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核舟记 精品导学案设计新人教版8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1. 核舟记》赛课导学案_6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1. 核舟记》赛课导学案_6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的精美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写作顺序3.对比阅读,拓展延伸教学重点: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巧夺天工之美教学难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并积累了文言词语,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的精美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写作顺序3.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品核舟巧夺天工之美出示课件:自学讨论核舟之美1.这只核舟有多大?2.它上面都雕刻了什么?3.所刻之物“各具情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作者在对核舟的客观描述中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你能找出这些赞美之词吗? 5.这只核舟的雕刻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

2.“通记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3.“神情与苏,黄不属”,“矫首昂视”,“如有所语”,“各微侧”“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动词“阅,执,抚,指,语,隐,倚”等,不仅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使静止的船头仿佛有了动感。

4.“嘻,技艺灵怪矣哉”这一句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还有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句子,请找出来。

“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盖大苏泛赤壁云”分析“泛”字的妙处。

“舟尾横卧一辑”一句体现出“泛舟”的意境,两个舟子一个大声喊叫的样子,一个烧开水,都没有划船,说明此时的船是随波漂浮。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导学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导学案【精编】

11 《核舟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解释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合作探究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四、布置习题: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八年级《核舟记》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核舟记》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核舟记【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学习过程】一、导语二、前提测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搜集的作者情况。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四、整体感知文意,弄清写作顺序1.疏通文意后,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交流。

2.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五、精读分析1. 研读第一段:(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2.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3. 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六、讨论探究1. 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不同的表现?2. 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3. 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4. 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5.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6.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七、作业搜集民间精巧的雕刻、剪纸等艺术,说给大家听。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核舟记》,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核舟的外形特点和创作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 作业点评:在作业中,对学生的亮点和进步给予表扬和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同时,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进行改进。
3. 作业反馈:及时将作业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积极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三)改进措施
1. 提高学生参与度:可以通过设置激励机制,如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前期,可以加入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为学习《核舟记》打下基础。
3. 创设真实情境: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如VR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核舟制作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 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掌握核舟的外形特点和创作过程。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核舟的外形特点,了解核舟的创作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核舟的艺术价值。
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核舟艺术美的技巧。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作者在文中使用的细节描写技巧,如对核舟上人物的描绘、景物的描绘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自己的写作。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核舟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核舟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

11 核舟记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读想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1、生字注音:yī mǐn wǎng yí yòu jī xuān ruò sǎn rán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zhě tǎn jiǎo zhǔ qū jì rén xū yú fǔ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2、重点词:为:做罔不:无不,都尝:曾经贻:赠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许:上下,光景启窗:打开比:靠近不属(zhǔ):不相类似诎:通“屈”,弯曲衡:通“横”了了:清清楚楚为人五:刻成曾:尚,还盈:满简:挑选修狭:长而窄灵怪:奇妙3、通假字:①长约八分有奇:通释义:②诎右臂船:通释义:③右手倚一衡木:通释义: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释义:4一词多义:为宫室()佛印绝类弥勒()为中轩敞者为舱()绝来此绝境()不足为外人道也()群响毕绝()明有奇巧人()高可二黍许()奇可长约八分有奇()珠可历历数也()其人视端容寂()祌情与苏、黄不属()其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有良田美池之属()5、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语文(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学号11 核舟记第一课时编写者:审核者:【学习导言】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文章,直到背诵;在合作探讨中,让我们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课前学习:自主体验(了解作者、通读课文、疏通文意)【走近作者】本文作者是,字,明末嘉善人。

课文选自编写的。

【通读课文】认真朗读几边课文,读通读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器皿.()尝贻.()八分有奇..()二黍.()轩.敞()箬.篷()石青糁.之()峨冠..()多髯.()衣褶.()袒.胸()矫.首()诎.右臂()一楫.()椎髻..()稍夷.()任戌..()篆.章()【疏通文意】结合课文注释,我能写出下面文言词语的意思。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轩.敞者为.舱()()启.窗而观()石青糁.之()佛印居.右()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之背()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卧.右膝()而.竖其左膝()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曾不盈.寸()课内学习:合作探究(预习反馈、品读课文、重点巩固、布置预习)【预习反馈】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2、同学批语:。

【品读课文】初读课文,读熟读通1.听读:教师范读,在文中标注你认为需要注意的疑难字音。

2.自读:请你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给下面的文句划分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选读: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评议。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请你结合课文注解,先自己疏通文意,然后组内讨论难以理解的字、句,教师参与指导,然后全班交流,疏通文意。

【重点巩固】1、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我对下面的文言词语作出了如下解释。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若啸呼状()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2、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我对下面的文言句子作出了如下的翻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设计
【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B、手卷juànC、不属shǔ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7、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戴着)高高的帽子。今意:峨眉山之顶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4、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今意:可以。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 今意:简单,容易。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11 核舟记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如何掌握文言文中的“名词做动词”鉴别名词做动词时,要从整个句子来考虑,看它充当什么成分,看它后面词的词性。

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代词前面的名词做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蹄子踢。

(2)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做动词。

如: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

(3)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做动词。

(表示可能、必要或愿意的词叫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有“可、能、愿、宜、当、欲”等。

)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一个名词会活用做动词,这种活用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在学习中应注意积累。

素材积累:一代名匠王叔远王叔远是明代一个手艺极为精巧奇妙的人。

他能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鸟兽、树木、山石,无不依照木头原来的纹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刻得各具情态,惟妙惟肖。

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

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

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

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

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核舟记》导学案【导语】本课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五个被核辐射的貌似船员的“怨魂”的故事。

通过这五个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和谐,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可以先读课文大意,了解故事背景,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导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学目标】1.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及背景,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主题。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情节等提炼语文知识,学会用语文知识进行文学分析。

3.了解核污染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导学过程】【导读】1.请阅读文章背景材料,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及背景;2.请观察课文开头的插图,猜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3.请读第一部分的标题“奇怪的船员”,了解故事的开头;4.请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回答问题:有谁站着?为什么站着?5.请回答1、2段写了些什么?通过写了些什么来表达什么情感?(1、2段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那个奇怪船员和作者感到的怪异的情感)6.请回答第二部分这样揭示出故事的主题?(这是一个以核船员众多而且奇怪的事件统一的地方)【展开导学】1.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整个第一部分的内容。

(此部分主要是描写作者所看到的船员之不同寻常:他们戴着氧气罩,身上穿着防护服;船员是在夜晚才出现的,天一亮就消失了)2.请回答这样揭示出了故事的主题?(核辐射对人体有着严重的危害,并且人们对核辐射的态度是愤怒的)3.请看第五部分,回答问题:船长、船员为什么不担心微微的辐射?(船长和船员认为核船员只不是虚幻的演出节目,所以不用担心核辐射)4.请回答这样揭示出了故事的主题?(这说明人们对核污染的认识还不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不够)5.请分析一下第六个部分最后两段是作者有意留下来的吗?(是的,这表明着核辐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6.请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写这篇文章来唤起人们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7.请大声读第七部分的第五段,体会作者决定再重写一遍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优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优秀导学案
组长组织检查,纠错,落实
3.对学
15分钟
诵读,读出层次。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结构清晰。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诵读这篇古文。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计核舟上的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舟的。结构方式:分说部分按顺序写。
2.文言虚字的用法。
课堂
流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环节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1.目标先明确
2分钟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自主
学习
2独学
10分钟
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2.重点字词:
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
启窗而观:启,打开。而,顺承关系
石青糁(sǎn)之:之,代词,代字迹
1.启窗而观
2.峨冠而多髯者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闭卷检测
当堂明确学习效果

小结反思
小结反思3分钟
学生自评学习效果,客观实际
明确作者的感情变化后,更能读出感情
结合作者写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
4.群学
10分钟
一、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用原文作答
⒈文中从哪几方面写“明人”的“奇巧”?
⒉作者用哪两句话写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⒊文中哪两句话表明小舟是停放着的?

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情感目标: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能够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专门惊奇吧?这确实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确实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深绝伦的微雕技艺的杰出展现。

(二)出示教学目标:(见前)(三)关于微雕:微雕又称米雕、细刻,有牙刻、竹刻、发刻之分。

这种雕刻,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米粒或在数毫米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的一门艺术。

微雕历史悠久。

在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发觉了仅有丝米的微型刻字。

微雕工艺品的制作,需要艺人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运用雕刻工具的熟练技巧。

雕刻时,需要屏息静气,注意力高度集中,历来被称为“绝技”。

微雕工艺以苏州微雕为代表。

苏州张毓基所刻的《枫桥夜泊》诗和《兰亭序》象牙米刻,字迹清晰,笔法苍劲,令人叹为观止。

(微雕工艺品展现)(四)一读课文,摸索并讨论:1、核舟大小如何?2、在如此小的核舟上雕刻家怎么说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什么缘故?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形;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能够从下列角度开展:(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2)表达方式及语言对那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明显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现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聪慧,专门可能写成说明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

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方法】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

11 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一、导入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微雕作品展示《文汇报》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报道宁波发现稀世珍宝——明代核舟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就其提款方位、尺寸大小、五位人物、小窗可灵活开启诸方面均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

专家们还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

二、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设计

第10课《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1、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器皿.()罔.()贻.()八分有.奇()轩.()箬.()糁.()髯.()衣褶.()袒.()诎.()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代作家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3、重要词语解释: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罔不:因.势象.形:尝:贻:高可.二黍许.:峨冠:其两膝相比.者:绝类.:诎:若.听茶声然.:钩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古今异义词:古义:古义:可许今义:今义:古义:古义:尝比今义:今义:6、一词多义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7、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课内阅读。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11 *核舟记【精彩开篇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向我们展示了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第1课时疏通文意看核舟一、新课导入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纷沓而至。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贻.(yí)八分有奇..(yòu 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髯.(rán) 石青糁.之(sǎn) 不属.(zhǔ)诎.(qū) 椎髻..(chuí jì) 楫.(jí)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①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②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③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2)一词多义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11 核舟记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如何掌握文言文中的“名词做动词”鉴别名词做动词时,要从整个句子来考虑,看它充当什么成分,看它后面词的词性。

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代词前面的名词做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蹄子踢。

(2)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做动词。

如: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

(3)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做动词。

(表示可能、必要或愿意的词叫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有“可、能、愿、宜、当、欲”等。

)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一个名词会活用做动词,这种活用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在学习中应注意积累。

素材积累:一代名匠王叔远王叔远是明代一个手艺极为精巧奇妙的人。

他能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鸟兽、树木、山石,无不依照木头原来的纹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刻得各具情态,惟妙惟肖。

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

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

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

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

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组讨论环节非常有效。学生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和见解。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多元化的讨论话题,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模拟核舟制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制作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处理上,我尽力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物展示来突破难点,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难点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巩固。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设计一些更有针对性的练习,如角色扮演、模拟翻译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仅仅通过讲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未来,我计划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采访手工艺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与魅力。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文化和民间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明显感受到了他们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上的难度。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认为将核舟的制作技艺与课文紧密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物图片和模拟制作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核舟艺术的精妙,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文言文断句和翻译时,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未来我需要考虑如何更加生动、具体地讲解这些知识点,或许可以通过更多有趣的例句和情境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核舟记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的翻译。

2.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注音罔.( )不因势象形贻.( )八分有奇.( ) 箬.( )篷石青糁.( ) 多髯.( )诎.( ) 舟楫.( )壬.( ) 戌.( )篆.( )章2.释词(课件二展示)通假字(1)八分有.奇( )(2)左手倚一衡.木( )(3)诎.右臂支船( )一词多义(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其人视端.容寂( )(3)为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中轩敞者为.舱( )古今异义词(1)佛印居.右(古义: 今义: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 今义: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 今义: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状语) (1)箬篷..覆之( ) (2)石青..糁之( )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 ) (2)椎髻..仰面( ) 虚词(1)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之{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其{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3.重点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人视端容寂。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技亦灵怪矣哉!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4.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东西?5.本文的作者是用什么结构给我们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三、品读课文,体味探究 (一)研读第1段。

6.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7.写出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二)研读第2~5段,思考讨论。

8.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核舟的特征“奇巧”的?9.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舱旁的小窗和对联,意在表现什么?10.第3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11.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12.你从哪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13.第5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三)研读第6段,思考讨论。

14.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人物、物品和文字的数目?15.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四、作业设计16.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件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一篇短小的说明文。

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wǎnɡ yí jī ruò sǎn rán qū jí rén xū zhuàn2.通假字(1)“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衡”同“横”(3)“诎”同“屈”,弯曲 一词多义(1)①奇妙 ②零数、余数(2)①事物的一头或一方 ②端正 (3)①做,雕刻 ②是 古今异义词 (1)处于 居住 (2)竟然 曾经(3)挑选 简单,简直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状语)(1)用箬篷 (2)用石青(名词活用作动词)(1)(戴着)高高的帽子 (2)(梳着)椎形发髻 虚词(1)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

连词,表相承,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2)之{助词,的。

代词,它。

(3)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

指示代词,那。

3.(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3)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4)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明白,颜色是黑的。

(5)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6)技艺也真神奇啊!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4.核舟。

5.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三、品读课文,体味探究6.“奇巧”。

“盖大苏泛赤壁云”。

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8.体积(长、高)、船舱(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船头(游览者的外貌;神情)、船尾(舟子的神情和姿态)、船背(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

9.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10.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二人泛舟时的心情。

11.苏东坡。

因为刻画得细致,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12.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1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14.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

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

以此突出王叔远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

与第1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15.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四、作业设计16.略。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教学反思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