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上语文园地一(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时,要学会根据内容展开联想,在比较和思考中获得新发现、新认知。
2.在词句段的训练中认识排比句和分号的特点及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理解《过故人庄》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2)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3)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三)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读一读,找规律出门在外总会遇到不认识路的情况,这时路牌就能给我们指明方向。
指路牌是为方便市民出行、导示、辩分方向等,在道路两旁或绿化带上建设的交通设施。
路牌上的汉字不认识的话,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路牌上标注的方向或者是公里路等还可以为我们明确方位和距离。
指路牌主要作用就是引导,疏通,指示,分流的作用,主要是:①提供道路信息,起到道路语言作用。
②指挥控制交通,保障交通安全。
③指路导向,提高行车效率。
④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2.练一练,学运用。
练一练,填一填。
参考答案:3.我拓展,我积累。
路牌中除了标明地点、场所以及方向之外,通常也会有距离的标示,借助这些标示可以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路名、地点或者场所中没见过的汉字可以通过路牌的汉语拼音来认识,引导前往目的地的路径。
汉语拼音还可以用来拼写自己的姓名、城市名等,用处很多。
三、学习“日积月累”1.出示古诗。
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 (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名和路牌上的地名的拼写规则。
2. 背诵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重难点背诵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图片导入,认识路牌1.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丽江看看,走在丽江古城那风景秀丽的路上,我们会看见什么呢?丽江路牌你看到的这幅图里都有什么? (学生指出路牌)路牌上的有些字我们还没有学过,你们知道读什么吗?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借助路牌上的拼音。
2. 大家注意到路牌上的拼音书写有什么特点吗?预设:路牌上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字母且不标注声调;“县、市、街、湖、路”等一些通用名词的拼音需要与其他拼音用空格隔开;特指某一地名的(即专名),如“顾榭”,其拼音要作为词语连写。
练一练:课件出示被遮挡拼音的路牌请学生写一写其拼音。
3. 你们知道怎么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吗?人名的拼写规则:姓和名要分开写,姓在前,名在后;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其余字母一律小写、连写,如“王芳 Wang Fang”“马冬梅 Ma Dongmei”。
4. 请同学们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教师巡视察看,检查修正。
5. 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
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名字的拼音字母只需要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Ⅱ日积月累,理解题目1. 提问导入,进入意境。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自己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是写友情的吗?预设:《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孟浩然写的关于友情的古诗——《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 过:拜访。
故人:老朋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分享统编版教材中高段语文园地中通常包括下列内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是集中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
词句段运用都是安排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日积月累这一栏目安排的都是传统文化经典内容。
交流平台这部分李洪旭老师在《丁香结》和《花之歌》之后就及时地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让学生通过交流从学习实践中提取在阅读中想开去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将想开去这一方法举一反三地迁移到今后的阅读中。
根据剩下的内容制度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排比句的特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了解分号的用法;初步了解人名和路牌上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2.正确朗读并背诵《过故人庄》,大致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了解分号的用法。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词句段运用(一)认识排比句,体会特点和表达效果。
1.观察句式特点,认识排比(1)出示三个排比句,让学生读一读,找出句子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梳理:①一组不少于三个句子;②各个句子结构相似,甚至字数都基本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③句子的意义都相关的。
(2)教师总结:像这样的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甚至字数都基本相同且意义相关的句子或词组组合在一起的句子,就是排比句。
2.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1)引导学生感受第一个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第一组:排比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突出了“我”在不同场合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花的赞美。
(2)总结排比句的表达效果:①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②更突出了所写对象的__________特点;③表达/表现_______________的感情/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语文园地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语文园地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时段读、写、说、听四项基本语言技能。
2.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文章意思,感受文学情怀,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加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技巧。
4.能够熟练使用汉语拼音,准确快速地阅读拼音出现的生词和词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和中心,并恰当地表述出来。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情感色彩。
难点1.掌握“蚕”的相关知识,把握作者通过蚕来表达的意象和情感。
2.增强对唐诗的文化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预习1.请学生完成第一课时的预习,掌握第一课的重要句式和生词。
2.帮助学生了解本文中的“蚕”是什么,让学生聚焦“蚕”,引导学生进行预测,预先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2. 自主阅读1.让整个班级一起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划下来。
3.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候注意课文的情感,帮助学生从中感受文章的情感。
3. 合作探究1.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和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让两个小组进行合作分享,了解从不同群体的角度去理解课文。
3.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开展探究课程,并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开讨论。
四、课外拓展1.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获得感官的刺激,引发思考和表达。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深入体验文学阅读带给人的良好体验和思想启示。
五、教学评价1.通过开展课程上的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通过学生自主创作,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双重评价。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反思(13篇)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反思(13篇)篇1: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反思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语文要素】2.体验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3.谈谈分号在句子中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4、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5、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2、体会排比句的好处,掌握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重点)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难点)一、交流平台:总结阅读方法1、阅读文章,首先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你从哪些内容想开去,又想到了什么呢?2、指名反馈。
预设:(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联想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展开。
3、思考:你觉得阅读时用上“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既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创造力。
)二、词句段运用:排比句和分号的用法1、(课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师:读一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自由交流)明确: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好处:(1)加强语势,更有节奏感;(2)能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表达的强烈感情。
如,第二组句子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并列叙述,内容集中,句式整齐,充分表达了对漓江的赞美和喜爱。
2、认识分号并了解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前一部分)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语文园地教学是巩固一单元学习的综合教学,《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本语文园地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第一部分“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对于读过的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取其相似,找出不同,增加学习的乐趣;“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学会排比句和分号的用法,体会排比修辞的好处,学会写作时什么时候会用分号;最后,“日记月累”版块留给我们的是一首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增加学生们诗词的积累。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内容:一、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在进行教学之前,为了使交流平台版块比较充实,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搜集自己读过的相似的文章,并告诉他们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相关资料带来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同学们因为之前有所准备,所以,我放开课堂,首先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自己看过的类似的书籍,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让组长做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同学们兴趣盎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
2、同样,为了使排比句学习的顺利展开,我让学生们准备一些自己学过的排比句,并观察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大屏幕上出示课本的排比句,让学生们总结排比句的特点,即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成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作排比。
同学们基本能发现其特点,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对于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让同学们练习写两个排比句,小组进行评判,更进一步地了解排比的特点,学会判断排比和造排比句。
3、对于古诗的学习,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纠正学生的字音,使学生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理解和积累诗句。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1、课前的准备工作充足,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语文园地一》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案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如果我们经常走进它、仔细观察它,一定会有收获。
那么,我们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观察情境图,学生交流。
(课件:图片)3.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
(课件:带拼音的词语)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思考去野外需要带什么用具,利用文中的情境图,图文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读一读,认一认。
1.指名认读词语,正音。
(1)正音:“登”是后鼻音,“针”是前鼻音。
(2)开火车认读。
2.去掉拼音,同桌认读。
3.老师拿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4.分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5.仔细观察上面两行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物品图片)提示:上面一行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服装;下面一行是去野外观察大自然需要的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认读,最后找规律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反复多遍认读词语,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才会扎实。
三、交流识记生字,拓展识记。
1.你是用怎样的办法识记这些生字的?(课件出示多元识字)提示:形声字识记:帽、裤、帐、篷、指加一加:帐、图编儿歌识记:图(窗户里的冬天)利用偏旁来识字:针、裤、指2.拓展识记“壶”“套”。
(课件)(1)壶:有盖子的器皿。
组词:茶壶、酒壶、油壶。
(2)套:原意是套马索。
3.同桌再读词语,自由交流。
同桌互相交流:如:为什么要戴手套?为什么要带帐篷?四、创设情境,积累语言。
1.同学们,如果周末我们全班一起去秋游,你会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课件)如果我去秋游,我要带上____________,还要带上___________,还要带上__________。
2.寒假,小雪准备和家人一起去爬山,应该带些什么?为什么?3.小结:同学们,你们真能干,学会了旅行前自己整理行李,但去不同的地方要带的东西不一样,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出行安全。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优秀6篇)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优秀6篇)《语文园地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剃头》,知道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惩治巴依老爷的。
感悟阿凡提的聪明和帮助穷人的正义感。
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
2.引导学生运用泛读法、精读法、摘记法、提问法等方法去阅读书籍,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效果。
3.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角色,产生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点:激发阅读故事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
教学难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准备:人物贴画,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阅读一些课外书,积累好词好句,为以后写作文打下基础,今天这节课呀我们就一起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阿凡提的故事》。
二、认识书本封面、扉页、目录。
师:谁来说说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应该看什么?对封面,我们一起看这本书的封面,谁来说说你从封面上看到了什么?1.观察封面。
书名、作者、出版社、图案。
2.认识扉页。
是书翻开后的第一页(即整本书的第二页),扉页的作用首先是补充书名、著作、出版者等项目,其次是装饰图书、增加美感。
3.前言。
4.了解目录。
目录包含几部分?小标题和页码。
怎样快速地找到故事?先看小标题,再找到页码。
训练学生利用目录找到故事。
三、交流喜欢的故事。
1.师介绍自己喜欢的小故事。
(师相机板书)(1)听故事录音。
(2)自己读故事,指名交流。
(板书:读故事)师:要想有更多的收获,我们还要把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和描写生动的句子摘录下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拿起铅笔,用你喜欢的方法去细细品读吧,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品味,边读边把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画出来。
(3)看故事视频。
(板书:爱积累)(4)谈谈体会。
(板书:谈体会)阿凡提--幽默机智。
巴依--愚蠢贪财。
2.师小结方法,出示阅读提示:(1)读故事。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学习排比这个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准确使用分号。
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准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重点难点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个修辞手法,并实行仿写。
3.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学写排比句。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到更多,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了解排比这个修辞手法,赏析相关例句。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
我们不但要乐读,还要善读。
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我们在阅读时不但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这样不但能够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明确: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
比如阅读宗璞的《丁香结》,读懂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貌、气味和姿态,就能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梅花、栀子花,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颜色,有什么气味等。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明确: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的是多方面的,能够结合文章的体裁、抒发的情感、使用的写法来联想,也能够实行移情分析,来拓展联想的广度和深度。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教案完整版

“分号的用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分号的概念、书写和作用;2、掌握分号的基本用法。
教学重点:了解分号的用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概念、写法和作用。
1、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
(有并列、转折、承接和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
2、分号在类别上属于点号的一种,通常写在田字格的左下角。
3、分号表示的停顿时间比逗号长,比句号短,它的作用可以从它的名字看出来,主要用来分清层次。
二、分号的常见用法。
用法一、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句:漓江的水的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句话写出了漓江的水的三个特点,而分号的使用体现了句子的内部层次,表明复句内部之间是并列关系。
用法二、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例句: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一)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二)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三)招牌、广告用字;(四)企业事业组织名称;(五)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
这个例子就是表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的几种情况,表示分行列举之间就用分号。
三、习题巩固。
例题1、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二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在这个习题中阐述了艺术的两个来源分别是理想和幻想,这两者属于并列关系,所以用分号隔开。
例题2: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在这个句子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小令、中调、长调用于各项内容之间的分项列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就用分号隔开。
从上面两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分号结尾的句子比逗号结尾的句子停顿时间更久,表达意义更多。
因为分号的停顿时间长于逗号而又短于句号。
四、注意事项。
1、如果分句里没有逗号,便不能直接使用分号,应将分号改为逗号。
2、使用了分号的分句、句号、问号和叹号等。
部编版六上语文《语文园地一》优质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六上语文《语文园地一》优质精品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汉字字音、字形、字义,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学习积累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3.培养学生朗读、默读、背诵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字词学习、朗读背诵、词语积累。
2.教学难点:汉字字义的理解与运用,词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学习字词1.学习生字词。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生字词,注意字音、字形的掌握,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2.学习多音字。
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并学会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3.学习形近字。
通过比较形近字,让学生学会区分形近字,并巩固记忆。
第三环节: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教师指导朗读,纠正学生的发音、停顿、语气等问题。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第四环节:学习课文内容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环节:词语积累1.学习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
2.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词语规律,提高词语积累能力。
3.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词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布置作业: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四、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字词掌握不牢固,需要加强巩固。
2.部分学生朗读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强朗读训练。
3.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阅读理解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学习字词1.学习生字词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生字词,谁能告诉我“碧”字有几个读音?生1:有两个读音。
师:很好,那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注意观察音节的变化。
2.学习多音字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字,“行”,谁知道它有几个读音?生2:有三个读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课程名称:语文园地一课时:第二课时年级:六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中的意思,感受文章中的感情。
2. 能够默记好词好句,增强语言感染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情感。
2. 学会默记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1. 如何感受文章情感。
2. 如何运用好词好句增强语言感染力。
教学准备:教学PPT,课前准备好好词好句的讲解,以及带有情感的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播放一些有关山水之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
然后向学生出示由苏轼所题的两幅山水画,“黄山怪石图”、“送友人”。
让学生试着去感受这两幅画的情感。
二、讲解(25分钟)(1)默记好词好句教师播放PPT,为学生讲解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要重点强调“芦花深处”、“水云间”、“白虹贯日”。
学生们应该反复朗读这些好词好句,并且扎实默记下来以备复习。
(2)阅读文章,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教师为学生朗读并展示文章,讲解文章的大致情节和主题。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尝试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并表达出来。
回答一些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练习(20分钟)(1)师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老师可以提问一些情感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及文中的信息进行回答。
(2)个别回答让一些愿意表达的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下,介绍自己的感受。
(建议让更多学生发言)四、梳理(5分钟)与学生梳理整个教学过程,重点总结默记好词好句和感受文章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好词好句增强语言感染力。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回顾本课重点内容。
2. 默记文章中的好词好句,通过摘抄、背诵等方式加深记忆,提高语言感染力。
3. 适量阅读名家散文及小说,从文中感受情感,实现情感表达。
教学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学会自己表达出来。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一单元园地一教案完美版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语文园地一一共安排了三个大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如何从阅读中想开去的方法。
以《草原》中由“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场景”想到“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与惜别的场景”和《丁香结》中由“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想到生活中“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为例,说明了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还可以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并让学生说说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等植物,进一步对这一方法进行巩固和强化,并在以后的阅读中加以运用。
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第二项内容是了解分号的用法。
分号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句分句,用法较为复杂。
教材展示了几种分号最常见的用法,让学生了解分号最常用于并列的用法。
第三项内容是引导学生关注汉语拼音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中绿色的图片为高速公路路牌,蓝色的为街道路牌,两个泡泡引导学生关注路牌上的地名拼写规则以及生活中的人名拼写规则。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本单元的《古诗词三首》中也出现了孟浩然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写作者到乡村做客,见到乡村风光旖旎,老朋友杀鸡烹酒热情不已,主客把酒言欢,对谈农事,表现了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田间生活的简朴亲切。
每句诗句可见一幅画面,插图也生动再现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面。
二、学情分析学习语文园地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交流平台时,提供图示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已学方法,并与同桌共同选择一种象征意义的事物,比如:梅、兰、竹、菊,讨论它们又象征着什么。
整个板块的学习以生为本,夯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丰富语言,积淀文化。
学生可借助插图理解诗句大意,再运用由诗句想开去的方法想象画面,感受诗人与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田间生活的简朴亲切。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园地一(教案)

语文园地一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重点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交流平台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时要‘读进去’‘想开去’”,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联想,从课内联想到课外。
2.词句段运用把握教材特点,挖掘课本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1)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尝试仿写排比句,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2)通过对比朗读含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分号在排比句和说明性文字中不同的用法。
(3)“语文即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路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领悟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预习提纲(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语文园地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语文园地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第一课《心灵花园》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内涵,理解作品所描写的主题;2.能正确朗读本课文,准确理解及适当运用一些生僻字;3.能活用课文知识,展开联想,创设情境;4.能正确运用本课学过的表达法,写下个人读后感。
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本篇课文的内容、主题和文本的语言特色;2.正确朗读课文,准确理解与适当应用生僻字;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创阅读视野。
教学难点1.正确运用课文知识,展开联想;2.正确运用本课学过的表达法,写下个人读后感。
教学方法1.初读篇,分析文本结构,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针对生僻字较多的情况,在读课文时加强注音教学,同时安排生字年段训练;3.活跃课堂气氛,采取小组互动、演讲、朗读、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1.初读篇,激发阅读兴趣。
通过短暂的自由阅读,导入学生对课文题材的预先了解,激发阅读兴趣。
2.师生对话,探究“心灵花园”的内涵。
通过提问题、观察图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性认识本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内容。
3.逐句朗读,审视文本语言特点。
通过读句、连句、背句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分组合作,共同思考课文。
在共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讨论答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5.课后作业指导。
课后安排1-2篇读后感,反映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感受和思考结果。
教学评价1.课堂教学以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为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锻炼;2.教学者安排了充分的课前导入及讲解,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更全面的认识;3.教学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4.教学者在教学中强调基础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5.教学者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培训和指导,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一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重点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交流平台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时要‘读进去’‘想开去’”,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联想,从课内联想到课外。
2.词句段运用把握教材特点,挖掘课本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1)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尝试仿写排比句,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2)通过对比朗读含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分号在排比句和说明性文字中不同的用法。
(3)“语文即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路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领悟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预习提纲(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观察花卉,搜集老舍先生写的文章以及其他作家描写草原风光的作品读一读。
(2)学生走上街头,认路牌,拍下印象最深的路牌,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2.多媒体课件各种花卉和路牌照片,古诗《过故人庄》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一、交流平台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以《草原》为例)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主客相聚)……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主客惜别)4.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
5.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
(表达是否清楚、完整)7.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课件出示: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8.你还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以《丁香结》为例)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9.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10.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还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
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景物更加有生气、有神韵。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
课件出示:1.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2.从课内联系到课外。
(移情体验,融入感受)【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时,要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
在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时,有意识地由课本延伸开去,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至课外,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二、词句段运用(一)排比句1.自由读题,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品读第一句,课件出示: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说一说: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是否恰当。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诗人借花来表达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3)议一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人借花喻人。
预设2:诗人用花的语言写了花的用途,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生动,更富有诗意。
……(4)教师小结:诗人纪伯伦用排比的句式来叙述花,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美好感情的寄托,使得语句更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4.品读第二句,课件出示:对比读: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1)对比读,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第一句是排比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2)出示课前收集的漓江的图片,图文印证,概括漓江水的特点。
(静、清、绿)(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4)教师小结: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5)仿写: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课件出示:仿写: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5.品读第三句,课件出示: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学生自学,做批注,和同学讨论感受,体会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排比句,突出了野花的美和多)(二)分号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1)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3)议一议: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对分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4.教师相机归纳:第一句是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
第二句写了风形成的原因,所以用分号把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三)路牌1.课件出示:2.学生自由认读路牌,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预设2: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三部分组成。
预设3: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4.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路牌的照片,同桌互读,还可以请别的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比一比:看谁认得的路牌多。
6.想一想:我们的姓名该怎样写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指名发言并归纳:姓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
7.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
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只需要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的环节设置了三道题目,分别指向“排比句”“分号”和“路牌”。
前两道题目,旨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熟练运用分号把并列关系的分句分隔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这一环节,重在教会学习的方法,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分号在并列句式中的作用,最后在“读写结合”的环节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第三道题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构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桥梁,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名诗。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旅途中的愁思。
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学生诵读古诗《宿建德江》。
)2.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释题:“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过:拜访。
故人:老朋友。
“过故人庄”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
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的。
【设计意图】由学过的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
让学生在读题、释题的过程中,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①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过故人庄》,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①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借助注释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③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