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洪水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_钟小芹
深圳城市防洪对策研究
深圳城市防洪对策研究作者:钟石鸣来源:《绿色科技》2010年第05期摘要:深圳市前临南海,属台风、洪涝灾害多发地区。
论述了目前深圳市洪水的特点、洪灾损失,并对致灾因素和城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文章最后提出了可能采取的应对深圳城市防洪问题的一些对策,包括工程及非工程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深圳市;城市防洪;对策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42-051 引言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和财富必将继续向城市集中。
以工程手段控制洪水,历来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防洪手段,随着防洪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虽然防洪工程的标准逐年提高,但洪灾损失并没有随着防洪工程建设减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灾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1990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9亿,1991年779亿,1992年413亿,1993达641.74亿,1994年达1796.6亿,1998年长江、松花江洪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造成洪灾损失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和洪泛区财富的高度集中。
因此,21世纪中国的防洪问题应以解决城市特别是洪水威胁严重的主要城市和新兴城市的防洪问题为重点,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深圳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点城市,然而在汛期深圳市常常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中,一旦发生严重水灾,经济上将会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对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对其灾害成因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合理的减灾措施,建立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深圳城市概况深圳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海岸线全长230km,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4月11日,深圳遭遇罕见强降雨,导致城市交通瘫痪、数千名市民被困、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敲响了我们应急管理和城市建设的警钟,需要我们深刻
反思,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安全防范和应急管理水平。
首先,深圳需要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
暴雨期间,深圳中心城区内的一些道路和地下
排水系统受到了挑战,导致积水严重。
这反映了深圳城市建设存在一些缺陷。
在今后的城
市规划和建设中,应重点考虑城市排水系统的先进性和韧性,以及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宜居性。
同时,应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能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
韧性和适应性。
其次,深圳需要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暴雨期间,深圳多个地区出现了山洪和泥
石流,给市民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
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和预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最后,深圳需要优化应急管理机制。
在这次暴雨事件中,深圳市政府采取了多项应急
措施,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短板,如信息发布和救援管理等。
这说明深圳应急管理机制仍
有待优化。
政府应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完善信息发布渠道和应急响应流程,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和规范性。
总之,深圳“4·11”暴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城市安全防范
和应急管理的问题。
只有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建设的先进性和韧性,才能更
好地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超大城市水灾害防控体系对策探讨——以深圳市为例
超大城市水灾害防控体系对策探讨——以深圳市为例超大城市水灾害防控体系对策探讨——以深圳市为例水灾害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特别是对于超大城市而言,其灾害风险更加巨大。
深圳市作为中国重要的超大城市,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涝风险使得水灾害防控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深圳市针对超大城市水灾害的防控体系对策,包括水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城市规划与建设、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参与等方面。
首先,水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是建立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
深圳市应加强对水灾害风险的科学评估,包括洪水概率预测、城市排水系统评估等。
通过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量、水位等数据,及时预警和预测水灾风险,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城市规划与建设是防控体系的基础。
深圳市应考虑水灾害风险,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划定防灾区域和排水系统,并采用生态修复和绿色建设等手段,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护能力。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提高排水系统的容量和效率、优化城市道路规划等,以应对大雨洪涝带来的排水困难。
政府行政管理也是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市政府应加强对水灾害的监管与管理,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市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并积极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违规建设的监管,防止违建等问题加剧水灾害风险。
最后,社会参与是防控体系的重要支撑。
深圳市应积极鼓励社会参与水灾害防控工作,搭建平台,促进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合作。
鼓励居民自愿参与社区防灾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敏感地区的适度疏散和企业生产设备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综上所述,超大城市水灾害防控体系对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深圳市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超大城市,需要加强水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合理规划与建设、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工作,在提高城市防灾能力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深圳“4·11”暴雨造成了严重的灾害,给深圳市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暴雨之后,很多人开始反思这次事件,探讨如何应对这样的灾害,提升城市的自救能力。
在这样的反思中,我们不仅要检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问题,更要意识到个人和社会的责任,共同努力打造更加安全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我们需要反思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深圳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城市规划和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很多地方出现了规划不合理、排水设施不足等问题,导致暴雨天气时城市内涝严重,交通瘫痪,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我们需要检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不足,加强城市防汛设施的建设和排水系统的完善,确保城市在暴雨天气下能够正常运转。
我们也需要反思个人和社会在灾害面前的责任。
暴雨来临之前,很多市民并没有太多的防范意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可能出现的危险。
在暴雨来临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市民在道路上的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乱停车等行为严重阻碍了救援和排水工作。
我们需要反思个人和社会在灾害面前的责任,提升灾害防范意识,加强对暴雨天气的应对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公共秩序的维护,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
我们还需要反思媒体和政府在灾害防范和救援方面的作用。
在暴雨发生后,媒体充分发挥了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帮助市民了解灾情、提醒防范,同时也对政府的救援工作进行了监督和报道。
政府也在暴雨发生后迅速展开了救援和抢险工作,为受灾市民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但在灾害发生后,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的不及时、救援措施的不够周密等。
我们需要反思媒体和政府在灾害防范和救援方面的作用,提升信息公开和救援效率,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反思暴雨灾害之后,我们希望能够共同努力,从城市规划和建设、个人和社会责任、媒体和政府作用等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提升城市的自救能力。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1. 引言1.1 事件背景深圳市在2022年4月11日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袭击,导致城市多个地区出现严重内涝现象,交通瘫痪、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问题频发。
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造成了数十人丧生,数百人受伤,数千人被紧急疏散。
各类市政设施和民用设施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这场暴雨不仅给深圳市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城市应急能力、气象灾害预警和市政服务等方面的质疑和反思。
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和监管角色也备受关注。
这次“4·11”暴雨事件成为了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提醒着我们城市规划和基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改进。
在此背景下,对暴雨事件进行反思和总结至关重要,以便更好地提升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内容到此结束】1.2 问题引发深圳“4·11”暴雨事件是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城市和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作为中国南方城市的代表,深圳在这场暴雨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导致此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规划和建设没有跟上步伐,导致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应对暴雨的冲击。
气象灾害应对不足也是导致此次暴雨事件的重要原因。
天气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暴雨来临时的混乱和无序。
市民对于灾害预警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加剧了此次事件的严重程度。
深圳“4·11”暴雨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所致。
这次事件的发生应该引起各方的重视和思考,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正文2.1 城市规划与基建不足城市规划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暴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圳的城市规划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导致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缺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破坏了湿地和水源地,导致城市内部缺乏自然调节能力,一旦遭遇极端气象事件就容易造成严重的灾害。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城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深圳一直以来都以其高效的管理和领先的城市建设而闻名。
近日深圳却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天气,这场暴雨给深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这次暴雨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我们需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城市管理,做好防灾工作,为城市的发展留下更多的安全保障。
这次暴雨事件暴露了深圳的城市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在这次暴雨中,深圳的城市排水系统出现了严重问题,很多地方出现了积水甚至内涝现象,给市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这次暴雨也暴露了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隐患和短板,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更加科学和合理,以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
这次暴雨事件也暴露了我们在防灾准备和应急处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这次暴雨中,城市的一些地方出现了交通拥堵、停电、积水等问题,给城市的应急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也提醒我们,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救援措施,需要有更加高效的协调和指挥机制,以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次暴雨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管理和社会责任的紧迫性。
在这次暴雨中,许多市民积极参与到救援和帮助他人的行动中,这种自发的社会力量是非常宝贵的。
城市管理部门和企业也需要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市民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生活环境。
城市管理和社会责任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更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这次暴雨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和启示,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城市管理,做好防灾准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下更多的安全保障。
深圳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城市,相信在市民和城市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深圳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深圳城市防洪对策研究
J rao Ge i c a cnl y on lf r n cnen T ho g u e Se d e o
绿 色 料 枝
第 5期
深圳城市 防洪对策研究
钟石鸣
( 深圳 市铁 岗石岩 水库 管理处 , 圳 5 8 3 ) 深 1 0 4
摘 要 : 圳 市 前 临 南 海 , 台风 、 涝 灾 害 多发 地 区 。论 述 了 目前 深 圳 市 洪 水 的 特 点 、 灾 损 失 , 对 致 深 属 洪 洪 并 灾 因素 和城 市 防 洪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进 行 了分 析 。 文 章 最后 提 出 了可 能 采 取 的应 对深 圳 城 市 防 洪 问 题 的
3 2 深 切 洪 水 的 特 点 . I
灾体 系 , 以加 快 城 市 化 进 程 , 进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可 促
展。
洪 ( ) 害 的发 生 和灾 情 的大 小 与 降雨 量 、 涝 灾 降 雨季节 、 地形地 貌 、 灾能力 和各 时期 的社 会经济 发 承 达程度 密切相关 。从 深圳市 历年洪 灾发生 的情况 分 析, 洪水 灾害有 六大特 点 。
深圳市 的洪水 主要 由暴雨形 成 。全市地貌 主要 以丘 陵为 主 , 6 面积 的地 面坡 度大 于 3。各 主要 河 有 2 。
流较小 , 流域 面积均小 于 4 0 m。 0 k 。深圳市 属于南 方 湿润 地 区 , 流量 较 大 。一 般 情 况 下 , 产 当雨 强 大 于 5 mm/ h即产流 。此 外 , 道平 均 坡 降相 对 较 大 , 河 属 山溪性 中小河 流 。这 种流域 特性使 得流域 平均汇 流 时 间较 短 , 峰流 量模 数 大 , 洪 洪水 过 程 尖 而瘦 , 般 一 为 1 d 表现 出山溪性 河流暴 涨暴落 的特性 。 ~3 ,
洪灾的反思及综合减灾对策建议
洪灾的反思及综合减灾对策建议洪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洪灾的威胁,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并采取综合减灾对策,以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本文将从洪灾的原因、反思以及综合减灾对策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洪灾的原因洪灾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河流水位上升、地表水无法流入地下水等原因引起的。
此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大规模的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等也是导致洪灾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洪灾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减少洪灾风险的方法。
二、洪灾的反思1.对于洪灾的防范意识不够,缺乏科学的洪灾预警系统。
2.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忽视了洪水的影响,导致城市内涝。
3.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了洪灾的发生和影响。
4.政府部门对洪灾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导致救援行动困难。
三、综合减灾对策建议1.加强洪灾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洪灾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2.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确保排水通畅。
3.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土地水土流失,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4.加强政府部门的应急救援能力,提高洪灾应急响应速度。
5.加强公众的洪灾防范意识,开展洪灾知识普及教育。
6.加强跨区域和跨部门的合作,共同应对洪灾挑战。
7.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洪灾风险。
8.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洪灾应对技术和设备。
9.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和管理,提高灾后恢复能力。
10.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的培养和组织,提高洪灾应对的整体能力。
以上是对洪灾的反思及综合减灾对策的一些建议。
洪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只有通过加强预警、改善城市规划、保护环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综合减灾对策,才能减少洪灾的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希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能够共同努力,加强洪灾防范和减灾工作,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深圳“4·11”暴雨是一场罕见的极端天气事件,给深圳市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在这场暴雨中,深圳市区多个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内涝现象,造成了交通瘫痪、居民受困、房屋倒塌、农田受灾等一系列问题。
暴雨给深圳市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下面就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进行一些探讨。
暴雨暴露了深圳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深圳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考虑不够充分。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需要加快步伐,确保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减少灾害和损失。
暴雨暴露了深圳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暴雨来临之前,深圳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评估和应对计划不够充分,导致了一些地方出现了交通堵塞、居民受困等问题。
在应急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汛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
暴雨也暴露了深圳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不足。
在暴雨过程中,城市道路和河道中出现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泥,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城市环境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城市环境的容灾能力,减少灾害发生时的环境影响。
暴雨也提醒了深圳市民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视。
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市民需要增强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涉水行驶,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也需要提高自我救助和自救能力,做好家庭防汛和应急准备工作。
针对深圳“4·11”暴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特别是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其容灾能力,确保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深圳暴雨防御总结汇报
深圳暴雨防御总结汇报深圳暴雨防御总结汇报一、引言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深圳市遭受了多次暴雨袭击,给市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暴雨灾害,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和防御策略。
本次汇报旨在总结深圳市暴雨防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暴雨防御工作的现状近年来,深圳市频繁遭受暴雨袭击,造成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和交通堵塞。
暴雨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容量不足,导致道路积水严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此外,城市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较少的透水面积也加剧了洪水的威胁。
这些问题使得暴雨防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三、深圳市暴雨防御的成就和经验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增加城市排水容量,深圳市加大了对排水设施的投入。
通过改造和新建雨水收集系统,增加道路排水渠和雨水花园等设施,有效减少了排水系统的负荷,提高了排水能力。
同时,鼓励建设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增加透水面积,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2. 健全防洪预警系统:深圳市建立了完善的防洪预警系统,并通过媒体和网络向市民发布预警信息,提前通知居民采取防御措施。
同时,市政府也积极开展暴雨演练和模拟预案制定,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调机制。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暴雨防御宣传活动,增强市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深圳市政府将暴雨防御纳入教育系统的课程,开展防灾知识培训,提高市民的应急求生能力。
四、暴雨防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不足:尽管深圳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新建区域的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新的居民区域在暴雨中更易出现积水问题。
此外,部分排水系统老化严重,需要进行维修和改造。
2. 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能力待提高:尽管深圳市已建立了防洪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但仍然存在预警信息不准确、反应不及时的问题。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深圳市在2022年4月11日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天气,暴雨造成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和交通瘫痪,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反思和讨论。
暴雨过后,各种舆论纷纷出现,市民对城市管理部门的反映和指责也在不断升级。
对此,我们有必要对深圳“4·11”暴雨进行反思,探讨如何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我们需要认识到暴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城市管理者需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和预案制定,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
从这次暴雨中可以看到,深圳在城市防灾减灾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排水系统的能力不足、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交通管制不畅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灾害来临时会加剧损失,因此需要及时解决。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完善至关重要。
在暴雨来临之前,城市管理者需要提前建立起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比如加强对低洼地区的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市民的防灾意识教育等。
这也需要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和联动,形成应急预案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城市在暴雨来临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灾害。
我们也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深圳的市民在暴雨来临时是否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及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这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市民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和自护意识,比如不要涉水行走、不要涉险驾驶等,这些都是市民自我保护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市民的防灾教育,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包括了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还包括了道路桥梁、建筑物、公共设施等的建设和维护。
只有基础设施够完善,城市才能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更好地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深圳为例谈城市内涝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留雨水的能力是 落叶前的1 . %.一棵成年树木一天最多可蒸降掉30 03 0 0L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土地由过 的水 );基于区域雨洪调控需求 的绿 地空问面积与分布研究 ( 每提 高 去的林地 、农地等 自然或半 自然类型的土地变 为建设开发 用地 ,一个 t%的绿地而积就可以降低 5 0 %的雨水经流 );城市暴雨径流源一 途径一 明显的现象是 自然空间的大面积消失和破碎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后果之一是 :自然 汇综合消减控污集成技术体 系.城市绿 色基础 I施规划设计导则 等。 殳
以及
我 国在此方面研 究和 实践数 最和水平随着城 市生态建设的需求不
这些系统和元素 断提升 。但目前我 国还没有城市绿 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指导
发挥着类似 于自 然过程与功能的作用。这一类基础设施中最为常 见的内容 性规 范或导则.从 城市社区单元到整个城市缺乏系统 的技术 和管理支 包括林地、 开放空间、 草地与公园以醍河流廊道等, 也就是所有具有渗水 撑 .具体研究的方向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系统耦台研 长的土壤的场地。因为它模仿 自 系统, 然 所以这 究 ;雨洪调控型绿地规划设汁与建设模块式组装技术 .如雨洪惆控型植 大乔木比小乔术可多滞留5 %的降雨 ,落叶乔术落叶后滞 0 种“ 绿地结构 具有整体性, 同时也包括了由植被 、 土地和水体所产生的 物配置模式 (
制 了 定 生态城镇 (c.w ) e I n 的绿色基础设 导则, 。o 施 伦敦的米尔顿 凯恩
Mi E NE ) t o 欧盟 区域发展基金会资 发展所必须具备的 斯 ( l nK Y S 制定了绿色基础设施规 划, 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研究等。这些研究相 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牡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使城市中划 幔 利进行各种经 助的 “ 城市基础设施 ( ra nr t c r) Fb ubni a r t e 是b r ̄ f su u ' 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 施的总称。城市的 “ 绿色基础设 施”(re f  ̄ c r) geni r n a t e 由城市中可以发挥调节空气质撼、 u 水质、 微气候
洪水灾害应急预案的案例分析与总结
洪水灾害应急预案的案例分析与总结引言:洪水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常常令人痛心。
为了有效应对洪水灾害,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预案。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几个洪水灾害应急预案,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应急预案的制定背景、内容和执行情况,为今后应对洪水灾害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深圳市洪水灾害应急预案深圳市位于我国南方,常年面临台风和暴雨的威胁,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高。
深圳市的洪水灾害应急预案在总体上采用了“预测、预警、防范、救援、恢复”五个阶段的管理策略。
1.预测阶段在洪水来临之前,地方政府会通过天气预报和水位监测等手段对洪水作出预测。
预测阶段的任务是准确判断洪水的规模和发生时间,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预警阶段一旦洪水预测确认,地方政府会发布洪水预警。
预警的内容包括洪水的危害程度、预计的水位和涨幅,以及可能影响的范围等信息。
这样可以让民众和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准备,减少灾害的危害。
3.防范阶段防范阶段是在洪水来临之前采取措施,减轻洪水的损害。
深圳市在这个阶段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包括加固河道、疏浚排水系统、建设防洪堤防等。
此外,还组织了定期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
4.救援阶段当洪水来临时,地方政府会组织各类救援力量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救援阶段的任务是迅速组织人员和物资,抢救被困人员,疏散受威胁的群众,并保护重要的基础设施。
5.恢复阶段洪水灾害过后,地方政府还需要进行灾后恢复工作。
这包括修复损坏的基础设施,提供灾后救助和安置灾民,以及进行洪水灾害的评估、总结和改进。
二、日本洪水灾害应急预案日本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岛国,地质条件复杂,洪水频发。
日本的洪水灾害应急预案也是相当完善的,并且注重强化公众的意识和参与。
1.公众参与日本的洪水灾害应急预案中非常重视公众的参与。
他们通过举办洪水防灾演习、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洪水灾害的认识和警惕性。
以深圳市为例探讨洪灾损失预测研究科学性严谨性
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题目编号中选择一项填写):D题目:以深圳市为例探讨洪灾损失预测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参赛队员:D 以深圳市为例探讨洪灾损失预测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摘要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深圳市洪灾损失预测的问题,我们的思路是:首先明确了洪灾的概念,并分析了洪灾的成因、特性、类型,孕灾环境的作用机理以及影响受灾损失的各类因素等和历史灾情数据,发现灾情规律,提出了“经济损失评估”概念。
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经济损失的分析,并预测未来的受灾程度。
在建立、求解模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难点:1。
从附录1和2里删选出有用的信息;2.通过大量资料的查询得到洪灾和洪灾损失的相关资料,运用Access和Exce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定性分析;3.构建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对洪灾中长期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预测。
4.应用MATLAB程序设计语言和Visual Basic 进行数值计算,求解。
本文对问题的解决原则:在合理化的基础上,对题目每个要求,都做到“有数可依,有理可辩“。
一、问题重述据报载,国外有研究报告将广州预测为受洪灾损失最重的城市,也将深圳列为洪灾损失严重的城市(见附件1和附件2)。
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认为该报告结论与事实存在出入(见附件3),因而怀疑其所用方法及支撑数据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请收集深圳市的相关资料,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研究报告(附件2)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你们的建模分析对2020和2050深圳可能遭受的洪灾损失做出预测,同时对比评价你们的模型与研究报告所用模型的优缺点。
深圳市内涝灾害防治策略研究
深圳市内涝灾害防治策略研究深圳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特区,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深圳市政府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实施内涝灾害防治策略。
首先,针对深圳市内涝问题的复杂性,政府采取了多元化的防治策略。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排水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和扩建,增加了排水管道的容量,提高了排水效率。
同时,采用国际先进的雨水管理技术,建立了城市雨水调蓄系统,将雨水收集和储存起来,再利用于浇灌绿化等用途,有效减少了城市排水压力。
此外,政府还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增加城市地表的透水性,降低了城市径流和排水的压力。
其次,深圳市政府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内涝灾害的预警和监测能力。
通过建立气象和水文监测站,实时监测降雨量、水位和排水情况等指标,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
同时,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内涝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内涝防治相关的研究,提高防治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再次,政府致力于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提升。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内涝灾害的认识和了解。
组织各类培训和演练活动,增强公众的应急响应能力。
与社区和企业合作,共同承担内涝防治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力度。
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内涝防治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措施。
建立了内涝防治的奖惩机制,对积极参与和支持内涝防治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履行防治责任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
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内涝防治基金,用于防治设施的维护和升级,确保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深圳市的内涝灾害防治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和规划不合理,导致了城市内涝问题的加剧。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城市洪水灾害的发生。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4月11日晚间,深圳遭遇了短时间的强降雨,导致严重内涝和交通瘫痪,给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这场暴雨的发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首先,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需要跟进。
暴雨造成的城市内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维护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导致排水设施有限,排水能力不足。
尤其是在城中村等老旧的城区,城市排水系统更加薄弱,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加固和改造,增强城市的排水能力。
其次,应该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暴雨引发的交通拥堵,就是由于城市规划不科学,交通系统瓶颈较多所致。
特别是在拥堵的地区,容易形成交通事故,影响其他区域的交通畅通。
因此,城市规划必须科学合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交通系统和建筑布局,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内涝等问题的发生。
再次,应该积极引入科技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各类智慧城市大数据、传感器等技术已经很成熟,可以对城市交通、排水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精准监控和管理,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其中的问题。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并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反应能力。
最后,应该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暴雨对于城市和人民的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市民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能够应对暴雨和其他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
另外,也应该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教育市民如何避免灾害,如何自救,提高市民的灾害防范能力。
总之,深圳“4·11”暴雨事件的发生,给我们警示:在城市的建设中,应该增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优化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以及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出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城市。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
对深圳“4·11”暴雨的反思4月11日,深圳市受到暴雨袭击,短时间内倾盆而下的暴雨导致城市交通瘫痪,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在这场暴雨后,我们不仅要重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更要深刻反思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防汛措施是造成深圳暴雨灾害的重要原因。
从政府角度来看,应该加强城市防汛系统的建设,制定严格的应急预案,完善防汛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和防汛保障能力。
同时,居民在选房时也应该注意选择高层楼房,避免住在低洼地带或水位高的地方,以减少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深圳市的排水系统建设还存在一些漏洞,因此在强降雨中往往会出现积水现象。
很多道路和隧道没有夜间排水系统,暴雨夜里洪水肆虐的时候,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和危害。
同时,很多公共区域也缺乏良好的排水设施,无法有效排走积水,导致城市水logging问题严重。
此外,城市管理方面也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加强垃圾清运和道路修缮工作,确保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市容保持良好状态。
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政府也应该积极出击,组织抢险人员、物资和器材,及时对受灾地区进行救援和支援。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自然灾害将会更加频繁,对城市的影响也将更加严重。
因此,政府和居民都需要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为地球的未来做出贡献。
总之,深圳“4·11”暴雨的发生,再一次提醒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不足需要加强改善。
我们需要重视自然灾害的威胁,提高防灾意识,加强防灾预案制定,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为保护城市和居民的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深圳河右岸市区内涝成因分析
深圳河右岸市区内涝成因分析
刘国珍;佟晓蕾
【期刊名称】《水利水电技术》
【年(卷),期】2015(046)002
【摘要】深圳河是深圳、香港界河,深圳侧沿岸分布有福田、罗湖等中心片区,人口密集、交通网错综交汇,内涝对日常生活、工作等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和城市内涝平面分布特点,分析了内涝与降雨关系、降雨与外江水位变化关系,同时结合城市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分析了内涝成因.结果表明,该片区内涝成因众多,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与深圳河水位及外海天文潮存在一定关联.由于深圳暴雨较多,几乎每年都有暴雨遭遇天文大潮的情形,导致洪潮顶托,内涝加重.
【总页数】5页(P101-104,111)
【作者】刘国珍;佟晓蕾
【作者单位】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0;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2(265)
【相关文献】
1.北京市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内涝现状及成因分析 [J], 叶超凡;张一驰;程维明;秦建新;蒋艳
2.深圳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J], 吴亚玲;李辉
3.基于内涝模型的西安市区强降水内涝成因分析 [J], 王建鹏;薛春芳;解以扬;金丽娜;薛荣
4.阿姆河右岸东南部吉萨尔山前中下侏罗统构造格架及成因分析 [J], 陆诗阔;包子鹤;杨俊生
5.以深圳为例谈城市内涝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J], 胡嘉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圳城市防洪对策研究
深圳城市防洪对策研究
钟石鸣
【期刊名称】《绿色科技》
【年(卷),期】2010(0)5
【摘要】深圳市前临南海,属台风、洪涝灾害多发地区.论述了目前深圳市洪水的特点、洪灾损失,并对致灾因素和城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可能采取的应对深圳城市防洪问题的一些对策,包括工程及非工程方面的措施.【总页数】5页(P42-45,51)
【作者】钟石鸣
【作者单位】深圳市铁岗石岩水库管理处,深圳,518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7
【相关文献】
1.香港城市防洪与排水管理对深圳水务的启示 [J], 李良庚
2.深圳市城市防洪补偿调度方案设计 [J], 吉海;付慧;吴新广
3.从珠海、深圳“4.14”特大暴雨洪灾看我国沿海城市防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邓玉梅
4.基于3S技术的城市防洪管理支持系统——以深圳市防洪管理支持系统为例 [J], 池天河;张新;胡凯;骆剑承;龚建华
5.利用学会技术、人才优势,探求城市防洪发展前沿理论全国城市防洪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年会在深圳召开 [J], 培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洪水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钟小芹 肖 文(深圳市水务局 518008) 摘要 对深圳的洪水灾害的成因、特性、类型及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洪灾灾害程度,通过对实测资料及已发生的洪灾进行验证,得出了易发灾害的区域,并根据不同的成害因子,提出了可能成害的类型与程度,按照不同类型的洪害进行了减灾的研究,同时提出了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
关键词 洪灾 灾度 减灾 非工程措施1 深圳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面积为2020km2。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为半岛、海湾地貌带;中部为海岸山脉地貌带;西部为丘陵谷地地貌带。
植被覆盖程度为中等,平均覆盖率约65%。
本市境内无大江河,流域面积大于100km2以上的仅有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茅洲河和深圳河等5条,而干流短小的小河则众多。
深圳市河流大部分属山区性河流,中上游河床纵比降大,流域坡度也较大,使洪水暴涨暴落,泛滥成灾。
深圳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海洋性季风影响。
多年平均降雨量1933.3mm,雨量主要集中于汛期(4~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85%,且前汛期多为锋面雨,后汛期则以台风雨为多。
降雨的地区分布也很不均匀,梧桐山迎风坡降雨特多,为全市暴雨中心。
由于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干旱与洪涝常交替出现。
深圳市洪水灾害直接由暴雨酿成。
经多年分析,深圳市一般连续24h降雨量大于200mm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
由于地形的影响,暴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如来自海洋的水汽受全市最高的梧桐山的抬升作用,处于它的迎风坡的南澳圩站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为全市最多,多年平均2.04次;处于梧桐山迎风坡西南侧的深圳站为次多,而深圳站所处位置正好是全市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中心区,容易造成损失严重的洪水灾害。
2 灾害性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深圳市的实际情况,设定24h降雨量H24≥200mm为灾害性暴雨。
灾害性暴雨每年4~10月都可能发生,但主要集中6、7、8和10月份。
东南部的深圳、三洲田和南澳圩站较多,多年平均为0.57和0.50次。
西北部的高峰、雁田站灾害性暴雨最少,多年平均只有0.19和0.13次。
深圳市全局性特大暴雨少,1964年10月13日出现过几乎全市性普降特大暴雨。
深圳市局部性特大暴雨多时有发生。
如1997年7月19日零时至8时,梧桐山脉约100k m2范围突降特大暴雨,三洲田水库在19日0:00~6:00时实测雨量376.7mm,24h雨量达469.9mm; 1998年5月24日5:00~14:00时,深圳市区及其东部(梧桐山范围)突降特大暴雨,深圳水库雨量达358mm,横岗镇343.3 mm,盐田沙头角412.5mm,最大6h降雨量超过100年一遇。
这些突降的特大暴雨均导致特大洪水灾害,造成人畜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2.1 锋面类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暴雨的成因,灾害性暴雨分为锋面类、台风类两大类暴雨。
锋面类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次数比台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次数多,比台风类大与特大暴雨早出现两个月,主要集中于6、7、8月。
锋面类暴雨在东南部梧桐山周围比较多,平均每年南澳圩1.42次,三洲田站1.07次,深圳站1.03次;西北部的雁田、清林径站较少,只有0.58和0.89次。
2.2 台风类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每年5~11月,深圳市都有可能遭受台风的袭击,而最集中为7、8、9月。
每次台风都会带来暴雨至特大暴雨,台风类的大暴雨与特大暴雨次数比锋面类暴雨迟两个月,集中时间为7、8、9月。
据有关雨站记录,台风类灾害性暴雨次数略比锋面类暴雨多。
3 洪灾的规律性分析从深圳市历年洪灾发生的情况分析,洪水灾害有一般的规律性。
3.1 洪灾的时间分布不均洪水灾害时间分布不均源于降雨时间和台风登陆的季节分布不均。
自1526年至1998年所记载的洪灾发生的时间统计分析,洪灾在年内发生的时间为4~10月,但主要集中在7~9月。
洪灾的发生在年际间的变化大体上有洪灾与旱灾相互交替现象。
例如1990年和1991年连续干旱后出现连续3年严重的洪灾。
其中灾情最严重是1993年,该年6月16日和9月26日发生了两次严重的洪水灾害,共死亡25人,经济损失14.643亿元,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居历年之最;其次是1994年,该年7月22日和8月6日也发生了两次严重的洪灾,共死亡11人,损67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年第12期失2.5亿元。
3.2 洪灾的地理分布差异大深圳市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差异较大,导致其洪灾的地理分布差异大。
中南部深圳市区(尤其是罗湖区)和布吉镇为重灾区;西部沙井、松岗、公明、光明、西乡、福永、观澜、石岩、龙华等镇为次重灾区;东北部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镇为洪灾较轻区;北部的平湖和东南部的南澳、葵涌、沙头角等镇为洪灾少发区。
3.3 全局性的洪灾少,局部性的洪灾多因全境性的灾害性暴雨不多,故全局性的洪灾甚少。
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
降雨量不小于300mm的范围一般为200~300km2,不小于200mm范围为300~500km2,如1993年9月26日,深圳市普降大暴雨至特大暴雨,降雨量不小于100mm的范围几乎笼罩全深圳市,而暴雨中心在深圳水库库尾周围,只在深圳河下游的深圳市区酿成特大洪水灾害,受灾范围不大。
3.4 暴雨洪水来势凶猛、洪灾出现快、历时短、抗洪抢险难度大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锋面雨在地形的作用下,经常形成历时短、强度大,雨区范围小的局部突发性暴雨。
造峰暴雨历时短,往往降雨6~10h就达到相当于24h的大或特大暴雨量;其次是深圳市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地势较陡,地面坡度大,河流流域面积小(最大的流域不超过400k m2),植被遭到破坏,坡面泄流快。
河床纵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从起涨到最大流量只需十几小时,中下游河堤低矮,无法容纳迅猛传来的巨大洪量,致使洪水向两岸泛滥,造成严重洪灾。
4 洪灾成因分析4.1 气象因素深圳市为海洋季风性气候,且受台风影响,降雨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暴雨的特点是来势汹,强度大,雨量集中,历时短,降雨6~10h就可达300~500mm雨量的暴雨场次也不少。
另外,由强风或气压突变引起的风暴潮,还会加重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水灾害。
4.2 水文因素深圳市处于华南湿润气候区,汛期降雨容易达到蓄满产流;城市化程度高,不透层面积大;人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降雨历时短,雨时蒸发损失少等,使得径流系数大,产流多,流域坡降大,多为山区性中小河流,使产流汇流快,容易使深圳市形成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大,洪水过程尖瘦,水情急。
4.3 下垫面因素深圳市高度城市化,大面积水土流失,大大降低了地表的入渗与拦蓄径流作用。
水土流失造成的河流泥沙淤积进一步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
随着近年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水土流失面积将逐步缩小,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下垫面条件。
4.4 潮汐因素深圳市几条主要的河道为感潮河道,若暴雨遭遇高潮顶托,极易造成排洪不畅而致内涝。
5 洪灾灾害程度分析5.1 灾 度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所造成的损失占各类灾害总损失的40%以上。
现试图引用一个洪灾灾害程度(简称灾度)公式来计算深圳市各年的损失程度。
灾度公式采用3个参数,即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灾度公式如下:G=lg(D H E)-5式中 G反映洪水灾害程度的指标,称灾度;D死亡人数(人);H受伤人数(人);E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利用上述灾度公式计算了深圳市1979~1998年洪水灾害的灾度。
将各种损失简化为一个数值,使人很容易比较各年洪灾损失程度的大小。
没有发生洪灾的1982、1990、1991年的灾度最小,为-5度;洪水灾害最严重的1993年的灾度为1.56度。
1979~1992年14年中只有3年为正值,其余年份均为负值;而1993年后每年均为正值。
从总体来看灾度值是逐年增大,反映出洪水灾害损失越来越严重。
5.2 洪灾损失的地域差异深圳市洪灾损失也像洪灾出现一样,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大体上可分为4个区域:深圳河和布吉河中下游的深圳市和布吉镇为洪灾损失最严重区域。
因这区域高楼林立、工厂遍布、交通繁忙、人口最密集、商贸最繁荣发达,每遇洪灾都损失惨重;中部观澜河中游观澜镇,西部茅洲河中下游的公明、光明、松岗、沙井等镇,珠海口出海诸小河的福永、西乡(新安)、南头等镇为洪灾损失严重区。
这区域为河流中下游和沿海水网地带,地势平坦、洪水难排泄,受浸时间长,人口稠密、工厂遍布、经济发达,每遇洪灾损失巨大;坪山河流域的坪山镇、龙岗河流域的横岗、龙岗、坪地等镇为洪灾损失次重区;东部沿海的南澳、大鹏、葵涌、沙头角等镇为洪灾损失较轻区。
平湖、坑梓等镇为洪灾少,损失小的镇,在深圳市多年洪灾记录中很少有平湖、坑梓两镇的洪灾灾情记录。
5.3 台风类暴雨洪灾损失比锋面类暴雨洪灾损失大台风暴雨类洪水具有双重损失。
台风登陆后对陆上的建筑物、农业生产和人畜造成破坏与伤亡;台风同时伴随有大到特大暴雨过程,暴雨形成大洪水又会对工业、农业、民房、厂房、水利和交通设施等造成破坏,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如9318号台风洪水,死亡14人,直接经济损失8.64亿元。
而锋面雨类洪水只是洪水造成的损失。
6 减灾对策6.1 工程措施(1)增建防洪排涝工程。
主要是适当增建蓄水、河堤和排涝工程。
例如在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深圳河、坪山河等5条主要河流和一些重要支流(如布吉河)或独流入海的小河的上游结合供水需要,选择合适的坝址建设一些中型或小(一)型水库,以削减洪峰,减轻洪水对中下游的压力,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在5条主要河流和一些重要支流,对需要重点保护而又没有堤围保护的地区(如城镇、工业区等),需要按GB50201-94国家防洪标准修筑堤防;在河流和市区低洼处按实际需要建设排涝工程,以减轻涝害。
(2)提高江海堤围的防洪(潮)标准。
原有的江海堤围防洪标准仍是过去以农业经济设防,标准低,仅达5年一遇的防洪(潮)标准,很不适应社会经济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深圳市的防洪(潮)的要求。
要按GB50201-94国家防洪标准,着力提高深圳市的江海堤围的防洪标准。
在重点防洪(潮)地段(如市区)防洪(潮)标准要达到200年一遇;次重要地段(如黄田机场等)防洪(潮)标准要达到100年一遇;在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等中下游,防洪(潮)标准要达到100年一遇,在其上游要达到50~100年一遇。
(3)提高城市的防洪(潮)排涝标准。
深圳市城市防洪的重点是市区,其次为宝安区和龙岗区的一些处于河流中下游的重要城镇。
近年经整治,内涝基本得到控制,但内涝危险依然存在。
根据深圳市社会经济现状、政治地位、未来规划发展均属特别重要城市等级,按GB5020194国家防洪标准,其防洪标准应大于200年一遇。