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合集下载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四、教学方法: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五、学习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二)新知学习: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a、地下耕耘者是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3、技能训练: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三)、作业练习:(见教材)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进一步探讨生物如何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还为后续学习生物的进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片,生动地展示了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能力,但对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原理和机制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现象,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举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

(2)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实例。

(2)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

(2)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生物《生物对环境及适应和影响》说课稿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对环境及适应和影响》说课稿新人教版

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精选9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精选9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精选9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篇1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

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 设计思想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

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

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在设计这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时,我的意图是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小动物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故事、观察、讨论和手工制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1. 描述几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 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3. 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 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小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以他们熟悉的小动物为例,让他们观察这些小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比如,我带来了小乌龟、小鱼和小鸟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理解它们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注意到孩子们对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理解可能会有难度,因此我在活动中加入了关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讨论,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这个概念。

例如,我带来了关于蚂蚁搬家导致树木死亡的新闻报道,让孩子们观察和讨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使孩子们更好地参与活动,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小动物的图片、新闻报道的打印资料以及手工制作的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引入小动物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引导他们思考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然后,我展示了关于蚂蚁搬家导致树木死亡的新闻报道,让孩子们观察和讨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我让孩子们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制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理解可能会有难度,因此我在活动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通过实际案例和手工制作的过程,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环节,我认为这次活动总体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孩子们对于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描述非常准确,他们也能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了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物如何适应其生存的环境,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如仙人掌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北极熊适应寒冷环境的体色和厚厚的皮毛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教材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进行了阐述,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实验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2)描述生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方式。

(3)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方式。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认识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来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更进一步了解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为后面学习生物圈中的植物、人、动物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对四份资料进行分析来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然后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得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个结论;最后还安排了一个技能训练,以提高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材同时还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道题、第二道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第三道题是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应用。

本节的知识点有两个: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能够选取多方面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形成初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难点: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道具:长颈鹿和短颈长颈鹿、树的模型。

2、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3、干湿计若干。

学生要做的课前准备是: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总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得出答案。

2、自编小品《长颈鹿的由来》。

说明:学生根据查找到的资料设计小品,由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长颈、短颈的长颈鹿,一位同学进行解说。

二、说策略我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我教的策略是: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

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乐山师范学院2009级生物(师范)专业周珊教材分析本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

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七年级)的学生。

他们才接触生物学,没有太多的生物学知识。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生物的基础知识,知道什么是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这一节的学习是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对环境地适应以及对环境有怎样的影响,并为后面“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有些是合理的,有些也会有一些不科学的认识。

在教授本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应该设置情景,暴露学生可能的前科学概念,并帮助学生改变前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3.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4..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学程序板书提纲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引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适应和演化,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指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改变。

这种适应是通过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等机制来实现的。

1. 生物的适应特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形态适应: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例如,高海拔地区的动物通常体型较小、呼吸器官更发达,以适应稀薄的气候条件。

•生理适应:生物的生理机能可以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调节。

例如,鱼类可以通过体温的调节来适应不同水温的环境。

•行为适应:生物的行为模式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例如,候鸟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2. 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示例•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极地和沙漠等极端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北极熊通过厚厚的毛发和一层脂肪来抵御严寒,沙漠植物则通过长根深入地下找寻水源。

•生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水生生物对水域中的水温、氧气含量、盐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有其独特的方式。

例如,深海鱼类适应了极高的压力和低温环境,水生植物通过漂浮或者生物附着方式适应了水流的冲击。

•生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陆地上的生物对气候、栖息地和食物资源的适应也有很多种。

例如,驼可以积累和储存大量的水分来适应荒漠环境,山地植物的根系发达以适应陡峭的地形。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不仅适应环境,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量、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方面。

1. 生物量的影响生物量是指生物在一个特定区域或时间段内的总量。

生物量的增加或减少与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

例如,种群过度繁殖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而某些物种的稀缺或灭绝也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七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七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七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课程内容简介本节课主要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通过这个话题,让学生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对环境的影响,并帮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学习目标1.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

2.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4.能够探究生物的适应和对环境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简单了解生物对环境的概念。

2. 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例如极地地区的动物的适应方式,热带地区的动植物适应方式等。

同时,教师讲解生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3. 学生探究(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并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减少生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在班内进行展示。

4. 教师讲解(20分钟)教师介绍生物对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例如生物对土地、水体、大气等的影响。

并探讨如何降低生物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5. 温故知新(10分钟)学生通过组内讨论,总结出他们掌握的知识,并清晰地陈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影响。

6.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并回答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1.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生物在适应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

2.如何让学生探究和总结生物对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六、课后作业1.分组完成关于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案例报告。

2.在家中观察认识家中的宠物,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和适应方式,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七、板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生物对土地、水体、大气等的影响•如何降低生物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中适应方式及对环境的影响。

采用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引言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体,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它们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例如,在干旱地区生活的动物会保持水分并减少水分丢失,例如沙漠中的骆驼,它们可以在一次性饮水过后长达几周都不需要再喝水。

这归功于它们储存水分的能力和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尿素,减少了水分的流失。

在极寒地区生活的动物则拥有厚厚的绒毛、脂肪储备和一定的耐寒能力。

例如北极熊的毛皮具有很好的保暖效果,能够在极寒环境下生存。

生物还可以通过行为适应环境,例如栖息在不稳定的水域中的昆虫虱子,它们可以在水的表面快速奔跑或慢慢滑动,甚至可以通过尾部的纤毛在水下游动,以适应不稳定的环境。

二、生物对环境的改变生物对环境的改变主要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所做出的行为所导致的。

例如,大量的森林砍伐、洪水频繁的发生、海洋污染等等。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和建设城市,大量砍伐森林,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等问题。

此外,森林砍伐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海洋污染也是生物对环境改变的主要表现。

由于人类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海洋中的垃圾、塑料、有机物质等大量增加,污染物密度高的地区范围也逐渐扩大。

这些有害污染物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危害,对人类健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生物对环境的维护生物对环境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例如,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稳定了大气中的气体组成。

与此同时,植物还能够稳定土壤,减少风蚀、水土流失等现象。

而昆虫、鸟类等动物在传播花粉、消耗有害昆虫、控制植物生长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它们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生物对环境的修复生物对环境的修复能力也是值得关注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举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重点和难点的确立: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二、教学方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定如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等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学习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

高二生物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高二生物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高二生物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教材剖析:是生物学七年级初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融洽开展”的理论基础。

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习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剖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重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略,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月朔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伎俩,仔细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剖析,结合新课程规范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的:(一)、认知目的:⑴认同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⑵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的:⑴通过剖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习题的能力;⑵尝试搜集、处理数据的方法;⑶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⑴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⑵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⑶利用技能训练,鼓舞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习题、提出问习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确实立:⑴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⑵“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提倡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⑴本节课贯通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伎俩,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剖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步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

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

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

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

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

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
学习,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