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b3cca0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4e.png)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以学生生活的实例取代教材中的例子,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物理规律。
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有关摩擦力的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全面开展,目前仍存在一定难度。
教师需要用新模式的教学思想和循序渐进的`引导。
从本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探究,不难看到,学生人数过多,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看,这一客观事实对开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存在一定的阻力。
虽然客观事实难以改变,但同时也应引起我们思考,从中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把这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延伸到课外。
课前,教师以抛题形式提出多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课后,仍可围绕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a5307dc71fe910ef12df89f.png)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用筷子夹球,看谁先赢。
找两个同学用两双同样的筷子夹10个玻璃球,其中一双筷子套上橡皮筋,两人交换筷子再进行夹球比赛,通过两轮的比赛结果,让同学们探索里面的奥秘,引出《摩擦力的秘密》,这一课题。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2、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3、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会分析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一、感知摩擦力1、提问:什么是摩擦力?通过课件演示物体的运动,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提问:摩擦力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要运动或运动趋势,两个面要接触。
3、提问: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穿行时,也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吗?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叫阻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空气和水产生的阻力,学生举例游泳、坐电动车产生的风。
4、教师演示(师生共同感知、体验):教师伸出一只手掌,在空中左右摆动,感受空气的阻力。
同样把手放在桌子上,左右摆动,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伸出一只手掌,再伸出另一只手掌,两手掌相对,互相接触,一手掌在另一手掌上向前或向后运动,提问你感到摩擦力了吗?双手并拢上下搓,用手搓搓脸又有怎样的感觉?5、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摩擦力现象?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二、合作探究既然我们知道了摩擦力,摩擦力的现象,我们来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入我们的第一关:合作探究我能,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
小组交流,学生汇报。
猜想一:摩擦力大小和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二:摩擦力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我们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优秀范本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优秀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e566ab954028915f804dc2b6.png)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优秀范本
1、让科学回归生活
本课从例子的选择到材料的准备无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起,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入手。
既让学生学的轻松,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实验材料的生活化学生认识到在家里也可以做实验,我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来研究,促进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有结构的图片、资料等,形象有趣,又便于记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3、“学”和“玩”整合
就科学课来说,小学生期待的好课就是既好玩又能学到东西。
玩小车、捏橡皮泥每一项活动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4、指导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的成功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
小组中合理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到时合作的愉快。
5、“做”中“学”
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句话就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
只有让学生动手做,通过他们的实践和亲身经历去获取科学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才能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科学才有发展,人类才有进步。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c10da77ed630b1c58eeb553.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过程与方法: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有一档栏目,叫做《分秒必争》,你看过吗?想一想也来体验一下?游戏的名称是筷乐玻璃球。
游戏规则:本游戏要求选手在30秒内筷子将玻璃球夹到桌子另一端小盘中,放入10个即可获胜,谁想来挑战。
师:挑战即将开始:3、2、1开始——停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生:进行挑战咱们来听听挑战者的感受——太滑了筷子遭遇玻璃球,筷子一定也是一脸的无奈,能不能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生:(想办法)师:老师这儿就有一个这样的东西,你放上试试,准备好了吗?欢迎你再次接受挑战。
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祝贺你,请你分析一下这次成功的秘诀。
师:你知道什么叫摩擦力吗?(生谈)二、感受摩擦力1、请同学们双手合起搓一搓,由慢到快,然后将双手放在桌面上,由后向前推力度由轻到重。
你有什么感受,和大家共同分享好吗?摩擦生热2、感觉有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如果我们手运动的方向是向前,那刚才你感受到的力是向后)说得真好,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和学生共同交流出:运动接触面上阻碍运动的力2、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生活中,你在哪儿感受过摩擦力?生举例:推箱子、擦桌子、走路接着问:什么与什么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师补充:人在游泳,会不会产生摩擦力呢,飞速疾驰的洗汽车会产生哪些摩擦力师:分析得很有道理,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科学上将它称为阻力。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7216946af1ffc4ffe47ac42.png)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篇一:“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摩擦力的秘密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应从祥设计意图:本课教学重点是围绕“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让学生提出假设,指导学生设计出合理易行的验证方案,开展科学验证。
教学难点是对比实验中,学生对变量的选择与控制。
这对刚刚接触“通过对比实验来搜集证据”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具挑战性。
方案设计不合理,影响操作的科学性;变量控制不严密,势必影响数据的真实性。
以多元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案设计及变量控制的方法,使实验操作科学有效地进行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的。
为解决上述难点,实现目标,教师调整了教材内容,淡化了摩擦力发生的条件和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部分,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教师强化了动手前的动脑环节,先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并帮助学生将合理的假设进一步细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变量板书出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假设,设计验证方案,将操作的方法、步骤显性化,最后师生集中评议,提醒学生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操作的有效性,自然有了根本保障。
教学过程:苏教版小学(四下)第四单元第4课一、游戏导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了解摩擦力。
师:谁在家抓过鱼?(生纷纷举手示意抓过)师:我这里有两条泥鳅(师从讲台下取出装有泥鳅和细砂的水槽),谁能帮我把它们抓起来,放到另一只水槽中?生抓泥鳅。
(他先用一只手,再用两只手,始终抓不住,显得焦急万分,当他准备用双手和前胸来捧时,台下学生和听课教师都被逗乐了,师示意他别弄湿了衣服停下。
)师:你有什么感觉?生:太滑了,抓不住。
师:看来还得老师给你帮忙。
(师用网兜将泥鳅兜住,倒入装有细砂的水槽中,泥鳅翻腾挣扎)师:再请你把它们救回水中。
生稍加努力,分别将泥鳅捉入水中。
师:这一次,你又有什么感觉?生:不太滑了,泥鳅身上有砂子。
师:谢谢这位同学,其实他第二次比较容易抓住泥鳅,关键靠一种力帮忙,你知道是什么力吗?生: 摩擦力.评析:学生抓过鱼、黄鳝等动物,对“滑”有切身体验,让学生在水中和砂中对比抓泥鳅,就是激起他们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出摩擦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科学四下《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下《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7c9065e680203d8cf2f2400.png)
苏教版科学四下《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4. 摩擦力的隐秘终于上完了,我在内心欢呼着。
内心觉得一下子轻松了下来,但又有些不太适应。
尽管这段时刻我吃不行睡不行,满脑子差不多上教学设计,但一下在停下来又觉得内心空荡荡的,一点也补充实。
假如非让我做出选择的话,我依旧期望能有机会再上一次公布课。
尽管在预备期间专门的辛劳,但我得到的却比平常上课多了专门多。
真是收成颇丰。
下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还期望,孙老师和各位科学教师多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设计回忆:二、《摩擦力的隐秘》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隐秘》一课教材时预备差不多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关心学生把握有关摩擦力的隐秘,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操纵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但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
但《摩擦力的隐秘》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因此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
假如没有前面假如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预备,让学生直截了当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隐秘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大难点,尽管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淡化科学概念,但至少也应该让学生在上完课之后,对什么是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设计了“夹玻璃球、用手抹桌子”等几个小游戏想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探究的欲望,调动起学生在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切实感受和亲躯体验。
二、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科学课最差不多的特点是从学生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猎取科学知识。
四年级科学下册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34286a5b9d528ea81c7792f.png)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四课《摩擦力的秘密》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因此只有精心地设计、选择、提供相应的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材料,才能减少学生探索的难度,使他们较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从而能够感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愉快,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科学的真谛是探索,教师的责任是呵护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真枪实弹”地“研究科学”。
让学生去做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从中体验、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家研究所用的方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测并设计出合理易行的验证方案,开展科学验证。
以多元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案设计及变量控制的方法,使实验操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领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观点。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科学《摩擦力》教学反思(两篇)
![科学《摩擦力》教学反思(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23586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a.png)
科学《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摩擦力》一课基本遵循“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
《摩擦力》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三课,这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
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
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
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オ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
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拔书,用两本书相互摩擦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书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摩擦力的秘密_苏教版-学习文档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摩擦力的秘密_苏教版-学习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5f07032964bcf84b9d57bed.png)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
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
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
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
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
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摩擦力的秘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摩擦力的秘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6478170b9d528ea80c77905.png)
4.提问:在我们周围,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摩擦或产 生摩擦力的现象吗
5.教师演示(师生共同感知、体验):教师伸出一 只手掌,再伸出另一只手掌,两手掌相对,互相接触,一 手掌在另一手掌上向前或向后运动。提问:
(1)这时,有摩擦力吗 (2)在什么地方产生了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 的 (3)一手掌想在另一手掌上运动,但没有足够的力 能使它运动起来,(师生共同体验)这时两物体的接触 面之间有摩擦力产生吗 (4)(教师演示)一手掌凌空在另一手掌上平行运 动,两手掌之间有摩擦力产生吗综合以上活动,谁能说 说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6.提问:(出示图片)当我们坐在摩托车或者敞篷 车上前进的时候,空气与人体会不会产生摩擦力呢(讲 述:这种摩擦力叫阻力) 7.提问:除了在空气中,我们在哪里运动也会产生
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
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
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
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
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
点、难点问题。但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
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但《摩
1.(出示一块方形的橡皮泥)提问:这块橡皮泥在 沉入洗洁精过程中,会不会受到洗清精对它的阻力呢你 们有没有办法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阻力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3.提问:你们认为洗精对什么形状的橡皮泥的阻力 较小 4.学生讨论。 5.提问:是这样吗能不能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 一想法呢 6.师生共同完成验证方案。(用等质量的橡皮泥四 块,做成形状不同的模型,将这些模型同时放人洗洁精 中,比较下沉的速度) 7.提问:橡皮泥下沉得快说明什么下沉得慢呢 8 学生动手实验。 假设 不变的条件: 改变的条件: 实验记录: (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在洗洁精中下沉快慢的顺序) 实验结论 9.交流实验结果。 10.讲述:看来,同学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液体对流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4 摩擦力的秘密|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4 摩擦力的秘密|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3862008762caaedc33d432.png)
1.利用摩擦力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出示图片讨论:从这些事例中说出人们是在减小摩擦,还是减小摩擦吗?
2.联系生活举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呢?
生观察,分组讨论,汇报。
学好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科学。摩擦力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能不太关注,所以本环节通过“分析例子”、“寻找例子”更好地加强学生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关注。
教学
策略
长程两段
教学
资源
钩码、带钩的木块、木板
教学
媒体
多媒体课件,展台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和活动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人拉重物”的画面。
2.提出问题:男孩为什么会拉得这么费力。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通过和学生交流引出课题。
学生思考回答(可能是因为有摩擦力)
《摩擦力的秘密》案例
章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科学
课题
摩擦力的秘密
课型
实验探究
教学
目标
1. 通过观察体验,知道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认识摩擦力。
2. 经历研究摩擦力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重点
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无时无刻都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他们可能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对力的现象有所了解,也可能在成长中经历过某些力学现象的应用。但他们还没有通过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认识了解有关力的现象。本单元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亲历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并逐步形成对力的现象的科学认识。本节内容就是较典型的让学生探究力学现象的实验课。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3302c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5.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摩擦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摩擦力》教学反思1这接课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生活中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所以,根据教材安排,在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后就直接进入实验探究过程。
通过实验时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以日常生活中事例为基础加以分析得出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体会,我感觉该实验的可见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够理想,实验原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验的操作性难度比较大。
实验原理:根据二力平衡知识,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很难做到:用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木块在做变速运动,这样,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不是平衡力。
同学们通过观察也发现: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读取数据不方便,同时,对实验的准确性也产生了怀疑。
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我经过思考和实验操作,个人认为进行以下改进实验效果更理想。
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木块上,在木块的下面放置一块长木板。
实验过程中,拉动木块下的长木板,使木块与长木板之间发现相对运动,木板受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长木板的运动状态,并不能影响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这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稳定了,读取实验数据也就方便了。
经过对该实验设计理论的'改进,实验效果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也大大加强,由于木块自身质量有限。
引起压力太小,致使滑动摩擦力太小,所以,实验的可见度还是不很理想为了使实验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我采用弹性系数比较小弹簧测力计来完成本实验。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b39bb92f7ec4afe05a1dfde.png)
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1.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和摩擦力,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2.能够自主进行猜测,并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知识:1.认识摩擦现象产生的条件,知道摩擦力概念。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研究,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辩证地看待看待摩擦力。
2.知道减小或增加摩擦力对生活的影响,掌握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测力计、长方体、天平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1.(师示范搓手)老师在做什么?2.你能用自己的双手和身体做摩擦动作吗?用手擦脸颊、手臂、脚……3.你还能利用身边周围的物体做摩擦动作吗?推笔盒、书本、桌椅……4.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
(师出示课题)【设计意图: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如何将科学概念教给儿童,使他们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我认为,教师在这里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能激发学生思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二、回归生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找一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学生举例。
2. 出示奥运游泳和扔铅球比赛视频,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运动是否产生摩擦力?3.归纳: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叫阻力。
4.小结:摩擦力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能找到它。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摩擦力或有摩擦力的现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把不同学生关于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联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学生认知的基础。
通过视频展示,使得抽象的阻力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阻力的概念。
】三、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播放奥运单杆和举重比赛的视频片段。
2. 运动员在比赛前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在玻璃罩里搓搓手。
四年级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四年级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851811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2.png)
四年级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近日,我在四年级上了一堂数学课,主题是“摩擦力的秘密”。
这节课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课前的准备上,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导致教学内容和形式选取上不够合理和有趣。
下次我应该提前调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呈现单一化。
在本节课中,我只是简单地利用黑板和演示实验来进行教学,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具和教学工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下次我应该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再次,我在课堂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没有有效规划和组织,导致课堂进展不够顺利。
在上课前,我没有详细准备好教学用具和实验材料,导致上课过程中频繁中断,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扰。
下次我应该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教学用具和实验材料,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有序进行教学。
最后,我在评价和反馈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课堂中,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
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下次我应该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记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最新-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精品
![最新-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e98da23014791711cc7917c0.png)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篇一:“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摩擦力的秘密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应从祥设计意图:本课教学重点是围绕“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让学生提出假设,指导学生设计出合理易行的验证方案,开展科学验证。
教学难点是对比实验中,学生对变量的选择与控制。
这对刚刚接触“通过对比实验来搜集证据”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具挑战性。
方案设计不合理,影响操作的科学性;变量控制不严密,势必影响数据的真实性。
以多元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案设计及变量控制的方法,使实验操作科学有效地进行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的。
为解决上述难点,实现目标,教师调整了教材内容,淡化了摩擦力发生的条件和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部分,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教师强化了动手前的动脑环节,先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并帮助学生将合理的假设进一步细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变量板书出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假设,设计验证方案,将操作的方法、步骤显性化,最后师生集中评议,提醒学生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操作的有效性,自然有了根本保障。
教学过程: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下)第四单元第4课一、游戏导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了解摩擦力。
师:谁在家抓过鱼?(生纷纷举手示意抓过)师:我这里有两条泥鳅(师从讲台下取出装有泥鳅和细砂的水槽),谁能帮我把它们抓起来,放到另一只水槽中?生抓泥鳅。
(他先用一只手,再用两只手,始终抓不住,显得焦急万分,当他准备用双手和前胸来捧时,台下学生和听课教师都被逗乐了,师示意他别弄湿了衣服停下。
)师:你有什么感觉?生:太滑了,抓不住。
师:看来还得老师给你帮忙。
(师用网兜将泥鳅兜住,倒入装有细砂的水槽中,泥鳅翻腾挣扎)师:再请你把它们救回水中。
生稍加努力,分别将泥鳅捉入水中。
师:这一次,你又有什么感觉?生:不太滑了,泥鳅身上有砂子。
师:谢谢这位同学,其实他第二次比较容易抓住泥鳅,关键靠一种力帮忙,你知道是什么力吗?生摩擦力【评析:学生抓过鱼、黄鳝等动物,对“滑”有切身体验,让学生在水中和砂中对比抓泥鳅,就是激起他们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出摩擦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6篇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70787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6.png)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6篇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1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以学生生活的实例取代教材中的例子,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物理规律。
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有关摩擦力的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全面开展,目前仍存在一定难度。
教师需要用新模式的教学思想和循序渐进的引导。
从本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探究,不难看到,学生人数过多,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看,这一客观事实对开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存在一定的阻力。
虽然客观事实难以改变,但同时也应引起我们思考,从中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把这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延伸到课外。
课前,教师以抛题形式提出多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课后,仍可围绕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2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
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
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
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4.4.摩擦力的秘密》word教案(2)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4.4.摩擦力的秘密》word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90b5a725a8102d276a22fab.png)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4. 摩擦力的秘密终于上完了,我在心里欢呼着。
心里觉得一下子轻松了下来,但又有些不太适应。
虽然这段时间我吃不好睡不好,满脑子都是教学设计,但一下在停下来又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一点也补充实。
如果非让我做出选择的话,我还是希望能有机会再上一次公开课。
虽然在准备期间非常的辛苦,但我得到的却比平时上课多了很多。
真是收获颇丰。
下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孙老师和各位科学教师多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设计回顾:《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材时准备基本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但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
但《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
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大难点,虽然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淡化科学概念,但至少也应该让学生在上完课之后,对什么是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设计了“夹玻璃球、用手抹桌子”等几个小游戏想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调动起学生在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切实感受和亲身体验。
二、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科学课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材时准备基本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但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
但《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
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
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
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
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相互摩擦及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
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
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
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
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
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
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诸多不足: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
导致了时间的不够用,把播放VCD光盘的环节机动删减了,是我的遗憾。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
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
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能始终着眼于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重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动手,探究摩擦力的秘密。
从学生探究的过程看,还是符合学生的探究规律的。
但在时间上还是没能把握好,后面时间显得较紧,只能匆匆结束,觉得挺遗憾的。
这也是我每次上实验探究课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是今后我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
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
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
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
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
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
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
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
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
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探究。
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提出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法;探究方法的提出采用学生自己提出,共同协商的方法。
三、运用举例,创生有趣生动的方法摩擦力与生活关系密切,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摩擦现象都加以说明。
我只是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三个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举一反三。
当然,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背诵几句教条的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帮帮雪地里的汽车”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生新办法的实践。
在明白摩擦力的秘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把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对让他们创新兴趣较浓,也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四、合理评价,培养不懈求真的科学态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我能较合理地运用好评价机制,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探究。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是学生只答对一个问题或自己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我也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我能行”。
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探究。
探究活动不应止课堂。
课尾,有一名女同学提出“旱冰鞋上的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时,我并没有马上进行肯定评价,而是说她的发现很有探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将对摩擦力的研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