耐力是有关健康和体质的重要成分之 一。在普通人群中,很多人有腰背部和其他部位的不 适,通过相应部位的力量训练则可以使问题在很大程 度上得到解决。
研究表明,力量训练可以减少运动过程中发生伤 病的危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因自然衰老而发 生的肌肉力量和骨密度的下降。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痉挛
认为DOMS是由于运动时肌肉血供相对不足,缺血导致致痛物 质(如前列腺素等)在肌肉内累积。疼痛的刺激引起肌肉反射性 收缩和痉挛。而肌肉痉挛又加重了缺血。如此反复引起运动后 12~48h的肌肉酸痛。
2、连接组织受损
认为DOMS是由于运动时肌肉和肌腱内的连接组织受到损伤所 致。其最有力的支持证据之一是羟脯氨酸,一种连接组织损伤后 释放的代谢产物,在DOMS非常明显的人尿液中的浓度显著高于不 明显者。
二、肌肉对抗阻训练的一般适应 负重的力量训练其最主要的作用部位就是骨骼
和肌肉,对于力量训练,肌肉骨骼系统一般会出现 以下适应: 肌肉力量增加。 肌肉体积增大。 骨密度增加。
(一)肌肉力量 负重训练可以使肌肉力量在3~6个月之内发生显
著的增长(25%~100%)。神经系统和肌肉体积的变化 是肌肉力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力量训练的最初几周, 力量出现增长但肌肉体积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该 阶段力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对训练产生了适 应。这一般被解释为动作的协调性改善和原动肌的活 动加强。力量训练8~10周后,肌肉出现体积的增加 (肥大),此时力量的增长是神经系统和肌肉体积的 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3~4个月后,肌肉力量的增 加主要是肌肉体积的增加所致。
(四)肌肉酸痛 训练经常会使肌肉发生不同程度的酸痛感觉。肌
肉酸痛可以发生在运动期间或运动结束后的短期内, 称为急性肌肉酸痛。肌肉的酸痛也可能发生在运动后 的12~48h,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急性肌肉 酸痛在运动后约持续1h左右然后消失。其机制可能是 由于运动时肌肉的血供不足和代谢废物的积聚(如乳 酸解离出的H+的刺激)。DOMS则与肌肉收缩的类型有 密切的关系。肌肉的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和静力性收 缩更容易引发肌肉酸痛。引起DOMS的机制目前并未完 全清楚,有以下的几种假说可供参考:
运动训练学十、十一、十二章
![运动训练学十、十一、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c9cff0c75901020207409cf7.png)
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考虑不同项群训练的特点, 划分如下表:
2021/6/16
运动训练学
7
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表
阶段
主要任 务
年限
发展一
基础训练
般 运动能
3-5
力
提高专
专项训练
项 竞技能
4-6
力
创造优
最佳竞技
异成 4-8
绩
努力保
竞技保持
持竞 技水
2-5
平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
(三)确定比赛时期
在主要比赛阶段前面加上一个历时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两个阶段合起来就组成了 比赛时期,总时间为8~12周,其间要注意安排必要的热身赛。
(四)确定整个训练大时期
在比赛时期前面加上6-12周的准备时期,后面2-4周的恢复时期,即构成了一个总 时间为14-32周、3.5-7.5个月的训练大周期。
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其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体现 目标控制思想的“倒数时”充填式方法。14-32周 为例(大比赛)
(一)确定主要比赛日期:由竞赛日程决定
(二)确定主要比赛阶段
在常规大周期中,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在主要比赛日后约一周结束。防止比 赛一完,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消失。
最佳竞技阶段:集中进行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比赛, 在适宜的条件下创造运动成绩。一般持续4—8或更长。多 参加国外比赛。
2021/6/16
运动训练学
12
(二)两阶段负荷安排的不同特点
专项提高阶段:较大的负荷。可以是增长式发 展,也可以波浪式发展,有明显的节奏
最佳竞技阶段:逐步达到最大负荷。有明显节 奏。
初中体育力量练习教案
![初中体育力量练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3ac7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b.png)
初中体育力量练习教案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各种力量练习的方法和技巧,理解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9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力量练习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力量水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各种力量练习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动作的规范性和力量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准备活动(5分钟)1.1 组织学生进行慢跑,活动全身关节。
1.2 进行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如高抬腿、摆臂等。
2. 基本部分(30分钟)2.1 上肢力量训练2.1.1 教师示范哑铃弯举、哑铃卧推等上肢力量练习的方法,并讲解动作要领。
2.1.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2.2 下肢力量训练2.2.1 教师示范深蹲、跳箱等下肢力量练习的方法,并讲解动作要领。
2.2.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2.3 腰腹力量训练2.3.1 教师示范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腰腹力量练习的方法,并讲解动作要领。
2.3.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3. 巩固提高(10分钟)3.1 学生自主选择力量练习项目,进行强化训练。
3.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4. 结束部分(5分钟)4.1 学生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拉伸、慢跑等。
4.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强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力量练习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能够在练习中达到相应的力量要求。
3. 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力量练习。
2. 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4. 注重学生的安全,避免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意外。
第十二章 肌肉力量
![第十二章 肌肉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0cd3585df01dc281e53af012.png)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一) 填空题1.运动生理学通常将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和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2.肌肉横断面积是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它是由肌纤维的和来决定的,通常以表示。
3.肌肉力量大小与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构成有关,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断面积或直径大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而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则肌肉力量较。
4.人的肌力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
5.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则收缩时产生的力越。
6.超负荷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7.最大负荷百分比P是表示力量练习强度大小的指标,通常以多少来表示,也可以用的百分比表示。
8.肌肉在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超等长练习。
9.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离心练习,它是动态力量的训练的一种方法。
10.力量训练的特异性或者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和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判断题1.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2.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3.等速肌肉力量是肌肉在其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以恒定速度进行最大收缩的能力,是目前国内外肌肉力量评价常用指标。
()4.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5.肌肉横断面积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它是由肌纤维的粗细来决定的。
()6.肌肉横断面积或者肌肉体积本身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学因素。
运动生理学习题12
![运动生理学习题12](https://img.taocdn.com/s3/m/9fc45f45ddccda38366baf08.png)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一) 填空题1.运动生理学通常将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和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2.肌肉横断面积是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它是由肌纤维的和来决定的,通常以表示。
3.肌肉力量大小与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构成有关,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断面积或直径大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而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则肌肉力量较。
4.人的肌力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
5.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则收缩时产生的力越。
6.超负荷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7.最大负荷百分比P是表示力量练习强度大小的指标,通常以多少来表示,也可以用的百分比表示。
8.肌肉在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超等长练习。
9.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离心练习,它是动态力量的训练的一种方法。
10.力量训练的特异性或者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和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判断题1.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2.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3.等速肌肉力量是肌肉在其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以恒定速度进行最大收缩的能力,是目前国内外肌肉力量评价常用指标。
()4.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5.肌肉横断面积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它是由肌纤维的粗细来决定的。
()6.肌肉横断面积或者肌肉体积本身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学因素。
力量训练方案
![力量训练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235b5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c.png)
力量训练方案
力量训练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来制定训练计划。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力量训练方案,供您参考:
1. 确定目标:明确您的力量训练目标,例如增加肌肉量、提高力量、增强爆发力等。
这将有助于您制定适合的训练计划。
2. 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根据您的目标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例如哑铃、杠铃、引体向上器等。
3. 设计训练计划:根据您的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训练计划。
一般来说,每周进行3-5次力量训练,每次训练时间约30-60分钟。
在训练中,
要注意合理安排各个部位的训练顺序,以充分刺激肌肉生长。
4. 确定训练重量和次数:根据您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重量和次数。
一般来说,每组进行6-12次重复练习,重量逐渐增加,以充分刺激肌肉生长。
5.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在力量训练中,适当的休息时间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每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为1-3分钟,整个训练过程中的休息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6. 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在力量训练中,逐渐增加训练强度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增加重量、增加次数、减少休息时间等方式来提高训练强度。
7. 注意饮食和休息:力量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蛋白质,因此要注意合理饮食和充足的休息,以帮助肌肉恢复生长。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力量训练方案,供您参考。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和受伤。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毅力,持之以恒地进行力量训练,以达到最佳效果。
运生运生第12章—肌肉力量
![运生运生第12章—肌肉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cb4825cea1c7aa00b52acb3c.png)
震动来保持和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图12-4肌肉力量发展的年龄规律和性别特点
3 2.5 2 1.5 1 0.5 0 蹬腿 绝对肌力 卧推 屈肘 去脂体重相对肌力
体重相对肌力
图12-6 肌肉力量的性别差异 (纵坐标为肌肉力量男/女比值)
图12-7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纤维肥大现象
NORM等速力量训练系统(美国)
NORM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等速测试系 统,它能提供多种操作模式,包括等 张、等长、等速和连续性被动运动等 各种运动模式。 下列各关节的测试和锻炼: 肩:屈伸、外展、内收、水平外展/ 内 收、内旋、外旋和斜对角动作 肘:屈伸 手腕:前臂旋前、旋后、屈、伸、尺屈、 挠屈 髋部: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 膝关节:屈、外展、内旋和外旋, 足踝:足底屈、足背屈、内翻和外翻。 动力头:0%后坐力,最高速度700度 /秒,力距500nm,电子调节高度。 电动坐椅系统:电子调节高度,靠背 角度、深度。
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1.肌肉横断面积
正相关:最大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肉力量也越大
2.肌纤维类型
快肌纤维%高,肌肉收缩力量大; 慢肌纤维%高,肌肉力量较小。
3.肌肉初长度
一定范围内,初长度越长,张力和缩短程度越大
4.关节运动角度
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二)神经源性因素
1.中枢激活
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三)其他因素
3.激素作用: 睾酮、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 4.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运动能力 □肌肉壮大 □改善肌肉N控制 (募集、活动同步化、协调性) □肌纤维类型转变 □肌肉代谢能力增强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
肌肉力量作为人体运动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 分,其大小和变化对于增进人体健康和运动 员创造优异成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检测与评价人体肌肉力量的大小、变化 速度和幅度则是掌握肌肉力量现状、评价力 量训练效果和发挥肌肉力量作用的关键环节。
九年级《力量练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力量练习》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3e8ca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6.png)
3.培养学生尊重教练、关爱同学、团结互助的道德品质。
4.引导学生认识到力量训练对身心健康的益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培养学生将所学力量训练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他们对体育课程充满热情,尤其对力量训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在力量训练方面,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力量训练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有举重等高强度训练才能提高力量,忽视了自身安全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此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恐惧、焦虑等,导致训练效果受限。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力量训练观念,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运动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训练,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身力量水平。
3.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力量素质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讲解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如渐进性、针对性、全面性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科学地进行力量训练。
3.介绍力量训练的方法,包括自体重训练、器械训练等,并强调动作要领和训练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正确的动作技巧和训练习惯。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力量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中,形成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2.重点:培养学生安全训练的意识,避免训练过程中发生意外。
运动训练学课件(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学课件(第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d6268e9ff00bed5b8f31da9.png)
2 恢复周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的特点
为了实现恢复周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其训练内容广泛而 灵活。应多选择以下内容:
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如非专项的球类活动、游泳、各种非 竞技性的健身体操等等;
带有游戏性的练习等等。 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
➢ 还要注意负荷的合理分配,以便运动员能依次完成全部训 练内容,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的要求
➢ 训练过程中的测验、检查和比赛是检查训练成果的手段。 要注意采用符合计划要求的测验、检查的练习、手段及方 式、方法,以便准确、客观地反映运动员的训练状态。
二、训练课的结构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
➢ 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恢复从课上开始 ➢ 各种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主要是解除训练课基本部分所造
成的心理、生理上的紧张状态 ➢ 现代运动训练把恢复作为训练的组成成分。当然,作为训练
课的结束部分并不可能完全消除因紧张训练工作所带来的疲 劳,训练课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运动员有机体全面恢复过程的 开始。因此,有组织地进行课的结束部分对恢复过程的积极 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
上午 小结 力量训练 投篮训练 小结 投篮训练 小结 投篮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下午 技战术 技战术
或途中 或休息
晚上
比赛
技战术训练 或途中
比赛
力量训练 或途中
周训练计划的分类
鲍艾尔斯费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准备小周期、基础负荷小 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
力量训练教案初中
![力量训练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49a1a54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f.png)
力量训练教案初中一、训练目标1. 增强初中生下肢力量,提高运动能力。
2. 改善下肢肌肉线条,增强美观。
3. 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4. 培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二、训练时间每课时45分钟三、训练对象初中生四、训练器材1. 跳绳2. 篮球3. 障碍物4. 平衡垫5. 沙袋五、训练方法1. 跳绳训练:增强下肢爆发力(1) 单脚跳:学生用单脚连续跳绳,尽量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双脚跳:学生用双脚连续跳绳,尽量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3) 交叉跳:学生用双脚交叉跳绳,尽量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2. 篮球训练:提高下肢力量和协调性(1) 站立投篮:学生站立姿势投篮,尽量提高投篮准确率。
(2) 行进间投篮:学生边跑动边投篮,提高下肢力量和协调性。
3. 障碍物训练:增强下肢爆发力和协调性(1) 学生跨越障碍物,尽量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学生跳跃障碍物,尽量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4. 平衡垫训练:提高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1) 单脚站立:学生用单脚站立在平衡垫上,尽量保持稳定。
(2) 双脚站立:学生用双脚站立在平衡垫上,尽量保持稳定。
5. 沙袋训练:增强下肢力量(1) 深蹲:学生用双脚站立,将沙袋放在膝盖处,进行深蹲动作,尽量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弓步蹲:学生用双脚站立,将沙袋放在膝盖处,进行弓步蹲动作,尽量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六、训练安排1. 跳绳训练:每课时安排5分钟,共4课时。
2. 篮球训练:每课时安排5分钟,共4课时。
3. 障碍物训练:每课时安排5分钟,共4课时。
4. 平衡垫训练:每课时安排5分钟,共4课时。
5. 沙袋训练:每课时安排5分钟,共4课时。
七、训练评价1. 下肢力量测试:采用立式跳远测试学生的下肢爆发力。
2. 篮球投篮测试:采用定点投篮测试学生的篮球投篮准确率。
3. 障碍物穿越测试:采用障碍物穿越测试学生的下肢力量和协调性。
4. 平衡能力测试:采用平衡垫站立测试学生的平衡能力。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十二章 训练周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十二章 训练周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2253116fb52acfc788ebc901.png)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5
(2)基本训练周负荷的变化
周计划的两段结构:上半周的训练后,在一周的中间 安排较小的负荷或其他形式的积极性休息作为调整,在下 半周,从负荷的内容和程度上,常常与上半周相似。
周负荷的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 加大负荷的途径有:
增加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或减少负荷强度; 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减少; 负荷量和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
机体更深的刺激。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6
二、 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1、主要任务 赛前训练周主要用于比赛前的专门训练准备。
2、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 训练内容更加专业化,采用的练习更加接近专项的运
动形式,练习的组织形式更加接近专项比赛的特点。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7
三、 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
1、主要任务
不同时期的比赛周有不周的特点,如准备期的比赛周 就可以稍加调整,随机参加。 2、比赛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特点 (1)超量恢复的集中安排
4
3、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
(1) 基本训练周的课次安排
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和课次差别很大。少年儿童在基本训 练阶段的初期,每周2—4次就可以。
课次的增加,开始增加训练的日数,由每周2—3个训练日增加 到6—7个。以后再将一周中的训练日的训练次数增加为2次,使每周 训练课次达到8—10次。最后做到每日2次训练。个别运动项目和运 动员可更多。目前周训练最高次数是每日训练3—5次,周训练25次, 最长课时为2—3个小时,最短为45分钟。
力量训练教案大学体育
![力量训练教案大学体育](https://img.taocdn.com/s3/m/198f26a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7.png)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量训练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方法。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力量训练姿势和动作,提高身体素质。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力量训练的基本概念和目的2. 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 常见的力量训练动作4. 力量训练的实践操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力量训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讨论:力量训练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的意义。
二、理论讲解1. 力量训练的基本概念和目的2. 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 常见的力量训练动作三、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常见力量训练动作,如深蹲、俯卧撑、引体向上等。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动作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问检查。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力量训练中的心得体会。
二、实践操作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力量训练动作进行练习。
2.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情况。
三、团队协作训练1. 教师设计团队协作游戏,如接力赛、拔河等,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力量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观察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力量训练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力量训练中的动作规范程度。
3. 学生在团队协作训练中的表现。
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力量训练动作图解和视频。
2. 学生准备运动服、运动鞋等。
教学注意事项: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力量训练。
2.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要遵循正确的动作要领,避免运动损伤。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力量 训练 pdf
![力量 训练 pdf](https://img.taocdn.com/s3/m/40ed4e9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0.png)
力量训练pdf
力量训练是一种体育锻炼形式,旨在增强肌肉力量、耐力和体能。
这种训练通常包括使用外部重物(如哑铃、杠铃、弹力带等)进行抗阻运动,以促使肌肉适应性增强。
以下是力量训练的一些关键要点:
1.重量和阻力:力量训练的关键是使用足够的重量或阻力,以激活和挑战肌肉。
这可以通过增加负荷、增加重复次数或改变训练方式来实现。
2.训练计划:制定一份合理的训练计划很重要。
这可能包括特定的练习顺序、每组的重复次数和组数,以及休息时间。
3.练习选择:力量训练通常涉及全身多关节的练习,如深蹲、卧推、硬拉等。
这些练习可以激活多个肌肉群,提高整体身体力量。
4.适应性: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有助于肌肉适应并变得更强壮。
适应性是力量训练的关键概念,训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
5.休息和恢复: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对于力量训练至关重要。
肌肉需要时间来修复和增长,避免过度训练和潜在的伤害。
6.姿势和技术:正确的姿势和技术是避免受伤和确保训练效果的关键。
如果可能,建议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学习和执行练习。
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肌肉质量、骨密度、新陈代谢水平和整体身体功能。
它在健身、体能训练和运动员培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开始力量训练之前,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教练,以确保训练计划适合个体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行车训练圣经(第三版)连载-第12章 力量训练(上)职业高尔夫球手在练习场内练习击球;游泳运动员在训练中使用木质划板;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也做类似的事情来增强肌肉的记忆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而太多的自行车手却只知道骑车。
――MIKE KOLIN,自行车教练能够决定谁先到达终点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同样,决定运动员的连接组织――肌肉和肌腱的状态的因素也非常多。
人体有超过660块肌肉,体积占整个身体的35-40%。
这些肌肉的发达和柔韧程度极大地影响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在保持大范围的动作中产生更多的力量,意味着更快的比赛速度以及减少受伤的风险。
如果肌肉有点无力或不够柔软,那么这个车手永远也不会达到他(她)的最大潜能,因为爬山和控车所需的力量不足往往会导致拉伤或扭伤。
增强肌肉也许能够全方位地大幅度地改进你的比赛成绩。
我训练过的每个成功的运动员都会花部分赛季时间用来举重。
那些力量最弱的人往往在比赛中进步最明显。
另外,我们也发现,肌肉力量也是个人计时赛,爬坡和冲刺的主要决定因素。
对踏板施加的力量最大的车手,他的一只脚已经站上领奖台了。
有一段时期,耐力运动员就象逃避瘟疫一样抗拒力量训练。
直到今天这些理由仍然是他们不做力量训练的原因――很多车手非常害怕增加体重。
虽然确实有些人有增加肌肉体积的遗传倾向,但几乎没有哪个车手会因此变成金刚怪兽,特别是从事耐力运动项目的。
如果你因为举重训练而增加了三四磅,那么,你增加的力量完全可以抵消体重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大多数车手来说,力量训练不会带来可感知的体重变化。
但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冬天练习举重,而这时他们骑车较少,但吃的还象比赛期间一样多,由此导致了脂肪堆积。
到了春天,随着骑行距离的恢复,这些多余的脂肪又被消耗掉了。
于是他们就把体重增加归咎于力量训练上了。
力量训练的好处研究发现力量增加后骑车的耐力水平会有提高,但有氧能力(VO2max)却没有变化。
对这种看上去相互矛盾的现象的解释可能是:慢肌纤维的力量增强了,肌肉的耐力也因此增强,能负担更多的踩车带来的压力,从而较少使用快肌。
因为快肌更容易疲劳,所以减少它们的参与做功就意味着更强的耐力水平。
马里兰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举重带来的力量改善与较高的乳酸盐阈值相关连。
因为乳酸盐阈值是决定竞赛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提高它对我们很有好处。
这项发现也许是因为运动员在骑车做功时使用了更多的慢肌,较少的快肌。
因为快肌制造大量的乳酸,较少使用它们来做功就意味着给定功率输出下血液中有较少的乳酸盐,所以乳酸盐阈值也相应提升了。
举重也有可能提高每次踩踏所需要的总的力量。
也许你还记得第4章所述,在给定踏频下,力量增加后,功率就增加了。
更大的功率输出往往关系到更快的速度。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显示,被测试者都感受到“坚持的时间”增加了――这意味着被测试者能够在给定的运动强度下骑得更远――在进行腿部力量训练几周之后。
耐力的改善范围一般是10-33%,根据运动强度的变化而改变。
但是,也要指出,这些被测试对象几乎都不是有经验的车手。
他们大部分都是训练水平一般或很差的大学生,而相比于那些有经验的骑手,力量训练对那些运动新手的耐力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肌肉最薄弱的地方是靠近肌腱的部分。
大多数肌肉撕裂发生在这个点上。
增强这些肌肉和肌腱连接点的负载能力,能够减少在突然变化功率输出时拉伤肌肉的风险,比如突然加速或冲刺时。
力量训练还有可能改善肌肉失衡。
这种失衡状况可能是总体上的,比如上半身较瘦弱而下半身很强壮,或者也可能是相对的,比如对某个关节施加相反作用的两个肌肉群之间的不平衡。
同样,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减少受伤的机会。
不管改善的机制到底如何,力量训练使你更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车手。
即使你只是提高了几个百分点的踩踏力量,想想看在这能在比赛中为你增加多少胜算。
在长距离的公路赛的最后阶段,你会比以前骑得更快,或感觉更有力气。
准备起步当骑手们决定通过力量训练改善骑行能力时,他们会面临两个问题。
一个是力量训练方法多如牛毛,就象运动员,教练,举重和骑车的训练书籍一样多。
一般的骑手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
另一个问题是时间。
许多举重训练计划所要求完成的练习数量是不现实的,往往有12次或更多。
由于工作,家庭,日常生活所限,大部分骑手不可能有这么多大块时间呆在健身房里。
所以我们对计划做了适当的削减以适应“普通”运动员的繁忙生活方式。
实际上即使你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健身房,你也不会在比赛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在美国,健美运动对力量训练造成了非同一般的影响。
但对于骑手来说,采用健美运动员式的抗阻力练习却有可能降低耐力水平。
健美运动员所安排的训练是为了把肌肉块最大化或保存匀称,以修正其体形。
他们不考虑肌肉的功能。
而耐力运动员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但在健身房里他们听到了太多的健美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他们也只好跟着学,因为不知道更好的训练方式。
骑手们的力量训练的目标是为了能在踏板上施加更大的力量并保持更长的时间。
为了这个目标,骑手们必须要改善肌肉群的同步和激发模式―― 而不是其大小和形状。
这意味着抗阻力练习不但要训练肌肉,而且还要训练控制肌肉的中枢神经系统。
举重原则根据我多年来训练过的运动员的感受以及训练的效果,我慢慢总结出了这套推荐给大家的举重训练方式。
我的训练方式遵循同样的基本原则。
不管你采用的什么训练方式――比如做多少组,重复多少次,负荷多重――一定要符合以下原则:原则1:重点锻炼主驱动肌肉群主驱动肌肉群是驱动自行车前进的主要的大肌肉群。
骑车使用的主驱动力来自股四头肌,腿窝肌,和臀大肌。
虽然发达的三角肌看上去很酷,但除了提起车子以外没什么用处――而公路赛中这样的动作很少用到。
原则2:防止肌肉失衡有些常见的骑车损伤是因为控制运动的肌肉失衡导致无法协调工作所造成的。
比如,大腿外侧的股外侧肌过度发达,而中间连接膝盖内部和上部的中部股四头肌不够发达的话,就有可能导致膝部损伤。
原则3:尽可能地做多关节参与的练习肱二头肌屈臂是单关节练习,只有肘关节参与活动。
这是健美运动员常做的典型的肌肉隔离式练习。
而半蹲――基本的骑车类力量训练动作――包括了3个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另外这个动作也很近似地模拟了单车运动的活动模式,从而减少了在健身房里的锻炼时间。
原则4:尽可能地模拟车上的姿势和动作举重时尽量把你的手和脚放臵在骑车时所在的相似位臵。
比如说,在练习躺式蹬举动作时,你的两脚间距应该和你的车子的两个踏板之间的间距相同。
你在骑车时不会把两只脚分开18英寸(45cm)或者把脚趾外分45度。
另一个例子是:在练习坐姿划船动作时,双手放的位臵应该和你握车把时相同。
原则5:“核心”――腰腹部分的锻炼要始终坚持你的上肢和下肢施加的力量都会传到你的身体重心。
如果身体的这部分软弱无力,许多力量就会卸掉或消散。
在你爬山或冲刺时,你需要强有力的腰腹力量的帮助把摇车把的力量传递到踏板。
软弱的腹肌和背肌会使你的爬坡和冲刺绵软无力。
原则6:随着比赛的临近,力量训练要更有针对性,时间要更少。
培养力量的关键时期是在冬天的最大力量阶段,这一时期培养出的力量必须要在以后转化成力度和肌肉耐力――在公路车比赛中体现出的力量形式。
这一转换过程最好是在车上完成,转换的同时需要在健身房里让最大力量得到保持。
如果你读过本书的早期版本的话,你就会发现在这方面我对原先提出的用举重提高骑车能力的训练方式做出了重大的改变。
原则7:保持较少的练习次数为了专注于特定动作的改善,你应该更关心每次练习做多少组,重复多少次,而不是关心去健身房多少次。
在初始的解剖学适应阶段结束后,要逐步减少练习的次数。
目的是为了尽量少地呆在健身房里,但同时仍能改善比赛能力。
原则8:在赛季的每个训练周期的车上训练开始前做力量训练对于特定身体素质的训练,应该先在健身房里做力量练习,然后再安排针对性的车上训练。
例如,最大力量训练阶段应该安排在爬山训练开始之前完成。
这样,在开始体验高强度的踩车练习之前,你的肌肉和肌腱已经为此准备好了,从而使你在进行负荷较大的训练时――比如高强度级别的重复式爬坡――不太容易受伤。
以下介绍的力量训练方式综合了上述的这些原则。
这种训练模式是专门为公路车骑手设计的。
如果你以前是按照健美运动员的模式训练的话,你也许会感到心虚,因为重量轻了,重复次数多了,练习次数少了。
坚持按这个计划做,我想你会在比赛中看到进步的。
也许在镜子前你的形象不会更酷,但话说回来,那也不是你所追求的东西。
力量训练阶段在迎来年度最重要的比赛前,骑手们会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的进步。
准备期:解剖学适应(AA)与最大过渡(MT)解剖学适应阶段(AA)该阶段总训练次数 8-12每周训练次数 2-3负荷(%1RM)40-60每次训练完成组数 2-5每组重复次数 20-30举重速度慢每组完成后的恢复时间 1-1.5分钟练习项目(按完成次序):1. 臀部伸展(负重半蹲,躺式蹬举,负重上步)2. 前牵引3. 臀部伸展(练习项目与#1不同)4. 卧推或俯卧撑5. 坐姿划船6. 个人弱项(屈腿,膝部伸展,或提踵)7. 立姿划船8. 侧身收腹工具栏12.1解剖学适应阶段是力量训练的初始阶段,一般是在晚秋或初冬开始。
该阶段的目标是让肌肉和肌腱为后续阶段――最大过渡和最大力量――的更大重量做好准备。
全年中唯独这一阶段的力量训练的次数最多,因为目标是改善一般性的身体力量。
这个时期你在车上的训练很少,所以在健身房里的时间更多一些。
使用举重器械很方便,但你也应该在这一时期使用自由式举重训练方式。
采用循环训练法,即在不同器械上循环完成各项动作,每次训练做几次这样的循环,能够在AA阶段增加一些有氧锻炼因素。
最大过渡阶段(MT)该阶段总训练次数 3-5每周训练次数 2-3负荷(%1RM)选择只能重复10-15次的负荷*每次训练完成组数 3-4每组重复次数 10-15*举重速度慢到中速,强调动作规范每组完成后的恢复时间 1.5-3分钟** 只有以下打粗体字的练习遵从以上方针,其他的练习仍遵照AA阶段的方针。
练习项目(按完成次序):1. 臀部伸展(负重半蹲,躺式蹬举,负重上步)2. 坐姿划船3. 侧身收腹4. 上半身练习(卧推,或前牵引)5. 个人弱项(屈腿,膝部伸展,或提踵)6. 立姿划船工具栏12.2最大过渡阶段其实只是提供了从轻负荷高重复的AA阶段到高负荷低重复的MS阶段的过渡。
该阶段的训练次数较少,每次训练都少量增加负荷,这样你就为MS阶段做好准备了。
在增加重量时要保守一些,特别是在MS阶段。
在AA和MS阶段,运动员可以在4-5次训练后,增加5%左右的负荷。
基础期1:最大力量(MS)最大力量阶段(MS)该阶段总训练次数 8-12每周训练次数 2-3负荷(%1RM)按体重*每次训练完成组数 2-6每组重复次数 3-6+*举重速度慢到中速每组完成后的恢复时间 2-4分钟** 只有以下打粗体字的练习遵从以上方针,其他的练习仍遵照AA阶段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